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秋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19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秋雨》是一部由孙铁执导,前田知惠 / 张涵晰 / 靳东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雨》观后感(一):历史只是用来铭记,那些过去的已经过去

  1.电影通一整条线贯穿下来,足以让人深刻反思中日关系,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

  2.剧情:因为爷爷被认为是汉奸,断送了父亲的青衣梦。远在日本的单纯栀子,来到中国,一派其乐融融中,却通过除夕的一封爷爷的邮件得知了爷爷在中国过往罪恶行迹。从而引出父亲收到那封关于爷爷真相的邮件,这种矛盾升级中通过父亲的态度,抛出了中日关系的正确价值观

  3.我记得在和菜头的评论回复中看到对中日过去与现在的区别:挨原子弹轰炸的是军国的日本帝国,那些当今愤青要敲灭的是被美军占领,实现和平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拿了一堆诺贝尔奖的日本。

  4.父亲对待过去的态度告诉我们,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管是国家的历史还是个人意义上的历史,过去的已经过去。

  《秋雨》观后感(二):华彩之后。。。

  从一些轻松话题谈起……

  一种久违了的胶片质感,怎么说呢,通篇的镜头语言很“电影”——而这,在充斥商业片的年代倒成了我们不多的奢求……流畅的镜头切换、细致的构图、色彩的搭配都可以让我们有一种享受。很多地方剧情处理挺别致,对故事主线——京戏的处理颇显功力;围绕“四郎探母”的剧情设置堪称神来之笔……也许这更多的是因为京剧本身的艺术感召力——很多时候,一门艺术的魅力不在于艺术家们多痴迷疯狂,而体现在那些普通人第一眼认识她时的怦然心动……我们这些什么零年代后的人没怎么接触过古典文化,但透过电影,我们看到了京剧的幕前幕后;她的美轮美奂精致深邃,不由让我们产生某种文化皈依感——更有些许自豪惭愧……不由得为那片华彩赞叹!

  轻松过后,电影开始展开沉重主题(我总觉得这一转变处理得太突兀)——也许是基于上半段的华彩,对后来的发展期盼过高,总觉得电影对战争表现得过于苍白——几乎就像是《我认识的鬼子兵》的读后感!(05年出品,紧随当时的形势吧)战争的沉重不仅仅是我们认识到他那一刻的震惊与愤怒,更需要我们之后的反思——可惜在电影里并没有找到多少给人启发的东西……

  华彩之后,远没有《鬼子来了》里来得实在……

  《秋雨》观后感(三):老谭也是演过电影的

  最近没什么有意思的国产片,淘老电影,看了部片子叫《秋雨》,里面有个演员叫靳东。之前不怎么认识这个人,直到15年有个女生,待在我家里,看着我的电脑屏幕,然后喊着“明楼,好帅!”才让我发现,这世上有这么位帅哥。后来去看电影资料馆看《夜色撩人》,碰巧他就做我前面,头的确不小,但人的确很帅。

老谭曾经也演过电影

  这两天《欢乐颂2》播了,看了一下,感觉全剧最可怜可能就是里面的老谭了,其他是个绝色基本都有个配偶,就这大老板貌似依旧单身狗,当着大老板还甘愿给安迪当备胎,不知道这个大老板哪里得罪编剧了。

  鉴于个人有“考古”的习惯,查了一下剧里的演员,这位靳东原来之前也是拍过电影的。不多,就三部,其中两部还是打酱油,仅一部《秋雨》称得上是主角

  《秋雨》中的靳东可不想现在很多人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以大哥,大老板的样子出现,儒雅,沉稳,有气质风度。《秋雨》里靳东不仅人比现在瘦很多,且还现在跟现在的高晓松似得大冬天没事干天天那个扇子装文雅,到是符合戏中人物性格,他在片里要演的就是一个浮躁冲动的后生仔。

说回电影《秋雨》

  《秋雨》的导演是孙铁,有点年纪的人可能看过一部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他是导演。编剧是薛晓路,她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里面还有个日本女演员叫前田知惠,她是《紫日》里的那个日本小姑娘。这电影靳东演一个京剧老师儿子,叫何鸣,演他父亲何老板的人是毕彦君,很多电视剧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比如《大宅门》,《北平无战事》,《奋斗》,顺便说一下老版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是他的前妻

  《秋雨》是十几年前拍的电影,在那个网络刚刚兴起还仅考BBS和邮箱勾搭网友念头,北京京剧师傅何老板去机场接了个日本网友乔老板橘子。何老板让橘子跟着自己的女徒弟学戏,橘子虽然中国话都没说利索,却偏偏要学《四郎探母》。

  栀子在何老师家里学戏的时候和他的儿子成了恋人。橘子人很善良,为了爱情也很付出,为了让何鸣能重归戏曲舞台,还跑到何老师徒弟的家里下跪请其让何鸣能重登舞台。两人感情本来很顺,但问题总在最顺风顺水的时候出现,正当一家人想和和睦睦在家一起吃顿饺子的时候,橘子的爷爷发来了忏悔的邮件。其本人不但曾经参加过日本侵华战争且是何老板的杀父仇人。这样的过去让三个人都踌躇恍惚了,好似已经成为云烟的国仇家恨突然摆到自己的面前。

  虽说历史可以过去,但绝不能当作没发生过,这样的现实让两个年轻人中断了恋情。在橘子正打算回日本之际,何老板宽容大度的把自己曾经的戏服送给了橘子,还把她推上戏台,让她和自己的儿子何鸣一起唱了一出《四郎探母》。

《秋雨》和《四郎探母》

  《秋雨》里虽然前田知惠说中文听着有点尴尬,但依旧是个很有意思的中日关系小品故事。这片子用现实穿插历史,顺便很合理的扯上了戏曲,让戏曲中的故事成了现实故事中的借鉴和映照。

  也许薛晓路在编这戏的时候觉得这样的故事和莎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相通,片中也有引用《罗》的台词玫瑰就算不叫玫瑰,也依旧是香的”。但世仇不是换个名字就能解决的,而是跟随者时间血脉一直遗留下来要面对的问题。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秋雨》的编剧把中国的戏曲《四郎探母》插入了影片中,戏曲故事里杨四郎被擒后,改名木易,成了铁镜公主的驸马。十五年后,宋辽再次开战。杨四郎思母,想去对面阵营看自己老娘佘太君,铁镜公主设计盗出令箭,助四郎回宋营一夜。这个戏曲故事和《秋雨》的故事情节虽然不太相同,但戏中人物的处境意境却略有想通。

  《秋雨》在片中和片尾都有历史的回顾,让曾经的当事人说出了自己的罪孽,但并没有让年老的桥本正式出场。虽说这很容易给人一种桥本老头是在操纵一切的感觉,但也可能是导演想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忏悔和仇恨情绪,否则,大可让在片中安排桥本飞来中国认罪。这样的安排更像是再问,在不忘记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情况下,现在的中日两国年轻人,特别是与当年战争牺牲者有血亲关系的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在这点上《秋雨》中的何老板胸襟大度许多。何老师面对曾经仇人的忏悔,回信,“你当年犯下的罪行,对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我永远不会原谅。但是你能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仇人的家中,勇气又可佩。我不会告诉我的儿子何鸣,因为栀子是无辜的。”

  《秋雨》的片尾虽然让橘子和何鸣同台登场唱了一处《四郎探母》,但导演并没有给两个人的恋情一个明确的结局,可能导演是不敢,也可能是导演不想。

  《秋雨》观后感(四):以罗密欧和朱丽叶开场,以杨四郎和铁镜公主结束

  刚才看别人的影评才知道栀子说的那段有点熟悉的“名字、玫瑰花、又不是手、又不是脚、又不是脸……”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原来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上最知名的仇敌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就是要讲一段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像杨四郎与铁镜公主那样仇敌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甘十九妹》的影评里,我陈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仇敌之间的爱情,如果最后不是分开,往往以爱人们双双自杀结局。

  如果是家仇、私仇,两个人不是分开就是双双自杀,就像罗密欧和朱丽叶、尹剑平和甘十九妹都是双双自杀。如果是国仇,战争期间,绝对没有好下场,《广岛之恋》里男的被狙击,女的定性为法奸,剃光头、关小黑屋、拉去游街。《闯关东》里,龟田一郎(又是靳东演的)的爱人被愤怒的中国人群殴死,龟田一郎自杀。《精武英雄》花子只能回到京都等陈真,不敢再留在中国。

  战争结束后,两国结束了敌对状态,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几代人,国家之间交往加深,双方民间交流频繁……

  杨四郎探母回辽身份暴露,萧太后本要杀了他,但女儿铁镜公主为他求情,亲戚们也说好话,最后萧太后没有杀他,还是让他们小家圆满。中国人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喜欢这个故事,说明这个故事符合中国人的感情需求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既牢记历史、又温和宽厚、大气磅礴的国家,虽然栀子念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悲剧的台词暗示这段爱情是“悲剧式”的开始,但四郎和铁镜公主的京剧未必不会给他们一个“大团圆”的美好未来!

  《秋雨》观后感(五):遗落在秋雨的一句念白

  是偶然看到的一部片子。去年的十一,在寒风瑟瑟之中从老家回来,投宿在晚上经过的一个小县城。那个晚上,在底楼那间潮湿昏暗标准间里靠着床背打开电视时碰上正在播的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已是深夜。故事发生在北京的老城,和日本人有关画面很美,暗色的拱顶长廊廓出光的白色的影,亮暗交汇的地方模糊地晕开。京腔,生涩的中文,还有京剧的念白揉在一起,揉进这一团白色的光影,绕着影里相向而站的两个人。这样的画面看得人失神,仿佛一点老城故去的旧事,掺上几分追忆初恋的眷顾,在一个深秋早晨的凉意中,酿成几缕青涩落寞的,绕不开的情丝。

  一年以后我想起这部片子,又是在一个天渐转凉的时节。而这片子,竟然叫做《秋雨》。

  日本女孩桥本栀子在深秋时节住进了网友何老板的老屋,而住在殖民时期留下的老建筑里的何冀初出生于京剧世家,年轻时是风光无限的大青衣。迷恋京剧的栀子跟着何大叔的徒弟徐妙春学起了戏,而何大叔经商不顺的儿子何鸣在这时候回到了梨园,重新开始了他的京剧生涯。栀子和何鸣在凄切婉转的唱腔中相爱,两人希望能一同演出何冀初当年的当家剧目《四郎探母》。怎料除夕夜栀子接到爷爷从日本发来的邮件,了解到抗战时期爷爷与何家的一段过去。国恨家仇难消的何冀初选择了成全杀父仇人的孙女和自己的儿子的爱情,而两个年轻人的心却无法再次平静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了。两个民族三代人的纠葛,和《四郎探母》的情节相互照应,和着京腔摇曳凄美的调子,固执地缠在心里某一处,缠出一种莫名的情绪,用青衣腮上的白和须生额上的红一点一挑,水袖带起的,是一片难以释怀。

  女孩是典型的日本女孩,单纯得近乎愚蠢,懂得礼仪,却用撒娇般的说话方式心直口快,天真可爱,还很温柔。样貌也是典型的日本式,娇小的身材柔顺的黑发,单眼皮,鼻翼小巧,让人一看就像逗弄疼爱的类型。

  何鸣下海失败狼狈归家时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日本女孩栀子。他的心里因为她的国籍而存着一点芥蒂,于是他在交叉纵横的拱顶长廊里大跨步地走,任凭身后的栀子心急地跑着追。两个人裹着深色大衣的身影在一根根青黑石柱间穿梭,背景里白色的光线柔和得刺眼。这一段画面,光与影的嬉戏般的,委实太过婉转而美好。敏感的心浸在光晕里化开了,在略显空荡的长廊中的回声里浮着漾着,这真是一个太令人不设防的场景气氛太好,爱情在他低下的头她抬起的眼里酝酿着,没有办法不滋生,没有办法停止。可好生生大步走着的何鸣突然停下,暧昧戛然而止。栀子不明所以地愣着,何鸣唰的一下收起扇骨的声音刺耳而鲜明,他发音清晰表情严肃地说,因为你是日本人。

  国恨到底是怎样一种强烈情感呢。出生在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即使从历史书里宣传片中看了听了那么多,终究还是隔着那么多年的时光,再浓的血腥也给冲刷得淡了,再深的仇恨,不曾亲身经历,也实在难以完整地传递。谁都没有遗忘那段历史,是的,何鸣也没有,可他毕竟对自己家和日本人地瓜葛都不甚明了,仇恨只那么模糊的一层。他背过身去不看栀子的笑,在深秋的凉风中看夜里老城的墙,栀子还是追过去,瑟缩着,被他拥进怀里。那天晚上他说,父辈的事,他也不是太清楚

  终于他们开始相爱。她在他的要求下闭上眼,感受他慢慢走近——又走远,等待着的吻还是没有落下来;恋着他多年的师姐,栀子现在的师父,听着别人说他们在一起,眼神突然黯下去;他在幕后看着她顽皮地穿起青衣的高底绣花鞋重重地摔在地上,想要去扶起却还是忍住;她用不太地道的中文对着他的背影哲学家或者诗人一样深情而不解地诉说——算是告白吧,一个一个不够的字句敲在昏暗的灯光里,敲在他震颤的耳膜上,敲在两个人的心里。终于她冲上前去抱住他,手环住他的腰,头靠着他的背。昏暗的灯光落在他们身上,蒙蒙胧胧的一层,实在太好看

  这里该算是个小高潮了吧。故事不紧不慢,后面还有几人相处的许多片段。大年三十除夕夜,何冀初、何鸣、徐秒春和栀子一起包饺子,包着包着唱起了《四郎探母》的词。隐隐地感觉到了,有什么事情将要发生。因为他们一来一去的唱词中隐藏着的是怎样的珠玑啊,栀子不知道,可他们三个中国人都心知肚明。身在敌营的杨四郎,夹在老母与爱妻以及两个民族之间进退两难,即使背负的罪名在哪一方都洗脱不掉也还是毫无办法地两情难却。而演到四郎跪着起誓的何鸣,却被那边三位径自上楼的铁镜公主置之不理,这怎么会是一个好兆头。

  果然在大家吃着饺子的时候最后的真相水落石出。栀子爷爷发来的邮件里那一段惨不忍睹的过去终于被挑明,栀子流着泪跑了出去,何鸣蹙起了眉,春儿恶心得呕吐,而何冀初,当年的当事人和受害者,只是默默地念着两个字,冤家。

  事情过去以后又是白天。何冀初回复了邮件,然后小心翼翼地找出压箱底的一套戏服,捧在怀里睡过去,梦里的眉还是皱着的。他说他无法原谅,可下一辈的人是无辜的。他说我会成全,他又捧出让他的心疼得滴血的那袭铁镜公主的白衣,是不是说一切都还能打个破折号,延缓一下尾音,然后来个转折?难道说有些伤痛,可以只由一个人背负,只要是真情,就可以成全?

  唤一声驸马爷,那样的深情款款,你可知你一见钟情的驸马却是俘虏来的敌军将领?

  可他就站在台上了。那个相濡以沫十几载的驸马,那个深爱着的和自己有着民族仇恨的人,正站在台上,等着自己的出场。栀子穿着何大叔送她的戏服,在后台众人惊诧的眼神中缓缓走向台前。听到她声音的那一刻背对着她的何鸣表情僵硬,眉又开始蹙在一起。在他的背后栀子一句句地唱着,终于脆生生地唤了一声“驸马”。何鸣转过身去,表情复杂。他唱了半句“我的”,然后再也接不下去。

  背景的伴奏来来去去拖得太长太长,他的视线绕得太疼太痛太痴太缠,可对面的栀子只是眼神清澈地等着他的下文。终于他抖一抖宽大的戏服,伴奏顿一顿,撕扯着凄切地唤出一声“妻”来。

  台上的人相对垂泪,台下的人心里疼着,仿佛栀子第一次听何鸣讲杨四郎的故事时,皱起的眉头间满满的彷徨。

  她的驸马他的妻,那些念白遗落在秋雨里,剩下一点冰冷刺骨的印记,又化在一团无处可回无处可去的纠缠不清的风里,没有了痕迹可寻。

  《秋雨》观后感(六):戏中戏,情中情

  戏中戏,情中情 ---浅析电影《秋雨》

  看完整部电影,也许万千言语都难以表现出其中的意境之美,思寻许久,或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中的一句词“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才能恰当描述我的感受。何鸣与栀子的爱情,没有俗气的倾诉和海誓山盟的誓言,他们之间的爱是不需要语言的情愫,所有的故事随着京戏的演出而不断发展,情便在京剧中的一戳一站,一腔一喉生根发芽。

  电影的片名是模糊的意象,似乎与所有的情节扯不上任何关系,就连拍摄的季节也不是秋而是冬;但换一个角度,从情感上讲,雨,特别是秋季的雨,则是最好的体现。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所带来的寒气,正如那场持续了8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一样,杀戮与流离是寒,中国人民与日本的关系是水火不容的寒。但是无法忽视的是,秋雨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就像年轻一代的何鸣和栀子,他们的爱情如秋雨一般化解了寒的温度,跨越历史之殇,描绘属于和平时代的画卷。

  电影选择的切入点小,从小人物身上入手,描写何翼初及其儿子何鸣、徒弟徐妙春和日本姑娘桥本栀子的交集,故事平淡如流水却牵起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何鸣与栀子没有杂质的爱情,化解了不该延续至今的仇恨,本来巨大的历史国际问题,被爱感化。以小见大,以情化仇,正是电影最动人之处。

  京剧经典《四郎探母》贯穿整部电影,其中杨四郎与辽邦铁镜公主的夫妻之情与何鸣与栀子的爱情交相辉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是戏中有戏,情中存情。戏中杨四郎在辽邦多年,铁镜公主都未能识破他的真实身份;而剧中的何鸣,起初也并不知道栀子的爷爷曾经在抗日战争中杀害了自己的爷爷,所以他们都是单纯的爱着一个人。在这份无杂质的爱面前,曾经为敌的仇恨怎能不戛然而止?长安大戏院里何鸣正式演出《四郎探母》,搭档铁镜公主临时换成闹了矛盾的栀子,一句“我的妻”中的“妻”字犹豫半晌终于唱了出来,这一声呼唤不仅仅是戏中四郎对铁镜公主的尊重和爱意,更是舞台之外,何鸣与栀子冰释前嫌,爱情阻隔昔日仇恨的宣告。何翼初转身的离开,带着太多的感慨,自己无法原谅栀子爷爷的弑父之仇,可他不愿将仇恨延续,那套陪伴自己多年的珍贵戏服,送给了栀子就是最好的印证。作为一名父亲,他愿意把最美好的事物情感传递给儿子,就像当初让何鸣学习京剧,继承至美的国粹一样。一个情字,在京剧《四郎探母》和亲情爱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至。

  最美轮美奂的一场戏,当数何鸣舞剑并念着京白,跟栀子讲述四郎探母的故事的场景。何鸣年轻俊秀的面孔画上了戏曲装扮,没有带髯口十足小生的模样;身穿一袭白衣,剃了精神爽朗的短发;在阳光的照耀下,挥动的宝剑熠熠生辉。破旧的小屋光辉灿烂,栀子沉醉在何鸣所讲的故事之中,幻想着跟杨四郎与铁镜公主一样的唯美爱情。两人的感情在光和故事的催化下渐渐达到高潮,相拥,相恋。此时,所有人都能忘记这是日本人、这是中国人的定义,更不会联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只会感叹,他们的爱情,真美。

  不得不承认,演员们的倾心演出相当精彩。栀子的演员找了一位日本演员饰演,说着坑坑洼洼的中文格外清新可爱,样貌非是倾国倾城却俏皮活泼,颇有栀子的清纯气质。她的一抬手一投足,跟剧中描写刻苦学京剧的栀子极其相似,足见她为了饰演好此角色,在学习京剧上下了不少功夫。她在面对自己心爱之人时,那双没有杂质水灵的眼睛,看似笨拙的一样一行,足以塑造成功单纯的栀子。饰演何鸣的演员靳东,面容俊秀,身材削瘦颀长,一米八的身高穿上厚底靴完全没有违和感,身段与念白一气呵成,足见演员本身对京剧的喜爱,以及为演好角色作出的努力。靳东在采访中曾说当时表演青涩,更多的是程式性的表演,但我觉得,能把握好一个放浪不羁的叛逆少年与一板一眼表演京剧的演员的不同感觉,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实属不易。亦柔亦刚,懵懂单纯,也许正是需要青涩的演员,才能把握住这些心灵纯真的角色。

  最后,对电影做得不足的地方提出一些拙见。首先,何鸣的回心转意有些突然,毕竟这是抵触京剧而离家的叛逆青年,也许因为生计而无奈回到家中,可是理由力度不够,而且与剧中人物的联系不大。我觉得何鸣应当是返回家中,认识了这个热爱京剧的可爱日本姑娘,渐渐被她感染,才接受京剧,直到爱上京剧,这也为两人爱情的深厚增强力度。

  我由衷带着一份感恩之心看这部电影。继《霸王别姬》之后,已经难有一部影视作品,能将戏曲作品剖析得如此深入,与生活在戏外的人物角色紧密相连,其情感丝丝入扣。戏中戏,情中情,收获的不仅是一份唯美,更是一份情怀。作为一名戏曲学院的学生,一名热爱戏剧创作的学生,希望对传统文化的情怀不变,对人类情感的重视程度不变,铭记任何精彩绝伦的猎奇故事,都无法打动人心;唯有充满情与爱的作品,才是留在人们心中的永恒。

  《秋雨》观后感(七):随手记

  十年前的片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头、另一个结局。不同民族、抛不开的历史和爱情,这如今不以为然的问题想必在当时也是颇有意味。但倘若真是如此,那这片子也不过是个时代话题,以后再深究吧。

  不过东哥是真瘦啊,八尺颀长身躯......就是看着不像做过生意的(好吧是我定式思维了)。

  四郎探母也是一个缺其不可的料:因为这几个人都是唱这个故事的,也就较其他人更能理解这种“下一代的纯洁爱情是无辜的”,接受铁镜公主活成了现实。就是他俩感情进展太快了点吧,前面看得怪怪的(别跟我说他们都是颜控,一见钟情)。

  and 最后的风雪特效要不要那么假,不过看在是10年前的小制作,原谅它好了。

  其实我比较好奇吴宇森说的靳东表演“开拓了表演方法一个新的空间,甚至让我觉得以往看过的表演都是一个套路”是什么意思~

  《秋雨》观后感(八):深沉冬夜,秋雨已过,旧人背影飘零远去,四郎栀子声声诉来

  05年的电影,15年看时仍然感动至深。

  无论是电影中毫不夸张,甚至至今都依然妥帖的扮相,还是少年阳光下回眸一望时的怦然心动,还是每个演员专注于表情、语气、身姿甚至指尖的演技,都让这个下午身伴的一壶茶静静冷掉。

  很佩服编剧和导演对于这部剧的把我。

  战争,对于一个受害者而言,于国,国破之恨,于家,家亡之仇,种植在心中,根深蒂固。老一辈的人在伤残的国土之上,破碎的记忆中深深被摧残。那不单单是一代人的痛楚,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噩梦。遗留下来的印记,并不是泛泛几个词语就可以概括,而是融入血骨与命运里的愤怒与无奈。

  而对于施害者而言,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枷锁?世人均知受害者苦楚,但其实伤痛同样反作用于施害者身上。在当时战争中,被洗脑般的热血,懵懂的举刀,与自身环境同流的杀戮杀戮,将内心良知的不安埋在死人情景的麻木中,甚至推入“环境使然”的标榜之下,再不理会。岂不知,良知是存在的,是不可磨灭的。

  若正向,则苏醒愧疚,日后寝食难安活于旧事中,日日被折磨;若反向,则与良知彻底决裂,只每日生活在看似”理所应当“的时代挡箭牌下,一味否定与良知有共识的一方。只因没有勇气面对滔天罪孽,更无颜余生后世。

  所以你看,战争,除却当时当权者的阶级利益之外,又有谁获益了?

  自施害者与受害者一代开始,子子孙孙之间的纠葛也就埋下种子,成为必然。忘记?倘若时代可以忘记,时间可以忘记,但是融入血脉中的冥冥注定呢?

  海灵格认为,每个人的问题都可以在家族中找到根源,而最好解决的方式,则是“施害者与受害者同时手拉手,并看到上帝不站在任何一方。”

  四郎与铁镜公主的故事,不是也同样发生在何鸣与栀子之间吗?历史从来就是车轮,它不是未曾发生,而是谁也无法阻止它再次发生。

  仇恨与偏见,让它发生在下一代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因为那将生生上演上一代的悲剧。只有将这一切在这一代平息,或许才是最好的终结。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世代渊源,过往的一切在无法左右中注定发生,而我们也因此牵涉其中,按照暗流的力量缓步向前。

  唯有接纳过往,才能踏出新的一步。

  深沉冬夜,秋雨已过,旧人背影飘零远去,四郎栀子声声诉来。

  谢谢编剧,谢谢导演,谢谢靳东,谢谢所有演员,谢谢国粹京剧,看一场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秋雨》观后感(九):秋雨之秋雨骤降

  原觉得这是个不知所云的名字。,甚至不如在日本时的译名《北京之恋——四郎探母》,即使是这个译名,也觉得难以涵盖整部片子。直到看了导演的自述,才知道一部反映日军侵华的片子几易其稿,才改成如今这个穿上温情外衣的样子。所以最后定名为秋雨,有淅淅沥沥的凄凉感,好吧,也算说得通。

  好片子永远不怕晚,不过,也太后知后觉了…

  无意间,泪雨滂沱,毕彦君老师演的真好,许多细节处拿捏得非常到位。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我看见了熟悉的长安大戏院,看《秋雨》的拍摄时间,有点憧憬,或许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中粮…,只是憧憬而已。

  太过巧合、确是惊人之举,战争中的日本爷爷杀了誓死不降的中国爷爷,心存悔恨的他在辗转知道中国爷爷有个遗腹子之后,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寻找,在网上冒充中国父亲的同龄票友交往谈论京剧,并且让自己的孙女从小学习中文,在日本爷爷的影响下,日本孙女从小也非常爱好京剧。直到孙女长大成人,日本爷爷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中国爷爷(可以说是仇人)家中寄住并师从中国儿子的徒弟学习京剧,而中国爷爷的孙子因经商不顺也恰好回到家中,与日本孙女一见钟情。有点拗口,但基本剧情就是这样。我愚钝,未看原著《我所认识的鬼子兵》,但是听说剧本改的和原著也大相径庭,总之我不知道日本爷爷心中究竟怎样想的。也许这样做,他(日本爷爷)就能得到救赎?

  太天真了,太自私了,正如中国父亲(文革中被认为是汉奸之子,所以自我检讨喊破了嗓子)所说,你说出来了,可能会舒服一点,但是你给我带来的国仇家恨和对我的伤害是用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他又用无比博大和宽容的胸怀原谅了日本孙女——因为——她是无辜的。

  不过再细细品味一些豆瓣上的影评,我更懂得了中国父亲拿出自己曾经的戏服相拥而眠。那一刻,她一定也因为自己的父亲沉冤昭雪而欣慰吧,毕竟在有生之年,从敌方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怎么说,老怀大畅吧。

  只是他们(中国父亲和日本爷爷)都没有想到,他们的第三代会有彼此相爱的可能,而这不幸成为事实。

  日本爷爷很自私,他觉得只有说出真相才能得到救赎,他以为只有知道真相才能让这对有情人的感情得到判定、或者说、恋情得到祝福?

  只是他不曾去想,这历史的重担让年轻的爱情来背负是否太过残忍?

  感动于中国父亲的胸怀,他决定不破坏第三代一双小儿女的跨国恋情。宁愿自己默默承受。在给日本爷爷的回信中,他重申,我不会原谅你,但是我也不会把事情真相告诉孩子们。

  但是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前进,未关的电脑,已经接收和回复的邮件让本来就痛苦万分的何鸣(剧中的中国孙子)在一霎那间洞悉更残酷的真相。

  镜头切换到舞台上,四郎在听到日本姑娘栀子的开腔后的愕然,一句“我的——妻”中间犹如跨越万水千山、只一个妻字重若千钧,在髯口后面是怎样宝光流动的一双眼睛。不得不赞同某知名导演对何鸣的扮演者(靳东)的赞誉——他是少有的能用眼神演戏的——几乎所有人都通过那一双深如井的双瞳,望过去、一直望过去,直望进四郎(何鸣)心中…

  他承受着怎样的煎熬?

  影片在大雪夜里戛然而止,确实连我也觉得拍不下去了。中国人民以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了一个热爱中国、热爱京剧的日本少女的心愿,甚至,给了她珍藏多年、代表怀念和回忆的中国父亲视若拱璧的戏服和头面、可说是情敌又是师傅的中国男儿的师姐让与她和爱人同台出演《四郎探母》的心愿。也只能给她这么多了。她最最想得到的,他们给不了

  何鸣能给,但是他会给她吗?

  即使碰触一颗火热的心去,她能要吗?她负得起么?

  世仇、国恨,这一切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来说、让她来做选择太残酷了。

  也许有的事情真的是不知道比知道为好

  原来爱情真的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唯一

  所以,只能这样,伴着雪夜和昏黄的路灯、一切的一切在戏台上终止

  心好痛…

  《秋雨》观后感(十):电影《秋雨》的双重置换

  写在文首:

  拣回这个豆瓣账号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拉的片儿,看的书。说影评书评都实在太抬举自己了,就是记录自己的观后感读后感吧。而且不像平时写论文看的片子都要反反复复看、认真做笔记,这里写的电影大多只拉过一遍,所以肯定有没注意到,或是理解错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

  ----------------我是分割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