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12》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2012》经典观后感集

2018-02-25 20: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012》经典观后感集

  《2012》是一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约翰·库萨克 / 切瓦特·埃加福特 / 阿曼达·皮特主演的一部动作 / 科幻 / 冒险 / 灾难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2》观后感(一):0001年

  2012年,8月4日,央视电影频道重播着2012,下半集

  2012留给我的,只剩下它是一个灾难的世界末日片子结局早已模糊。所以,我认真的,重新看着这部片子,在2012

  奥运会一直在计较金牌的争夺和排行榜,因为QQ又弹出一条新闻

  方舟,最后承载的都是有钱购买绿卡的人,带不走的,何止制造方舟的那些工人,这个世界有多少亿人口,谁能带走?谁能留下?

  他说,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世界是不是也这样?

  成功不再让我喜悦,因为灾难多是人为。

  重见曙光的那天,是0001年1月27日,

  我只记得,钟声锤响,一声,两声

  《2012》观后感(二):是我期待太高 还是真的很一般

  这次3D版上映就是冲着刺激视觉效果去的,别的都可以忽略,只是这个3D效果只能说做的不够通透,不够痛快,刚刚来了感觉又生生被压了下去,总之很难让人真正的进入到情景之中,别说灭顶之灾惊恐,就连世界崩塌的时候,我还没有忘记吃我的爆米花。。。。而至于第一次看的朋友评价则是震撼有余剧情狗血,男主利用小三国际友人富豪政府官员开启幸福新生活的故事~

  而对于末世情结,中国人一向淡薄。若末世降临 我到宁愿向那个黄石的“疯子”或那个长的貌似达赖(是故意的吗- -)的和尚一样欣喜坦然面对。

  《2012》观后感(三):2012

  今天坐在电影院里,左右两边的都是极其镇定的人,就我一个不镇定,看得激动的我。不是因为3D,而是因为,我一直到现在才看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觉得人类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但是人类还是希望以卵击石,不断地反抗大自然

  男主角在他的写的书中说,人在最后的时刻会是无私,但是剧中的人面对灾害的时候是多么丑恶的嘴脸,相信人类的无私无疑是使自己走进绝境。但是最后博士还是选择相信。剧中其实是不乏好人,乌克兰的飞机师,总统,西藏的奶奶。。。当然剧中蕴含的更是多,一直彼此没有再说过话的父子,最后还是没来得及把心意传达。直至最后一刻还是不离不弃的友情。拼死也要保护孩子父亲。还有拼死拼活也要守护自己最爱的人。

  似乎2012的世界末日真的不得不让人警惕。如果12月22日世界末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爸妈我真的很爱你们,来不及说的话,我会抓紧时间告诉你们,因为你们是我现在最想要守护的人。在看到最后那屡阳光的当下,我就只想到这句话。

  这部电影的确是制作很精良,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画面,但是作为3D来说还是不够。因为这部电影只是后期制作成3D,像朋友说的,如果一开始就是用3D来制作,估计是更为震撼。

  《2012》观后感(四):感觉剧中只有俄罗斯土豪的性格真实

  好莱坞的剧情不用多说,还是老一套,但作为一部灾难大片,对特技的堆砌不留余力,我这业余观众看的是挺爽的,不过看完之后一回忆,只有那个毛子土豪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一个是上飞机前的那句俄罗斯产的,一个是声控车的那句引擎发动,还有最后扔孩子自己摔下去那段。

  说实话,剧里的其他人性格都是约定俗成套路化刻板化,主角就是伟光正,政府首脑就是那么容易被说动,反派说的再有道理最后也是主角对,唯一让我没什么挑剔的,大概就是这个土豪了。

  他只顾及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孩子很爱护,但是对旁人却很淡漠,这点就很现实。如果主角一行人没有会开飞机的话,他也不会带上主角,事实上他的飞机确实可以装下很多人,但是普通民众不会有船票,就算带过去也不过是扰乱方舟那边的秩序,让他们给自己添麻烦,而且人多手杂,他必须确定自己能控制局面,不然万一被反客为主那就呵呵了。而主角一行人,不仅有个会开飞机的,而且剩下的一个小白脸,一个妹子,几个小屁孩,对他基本没什么威胁,所以他就毫不犹豫地带上了他们。但是当遇到救援的机会的时候,他也没有试图放弃自己的利益强行要求带上他们,而是痛快地放弃了,这也很正常。而最后那段放弃自己求生的机会而救了自己的孩子,只是用并不夸张的父爱进一步突出了他的闪光点。

  他并没有伟光正的奉献精神,但是抛去财富,他更接近我们普通人,而没有什么虚伪面具平心而论,如果把我代入到那个场景的话,我也不会有什么其他选择,除了最后那段我可能自己先上去再拉孩子——但这种放弃自己生命保存孩子的情节并不像那群政府首脑被一个黑人开嘴炮就轻易说服而不是一枪把他毙了那样虚假,这也是正常人可以做到的伟大

  《2012》观后感(五):《2012》3D版:让山崩地裂扑面而来

  笔者大致可以猜到大多数观众得知《2012》时隔三年后以3D版本上映时群情激奋的情形,大家一定认为投资方打着3D的噱头却在图敛财的目的。其实影院放映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商品放进市场,是好是坏自有销量做答案,再说,又有哪部电影上线不是以票房为目标的呢?况且《2012》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灾难片当年没能以3D版本上映也的确是一种遗憾,如今以重建的3D版本上映,当山崩地裂扑面而来的时候,浑身鸡皮疙瘩回答了值不值票价的问题

  关于剧情,不再赘述,既然是3D重建,那就重点说说3D版本的震撼之处。首先,在基本不改变原片长的前提下,灾难场面有了更广阔视野,这也意味着当杰克森开着豪车躲避坍塌的高楼迎面而来的泥浆的同时,观众还可看到周围更多的惊险场面;当戈登架势着飞机飞翔在空中往下看的时候,满目的惊涛巨浪扑面而来,让你真正领会到何为目不暇接。其次,在玛雅预言中的第五纪元即将消失的今年,当死亡和绝望发生在伸手可触的眼前时,恐惧心底而生,惊慌失措不足表达当时的心情

  三年前在大银幕上看《2012》,当时走出影院是的心情完全是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后的舒爽,况且随后而来的《阿凡达》也让人很快将这部灾难片抛之脑后。可是,当时间的指针真正指向2012,当年仅是一部让人舒爽的影片盛装上阵,逼真来袭的时候,也许没有几个人再用舒爽形容自己的感受了!

  2012年,传说中的末日年,今年的每一个节日很多人都卯足了劲真当末日过了,我知道大家在过节的时候,在说出“末日”两个字的时候是带着娱乐的心态的,因为没有人真的把末日当真,可是当你在3D银幕上看到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或许那一瞬间你真的相信了世界末日的说法:激流涌动的海啸扑面而来,满目炽热的岩浆冲天直上,四处逃窜的人群转瞬即逝……仿佛一切都在你的眼前,你想象的灾难或许不可怕,可是当一切都能够让你触手可及的时候,恐惧感油然而生

  假如2009年《2012》既以3D版本上映,或许罗兰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会更高,或许中国人对3D的熟知和热衷会早三个月而来。看到影片中一些熟悉的场景时你会恍然大悟,其实导演实际拍摄的时候早已给3D版留下了很多空间,在他的内心里,他知道灾难片是最适合3D的类型片,他也知道自己的这部非凡作品终有一天是要以3D版本震撼人心的!

  回头看看3D版《泰坦尼克号》在大陆的票房数字,你就更能明白罗兰导演将诺亚方舟放在中国的用意了,按照这个逻辑来讲,确实是只有中国能拯救世界,不管是生命还是票房!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2012》比《泰坦尼克号》更适合3D制式,并且《2012》此次3D重建后呈现出的观感也确实比后者要更震撼。还有另外一点不得不说,《2012》3D版是先行在中国大陆上映,随后世范围公映,而非中国大陆独映!

  《2012》观后感(六):享受末日来袭的快感

  关于这部电影本身,其实三年前就已经被解读过太多了,能挖能说的也都挖的说的差不多了,影片虽然说是灾难科幻片,但更是一个黑色的寓言,其末日情结也让不少人心有戚戚。现在《2012》又选择在2012年年末的时候重映,却让虚构的故事更有了现实意义,2D变成了3D,无论是从视觉效果还是心理层面也给人带来了更为震撼与惊恐的感觉。

  对于2012到底会不会有世界末日这回事,以前我是半信半疑的,说玛雅人有五大预言,玛雅文明终结汽车飞机出现,希特勒出生和死亡,一战二战爆发,前四个看来都预言的很成功,现在就剩下这第五个了,也就是2012年的12月21日这天将成为人类世界的末日。但从现在的情况看起来,这预言百分之99.9999是不会实现了,没有天崩地裂也没有洪水袭来,世界这么大,天天都有局部灾害和极端恶劣气候出现,要借此来证明2012是世界末日却还是有些勉强,虽然从人类发展环境破坏的程度看起来,地球报废在人类自己手上也是早晚的事情,但这也还需要一些时间。所以,预言归预言,人类该干嘛还是在干嘛,等不及看到全人类死的那一天,只能捣鼓出一个《2012》来点醒下人类。

  说真的,这次重映的3D版加上三年前的几次,《2012》我都看了4遍了,这也没什么可以炫耀的,《索多玛的120天》我还陪着几拨不同同学看了4遍,我不是想说《2012》是部多么牛逼和伟大的电影,而是想说《2012》这样的好莱坞大制作的灾难片确实很受大众欢迎。人该是多么奇怪生物啊,看着那些火山爆发、公路开裂、交通瘫痪、桥梁建筑城市被毁、海啸袭来、哀嚎一片、生物死亡时明明充满了恐惧悲伤痛苦感,却还要尖叫着继续往下看,被虐了千百次也不厌倦,兴许还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当然,并不是为了说人是一种喜欢享受虐待带来快感的生物,那么这部电影的意义也就显得太过低下,好莱坞的大片除开在视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之外还是有一定的普世价值,《2012》也同样如此,并且承载的更多,爱与责任公平自私,选择与放弃,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乃至整个地球的关系,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2》弘扬了勇敢平等良知、责任这些人性的光辉,也鞭笞了自私、权力金钱等那些人性中的丑陋面。

  《2012》正在热映的同时,距离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12月21日也越来越近。人类在骨子里就有一种忧患意识,正因为害怕,所以在自然面前显得无比脆弱与渺小的人类才一直用伟大的智慧在改造着地球享用着地球,《2012》从一个角度展示了地球的个性,也展示了人类的顽强,并非一定要等灾难真的来临,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冷静思考一下,人与地球的关系了。

  《2012》观后感(七):挺好

  好几次几乎被关于电影《2012》的相关讨论给out了,就因为我当时还没看,确实没法儿插上几句话。

  今晚8:30——11:00这段时间我享受了这顿电脑特技的视听饕餮。

  就特技而言绝对集电影史上所有灾难电影之大成,特别提一下:比起此片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奇之前的《后天》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情节上已经无法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评价,说实话,不管再好或是再坏,在如此强大的特技制作面前,情节已经不再重要,都显得很苍白。就冲特技,花钱去看也特值。

  所以,之前朋友所说“情节上会令人失望”的情绪基本无从谈及。

  我只想就几个情节设置谈谈个人观感:

  首先,近年来为何好莱坞大片的东方情结渐深?

  从《功夫熊猫》到《阿童木》再到《2012》,东方元素,特别是中国元素对其经济效益(说白点就是票房)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大致估算,好莱坞一部好电影美国一周的票房总收入全球发行之后也就一天就可以达到。如果没有亚洲票房,仅欧洲票房根本无法至于此(以我所知的有限数据而得,未作具体的测算)。

  也就是说亚洲票房实际是占了大头!

  而亚洲票房中占大头的绝对是中国大陆(多少人啊)的票房!

  由此我们不难猜想电影制作方在加入东方元素、中国元素时所打的如意算盘

  其次,电影里“方舟”的中国造,以我看来除了制作方要加入的东方元素之“票房论”外,所谓“讽刺中国造假一流”之嫌疑简直太过牵强。

  要挣你的钱,同时还说你不好,美国人不至于如此不地道。

  所以,为什么不愿意这么想呢: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蔓延全球的“made in china”(一份调研显示:美国的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made in china”。特别是在金融海啸期间,离开了这个,日子简直没法儿过),到了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可能已经相当发达,就像影片中的台词:这样的制造任务不交给中国,交给别的国家还真办不到。如若到了以使用“made in china”为傲的年头,再作为chines又将会是何等的荣耀呢!

  最后,电影在展示“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个人精神价值的体现可圈可点,很值得认可:

  无名的个人电台的经营者为了能现场直播“世界末日”而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在他而言,此时的个人精神价值已经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世界末日”面前能做到此,夫复何求?

  黑人科学家的父亲面对生命终结时的亲情告白。再加之此时此刻其个人精神价值体现在了对好友、表演搭档的不离不弃上,相信此时最想做的事情亦莫过于和老搭档再亲密合作一曲,此生足矣。

  USA黑人总统和弥留的美国普通民众共生死的壮举......

  这一切何不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个人精神价值的有效体现。

  说到这里,据说影片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奇曾深被“5.12”地震中的中国勇气和精神感动,影片亦没有排除“让全人类燃起了生存的希望,中国精神感动世界”的情结。

  归结至一:其实在物质面前,“末日”无处不在,但在精神面前,并没有“末日”。

  亦恰恰符合了情节上让“方舟”承载人类精神,且永不灭忘的深刻涵义。(我有朋友认为,既然是“世界末日”,影片结局应该让所有人都死,这样才震撼)

  以上纯属晒晒个人观感以充实个人影视娱乐生活,不是之处可以交流且请指正。

  《2012》观后感(八):异想的船票

  《2012》这部电影我在电影院里先后看了两次。

  这是触动我脑海记忆中人性本质最有共鸣的一部电影。

  它勇敢、真实、质感也同样懦弱、讽刺、悲凉。

  触动我的片段很多,每每发自内心的感慨,都让我觉得震撼的快要窒息。

  当影片的主演年轻的地质学家艾德瑞安得知地球内核微子受太阳温度变化将会毁灭人类世界,毁灭地球文明的时候。

  为保证人类文明和地球的物种延续,秘密打造了四搜诺亚方舟以供逃生,但只有各国领导人和各界顶尖精英人物才能登上‘诺亚方舟’躲避这次灾难,而各国政府要严格保密,防止走露消息引起民众恐慌及骚乱。

  艾德瑞安可以登上方舟逃命,因为他是科学家,是以后重建人类文明需要的人,但是他的父亲仅仅是一名在游轮上驻唱的乡村歌手。

  电话通了,一头是生,一边是死。

  艾德瑞安知道没有能力挽救还在日本海峡上航行的爸爸,只能通过电话,和爸爸进行交谈。

  两人都知道这将是最后的对话,末日无法改变,父亲对艾德瑞安说:我和你妈妈这辈子过的很精彩,最精彩的是我们有一个很出色的孩子。

  我爱你,儿子,上帝为证。

  言语之中尽显绝望和无助。

  对于大自然,人类是那么的渺小,毫无回天之力。

  当凶猛的海啸将船打翻的时候,父亲靠在船身的铁架上,眼含泪水,望着天空中的星星被巨浪慢慢遮盖,这时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歌曲的结束。

  方舟上除了人还有其它的物种,各种珍惜动物,都运到了方舟上,影片中仅卖出422本小说的男主角杰克逊带着他的前妻和两个孩子及众人逃到中国,机缘巧合潜进方舟里。

  但也因为疏忽,导致大水进入方舟,很快淹没水闸间。

  隔断封闭门逐一关闭,防止水继续进入方舟,被富商尤里抛弃的女友和小女孩困在通道里,后面的路已经被封闭门封死,而前面的门正缓缓关闭,这时她先将小女孩抱到正在上升的封闭门外,此时若她不顾怀中的小狗,还是有可能翻过封闭门。

  但她还是先将小狗通过已经不宽的缝隙递给门外的小女孩。

  封闭门关死,大水涌入,她飘在越来越高的水面上,挣扎着吸进最后几口空气,透过头顶交错的铁条,看见上面是一头长颈鹿,正留着口水看着她。

  那眼神间的对视,一个呆滞无神,一个满含求生的欲望。发现只是仅仅一道铁网就画出了生死边界。

  上者生,下者死。

  贵而生,贫者亡。

  感叹世界危难之时,仍让这身份的贵贱来决定生死的命运。

  一个是市井小民,一个是为了物种多样性被运上船来的动物。

  人初,乃本善。

  动物在生死关头不会舍己救人,只是出于本能逃命,不会说我跑慢点,让狮子咬我吧,不要伤害我的同伴。而人不同,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是因为人有情感,有思考能力。

  在这关键的几秒中里,她完全可以不顾别人自己跑出去,但人性本质里的善良、情感、道德不允许她这样做。

  不要说她是正面人物,即使是这部电影里争议颇多的反面人物富商尤里,也在最后关头展现出人本性善良的一面,牺牲自己。救了自己的儿子。

  而动物呢?

  有没有看过探索频道里成年动物为了保护自己的幼仔而主动狼入虎口的?

  当狮子捕猎小羚羊时,成年羚羊也只有自顾跑出好远,在远方看着自己的幼仔被食,远非人类善爱之伟大。

  当然动物的行为也只是出于本能而已,并无贬乏之意。

  只是感叹罢了,想活命吗?

  买张方舟的船票吧,才十亿欧元而已。

  影片是以灾难片为主题,整部电影从头至未不知究竟死了多少人,死亡人数超过任何一部灾难片,电影特效做的几乎完美逼真,让人身临其境。

  我在想如果影片拿回到明末清初的君王封建社会,不知道崇祯帝和黄太极看完这部‘预言’会不会当做真的是灭鼎之灾。

  电影里死亡方式大致有几种,海啸被水淹死,火山喷发被烧死,地震被房子砸死。

  凄惨程度不禁让人诈舌。

  几个比较经典的桥段是高速公路上的油罐车撞向路边的加油站,地铁从断裂的地下冲入地层深处,火山喷发的碎岩直接将疯子查理拍死,美国白宫标志性锥塔断裂。

  艾佛尔铁塔被斩首,五角大楼瞬间倒塌。

  白宫被肯尼迪号航母直接压扁,空军一号瞬间变成了潜水艇。

  这样的宏大悲壮的场面比比皆是,强烈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悲壮和凄惨叫声中,很多女士遮目而睹。相信导演也不想让这部灾难片那么血腥,难以接受。

  所以按照惯例加入了经典的美式幽默的元素。

  让观众还没有还没有来得及对灾难画面产生消极和排斥之前,就运用了一些经典的美式对白来转换气氛,控制好电影的饿节奏。

  其中比较经典的画面是这样的。

  地质学家艾德瑞安初见漂亮的总统女儿,他的上司对他说:世界末日了,抓紧点时间吧。

  小男孩对爸爸杰克逊说: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去看你和妈妈亲热的地方。

  爸爸问爱尿床的女儿莉莉:你那个(尿不湿)用了吗?

  在汽车用钥匙发动不起来的时候,富商尤里说了句:引擎,启动。

  在潜入方舟时被富商尤里抛弃的女友在进入方舟后给远处的富商一个竖立中指的手势。

  影片最后众人走出甲板,观看新的陆地时,小女孩莉莉说:我已经不用那个(尿不湿)了。

  还有很多冷幽默的地方,相信看惯美剧的朋友看到时就会心一笑,我就不一一说明。

  影片里赚人眼泪的地方也不少,即使第二次去看,心情也依然澎湃。

  当众人等待维修方舟的男主角回来时,镜头锁定那个水下通道,那种揪心的等待和男主角安全回来时感动的欢呼是成正比的,此时我看见一位女士感动的流下了泪水。

  影片最后,海水逐渐褪去,露出久违的大陆。

  船长通知全体落难人员去甲板,看看三个月未见的陆地,闻闻新鲜的空气。

  当舱门打开,第一缕阳光慢慢从脚底爬升到人们脸颊的时候,那种重获新生的喜庆,无法言表。

  生命既是坚强,也是脆弱。

  人类既是勇敢,也是懦弱。

  此时剧中人们经过了这场灾难的洗礼,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替代仇恨,猜忌的是爱和关怀和分享。

  小女孩莉莉对双胞胎兄弟说:我可以抱它(富商女友的狗)吗?

  双胞胎兄弟说:当然可以,它也应该是你的才对。

  女主角深情对望杰克逊说:原来你才是我要等的人。

  对啊,你才是我要等的人。

  说的多好,电影结束了。

  你的人生呢?

  如果未来那一天,真的世界末日了。

  你愿意和谁死在一起?

  死前会说什么话?

  死前最想做一件什么事呢?

  记得如果未来听到某个电台里的疯子说世界快要毁灭了。

  那就赶紧拉上你最爱的人的手,说上最想说的情话,做一件永远不会后悔的事吧。

  至于那张十亿元的船票,我想垃圾筒里应该更适合它。

  《2012》观后感(九):終結的顫音

  一年前.看完電影後寫下的一些心情.不算影評的影評

  倾 听 by:卡萊西亞 14th.Nov.2009

  能听见吗?世界终结的声音。

  天气骤然转冷,寒风中逐渐显露出冬天的模样,天空被一大片厚实的云层覆盖,温暖阳光失去踪影。和朋友去看电影,世界末日的电影。

  2012年12月21日,预言世界终结。

  放映厅熄灭了灯光,暖气包容的黑暗中万赖俱寂,世界掀开布幕宣告人类步入倒计时。九大星球连成一线,太阳火树银花般嘶裂着悲鸣。紧张感由最初便铺垫了脉络,自然界发生异变,科学家探测到惊人的中微子能量。

  有人在玛雅遗迹前自杀,有人在呼吁祷告忏悔,有人安逸欢乐地指着龟裂的大地,有人等待去见证这场浩劫……

  呼吸声平静而柔软,倾听世界终结的声响,倾听人类的心声。

  假若世界崩塌不是虚幻,所有声音都真实得令心脏变更着跳动,呼吸声急促融在空气里。

  前一秒,家人正享受周日的闲暇。下一秒,房间剧烈震动,冲出家里后展开逃亡。手上刚拿起一块薯片,动作却停留在半空,呆望映幕,轰鸣,某些东西从心脏和血液里滋生。

  世界,总会面临消失那天,一分一秒成为倒逆;生命,细微呼吸的声响,心脏规律跳动,是否想过,下一秒,它或许就失去听觉?

  楼房坍塌,火山喷发,大海呼啸而来,大地与海洋吞噬掉世界,没有停止下每个声响,连接毁灭的线。言语在此刻如此无力,末日的悲鸣刺扎入骨髓。

  国家元首实施秘密计划,仅有4辆方舟就扮演起神的角色,10亿欧元1张票,要救谁?生命转瞬即逝,眼前的死亡,人类有各自选择。美国总统驻守在白宫外与人民共患难,耶路撒冷前教徒跪了一地,填满米开朗几罗壁画的教堂湮灭掉祈祷的烛光,穿越海洋的家人为寻一线生机找到了方舟。

  末日到来时,还有什么不可原谅?电话里倾听远方的声音收纳下所有忏悔,刹那间泪腺失控。

  “……如果让你知道真相,你不会上船吧。抱歉,我的女儿。”

  “……我和你母亲都为你而骄傲,此生我活得很精彩,没有遗憾。”

  “……再见,我的朋友。”

  或者,拨通电话后,来不及对话却听见房屋倒塌的巨响;又或者,问候与无奈的急切后,说了道别的话语,紧接着海水和呼救声。

  生命走到终点,世界走向毁灭。悲鸣,呼喊,更多都被轰鸣掩埋。双手捏紧一些,挂包上的带子被揉开了褶皱。最后,切换成欢呼声,脱难的人从方舟涌出,黎明鲜艳日光是世界新的开始,暖色下,地球的样子落下帷幕。

  冰寒组合出灰铅色天空,无论真实虚幻,任何星球都将面临毁灭那天。渺小的行星和渺小的人类,终究只是宇宙里微不足度的一颗尘埃。终结的日子,被刻录进庞大星系的记忆中,星之梦,看见这个星球的永恒记忆。消失于漆黑宇宙,没有声响,末日在宇宙里变作一场哑剧。

  只是,只是想看见,它终结的模样,倾听那些宇宙里不曾存在的,星球灭亡的声响。

  後記:我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敍述,自下午從電影院齣來也依然處于癡獃狀態,心情很難錶達。但,把看到的電影寫下來的事,從來也沒有。其實那個預言還是會相信的,即使那天地毬不會毀滅,隻是,星毬總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那是我們無法變改的事實。就如同恐龍的誕生與滅絕,都是很浪漫的事。希望哪天世界走嚮終結的時候,能好好見證,原諒不可原諒的事情,不畱遺憾。

  《2012》观后感(十):屌丝是英雄

  我一向不喜欢去电影院凑热闹,也觉得中国引进的外国电影不是我的菜,所以在前天明珠台上才第一次看《2012》这部电影。

  没想到主角是我一向挺喜欢的John Cusack主演。我记得看他第一部的时候我才7、 8岁,那部电影叫做《骗子》 从这部电影里面我知道了原来世界上有恋母情结这回事。相信看过《骗子》的人都觉得John Cusack 里面的角色无疑是可怜的人,按最常用的词汇就是——屌丝。

  可能John Cusack在《骗子》里面的角色让我太深刻了,而他之后的电影很多都是饰演一些类此屌丝的角色,因此当我看到他在电影里面出现时,我已经基本猜到他这次的角色。果然这部电影里面他是饰演一个被妻儿抛弃的男人。当然了一般的屌丝是做不了男主角的,所以他在戏里面饰演的是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巧合的是华府的首席科学家顾问是他的粉丝,所以他这类的屌丝我们可以叫做文艺屌丝。

  《2012》故事情节还算紧凑。灾难特技场面很是精彩,这对于一向爱看荷里活大片的人可算是一个福音。但是我自己的看点是什么呢?——故事和细节,所以我一向都不太偏爱这类的大片。

  由于电影里描述的是世界末日场景,这无疑涉及到别国的情况。美国人拍电影就是不太注意细节;故事里面现代的莱亚方舟是设置在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而镜头出现了一个仁波切与他的大弟子喝奶茶的场景。没多久情况出现了,仁波切用倒满茶的做法来教导弟子应该用怎样的一个心态去迎接末日。另外仁波切抛给了大弟子一条佛珠,大弟子很是开心,我后来想到了,莫非这就是密宗传衣钵的方式?又或者是仁波切有预知未能的能力,他知道他的小徒弟能够在这次大劫里面存活下来?这让我对佛门本来就是一知半解的人更加迷糊了。

  另外,首先发现玛雅人世界末日说的印度科学家最后因为没有飞机接他到喜马拉雅所以也遭害了。印度是出天才的地方,所以你说计算到这场天灾的科学家来自印度我可以接受,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印度西南部不就也在喜马拉雅山脉下吗?搭过飞机后或者汽车过去就这么难吗?真的不知道当年玄奘是怎样在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从中国去印度的。

  在电影里面美国英雄主义色彩依然浓重,无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强调美国是如何如何人道主义,如何如何拯救人类和创建新世界,各国首要都要以美国政府为最终决定。这样普京能乐意吗?

  但当我想到这是一部美国商业大片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说:算了,别要求那么高,看着高兴就是了。影片后半段是本来只是一个文艺屌丝的John Cusack变成拯救自己家人和人类的大英雄。另外他妻子现任高富帅的男友也因为意外而挂掉了,(没办法,一夫一妻制嘛,唯有牺牲他了)所以很自然的结果就是老婆和孩子们又回到他的身边。看到这样的结局时我为屌丝的命运改变而算有少少安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