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病》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大病》经典影评10篇

2018-02-17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病》经典影评10篇

  《大病》是一部由迈克尔·肖沃特执导,库梅尔·南贾尼 / 佐伊·卡赞 / 霍利·亨特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病》影评(一):不是睡美人故事,女主角却睡了54分钟。含剧透。

  大病影评

  不是睡美人的故事,女主角却睡了54分钟。

  不知名小剧场,不知名脱口秀演员,跨越了太平洋来到这个黑灯瞎火的地方做着美国梦。

  没有留大胡子的巴基斯坦青年库米尔邂逅了白人心理学学生艾米,实际上今晚他的笑话不好笑,周围的笑声稀疏的像月底妈妈给的零花钱,少得可怜。可是就有这么一束光落在艾米头上,他的每个不好笑的笑话都在她脸上炸开了花。

  节目过后,他上前搭讪,她接受回应。两人度过了一晚标准的一夜情。

  她打优步回家,他接单送她回家。

  坐在后座的艾米说,“你不再是我餐盘里的食物,我的选择有很多。”

  《大病》影评(二):女主躺着就把钱挣了,这部限制级喜剧还挺好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说到演员这个行当,其实还是挺辛苦的。只要角色需要,上山下海飞天遁地舞刀弄枪...

  但也有个别情况,比如今年大热的《人民名义》程海。

  这个爆笑的“床戏梗”真的实力诠释了什么叫“躺着就把钱挣了”。

  《大病》影评(三):恕我直言,你们怕不是对爱情有什么误解吧?

  挺喜欢这种自然流畅接地气小品

  应该说,《大病》探讨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个体主题文化传统冲突不过是背景。把文化与传统的冲突当成主题去分析,就类似于把”It was a tragedy,We lost 19 of our best guys“当成Kumail对911的真实主张一样,无趣呆板得有点低智。

  有些片段是很有意思的,Kumail与Emily约定永远分开,Emily刚推门进去Kumail就掏出手机拨了Emily的号码,那种情爱世界里的小作小反复,简洁流畅而带着点会心的自然而然不尴尬不做作。就这种细节的捕捉、加工和还原上,甩很多导演N条街。

  我始终觉得,情感戏的底线应该是看得不尴尬。随便拿两个片子对比,《十万个冷笑话2》中小金刚与小青的几段戏,《大鱼海棠》中的一些片段,看得都让人很痛苦原因简单,造作而幼稚感觉像是上世纪琼瑶小说读多了的初中生臆想中的爱情。

  Emily的父母要给Emily转院,Kumail忧心忡忡地在台下等待上台,这时Emily的父亲打来电话,说感染已经到了心脏,最终决定不转院。Kumail上台开口秀起了个头,最终还是难以抑制痛苦地崩溃了:”It's just really hard to do stand-up comedy when your girlfrend is in a coma",从快餐店点餐时的咆哮,到与同事交流,到台下接电话,到最终上台的崩溃,这一连串的叙述,起伏有致,克制而隐忍,节奏和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男主的演技有什么不妥或者需要提升的地方,无论哪一方面。似乎在很多人看来,没有煽情的BGM,没有哀哀欲绝以泪洗面的桥段,没有病榻前深情款款的告白,没有痛哭流涕的挽留和追悔就显得Kumail并不喜欢Emily,恕我直言,你们怕不是对爱情有什么误解吧?

  《大病》对情感细节的捕捉、铺垫、还原以及取舍是相当高明的,两个小时的片长,家庭工作、文化传统,亲人、同事、恋人,全都清楚明了。片子把大量的片长放在家庭与文化的背景上,温馨亲情矛盾中似乎岌岌可危,却终于妥协,个体的自由、爱情、亲情最终相互谅解,所谓传统,终究不过是各种情感的背景板,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

  《大病》影评(四):什么才是融合

  《大病》和《希望的另一面》,同一题材的两部电影展现出了欧洲和美国在面对宗教民族融合问题不同解读。在面对这一问题上,欧洲电影人似乎充满着绝望情绪,加之欧洲大陆繁荣的渐渐逝去,让这种旧帝国般的荣耀,在青年和老一代人群中分歧巨大。在美国则相对较为简单,虽然也存在巨大的隔阂,但新一代在面对这一问题时,让伟大的美国梦似乎看到了希望。(也许这只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流汗])

  前一部类型化表现手法较为突出,满满的文艺范,后一步相对较为明朗,但也仅仅是美国式的主旋律。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人类在爱的表达上,有时候可以如同《星际穿越》般跨越时空,穿越万年,但反而在面对种族和宗教时,连想象力都变得那么狭隘

  《大病》影评(五):the big sick: 真实又可爱的爱情电影

  周末错过了去看蜘蛛侠,刚好朋友之前推荐的a big sick有资源,就补了这部电影。the big sick真的是一个惊喜。导演将一个文化冲突的俗套爱情故事讲得很有新意,而且出乎意料得真实。Kumail Nanjiani扮演的男主是一名在巴基斯坦出生的喜剧演员,在一次单口相声表演的时候遇见了美国女孩Emily,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的同时,男主的家庭则要求他遵循巴基斯坦包办婚姻传统和一名巴基斯坦女性结婚。Emily知道男主的现状之后两人分手,但是Emily莫名其妙的一场大病让男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仅看故事简介完全可以想象到一大推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和电影,文化冲突和家庭代沟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话题。the big sick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真实感,这一部分当然得益于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改编,还有演员在表演时的收放自如

  当女主生病昏迷之后,男主和女主父母的相处影片有趣的部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不仅有笑点,而且很温暖。三个人在共同面对这场危机的时候互相了解,互相支撑对方,男主更清晰认识到自己想要追求生活,而直面自己的家庭,女主的父母也通过和男主的交往直面自己心中的隔阂。另一方面,男主和家庭之间的代沟也并不是以传统的争吵和叛逆来表现,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是一个导火索,但是男主除了一次和父母之间较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希望做出一个两全的选择。难得的是,电影确实成功找到了一个自然而温暖的选择。这部电影表现了对两代人不同价值观尊重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这一点不仅是在现在的美国社会,即使在全世界也是很需要的。

  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家庭也是在全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目前在中国电视剧电影中很流行的逼婚题材,the big sick或多或少也有点这样的因素。但是,电影并没有把父母和子女放在在一个“敌对”的位置,即使两者中间有着宗教信仰这么严重的认同感问题,最终双方都是以家庭为重。男主在一开始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更多的是因为对父母的爱和亏欠,男主最后做出的选择也从未改变过这一点。哪怕自己追求的生活和父母有严重的意见分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或者叛逆。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从来没有单独一方可以被家庭所驱逐,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过是多一点沟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如果对我们最亲爱的人都无法做到,更何况外人

  the big sick是一部很独特的爱情浪漫喜剧,这里的爱情不是空中楼阁,双方家庭的介入让整部剧更真实和温暖,从一个很小的角度为切入点触及到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都很有默契化学反应十足。他们让这些角色变得真实,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关心他们的发展,对他们的情感历程产生共鸣。唯一觉得有点欠缺的就是最后一部分剧情过于拖沓,不过总的来说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整体质量。这部电影是亚马逊出品,最近Netflex拍电影也拍得风生水起,如今流媒体制作的电影不仅是数量,在质量上也是不可小觑。希望以后这种小众一点的电影也可以在大荧幕上看到。

  《大病》影评(六):big sick

  The Big Sick#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恋的过程看起来很清新,密集有趣的对白很有点像《爱在》系列。故事讲的是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男孩来到美国爱上了白人女孩,就在爱情渐入佳境同时冲突升级两人破裂的关头女生突然得了the big sick。男生一个人面对自己父母和女孩父母的反对,质疑,最后自我反省和领悟

  片段1. 男生的母亲来到男生住所,“你父亲为了你拿到绿卡,50岁到大学读书拿学位;我为了你和自己的父母15年没有见面,我们来到美国为了你过更好的生活,而你竟然那么自私,背弃的父母和自己的文化。”男生感谢父母带他到美国,反问如果让他在美国做一个传统的巴基斯坦穆斯林娶再娶一个巴基斯坦穆斯林,那一家人为什么来美国。母亲转身摔门而去。这很符合亚洲人的价值观。

  片段2. 女朋友父亲问男孩对于9/11的看法,他想了一下说,嗯。我们死了19个人。想起这段还是想笑。那19个可恶的穆斯林恐怖分子,其实是玩笑。这个梗挺不错的。

  《大病》影评(七):爱不容易,所以它才伟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影潮生曲》(gycsq0926),欢迎关注

  说标题上这句话的时候,Kumail正躺在床上,而Emily的爸爸Terry则和他睡在一个屋里,刚刚向Kumail坦承了自己出轨的事实。这令Kumail大吃一惊,他其实内心抗拒了解这个家庭越来越多的秘密,但出于一种责任,以及一种强烈向往,他又迫切地想融入到这个家庭中来,毕竟Emily还躺在病床上,情况并未好转,而她的父母远道而来,最需要的就是关心与照顾,这令Kumail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他不仅有义务照顾好Emily的父母,他更有责任继续等待Emily的苏醒,毕竟就像Terry说的那样,爱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正因为艰难,才更加凸显了它的了不起与伟大。

  《大病》影评(八):爱…爱不容易,所以它才那么伟大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普通而简单的故事。

  尽管它同时掺杂了太多其他议题:移民的文化与自我认同;不同代际间移民的差异;自由婚姻与包办婚姻等等。这些问题都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复杂性,但在本质上,都在描绘爱的不同侧面,告诉着我们爱是什么。

他们的爱情,普通的令人感动

  男主与女主都是极为普通的人,普通到可以是你;可以是我。而从他们认识到相爱的过程,也是那么自然朴实,没有什么套路,令人看着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看电影啊,是在旁观一场生活。直到片末才知道,原来这样的真实源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发生在男主(演员)身上的故事。

  但在这样一场爱情中,有那么多动人的细节,看着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发自内心的笑:

  就像是他们刚刚认识时,关于上床要不要脱鞋;充气床垫是不是正经床垫等小事的叨叨;

  就像是他们互相讨论自己高中时那个“年轻”的自己,一个是会模仿休·格兰特的男孩;一个是“最引人注意的”哥特女孩。

  就像是女主尽管刚刚和男主上完床,但在起身穿衣时仍裹着毯子的害羞

  就像是男主送女主回家时,刚说完以后再不相见,但仍然忍不住偷偷通过后视镜看女主。

  其中最喜欢的是那一幕:女主接起男主的电话,一边质问“你不知道刚刚才保证不给我打电话”,一边却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甜蜜,接受了男主拙劣至极的借口,让他进了家门。啊这样的糖撒的好甜。

  ……

  有很多爱情故事或以荡气回肠情节取胜;或以玛丽苏式的人设抓住观众的少男少女心。大病不是,它讲的是普通人的事,但它足够真诚

大病: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珍贵东西总要到失去之后才知道它的价值”,这个道理在不知多少作品中都被诠释过,都快成为cliché了,但它似乎有着一种时间不可磨灭的普适性,在这部片子里也是如此。

  如果女主没有得这场不寻常的大病,男主便失去了重新思考与界定他与女主之间关系机会,也失去了和父母说清一切摊牌的机会。

  这让我想到女主父亲和男主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想认定是否想和一个人度过余生,只要看出轨之后看自己有没有倍感煎熬。

  女主父亲的那场出轨,也正是横亘于他们夫妻关系之间一场大病,女主的父亲经过这场大病,抱着快要失去妻子可能,认清了妻子的重要性和自己对妻子的爱。

  应该说,每场关系中都会发生大病,它可能彻底毁了这段关系;但也可能使得一段关系变得更稳固: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的怎能不生病;那么对于世间任何一段亲密关系而言,哪会一直固若金汤?双方之间又哪会完全毫无嫌隙?爱要继续下去,必得有努力经营它的理智和耐心,不让小病生长成大病;或是有面对、解决大病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说,爱不简单呐,所以它才那么伟大。

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爱啊

  正如开篇时说的,片子里涉及了多种冲突的来源和背后隐藏着的社会议题。不过这每一对矛盾之中,都有爱的线索和影子呀,个人认为这也是本片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世界上不只有一种爱呀。

  男主问哥哥和他妻子的关系时,哥哥说:我们一开始很少说话,但现在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是包办婚姻里的爱,是一种作为家庭存在的夫妻关系中的爱,指向的是责任、关爱、共同生活的扶持。

  男主从女主妈妈口中得知他们当年的恋爱故事,她丈夫如何一点一点把一套餐具集齐,逐渐赢得了她父母的肯定。这是自由恋爱中的爱,指向的是遇见爱时的悸动和激情;将爱转化成生活时的坚持和努力。

  而对于男主和他父母来说,他们的关系更为复杂,他们一方面是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却分属于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他妈妈一次次精心找来,假装成“drop in”的相亲对象;和餐桌上对他工作的关心和忧虑,都是母亲对儿子爱的写照。但是这样的关爱到了男主这里,便成了在美国却过不上美式生活的烦恼。

  其间的矛盾到最后也没有完全化解,但男主的一句“我永远是这个家的一员”,和母亲最后送上的饭菜,和坐在车上忍住不回头看的倔强,都在说着这样一件事:爱不会随着矛盾而消失。

  那么多种爱,没有一种是一帆风顺,不遇阻碍的。但每一种爱都是一样伟大。

  《大病》影评(九):Judd Apatow的喜剧:短评写不下

  judd apatow虽然是监制,但是片子还是透着一股弄弄的apatow的味道。judd apatow加喜剧演员这几年搞了不少片子,从跟Steve Carell的40岁老处男到去年跟Amy Schumer的train wreck,一直到今年的大病,其实都是一个路子,就是讲喜剧演员自己的故事。但是喜剧演员讲故事,尤其是stand up喜剧演员讲故事,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习惯了standup抖包袱的节奏,没办法适应电影的节奏。他们能讲段子,但是写不了文章

  拍电影跟讲段子或者拍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呢?就是电影长嘛,咋的都得90分钟,长的话就得有连续性,不能太跳脱。举个例子吧,这个电影里面,一个梗,约完之后女生穿衣服准备回家叫uber,结果发现是男主手机响了。这个当成段子讲出来,组织组织几句话,一分钟,包袱抖一抖,观众笑一笑,好,说几句过度语,顺利过度到下一个笑点,没人觉得不自然。电视剧,这个梗可以拍成一集的结尾,下一集重新开始一个线索,或者两人相视一笑,直接拍第二天白天,电视剧观众也不会多问什么。然而电影不行,电影的话,拍到男主应了之后,观众需要知道,然后呢?男主接没接单?然后呢?接单之后送没送到家?然后呢?他俩在车上讲咩讲话?然后呢?到家之后男主有没有上去再来一发?然后呢?电影是会产生一万个然后呢的故事,因为电影是比较局限的形式,每一个人物出来都希望有始有终物尽其用的,不像是电视剧可以有客串,只出现一集之后就不再出现了。电影很难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物出现了十分钟发展了小剧情就消失掉了。所以每一个断裂都要尽可能自然,当然也要尽量少一些,这样不会太突兀,毕竟只有90分钟-120分钟嘛。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电影和段子stand up其实是冲突的。

  然而喜剧演员做编剧并不知道该如何控制节奏,也就相当于如何断句。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感受就是,过了前20分钟之后就觉得,怎么这么长啊,怎么看不到结尾啊,感觉像看一场无比长的段子。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才120分钟,并不算长。我看152分钟的蝙蝠侠咋不觉得长呢,就是因为节奏控制得好,当然这么比有点不公平,蝙蝠侠毕竟情节比较多。那我们拿118分钟无情节的帕特森比,我也没咋觉得帕特森长,关键还是人家贾木许的节奏控制得好。该慢慢,该快快,切场景的时候自然不匆忙,而不是有一种,emmm,我没啥话说了,咱们进入下一话题,的窘迫感。

  另外呢,就是情节设置上面,太平了吧。我知道这个是你Kumail的真实故事改编,但是我们不用所有细节都写实对不对,该戏剧化处理的还是要戏剧化处理的呀。我们知道你真实生活是happy ending了,但是你把happy ending强行搬上荧幕就不那么好看的。说句难听的,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your life story的。而且就从内容来说,说实话家庭种族宗教冲突那部分有点cliche了。我知道都是真的,都是真实的你经历的,可是,我已经听到一万个人说过这种一模一样的经历了,那么这种经历就不再好笑了。我作为观众没有在否认你的人生,只是想说,作为电影的话有炒老梗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呈现,或者是压根不呈现,我觉得都比现在要好一些。从pc的角度来说,不断加深这种刻板印象只能不断加深种族偏见嘛,为什么不更多元一点的呈现呢?

  judd apatow接下来还有跟aziz ansari的合作,希望能有点进步,希望aziz ansari不要把电视剧的节奏带到电影来,能好好写一个像样的剧本,不要凑段子,要讲故事。但是估计很难。

  《大病》影评(十):这还是部种族主义的电影,美国交友文化详解

  这部电影披着跨越种族爱情的外衣,实际上却强化了对少数族裔的固有印象和白人的强权地位,本质上来说,这还是部种族主义(racist)的电影。

  I. 睡白人是很多美国亚裔的梦

  这部电影反应了美国亚裔的交友焦虑。男主角Kumail像很多与他背景相同的亚裔一样,认为睡白人、交往白人、和白人结婚是变白的一种途径,借此真正跻身于美国的上层社会,将白人即尊贵这一观点再次强化。比如Kumail在做脱口秀时总是会找最白的、头发最金的那个女孩作为约炮对象,因为金发在西方传统意识框架里是美的代表。这又牵扯出什么是美这一问题,连迪士尼公主系列都多元化了,标榜自由平等的男主Kumail怎么还对金发如此痴迷?

  有人可能会说我对发色过于敏感了,那么请问男主钓女生的时候为何要用乌尔都语拼出对方的姓名,这不明显就是兜售自己的异域性吗?于此同时,这一行为也强化了白人女孩对亚裔男人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的“异国情调”这一现象。男主从头到尾宣扬自己是美国人,怎么在约炮上倒强调自己的巴基斯坦身份了?

  II. 将自己的本源文化滑稽化、固有印象化

  这部电影基本没有塑造巴基斯坦文化的什么正面印象,至少我看完电影后产生了巴基斯坦文化真是古板、老旧这样的想法,那就更不要提美国的其它族裔观众了,看完后他们很可能会得出以下结论:看吧,跟我想的一样,亚洲文化真落后。于是亚洲人书呆子、传统、不自由。。。这一系列的负面固有印象再次被强化。

  并且Kumail明显对巴基斯坦女人有着男权主义的扭曲解读。影片里所有短暂出现的巴基斯坦女孩都被拍成了饥渴地像和Kumail约会的女人,让我尤其诧异的是那个在美国出生、说着流利的英文和乌尔都语、有着硕士学位的女孩,这么优秀的女孩在现实中真的会想和Kumail这样的男人相亲吗?不知道这是否反应了亚裔男人对于亚裔女人的交友焦虑。

  这又牵扯出美国交友文化的另一个黑暗面,即亚洲女孩在交友市场上被白人哄抢,掠夺了亚洲男人的交友资源。美国交友软件数据统计发现,亚洲女孩是最受欢迎的,这没什么好骄傲的,因为其它族裔(尤其是白人)想交亚洲女朋友多是受yellow fever(直译为黄热病,因为亚洲人又被称为黄种人,所以用此词表示对亚洲女性的狂热)的影响,白人认为亚洲女性更加乖巧、听话、易驯服。这种对亚洲女性的物化、固有印象、和狂热迷恋(fetish)本身就是白人对亚洲人的一种歧视。

  亚洲女孩想嫁白人,白人想交往亚洲女孩,双方意愿倒是符合,但是导致了亚洲男人的尴尬地位。同样的交友软件数据统计显示,亚洲男人在美国的交友市场上是最不吃香的,比如一些亚洲女孩会在自己的交友账号上写“Asian losers go away”(亚洲屌丝走开),当时我在朋友的账号上看到这句话是大吃一惊,更别提那些看到的亚洲男人了,这该是多么挫败自尊心的啊。这样残酷的现实,可能才导致了Kumail不惜放低自己的身份、通过贩卖自己的异域性来约炮白人女孩的这种手段吧,因为不这样亚洲男人就更找不到对象了。

  与亚洲男人交友的严峻现实相反,影片里,Kumail受到了一众巴基斯坦女孩中的爱慕,且巴基斯坦女孩都被塑造成了滑稽、传统(总是穿着传统服饰)、乖巧、任人摆布的愚蠢模样(和女主Emily形成鲜明对比),这很可能是与现实相悖的。Kumail可能内化了亚洲男人对亚洲女人的焦虑,把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搬到电影里过把瘾,借机满足自己的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一种自尊心。这可能是我的过度推断,但是Kumail对亚洲女性的片面呈现是他男权主义的写照,他没有对那些巴基斯坦女孩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她们都在他的镜头下变成了可以随意投掷在盒子里的物件,搞笑的是,他还把自己塑造成了这一切的受害者。

  III. 谁为亚裔发声?

  影片中亚洲人受到直接种族歧视的戏只有一场,即Kumail在脱口秀时一白人男子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时候Kumail只是张皇失措地站着,为他发声的是Emily的父母。表面上看上去,这段影片好像是在塑造Emily一家人的光辉形象,他们和一般白人不一样,他们是会为少数族裔发声的白人,再一细想,怎么觉得那么不对。Kumail你自己干嘛不说话,像个慌张的孩子一样等着别人来救你?纵观美国历史,黑人权益都是黑人自己争取来的,所有有力的发声都是他们自己做到的。亚洲人如果想要平等的权益,不是应该自己争取吗,这种等待白人来当“超级英雄”的心态不是再次强化了白人的强权地位吗?

  IV. 写在最后

  影片环绕什么才是美国人这一点而展开,Kumail与父母的争吵也是既然都移民来了美国,为什么不让我按美国人的方式来生活。首先,Kumail认为成为白人才算成为美国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和白人睡、和白人交往、和白人结婚只能让你成为白人,不能让你成为美国人,因为白人不等于美国人。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所有拿着美国护照的人,他们都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Kumail的家人,他们虽然延续着巴基斯坦文化,但这也逐渐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美国的魅力就是,它的文化是在进行中的,它不断地被新加入的成员所塑造、打破、再塑造。等到有一天,美国文化中不再存在高低贵贱,白人文化不再被定义为美国文化的最高代表,美国才算真正实现了多种族、多文化平等这一理念。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不就是一部喜剧电影吗,你这么较真做什么。正是因为这是一部轻喜剧,它错误的观念便更容易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想象一下更多的亚洲人被动地接受了这部电影中的观点,那么他们只会离自己的本源文化愈走愈远,并愈加膜拜白人文化。我们都是在媒体文化中长大的,如想真正战胜种族主义,便更该加强对媒体文化的审核。

  相比起这样不伦不类的所谓的跨种族爱情电影,其实我更期待看到一对亚裔男孩女孩成为一部轻松爱情喜剧的主角,在美国上映,只讲爱情不讲种族政治,并且没有任何观众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族裔上,到那一刻我们才可以说种族主义算是真正消除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