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米恰恰》经典观后感10篇
《宝米恰恰》是一部由杨贻茜 / 王传宗执导,黄姵嘉 / 姜康哲 / 欧阳伦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宝米恰恰》观后感(一):怎么能认错喜欢的人呢
这是一对双胞胎的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为什么告诉徐永平“其实我有个双胞胎妹妹”对于宝妮这么困难,那个片段几乎看得我急死。最后她在医院里和米妮说“如果他喜欢的是你,我怎么办?”对于我来说这真不是太有说服力的解释,他们明明不是一见钟情,明明是有交流有故事的,那么徐永平又怎会喜欢上仅仅外表一样的米妮呢。
但很显然,宝妮是对此感到担心的,她急于和妹妹区分开来,其实不是必要的话根本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有个双胞胎妹妹。因为她觉得双胞胎这样的一个关系让她和妹妹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人会单独注意她,而是把他们当成“一对双胞胎”来看。她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同时她也失望于徐永平会认错人。
“为什么你从来都不会把我们两个认错?”
“ 因为你们根本不一样啊”
优果就能分得清他们,因为他感觉到了宝妮和米妮不同的地方。宝妮问优果:
“你到底喜欢她哪里啊”
演徐永平的演员显然没有台湾偶像剧的清新气质。有评论说他又傻又丑,黑道背景。但偏偏我更喜欢他。虽然他眼睛小的像个韩国人。
他很像我初中喜欢的男生,也是小眼睛,单眼皮,高高的,傻傻的样子。我喜欢的那个人,有个双胞胎哥哥。他们在不在同一个班,弟弟在我们班,哥哥在隔壁班。
毋庸置疑,他们也长得很像。不认识的人大抵是分不清的,但我总是能分得很清楚。经常在他们两个同时走过的时候,有人要问我,哪个是哪个呀?我总是奇怪他们为什么区分不出来,明明,明明就不同嘛!暂且不说我能明确感觉到两个人长得不同,他们的内在也不同啊。哥哥总是很整齐,衬衫的第一个纽扣都扣得很好,而弟弟是不会扣第一颗纽扣的,领子歪的很潇洒。头发也不一样,走路的样子也不一样……
反正我就是能一眼看出来,或者是感觉出来。怎么能认错喜欢的人呢,喜欢的人是在人群里会发光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外表才发光,就算闭上眼睛,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光芒。
所以,徐永平,你怎么能认错喜欢的人呢。真是急死我了。
《宝米恰恰》观后感(二):寻找自我的“小清新”
篮球加姐妹花,看到这样的温馨运动题材,我立马就想到2009年的《听说》,里面陈意涵和陈妍希联手,一个“我做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的泳池故事。《宝米恰恰》有多少借鉴《听说》的地方,观者自清。 可能这样说也有点片面,然而,绝大多数台湾青春片都是来自同一母体,同一块地区。它们可能延续自新电影时期的成长题材,可能是经过了新世纪开始小清新之风的洗礼,总之,横竖来看,它们的模样都会有点像。 《宝米恰恰》的新意在于把姐妹花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个人外形极其相似(因为是同一个演员),用上了四个替身。看起来,无非头发朝哪边的不同,否则光看肤色体貌跟说话语气,那是绝无辨别的可能。的确,哪怕是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或者是中学时代,双胞胎未必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但也会是老被讨论的话题。原因无外乎,绝大多数人是生来孤单的,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双胞胎却仿佛拥有“另一个自己”,有如复制体。于是,常人难免爱去揣测,他们会不会有心电感应啊,会不会有比常人多出什么。这些东西,刚好是《宝米恰恰》的故事由头,她们总被错认为是对方,可是,随着成长的脚步到来,她们还是会想着做自己——一个不被别人误会和混淆的自己。 光从篮球故事来说,它对《宝米恰恰》的意义可能不在励志,也不在展示手持镜头,篮球比赛的最大意义是充当最后高潮冲突的发生地。否则,拿《阳阳》、《翻滚吧!阿信》等电影做对比,《宝米恰恰》更多还是关于小姐妹的拌嘴闹情绪。所以,与成长起头并重的其实是小爱恋。为什么在爱恋前面加个“小”字,那就跟清新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小”字是一模一样的。可能就连现在的90后看来,片中人物暗恋和表白方式都显得太老土了。无论怎么去参照现实,她们都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中学生。基本上,当年怎么个难耐、难猜,电影就把它们如实地重现了一番,就连拉手都做不到的事情,这简直是纯情得有些过度了。 在这样的电影里,必须所有人都是好学生,不允许有任何的欺辱凌弱。就说“大菠萝”傻大子徐永平,虽然有黑道背景,看起来好像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初哥一枚。而遇到恋爱难题,辩论高手不仅说不好话,他根本就是没有话可讲,解决不了的天大麻烦。《宝米恰恰》放大了这种青春期的心思猜忌,每个人都很在乎对方是怎么看自己,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想要表达满心的好感,又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从建中、师大附中、竹中再到雄中(高雄中学),每部台湾青春片总在重复成长和学习的主题,学习恋爱,学习怎么去看待自我,这样才能在身体成长以后,收获内心的成长。 在我看来,《宝米恰恰》有趣的地方是再现了那些青春时代的小情绪,会为一个人的喜怒而辗转难眠,会为一个电话的误会而大为光火。可能在现在的很多观众看来,它们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了,轻的可以被一阵风吹走。但台湾人就是如此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编造、追忆跟重述。在其他地方,它确实太像一部小清新电影了。尤其是在女主的自白上,它表现得太好好学生了,缺乏一些灵气。一般说来,好学生是受欢迎的对象,但很难是让人有深刻印象又过目不忘。作为一部电影,《宝米恰恰》的遗憾也在于此。虽然作为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它入围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提名,然而,放到过去十年台湾青春片的范畴里面,它也就是一部规矩的青春小品,趣味有余,大任难当。我也无意去夸大青春片的创新与变化,因为就连九把刀那种,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太多青春片的影子,散发着难挡的小清新气息。而说来倒去,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小清新电影总是表现得很是积极,《宝米恰恰》亦是如此。
《宝米恰恰》观后感(三):好久没见的小清新
最近一段时间都没怎么看台湾的影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印度制造的宝莱坞影片上。
台湾影片一直以小清新的情节著称,至少我看过的台湾电影都是小清新的。
《宝米恰恰》应该算是一部校园青春剧,喜剧谈不上。影片带我们回到了相对比较清纯的高中时代。分饰两角的宝妮和米妮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之一。看到最后演职员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双胞胎姐妹是一个人演的,一个人表演两种不同性格的姐妹,是对演技的一大挑战。
剧情没有那么狗血,是一部很适合在冬季看的影片,可以带给观众浓浓的暖意。
《宝米恰恰》观后感(四):初恋是一场顽疾。
喜欢上一个人就是一场奇幻的冒险,肆意挥霍的那才叫青春。
【自我意识】
我一直在找你,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
大概我们应该有着差不多的爱好,差不多的身高体重,还有着无以言说的默契,从痛经的时间和长度到喜欢的电影和歌曲。就像娜娜和奈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在这里,你却在哪里?
我们总是偏执的觉得如果真能遇到这个世界上和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一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可是理解与感动却是难以表达的,越是期待就越是会失落。不信看看电影里的这对双子星宝妮和米妮,有着差不多的脸,差不多的身高和体重,除了爸妈其他人太容易将其搞混。他们却觉得和世界上另一个自己相遇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因为别人总是将她们进行比较。小孩子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最美红花最动人的奖励,希望自己是最闪闪发光的一个,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埋没了。
这大概就是当宝妮发现自己喜欢上一个高大有点傻气的男生时,决定守住这个秘密的原因。从小,双子星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两个人的细胞都被分成两份。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再要好与相似的个体也希望自己能被重视被区分。也就是这样的意识,让后面的青春故事变得意外的酸甜。
【失语症】
《爱在黎明破晓后》让人知道陷入爱情的人会变成话痨。其实如果面对一个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患上失语症。就像帅气的男生优果,明明是辩论社的成员,但只要和心爱的米妮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个字也说不来的木头人。
想来真是有趣,对着别人或许有千言万语,但面对你就一个字也想不起。想起多年前的自己,为了能多看喜欢的人一眼,在每个夏日的傍晚都要跑到他的楼下读书。但事实上,和他一个字也未曾说过。与之擦身的瞬间都要强忍着心脏跳动频率的加快,然后在下一个转角拉着死党的手臂疯了一样蹦跳。初恋是一场顽疾,有的人因此患上失语症、有的人失去了自我,可是从没有人后悔过。
【误会】
傻傻的徐永平把双生姐妹搞错了,也许这并没有什么两个女孩的确太过相似。但这件事情却成了宝妮心头的一个结:她担心徐永平喜欢的不是自己,而是长相一样的妹妹米妮。我想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长相平常的女孩子暗恋班长,后来托快递的大叔给班长送了一缸金鱼。同班同学 无不唏嘘这个浪漫的举动,并纷纷猜测这个可爱的女孩是与班长很般配的漂亮姑娘。漂亮的女孩也就顺势接下了这件事,一下子两个人成为全年级人心中的楷模情侣。真正送鱼的女孩并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只是默默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很多年以后,她也在想如果当时戳破了漂亮女孩的话会怎么样呢。
年轻的时候常伴随着一些误会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但就算是留有遗憾,在之后的日子里也觉得值得回忆。
.s写的非常乱,我就是个没逻辑的人怎么办╮(╯﹏╰)╭这片子真的挺不错的,我真的很想用生命推荐,但就是无从表达自己凌乱的情绪。。。
关于《宝米恰恰》这部片子,的确无法说 他有多牛逼。但就是在细碎的情节和温馨的画面里面,总能唤起共鸣。清澈的午后,天空蓝的很干净,男孩和女孩走在一起,并没有牵着手。但一切看起来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自然。
《宝米恰恰》观后感(五):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好久没看过这种清新的台湾电影。很简单,很舒服,完全不需要大明星。第一次写影评,其实也不算影评。就是片子的一些看法和最近的想法撞上了。
我以为的双胞胎,看完了才知道是同一个人演的。这就是五颗星的理由。
但是明明姐姐和妹妹的眼神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很喜欢双胞胎,我们也羡慕别人是双胞胎。
我们也喜欢去比较双胞胎,谁比较漂亮?谁读书比较厉害?她们到底有什么不同? 明明不关我们的事,哈哈,这就是旁人的心态。
优果很优秀,但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却又那么木讷。
但他确是除了她们父母之外唯一一个分得清她们的人。
明明就不一样,是啊,不仅外表不一样,内心也不一样。
而喜欢一个人,就是热血沸腾的感觉。
这就是十七八岁的我们最怀念的事吧。
优果踩单车载着宝妮的那一幕,最有感觉。
感觉上他们更合拍,却偏偏不来电,于是更愿意分享内心的想法,向对方倾诉。
但我还是喜欢傻大个徐永平,总觉得有黑道背景的人特别man。
看他认错自己喜欢的人,然后又受伤的时候,真是替他着急。
“有秘密才是成长的开始。”
“如果他喜欢的是你,那我怎么办。”
对啊,这就是宝妮最担心的事。
因为自己喜欢上了分不清双胞胎的笨蛋。一个只看表面的人。
她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独一无二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另外一个自己。
这种对立面,常常会争论,会谈判,会纠结,终究渴望被理解。
“认真对待自己的你”
《宝米恰恰》观后感(六):宝米恰恰
米妮说你就直接跟他说我们是双胞胎好了。
宝妮说你不懂万一她喜欢的是你怎么办。
宝妮的想法很奇怪,不和徐永平说不是永远不知道真相,不是会有更多误会。
不过整部戏我觉得最好看的地方也就是优果去警告徐永平、徐永平把优果吼跑【太喜感了】;
徐永平在洗澡听到同学议论优果带“米妮”去妇产小诊所,一怒之下全裸出境;
徐永平一路狂奔到操场找优果,优果看到徐永平怒气冲冲的追过来,本能的逃【实在是好喜感哈哈哈哈笑出声了都】。
话说徐永平和宝妮讲话的时候温温顺顺,吼起优果来实在是很MAN。
徐永平长得有那么几分神似赵又廷= =
徐永平的姐姐去找优果和“米妮”,话说黑社会大姐牛逼哄哄的说我认识你们学校很多人的时候怎么就没查到宝妮米妮是双胞胎呢。
看来黑社会小弟办事不怎么高效啊。
最后的歌曲很好听。
《宝米恰恰》观后感(七):自我寻找的旅程
很喜欢演员真实有力的表演,眉目间的一颦一笑都是我们当年的影子。对于爱情、对于同性、对于他,那么奇妙的感觉,不可言喻,只能在眉头间表达。
青春里寻找自我是一个常见的话题,那时候走路的样子,头发的造型,对方的眼神,都在帮我们塑造着脑海中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特性,却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那么局促和不安,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琢磨好久。
轻信他人确不认同自己,没有办法区别爱或不爱,只能感觉心里的紧张和不安。
喜欢电影里的认真执着的打篮球场景,当年的自己也是这样执着于输赢,执着于一场场训练和比赛,那是区别自我的方式之一。在跳起和落下间感受自己的能量。
唯一区别的就是父母,电影里宝米的父母对待女儿的感觉是那么自然和宽容,不执着追问,也不干预,这才是成熟的保护方式吧,让她们自然的成长,感受疼痛和爱。
看电影时就一直想知道双胞胎的演员,原来是一人分饰两角,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内心的力量,好像默契很久的两人,在能读懂对方心里的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说出口的机会。
很喜欢这部影片!
《宝米恰恰》观后感(八):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的好电影
宝米恰恰》如果不说主演是一人分饰两角的话 是很难看出来了的 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放在青春片这个架构下 顺遂的故事 恰到好处的情感走向 让你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 一不小心就会错过的好电影
青春对男孩来说可能是一场大雨 但对于女孩来说却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小心事的叠加 就算惺惺相惜是双胞胎姐妹 也不会例外
好珍惜这个故事 好珍惜世界上存在的另一个自己 虽然姐姐在最后剪短了头发 决定勇敢的做真实的自己 但她一定是更加珍惜自己的妹妹
看似平稳地生活出现裂痕 一切的起因是从一杯珍珠奶茶开始的
没有刻意铺陈的冲突暗示 也没有明显的高潮故事 一切都像是溪水一般潺潺流过 殊不知 你已经开始跟着姐姐思考 掉进了自我觉醒的“圈套中”
我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
《宝米恰恰》观后感(九):这是一篇离题到西边的影评。
似乎成长到这个奇怪的时间段,暗恋、初恋这些和爱情沾边的东西都很难成为感动的源头。当然也并不排除自身没有太多的类似的经历来感同身受吧。
于是,这部小清新电影让我产生感情波动的片段竟然是宝妮跑到空无一人徐的教室里独自陶醉。好想好想再回到小小的教室里,有前空两块黑板,有木质的方块桌椅,七零八落着,在不需要起身的距离,就可以抓到可以谈心的人儿。才发现成长或者时光真的是如此残酷的事情,最怀念的永远是逝去的,而当下所怀抱着的不论日后会如何评价,但是在现下总是要加以诸多抱怨与不满的。
猛地想起年少的时候,还真的和死党一起干过类似的事情。年少轻狂,谁敢说那是爱情呢,是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的人,是害羞到明明知道对方根本不认识你,却在路上碰到还要矜持地故意地把脸扭到一边的年纪。那个时候,我的他,她的他,使得那个从天而降的高中部里,成了我们临别之际最大的惊喜。每逢课间,一定会相约三两好友,声势浩大的去上厕所,就算明明刚刚去过,美其名曰为陪伴,但是彼此都心知肚明吧,在新楼和旧楼的中间,男女厕所紧紧挨在一起,而初中的你们被困在在俄式的旧楼里,而阴差阳错选择了这个新高中部的他们理所应当进了全新的小楼里。每每遇上,都会开心地像吃到糖的孩子,原地夸张地跳动炫耀着,紧握的拳头跟随手臂挥舞着,典型的花痴姿态,一直从当初小小的你沿用至今啊。还记得同样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你们真的偷偷潜入了他们的教室,四处翻找着属于他们的座位,小心翻阅着他们的练习册,一边嫌弃着潦草的字迹,一边却又满心欢喜,小女生的姿态表露无遗。以至于这段回忆不论被无情时光如何打磨,留下的依旧是满心的幸福和甜蜜,你记得你的他的座位在窗边,于是整个桌面上盛满了暖暖的阳光。其实你根本不记得故事到底发生在夏天还是冬天,如果是夏天那阳光一定是惹人厌烦的东西,只是固执的认定着,那样的时刻,必须是明媚的。
优格有着长长的眉毛,眼睛深邃又像无辜的小鹿,像这么纯情的小男生注定只能出现在这种级别的青春片里糊弄纯情少女的心吧。当初的设想是他可能会和姐姐在一起,只是没想到他的设定竟是一个不看外面而走内心戏的专一角色。像这样的宝,生活中肯定难遇,若是有幸逮着一个,就赶紧逼婚吧。XD~
我觉得不知道是我太白痴太不懂演技,还是女主真的演得不错,从始至终,我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导演真的找到了一对这么适合的双胞胎来当主角。一直到度娘帮我百科了一下.....
扯回最初的话题,并不太感情顺利的高中时代,让我一度生活在压抑悲伤的气氛里,可是这么多年过去,怀念的情绪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愈发的强烈。有种当初傻乎乎的把所有鸡蛋都投到一个篮筐里,然后整个被他人从高处扔下碎了一地的心情。人生是不是总要左好多错事,留给将来悔恨,这样才会觉得活着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轻松松的一件事情。于是凡人们才会觉得能活着真好,学着反思,学着成长。
只是,再怎么洗心革面,想去挽留的弥补的珍惜的,老早都一场空了不是么。
在这么气氛合适,心情合适,时间合适的闲适的下午,除了回忆和怀旧,还有什么事情更应景呢。
让拖延症再占据我一天,然后抖抖身上的灰尘,不管明日的太阳是否依旧灿烂,都要勇敢地抬头直面人生!!!
《宝米恰恰》观后感(十):这种感觉是 我怀念的
是因为在豆瓣上看到评分蛮高,才看的。
否则《宝米恰恰》看名字我是不可能感兴趣的〜( ̄△ ̄〜)。。。
看台湾这一类青春电影,节奏慢,看得心痒痒的,是因为正中内心吧。
这个暑假连续看了《一页台北》、《南方小羊牧场》还有这部一共三部台湾电影。都比较喜欢。可能我本身也不是说太锐利的人,没有那么会分析电影什么的,我只是把我的感触写下来而已。
说回这部。
看着米妮和优果真是急死了。
一边催促“快聊点别的啊”“不要那么呆嘛”“你干嘛不说话嘛”(#`д´)ノ 但又慢慢地,放宽容了。
因为只要自己想想,学生时代最容易说“放弃”的不就是“喜欢”这件事本身?不知如何掌握不知如何表达,嘴巴不管用了,平时能说会辩的人一谈恋爱就好像患了失语症一样,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算啦,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问我好了!”
懒得解释,不是不在乎,有可能是太在乎。
敏感到不接受喜欢的人,对自己有哪怕一些些看起来任性的怀疑。“那是我喜欢的人啊,怎么会不明白我的心意啊。”
解释一下会死啊?
“为什么解释啊?他不懂就是不懂,我干嘛好像很在意他啊?”
我现在不想要他了。我再也不要喜欢他了。
这样的话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不知对自己说过几万遍了。
这部电影勾起我对学生时代全部的幻想。
你看优果,木木的,话都不敢多说一句,他那点耐心全放在了米妮那里了。他穿白衬衣胸前敛成一条皱褶,空荡荡地被肩膀的锁骨轻轻拉拽着,类似帆,我想着。
片尾米妮接过他的饮料时哭了起来,优果不知所措地双手扶住她肩膀,然后向前抱住了她。他的肩膀刚好被米妮额头靠着。
永平这个笨蛋,连自己喜欢的人都搞错,可是他随身带着菠萝包又真的好可爱。吓跑优果那两段真的很逗。ヾ(。・ω・。)
青春好像就是这样。永远讲不清楚。掺杂着小误会,猜来猜去也不明说。
好了,这次我不要喜欢你了!
还嘴硬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