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观后感精选10篇
《记忆碎片》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盖·皮尔斯 / 凯瑞-安·莫斯 / 乔·潘托里亚诺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碎片》观后感(一):记忆碎片 Memento
片如其名,导演诺兰把一部完整的电影胶片剪成了一段段的碎片,并把其中一部分变成了黑白的,分别用倒叙和正序的顺序放出来。
从最开始主角晃一次成像的照片越来越不清楚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倒叙,类似《不可撤销》。当然,《不可撤销》比这片子拍的要晚,而且看着想吐。
主角除了失忆之外,还会篡改自己的记忆以逃避现实,类似《禁闭岛》。当然,《禁闭岛》比这片子拍的也要晚。
演员方面,男主角好像没演过什么NB的片子,女主角是《黑客帝国》里的崔尼蒂,男主角的老婆虽然出镜少,不过也不能找个路人甲的来演吧……
整个片子看下来,没觉得有什么难懂的地方,BUG比《盗梦空间》少。
《记忆碎片》观后感(二):记忆的迷宫
如懵懂的儿童闯入迷宫,电影营造的记忆丛林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游戏的快乐,我们时而深陷其中,被一片荆棘遮挡方向,于是仰望苍穹寻找最清醒的认知,时而如野兔般机灵而狂野地跨越迷丛,在猜谜和解谜中体验击碎幻障后那怦然心动的狂喜,可是探险到达终点后,我们抵达了悬崖边,无路可走,俯视嶙峋绝壁,生命是弱小而脆弱的,我们恐惧丧失存在。历尽千辛不一定会迎来繁花似锦,我们站在天地间的尽头,岁月最后的沧海桑田思索生命的意义,记忆成了最宝贵的部分,所有的回忆确切地证明着我们的存在和意义,Lenny的生活便是这般被记忆纠缠和诱惑,我们何尝不面临着此般困境呢?
暧昧的非线性叙事
电影镜头是冷静的,可是彩色和黑白画面的转换交错,如同夜空下缤纷的摩天轮一个个地从眼前转过,精致而华美,还有大量恍惚的独白及那充斥着画面的宝丽来相片,它缓缓的显影,饱和的色彩无不裹挟着不露声色的暧昧感,总有时光交错,世间繁复缤纷之感,记忆的虚幻性也在这种暧昧的基调里得到彰显。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将彩色画面和黑白画面交替出现,彩色部分是倒叙,黑白部分是顺叙,二者在结束的时候完美的融合,这种叙事结构精巧复杂,需要全情投入,细致挖掘,将这些碎片在大脑里不断地进行组合,拼贴和排序,在故事戛然而止时思维也被抛上了极端的青空,所有的一切汇成了依旧充满疑虑的完整,足够我们在午后的时光里慢慢咀嚼,直到某一刻尝出了酸涩,品出了歇斯底里的无奈。
绝妙的片头已经暗示了此片的不寻常,枪弹回Lenny的手中,子弹重回枪膛,死亡站起身来,一切都在倒转,谋杀回到对峙的原点,从结果到发生,这样的倒带已经在交代着影片的叙事模式,我们的思维从此处开始进入情境。故事看似简单,患上短期记忆症状的Lenny一直在寻找着奸杀妻子的凶手并且顺利地杀害了他认为的凶手,然而经过导演不断地分割和错位片段,并且加入或真实或虚假或幻想的记忆后,一切的进程都变得奇妙和悬惑,故事变得异常可疑和复杂,Lenny是否就是Sunny,真正杀害Lenny妻子的凶手是谁,Teddy和Natalie的真实目的是什么,Lenny是生理失忆还是心理记忆,电影将我们的感知一次次推入尴尬的境地,在自以为接近真相时总是被彻底推翻,思索到尽头仍然具有空芜的茫然感和充满着困惑的不确定。
在反复的梳理片段后,在久久品味Lenny最后的独白和闪回后,细枝末节得以以较清晰的面孔完整呈现。Lenny妻子被强奸后并没有死亡,他记忆里的Sunny其实就是他自己,在被歹徒袭击后他患上了短期记忆病症,妻子为了证实他的病症是否真实,让他为自己注射胰岛素,因为次数过多,胰岛素过量导致妻子死亡,这一点在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医院里的Sunny突然变成了Lenny,似乎就是一种暗示。Teddy是负责强奸案的警官,他清楚知道案件的整个经过,为了利用Lenny来杀害毒贩,他为Lenny塑造了一个谋杀他妻子的凶手Jonny﹒G,并且利用Lenny的病症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而Natalie也是利用Lenny来为自己杀掉Dodd。如果导演只是在这个层面上利用Lenny的短期记忆来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利用和一种因果报应,那电影就停留在一般层面了,这部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Lenny的短期记忆症状其实是心理症状,或者说Lenny是有记忆的,他只是不断地暗示自己患有病症,在自欺欺人的游戏里追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他最终杀掉Teddy,也是把Teddy当做另一个Jonny﹒G,在复仇游戏里不断地将自己营造的记忆真实化,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他的心理疾病是源于无法面对妻子是因自己而死的事实,他拼命地逃避这段记忆,将之错乱化,并强迫性地移植给自己新的记忆,导致自己在真实和虚幻间逐渐迷失,时而清醒时而迷惑,但是他宁愿这样浑浑噩噩,只坚持一个信念:寻找凶手Jonny﹒G,以此来逃避过去痛苦的回忆,Jenny无疑是混乱而悲哀的。
非线性叙事在这部影片中的运用对于影片内核的表现犹如白皙的瓷器印刻上回环的青花纹理,于妖娆的交缠中渐渐凸显洁白晶莹的纯美,一切都恰到好处,是焦躁空气里一丝甜蜜的微风,是干枯水仙迎来清濛细雨,以精密的结构表达出多重意念,以轻巧的切换将复杂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个交替回合中,每个人都读出了不同的意蕴。隐藏在整个故事中那条苍白的揭示真相的细纹,在千回百转中慢慢清晰,直至放大,当故事达到交融的高潮,我们透析的不只是前因后果,还有关于记忆,关于人性,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漂浮的后现代表达
电影中倒叙,插叙,并叙,溯叙杂糅在一起,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特征,但是这些看似杂乱的叙事是以一条心理线索为根基的,因而杂而不乱,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多角度的思考。影片中最具后现代表达的一点体现为不确定性,也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实现了真假转换的悖论。
Lenny被设定为短期记忆症患者,如果我们以此为起点,相信Lenny的话,那么当事件回溯时,我们会发现Lenny总是在被人误导,他拍下的照片写下的话并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意愿,因而他依据照片和文字做出的判断也就不足为信,他身上的文身也并不是他自己得到的线索,同样值得怀疑,如此推论下来,是否存在杀人凶手,甚至Lenny的妻子是否被强奸都变得无法确定。倘若我们相信Teddy所说的话,那么Lenny的妻子确实被强奸,但妻子的死亡却是Lenny所导致,Lenny要寻找的是他自己,Teddy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误导Lenny帮他杀掉毒贩,可是Teddy最终被Lenny当做凶手杀掉,Teddy为何没能算到这一步,及时地阻挡Lenny的行动,而Lenny的记忆症究竟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经过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种种假定,我们陷入了不确定的怪圈,每个人说的话都有真有假,我们需要依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值得相信的记忆片段进行组合,然而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感知不同,得到的故事版本显然是多重的,确切的一致的真相在这部电影里变成不确定和不可能。在不确定性中,表面真的东西变成了假的东西,凭借经验、理性把握的东西变成了不可靠的东西。真假没有必然的理性逻辑,世界成了一个可怕的游戏怪圈。我们的思维在此种怪圈里越陷越深,却也获得了某种介入游戏的愉悦感,这个时候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后现代所倡导的游戏规则“Anything goes”,一切皆有可能。
记忆的不确定性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探讨,也引发了我们对于记忆的思考。过去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是变得面容不清,多数人会选择性记忆,甚至在潜意识里篡改一些记忆,让过去的记忆符合自身的期待。我们在回忆时,若非有当事人参与,及其容易对记忆锦上添花或是去掉细枝末节,如实的反映变得困难。在电影中,Lenny给自己制造一些记忆,销毁一些记忆,篡改一些记忆,使生活变得有目标有意义,他的内心挥之不去的是自己害死妻子的事实,因而尽管记忆再颠三倒四,自欺欺人,某些暗示真相的幻象总是不经意浮现,最后的独白和暗示性的幻想画面,即他和妻子躺在床上,他的身上文着凶手已经杀掉,而妻子也还活着,这种美满的结局无疑是他最期待的存在,通过这幅画面我们也可以隐约感受到他其实清晰自己的所作所为,可是宁愿暗示自己陷入短期记忆的病症,在找寻存在和意义的道路上掩盖真实的自我。
对于记忆的困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对于存在的探寻,Lenny身上种种复杂的特征都被盖•皮尔斯展现得淋漓至尽,凯瑞•安妮•莫斯和乔•帕托利亚诺的表现更是将各自的身份模糊化,展现出多重性格,具有游离的力度和美感。剪辑的巧妙,画面自然的衔接,氛围音乐的使用,以及始终冷静的镜头和色调,都让此片不仅技巧非凡,而且具有强烈的精神和心理色彩,吸引人进入幽深的哲理隧道。记忆的碎片,即使如碎石潜入瀑布,也总是有淡淡的细痕,在静谧和深邃中挥出思维的弧度,任由这些流质在脑海里盘旋,想必就有了一片自我体验的境界。
《记忆碎片》观后感(三):检验记忆用(第一次看),纯剧透
男猪有短期失忆症,且倾向于忘掉不好的记忆而人为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记忆。老婆有糖尿病,用自己的性命去唤起男猪记忆,可惜失败了。男猪受打击太大,捏造了老婆被奸杀的记忆好让复仇来驱动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同时将自己对老婆做的事转移给捏造的萨米身上。
Teddy是个卧底警察,勾结毒贩干坏事,并一直利用男猪杀掉自己想杀的人。这次他误导男猪去杀吉米,因为吉米跟Teddy有纠纷,带了钱过来跟Teddy交易。男猪杀掉吉米后,Teddy出现,并告诉后者实情,知道事情的男猪不愿意接受,于是篡改了自己的记忆,盗用了吉米的物品,并把Teddy的车牌记为线索,为结尾以为Teddy是凶手埋下了伏笔。
男猪的衣服里有娜塔莉的字迹,于是就找到了酒吧。娜塔莉看到男友的车里坐着男猪,就知道他肯定跟男友的死有关。一开始她故意试了男猪,确认男猪确实有短期失忆症后决定利用他。
娜塔莉把男猪带回家,先是博取对方的信任,让男猪记下来。接着出去一阵子后回来故意挑衅男猪,诱使男猪打了自己,她离开屋子的时候故意拿走所有笔,让男猪记不住这件事。在外面呆一阵子后返回屋子,污蔑是陶德打了他(陶德的身份我不太记得了,貌似是一名警察或者毒贩,跟吉米娜塔莉有纠纷)。男猪气冲冲去找他复仇,结果被追着打。
男猪溜到陶德房间埋伏了他,并把他绑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Teddy一起解决这件事。回到娜塔莉家后,娜塔莉撒谎说去找监狱朋友帮忙,把另一个凶手的资料拿给男猪。接着他们在咖啡店见面,娜塔莉把Teddy的资料给了男猪,污蔑Teddy就是凶手。
最后忘了是什么原因,Teddy、男猪回到杀吉米的小屋子,男猪干掉Teddy。
不知道错了多少处,留作检验
《记忆碎片》观后感(四):新颖的叙事方式
开始没看几分钟,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第一遍就能完全看懂的电影了,且不管它是不是值得看第二遍。
类似的病症,在《初恋50次》里演绎成了一个浪漫的爱情喜剧;而在本片里,却成了一个犯罪悬疑片的底子。最新颖的地方,是本片从未见过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一般倒叙,应该叫多段式倒叙),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往回倒,让你片子开始就知道了结局,但答案却在剧情的开始,虽然这样导致观众看起来相当费劲。如果正常地叙述,也许是个挺平淡的剧情,但正是这种叙事方式赋予了片子每分钟都能让你有兴趣往下看的吸引力。
需要也值得看第二遍了,虽然这个第二遍有点导演有意为之的人工痕迹,但你没有办法。
《记忆碎片》观后感(五):模糊的真实和难忘的记忆
什么才是真实?是所有人大脑中的细胞信息组合……
凡是看过《memento》的人都会觉得很累,因为导演在和观众玩一个记忆游戏,只有能够快速记忆住前10分钟的内容的人才可以顺利的看下去,不光如此,不能记住10分钟前更多内容的人还无法看明白。观众看得异常投入,甚至用笔不断记录,纸条一堆,可是还是需要再看一遍才能明白,导演让一部低成本的电影成了观众反复掏钱买票的热门电影,其法门也就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记忆不好,就算不好,也要装着很好……
究竟什么是记忆,如果你记不住,会主动承认忘记了吗?leonard是一个短期失忆的病人,但是他依靠自己有条理的记录生存着,在外人看来,他甚至比一般人还要聪明,因为他是一个调查员,他善于分析事物,分析事实。但是,他不愿承认自己失忆,虽然他逢人就会主动表明自己的毛病,但当natalie直面指出他的毛病的时候,他恼羞成怒,在teddy告诉他”真相”的时候,他依然执迷不悟,他不敢面对失忆的真实,他只敢依靠自己的记忆。这一切,就这么发生了。
故事有结局吗?这个需要牢记第一段的观众才可以知道:故事没有结局,因为一切还可以重新来过,leonard还可能接到电话,还可能重新开始追杀 john.G,所以导演用了一个回放,于是,两条故事线——彩色的是倒叙,黑白的是正叙——慢慢的往一个时间节点靠拢,最终汇集在了电影结束。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导演充满自信的认为观众一定可以看懂,可结果大部分的观众走出剧院的时候依然糊涂,于是,在DVD版本中,我们可以选择和正常电影一样去欣赏这部故事并不复杂的剧情片……
故事并不复杂,不过我们要搞清楚真实和记忆的区别就不容易了,而事实上,我们能够理解到的真实还是出自于一个贪污的警察口中,这是否是真实还未可知,对于我们理解电影并没有多少关系,但对于主人公leonard,这太残酷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凶手,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或者找到后,他却忘记了。故事中的人物不多,一个个来说一下吧:
Leonard——主人公,保险公司调查员。在一个入室抢劫案件中,妻子被强奸,自己杀死了两名匪徒中的一名,却被另一名打伤头部,从此短期失忆。
wife——主人公的妻子,糖尿病,没有名字。抢劫案件后,痛苦的面对自己的丈夫,最终无法忍受,让丈夫不断给自己注射胰岛素,自杀身亡。
Teddy——警察,贪污犯,另外一个名字就是 john.G。他调查了leonard的案件,并放走了另外一个凶手(这个情节是笔者自己推论的,并不是真实)。他打算利用leonard的病帮助他杀掉一名毒贩jimny.grants,好抢得20万美金,可没有想到,鬼使神差(其实是被natalie陷害)的被leonard当作杀妻凶手干掉了。
atalie——酒吧服务员,jimny.grants的女友。她知道自己男友被一个叫做teddy的人带走后下落不明,又被男友的合伙人dodd讨债,走头无路的时候正好leonard闯进来,于是natalie巧妙的利用了一把leonard,也算报了仇。
Jimny.grants——一名毒贩,natalie的男友。本来是要和teddy接头,却被leonard杀了。
Dodd——jimny.grants的合伙人。当知道jimny带着钱失踪后,认为是有人搞鬼,于是胁迫natalie,并找到leonard,结果却被leonard偷袭一把。
Jam.sammy——leonard的客户。曾经装作失忆,想欺骗保险费,结果被leonard识破。他没有妻子,但在leonard的记忆中,他成了leonard自己。
人物介绍结束后,故事也就浮出水面一大半了,而事实上,所有人都在自己和别人的记忆中徘徊。很多事情电影并没有交代明确,就算是电影表述的故事本身也可以是虚构出来的记忆。《memento》是一部没有具体故事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记忆来理解这个电影,甚至可以像 teddy说的:你只愿意记住你想记住的东西。而电影故事中的很多疑点就在不断模糊记忆中被淡忘了,也许导演本身并不打算去解释疑点,就是让观众去理解,去发挥,电影本身就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和记忆,走出电影院后,就只有依靠观众自己的记忆去反应电影。而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放过这么一次难得的探索真实的机会,恐怕很难再看到如此出众的电影了。
但是,什么才是真实?当我们讲述事实的时候,其过程也就是从大脑中的细胞组合信息中提取需要的部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叫做回忆。不管是通过口述的,还是笔录的,都是当事人的部分回忆的记录,就算是现在可以用到的影像技术,在我们看过后去理解的也就是我们对影像的回忆。究竟什么才是事实的真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并在不断的记忆中筛选。我们能够记住几年前的细节,但和历史长河相比,我们敢说我们的记忆是永恒的吗,我们能够记住在场的对话,但是我们能够完全记住对方说每一句话时候的表情吗,我们可以观看记录片,但是图像中的角落中的细节都能够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吗……我们不能,相对短期失忆来说,我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纵观整个历史记录,不难发现大量的事实被谎言所掩盖,在大段的时间内,人类一直让虚假占据着自己的思考,重力一直就在我们的世界中,但知道牛顿才被人们真正意识到,而到了伽里略的斜塔试验,人类才知道原来重力是非常公正的,并不是人类愚昧,而是园林工人忘记了苹果是一起落地的……太多的时候我们所能回想起来的只不过是我们津津乐道的部分,而真实很可能就在被我们忽略了的记忆中,我们选择性的记忆,我们会主动忽略不愿记忆的部分,我们让记忆来告诉我们真实,我们无法忘记记忆,却让我们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真实。 Leonard是一个病人,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的,而事实上,我们不也一样吗?当我们感受了一次失忆的折磨后,有人选择去继续挑战记忆,有人选择放弃并责骂导演的无能,不管怎么样,电影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是好是坏,这是可以让观众自己选择的。但我们应该要感谢导演的出色工作让我们有机会尝试如此的体验,也让我们更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世界。
对于这部电影,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而我谈谈我给电影写的剧本:leonard本身也是一名吸毒者,吸毒过程中认识了jimny.grants(这也就是为什么jimny看到leonard后能够认识他)。两个匪徒是毒贩,来到leonard的家中抢劫的时候被leonard打死一个,而另外一个就是jimny.grants,也就是神秘的凶手(leonard的手臂上写着凶手叫做 john.G_或者jamse.G_,如果leonard听错或者记错,是有可能把jimny.grants写成jamse.G_,当然,也很有可能 teddy,也就是john.G就是凶手)。Teddy虽然是个警察,但是一直贪污,收受黑钱,他保护了jimny.grants,这个时候 leonard已经失忆,搞不清楚转状况了。妻子忍受不了,只好自杀,leonard在打击下强迫自己的记忆变成:妻子是被匪徒奸杀的,而自己的故事是自己其中的一个客户jam.sammy(leonard没有错,就算是失忆也会产生惯性行动的)。teddy为了避免leonard不断寻找真相带来的麻烦,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利用leonard的失忆为自己铲除其他人,于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组合诞生了,可是,终于teddy要和 jimny.grants对面了。本来很顺利的又一次合作杀人,但是leonard的记忆中出现了一些差错,可能是因为他认出了 jimny.grants,但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记忆,于是他销毁了可以记忆的相片,但是却意识到了teddy并不可信(之前teddy一定帮 leonard整理过相片,可以帮助回忆的相片都销毁了,包括自己的)。于是找到了jimny.grants的女友natalie,于是,赶跑了 dodd,并被natalie的引导下,杀掉了teddy。
这里有些疑问就是leonard身上的纹身,可能leonard早就想到了 teddy的阴谋,于是让纹身店印上了john.G是凶手,teddy想要制止,但是被纹身店老板严厉的制止了(第二次Leonard还要纹上证据的时候 teddy还要反对,结果再次被制止),没有办法只好改叫了teddy。而电影其中的细节问题实在太多,要说明出来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这也就是《memento》的魅力所在。
也许我们不必太过于追求电影的内涵,就把它当作一次体验,轻轻松松的,在以后想起来的时候还可以谈一谈,呵呵,这又是个人的记忆了……
《记忆碎片》观后感(六):看完记忆碎片,试图拼起一副完整的拼图
《记忆碎片》是迄今为止我看到剧情编排最精妙的一个片子了,
看完以后竟然心情久久都不能平静。
对于片中人,记忆的碎片散落一地,没有一个人拥有完整的事实真相,
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好在这只是一个电影,而它的造物主,导演和编剧,一定很缜密的设计了故事的事实真相。
所以我查了很多很多的影评,试图还原这个故事的本来面目。
很多人都有自己对记忆碎片的看法,有的我认同,大多数我不认可,其中MILKY_MOMO和luciham 的说法最具信服力,从他们的说法和自己的理解,整个故事的轮廓慢慢浮现了出来。。。
(注:片子我只看了一遍,下面的描述中具体的字眼可能不是那么精确,有的推断也有待查证,我会在写完后重看一遍,然后上来更新自己的想法,希望有新的发现)
一、故事梗概:lenny是一个保险员,某日他半夜醒来发现妻子在卫生间被歹徒奸杀,lenny杀死了其中一名歹徒,而另一名歹徒重击他后脑将他打伤,他醒后患上了短时失忆症,长期记忆只能记到妻子被杀为止,之后只能记住最近10分钟发生的事,但疾病没有压跨他为妻子报仇的决心,他凭着照片、纹身这些客观事实试图追杀另一名歹徒。。。
事情真的是那么简单的吗?
二、现在我们来关注lenny身边的人物:
1、sammy:lenny做保险员期间接触的一个客户,他曾经也患过短时失忆症,lenny没有相信他,而他的妻子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让他多次为自己注射胰岛素,结果因注射过量死亡。
2、sammy老婆:(见sammy)。
3、lenny的妻子:被歹徒奸杀在洗手间。
4、teddy:一个号称是警察,帮lenny追杀歹徒的人,但lenny在teddy照片背后写的是donnot believe his lies。
5、natalie老公:毒贩,后来被lenny认为是另一名歹徒而干掉。
6、natalie:一个酒吧女郎,似乎也在帮助lenny追杀歹徒,lenny在natalie的照片背后也写了字,但是划掉了,重新写了一句:她会帮助我因为她也曾经失去过亲人。
7、todd:和natalie夫妇有某种瓜葛,正在四处找natalie夫妇,natalie叫lenny帮她杀掉todd,但lenny仅把他教训了一顿。
8、lenny本人
这是影片的表象告诉我们的,但是,还有隐情。。。
三、真实的故事:
1、sammy是谁?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人说sammy就是lenny,这个推断也正确也不正确,因为lenny确实就叫lenny,lenny这个名字是真实的,从lenny妻子那么叫他就可以推断出来。但是最后sammy这个名字也被冠在了lenny的头上(这点后面会提到)。片中的秃顶老头是存在的,这个“sammy”是lenny的客户,他不曾患短时失忆症,他只是以患病作为借口想骗保险,被lenny揭穿。请注意lenny揭穿的方式,这里有个common sense,条件反射是动物的本能,跟是否失忆无关,但“sammy”伪装过头,在每次给他做那个触电物的小试验时,他每次都会装作不记得上次被哪种形状的物体电到,每次都拿错,lenny因此断定他并未患有失忆症,即便有也是心理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enny后来患病以后能根据条件反射知道自己患有短时失忆症,并养成了拍照片和纹身的习惯,否则电影从逻辑上站不住脚,Lenny时刻记得他有毛病,这发生在事故之后,属于不该有的“new memories”,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lenny说他妻子喜欢叫他lenny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下面会说到)。
2、秃顶老头“sammy”是独身,根本没有老婆。由于“sammy”老婆在lenny的记忆中非常具体清晰,所以很多人对“sammy”没老婆这个基本事实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是合理的,因为记忆经常犯错却很难再造,我的理解是“sammy”老婆也许是lenny做保险员期间的另一个case中某客户的老婆,也许那个case是lenny误判的(我们都知道保险员的丑恶嘴脸,这基本也是个common sense,hehe),他心存愧疚所以脑海里一直残留这个女人的印象,然后在失忆后混在了一起。
3、lenny的妻子在卫生间确实受到歹徒的袭击,但是没有死,从lenny最后的记忆中她在塑料袋里仍在眨眼,以及teddy最后的话中可以推断出来。lenny的失忆让她非常痛苦,她用lenny的爱做赌注,试图唤回lenny的记忆,办法就是多次让lenny为她注册胰岛素,遗憾的是lenny确实失忆了,结果她因胰岛素注射过量死亡,这点在lenny的记忆中一直是掐她的大腿的亲昵动作,而最后当teddy点穿时,lenny的脑海中才出现了是在大腿做注射的闪回。另一佐证是lenny在片中2次提到他妻子叫他lenny,但是他不喜欢。他不喜欢的原因是妻子在最后死的时候数次的对他说:lenny时间到了该注射了。虽然他失忆了,但是人除了记忆还有潜意识和条件反射,所以从此他不喜欢lenny这个称谓。
4、teddy:teddy在片中第一次跟lenny碰面时lenny要给teddy拍照,teddy拒绝了,选择了一个好的角度以后才让lenny拍,有网友说是teddy不想拍到车牌让lenny有线索,我认为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我觉得这个细节是向我们说明teddy和lenny是老相识,lenny给他拍照也不是第一次,所以teddy拿到照片才很满意的说了句把我照瘦了,我觉得潜台词是这次拍得不错,把我照瘦了,至于以前的照片,有可能被烧掉了,像lenny杀掉natalie老公后那样,也可能在teddy那里,像teddy保有lenny杀人后照片那样。
至于teddy最后对lenny说的那段话,当然是有真有假的,但是大体是真的,teddy没理由编出质疑、挑战lenny受伤前的记忆的谎话,但是他不会说出会激怒lenny直接杀死自己的真相。
那么teddy是谁?有人说teddy就是另一个歹徒,因为在最后teddy和lenny的对话中提到我就是john G,我觉得这个有点太望文生义,请注意teddy那个时候的语气,他的意思只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是john G,这个名字太大路了,而确实他的名字john edward gammel可以缩写为john g,但这只是巧合。
所以teddy最大的可能是确实是个卧底,干着一些不黑不白的勾当,比如和natalie老公合伙贩毒。在知道lenny的事情后,利用lenny来达到一些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杀人,并不是所有杀手都像lenny那么好用的,他杀完以后甚至不记得自己杀过人不是吗。
5、natalie老公:natalie老公和teddy在贩毒的时候可能利用过lenny,所以他认识lenny,当然他认为lenny就是sammy。
6、natalie:natalie通过她老公多少了解teddy和lenny的情况,至于她了解到何种程度,我推测可能就是听她老公说起过或者是有一面之交。所以才会有她见到lenny开他老公的车子虽然惊讶但是没有表现出别的异样,也能解释她为什么把lenny这样一个陌生人带回家还说要帮他,和她见到teddy的照片觉得眼熟。
7、todd:关于todd的叙述大体是正确的,即他和natalie夫妇有某种瓜葛,正在四处找natalie夫妇,natalie叫lenny帮她杀掉todd,但lenny仅把他教训了一顿。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这个片子里加入todd的部分,我认为todd事件的重要性是说明了lenny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只是为了报仇而杀人,并不是拭血成性,也就是说teddy在最后一段对lenny的定性(说杀人只是lenny赖以生存的目标)是错误的,他只是想诱导lenny继续杀人而已。
8、lenny本人:很多人说lenny是双重人格,害人害己,只记住想记住的,寻找仇人是lenny活着的意义,是他的一个游戏,自己跟自己设置的一个寻找生活乐趣的游戏。这一点我完全不同意。原因MILKY_MOMO和luciham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到以下两个地址自己看: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94555.shtml#Bottom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96945/
四、关于lenny和sammy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本片最有意思的问题。因为sammy在精神病院的镜头最后一秒换成了lenny,很多网友认为sammy就是lenny,但是我认为借此推论两人相等是不对的,开头已做过解释。其实片中一共产生了两个混淆,一是lenny记忆中把自己的部分经历(杀死妻子)强加在sammy身上造成的混淆,二是teddy的认知也对lenny和sammy进行了混淆,片中teddy对lenny说“这是你现在的名字”(这是在某篇评论里看到的,自己对这句话没印象了,需要再看一遍片子才能确认,而且说的人是谁也有待确认),也就是说通过lenny的回忆也好,警方的报告也好,自己的调查也好,teddy始终认为lenny就是sammy,他也同时把这个认知传达给了natalie老公,所以natalie老公在死的时候才会叫lenny为sammy。
五、lenny的心里状态(突然发现MILKY_MOMO不是上面那个链接的楼主,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对他的评论做一些转载和摘要)
Lenny只想杀掉有且仅有的第2个匪徒的心理,在电影很多地方曾被暗示过。只不过被许多网友选择无视。比如lenny和natalie的一段对话
atalie:不过即使你报了仇,你也不会记得。
Lenny:妻子的仇不可不报,记不记得无所谓,即使记不得,依然值得做。即使闭上眼睛,世界并没有消失(这句是关键,lenny相信的是事实,是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lenny不在乎自己的记忆,而在乎妻子的仇得报的事实!)。我可以拍张照片来提醒自己,或者再纹个备忘录在身上(这句可以断定lenny打算报仇后就停止侦探生活。与之对应的是,他报仇后的照片在teddy身上,也就说明了teddy愚弄了他,teddy私藏了lenny报仇后的证据,也就是为什么lenny还在继续“报仇”的原因)
让大家疑惑的是电影的最后一段,貌似lenny打算销毁真相,打算继续愚弄自己。其实大家完全被lenny这个有记忆缺陷的人骗了,他销毁照片只是为了杀死teddy。
分析一下电影最后一段lenny的心理独白就可以看出来:
“我不是杀手,我只是想补救错误(错误是被teddy利用成杀人工具,错误是误杀了jimmy)。”
“你以为我想再去解另一个谜?再去找另一个John•G?(潜台词当然是你猜错了)你也是John•G,你可以做我的John•G。我要自欺欺人才快乐(显然不是)?teddy,对于你,我会(只对你,会,因为你愚弄了我)。
Lenny的最后一段心理独白这断话表面上像是lenny打算继续当侦探报仇的宣言,其实恰好相反,这段独白最为复杂,是电影迷题的核心:
“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事情仍然有意义,即使我不记得做了什么,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强调主题)。
“我相不相信世界仍然存在?(注意,这句话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画面,这是lenny幻想出的场景,lenny和妻子在床上,lenny胸口有“I have done it”的纹身。这是lenny在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报仇后的一副心理画面的描写。我们可以就I have done it这一句断定,lenny渴望的是已经做完了,而不是要继续欺骗自己去报‘假仇’。)
世界仍然存在?我们需要记忆确定自己的身份,我并不例外(这句话lenny说的很得意。是lenny想出杀掉teddy的办法并且能终结自己复仇生涯后的得意,一种认同自己的得意――所以他说,我并不例外。)”
好了,不磨叨了,用一个情节就能完全确定lenny的不打算继续自欺欺人――那就是他纹在身上的“事实6”, teddy的车牌!
当lenny杀死teddy后,这一切都结束了。Lenny的所有复仇的线索(文身)都指向teddy,当Lenny杀死teddy后,所有线索都终结了,这就是lenny想出的既杀了愚弄操纵他的人,又让自己停止继续报假仇的办法。
整个电影可以简单地看做一个记忆残疾人杀死利用他的残疾来愚弄操纵他的人的故事。
另外,最让观众疑惑的是teddy说lenny自己撕掉了警察档案的12叶纸来自己欺骗自己。你真相信teddy的话吗?teddy的话虚虚实实,有些是真,有些是假,这一段就是假的,事实上,那档案应该是teddy撕的。试想,teddy要是不故意迷惑lenny,又怎么能利用他,欺骗他来杀掉jimmy呢?teddy私藏了lenny的照片。与之同理,teddy既然能用把lenny报仇后的照片私藏的办法误导利用lenny,那么teddy也能(而且必须)用相同的手法撕掉那12页的警察档案来误导lenny(不然,无法利用他)。
请你再注意电影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lenny拍下了teddy死亡的照片。假如lenny打算继续玩杀人游戏,那他就不会拍下这张照片了。他拍下照片,就是要结束所有一切。假如lenny决定继续玩杀人游戏,他何必拍下照片。
teddy一直在误导Lenny,这样的人说的话,你也信?
奉劝大家,如同Lenny告诉自己的:别相信teddy。相信他的话,你就被耍了。
《记忆碎片》观后感(七):4
在每一部侦探片中,调查者最终要寻找的总是他自己。有时候,这句话不是文艺腔,而是事实如此。比如,在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巧妙倒叙的电影中就是。在片中,盖·皮尔斯努力追查一个自己忘记了的凶手,直到查到自己头上来。结局的意外和悲惨不只是主人公忘记了自己的暴行,而是失忆症让他连感到疼痛和自责忏悔的机会都失去了。
莱纳·谢尔比(盖伊·皮尔斯饰)在家遭到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残忍的奸杀,自己脑部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醒来后,他发现自己患了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他只能记住十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更为了替惨死的妻子报仇,他凭借纹身、纸条、宝丽来快照等零碎的小东西,保存记忆,收集线索,展开了艰难的调查。
调查中,莱纳遇上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饰),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泰迪(乔·潘托利亚诺饰),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但看上去鬼鬼祟祟的,不怀好意。到底谁能相信?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
抽丝剥茧之后,真相呼之欲出,简单之至却又残酷无比,而莱纳是否有面对这一切的勇气?
《记忆碎片》观后感(八):诺兰和蒙太奇
《记忆碎片》作为诺兰早期的电影,使用了一种倒叙式的平行段落般的节奏,如电影片名一样将记忆剪辑成多个碎片,带来的效果如同身临其境地为故事解密。故事本身没有多少讨论的,只不过经过诺兰神奇的“蒙太奇”,就变得烧脑而又充满悬疑,最终点题即记忆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与记忆是密切相关的。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学生凭借记忆,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演员凭借记忆,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各种感情、语言和动作,完成艺术表演。离开了记忆,个体就什么也学不会,他们的行为只能由本能来决定。所以,记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记忆和学习,就没有我们生活的社会。 然而《记忆碎片》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部分还不在于对人类记忆的讨论,而是运用电影蒙太奇,把观众拉去到了故事的迷宫,观众就有了一种解密的快感。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衔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正是这种革命性的技术改变,给电影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电影蒙太奇的运用主要是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影片里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反复地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而叙事结构的颠倒蒙太奇,这是一种打乱结构的蒙太奇方式,先展现故事的或事件的当前状态,再介绍故事的始末,表现为事件概念上“过去”与“现在”的重新组合。它常借助叠印、划变、画外音、旁白等转入倒叙。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事件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应符合逻辑关系,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方式结构。 而这种艺术结构在文学上也是相通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诗句描绘的场景里,通过对不同画面的转化,表达出了一整幅画的意境。 在黑白电影时代,运用蒙太奇最深刻算希区柯克莫属,而如今人们提到蒙太奇,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克里斯托夫·诺兰了。正如《记忆碎片》,影片如果用正常的叙事结构,故事仅仅只需要30分钟即可讲述完毕。然而诺兰大胆地反其道而行之,用倒序和插叙的方式,从结尾开始拍起,利用黑白与彩色两种手法来区分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实状态。明线是分段倒叙,每一段的开始都是下一段的结尾,暗线则是回溯式 的独白顺叙。 之后的电影诸如《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的叙事复杂度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你甚至需要时刻保持大脑清醒才能理解电影所处在的环节。《致命魔术》的叙事中心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讨论多重身份之谜,你不知道哪个才是休·杰克曼饰演的魔术师真身,哪个是他们用机器复制出来的复制人;《盗梦空间》则是分层平行时空结构,通过5层梦境,而每个梦境对应上一层的梦境时间也不一样,来一步步展开这个给他人头脑中植入思想的故事。 电影的技术一方面引领了电影工业的革新,另外一方面也从多种维度为故事剧情提供了表现手段。所以,诺兰最成功的地方显然主要不在影片的创意,在电影叙事中依靠自己独特的法则、规律和严密的逻辑,他能够用精彩的叙事和完美的细节让电影显得引人入胜且颇具深意。从这方面说,诺兰显然是个思想实验者,每部电影都是他思想实验的视觉呈现。 即使抛开了复杂的倒序和插叙混合结构,诺兰依旧用时间蒙太奇,在《敦刻尔克》中,他将海滩上逃亡、海上救援和空战的时间进行了压缩与整合成一周、一天和一个小时仅仅只是为了表现“敦刻尔克事件”的紧迫感和紧张感。为了贴近历史的真实感,他没有使用复杂的叙事,更多的从镜头的转换,场景的调度以及人物的特写出发,让观众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记忆碎片》观后感(九):关于记忆
对于记忆,我曾有过太多的胡思乱想。
比如我会想人会痛苦是不是因为人有记忆?智障们总是呆滞而快乐的,他们总活在当下,永远不会为过往而懊悔,为未来而担忧。我们却不能。
再比如,我会想假如若干年后科技昌明,人类可以对自己进行精细的复制。于是出现了个跟我一模一样的人,甚至连记忆也丝毫不差,他自信满满地认为他就是我,在别人眼里我和他也确实无法分辨,只有我自己知道究竟谁是谁,除非,我的记忆也是伪造的?
扯远了。这部片子只涉及我的第一个胡思乱想,而主人公虽然失忆,却并不快乐。他自己让自己不快乐。
他全身纹身,就像PB里的MS。为了给妻子报仇养成了一套严谨的生活习惯,整天拍照片、记笔记、贴纸条、找凶手。本来忘记可以很快乐,可是他选择了努力不快乐。
抛开剧情不谈吧,这部片子的亮点大概就是叙事手法了。我被震撼到了,真的,第一次看到这么新奇的故事讲法。原来倒叙也能衔接如此连贯,还能如此引人入胜。谜团一步步揭晓,故事一步步展开,memento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片子。
就说这么多,好片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记忆碎片》观后感(十):Nolan的风格
这是一部可以锻炼脑子的电影。也是Nolan的风格,让观众锻炼脑子。
他的电影,比如这个和inception,不能快进,不能走神,不能提前看影评(看了也看不懂),就得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完它。
喜欢把这个和inception对比。其实memento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拍摄手法很复杂。如果有高手把电影剪开重新按照顺序拼接,那就是一部及其简单一目了然的片。所以不得不佩服nolan,手段高超的导演是能把短篇小说拍成长篇电影的。
inception的纵向观念很强,一个场景套着一个场景,这个是容易令观众confuse的,同时,inception的情节更加丰满一些,故事也更多更长。
memento给我感觉更像是一个破案的故事,总是利用一些蛛丝马迹去试图发现真相。它胜在情节精巧,尽管影片试图传达出一种信息,即记忆、轮回的概念,以及“你是否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你追求的是否有意义”,但这种信息表达的力度比起精巧的情节,实在是微不足道了。甚至也可以说,是情节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又或者说,多数观众的大脑还没有那么精巧,不足以同时思考含义以及解析剧情- -不知道算不算塞翁失马呢。
相比之下,inception就做的聪明了很多,影片尽管故事复杂一点,但含义一点不复杂,关于愧疚、责任、救赎等等一目了然,这样就让观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解剧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