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归来》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归来》经典影评集

2018-02-10 20:4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归来》经典影评集

  《归来》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陈道明 / 巩俐 / 张慧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归来》影评(一):一如继往的差劲

  比较无聊的一部片子。看得出来导演初衷是想以小见大,拍出一部“文革”经典。通过文革中普通家人遭遇,以一种自然方式娓娓道来,讲述出“深刻隽永”的人生百味可惜就导演功力而言,一米六的人,踮脚再高想扣篮也是不行的。特别是最后的剧情,扑面而来的,是硬生生的导演想用苦情强逼观众“感动深刻,泪水满面”的气息,虽然陈道明巩俐演的都还可以,但是,故事没啥意义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毛病。故事剧情确实很一般,没有哪里能自然的感动我,硬逼着人要联想出啥深意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做作。白开水都算不上,它就是一杯自来水,流出来也就流出来了,再没啥艺术线条可讲。我只能说,张导演,您进军好莱坞的算盘又落空了!

  《归来》影评(二):被坚守着的真爱

  《归来》这部影片由张艺谋导演指导,巩俐、陈道明主演,严歌苓改编小说《陆犯焉识》的三人强强联手下共同完成。

  时代背景主要讲述上海一个大户人家少爷命运沉浮的一生故事...... 《归来》的题材也因为涉及“文革”而较为敏感。电影由导演精密的安排设计显示出那代人对感情执着坚守!让我们看了为之感动和深思反问我们当代人对感情的态度折射出不同时代对于爱情婚姻不同的价值观念。影片带有现代感的浪漫气息这或许于导演和作家品味有关演员娴熟表演技巧更是当之无愧无可挑剔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加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风流得意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妻子夹缝间尴尬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归宿

  “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

  本影片精彩之处在于女主人公的突然失忆,这让刚被平反的男主人公在后半辈子花尽心思搞起小浪漫来谈起现代年轻人恋爱。或许,爱情本就是一本人情债。前二十年我欠你的感情后二十年由我来补偿。这在含蓄中国人能够表达朴实无华真挚细腻的爱情是难能可贵的,也体现出婚姻的实质——平平淡淡亦是真!具有现代感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让我过目不忘的是冯婉喻几十年如一日的在火车站迎接她归来的爱人。她等待爱人的期盼无助迷惘神情无不让我们为这内心强大的众多中国女性代表而感到骄傲自豪,这就是真正的感情就是被坚守着的真爱。剧幕在结尾时留有空白,就让他空白下去吧,等有一天她走不动的时候她就会幡然醒悟身边陪伴她的人就是她爱人。她的女儿也因为当年父亲的政治立场而耽误她的理想而与他划清界限。直到她懂事的时候母亲已患有失忆症,这时她的母亲因为她女儿向组织告密她与陆焉识在火车站碰面而被抓从而对她怀恨在心的惩罚。母亲一直不让她回家住对待她的态度也是当年她对她父亲的态度一样决裂。最后在父亲委婉的帮助下最终使母亲接受了她并且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这是时代的错误,是时代对思想的迫害,他们是时代的迫害者。当然对于敏感的话题我们不予做过多讨论,总之让这对婚姻尚且美满的中年人开始谈起了浪漫恋爱的套路确实有着不同于其他晦涩虐心于一身作品较有喜剧色彩,委实好的作品材料遇到好的挖掘者在碰到优秀的演绎者就是一部好的成型电影。

  原来真正的感情可以被理解成为就是被坚守着的真爱。

  《归来》影评(三):电影用情感来求同 却

  归来的评价在我不同的社交平台差别简直太大。微博一片质疑,空间一致赞美。 我还是认同谁那句,我花了2个小时看电影,花了20个小时想斯皮尔伯格哭成那样的原因

  巩俐从活着起演技就那样。陈道明真的是眼睛里都透着演技,所以把巩俐衬的很僵硬。

  小说我还没看完,大背景真的太重要。电影感情起的太猛,为让你流泪而流泪,显得后面太过冗长寡味。

  我们最大的吐槽点是,就是字幕说明一年后,已经够了。最后居然又加上许多年后。我们拍片加那个直接被老师骂个狗血淋头。画面已经可以看出来,为何要那么多余的加那几个字。我还看不来伍迪艾伦等导演作品,但,归来真的是我的期望现实差距最大的电影。

  但有一个好玩事情,就是身边好评的都是那些谈着恋爱的人。

  就像我想不清等风来为什么会有好评,我看了一会儿就看不下去,浑身难受。编剧那些话吊儿郎当的说出来还好,正儿八经的领悟简直… 归来比等风来好太多,至少它知道电影要的是画面自己说话。 张艺谋让我想起初中老师说我的话:吃老本

  感觉电影太讨巧,用时代背景和故事来引发讨论、争取好感,却忽略了电影本身。

  嗯!陈道明不愧是…!多说话果然庸俗!

  《归来》影评(四):不是所有旧时光都氤氲着朦胧美好

  有些回忆,就算再模糊了,那片地方泛着的,也只有丑恶的光。

  辛苦筹划两年,历经苦难终于逃跑成功,跋涉数千公里回到上海,却为了不再继续连累婉喻和儿女,只在远处静静的隐忍、注视、跟随,最后自首回西宁的陆焉识变成了只为了见妻子一面没去想她们安危躲在桥下潦草邋遢的陆焉识。

  在电话中用英文劝父亲“顾念”家人,又在哥哥对母亲发脾气逼她同意离婚时对他发狠不许如此的冯丹珏,变成了对父亲没有一丝感情为了自己能成为主角转身检举揭发的丹丹,虽然是丹珏和子烨的拼接,但像极了那个年代脸谱化的年轻人,只是在多年之后慢慢恢复一丝人情。

  记忆逐渐模糊,亲爱的人就在身边却无所知,所有的一切却浓缩成了老套的钢琴曲,布置的极好的背景光,随之而来冲突,和之后的相处,直到最后站台的等待,焉识似乎完全变成了一个负责起她身边所有事的佣人,失去了婉喻在他身上能看到的一切曾经吸引她的男性气息,和对过去的回忆;焉识脑子里盲写的所有情话所有故事,变成了香烟壳上时而清新时而辽远壮阔的西北风光,仿佛在那里的时光随着时间流逝也变得美好,让人忘掉了夹边沟;市委常委的戴同志,变成了革委会的方师傅,用无比隐喻的方式勾勒出几丝棱角;早年就参加匪党解放后风光无限文革中死得其所一生中与焉识龃龉甚多的大卫韦,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符号:不堪其辱自绝于人民知识分子

  电影的时间尺度虽不适合去描绘焉识整个被自由困惑最终了悟的一生,却最终将这一切描绘成一个温润感人的黄昏恋,甚至不算是恋,因为她压根对身边的这个人没有了任何感情,甚至没有将对焉识的思念和回忆投射到身边的这个男人身上,除了钢琴前的那一霎那,他已经变成了多年之后依然陪伴她等待焉识回来的好心老大爷,没有感情般忍受着一切。电影努力用一切将那个时代符号化,将那个时代的故事符号化,将那个时代过来过不来的人符号化,对这一切的描述雷池不敢越一步,艰难的抽丝剥茧出一段爱情故事,再用观众的偶像,用你一切能想到的桥段去赚取眼泪,三十年了,还只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这一点上国师的功力是够了。

  不是所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艰难的影射都是值得尊敬的,尤其是给苦难披上温情外套,堵上那些批判者的嘴,捞取最后一点政治资本。中国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从最坏的事情中也要努力找到一点点美好,就像从粪坑中吮吸蛆的蛋白,来麻痹自己只要是过去的岁月,总是镀了一层金的。

  《归来》影评(五):老谋子老矣

  有人说这是第一部直面文革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即便是真的这部电影从定位到表达也都存在不可饶恕的BUG,再加上表演风格,选题等问题,说老谋子老了绝对不算冤枉他。也或许这家伙本来就是个合格的摄像,做导演的功力,只表现在选女主厉害这个层次吧。

  如果想弄一部留给后人了解历史的作品,电影的留白太多后人看了会没啥感觉;如果还是拍给八零后之前看的片子,那么电影的结局够了,这一代人对之前受到的伤害,也只有默默承下,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你无处诉求。相对于生活,诉求什么的都是浮云,活在当下最重要这是大家的共识。但相对于这一点点信息量的话,拍个将近两个小时的片子还是会留白太多。更何况拿一种赤裸裸的抄袭桥段做主架。初恋五十次这部电影那么经典,喜欢电影的人们估计也没有多少不知道的。

  从陈凯歌到赵本山再到老谋子,别人抄东西会被认为无能,可对于他们,国人的理解程度又时宽时窄。不管是抄别人的电影还是抄网民众所周知的东西,人们只会认为是他们进步的表现,这一点倒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妈学习上网也一度被当成新闻来宣扬。从这一点来说,郭敬明小子还是嫩了点儿。

  说老谋子老了,还有一个证明。随着历史的进步,那种浑身都是戏的表演方式确实已经过时了。戏中人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整天沉浸于戏中。那种象孤独患者一样不受时间和环境打扰的执着劲,早已不是如今的电影观众追逐目标。可是电影前半段的巩莉,那真是浑身都是戏啊,甚至一举一动都是严格的按经典的情绪表达在走。哪怕是陈道明在整部片子里的表现已经算是淡然了,但是比照巩莉的问题,他也是入戏太深,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表演路子中。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只能归于导演的问题了。

  其他的小问题就不说了,毕竟做为一部大师作品,以上所述已经能为我的标题自辩了。留白过多的问题绝对是个大问题,正如我的影评。留给自己的总结,加上练笔,只是想到哪写到哪儿,不要说没看过影片的,就是看过的也未必懂你在说什么。或许这个问题也应该注意一下了。

  《归来》影评(六):上一辈的爱情

  一部张艺谋。说实话,对于张艺谋的早期电影确实没什么了解,什么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据说很有张艺谋个人风格的影片一个没看过。看张艺谋,反而是从烂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的,尽管是烂片,但是不得不说确实场面好看,初步将张艺谋往视觉美学方面划分了。后来是金陵十三钗,尽管被认诟病其中的思想有些问题,但是其中的一些画面,比如孟书娟透过教堂玻璃看玉墨婀娜多姿地走进来时的画面也还是很美的。然而这部影片中如此这般的场景画面我却没有捕捉到,或者说无暇去捕捉?总之印象就是,不太张艺谋的张艺谋影片。

  影片的名字耐人寻味,归来,陆焉识归来了,文革之后平反,冯婉瑜20年未见的陆焉识回来了。然而,陆焉识一直都没有归来,婉瑜每年每月的五号都要去接他,可是从来没有接到,她还在等。

  一部文革影片,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好像还没有哪一部影片,让我在30分钟就能落泪。也只有这样的,让我们有共鸣的,有着我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的这样一种影片,而不是欧美的影片才能做到。欧美的影片虽然不乏经典,但是毕竟文化背景,道德习惯上面与我们有时不是那么契合,尽管可以理解,尽管可以欣赏。当看到婉瑜竭尽全力的大喊“焉识,快跑!”时,眼泪不由自主的就滑落了。在曾经那个时代,事实就是这样,父母被自己的子女举报,子女可以坚定的向组织保证,绝对和家人划清界限。可能会讨厌丹丹?其实这也不是丹丹的错,是时代,是那个社会病了。病态的社会逼得一家人四分五裂,推着一家人反目成仇,丹丹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而已。

  再来看演员表现。看这个影片一半也是因为男神道明叔。对于道明叔的演技,说实话我倒是没有特别的被震撼,但是这跟影片剧情设置也是有关系的(道明叔我还是爱你的)。更让我感觉到眼前一亮的是两位女主角的表现。巩俐再整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各种面部表情的展现,陆焉识逃出来到家门口时冯婉瑜一种想见又有些惧怕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知道丹丹向红卫兵举报了之后对丹丹一种无声的责备,车站大声呼喊让陆焉识快跑的急切和绝望,陆焉识回来之后不再认识爱人时的病态和无助,看到陆焉识平反的文件时的激动和欣喜.....等等等等,可以说,大情绪都被她牵引着。丹丹的演绎也很成功。相对后来的懂事,之前一种所谓的自私和无情演绎的更“动人”。

  其实正如有些影评人所说的,让人惊奇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其实是很平淡的,平淡到可能会有人觉得它有拖沓之嫌。一个导演要做这样的处理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处理不好影片可能会成为一种小众的文艺片,这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老谋子的一种自信的从容。尽管后面的情节相对不那么饱满,但是奇怪的是泪点到处都是,让人就那样跟着影片走,丝毫不会觉得乏味。当然感染我们的也有老一辈的那种纯粹坚贞的爱情,那样的爱情,正是现在那样的缺少才显得如此可贵

  好影片,请自备纸巾。

  《归来》影评(七):风雨归来 美丽如初

  深夜《归来》。

  抱着很大的希望去看《归来》,心想斯皮尔伯格“哭了一个小时”的电影应该是震撼人心的故事吧。

  灰白的画面,鸣笛的车站,蜷缩在地上的陆焉识。满脸泥垢,满手泥泞,满眼警惕。

  鲜红的红旗,激昂的音乐,欢快地跳着芭蕾的丹丹。一脸坚定,一脸稚气,一脸朝气。

  影片开始的画面就形成了这么鲜明的对比,导演竭力想营造两代人在特殊的年代下无法融合的命运差异。但看完整部电影,我很难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和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因为当时尚未颁布《国家赔偿法》主角不会因为被误判20年而获得巨额赔款而导致剧情走向狗血暴发户剧情外,故事的起承转合毫无必要安排在1976年。

  让我们忽略毫无逻辑的选择性失忆,忘掉莫名其妙出现的大腕配角,减去感人至深的老年爱情,你就会发现这个电影真的啥都不剩了。女儿作为那个时代造物者的作品,身上最能展现真善美的道德与阶级斗争的不堪之间的矛盾,而导演选择让女儿出卖父亲谋取换来女主角,且未果,来体现这个宏大的矛盾。我只能说这么单薄的人物设计何必放在那么恢弘的时代背景下呢。陆焉识返回城市却毫无不适应,女儿从文革阶级斗争的脑残粉转变到接受父亲,理解父母都没有体现。好吧,只能说时代设计真的只是个噱头,纯爱才是主角儿。可如果不加上那么点噱头,张导拿什么糊弄大家说我这个电影是深沉的、有内涵的、不可亵玩的史诗巨作。

  不得不说说陈道明演的会说法语又会弹琴的陆焉识。他是旧上海的公子哥,是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是宁死不屈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幸运儿,和温柔贤惠的冯婉瑜在婚后从难以交流到相濡以沫,他身上有民国男神的一切要素,温文尔雅,啥都知道。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百度知道的,不百度一下陆焉识你真的很难理解这个故事。陆焉识是一个骄傲的人,他是美好的化身,让女儿学跳舞也是陆焉识追求单纯美好事物的体现,而女儿最终变成纺织女工,几乎又是陆焉识自身命运的一个延伸--在追求美好的途中跌落庸俗的谷底。也许就是这种涵养极高的人才会经历了20年劳动改造还仍然荣辱不惊的只关心自己的妻子的健康,毫不在意其他的政策落实不落实吧,即使很多年后还一直住在小卖部旁的小杂院里。

  巩俐的冯婉瑜一开始是个坚韧贤惠的女性,然后失忆(也有人吐槽说比较像智障),记不住事情,记不得自己爱的人,反正能记住街道主任,小卖部老板。她苦守等待20年,为了这个人耗费了青春,也经历了骚扰,赶走了女儿,就是痴痴地等着那一个人。他回来了,她却失去记忆。她被琴声感动,瞬间又怀疑;她去火车站接他,却视而不见;她听他给自己念信,可毫不知情。她是多么幸福,一生爱了一个挚爱自己男人,活在自己等的他就要回来了的喜悦里。她是多么坚定、勇敢、柔韧,值得陆焉识相信17年。我知道你在等我,所以就像我70年,也还是会等你。

  回想让我流泪的三个片段,一是在火车站,陆焉识看到冯婉瑜后明知前方有人来抓还奋不顾身的跑向妻子,而冯婉瑜也毫不顾忌红卫兵的阻隔奔向丈夫。在那个来来往往的车站,在那个毫无个性的时代,两个鲜活的生命显得刺眼而勇敢。明知道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命运,还是用尽力气挣脱枷锁,哪怕头破血流也要看你一眼。爱情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亲情被蹂躏得毫无尊严,可是你坚定柔软的眼神没有诉说伤悲,反而是我忍辱负重的强心剂,是我风雨归来的指南针。

  后来,冯婉瑜不记得陆焉识了,陆焉识去她家弹钢琴希望能让妻子回忆起相识的场景。冯婉瑜一伸手搭在陆焉识的肩上,陆焉识忽然就哭了出来。整个电影,被女儿出卖没有哭,被赶出家门没有哭,蒙冤20年没有哭,但是那轻轻的一搭手却压垮了陆焉识身上所有积攒的痛苦。风云诡谲、千山万水、怀才不遇都不能压碎的骄傲,在此生唯一眷念面前不堪一击。那是弹的《渔光曲》吧,也许是第一次相遇的舞会,也许是第一次牵手看的电影,

  还有一次忍不住流泪是陆焉识的行李被送回家,方方正正的木箱里装的全是陆焉识写给冯婉瑜的信。写在纸盒上的,写在烟盒上的,写在草纸上的,写得深深浅浅密密麻麻,写满了整整20年。写小马生驹,写季节变化,写大漠孤烟,就像在写所有在一起时的美景画意。陆焉识把爱量化成一封封信,把时间凝固在字里行间,帮冯婉瑜把失去的20年一点点找回。

  我想,听陆焉识念信的冯婉瑜是多么幸福啊,就算不记得青春容颜,那个写信的陆焉识就坐在身边一字一句地念着写给自己的每一封信。也许爱情就是我做好准备等着你来告诉我你想让我知道的关于你的所有,你不忍心说的不愿意说的不能够说的我都不去追问,而那些你期待分享的故事我愿意用一辈子去听。如果冯婉瑜没有失忆,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那一箱信就会变成岁月痕迹积攒在箱底,终被岁月忘去。命运拿走的那些陪伴,现在都在温暖的阳光下还给你。

  我们不是此情不再,我们可以前缘再续。我可以不是陆焉识,但请我让回到冯婉瑜的身边。

  想起一句话,“这远大时节,只可承受,不可叙述”。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是你忘了我,也毫不犹豫要在你的生命里盛开。因为个中缠绵、思念、痛苦、喜悦,都不能允许别人代替。

  生命变幻莫测,你却美丽如初。所以,我回来了。

  严歌苓的故事比电影沉重深厚太多,所以老谋子的电影就当一个全新的故事看吧。

  《归来》影评(八):"央识"归来

  "央识"归来—不算影评 中场,有人出场,我并没有刻意地注意他们的年纪。既然爱情都无法打动,遑论对WG的反思。在2014年的初夏,追忆上世纪下半叶的十年,似乎有些时光错乱,或者,自寻负能量。因此,《归来》只是少数人的有意义和多数人的没看头。

  但是,从《陆犯焉识》羽化而来的《归来》,对于时代和思想解放的意义,放一段时间后回望,或可能成为《红高粱》似的里程碑。如果我的记忆没错,《归来》应该是中国大银幕历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30多分钟,张艺谋把陆焉识在大西北改造的内容一刀剪下,用足功夫表现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归来”所造成的家庭冲突,以小切口撕开了这个民族表面愈合、内里隐痛的伤疤。于此,张艺谋用30分钟完成了《陆犯焉识》由文字转换成大银幕《归来》的使命:那就是从文字的反思上升到大银幕的公共反思,艺术的桥接中间,是电影局审查过程中难得的“中央共识” 。从电影主要情节的“焉识归来”,上升到对wg反思的“央识归来”,音韵的相同,不仅仅该是巧合吧。

  或许正应了那句哲语,世间一切所谓秘史,都逃不过时间的解禁。昨天对二战的反思,上升成为欧洲独立的电影类型,给中国反思wg,做足了示范,于此,《归来》或有望成为wg独立电影类型的先驱。

  不知道这样的“央识”会否只是昙花一现。但不管怎样,又一段秘史和伤疤的揭开,或许已经不用等太久了。如果可以走回头路,焉识和婉瑜在天桥痛别前,历史尚需补上他们一次充满人性的拥抱。

  《归来》影评(九):泪眼望君君不识,焉知字字琢相思

  可能被剪了很多吧,结尾人物有些情绪没有(至少我个人看来)充分释放,演员表演不必说,陈道明大男神,几次落泪的镜头恰到好处,面对女儿的态度,也很像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婉瑜,一边奔向丈夫,一边叫他快跑,眼看着逃跑回来的丈夫被粗暴的带走,还声嘶力竭叫着她的名字,这一去,几乎毫无生望,而女儿是告密者。痛苦绝望无法言表,从此,这个人不仅仅是她的爱人,更成了她的信念,活下去,恐惧,侮辱,身心的痛苦,再艰难也要活下去,等着他回来,回来了就好了。至于他是什么样子,谁还在意呢?又或者,是她没有办法向丈夫提起的屈辱,让她觉得,他活着就好,所以慢慢的就忘了。

  曾经有人说,当回忆的东西给人带来极大痛苦的时候,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修改或者删除某些记忆,所以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一些错误甚至是不存在的记忆。所以,她忘了。她只记得,他要回来的。

  可是,当陆焉识回得家来,这个在火车站桥下还用雨水洗毛巾擦脸的男人,泪落两腮看着妻子,他渴望她的爱和怀抱来接纳他多年的思念,辛酸,恐惧和委屈的心情,又怎么是一句“我回来了”说得尽的呢?这一句饱含人生百味的“我回来了”,在妻子温和客气的笑,分明是在问,“您是?”的笑容里,焉识那么多呼之欲出情绪硬生生的咽了回去。最心痛不是相思无处诉,是所有的情绪捧在爱人面前,她却是木然而不解的问,给我的啊?

  天涯之外无法寄来的信,写信人咫尺之处读给你听,只是今朝相逢却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每个月五号,已然不年轻的婉瑜都仔细对着镜子打扮一番然后去火车站接人,可是,在她眼里哪一个都不是,到底什么样的一个人出来会唤醒她呢?不重要吧,重要的是她心里的笃定,知道她的等待有结果,他没事了,平反了,还活着并且马上就回来。即便明天就忘了今天的事,没关系,每个月都有一个五号,她一直很高兴,很期待。朱颜绿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

  我想,婉瑜,她也给焉识写过很多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

  想来爱情也是人性,可有时却真的比人性美很多。

  《归来》影评(十):“归来”的张艺谋戛纳质检报告

  如今的张艺谋,毫不忌讳谈自己的文艺情怀,据他已经说“归来”,那就是传说中的“文艺大片”《归来》。本文写于观看《归来》之前,是对本片的一种猜测。

  但在绝大多数观众眼里,要在记忆里寻找他的文艺情怀,大可追溯到《英雄》之前,约莫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那时候这个“秦国人”剑走偏锋,银光闪闪,屡屡在国内外各个电影节和电影奖上获得鲜花与掌声,即使国内也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质疑他的动机。上个世纪的张艺谋作品基本都叫做“文艺片”,比如《菊豆》、《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当然,如同他在《红高粱》研讨会上,开玩笑说找一个“商业和艺术交叉点”,后来,我们知道了,站在那个交叉点的人有了新的称呼“国师”,国师用《英雄》告诉大家一个新名词“商业大片”,那部电影也在在不久的未来执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的电影市场加冕礼。再后来,在他与最长期、默契合作者惨烈分手之后,我们才知道,张伟平在很长时间内给予张艺谋的物质报酬极低,这也导致张艺谋未婚先生三个娃的社会抚养费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

  张艺谋比那些批评他的人更清楚自己的得与失,在今年3月份吴天明导演的追思会上,他坦言自己近十几年的片子不入“头儿”的法眼,而《归来》算是一个交代,谁料斯人已去,不能亲自坚定张艺谋是否回来了。《归来》的质检任务首先被交到了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而戛纳的评委们先把这部电影放在了“非竞赛展映”单元,不知是否表明了一点态度。尽管,评委之一张艺谋的后辈贾樟柯说:“我觉得能去戛纳展映也是极大的荣誉,要知道往年也只有那些大师级的导演才有资格来戛纳展映,我替张导感到高兴。”贾樟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看了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才决心投身电影的。哪怕有评委也是同门师弟贾樟柯的背书,更有教授和媒体人的解释,有好事者也找来很多例证,证明高大上如戛纳也并非一定要参赛片绝对首映,而事实上《归来》在内地上映时间要晚于戛纳开幕式。

  不过呢,张艺谋和戛纳的关系有些微妙,有过甜蜜也有过交恶,1990年《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活着》收获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主角,之后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捧回了金摄像机奖。而在1999年因某些评委的“政治言论”,张艺谋毅然决然悍然致信当时的电影节主席雅哥布,“决定将《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这两部影片从您那里撤回,不参加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原因是他“对贵节珍视艺术的宗旨产生了动摇”。张艺谋在上个世纪末华丽丽地站在中国电影艺术和精气神的制高点,接下来的路大家都看到了。

  有人说自此张艺谋只去柏林不到戛纳了,有些狭隘。其实,在2004年《十面埋伏》也在“非竞赛展映”单元出现过,据称本片放映后的鼓掌时间打破了世界纪录,只可惜这部电影总是和“烂片”一同被提及。2014,张艺谋从奥运会、歌剧还有社会新闻事件中走出来,在新公司交出第一部作品。对一个64岁的老人来说,他要归来或者回家,要到哪去呢?还是文革。“文革”是第五代成长的背景,也是他们作品中抹不去的情节,张艺谋在《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中都有过表达。20年前他浑身是胆,只可惜《活着》没有获得公映的机会,成了“禁片”;5年前他小心翼翼,以“纯情”的山楂树酸到观众心里。

  这一回,干脆化有形为无形,文革只是一个大背景,这部戏也不过就是年代戏,编剧邹静之解释说:“看小说,有些是不方便拍的,确实很敏感。而除了政治上的考量,更有艺术处理方法,我很希望能有新的格局,把过去的历史沉浸在之后不浮现,用今天的点点滴滴去折射”。张艺谋表示“亲情和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感情,无论什么年代、国家。《归来》是通过一段故事去折射历史,无论是青年观众还是外国观众,可以不了解历史,可以不了解那一代人的爱情,但一定都会被影片中那种久违的感觉和平实的表达方式所震撼并感动。”

  也就是说,面对一部“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陆犯焉识》,编剧和导演做了无比巨大的减法,减到只剩下“折射”后的背影,而非“直射”或者“直指”,没有了余华式的零度抒写,而是充满了余光的感情,影片也是从家庭切入,集中陆焉识和冯婉喻的恋情、陆焉识和丹丹的父女情,也是将惨剧的时代悲歌演化为一出知音体的烟花,人生经验值爆棚的陆犯要被女儿洗脑,竟然是用山楂片、麦乳精一样的琼瑶式台词。听说这充沛的情感让李安在片尾留下了眼泪,而卡梅隆更是哭了一个小时,并肯定道:“如此触动内心的电影或许是这个年代最有深度的作品!”即使如此,连续主演了《唐山大地震》和《归来》的陈道明,告诉大家那些都是宣传,同行之间的客气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