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23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字》经典影评10篇

  《红字》是一部由罗兰·约菲执导,黛米·摩尔 / 加里·奥德曼 / 罗伯特·杜瓦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字》影评(一):伪善与真美

  海丝特·白兰因犯了通奸罪受到加尔文教派权力机构惩罚, 胸前佩戴着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站在古老的枷刑台上示众。她的手中抱着这个罪孽的证据:一个出生仅数月的婴儿。在人们无情的注视下,她拒绝了年轻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提出的忏悔并供出同犯的要求。受过惩罚后,海丝特在城外远离人群的一间小茅屋里住了下来。她以作针线活维生,并细心地照料着她的女儿——珠儿。这时,海斯特的丈夫来到了美国。他满怀仇恨地改名为罗杰·奇林沃思,以医生身份暗中察访与海丝特通奸的同犯。很快七年过去了。珠儿已成长为一个美丽可爱小姑娘。而海丝特因为不断热心接济和帮助别人,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使胸前那本来代表耻辱的红字变成了美好善良德行的象征。 而经过多年的窥探, 罗杰也认定了“道德伟大”的丁梅斯代尔牧师就是那个隐藏的同犯。于是他千方百计地接近牧师, 旁敲侧击,冷嘲热讽,不停地在精神上对牧师进行折磨。海丝特为了使丁梅斯代尔逃离丈夫的阴影决心带着女儿和他一起逃走,但却被罗杰发现计划失败了。而对罗杰的恐惧自己隐瞒罪责的煎熬使丁梅斯代尔的健康每况愈下。终于在离开尘世前夕,他在全体教众的面前,他挽着海丝特和他们的女儿珠儿登上了枷刑台,用以生命代价的深切忏悔换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红字》,世界文学名著,美国作家霍桑极富争议的作品,曾被屡次搬上银幕,本文所介绍的版本,是1995年罗兰·约菲导演的《红字》。影片本名《The Scarlet Letter》,又译《真爱一生》或《红色禁恋》,故事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婚外情故事。丈夫的失踪,造成一个女人与牧师的相爱。肚子的隆起,暴露了女人的奸情,她为自己的“罪孽”遭受囚禁,然而她拒绝说出情夫的名字。婴儿的降生,成了她罪恶的“铁证”,她的胸前被戴上象征不贞洁和耻辱的红色标志“A”。然而,女人独自带着孩子的种种善举,改变着人们对她的认识,也改变着红色标志“A”的本意。丈夫的归来,却打破了这种局面,他查出了妻子的奸夫,开始疯狂报复。故事结果,纷争平息,牧师最终站出,携女人和他们的孩子,离开了居住地。《红字》,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片演绎名著的经典故事。

  《红字》影评(二):红字电影和小说对比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里要和小说进行比较的,是1995年黛米摩尔主演的电影版本。

  同样是《红字》,故事框架似乎差不多,但是就像我以前提到的《活着》的电影和小说一样,《红字》的电影表现的是现代得多的东西不仅如此,为了影片的票房考虑,电影中还增加了许多商业元素。借用我同学的话来说,就是以为买错碟了;简直面目全非……小说原著的文笔流畅,但是由于作者时代局限性,也就是其个人对于未来发展迷茫,所以看起来十分压抑。电影就要酣畅许多。明显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的牧师,比我想象中要狂野许多,看开头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红字”和“皮袜子”的混合体呢。

  从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看,原著主要讨论的是人的罪,即人皆有罪。而通过赎罪和将罪行袒露出来,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这和作者本身是清教徒身份以及对家族以前犯下的罪过产生的宿命感分不开的。而且,作者虽然觉得当时对人思想的禁锢是不对的,但是,他对变革也抱有怀疑态度。但是电影就不一样了。时代向前推进了不是一点半点,现在思想解放已被公认,所以在影片中,海斯特的言行就更加坚定。霍桑只是向未来窥探,而导演却是回望,自然占了很大便宜。因此,再在电影中单纯的表现人皆有罪的思想便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怪异晦涩了。是以海斯特的丈夫的戏份被明显减少了。那么用什么来填补思想的空白呢?电影中表现海斯特和牧师间的爱情的戏份增加了,印第安人的戏份也明显增加了。特别是后者,甚至带来了影片结尾的大规模战斗场面,也许导演想为沉闷的全局制造一个高潮吧。恐怕用心白费了,因为后来强安上去的大团圆结尾实在突兀。

  小说中海斯特是迷茫的,她为了爱人而拒绝说出情夫的名字,又因为愧疚和恐惧发誓不向他人透露自己丈夫的身份。电影中海斯特是坚定的,从不认为自己有罪,也完全站在爱人的一边。在影片中她去警告了牧师约瑟,而影片刚开始海斯特乘马车去找房子的时候,镇上的人都在看她,说明到镇上的人不多,每个新人都很受关注,约瑟不可能不知道海斯特的丈夫的身份。事实上,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知道,他知道的。海斯特的不同表现表明,霍桑对爱情和教义本身就存在迷茫,他既肯定两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是上天的赐予,又认定通奸是罪。电影导演明显是将“爱情”这种人性需求放至第一位。他在为两个人的行为辩护。

  电影对“女巫案”的映射部分还是保留的很好,也算是忠于原著了。但是小说中描写红字被海斯特装饰的异常美丽在电影中几乎没表现出来,更别提原著结尾海斯特是又回到这里,自愿带上红字,度过余生;而海斯特因为善良能干逐渐被众人接受也丝毫没有提及,这恐怕是因为要为引出影片结尾的战斗而不得不舍弃了吧。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电影在表现海斯特的坚韧善良方面比原著差远了。商业和思想似乎从来都是跷跷板的两端,我个人认为本片在这两端的平衡处理不好

  影片中还有一个意象分担了红字的重量,那就是一只红色的小鸟。红色的小鸟出现过两次,后来在女奴的描述中又出现过一次。都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第一次是在海斯特劳作时,小红鸟引她看到了牧师裸泳的情景。这无疑是给海斯特心湖投下了一块巨石。按现在的话说,大概是:哎呀妈呀,太震撼了!第二次则是海斯特终于和牧师在一起的时候,小红鸟飞进了海斯特的房子里,女奴看着红鸟忘情地沐浴。第一次海斯特想捕捉红鸟却终没有抓到,第二次红鸟自动飞到她的房间里但最终又飞走。红鸟可以说既是海斯特的媒人又是她和牧师间幸福爱情本身的象征。又因为它是鸟,也象征着海斯特甚至可以说众多妇女的精神解放。说道它的人性解放含义,它在影片中还间接地出现了一次,即海斯特的女奴被骗去审问时,女奴表达出来的。对于这个我将其理解为,人性一旦尝到了解放的滋味,就会给人深刻影响,再想将其束缚起来,是很难的。个人不太赞成小红鸟的出现,首先,它抢了红字“A”的戏;其次,它的出现有始无终,在影片大团圆结局中也没露个脸,反倒使人觉得它指代不明。

  http://xmxxm.blogcn.com/index.shtml

  《红字》影评(三):嗯嗯

  很久以前听别人说有个小说很有名,后来按照常规的道理这么有名的小说肯定被改变为了电影,于是我决定有时间去淘一淘,毕竟90分钟看一部电影与无限期地去看一本小说,于我目前的状况我只能选择前者。

  先前大抵的印象是一个女人去偷情,结果被教会惩罚永远戴上一个耻辱的“A”字,大概那样的小说叫做红字再合适不过她的情节了。开始的时候虽然也知道电影也好小说也好,肯定不是批判女人的出轨,但是终究觉得出轨的事情终究对于我这样绝对专一的人来说是不能饶恕的错误

  后来淘到了DVD,名字还好,有点诱人,叫“红色禁恋”,前段时间看了,没敢写字,怕了,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一种对于爱情无限坚持的鼓舞,想写出来,就想再看一遍,可惜我没有时间。

  许多的冲动就是在一些生活无奈中慢慢的消逝了,真可悲

  最近情绪不好,事情太多,昨天收到一条短信,很痛苦,虽然我不知道是否可以预演悲剧,虽然我不知道这与看完电影后的那种冲动是否有着关联,但是我觉得我还是要去提一个点来记述我的心情,也许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含义,也许我稍后时间在晚上搜索的影评会让你更加去理解电影的内涵

  但是我目前只想再次地来执着一下自己的执着:爱情VS毅力,谁会笑到最后?

  我是一个严重缺乏毅力的人,从小就没有好好的练字,长大也没有能够成功的减肥,终归不能忍受枯燥的钓鱼,极度厌恶持续的事务,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追求的。我写字不好看,但是现在我一年写字不超过100个,要是不是买房子的时候需要签署一个又一个文件,我今年连这100个字的指标都不能达到。我很胖,但是现在虽然意识到应该减肥,李胖子已经成功攻克了142,帅得一塌糊涂,我依然坚守220的底线,望着遥远的12月31日,我姑且还是在200的目标徘徊。我爱吃鱼,但是我不明白一连几个小时坐在那里望着静静地水面是一种怎样的折磨,骨子里面的悲观情绪不允许我那样,否则水面上不久就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那不是鱼儿被钓出水面,而是我投身于孤寂湖水

  我是一个具有绝对毅力的人。从小就对手工痴迷的喜爱,长大后对于广播无尽的沉沦其中,终归投入感情的执着中,极度喜好追求自由,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生活。写字台上父母结婚时同事送的8瓦小台灯记录了太多的孩子的凝滞,天冷的时候,小手通红,拿着不能比例的王麻子大剪刀,虽然没有成熟男人发狠时候突兀的下颌骨的突起,但是每次用力而仔细的按照手工实线落下一剪一剪的轨迹眼神是那样的执着,小嘴抿得很近,夏天天气再热,手工制作全长不到10厘米的战列舰的模型,100多个零件,最小的只有小米大小,为了不让风吹走,坚决不开电扇不开空调,每次用小镊子钳拿零件的时候都要事先扭头过去,深吸一口空气,然后憋着涨红的小脸,扭头过来,趁着仅有的肺活量,尽快完成一次任务,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模型出现在书柜的最顶端。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算什么,最长的一次手工,一连做了7个小时,生生在屁股上闷出一个疖子,疼的要命,却咧嘴笑。

  我妈妈说过:我儿子要是想做什么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

  那是母亲骄傲

  后来听广播,那时候不叫毅力,改名叫执着,但根底里还是毅力支撑着,否则执着只能算是空话。1天24个小时听20个小时的广播,整个暑假不停地切换不同的电台,从将近100多个电台整理了一张24小时收听表单,各个时段都在FM、AM、SW中不停的切换。那是一种怎样的爱啊,每天零花钱不到5角,却积攒了一台多频段收音机的钱出来,100多元,第一次拿到手上,心里想的只有一句话:什么叫激动,现在才是真正的激动。那天晚上,父母过来我的房间,身体是蜷缩的,冻得通红,胸口紧紧抱着得收音机,温暖,小嘴在笑,父母给我盖上了被子,不敢拿走收音机太远,知道转天的清晨,一定会有个小孩为找不到了心爱的收音机而放声大哭。

  后来知道了一句话:如果你喜欢一个职业,就千万不要去从事她。

  试验了两次,果然如此,不想也不会再去尝试第三次了。

  后来在感情中尝试了毅力,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体味毅力,发觉自己原来是蛮有毅力的。

  原来我是如此的执着!

  下了节目思路断了,一点力气都没有,精神和身体的全面抵触,断了继续写的想法

  还是听歌吧,袁惟人“恋曲L.A.”,不知道是第几天了。

  《红色禁恋》剧情介绍及幕后花絮

  《红色禁恋》剧情概述:

  在十七世纪末的清教徒殖民社会,美丽、性感的席丝特(黛咪摩儿饰)只身来到新英格兰,因为丈夫罗格(劳勃杜瓦饰)的失踪而与牧师戴门斯德尔(盖瑞欧德曼饰)发生强烈的感情,后来还怀有身孕,但是却因丈夫的返回而被揭露,席丝特坦承奸情并且接受穿上鲜红的“A”字衣服作为终生的惩罚,可是她始终不肯供出戴门斯德尔的名字,盛怒与羞愧使罗格为复仇的情绪所笼罩,不但危及席丝特等人的生命安全,更挑起印地安人与当地居民冲突……

  《红色禁恋》改编自霍桑的文学名著: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51年。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后,迫于生活,被一青年牧师诱骗怀孕。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和站在示众台上受审。州长亲自主持了对海丝特的审讯,她所属教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一个被公众视为最高道德典范的诱骗海丝特的奸夫,也假惺惺地劝说她招出奸夫的姓名。但海丝特宁愿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海丝特这种忍辱负重、代人受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丁梅斯代尔大为感动,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

  而获释归来,一直在暗中侦察底细的海丝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在给丁梅斯代尔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并欲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为了逃脱,海丝特跟丁梅斯代尔议定在新市长就职那天,带上孩于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迹”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识破,逃脱不成。于是,丁梅斯代尔在新市长就职那天,携海丝特和珠儿走上示众台,当丛宣布了自己诱骗海丝特的事实,并死在海丝特怀抱中。海丝特也从此得到了解放,带着珠儿远走他方。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而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改编自霍桑的文学名著《红字》,描述十七世纪美国的清教徒殖民社会,发生了一宗年轻少妇在丈夫失踪的情况下跟当地牧师产生奸情的事件。女主角席丝特因怀孕而暴露奸情,但她宁愿接受严酷的惩罚--终生穿著绣有红字A的衣服,也不肯说出情夫的名字。但席丝特的丈夫突然归来,并不择手段追查奸夫身份加以报复,最后挑起了印第安人与当地人居民之间的冲突。导演罗兰.约菲将剧情加以通俗言情化,黛咪·摩尔与加里·奥尔德曼的激情演出里明显地有商业考虑。可惜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丈夫被塑造得过份神出鬼没和冷酷无情,使压轴戏的发展较欠缺说服力。

  《红字》影评(四):一个女性的坚韧和伟大

  这个片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今天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废言几句。

  一个女人得坚韧和伟大,是第一次看完以后的总结。她坐船三个月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开始新的生活,买地、安家、雇人、耕种,本身就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会承担的责任。更何况还要面对新环境中人群的挑战和压力:人们异样的眼光、邪恶牧师的骚扰。

  正如邻居希莉所言,她的丈夫虽然娶了她的人但是却得不到她的心。一个年轻漂亮、聪明勇敢而又博览群书、思想独立的女人,内心很难被真正虏获。同样地对于丁亚涩,一个年轻英俊、对上帝虔诚的牧师而言,势必要把他的一生献给钟爱的事业了。可是他们偏偏相遇了。我很喜欢这一段,应该是全剧中最美好的部分。别说两个年轻漂亮强壮有力的身体对彼此的吸引(连我也被惊羡了,看来不管男女我都是很好色的),也是精神的契合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眼神接触时留下刹那间的空白,继而又惊惶失措地逃避。Gery Oldman在Moore的纯净坦诚的笑容中不能自拔,害羞而无助,却是满眼的柔情。

  短暂的温情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多么无助而卑微。她丈夫的噩耗,怀孕,受审判被关押,在狱中诞下一女。坚韧的女人在里面哭泣,痛苦的男人在雨中流血以减轻内心的伤痛。社会的伤疤用一个“红字”贴在女人的身上,人心的侮辱作为惩戒--这是最残酷的刑罚。女人丈夫的归来加重了气氛的阴险。疯狂的报复以最阴暗的方式部署,人性的脆弱在那时显露无遗。接下里就是一连串的杀戮,直到最后他们都站在绞刑台上……

  我始终看到一张坚毅而伟大的脸,正义的控诉,坚贞的情操。她从来没有卑微的时候,虽然她也感到痛苦和无奈。而相比于女人的坦荡和神圣,那个和神在一起的男人却背负着女人的保护和罪恶的圣明,痛苦地苟延,让所谓的道德扭曲善良的心灵。直到面对死亡,他才大声喊出:"I love this woman. I am the father of her child. And in god sight, I am her husband!" 天啊,他终于释放了自己。看到这里会不会有人泪流满面?

  我想是不会再看第三遍了。演员表达得很到位,凄美的故事结合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情节布置得很从容。大概因为小说本身也不错吧。不会去看小说了。

  《红字》影评(五):信念

  整整下午,那个挥之不去的红色“A”字在眼前萦绕!

  眼前对于“红字”的迷惑,远远不及内心对此故事的揪起!

  《红色禁恋》一部改编于19世纪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霍桑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红字》!

  早前看过这部小说,但距今久远,记忆模糊。读《红字》的时候,我应该还是一个懵懂,不经世事的孩子,对于小说中所提到的历史背景,人物复杂的内心刻画,宗教对于人性的摧残……应该不会有所理解!只知道那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名著,只知道有揪心的酸楚,痛心疾首,悲剧的结尾,我用拭泪做以对文字的宣泄,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经读懂了,已经融入到故事当中,这便是我当时对这部小说的认知,感知!

  看过电影《红色禁恋》后,那些对于原著磨灭的记忆碎片,残缺不全的在我的大脑里拼凑起来,如同进行着:文字对电影画面的一种拼图游戏!只有那个红色的,醒目的,大大的,漂亮的,代表着“通奸(Adultery)”一词的“A”字,让我迟迟的不知所云的想要安放何处?如果我是剧中人,如果我是黛米·摩尔,如果我是海丝特·白兰,如果我不是撒旦所创造的魔鬼,如果我是上帝所创造的人……我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佩戴在心脏之处!那是信念的一种标志!当我们无法摆脱疾病,贫穷,富有所带给我们的困扰和痛苦时,我们凭借的不是智慧所带来的力量,而是信念的指引。它将带领我们冲破一切笼罩在我们身体周围的咒语,巫术,邪念,罪恶……

  小说原著对于人物的灵魂一直存有“因袭原罪,宿命论,地狱,一旦进入人的生命,便没有办法躲避了”这一略带忧郁,略显凄凉的味道。从而使海丝特·白兰的外表显得娇小柔弱些。而电影中女主人公的扮演者黛米·摩尔的外形较原著略显强悍!但她们同样有着坚定的眼神,刚毅的嘴角,高傲的下巴,不屈的脖颈……

  也许,这只是源于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对于故事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这便是人类的进步,人性的解放,灵魂的归属,人权的提升吧!由于作者霍桑所处的历史年代,使得他认为爱情是伟大的,是上帝赐予的,纯洁得不可侵犯的,但同时又认为通奸是有罪的,是受人谴责的,遭人蔑视的,这便是教皇统治时期,爱情和教义两者不共戴天,永远存有一条无法用人性和纯净来添平的泥潭。勇于挑战爱情,追求爱情的海丝特·白兰便深陷其泥潭之中!而电影导演所处的时代背景,将爱情放在了人性的第一位,使得海丝特赋予了一种坚定,不可动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虽然被统治者认定为有罪,但清白,纯洁,善良,佩戴着醒目红色“A"字的她,宛如清教徒里的一朵奇葩,异常绽放,用爱情引领着一股来势汹汹,势不可挡的光明,使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不断上升!这便是小说中海丝特的迷茫;电影中海丝特的坚定对于读者和观众所带来的差异吧!

  因为爱而爱的是神,因为被爱而爱的是人!

  人类的痛苦便是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灵魂安放在所扮演的角色中!善良的人总是在人与神之间徘徊,游离,踌躇,彷徨……

  爱情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宗教,虽不能静心朝拜,但至少应该相信它。浪漫不等同于爱情,但它可以让爱情升华,它是一种味道和感觉!

  只有对爱情达到偏执狂地步的人,信念才会在她的心里扎根!

  海丝特的信念,也许源于病态的偏执狂,偏执的将浪漫融进爱情!执着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另附:

  我有些偏执狂;我喜欢偏执狂人!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前任总裁和CEO安迪·格鲁夫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以及1996年出版的他那本著名的同名自传,10年来令国内外商界人士无限欣赏。

  衔接:

  什么是偏执狂?

  偏执狂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病,以缓慢发展的系统而牢固的妄想为临床特征,病程长,预后不良。

  偏执狂病因不明,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系:①遗传倾向;②具有特殊的个性缺陷,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易激动、自尊心强、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好幻想等;③精神因素诱发。

  偏执狂的发生机理,按巴甫洛夫的意见,偏执狂是强而不可遏制型的人所发生的,这类人的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当他们受到挫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便过度紧张,在大脑皮质形成了病理性惰性兴奋灶,这个“孤立性病灶” 与异常牢固的情感体验和意图有关,并且由于它的兴奋性异常强烈,通过负诱导机理在其周围出现广泛的抑制,阻滞了大脑皮质其他部分对它的影响,因而患者对自己的状态缺乏控制。

  偏执狂的临床表现开始以被害妄想为主,以后可出现夸大妄想,这两种妄想可以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病人常感到自命不凡、才华出众、精力充沛,逐渐发展到自己是“发明家”、 “音乐家”、“预言家”等,因此别人会产生嫉妒心理而对其进行迫害。

  偏执狂的人格一般是完整的,无衰退情况,如果病人隐瞒妄想内容,则与正常人无差异,本病始终不会出现幻觉。

  偏执狂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状态和偏执型病态人格相鉴别。

  关于偏执狂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病人出现冲动兴奋症状时可予对症处理。本病可长年不愈,到了晚年,妄想观念可随体弱年迈逐渐平静,但病人至始至终不会出现衰退。

  《红字》影评(六):野蛮?文明?或许...

  《红字》。谁能说清,在上帝眼中什么才是罪恶呢?没有完美的世界,所以要创造新的世界。他们离开了那个野蛮之地。最终,布道说教没有改变什么;最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印第安“野人”与“文明”白人的战争;最终,幸福属于善良的人。我不明白,那个医生出现的价值,一个当过印第安人俘虏而又被印第安人认为会带来厄运的人而抛弃的人,一个有着性格分裂的白人;不明白是什么使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什么束缚了他们的脚步。如果说印第安人是野蛮而残忍的,他们血腥的屠杀一切;那些所谓的白人,在礼教的束缚下,在私欲的支配下,运用阴谋手段置人于死地不是残忍的吗?也许,印第安人与白人是两种极端。印第安人代表了原生态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纯自然的人,这种人无疑是低级的需要进化的,然而也是单纯的,他们的行为是最最原生态的举动;白人是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动物,他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约束与限制,宗教、法律、欲望……当然,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自由,适当的约束是一种文明,过分的约束则是一种压制与束缚。纯自然与压制的世界都是不可能美好的,只是人类幻想的产物。最后,他们离开了这个最最矛盾的世界,也最终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幸福,一个充满爱的乐园。那个岛无疑是现代“文明”与原生态“野蛮”的正面交锋,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人们对生存的思考。“红字”,罪恶的象征,谁又能说清,上帝眼中什么才是罪恶呢?“红字”,也是一种反抗,一种挑战的象征,在宗教面前,人们开始思考民主与独立!不难看出,影片倡导了一种精神,倡导了自由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有什么就说出来,只要有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生活需要创造!

  《红字》“文明”与“野蛮”的正面交锋,对自由,对人性特别是女性解放的思索…没有完美的世界,生活需要勇气,生活需要创造!“红字”,罪恶的象征,然而谁能说清,上帝眼中什么才是罪恶呢? 

  《红字》影评(七):比原著好看的电影

  这部由霍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比原著好看

  小说中亚瑟牧师是个懦弱的男人 不能保护自己所爱 最后死在了普林的怀中 一个悲剧收场 留下的是这样的遗憾与无奈 但是在电影中 加里奥德曼的亚瑟牧师却是一个坚贞勇敢热情无畏的男人 赋予了亚瑟又一种生命 虽然他也胆小害羞 虽然他也被封建礼教束缚 可是当自己的女人站在绞刑架上的时候 他站了出来 对人群对世俗对上帝高喊:我是孩子的父亲 在上帝眼中 我是她的丈夫 那一刻我也激动的想大喊 怎样的勇敢让他可以在背负这么多沉重之后终于面对这一切 终于喊出了几年来无法承担的责任 其实男人是要比女人苦的 女人虽然被世俗唾弃 但她是坦荡的 是高尚的 她无所畏惧 但是男人呢?无法触碰自己心爱的女人 无法拥抱刚出生的孩子 在人前仍旧做他高尚的牧师 讲他的经布他的道 谁也无法了解他内心隐忍的苦痛 而这一刻 他终于能站起来 终于能摆脱束缚 终于能拥抱爱人和孩子了 但是他却不再拥有上帝的微笑 同样面临被绞死的命运 这时候的印第安人来袭而造成的大团员结局是我觉得最无法接受的 生硬的可以 但还是希望给我一个这样的大团员结局 大概最近悲剧看多了 或者也没有那么生硬了 大家知道亚瑟有印第安人罩着 还敢把他怎样?

  影片的场景服装都很好 颜色也漂亮 我截了几张图 发现任何一张拿出来都可以画一张古典主义的油画了 记得最深的就是普林偷看亚瑟洗澡那场戏 她本来是束着头发的 看到亚瑟之前放了下来 还戴上了一顶花环 让我想起夏娃和伊甸园来了 传说这一段加里有露点 但是操蛋的是我居然买了删节版...

  《红字》影评(八):男主角帅,女主角漂亮

  战争年代女主丈夫被杀,女主和牧师在一起,女主丈夫起死回生回来发现自己的老婆和别的男人通奸,并且生了一个孩子。记恨在心,想方设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报复。让我想起了《卡萨布兰卡》里的瑞克,维克多和伊尔莎。伊尔莎的丈夫维克多被传死在战场,伊尔莎在丈夫尸骨未寒的时候和瑞克谈恋爱。当他们商量好一起离开巴黎的时候。伊尔莎丈夫回来了,她又回到了丈夫身边而放了瑞克鸽子。后来他们在瑞克的酒吧重逢了。因为两张过境票,把三个人牵扯到一起。

  维克多了解到瑞克和妻子的关系,打算把妻子让给瑞克,让他带她离开。而最后瑞克把维多和他老婆送走了。

  我一度以为外国人对女人都是这么宽容的,看了《红字》发现男人对女人心胸狭窄。或许因为法国是浪漫之都的原因吧。

  人言可畏,白因度太太带着红字,有人专门跟着他,只要走到公众场合,都会敲鼓。周围人看到都会带着鄙视的眼光,诅咒的深情。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牧师知道白因度太太的丈夫跟着自己,他找到白因度太太抱着白她和珠儿的时候,很感动。

  外国人的名字真难记,看过就忘记主角叫什么名字了。

  《红字》影评(九):只说演员

  Gary是我看《红字》的唯一原因。

  忘了哪个大导演说了,导演死在影片上,演员死在角色上。而gary总是那种,能死在角色上的演员。看到的是,坏警察,吸血鬼,甚至是sid,而不是Gary Oldman

  电影《红字》的结局是对原著一次大胆的改革。让那个懦弱的躲在坚毅女人身后的男人摆脱了原著给我的不良感觉。

  我必须说,露点露的有些浪费,就像章子仪那个裸替,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两个人丝毫没有什么化学反应。但是,并不妨碍gary眼神中的深情。

  Demi Moore的眼睛很漂亮,给我一种结霜的葡萄的感觉,可是,嘴型过于刚毅,脸型也是,身材总给我一种壮壮的感觉。Hester应该是那种外型柔弱,内心刚强的女人。可是,Demi Moore却是那种外形和内心都很strong的。

  影片刚开始时,表现出Hester的与众不同,比如独立。倒是很到位。同样,露点,毫无意义。不知道导演安的什么心,但是,《红字》几乎是Demi Moore一个人的电影,所以,她在影片中强大的有些让人害怕。无论是面对宗教、面对丈夫、还是面对情人,都过于强势。

  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要找一个形象如此,如此@#$%^&*的人来演Hester的丈夫。处理的有些妖魔化了。莫名其妙。

  gary承认在1995年和Demi Moore一起主演《The Scarlet Letter》时他曾醉得厉害。“我知道我在那部电影里,因为我看见了,”他说,“但是关于如何拍摄的,我真是一丁点儿印象都没有。”这是最令我惊讶的,一丁点儿印象没有,却能那么精准的表现出,深情和压抑。让我怎么能不爱他!

  《红字》影评(十):当爱情遇上传奇色彩

  这部电影是原著的改编版,结局比原著好太多,使得看客也多满足了几分,个人而言如果这样一种环境下发展下来的故事又变为了悲剧,那实在没有看下去的勇气,毕竟生活是为了愉悦自己,还是喜欢一些具有正能量和幸福感的片子。

  刚开始发展得比较慢,可能是因为我被剧透了的原因,所以前部分看得有点急躁,但故事发展到了后半部分,情感纠葛和情节曲折还是十分引人入胜,看得胆战心惊不敢放过任何一幕,英文版字幕虽然有些词生涩难懂,但有一些英语诗歌常识的人应该不会觉得理解意思很困难。喜欢剧中的男主角,尊重爱的人又不缺乏勇气,相比起来原著中就没有如此完美了,这部电影如此让我喜欢还有一个原因是里面不缺乏善良的人儿,被认为是巫师的邻居一家增添了不少温情的色彩,还有萌萌哒的女儿让人不禁心生喜爱。

  片子中景色的选取也很美好,浪漫自然原始,总归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