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时花开》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那时花开》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2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时花开》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那时花开》是一部由高晓松执导,朴树 / 夏雨 / 周迅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花开》影评(一):张扬叫青春,高举是成长,欢子则是爱情

  电影是DJ朋友推荐的,先是听了她剪切的原声节目,而且她也作了不少功课,把电影的内容时间的顺序重新剪接了。所以看电影之前也算是做了小功课。

  虽然听过原声剪辑,但是看电影的确还是有些疑惑,尤其是张扬的旁白,很乱,即使是高举的戏份,还是朴树(饰演张扬)在说的旁白。最令人奇怪的是,张扬与欢子在长城失踪那天,旁白竟然说:因为今天是星期六。寒!星期六欢子是属于高举的。

  理理头绪,渐渐觉得高举和张扬只是同一个人,但却代表着对爱情不同态度,象欢子说的“高举是一双眼睛,而张扬还是个孩子”。高举的爱情,更现实,星期六的节目就是看电影,哪怕看电影的人被电影看了。而各奔东西后,高举为了不违背誓言,改了自己的姓名,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继续追逐着欢子。而张扬,虽然毕业后和欢子结了婚,但或许现实的生活发现彼此的不合适,最后与欢子分开,但是他始终留在他们的那个四合院,等待欢子的回来,等待爱情的归来,以他唯有的执著

  在大学年代,青春什么都可以,爱情如梦如幻,就像三个郁闷家伙,2个木偶陪伴着欢子,大家永远都是欢笑。而正如影片的开头,欢子还是选择了青春的执著,那个年龄的爱情就是义无反顾,毫无杂念,完全没有现实的距离。如同张扬和高举在火车站台上的对白,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或许导演高晓松比喻的过于残酷,但是或许对于他们当时作为流浪歌手而言,现实就如同地狱,而电影中也有所描述,田震所谓的化装舞会,也在电影中类似出现,彼此都带着面具在那边狂欢,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散场后,还是只是留下自己。

  在我看来,张扬叫青春,高举是成长,欢子则是爱情。而整部电影,像是高晓松对自己流逝岁月的一种意淫(这不是一种贬义,而是一种中性的代表)。而在结尾处,高举和欢子的自杀没有说明结果,而最后出现欢子和张扬的结婚,还出现了欢子与高举的结婚,也许是一种美好的寄托,或许最后真正的胜利者叫做爱情,或许根本就没有胜利者,只是美好的愿望。回头看看,也许只有每年留下的DV录像,那就是回忆,偶尔回想,还会涌上心头。

  这是高晓松的处女作品,而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曾爷,也对高晓松产生了一些反感(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而影片中的一些片断更是让人觉得他的做作。作--或许只是为了独树一帜,还是标新立异

  首先,影片中的塑料人,是最让我反感的,虽然青春就是自己,舞台是属于自己的,旁人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不代表要用塑料人来说明这点,完全可以忽略这些人。场景中不停的出现这些塑料人,让人更觉得虚幻,不真实,难道这就是你的目的么。

  其次,有些安排显得很作,很多余沙滩上,一位中年人在挖坑,像是在为了掩埋自己,不知道代表什么。而这时候有出彩的出现了“你当时为何吻我”的对白,相当精彩,“因为当时什么都太完美了”,这象是在青春时,对于感情的漂浮和小小的出轨作了“完美”的诠释,也许,青春也是不安定的,青春是感动,是爱情,成长以后,青春就是一种记忆

  《那时花开》影评(二):备胎都不算的那时花开

  周迅原来也美过,最美果然是十八;

  朴树这个大男孩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有个同学

  同样又高又帅,却极度闷骚又极度害羞

  而夏雨这个话唠就是天生备胎,没办法长得不够帅只能靠嘴巴了。

  就好像大多数胖子都会乐观搞笑一样

  不是他们没有忧郁高冷的一面,只是没那个资本

  都是现实所逼啊。

  吐槽归吐槽,最后还是发酸到想哭。

  不知是因为女神最后嫁给了备胎,

  还是想起了自己连备胎都不算,

  亦或是片尾曲<那些花儿>。

  男人是从什么时候起,不再有单纯的爱呢?

  或许就是认识美丽是一种资本开始

  而女人呢?或许是从认识到金钱重要性开始吧。

  《那时花开》影评(三):诗一般的电影

  看完《那时花开》。朴树周迅夏雨主演高晓松导演的。

  看的过程和看完之后一直在想一个事情:怎么来形容这部电影呢?想过之后找到一个词:诗。

  诗是令人看不懂的。这部电影也让人有点看不明白。诗是伤感唯美的。这部电影也是。诗是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的。这部电影要看第二遍才能开始明白导演要表达意思

  初中时曾在娱乐节目里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然后被吸引。而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把这部电影完全的忘记。直到偶然的听到《那些花儿》,这部电影的片尾曲。

  就像电影里一段话讲的: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

  当然后面还有一句话: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那时花开》影评(四):那时花开,那些花儿

  可能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样一段经历,和自己的好哥们喜欢同一个女生,可是我们不是高举,不是张扬。我们只是我们。我想,很少有人能做到和他人来分享自己最最喜欢的那个人,人都是自私的,爱情也是。 最后的最后,高举和欢子结婚了,那个孩子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在我眼里,欢子的怀孕,高举和他结婚,这一切,或许只是他们的幻想,也许最终的结局是欢子和高举没能在第二天醒来。结局不重要,看似矛盾的电影,交叉穿叠的拍摄,高晓松给我们带来的,或许就是一个只能发生在这么样的三个人生命里的故事。 借用一段台词,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

  《那时花开》影评(五):逝去的青春不再

  《那时花开》,看到影片的名字,就不由得想到了朴树的那首《那些花儿》。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果然,结尾就想起了这首歌。

  这部影片表达了高晓松对逝去的青春的怀念。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年轻,,回忆起年少时那些疯狂举动,是否还会嘲笑自己当初的稚嫩。可正是这份疯狂,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如今的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即将破茧而出。谁又有谁知道我们曾经疼痛

  成长,永远是一个沉重话题,她意味着告别过去,整装出发,重新开始,去面对我们这个纷繁复杂世界。世界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一旦知道,就意味着青春早已离我们而去。

  有人说:“年少不知轻狂。”可孩子们总是这样,父母的劝告,年长的忠告,总是不会轻易服从。似乎非得选择另一条路。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甚至根本无法判断究竟是我们必须这样,还是仅仅为了选择一条截然相反的路。与父母抗争似乎成了“成长”必不可少环节

  父母辛辛苦苦的把孩子养大,只是希望下一代别再重蹈自己年轻时的覆辙。可他们哪里会知道,我们只要是孩子,就永远不可能安安分分,不可能循规蹈矩,不可能轻易被安排。

  没有疼痛的青春算不得青春,没有疼痛的成长也算不得成长。当青春不再,当逝去的年华只得成为记忆 ,我们又该何处去寻?

  周扬和高举,欢子三人曾经痛快过,酣畅淋漓过,拥有过,失去过。

  当有一天他们决定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兜兜转转两圈之后,却发现过去的一切依旧像绳索一样束缚着自己,无法躲闪,无法逃避。或许,这就是青春的力量吧。

  《那时花开》影评(六):稀里糊涂的电影和青春一样迷茫(电影笔记

  整体风格在短评好标题里说过了。做作and矫情,是它逃不开的宿命;青春的迷茫完全融入了电影,所以怎么看都不懂。

  高晓松的旁白:开始是朴树的,后来是夏雨的。乍一看,还以为是剧组缺人了,不得不让高晓松念完他的内心独白再念他的。当然应该不会是这样。

  双秀园一号:夏雨穿着大长袍跑到那里,要实现梦想,得到的总是一串数字,也就是一沓钱。梦想这个东西,给你足够的money就几乎都可以实现,包括那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情。现实中的老师是负责沟通上帝话语和平人类的使者,双秀园是现实里的空中楼阁,它审视着芸芸众生他们的爱情纠葛。其实,它也可能是朴树的家,剧组可能又缺人了……

  荒野里的梦幻滞留地:一张床,还有挂满他们的照片、风铃、玩具一类的东西,一如荒野里的童话世界。它就像周迅的内心。

  片头和片尾,默片手法的应用没有一点古典的浪漫的爱情的温暖气氛,反而多了几分惊悚的阴森的恐怖,和三人纠缠的爱情放在一起,这种气氛更加深一层。他们都结婚了,和同一个女子是的,这是在梦里,或者轮回里。

  以上种种,都直接引向了本次记录的标题。

  《那时花开》影评(七):《那时花开》制作手记

  节目需要,剪辑了由周迅,夏雨主演的电影《那时花开》。可以说,这是自从开始做《我爱电影》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

  因为要做周迅的电影主题,所以她所演过的一些文艺电影是难以避免的。《苏州河》经典但不能放,《恋爱中的宝贝》恐怖且不知所云,《那时花开》是最合适的。

  因为是“中国民谣第一人”高晓松导演,因为有威尼斯影帝夏雨,因为有朴树,还因为这是一个关于青春的的故事,有大量好听的歌做插曲,这部电影,听上去一定很好听。

  我怀着上面这样的心情兴致勃勃的看了,懵了。怎么我就看不懂了?但这绝对是一个有嚼头的故事。看过第二遍,我找到了看懵了的原因——故事没用一个固定的顺序来讲述。倒叙,插叙,顺序,插叙,倒叙交替进行。不同时间交织起来的镜头,看似琐碎,其实讲了一个有始有终的青春爱情故事

  一个想法脑海中产生,如果,我把这故事的时间捋顺了呢?先在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基本的时间框架之后便着手写稿。就像做拼图游戏一样,一点一点的,《那时花开》在我的“剪刀”之下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从一部艰涩难懂的文艺电影,变成了一部略带伤感的青春偶像剧。

  听着成品洋洋得意之时,顿悟一个事实——剪辑的魔力在于,相同的故事经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剪辑方式,得到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高晓松的《那时花开》,把时间打碎,拼接,加之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默声电影,代表群众演员的塑料人,风雨无阻坐在体重秤旁收钱的人,电脑屏幕上的WORD文档等等,给电影添加了很多的问号。注意到这些细节的我其实心中有很多的疑问

  Q1:夏雨和周迅所演的角色,究竟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朴树所饰演的角色笔下人物

  Q2:亦或是,朴树扮演的角色早就死了,他化作另一种方式静静看着另外两个人重逢,并相拥而死?

  Q3:而影片开始和结尾两个婚礼现场又是什么意思呢?朴树和周迅演的两个人,开始怎么就结婚又离婚了呢?

  Q4:或许影片开始周迅和朴树演的两个人最终结婚,才是整个故事的结尾?

  这些问题产生之后。又多了一个发现,高晓松,制造了一个哲学问题,他画了一个圈儿。整个故事,从哪里开始都行,在哪里结束,都可以。

  这是影像可以表现的。不同的观众,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他们会朝着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得到自己的答案。

  但是,听电影却完全不能这么复杂。用耳朵听这种单一的方式,很难听出2个以上的结果,更别说听出电影里画的那个圈儿了。所以必须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容易造成头脑混乱元素,提出一种结尾,做出一条线给听众。虽然这样,就从文艺片变成了偶像剧,但是,故事的内核是不变的,既然如此,何必在意形式呢?

  《那时花开》是一个讲述青春的故事,青春散场,谁走了,谁留了,谁永远都回不来了?对某一个人来讲,答案,只有一个。对一百个人来讲,答案,就是一百

  《那时花开》影评(八):幸福是一朵花开的时间

  你有票吗?

  有!

  去哪里?

  天堂,你呢?

  地域!

  你还记得那段晦涩的青春吗?我们总是在抑郁的认为我们是一群忧愁的碌碌无为的孩子,可是你还会一直无限期的做梦吗?

  你美吗?

  美!

  你寂寞吗?

  不寂寞!

  为什么?

  我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用红、黄、蓝来交叠的反应每个人的性格。在颜色当中,这三个颜色又是最单纯的三原色。红色是激情,黄色是活泼,蓝色就是忧郁!影片用三个人的叙述,三个人的眼睛和内心的感受在诠释这段青春,三个人都是彼此寄生在彼此的体内,为什么要选择忘记,为什么要选择从新的开始,需要全新的空气和没被污染的世界!

  这本身就是一场梦幻的游戏。三个人的恋爱,像是一场斗地主!

  你说你们只消失了三天,迷失在了长城的路上,找到了跳舞的人。可是高举却说你们一年不见了。到底你们去了哪里?

  在你们的世界里,无关紧要的人可以没有表情,没有温度,没有力量!是不是在我们的世界里,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也像是那些模特们!只是一阵没有灵魂的风!

  如果可以,我也想住在山脚下,而不是四面都是墙壁逼仄的小屋子里!如果可以我要我的门前种着一棵长的很奇怪的大树!上面挂满我所有的回忆,以及敏感的话题!我也希望有一个我爱的男孩子在我的身后紧紧的抱住我,也希望有一个男孩子只到我这个美丽的山脚下放风筝!

  美好的幸福的都是瞬间的东西!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都希望活在自己的回忆里,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里。就怕那些只是幻想!

  总有一天,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无声的黑白片!

  《那时花开》影评(九):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梦想。

  一直就没有勇气看这个片子。早起,开始下,开始看。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梦想。(07年写的,见到了自己扒过来)

  我爱你,我爱你。没什么比爱情再简单的了,没有什么比爱情再复杂的了。

  很老套的三角恋爱故事,很不一样的人和情节,青春,清纯。

  破的伞,塑料人,除了主角外,四处充斥着塑料人,一开始就在想,why,在爱的时候,与世无关。青春是唯我独尊的,除了我们所爱的人---“其他人”没有意义,甚至我都没有意义。不过高晓松是想用他们来衬托爱情的惨白吗?很喜欢那个火柴点亮烟头时的特写,一点点地,在黑暗中晕出一片红色的光影。青春。

  想起了电影中的这句对白,“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忆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电影结尾部分火光后的周迅很美,甚至改变了很久以来我对她的看法.那些象征理想的东西一点点的消逝。那片广阔的草地,那片连绵的远山,那个象征理想,爱情,信念的蓝色的树。

  坦白说,看完一遍,我并没有完全看懂,也许是源于我的愚笨,也或许我常常就那么的陷了进去,想,以致跟不上电影的脚步。

  完事下了剧本,大概浏了一下,很喜欢这个本子,很喜欢电影上的歌,很喜欢高晓松对于他理想爱情的诠释,或许吧,这部电影本可以更加精彩。呵呵。那时花开。

  很惊异于周迅会有如此单纯的笑,单纯深邃的眼,风过长发,火烧的是青春的理想。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where did they all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where the soldi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那时花开》影评(十):那时花开

  片头:“……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的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早晨你来过留下过弥漫过樱花香……”

  时间流逝的痕迹总是在不知不觉间一点一滴的加深,无奈今日的知秋已不像昨天的美丽。樱花也已染上尘埃,虽然看不见,但她们却凋落在弥漫着青涩气息的森林里。

  片段一:“多好的夜晚,你以为可以回首前尘,当你拿出老唱片来听时发现里面装的是时下正流行的歌曲,你咆哮着找保姆时发现她已经老了。那些花儿已远如隔世,你是他们留在这儿的唯一东西,你是一双眼睛……”

  是呀,那些花儿去了哪里?她们死了吗?即使她们连招呼也不打的悄然零落,你也不会在意;只有当你看见记忆中的树已经苍老的扭出狰狞的姿态,你才再次惊醒梦中,叹息一树樱花的凋零,而缤纷的艳丽已扎根于你的心中,挥之不去。花季就这么终结在纷繁的衰败中,有你有我。

  片段二:“没准最后出现一仙女,那咱俩当场就爱上她。”

  “要出就出俩,要不咱俩怎么办,总不能星期一到星期五归你,周末归我吧。”

  不经意的一句承诺,成就了一段必然也必须发生的恋情。请静静为我们曾被谋杀的“恋情”默哀三分钟——请注意这里是“恋情”不是“爱情”。“恋情”包含了“爱恋、依恋、思恋、……”。我们都经历了这个所谓“危险”的年纪,也是一个花开的年纪。在脱离少年的稚嫩与接受成人洗礼的交接中,我们或是被忽略,或是被监视,而这时我们正为这个青黄不接的年纪而迷惘,更需要的是一份同龄的关怀与感喟。谁不曾为这一树樱花而黯然。路过了,头上、肩上,沾满了四溢芬芳,萦绕心头。

  片段三:“他们会长大吗?长大了我们还会在一起吗?”

  “我不能问爸爸跟妈妈,他们不会理解我的,我只能问你,你能理解我吗?”

  他们当然会长大,除非就这样死去;长大了我们不会在一起,除非烙印在心里。你不能问他们,他们是早已凋落的花瓣化作一堆更加实际的土壤。久了,自然也忘了他们曾经是花,也忘了花开的滋味,甚至觉得:你们迟早也会步我们的后尘。的确,是会成为一样的平庸,然而,他们美过;他们爱过;他们经过。即使就这样死在了路上,也没有遗憾,如果只为完成生存的过程,那么,宁可选择逝去,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永恒的美丽。

  片段四:“今天是星期天。”

  “星期天我也要你。“

  爱情未必需要占有,而占有却是实现爱情的最佳方式。这是唯一令我感动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现实。过多的语言,只会让这种感觉趋于幻觉。所以就让这些花在自然中绽放,不必干扰她们宁静的生长。

  片段五:“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姑娘你别哭泣,我俩还在一起,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创痛的回忆。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也不能忘记,现在你说的话都只是你的勇气。春天刮着风,秋天下着雨,春风秋雨下的海誓山盟随风远去,亲爱的莫再说你我永不分离。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或许我们分手,就这么不回头,至少不用编织一些美丽的借口。”

  下面请听吉他伴唱——罗大佑〈〈恋曲1980〉〉……

  片段六:琴架上的纸上写着:

  张扬:要是那会儿,咱三还能一块就好了。

  欢子:咱们会在一起的。

  高举:那咱绝对会一块老泪纵横。

  一个美丽的约定,一段友谊的见证,一曲梦想的欢歌,一些精致的悲伤。我们都在骗自己都在憧憬着明知不可能的憧憬。这是向人民妥协的第一步,是追忆花开的最后一步,因此,我们伤感了。在时间中遗留下这岁月的轨迹以及簌簌的落花声。

  片段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好像,红的好像燃烧的火……”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谁来告诉我?是在仅有的花季中,绚烂出美丽的传说?用飞舞的魂魄作上恋战青春的标记?燃烧自己,昭示着今日的死亡?哦,不愿再为此烦恼。红了就是红了,没有为什么,到了该红的时间罢了。时间总是安排好我们的路,时间到了,我们也到站了;时间走了,我们乘上火车也走了。唯一还在站前跳舞的,只有我们曾经念念不忘的曾经。

  片段八:“欢子就像从我们指尖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也会涌上心头。”

  想起属于自己的“欢子”了吗?那时花开,为谁而开?尔后“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岁月使我们妥协于一个莫名其妙的空间,正如那个莫名其妙的课题,意义何在!当身处这个郁闷的空间时,心底里是否泛起了那个花开的年纪?有“欢子”,有“高举”,有“教授”,还有浑浑噩噩的游荡。美好与迷惘堆砌了一座影院:首轮献映——〈〈恋战青春〉〉。

  片段九:“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请继续看,谢谢”(THE END)

  结束了。成长,就是一个步向衰败的过程;回忆,我们只愿去回忆一些美好的东西。都是这样,总不能在痛苦中永远沉沦吧!所以我们只成长自己的成长;回忆只忆起我们想忆的。终于步入了成年,生活的一点一滴如同在不转的水表下,流出的一些无名士卒,牺牲了,也不知道在墓碑上写些啥。生活就是如此,在不知不觉间已惘然。我们也只能继续走着,只能用些忆起的歌声,填补心中不知滋味的缺失。

  片尾:“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离去在人海茫茫。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她还在开吗?她们已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这么一株花是陪伴着我们成长而经历由生长到衰败的过程的。本以为她和自己一样,一直的绽放,结果却伴随着属于她们的岁月而在最美艳的时候,散落天涯。或许这是她们最好的归宿吧。也许记忆的美好总比残酷的现实更能安慰我们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