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忆三部曲》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7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精选10篇

  《回忆三部曲》是一部由大友克洋 / 森本晃司 / 冈村天斋执导,矶部勉 / 山寺宏一 / 饭冢昭三主演的一部动画 / 奇幻 / 科幻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一):忧虑的动画

  在我成长过程中,已经不知看了多少动画,小时接受的观念都是动画是给孩子们看的。随着岁月增长,看了更多的动画,也渐渐明白,动画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呈现很儿童化的内容,也可以表现很成人化的故事同时,在动画中,人的想像力可以更肆意的驰骋,也就给了导演更大的表现空间

  而大友克洋的《回忆三部曲》无疑属于更“深沉”一些的动画,动画的技术手段让他和同事们可以将充满想像力的动画与故事情结合,同时揭示更超越娱乐性的主题,三个故事,或悲情,或讽刺,或压抑总体上都表达着一种忧虑的气质,使得这部动画显得与众不同

  《她的回忆》是其中比较悲情的故事,应该说故事一开始就显得似乎没什么新意,一艘搜集太空垃圾的太空船收到求救信号,进入巨大的废弃飞船中探险,却陷入离奇而危险境地,这样的情节美国科幻片已经用过N次了。而片中那种机器具有了意识,回忆牵扯现实概念也不新鲜。但是,动画的魅力也就在这样的情节中充分发挥了优势,片中一个昔日的高音名伶为了缅怀逝去的爱情,沉入记忆中,在太空建起一个全息投影构造的幻觉世界。而进入这个世界的人们迷失,也被已经具有意识的机器勾起深藏内心深处的记忆。这种迷幻的感觉通过动画可以让导演最尽兴的释放创作灵感,那肃杀的废墟环境到典雅的剧场的转换,那宇航员陷入幻境的绚丽,那人与幻境,人与记忆的对话配以回响的美声配乐都显出一种沉重一种心痛,一种悲情。片子的最后,宇航员成为女伶记忆的又一陪葬品,而在废墟中,躺着的是已成骷髅的她的遗体,沉痛的记忆如此令人心碎,以至于它要无可控制的扩展,无可控制的破碎

  《最臭兵器》可以看做一出讽刺小品,一个研究所的小职员误服了秘密政府研究的药物成为了化学武器之源,所到之处都让人倒下一片。而为了将药物遵照上司命令带回东京,他穿过导弹、坦克、战机的重围“忠诚”的执行着自己使命。这一部分带有些黑色幽默味道,而黑色幽默的本质却又是带着苦涩的笑,这个有些离奇的故事不但弥漫着对人类科技进步负面影响的末世警惕,同时也带有很重的日本特色,作为唯一受到过核武器这样的具有“末世效果”的武器攻击的国家,这样的梦魇很难褪去。而“忠诚”在这里也是被讽刺的对象,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真正可怕的往往不是最恶毒的人,恰恰是一些本性善良的人无意识的卷入其中。就如那个研究所的小职员,不知情的成为一起社会灾难的制造者,同时又将其逐步扩大,伴随者显得很热闹军事行动都被一个小职员轻松的化解,更反衬出真正可怕的不是武器,而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或观念,作为曾经集体疯狂向外进行侵略战争又集体性的承受代价民族,这段故事似乎就是一种侧面的反思。

  三部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大炮之街》,这是一部有着隆重的《1984》味道的动画,它的时间最短,却又最为压抑,最为让人看了倒抽口凉气。片中的人们从外形和意识上都已经形同机器人,他们的存在价值便是制造大炮和炮弹,然后用大炮将炮弹发射向他们也不知是谁的“敌人”。片中的国度就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的缩影,甚至连孩子们的教育也受到了渗透,数学课上讲解的数学理论渗透着如何计算更好的打击敌人,而孩子憧憬的窗外只是座座炮台。在片末,父亲手中的孩子的画充分反应了这样环境下教育的结果,孩子的画笔下往往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而片中孩子的世界观是充满着战争与杀戮的,而他的梦想也是长大当一个军官,而不像父亲一样只是个炮兵。片中有处从大炮之街向外望的镜头,显得一片苍凉,而使得大炮之街显得孤零零的在荒漠中存在,这多少也反映着日本的岛国特点,这里似乎更表明着一种反思色彩。片中的军国主义国度已经令人感到压抑,更令人压抑的是孩子们,这些未来的希望也已经早早的被嵌入到庞大政治肌体中,其忧患感令人沉思。

  《回忆三部曲》不愧为日本一部经典的动画,其经典之处不在于它的技术上有何突破,故事上多么精彩,情节上多么曲折。而在于本片可以称得上是“作者动画”,导演们以动画为表形形式,反映的是对人生、社会、文化、政治的深层次思索,这部动画基调上虽然显得忧虑,却反映了作者令人尊敬的积极态度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20e2e7f083f5a0a28388a8f.html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二):每个故事都很有内涵

  《她的回忆》中有一句话我比较深刻“记忆不是用来逃避场所”这是其中一个救援人员在抵挡自己惨痛的记忆是说出来的一句话,这个男人正好跟主角“她”相反 ,“她”为了自己珍贵的回忆让一个无辜的人贡献一生了解现实却选择了回避现实,继续活在回忆里,而那个救援人员却选择了对抗现实,但后面被轰炸时他却变得孤独了,而“她”却和另一个人永远幸福的活在记忆里。很讽刺对不对,为什么勇敢的人注定孤独?

  《最臭兵器》政府自作自受还殃及了整个城市,人们永远也看不清真相哪个才是对他们最大威胁的人

  《大炮之街》看到它让我想起了1984这本书,其实我们只不过是机器里的一小小零件,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个人其实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有价值,却常常会做梦自己的美好将来,就不知道这只是徒劳,阶级的稳固让一个人如何努力也走不上去的,所以很想跟片中那个小孩说醒醒吧,世界没那么美好。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三):回忆里的萝卜青菜,大炮里的1984

  三话喜好度:她的回忆<最臭兵器<大炮之街,95年的片子现在看仍有亮点。

  “她的回忆”无感

  “最臭兵器”点子和配乐不错、情节平平无奇且不经推敲,对于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意味着能够牺牲少数人、政府的阴暗面、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等多处可深入地方一带而过

  第三话“大炮之街”从画风、题材和叙事来说都是最喜欢的。面黄肌瘦、整日胆怯民众,长年累月、倾举国之力又不知敌人是谁的战争,广播里洗脑般鼓吹又无从考证的“胜利”,工厂里被监控的女工每日喊号,孩子对被神化的战争的崇拜……十足的政治讽刺,让人联想起《一九八四》的集权主义。

  往后要是再看这动画,对三话的看法兴许会不同,到时看着这些也算对自己的想法有源可溯了。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四):失去我的孤独

  三部关于孤独的小短剧。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这两个字的不同的部分。异类之间没有说话的必要。同类之间也没有说话的必要。孤独是如此的不同。却又如此的相同。从她的回忆 越过 最臭兵器 最后是 大炮之街 孤独的层次也是从浅入深。太空中的夫人是孤独的。那个毫无过错却被全国视为大敌。被自己的民族举全国之力意图消灭的小职员就不孤独么。可是说到底。又怎么能敌得过在军国主义得阴影下,连自我都完全失去得那种孤独。

  我看过改革开放前得教材。里面连加法都要撤上阶级斗争。毛语录占全书70%以上 公式部分不足1%。 那种扼杀个性 扼杀人性的集体主义。真是太悲哀了。这部分历史,被刻意的抹去,变得难以找到,也没有很多人关注。相比起来,同为黄种人的邻邦则反思得深刻得多。

  我想,也许他们是英明的。

  至少,孤独代表还活着。连孤独都感受不到的时候。也许那就是死一般的幸福了吧。

  至少 我还知道,也许他人的富强会让我觉得欣慰。可是当我哭泣的时候,他人! 绝对不会为我流泪!!!!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五):一明一灭一尺间

  明显这不是一篇影评,我啰嗦几句也就凑个数。多半是因为老长时间没有写东西了,加上这几天活的感觉有点缥缈,所以才想是时候浪费点墨水。“缥缈”这词用的有点玄妙,追根究底肯定不切题,但考虑到此“题”压根就不存在,所以用这词也没差。

  不过,既然以影评名义出文,总得先交代些事关文源的内容才合情理。说起大友克洋,知道的人必然是机甲漫迷——“迷”字分量有点重了,典籍剧目都达不到倒背如流,坐而论道时也无法侃侃而谈,所以称为爱好者更加合衬——由此又会联想到押井守、庵野秀明、森本晃司之流,这些人的许多作品即便不被奉为经典,赢得一声包含敬意的称赞当不为过。

  《回忆三部曲》是1995年的作品,其中包含三个故事,内容不多赘述,毕竟我是一个连概括都懒得多言的安静男子。单论此作,个人对其中三个故事的体会如下

  第一部《她的回忆》,剧设陈旧老套,无甚新意,其实就是把用腻了的滥觞重新延着时间轴纵深拉长,说白了就是一个生在现代的人拍了一个在未来对过去缅怀的段子。但是,细品下总又有一些东西值得说道。回忆与现实的蒙太奇直接形成的是一串对比性极强的画面,两位深入废墟形成幻象的宇航员各自的挣扎本身就是互相的对比,一个年轻人对幻象歌姬的渴慕对比于他自身现实的平庸,一个中年人对幻象虚设的折磨对比于其现实中美满的的家庭,一个已死伶人多年前的记忆与机械化的全息影像的对比,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设定。而记忆扩散,或者说意识形态化(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断句,是意识/形态化),一如精神存于世间万物之中无处不在、御物驾人一般,无论好的预设还是坏的结果都是虚有的幻象。从《EVA》里我们已经见识过庵野痞子那一套机甲宗教,在《攻壳机动队:无罪》中,押井守提到过在十九世纪流行的一个关于笛卡尔的故事:晚年的笛卡尔出于对他的女儿思念,做了一个和法兰西妮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娃娃,据说这个机器娃娃和真人无法区别,形态举止不和法兰西妮一样。日漫的主流机甲思想从来都不是笛卡尔式的唯机械论,基本都是物与灵同举的二元论者,一如前几天看到的一篇书评中谈论的哈耶克。我越发觉得,当科技玩腻了,人类最终追求宗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万没想到关于第一个故事我竟然说了这么多,这是有违我初衷的,所以后面务必精简。

  第二部《最臭兵器》,这是三个故事里最具荒诞性的一个,在笑的同时理所应当又满是可见的黑色幽默。说到这个故事不难想到2013年同样有大友克洋和森本晃司监督的《短暂和平》,这一部作品里则分别包含了四个故事,我对其的解读都是围绕人与人造物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当初简评的内容如下:第一个故事——人对自己舍弃造物的回击的再利用;第二个故事——人对自己造物的滥用引致的强烈反噬;第三个故事——人作为造物本身对物主自然恐惧无力;第四个故事——人与自己造物的战争和失败。“短暂和平”这四个字正是对人与其造物之间关系的最好诠释。在《最臭兵器》这个故事里,生化武器、无意识伤害、小人物灭世大概是最能表现其剧情关键词了。这与后面的第三个故事都是日本民族经历真实写照。

  第三部《大炮之街》,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军国主义”是对这个故事的直接概括。这是沉重压抑的体制世界,社会整体生活在自己设定的环境里,上下思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轴心。每个人都井然有序地执行着任务式的工作,制造炮弹与发射炮弹,普通民众与军人连自己的敌人是谁都不清楚,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敌人的存在。这个群体只是广袤大地里一个小的部族,却是一个完全封闭的部族,整个国家的运作如同机器一般毫无二致。其实很难说这样的状态对民众来说是好是坏,有序的运作让每一个人的忙碌虽然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满足了个人的心理需求,开放的环境下反而会引致无限熵增而来的混乱。治国之界与为民之线本就大相径庭,以民之视角来看谁都是,从国之视角来看谁都非,管理是过程性的工作,而世态是唯结果论者。

  立花北枝有一首诗,不对,是俳句:“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天道是遗世而独立,人道是入世而化俗。真主安拉,寡人非犬儒,老衲只是一个修道之人,阿门。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六):《黑镜》的回忆

  《她的回忆》:1、幻觉乃神鬼所能之事,普通人偶尔出现,亦为可怖。若为被动陷入幻觉之境,且杂糅回忆以达其真,非超坚定意志力之人不可识破。是顺从地沉浸在幻觉之境中,以安精神之舒适、美好?还是坚强地逃往存在的真实之地,不顾精神遭遇苦难

  2、梦境人人有,皆可醒,除去萎靡而求沉溺其中者。幻觉,偶尔恍惚之间有之,常现者,谓之中邪。但入二者之境似乎无差别?

  《最臭兵器》:一个二货几近摧毁日本的小品故事。

  《大炮之街》:有句话说:大人们怎么生活,孩子们便如何游戏。孩子的梦想都是天真的:成为一个可以通过别人证明到自己存在的存在,而非时常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存在。成为人,非工具。

  观看过程中,很快联想到或许《黑镜》系列剧的灵感来源于此。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七):回忆的永恒

  本片三部分都是定义在未来世界。绝大多数以未来世界为背景的电影都探讨人类与机器,科技发展与环境,科学与伦理这些问题。本片也很俗套,但是表现手法上还是很称道的。虽然这是我第一次看大友克洋的电影,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单从构思上,结构上就很大师。三段故事没有什么联系,画风也不同。但是表达的“记忆”这一主题还是能够将整部影片统一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三部分在故事空间上是逐渐缩小的,也可以说探讨的问题更加具体,不断深化。当然三部分还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她的回忆,影片开始有点诡异气息,有点冒险科幻的感觉,可能是预示探索记忆深处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著名女歌剧家的记忆,美好的记忆与现实物质世界衰败不堪的对比,美好记忆的循环往复,更是突出记忆的永恒性。我们通过影片不难发现,女歌剧家的记忆是自己经过美化和改编的,甚至可以隐隐感觉到隐瞒许多痛哭,掩饰太多痛苦,就像最后那个空间,经过破坏和重整,成为一朵玫瑰。这是人类对记忆自我美化,这就引申了这部分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记忆的虚拟性和扭曲性。而虚拟性和扭曲性,在两位冒险者深入空间内部得到很好的解释,其中一位冒险者最看重的是女儿,当用自己的机枪扫射的时候,唯独没有打女儿,当自己幻想女儿掉下屋顶,摔死的时候,理性的他也难以掩饰自己的痛苦,女儿的那一次复活,其实是冒险者自己的意志,而对痛苦记忆的扭曲,而女歌剧家,说了一句真正的女儿在这。这就告诉了冒险家,实际上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存在于记忆之中。记忆可以改变,而事物本身并不会变。表达了记忆的虚无,对意识世界的质疑。另一位冒险者和女歌剧家一样,永远沉醉与记忆之中,这正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像前一位冒险家那样选择抗争,但有多少人能摆脱意识的舒服。人类注定要被意识束缚,无法摆脱,这部分真是绝美,绝望。你能摆脱记忆的束缚?

  第二部分,最臭兵器,也是最有名的一部分了吧,比较搞笑,也很让人深思。人类科技发达对人类自身以及环境的威胁,这是很俗套的内容了。唯一不同的是,非常夸张,非常搞笑,非常调侃。人类连月球都能征服,却连原始人就遇到的臭味都没有解决。这让我想起了日本动画《棋魂》中的藤原佐为说过:“人类几百年来都能到月亮上去,下雨的时候却还要打伞。”这是人类对自身无奈的嘲讽吧,可是是在没觉得和记忆这个主题有太大的关系,仅有的是对现在记忆的一些理解吧,臭气对植物有好处,对人类没好处。间接引向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现存记忆吧,人类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有什么资格统治世界呢?只能这么理解了。

  第三部分,大炮之国。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焦虑。我却认为是反思日本二战后教育产生的遗留下来的问题。日本民族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好多说的,毕竟是人家的事情,而导演也通过了用国外欧洲画风来表现,讽刺了本国的政治宣传,对本国人民精神的控制,是可怕的。

  其实三部分最突出主题,最精妙的是第一部分,最深刻的也是第一部分,最爱她的记忆。总体而言这不是一部动画片,是借助动画表现的成人电影。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八):不为此而为彼

  当有多重文化并存的时候,就有个孰优孰劣的问题了,文化本身也有优劣之分,文化却没有国家之分,先进的文化可以和本国的民族很好的融合到一起,促进文明的发展,相应的文化,也是在经济上的促进,在军事实力的促进,这个世界,说到底是力量的争夺,并不是你的文化我就不能采用,但是如果通过你的文化的采用可以有利于本国的发展,我为什么不可以放弃我原本的文化而采用你的文化呢,文化,意识,科技,这些东西都是局限于某个地区的,而是全世界的,是在全世界形成的主流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就产生于交流。

  我们的文化并不意味着属于我们文化本身就是共有的财产,电灯一旦发明出来,就不属于爱迪生,这不是本人说了算的,而是这种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的。

  文化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次要的东西,更多的是什么文化能够真正的将我们的国家带入更加富强的国度,那么就是有利于国家的。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各种东西,都可以用一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来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东西不能保证一个国家持久的竞争力,不能让我们的综合实力提升,那么就是有害的,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

  我们朝着最终的目的进发,那么,有什么是不可舍弃的呢。

  必须有一种这样的全局意识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这个国家的核心地位,如果将这种核心作为一种文化来说的话,就是不断改进的文化思路。一种各种文化之间本身的共有的东西,一种我们说明一种文化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东西。

  日本的动漫国度,日本的思维方式都是国家的一种塑造,一种建立在全民的意识形态上的塑造,而通过这种塑造,能够保证这个国家拥有持久的竞争力,日本现在的格局是什么,和中国的某种对抗意味着什么,无论战争是谁挑起来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跳起来了,意识形态上的争夺本身是无意义的,别人的强大意味着自己的弱小,这么一块大蛋糕,就这么多人来分,你分得多了我就分的少了,你的军事实力在增长,我的无论是否增长,但是如果我的增长速度没有你快,那么就是一种落后。中国威胁论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当然也不只是中国威胁论,只要一个国家强大,那么他对别的国家就是一种威胁一样,就如现在的美国的强大,在威胁着任何民族一样,他可以进攻别的国家,可以干预别的国家,来强买强卖,在国家之间的讨论中,也是一个领袖的角色来说的。

  甚至是日本也是如此,在他的国家强大的时候,受到的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周边的国家,周边的国家强大的时候受到的威胁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国家,就像之前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落后了,那么,自动的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环境,日本进攻中国,他的强大意味着侵略,而事实上,什么时候,在历史的任何一刻都不曾违背这个定律,一个国家的强大,那么就有其他的国家来受灾。在军事实力远远超出之后,那么战争就在这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成立了,如同之前的德国强大了,需要整个欧洲遭殃一样,如果中国的强大意味着日本落后了,那么也意味着中国必然会侵略别的国家,现在的时机不对,中国绝不可能在这样的时刻来和日本发生战争,主动。首先在于中国没有绝对的优势来保证这样的战争的必胜阶段,另外,中国的对手毕竟不是日本,还有美国,还有俄罗斯,战争在这个时候都是有关全世界的,而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个时候觉得时间如此的宝贵,争取谋夺更大的和平,争取在未来的战争年代可以如同美国一样置身事外,首先在于他的强大,没有别的国家来发动攻击,他的周边国家也没有能力来威胁到他的地位,这也意味着美国可以免受战争的璀璨而发展它本国的经济,一超多强的局面的造成也是如此,可是中国不一样,在印度,日本,韩国,这些国家本身就是一个一体化的格局,周边国家的发展会严重的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矛盾也是这样展开的,正如在欧洲的局面,那么多国家来一块,怎么不可能有矛盾,如果现在的老大是你,那么也意味着如果我有实力我也可以挑战你的老大地位,战争正式在存在多强的局面下展开的,如果中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美国可能会置身事外吗,他的决定是否如同在欧洲面临灾难的时候发一笔战争财,首先得首要前提是,美国绝对不可能直接的进入他们的争夺,他很可能不会介入这段关系,而中国和日本如果想要发生战争,也必须考虑美国存在的因素,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除非两者都是傻子,战队对两者之间都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战争如果发生,一定是在经济危机的推动下发生的,就是在经济上的竞争力遭到破坏的条件下,政府为了缓解这种经济压力,为战争咋意识形态上提供了一个优势,而现在,战争的爆发还是很有局限的。

  日本的综合实力,事实上和现在的中国,战争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而这本身就是对本国很不利的行为,而中国虽然遭殃,但是绝对没有日本的伤害大,那么也意味着现在的日本的挑战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在意识形态上的争夺本身也站不住脚,而钓鱼岛黄岩岛这样的问题也不吭能引起什么巨大的危机,在组织之间的争斗,不可能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那样。

  现在中国已经到了一个转折期,而日本的威胁事实上想要的结果不是打起来,而是更多的是为了拖垮中国,尤其是在这样的一个改革敏感的时期,拖垮中国的经济,这是很重要的策略了,是否中国政府会在这样的诱惑中吃亏呢,我不知道。

  现在的中国,虽然在总量上,但是在质量上跟日本还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为了谋夺最后的决战的胜利,就不可能在这样的时间段对任何争夺都需要避免,在未来的争夺中,为了走在最前面,把本国的经济文化管理全面提升到一个真正的大国应有的水平是绝对必要的。

  日本人不是傻子,他接受和中国一样的传统的文化,可以在中国看到的书籍,基本上日本一本也不少,他一直在学习中国,在这方面,中国现在如今最大的对手其实就是日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可以说不急对于中国是一个契机,对日本何尝不是,他们共同拥有了一打开市场,两个国家共同构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最大的挑战,事实上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更需要的是中国和日本联合起来来牵制美国而不是相反,事实上现在的情况确实如此

  写不下去了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九):回忆更是反思

  三个独立的故事,三种不同的风格,我只是凭借着今敏,才看起了这部1995年的旧作,但是时间没有抹杀这部电影的光辉,故事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在《她的回忆》里,场景被设定在未来的2092年,不用过多的叙述,我们就能看出那是个科技极度发达的年代。一次意外的救援,船员们发现了艾娃的故事,她是个极有天赋的女高音,而且出身名门,但是在岁月不断的经历中,她的无爱挤兑着她的天赋,最后,她最后的面目已然是一台机器。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情感到哪去了,我们这代人在经历着的一切,也许真的要在将来作为美好的回忆了。

  《最臭兵器》无疑是一部讽刺小品,做事一根筋信男,誓死要把药品送到东京,而军方却要将这个危险人物截杀。当三个身穿太空服的美国大兵出现,我们的英雄就这样来了吗?不是,在军方基地,在太空服层层迷雾里,闪现的是信男的脸,各种惊讶,各种惶恐。至此,我们看到讽刺的重点落到了信男身上,这个愚忠的小职员。国家需要愚忠,而愚忠却也能毁了国家。

  最后的故事是最短,也是最精彩的。《大炮之街》充满了毁灭性,导演似乎特别借鉴了二战时海报的画风,而且人物语言简洁,动作机械化。小孩问爸爸,我们的敌人是谁,爸爸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了!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在二战中受到伤害极深的国家,他们的反思是持续的,可以说,第一个故事是对发展的反思,后面的故事则是对历史的反思。如果我们不在反思中前进,那么一切都将会作为回忆。

  《回忆三部曲》观后感(十):她的世界,她是上帝

  一个脆弱直至极端变态的怀旧者,一个心理不健全的孤独女人……

  整部片子沉浸在著名的咏叹调《蝴蝶夫人》的背景音乐中。本应哀怨悲绝的咏叹调,在本片中却表现地异常诡异:无论是配合着黑暗的宇宙,触目惊心的宇宙垃圾,还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幻境,锈迹斑斑污水四溢的行星内部,在故事的催动下,音乐都营造着一种唯美的恐怖。与传统意义上的两种电影恐怖(日本的见鬼式恐怖和美国的恶心式恐怖)不同,这里的恐怖带着一分现世感。

  女主人对往日的荣耀和美丽爱情的无限怀念,但最终却“逝者如斯夫”,正如电影中电脑制造的记忆幻境的富丽堂皇和现实破败不堪小行星的强烈反差。在巨大反差的撞击下,艾娃(行星女主人,昔日的女高音歌唱家)崩溃了……她杀死逐渐变心的情人,把家搬到小行星上,用电脑模拟出她辉煌美丽的回忆,从此在自己的过去里徜徉:她的情人永不变心,她的嗓音永远曼妙,她的荣耀永不褪色……进入其记忆的两个人也被电脑勾出其内心最为脆弱的一面:花花公子麦罗迷上了幻境中的女主人,而硬汉汉斯则被挖掘出爱女惨死的一幕……这简直就跟海斗士-心灵猎手隆纳迪斯如出一辙,不过这个电脑系统是唯生系统,给已经崩溃的人脑神经建立一个继续享受现世荣耀的营养池。

  一个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理想世界中的女人,就生活而言,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反而很能享受,如果她能摆脱曾经的现实的话……在现实记忆的追逐中,在对追逐的躲避中,她反而越能神经质地享受着过往的荣耀和爱情,神经反射地将幻境默认为现世。未尝不可……不过在外人看来,弥漫着悲凉与凄美……自然还有变态者心中并不为然的冷酷无情……

  小时候看机器猫的环境模拟仪,可以让书房变成喜马拉雅峰顶/尼亚加拉大瀑布/大草原……心里艳羡不已,幻想着有朝一日……

  如果人人都有艾娃的条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选择如艾娃般隐居星际,过着由自己掌控的不论魏晋的日子,自己当自己的上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