《寻找小糖人》影评10篇
2017-11-03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小糖人》是一部由马利克·本德杰鲁执导,Steve Segerman / Dennis Coffey / Mike Theodor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小糖人》影评(一):一个不完美的时代
听说Rodriguez死了,大家好不悲伤,同时又觉得怪事多多,于是大家就一起来找各种真相。可是愈是接近真相,事情的发展就愈是离奇。“寻找”是本片的开始,就像公路片,在路上嘛。当然,也让观众感到了更多的悬疑。后来真相找到了,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便开始后半部分。这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Rodriguez去了“属于”他的南非,开了好多演唱会,过足了瘾。而他的伟大之处便在于:经历了大半生的曲折,经历了南非的辉煌,却始终没有迷失自我,依然过着低调艰苦的生活。他的音乐对于那个时代来说,的确过于政治化,然而却受到大批年轻人的喜爱,除了音乐本身,政治高压的背景也是一个原因吧。
《寻找小糖人》影评(二):寻找小糖人
1、就算音乐梦想没有了,但是精神还在。Even if the musical dream dashed,the sprit remains.2、SIXTO RODRIGUES:Thanks for keeping me alive.
3、我觉得他会很困惑,结果恰恰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安宁,他的脸上都是宁静。absolutely tranquality.absolute serenity.
4、同事:他告诉我们的是,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他把所有的煎熬和痛苦,所有的困扰和疑惑,把这些痛苦转变成了美好的事物。
What he demonstrated very clearly is that you have a choice.He took all that torment,all that agony,all that confusion and pain,and he transformed it into something beautiful.
《寻找小糖人》影评(三):滚青,你们啥时候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的生活?
小糖人是经过设计的纪录片,但是设计的并不聪明,丢失了纪录片的粗粝感、真实感。反而凸显其迎合大众情绪的特性。小糖人整个故事是在20世纪70年代罗德里格斯发行唱片到1998年受邀到南非举办演唱会这之间架起来的,但是影片上映于2012年,影片拍摄时,很多重要的事件已经发生过了,所以影片使用了很多二手资料,影片也主要由当事人的回访构成。
这样一来,故事该怎么讲,拍摄者有很多可以计划的东西,比如,在拍摄前充分采集资料,以及在选择什么人,问什么问题,使用什么影像,怎么写解说词上进行设计,最后在影像中,故事不是随着事情发展自然而然地向观众显现出来的。
我对于这个片子的感觉是头重脚轻,片头对罗德里格斯在南非的影响力大书特书,到后半部分仍然是人们对于他品质的广泛赞誉,却没有落实到他“消失”的这几年时间里生活的细节。工友和女儿的叙述流于空乏,着重于说他是怎么样的人,对于他做了什么样的事却少有表述。事实比意见应该更为动人,因此故事显得很乏味的。从影片感受到的是寻找主角的过程过于简单;主角罗德里格斯的不善言辞;主角日常生活状况描写的不足。非凡的时代意义,模糊的人物刻画,这又是一个典型的造神运动。
细节不够,感情来凑。导演无法平实描写人物,无法控制影片情绪的泛滥,也许恰恰可以说明罗德里格斯这个人物本身并不重要,人们重新去挖掘这个人物,是因为这个人物寄托着人们对于60、70年代左翼运动强烈的缅怀情绪,然而,脱离了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书写不免流于空洞。罗德里格斯这几年生活的平淡不能承担起观众们的期盼,因此真实的细节成了导演需要在影像里避免掉的东西。
一对对比很好的出来了,面对镜头的罗德里格斯是无言的,他所创作的音乐面对自身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需多言;而围观者(观众、导演)却极力歌颂赞誉,偏要拔高他个人价值以及音乐意义。影片末尾对罗德里格斯的升华是由他的工友完成的,这个普通的工人偏偏说出一堆矫情的赞誉之词,言不由心的他自然要不时的看看摄像机旁写好的解说词,最后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罗德里格斯是建筑工人,他的工作只需面对自己,不必哗众取宠,因此他起码保证自己的感受是诚实的,不像一些所谓的摇滚老炮,沉浸于人们的称赞中自欺欺人,表面上的叛逆形象来迎合大众,却无时无刻不想多捞点钱。这在浮躁的社会里的确是种可贵品质。
有几个细节挺动人,罗德里格斯唱片在南非卖的很好,然而却没有从老板那里收到应有的经济回报,罗德里格斯的平静坦然对比着唱片老板的恶毒狡猾;罗德里格斯尽管家里条件普通,他还是带着子女去欣赏艺术阅读书籍,尽力让子女过上富人也能过的精神生活。感人的都是这些对个人处境的真实描写,罗德里格斯按照自我意愿生存,过自己选择的生活,不卑不亢,而没有成为大众的意见领袖、文化符号,在热捧中迷失自我。
而那些喜欢造神,喜看热闹的围观者什么时候才能实诚地面对个人生活,而不是陷于虚假狂热和自我感动中?
《寻找小糖人》影评(四):一个故事,一种人生
第一次看瑞典电影,前半部分比较平淡,但是没想到后半部分如此出乎意料:原来他还活着!从这里开始,电影进入了高潮,他现在怎样呢?过的好吗?富裕吗?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禁联系到吸引力法则,将彼此不认识的几个人连接在一起,一个在南非开普敦的唱片店老板,一个是美国的记者,当年在cd封面写的一句话,几年后美国记者看到然后开始拾起寻找小糖人这个事情....迂回曲折,最后终于找到!心想事成的秘密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于物质和精神,他从来没有有钱过,但是你不会觉得他不富裕,他的精神是富足的。虽然出了第一张唱片后无人问津,他做回修葺砖瓦的工人,但是勤奋坚持的精神从未离开,所以直到他被找回来以后,他在他的家南非开演唱会,他应对从容,平静。因为他的富足的内心从未离开过。
关于坚持和个人追求,这算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飞黄腾啊”,很有钱。他也并不是追求大富大贵,即使最后演唱会的收入,也都大部分给了子女,自己还是过回原来简单的生活。生活 准则自己说的算,自己认为好就是好。但是可贵的人格是支持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寻找小糖人》影评(五):真正的意义却是寻找
故事从开头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悬念,小糖人到底是谁,罗又是谁。罗德由三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首先是由他经纪叙述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第二次是出现在照片,让我们知道了他的长相。第三次他彻底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镜头前面,一步步将悬念揭开的过程。 开篇采访经纪人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以为罗已经死了。但事实却是需要去追寻的,于是有了这一部关于寻找的纪录片。导演将整部影片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两个国家对于罗的记忆进行记录。第二部分设计了几组真人的采访,采访罗本人、以及他身边的一些人。第三部分才是真正我们需要找的那个人,一个音乐上的罗。首先在美国采访了罗曾经制片人与他的合作伙伴,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过去了几十年的时间后,他们对罗的第一次见面的记忆还是那么的清晰,更能体现罗的优秀给人留下的印象。罗是一名优秀的音乐人,从路人的口中得知,其实他的生活过的却不怎么样。在非洲的采访中我们能够得知罗的专辑在南非得以大卖,深受着南非人民的喜爱。因为南非政治气氛,罗的歌词中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他的歌唤醒了南非受压制的人们,人们高唱他的歌曲,在街头游行抗议,为的就是争取自由的权利。是他的歌声激励了那一代人,让他们走反抗上有了载体,也让当地的音乐人有了新的创造方向。
在寻找的过程里导演用了很多的人物采访,从他人的话语中让我们去寻找罗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016年采访了一个纪录片导演,给我推荐了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你一定要去看一看。”他说,他喜欢这样让人觉得美好的故事。
可我初看时,觉得怎么会,这明明是一个悲剧。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一个只发行了两张专辑就被唱片公司解约的歌手罗德里格兹(Rodriguez),他在美国卖了不超过个位数的专辑被带到南非,却受到了疯狂传播与追捧,在那里他比猫王和滚石乐队还要火得多。
然而,南非人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长着什么模样,在罗德里格兹在南非成为传奇的同时,在美国的他完全不知道地球另一端发生了什么。他从事体力劳动,给人修旧屋和建新屋为生,在底特律夜晚的街角,同去酒吧的人以为他是无家可归的人。
进度条到一半时,我一度关上了这个故事,它残酷地向我证明了,有才华的人在一时一地完全无人问津的可能性。
他怎么就不红呢? 当罗德里格兹的歌声配合着他在纪录片里漫步街头的身影,那磁性而洒脱的嗓音,把他写的优美的旋律和扣动人心的歌词一句一句唱进你的耳朵里时,你会和四十多年前罗德里格兹的制片人有一样的问题。这个让地球另一半国家为之疯狂,引领了南非年轻人自由独立精神的声音,怎么能在当年当地,没有一点反响?
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不红?这其实也是长久在我内心盘旋的问题。在数年的编辑生涯中,我见过太多踏实写作、文笔让我欣赏的作者,反而不如那些浮躁贪名、胸无点墨,甚至抄袭为生的作者“红”。在这个逐渐以粉丝数、转发量、点击率作为判定标准的时代,“红”是一个简单准确而神秘的词,它能轻易地激起你的向往,以及不甘和不平。
当然有更丰富的价值取向,但是你很难逃脱基本法则的演绎。更多的质问也许指向的是,那些你欣赏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和他才华相匹配的社会待遇。
我往往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时间长了,慢慢从激愤到习惯,有时甚至会屈从于一些鸡汤,只能相信存在即为合理。
直到我看到这部纪录片,又勾起了我的困拢。这不是梵高式的死后成名,那是隔了世代的因素和审美,这也不是身边众多让人惋惜而无奈的案例中的一个,它太极端,太吊诡,太荒唐,又太奇妙。
直到1998年,20多年后人们才找到。这些年他和孩子们搬了26次家,“有些连卧室都没有,不能称之为家,只能称为停留过的地方。”
罗德里格兹在被找到之后,被以最高规格请去南非开了演唱会,场场破纪录。和他一同前去的女儿在下飞机时无法相信,地毯鲜花和豪车都是为他们准备的。面对台下激动到流泪的粉丝,罗德里格兹羞涩而淡定的唱出来,迎接晚了20多年的欢呼。
故事到这里,似乎算得上是happy ending。但是,结束了演唱会的罗德里格兹依然选择回到美国,过着以做体力活为生的日子。他把演唱会的照片给自己的工友看,他们都不相信台上的那个人是他。
纪录片末尾问:“他现在变得很有钱了吧?”“没有”。他的女儿回答,“也许他让别人变得有钱了。”
一向结果论的我,看到这里时,有些悲哀。可我却不再认为这是个悲剧,一个细节让我理解了这个故事的美好之处。
罗德里格兹的工友这样形容他:他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他都做,但,即使在做着这些事时,他居然也是穿着燕尾服,有条有理,不卑不亢,像是在做一个高贵的工作。罗德里格兹的女儿说,父亲从未让她们在精神上感到贫穷,他带他们去看画展,听音乐会,让她们没有感到和上层人在精神上的差距。
这个徘徊在底特馆酒馆暗夜的身影,让我看到一种对待生活的坦然淡定。在这样被戏弄般的命运中,他都坚守着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论红还是不红,追捧或无视,他的行为,始终遵从本心。不管这世界认定的规则是什么样,不管命运给他的待遇是什么样。这或许是比“红”更值得骄傲的事。
他最好的歌,已经在那时写出来了。传奇或遗憾,都是他人的。
《寻找小糖人》影评(七):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二十岁出头的摇滚青年在酒吧里被唱片制作人发现,在两年出了两张专辑。一张名为cold fact另一张为Coming from Reality ,正庆幸被幸运之神青睐的时候却又销量惨淡不堪,歌词也一语成譏,第二年在圣诞节前两个星期被解除了合同。小伙子回去建筑工地勤勤恳恳的搬砖,修墙,填路,清理垃圾 。结婚生娃过着平凡而底层的生活一直到老。这似乎看起来是一个不够劲儿的故事。他应该和传言的一样,在一场不成功的音乐会上,唱到: “But thanks for your time, then you can thank me for mine, and after that’s said, Forget it , 然后朝自己开了一枪,潦草结束了自己,留下一个音乐史上的传奇。引起人们在叹息中对死去的偶像的无法再现情景的想象与狂热的怀念。
既没有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悲剧英雄,也没有在失败后到帝都当个盲流蛰伏等待机会。而是回到老家,找个地方搬砖着实让人感觉到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有太过实际。这种情节对于当代的国人是毫无代入感的。巨大的社会流动性让大多数国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就着励志故事喝着心灵鸡汤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似乎觉得日新月异才是理所当然。今天街头卖艺,明天成为网络红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很多人也习惯了一针就见效的减肥药,一种不行再换一种。
平凡之路其实是不好走的,认可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就意味着如果想要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就要付出货真价实的努力。一个蛋糕已经分完,利益已经固化的阶级社会你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救赎与生而来的贫穷原罪。 年轻Rodriguez失败了,但是他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把手吻向大地,去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没有选择去做一个妄人,这是我感动的地方。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几十年后自己年轻那没卖出多少张的唱片却在遥远的另一片土地生根发芽。特殊的历史际遇让他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有人说,“我需要运气多过实力”,他一定已经参透了人生。 Rodriguez的平静没有让我感到意外。
让他感到真正歉意的可能是对女儿的教育不够。而那最后几次的“南征北战”也是为此。
在后现代国家中,大部分人的一生似乎都是既定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可以看到其中的约翰从小看起来满脸写满了聪明伶俐和中产阶级的优越。一路保送牛津并且和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结为连理。努力的走好每一步,可还是当了半生诉讼律师无法踏入政坛。自小从政的梦想却被儿时的两个玩伴实现了。
身边目睹了太多的好运气。我深信这是一个幸运的特殊时代。但是缺少的是务实的人。一种减肥药的精神似乎透过互联网和媒体像病毒一样肆意的传染,而最容易感染的就是在贫穷中挣扎的人,而这也许会毁了最后的希望。
你需要好好的努力,至少试试你有没有运气。
《寻找小糖人》影评(八):寻找小糖人
Rodriguez,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人才能在面对完全背离的两个世界的自己时转换的这番平静。人在炙热的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年龄被无情的现实击垮,将自己的锋芒隐藏,搁置在一旁的那个曾经不羁的心已经落满灰尘,殊不知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自己已经让万人敬仰,自己的理想已经散漫在每个杂货店的门口,每个街头巷尾的孩童口中。世界可能存在轮回,我们可能在不同 的次元里充当不同的角色,可我们并不会了解不同身份的自己会是如何生活工作。这个人诡异的交织在一起的两个世界在一个时空瞬间展现给他,那平静谦逊的外表下埋藏经受过的多少挫折和打击,但那微笑抚平的一切,那刻的梦想的破茧成蝶弥补了一切《寻找小糖人》影评(九):这世界,总有一处为你倾心
“第一天他对我说,他们在寻找我。第二天他说,诶莫森,我要去巡回演出了。”“这就像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是违背法则的事。”
然而就算看来是违背宇宙法则的事情,也还是法则错了。
当他换掉沾满木屑的衣服,重新站上舞台,拨出吉他的熟悉的旋律,整个南非都在为他疯狂。
他来了,来到南非,另一个世界就此开启。
《寻找小糖人》是瑞典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的作品,影片以揭秘的方式讲述了美国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的故事。罗德里格斯的传奇随着歌迷在寻找他的过程中不断浮出水面,最后南非开普敦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终于突破阻碍,找到了隐藏于底特津的罗德里格斯,并请他到世界另一端的南非举办巡回演出,
罗德里格斯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过两张专辑,然而却无人问津,其中之一只卖出六张,之后罗德里格斯和其音乐便很快消失在美国流行乐坛中。然而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专辑销量超过了50万,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小糖人,请快一点,因为这一切一让我疲惫,给你这枚蓝色硬币,你能不能帮我带回我五彩斑斓的梦境?你带来了银色有魔法的船,我们跳跃着,喝汽水,我们还有甜美的玛丽珍......”
伴着这轻快惬意的民谣歌曲,汽车在公路上驾车行驶而过,被称作“老糖”的唱片店老板斯蒂芬讲起了罗德里格斯的故事。
《寻找小糖人》开始的镜头便是这样。关于音乐在南非享有高度知名度的歌手,南非的歌迷得不到任何一点关于他本人的信息,除了专辑歌曲之外唯一能了解的只有专辑封面上一张并不清晰的相片。他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更是让整个事情充满悬念,纪录片前半段充满了揭秘式的气氛,围绕这位音乐人的存在展开一段调查,一点点揭开这神秘的传奇故事。
“我们觉得他就是城市里的诗人。”他的前音乐制片人这样说。
“他就是这城市游走的孤魂,跟无家可归的人没什么两样。”酒店酒保这样说。
整个纪录片风格简洁独特,除了人物采访,动画、照片、录影带等资料也交织推进剧情,缓慢而温暖。不断行走的穿行镜头,忧郁的底特津街道。他的歌声插入其中,成熟而淡然。
而当他终于出现在镜头中,戴着墨镜透过窗子望向外面,一个传奇聚焦为一个人,罗德里格斯。
并不知道自己在世界另一端的辉煌成绩,没有知名度,被唱片公司解约。哲学专业,有三个女儿,患有眼病,靠做维修屋顶等苦力活维持生计,去竞选过底特律市市长。面对采访拘谨,腼腆,沉着。
他来到了南非,重新排练过去弹过的歌。穿上白色衬衫,站在炫目的灯光下。
黑色的字幕隐去,1998年3月6日。
那一天全场爆满,座无虚席。来演唱会的人们挤满了偌大的演出场地,那样期待地望向台上,眼神清亮地注视着舞台。镜头环视场地一圈,激动和感伤的心情涌出,一句“I wonder”就那样轻易地诱人流泪。
这是你的重生,我们的等待。
“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他穿着白色衬衫,面向观众弯下腰鞠躬,平静,谦恭而诚挚。这是罗德里格斯对歌迷说的第一句话。
人们尖叫,呼喊,为见到你而兴奋,而疯狂。你开口唱出那句“I wonder”,全场沸腾。
黑压压的人群,人们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后激动地站起来,挥动双手,摇头跟上节拍。或痴迷,或疯狂,或落泪,好像终于实现了某个梦想,看到了自己的信仰。
这样的罗德里格斯感动着所有的人,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无论你是否抬起头来看他,他始终在浩瀚的天空中散发着光芒,好像可以去任何地方。
“我以为他会感到困惑,但是没有,他很安宁,他的脸上都是宁静,好像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他一生都在寻找的地方。”
“这个人,住在地球的另一个地方,但他好像在这里找到了家。”
这不就是命运吗,你幻想自己有一天,才华得到认可,世界都看到你。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这种传奇,
1998年的南非,六场演唱会,全部销售一空。
当被展示自己的唱片销售记录时,他俏皮地将它扛过头顶,笑着说,记得一定要告诉美国人啊。
“这故事听上去就像编的。”美国邻居眼中的蓝领工人,在南非被热情追捧的的音乐之神。
“现在仍觉得不真实。”摘了墨镜的他说。
“梦做完就要回家了,爸爸说自己有两个人生,在南非的经历就像马拉着的南瓜车那样。”
音乐家回归到人,传奇回归到生活。在那个电话拨通时,在发出寻找小糖人通缉令时,或许更早,当那个美国女孩带来一张叫做《cold fact》的黑胶唱片时,许多人的生命就拼接到了一起,各自的人生轨迹,有了彼此美好的停留,得以交汇。所有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除了他。
“或许他在别的方面很丰富,但永远都不会变的有钱吧。”他有他自己的选择,他选择怎样去生活,留下那些超然的东西,对着窗外弹奏那些回忆中的旋律。
他依旧害羞,腼腆,安宁。照样回去清理草坪,做体力劳动,住在自己住了40年的老房子里。
底特律的街道时而下起大雨,时而被雪花覆盖。这街道上踽踽独行的人,这个人一生浪漫的生活。在片尾,他仍在行走,像一个游吟诗人。他在底特律的各色街道游荡着,观察着,又记录着,用他的歌声和那把吉他。
这个故事太像编织的美好梦境,然而它作为一个纪录片,真实地告诉人们:这世界,总有一处为你倾心。带你去一直寻找的地方,帮你实现所有想象过的美好的梦想。
不朽是什么。不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与宇宙共存,时间伴你前行。曾经的存在即是伟大的意义,你便是某些人的神。
不朽的作品总会遇到珍视它的那个人,哪怕在地球的另一边,哪怕是二十年的岁月以后。
(查找资料源于百度百科词条检索)
《寻找小糖人》影评(十):期待关于这部纪录片的纪录片
(发现短评写不下,就只好发在这里了……)(我才发现我四五年前就听过 Gommorah 这首歌了,但我一直以为是Bob Dylan唱的。)
故事本身确实很感人啊!查了下,Rodriguez可能确实没有纪录片里表现出来的那么低调,80年代他去澳大利亚演出过,还在那里发行过唱片;纪录片获奖后,他也一直有参加各种电视节目,举办演唱会……但是这没什么问题吧,纪录片也是有叙事和倾向的,想通过一个纪录片了解全部事实就像试图通过一个人写的书了解他的整个人生一样,是荒谬的。
不少人还在继续追寻那些版权费最终流到了谁手里;Rodriguez的妻子也成了一个谜,很多人想一探究竟;拍这个片子的导演居然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了……感觉围绕这个纪录片发生的一切,可以另外再拍一个纪录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