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诺》影评10篇
《卡米诺》是一部由哈维尔·费舍尔执导,内瑞雅·卡马乔 / 卡梅·埃利亚斯 / Mariano Venanci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仰,我不知道该怎么谈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曾经以为需要一个信仰,但是现在却渐渐发现我无法去相信任何一个,佛教也好,基督也罢,因为我怕自己被他们完全的占据,而变成一个躯体。
本片倒是很好的对信仰这个问题提出了挑战,原先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要选择小女孩和小男孩的爱作为主线,突然想到或许在世界上的这么繁多的各种信仰面前,人类就是一个小孩子,没有任何甄别能力的孩子一样,但是总归都会有自己的一种体验。
对于本片我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从画面,从场景,从故事上来说应该都不算是上品,但是整体却带我一种深刻的感受,以及意犹未尽的美感,或许是因为主题就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不求把这个讲的清楚,只求表达一种观点,而且是如此的生活化,不会带有一种距离感,同时却有一种深远度。这就是他值得推荐,值得看的理由吧。
我多么希望那记甩给灰姑娘的耳光能甩在代表那个极端信仰的她妈妈的脸上,身为一个母亲,她强加了太多的东西在女儿身上,她将大女儿训练成为她想要的模样,并想要以此为范本做个模型继续套在二女儿身上。这个模型太可怕了,不讲任何存在于世上的东西的情感,只对一个虚拟的信仰倾诉着自己的衷肠。我原本以为在她姐姐在抱起吉他的那刻回归了,却不料她只是偶尔怀旧,手痒乱弹了几下而已...
我不记得我是从第几分钟里面开始哭,土豆在线的256p也丝毫无法阻挡我给予卡米诺如同洪水般的同情,我同情她姐姐那段花般的爱情被她母亲无情地剪掉,我同情她也遭遇了同样地待遇,我同情她美好的世界因为有她妈妈这个魔鬼存在而每天晚上睡觉噩梦,还好他有个爱她们的爸爸,却也只是可惜他似乎太过软弱,连一封属于女儿的信都没有勇气去夺回来。可至少他是个好爸爸,他能为女儿在陌生的街头低声哭泣,能为女儿跑几千里去买件衣服,还不忘去帮女儿再问一封情书。
只是,美好的事物来得太突然,太过夺目,以至于身边的东西在那耀眼的光芒下会显得格外黑暗,于是当那束光消失的时候,周围的一切似乎也都黑暗了下去,于是,整个世界也就都黑暗了。
天使太过可怕,魔鬼啊,带我走吧!
《卡米诺》影评(三):卡米诺:对爱与信仰的肆意亵渎
本来是一个异常感人的故事,但哈维尔·费舍尔却将这一切变成了恶意的嘲讽,让影像的力量瞬间崩溃,感动变得如此的可笑。许多东西是嘲笑不得的,如爱,如信仰,那是在嘲讽人生本身。
《卡米诺》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名叫亚历克西娅,身染绝症,但以“虔诚的信仰使她能够平静地接受疾病、痛苦和死亡”,在经历了十个月的痛苦之后去世。8年后,亚历克西娅被封圣。在影片中,这个女孩改名为卡米诺,年龄改为了十一岁,其他的经历基本遵循亚历克西娅的经历。
客观来说,《卡米诺》作为一部电影拍得还是不错,导演的技巧还是蛮娴熟,卡米诺所经历的一切足够打动人心,也能唤起观众内心的尊敬。显然,导演并不满足于此,他在令人动容的故事后面,却时时地发出嘲讽的笑声,让人的感动迎面遭遇一盆冷水。
哈维尔·费舍尔嘲讽的就是宗教,而那正是支撑卡米诺的力量。他以种种的情节,以各种镜头的剪辑,来表达他的观点,他认为有关宗教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并且是可笑的。他虚构了一个名叫耶稣的男孩,并让11岁的卡米诺对其一见钟情,她对“耶稣”之爱,支撑着她平静面对痛苦与死亡。导演在这里强烈地暗示,卡米诺的母亲及主业会的教士们误解了她的行为,将其对男孩的爱情,误认为对宗教的爱。
导演强调爱并没有错,但他却以虚幻的爱来曲解亚历克西娅的宗教情怀,这种行为却很可恶。一个11岁的女孩对于一个并不相熟的男孩能有多少爱情?而这种感情能否支撑其生命到最后时刻?为了强化这种感情,表现出这种人类感情的动人,导演又制造出了两个对立面,即卡米诺的母亲和姐姐,他将此二人作为宗教狂迷者,并暗示着他们对于卡米诺的死亡负有一定的责任。在这里,他将宗教与爱对立了起来:爱支撑着卡米诺的生之信念,而信仰却夺走卡米诺的生命。
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影片最后的一幕。当卡米诺去世之时,病房的医护人员及牧师都鼓起掌来。镜头的切换在这里颇具意味,导演让众人鼓掌是想暗示他们在欢呼卡米诺回到了上帝儿,而出现的画面却是卡米诺终于与那个叫耶稣的男孩见面,他们一起跳舞并拥吻。导演以此来嘲笑宗教的残忍与可笑,但我们却看到的是导演的恶毒。他嘲笑宗教,却亵渎了卡米诺的信念,同时也亵渎了爱。
可以看得出导演被亚历克西娅的故事所感动,但不喜欢故事中太多的宗教色彩。其实他可以更深入地去挖掘小女孩内心的东西,而不只是停留在对宗教的嘲讽之上。你可以不信宗教,但你却没有权力去嘲弄别人的信仰。哈维尔在此部影片中的表现,只能说明他的愚蠢。
《卡米诺》影评(四):爱是真实的信仰—评电影《卡米洛》
爱是真实的信仰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卡米诺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她懂事,她虔诚,她经常祈祷,她爱上了一个小男孩。但是影片却用了大量的镜头描述了她患癌到死去的残酷过程。宗教信仰中对耶稣的爱和现实生活中对男孩的爱,竞逐着小女孩最后的生命时光。
卡米诺一家都是天主教信徒,可是卡米诺的妈妈、爸爸、姐姐对待卡米诺的方式是如此的不同。妈妈一直以天主教徒的虔诚信仰要求卡米诺,在卡米诺接受注射的时候,妈妈连痛也不让她叫,理由竟然是“为了世上苦难的人,为了世上没有受洗的孩子”。妈妈还经常引导卡米诺表达对于耶稣的爱。卡米诺的姐姐是教会的修女,尘世的情感已经被她抛诸脑后,她也关心卡米诺,只是以极端扭曲的方式。她不关心妹妹的病情和想法,而是一直谈论耶稣。卡米诺的爸爸是最了解小女孩的人,爸爸真心地可怜这个孩子,送她音乐盒,听她讲秘密,不忍心孩子的妈妈以苛刻的方式对待她。可是就在爸爸给卡米诺送信的途中,不幸地离去。卡米诺最终也没能等到那封信。
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只是结局很巧妙的将耶稣与库克合而为一。卡米诺的聪明和虔诚,在牧师看来,也是很可贵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卡米诺成为了众人崇敬膜拜的对象,大家都以为小女孩见到了耶稣,进了天堂。其实,卡米诺心里想的一直是小男孩库克,她的心飞到了小男孩的身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很感人的是,小男孩也感受到了卡米诺的存在,他对卡米诺也有同样的感情。
走出剧情之后,对电影的真实意义的追问不停地徘徊在我心里。耶稣基督是一个虚幻的符号,人们只能想象他的模样;小男孩库克确是活生生的人。一边是宗教大义,一边是现世的爱,对一个天真的小女孩来说,后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大得多的。宗教要求的是爱基督,好像只要遵循了宗教的律规,就是有信仰的表现。宗教披着信仰的外衣,在卡米诺残存的生命里肆意横行。宗教的教条教义成为了束缚和压迫,以爱之名,却是如此让人窒息。而现世的爱,更加的真实,爱是生命的养分,信仰由爱而生。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真实意义是在于—爱才是最真实的信仰。
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无疑是姐姐说羡慕卡米诺马上就可以见到耶稣了,卡米诺回答说:“姐姐也希望我为你祈祷,让你死么?”这个嘲讽,让所有的宗教外壳,在真实的人性面前轰然倒塌。
《卡米诺》影评(五):如果信仰压倒一切
(一)另一种生活
爸爸说:你是我的礼物。
卡米诺说:可是妈妈说,我是贵重的贷款,早晚要还的。
信仰成了一种思维方式,重新解读生活的一切意义,同时漠视、藐视了普通人性中的情感。
1、阿姨
2、姐姐
于是姐姐见到父亲后开始故意疏离。
“听说你喜欢看橱窗。”
于是下次路过橱窗,怯怯地瞥了一眼,然后低头走开。
“我觉得你可以为上帝贡献给多。”然后送来一小包东西。
姐姐在自己的床边打开了这一小包,是三颗白色的尖利的石子。她把它们放入自己的平底鞋中,然后站起来,对着圣母的画像微笑。
她妹妹快死了,通知她赶过去。
她先是安静地说我在忙,然后问阿姨,是否可以做出租车。阿姨说:当然可以。但是姐姐最终还是抵住诱惑,没有坐出租车,在空荡荡的公交车上也没有坐,把着柱子孤独地站立着。
3、妈妈
抱着死去的儿子,她说:耶稣来找我的孩子了,耶稣给他准备了更雄心勃勃的事业。
“打点滴,疼就喊出来”
“不,要忍,为了教皇教会⋯⋯”
连护士也只能禁语了。
(二)生活
多么美的女孩,多美的眼睛和长发。五年级了,还没有发育呢,第一次感受到见到一个人是肚子里的翻腾。
她喜欢橱窗里的那件红裙子。她在音乐里扭动蹦跳的画面就像4月里暖风中钻出的一朵小雏菊,精细的一片片花瓣,淡淡的白色、黄色和青色,密密的鼓足自己的力气虽然只是那么小的一朵小花。
她对小男生的爱多么简单童话,那瞪大的双眼,那痴痴的笑容,干净自然的爱。她买了他翻过的Mr. Meebles,她在作业本上用圆珠笔画下了一个大爱心,她去他妈妈所在的蛋糕店,她要和他一起演《灰姑娘》⋯⋯
(三)信仰压倒?
清晰的日期,和一次次血腥的手术,那个美丽的女孩被包起来、被扎下去、被翻过来、被竖起来,被隔开后颈,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她在手术中跟着小老鼠出逃,推开一扇门,到达海滩。那里她的姐姐穿着泳装,和她的男友在一起弹吉他,他的爸爸用摄像机在拍电影。那个世界真美。但是这个时候妈妈过来了,姐姐匆忙的要穿上衣服,那个时间天旋地转了,一切就在妈妈打开门的那一刹那进入灰色的漩涡。
这是第一次我清晰的知道了导演的态度。
爸爸带来一盆花要放在病床,妈妈说:多美的花。
下次爸爸要拍摄时想起那盆花,才知道花被送到教堂荣耀上帝了。父女对视无奈。
这是一件小事,可以原谅,但是如果没收了姐姐的信呢?把小卡米诺的秘密小盒子藏起来呢?不只妈妈这样做了,阿姨也这样做了,放在了一个文件夹里,难道那拉开的慢慢一抽屉的每一个文件夹里都藏着一个少女的真实生活吗?
天赋人权,我生来就有的权利,不能因为宗教等各种思想剥夺了——这是我想出来的一句解释。
上帝就是世间的规律,正常的规律下人互相相爱、正常表达感情,而不是漠视感情、只求上帝。
如果真的抵抗的住,为什么要瞒着,把女儿们的东西藏起来?
卡米诺对着她爸爸撒娇的时候,我才又看到了那个可爱的女孩,真实地说自己想要的,参加戏剧社,穿上红裙子,梳个特别的发型,见他!
而在面对母亲、牧师、一大堆神职人员时,她只能淡定地说着神神叨叨的话。原谅我这样说,可能这就是一种超脱,但是超脱怎么令我那么心痛呢?
卡米诺说:我没有求他让我能站起来;没有求他让我头不疼,尽管这很难以忍受;我没有求他还给我的头发,尽管那就是我的;我只求他一件事。
我想她的超脱是因为爱战胜了那些,她头脑里有美好的东西在支撑她。可惜这个美好,被她妈妈藏起来了。最后当爸爸拿着男孩的信的时候居然出车祸了,你也可以说这也是神迹,这些东西就不应该出现来诱惑卡米诺。
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主啊,耶稣爱你——当这样的字眼再出现的时候,我感受真实情感的疼痛,然后又在用理性用上帝的那一套说辞来尝试说服自己,这是上帝对你的一种考验。
然后我追问,上帝为什么要考验我?
因此,你可以上天堂。上天堂干嘛呢?永生?和爱你的、你爱的人团聚?我不清楚那个世界,可能是“活在当下”的思维灌输了我太久,我只知道如果没有永生,那就把现在的每一天都活到最好,让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开心快乐。这是我的追求。
一直不明白卡米诺为什么喊着要去“维也纳”,他爸爸甚至在旅行社预订去维也纳的橱窗前痛哭,但最后他发现原来是那家蛋糕店的名字。
12点的钟声响了,灰姑娘要离开了,卡米诺要去天堂了。
卡米诺和她妈妈都在说话,一句接一句,只不是他们在说的是两个世界的语言。
掌声响起,一边是演出,一边是为了这个神迹的女孩。
《卡米诺》影评(六):愚忠的善良
时下都喜欢说三观不正,为世风日下追本溯源。没错,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引领我们走上不同的生命轨迹,电影里的爸爸和妈妈泾渭分明的三观,就很好地折射了这点。
妈妈是个虔诚的基督信徒,善良并乐观着,对主的信念让她感觉“生活美满”;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一种禁锢内心的愚忠。妈妈坚信要摒弃所有的欲念,献身并忠心于主。她从来都不重视卡米诺的任何想法及喜好,无论是选书、捕杀小鼠、对小诺爱美欲望的扼杀、不准卡米诺报戏剧班、对大女儿天分的扼杀及“抛弃”、无时无刻想着将自己的孩子奉给上主,将爸爸的花转送出去等等,这一切,都让我产生了一种极度的愤怒感,完全就是强势自私不尊重不体谅冷漠愚昧无知……爱不是束缚,不是强加意愿,不是让其做你愚昧的祭品,而是用心听对方内心的声音,让其自由地去追寻其内心所爱。上帝既然热爱他的子民,就不会提出让其子民失去自我的要求,切忌让俗人传了假福音。
人性跟宗教的悖论,在这部戏中被层层揭开。我无意于攻击宗教,只是作为实用主义的唯物论者,对宗教在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敲个警钟罢了。
《卡米诺》影评(七):CAMINO—爱是一种信仰
你信仰的才是现实!
Camino的姐姐
病房里,姐姐发现了衣橱里曾经最爱的吉他,弹唱The morning after的片段,穿插父亲独自伤心的场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凄美。多希望姐姐能因为这个触动重拾鲜活的灵魂,但有些理念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固若金汤。歌词中唱到:Can you save me? 也许姐姐觉得只有耶稣上帝才能拯救她。以至于这么多年的分离,姐姐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离开冷漠也让父亲的心bleeding。When you are gone,all these years of missing.
口口声声自诩“神与我同在,我一点都不孤单”的阿姨,在表示希望侄女留下来一起共进晚餐的时候。姐姐也都冷漠地无视。
请不要以神的名义而变得冷漠,当心灵失望受伤后,心灰意冷,用神与我同在的思想去温暖自己,震惊地发现这样不经意间会把心门关上,振聋发聩!(camino和姐姐的关于“振聋发聩”的这段对话给了另一个维度的思考。)真正能够拯救心灵的是一如既往对爱的信仰!
Camino的姐姐通过靠近神寻得内心的幸福感,是一种寄托。每个人的灵魂都需要个寄托。但是,注意到了吗?Camino的姐姐也许要等到多年后(你永远不知道会是多久后的某一天)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她的男友一直有给她写信,其实他并不是她以为的那样一言不语地消失了。这个才是事实!但是,在Camino的姐姐的眼里事实是(如歌词中唱的):He's gone.I am lost.也许心里只剩怨恨和遗憾。
相比较,Camino一直期盼着库克的信,到了生命气若游丝的时候,她的心里依旧充满爱,她没有埋怨为什么我一直的思念,库克却没有给我写信,Camino的爱里没有计较,虽然她渴望的一直让她失望(其实事实是库克也喜欢她),但是现实就是我们常常都没能看到事实,当内心渴望的爱情与现实有出入的时候,就放弃了坚持爱的信仰。Camino病得很重,但是内心的爱一直鲜活。
爱是一种信仰,把你带回我的身旁。
Camino的父亲
太心痛的结局!父亲才是Camino的守护天使。一个内心柔软的折翼天使。camino的母亲通过上帝寻求安慰解脱,父亲对camino爱得那么无助,看了好心痛!
时间是有曲折性的,孤独也是种信仰。平静得发现最近信仰孤独。
《卡米诺》影评(八):信仰这东西,理性起来,细思极恐!
先说这部影片:最近一直在找经典的老电影来充实一下无聊的休闲时光,偶然看到李欣频的书里面提到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只觉得压抑和愤懑。但仔细想想,都是由爱而生,我又好像没有理由可以骂他们,而所有没有理由的谩骂都会成为诋毁。我愤慨的只不过是在这所谓的信仰之下,她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即使神真的存在,你们真的是他们的孩子,难道god的存在只是为了让你们成为他的奴隶而不配拥有自己的认知吗?再过规矩的小孩也会有自己的叛逆,但连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和态度都没有,这样的信仰也太过迂腐和顽固了吧!可能这才是让我既愤怒又为他们悲哀的地方吧。
刚开始的氛围并没有激起我想看下去的欲望,但直到后半部分我开始有所期待;期待着会不会有转折,她们看到了自己的偏执,在坚持信仰的同时扭转了自己过于偏激的认知。但现实终究和期待是有所差距的,如果男孩不叫耶稣,母亲是不是会更容易了解孩子一些,是不是更容易察觉到CAMINO她真正想要的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如果它真的存在,愿意看到的难道不是自己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固执的说着它的存在,而又无所事事呢?(just conjecture)
再说信仰:信仰到底是什么?它难道不是作为你砥砺前行的基础吗?(它只是基础,做什么事情怎么想的只能是你自己)它什么时候成了你的目标、成为你做任何事都无法撼动的强行标准。
【信仰】一天中的两次对于信仰我在现实和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于现实:昨天在和一个朋友无意间聊到了印度的话题。印度这个国家对于宗教的信仰和咖喱一样浓厚,不同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世界上最无法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为什么“被”分做三六九等,尤其在印度这个国度,穿什么样的衣服、怎么穿、戴什么样的头饰都成了区分贵族、平民的界限。这未免太过明显,人!对于权势和地位的看重度往往超过我的想象(可能我的想象力太过拘谨)。于心灵:就是这部影片。篇外话(我喜欢我的国家,它包容且温暖。他给了我自由思考的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喜欢一句话: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当我说我不反对生活中的羡慕、嫉妒、恨时。会有人会善意提醒:你再理性想想,任何事物都是有大有小的,有小的打闹就会有真正的斗争甚至战争。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做事的方法和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也会有全然不同(屁股决定脑袋)。人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有的理性的存在,又有着无法抗拒的感性存在着。而人性的弱点存在于方方面面,而且往往不堪一击。
想想截止目前我这小半生,遇到过无数的信仰,但也只限于了解和理解。并不能从心底把它奉为生命的全部。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小时候经常会跟着信基督教的阿姨或者叔叔们一起参加他们每周的聚会,因为觉得很多人好玩且热闹,甚至回家跟老妈说我们也去信基督教吧,很好玩那(家里有长辈信佛教,飘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参加他们的聚会,但一直保持着对基督教的尊重。但是,一件小事让我觉得什么叫当局者迷!地点:澡堂。事件:有几位信基督教的阿姨(不熟)一起要到小房间蒸桑拿,其中有几个人害怕澡篮丢了,这时只听见其中一个阿姨大声说道:“我们是耶稣的孩子,神会保佑我们的(类似)。”是否有人在当下会和我这个局外人一样觉得无厘头,但于他们而言,这是信仰。
往往脆弱的人类当自己无法面对现实中的挫折或者磨难时就会抱怨god的不公,又或者“心态积极且淡然”认为这是god对人生的考验,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嘛。
信仰这件事。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沉重;可以很无私也可以很无奈;不知道是当局者迷,还是我这个旁观者迷。但理性思考,你,应该有你自己的认知......
《卡米诺》影评(九):信仰二三事
才知道天主教跟基督教一样,要人说自己是有罪的可怜的,只有通过神才能得赎。要人们放弃在世上的东西,去敬拜赞美神。里面好多说辞好熟悉:这是试炼,可以从中体会神的爱。我想:这些在不信的人听来是什么样子?忽然就也生出了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感觉来。我一直想在宗教里寻找的是真实,但宗教本来就不是纯理的,信一个超出自己认知能力范围的东西本来就需要一些宗教感情。说信不信耶稣为我死为我复活,信不信他会再来并且有天堂和地狱,这本来也不是我见过的东西,如果能去信呢?所以他们会说:信,是有圣灵在做工。而这些信的人都是神一早就拣选好了的。所以我总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况里,我为了想变成看上去更虔诚更顺服的人,为了领受所谓的耶稣基督完全的爱,为了不下地狱,我希望自己信这样一个事实。但好多时候,这是由不得我自己的,例如我有照从前方式生活的惯性,不会觉得自己是罪人,思考出发点一般都是自己。但又无法把耶稣死而复生这个事情完全当成跟我相关的事实。这让我整个人都十分尴尬。我比别人多了一些自我唾弃,但却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交托的地方,我想尽快的让自己坚信那些是真的,但自己有时又不太喜欢那套理论里的一部分说辞,而且有时也会犯懒,会不想读经祷告参加聚会啊什么的。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真的让我特别觉得孤独。因为没有人跟我一起,我继续跟世俗朋友在一起,他们有些行为是我渐渐开始看不惯的,跟基督徒朋友在一起吧,大家又总是谈论那些信仰上的问题。而且其实聚会时我发现,大多数基督徒的生活其实都是不容易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中国,本身一开始接受的就是进化论的教育,后来再信仰宗教,就要经历一个世界观完全改变的过程,也就是洗脑,并且是自发自动的洗脑,会有种在跟全世界作对的感觉,同时还需要很大的毅力。好像基督徒人生的避风港就只有教会了。我觉得挺怕的,就像电影里的卡米诺,分明已经病到那种程度了,却叫她放弃科技,转到教会的医院,就算教会父母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再替她祷告替她告求,可是真的有用吗?教会里多得是为神的恩典作见证的弟兄子妹,可是那些没有用的人呢?
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来是想为自己逃避教会找借口还是怎样。人有时连自己的内心都摸不透,像《万能钥匙》里的那个女护士,最后她对古老的巫术喊着:我不信我不信!可是最后她还是被女巫征用了身体,事实证明她心底里是信的。而我呢,我觉得像我这样慢热的人,需要更多时间来确定自己的心吧。但是我也非常容易极端,要不然就什么事情都完全不放在心上,不然做什么事总想一蹴而就,简而言之,就是从来不懂把眼睛放在一个正确的点上,就像走路,不是只盯住脚下,就是看的太超前。这样的结果,要不然就是撞上电线杆,要不然就是被脚下的石子绊倒吧。所以前段时间才会有种生活信仰上均不能给我安慰的感觉吧。现在才认识到这点,也真是够迟钝的了。
不过还想说的是,觉得真的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之前我刚接触基督教时,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太好了,既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又能有各种好品性,以后有小孩一定要一开始就按圣经教导云云。但是看到电影里母亲的所作所为带给了卡米诺这样大的伤害,忽然意识到其实所有强加给人的价值观都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吧。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的确啊,基督教一开始让我反感的一点,不就是不能包容吗,因为在基督徒的观念中,是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所以这样说我还是应该信仰回佛教?哈哈开玩笑,时间会有答案的。
《卡米诺》影评(十):追求绝对的神圣本身就是对人性的弃绝
看完片子躺在床上一个小时没睡着,脑海中只感觉到冰冷、压抑、愤恨和哀叹。
宗教是什么呢?信仰是什么呢
我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总是觉得宗教,信仰都是美好的事物,它总是教人弃恶从善,宣传一些正能量的东西,他们触动心灵,超越现实,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而更珍惜生活。可是后来当慢慢看到了世界的丑和恶,才知道没有那个宗教手上不沾满鲜血,他们一手拿着教义教人从善,另一手拿着沾满鲜血的屠刀战争,导致了世上的这么多动乱和战争。
虽然在早期,很多宗教都要求教徒严守戒律才能远离世间烦恼,而信仰和严苛的教律有助于凝聚平民阶层的力量,在灾难时期又通过赈济灾民和祈祷集会凝聚人心,维护了基本的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治安。但是,当宗教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就像大多数组织一样,高层人士开始脱离底层民众,追求更多的财富,彰显更大的力量。任何试图挑战宗教权威的科学研究都遭到打击,逐渐将传播知识的权利收拢到手中,阻断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回到本片,影片有点像潘神的迷宫,现实和虚幻有两条线,其中一直有一个问题的困扰充斥全影片:秘宝先生的问题,秘宝先生是在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他,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它是全片的主旨,它也是妈妈的问题,它是一种思考与辨析:到底什么是信仰?
整部电影对宗教的信仰刻画带给观众的是那种冰冷和透不过来气,而过度变态的信仰压抑成的扭曲更是令人心慌,从压抑到恐惧再到可怕,看完许久还是叫人忍不住的深深叹息,片中妈妈作为一个极度扭曲,极端信仰的天主教徒,那种嘴里充斥着爱,充斥着耶稣,充斥着天使,充斥着教条和鼓励,而实质只是对自己信仰的维护坚守与自私,她为了完成上帝的任务送走自己的儿子,悄悄藏起姐姐的情书使得姐姐“出家”终身不婚,而这一切还没结束,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了自己的小女儿身上,最终,她个人的信仰造成了整个家庭的失控。
而对于信仰,秘宝先生其实已经给出的答案:当你停止幻想,那我将不复存在了。当母亲最后回到家里,只剩她孤身一人 ,希望她可以站在米诺的终点,放下那块石头,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