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10篇

2022-05-18 02: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10篇

  《说谎者的扑克牌》是一本由迈克尔·刘易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9-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一):80年代的债券市场

  作者是所罗门兄弟伦敦分部债券销售员,虽然不处在风口浪尖,但是喜欢四处打听消息,所以爆了很多跟他无关的料。作者是一个文艺青年,有着某种道德洁癖,所以对很多事情看不下去。80年代美国债券市场最激动人心部分的是米尔肯和垃圾债券市场,作者和当时的所罗门公司并没有深度参与其中

  投行早期远不是一个精英行业,1968年的时候,所罗门28个合伙人里13个没有念过大学。

  耶鲁1986年1300名毕业生中,有40%的人向第一波士顿求职

  与股票不同,债券市场的佣金并不公开。

  巴菲特:如果在市场中某人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么他自己很可能就是傻瓜

  放开利率之后,债券市场将会出现剧烈波动

  历史教给我们的唯一东西就是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教给我们

  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人类利用电话干出的最坏的勾当,就是随便给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再卖给他不想要的东西

  许多英国和法国投资者相信图表

  有些人生来就是当客户的命

  只要能凑够几千人,哪怕是站在悬崖边上也觉得很快乐

  如果日本大地震,首先买保险公司股票,买入日本政府债券,买入日元

  眼睛是上帝的恩赐,剽窃是你的权利

  根据内幕交易炒作股票是违法的,但是债券没有类似规定

  垃圾债券的波动性堪比股票

  米尔肯: 只要有一次你没付利息,我们就能把整个公司拿走

  80年代后期,垃圾债券占到公司债券市场的25%

  “如果让公司背上债务,公司就会不得不考虑减肥”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二):扑克牌与博弈游戏——《说谎者的扑克牌》与《泥鸽靶》读后感

  在《泥鸽靶》的译跋中,译者邵琰说,《股票作手回忆录》代表了20年代的美国金融市场,《说谎者的扑克牌》代表了80年代的美国金融市场,《泥鸽靶》就代表了90年代的美国金融市场。

  诚然如此,但,《股票作手回忆录》与后两者差别还是比较大,它是对于投机者在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和期货)投机操作的心得之作,更多的是通过战胜本性来获得市场回报的成长历程,而后两者,一方面描述了债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企业垃圾债券)和衍生品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内密知情人,对承销中介机构贪婪本性的透视,解读了市场欺骗性的一面。

  (插播)两本书单独的读书摘要请见

  《泥鸽靶》(又名《诚信的背后》)读书摘要

  《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读书摘要

  实事求是的讲,作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好,作为承销中介机构也好,最初诞生的原因都是为了通过产品和交易结构的设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然而,随着市场的膨胀,参与者获利欲望的无节制扩张,最终都沦为巨大的赌场。最为反差的就是商品期货市场,最初诞生是为了满足商品生产者避免市场风险、锁定预期收益需要的,结果由于投机者的参与,反而扩大了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记得游戏《仙剑奇侠传三》的故事是说,蜀山五老为了修炼成仙,将体内的邪恶成分排除,最终却形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邪剑仙,从某个角度看,资本市场也恰恰是这样,为了扩大投资效率和资本流动性,形成了证券(债券和股票等)市场;为了锁定商业企业收益、避免汇率/利率波动风险,形成了期货市场;为了提升资本实力和流动性,形成了更加广泛的衍生品市场。当这些市场形成时,一部分人就获得了稳定无风险的回报或保障,而这些剥离出来的投资风险和波动风险,在金融玩家们的运作下,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金融怪物”。

  诚然,在普通投资者眼中,很多大玩家借助信息不对称和巨大的资本操控能力,在利用这个市场洗劫或欺骗,但,理性的看待这个市场,从两个方面去讲,金融的运作毫无疑问加速的优质企业的成长,进而带动了经济的更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更大的经济波动,更悬殊的贫富差距,善于学习或掌握资源的“精英”们获得了更多的获利机会,而处于劣势的投资者或者普通平民(通过养老金或投资理财等形式)常常是受损一方。

  Liar’s Poker,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谈判博弈游戏,相互之间试探底牌,并最大限度的争取自己的利益,而金融世界,无疑是这种博弈游戏在现实生活中的最大体现。双赢博弈,可以在实现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之同时均取得长期的良好收益,如果是中介方抱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很可能就会成为短暂的游戏、疯狂敛财的游戏,也就是部分金融危机和金融业不诚信行为的来源,财富来得也快,失去的也快。

  拓展训练一般都会有一个红黑博弈游戏,有些时候规则是这样,两方分组决策,如双方皆选A则皆取得正10分,双方皆选B则皆取得负10分,若一方A一方B则选A方负30分,选B方正30分;双方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做选择,然后统一公示记分,一共五轮,最后考察总分。这种博弈游戏其实就是在考察双方是否能够建立信任,采取共赢策略。然而,在这个游戏中,某一方取得最佳结果的策略是,前四轮都与对方稳定建立共赢结果(即皆选A),而最后一轮己方出B,对方仍然出A,也就是说给了对方“最后一击”。

  似乎从哪里看到的犹太人经商智慧格言中有一句,记不清原话了,意思似乎是:在最后一次合作之前都要说真话。与上面红黑博弈的道理相同,如果希望长期合作,就应当遵循双赢的策略,如果要挖掘最后的利益最大化,则是损人利己。追求短期利益的投行或是经济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大多数投资者都采取了毫无双赢、从开始就是最后一击的销售策略,涸泽而渔,而从中得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说谎者的扑克牌。

  《泥鸽靶》则更进一步,干脆就把投资者作为猎物来猎杀,战绩就是年终评点猎杀了多少。

  其实,个人以为,两本书的作者,也许刚好赶上了一个更加急功近利的环境,也都是这个市场的短期经历者,从而在看法上和书中凸显了金融产业负面的成份。我想,也许我们应该通过税收、政府监管等措施,去减少贫富差距和部分投机者扩大波动的投机冲动,要求金融机构着眼长远稳定运作,扶持双赢策略,打击涸泽而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促进资本有效配置的良好一面,才是理性看待和处理金融市场的最佳选择。

  在商业合作方选择时,应该选择一个永远不会有红黑博弈里“最后一击”的合作方,就是那些希望把合作的事业或经营方向作为一生理想与追求的合作方,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最后一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也就是可以把钱交给巴菲特,而不是交给庞氏骗局的伯纳德·麦道夫,在与合作者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真的感受到那种对事业而非金钱的热爱。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三):站在公司的巅峰

  作者进入所罗门的时候,评价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扩张的雇员,日益缺乏的创新,部门的争斗……我想,这和我第一次进入职场,走入点评的工作环境中,是一样的感觉。作者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一个靠谱的丛林导师,而我的第一个导师,就是渣渣。

  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本书的意义,也许在于讲述了一个组织,如何从巅峰跌落。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在迈向巅峰的过程中,日益肥胖的体重,让企业越来越不适应丛林法则。虽然日益肥胖,但看起来,就像是周围虎视眈眈对手的潜在猎物——这和圈养的猪有些类似。

  成功——扩张——部门斗争——小团体——丧失全局观——丧失创新——衰落。也许这是所有事物的生死劫。成功的越快,离毁灭越近。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四):读后记

  本书的主线是以作者为第一视角记叙了他作为一个债券销售员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度过的几年,从一个入门级的Geek到一个Big Swing Dick的成长经历,穿插记录了从70年代末到1987年股市大崩盘之间所罗门兄弟以及华尔街的起伏。

  一开篇就引人入胜:所罗门兄弟的主席,过去的债券交易员,John Gutfreund,走到了王牌交易员,Liar's Poker冠军选手,John Meriwether的桌前,仅仅说了一句话“One hand, One million dollars, no tears”瞬间就将华尔街交易员之间的那种明争暗斗的搏杀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一局牌戏中可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而一百万美元?直接就将读者提升到了Mind Blowing的境界。John Meriwether作为Liar's Poker的冠军,似乎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捍卫自己作为王牌交易员的荣誉?赢自己的老板一百万美元可并不会有什么好处,更何况在一局游戏中谁也不能稳赢;而如果退缩呢?那岂不是颜面扫地?更何况他自己又如何能轻松拿得出一百万?

  Meriwether的回答令人叫绝,也生动的显示了金钱游戏的本质:“If we want to do this, let's bet with serious money. One hand, ten million dollars, no tears”。Liar's Poker本质上是概率和博弈心理的一个游戏,而他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打起了心理战。John Gutfreund也深知厉害,哈哈一笑就走开了。

  Liar's Poker之所以在行业中广受欢迎,正式因为和这个游戏一样,概率和博弈心理也是这份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运气当然也很重要,但长久的玩下去,一定是那些making smart bet并且懂得如何给对手造成错觉的人能笑到最后,那些不光懂得隐藏自己的情感,更懂得如何操纵他人的想法的人。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描述债券市场在那个年代腾飞的过程。和我们国家现在一样,美国在过去执行金本位制度时其利率也是比较固定的,因为债券市场一开始并不是热门,所罗门兄弟公司在华尔街也只能算是一个边缘人物。在金融这个行业,政策的变化往往会主导一个行业的兴衰,对于所罗门兄弟和债券市场,这个政策变化来自于70年代末期的美联储主席Volcker,正是他将利率市场化、浮动化,原先稳固、乏味的债券市场大厦突然变得活力十足,风险和潜在的收益都随之增长,而市场参与者的热情也因此点燃。所罗门兄弟公司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他们是美国债券市场的龙头老大,而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Merril Lynch这些公司则还没有来得及涉足这块业务。作为行业的垄断者,所有的交易几乎都需要通过所罗门兄弟公司进行,而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该怎么玩这个游戏时,他们有着最精英的债券研究团队,他们懂得如何去为那些形形色色的政府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券定价,所以当他们的自营参与这个市场时,基本是无往而不利。

  说到那个年代,少不了要提当年的两大创举: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和垃圾债券。这两大80年代的金融创新塑造了当年的两大行业巨头,所罗门兄弟公司和Drexel Bunham。所罗门兄弟的主席Gutfreund在当时显示出了非凡的远见,坚持用Ranieri 创建了华尔街唯一的Mortgage Department,并且当这个市场依然不存在时,坚定地支持着Ranieri,直到再次峰回路转,那些陷入困境的S&L公司纷纷进入这个市场,而MBS的Prepayment risk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分级产品解决了以后,这个由所罗门兄弟公司一手打造出来的市场变成了他们的印钞机,也为美国的家庭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

  垃圾债券(又叫高收益债券)和其缔造者Milken的故事也同样传奇。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子,发现了小企业和濒临破产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无法被市场满足,从而衍生出做大垃圾债券市场的构想。有一点他看得很清楚,对于小企业来说,如果他发行债券,那么其远高于投资级债券的收益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完全覆盖债券的违约风险;对于“濒临破产”的企业来说,其实一家大企业真的要破产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到最后美国政府往往也会出手相救,相比之下对这类企业债券的定价其实根本就不合理。基于这些理性的独立思考,他开始大肆推广垃圾债券,而垃圾债券成为LBO和MBO的标准工具以后,则更是规模一飞冲天,成为华尔街另一部强劲的印钞机。

  这两家公司的相同处也就此分野。所罗门兄弟在一飞冲天以后,似乎开始犯了绝大多数“暴发户”都会犯的错误,特别是他的管理层。先是大量的从最优秀的本科和商学院中招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队伍:在过去,所罗门兄弟作为一个合伙企业,其员工特别是高管的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大多数人都勤勤恳恳为公司也为自己创造财富;而当他在70年代末转变成了上市公司以后,虽然资本变得更为充足,但招来的年轻人基本都只是冲着投资银行交易员的高报酬来的,根本就不会考虑所谓忠诚的问题,于是人事文化上,基层员工和高管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理解断层,高管仍用合伙制下的那一套薪酬体系,指望员工能够保持忠诚,而精英员工在华尔街其他投行高额的薪酬引诱下,纷纷离开。同时,内部的几大部门在合伙制度下尚能合作,在转变为上市公司之后,则开始激烈的内斗,甚至互相拖后腿,导致公司错失了垃圾债券市场的发展机会,更导致了大量的精英流失,甚至包括忠诚的老兵,一手打造了Mortgage债券市场的Ranieri。管理也同样问题重重,这是一家由交易员掌管的公司,以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一切的一切都让管理混乱不堪,基层除了专心做自己的交易,在丛林中生活下来之外,基本都是一片茫然。而Milken和他的Drexel则相对思路比较清晰,也通过大方的奖金制度吸引了许多所罗门兄弟的优秀交易员。金融行业毕竟是人的行业,无论资本如何充足,没有了能够利用资本来赚钱的人才,那也是死钱。

  这本书不仅仅是债券市场和所罗门兄弟的兴衰史,更是作者自身的成长史,从一个LSE毕业的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到伦敦办公室的Geek,到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作者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严酷的丛林中不断成熟,从一开始被某交易员忽悠从而blow up 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到后来能够顶住公司压力没有将某个垃圾债券卖给自己的一个重要法国客户,他至少证明了自己的丛林生存能力。在87年底拿到了一大笔奖金之后,他在88年初辞职了,并不是因为钱的原因,而是这几年的丛林生活让他开始了思考。他受的教育是,一个人的收入与他对社会的贡献是成正比的,而他自问:难道自己真的为社会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吗?他并没有这么觉得。作为一个投行家,很多时候真的需要能够在良心上告诉自己:我就是值这个钱,我为社会贡献的价值远大于我的薪酬。当一个人无法在良心上这么说服自己时,他的投行生涯也应该结束了。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作者在最后引用了自己的同事好友的一句话:The best decisions he has made in his life were completely unexpected, the ones that cut against convention. Every decision he has forced himself to make because it was unexpected has been a good one.作者最后总结道:It was refreshing to hear a case for unpredictability in this age of careful career planning. It would be nice if it were true.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五):这本书的脉络

  “如果今天再版,这本书可以直接改名《美国次贷危机前传》”——读过讲述华尔街20世纪80年代投资游戏的《说谎者的扑克牌》,你可能也会产生这种感觉。围绕着一个“钱”字,投机、贪婪、虚伪、自私、吝啬、卑鄙、无耻、尔虞我诈……这些不好的字眼可以用来总结书中的多个角色的共性,特别要说明的是,我真的很惊讶作者还能找出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比喻。另一方面,作者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也让人印象深刻:

  负责所罗门公司抵押部的刘易斯·拉尼埃里是个粗鲁的胖子,但他并没有坏透(他曾经斥责从交易中向客户谋取暴利的交易员、他因为公司前合伙人以公司的名义支付他妻子的医药费而对公司忠诚。);所罗门公司董事长约翰·古特弗伦德却是那种躲在螳螂之后的黄雀,非常阴险(他觉得拉尼埃里有用时全力支持他,辞退时却连办公室都不让拉尼埃里进,他趁低价时在私帐上购入公司股票,他力挺前董事长的公司合伙制来打击竞争对手,上任后却推行改革);粗鲁但诚实的“食人鱼”和“冷面人”;戴什和亚历山大等却是愿意帮助自己的好兄弟……

  事实上,全书的前三分之一让我多少有些沮丧,我反复寻找自己的阅读收获,难道这则笔记只能围绕开头所介绍的那个流行于华尔街金融家之中的游戏——“说谎者的扑克”,然后去分析怎么能赢得这个游戏吗?幸运的是,我在本书的后三分之一可以称之为收获的东西(中间的三分之一也有少许)。

  此外,我也找到了这本书的脉络:

  1.“第一章:说谎者的扑克牌”介绍的“说谎者的扑克牌”游戏可以算是全书的导语。

  然后,全书分为两条主线,“我”(作者)和刘易斯·拉尼埃里。

  2.从“第二章:千万别提钱”开始,从“我”求职到走入所罗门兄弟——这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接受培训时的所见所闻。

  3.从“第五章——强盗兄弟会”的第二部分,主线人物转换为刘易斯·拉尼埃里(过渡人物是威廉·西蒙和鲍勃·多尔),他所带领的所罗门公司抵押部从成立、兴盛到衰败,见证了所罗门公司从1978年到1988年期间的历史。

  4.从“第八章:从‘基克’到人”开始,主线人物换回到“我”,以“我”的切身经历反映公司的兴衰,直到1988年年初,“我”因为对“赚钱的意义”这一信仰的破灭,转而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离开所罗门公司。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六):摘记,由开始到过程

  3 在交易厅里,每时每刻都有数十亿美元在交易师的手中面临风险,而古特弗伦德只要在交易厅里走走,向交易师问上几个问题,就能够摸准此地的脉搏。他有一种邪了门的第六感,可以在危机尚未出现时找到它。古特弗伦德仿佛可以闻出正在赔掉的金钱。

  12 我试图保持冷静。我担心自己表现得过于热心,这个女人也许会醒悟自己犯了个错误。我最近刚好读了古特弗伦德那句后来相当出名的话。他说,在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厅里干,你必须充满自信,每天早上醒来都要准备“一口咬掉熊屁股”。

  21 他们两个人在投资银行业里的经历加在一起也不过两年。投资银行校园面试中最荒谬的地方就在与他们派来主持面试的人员。这些人中有许多在华尔街的工作年限还不足1年,但他们倒是学会了华尔街的派头。他们最喜欢用的字眼就是职业化。坐直身子、用力握手、讲话干净利落、啜饮着一本冰水,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职业化。大笑和搔腋窝则是没有达到职业化水准的表现。

  我这位朋友和她的同伴可谓是职业化的标兵。在华尔街干了1年之后,他们已经面目全非了。7个月前我还看见她在校园里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满嘴粗话,狂饮啤酒。也就是说,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生妹。可今天她却成了另一个世界里的人,非我族类。

  23 激动是一种安慰。我需要安慰。

  把自己变成了野兽,也就摆脱了做人的痛苦。 ——萨缪尔-约翰逊

  30 精明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在市场中某人还不知道谁是傻瓜,那么很可能他自己就是那个傻瓜。

  32 从前厅的黑暗角落里似乎透过来一丝希望的微光,表明在所罗门兄弟公司里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35 “交易厅就是丛林,”他接着说,“你的老板就是丛林中的向导。你在这里能否取得成功,首先要看你是否懂得生存之道。你要跟着老板学习。要跟住。就好像我派两个人到丛林里边,一个有向导,而另一个则没有,救过如何可想而知。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在丛林里。而只要走出来,你就可以看体育联赛的决赛,冰箱里还有吃不完的八喜冰激凌……”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七):Liar's poker

  避免风险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是自始至终拒绝参与游戏,二是早参与不恋战。

  愚蠢的客户是一笔绝妙的财产,但是,当无知达到某种程度时就变成了负担:他们破产了。

  两种交易思考的模式:第一,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就积极地寻找对着干的机会(抄底);第二,如果出现某种重大混乱(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处理),反应不要局限于当下的利益,而是要考虑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链式反应。

  “施恩必图报,行善非本愿”

  丛林法则 转嫁风险 买家负责

  求职动机答案:挑战,高智商同事和做大单的喜悦。

  再学一个谎言不费什么力气,相信它则是另一回事。

  投资者宁愿亏钱也不愿忍受孤立的苦恼,这意味着承受别人不愿承受的风险。如果大家都没有亏,只有他们自己亏了钱,那么他们将无法推卸决策错误的责任。

  市场的波动并没有特定的理由。只要会编故事,你就能当一个称职的经纪人.

  《说谎者的扑克牌》读后感(八):交易文化是个错误

  本书具体表现了交易员文化在美国华尔街日益增长的统治性地位。但是,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认为交易员文化是错误的。

  第一,交易员文化确实通过奖金激励等方式极大地犒赏了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工方“,因为那些高级经理也是打工仔。但是如果出了错误和亏损呢?有没有对应的惩罚机制?没有,只有辞退员工。在美国这样员工流动性极强,企业忠诚观念单薄的社会,这样就导致了员工只知道夸耀自己的优势和成功,对失败却企图掩盖甚至修改。80年代雷曼兄弟就发现,员工上报的业绩规模是实际业绩规模的三倍多,为什么?为了拿奖金!

  第二,对待新员工的粗暴的海盗式行径不利于员工培养使命感和忠诚度,于是导致各个部门,各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全然不顾大局

  第三,没有保护客户的利益,甚至通过推销高风险低收益产品抢劫客户。这样的发展方式长期一定会完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