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毁灭》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帝国的毁灭》的观后感10篇

2018-03-01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毁灭》的观后感10篇

  《帝国的毁灭》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布鲁诺·甘茨 / 茱莉安·柯勒 / 乌尔里希·马特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一):20160331

  悲壮?也许这个词并不合适,但至少能展现出电影中一些元素。整部电影两个多小时细节描写特别精致,看到的不仅仅是希特勒的变化,包括整个人性。

  希特勒本身肯定存在特有的气质,否则怎么可能吸引那么多人愿意用生命追随,或许底层民众被洗脑,但高层一些有思想的人仍愿意和他共同失败,也许是自己走到这种命运抉择时刻自己已经放弃有所作为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看完这部电影可以想象古代中国皇帝在面临这种生死存亡事情时是何种心态,忠臣或者贼子在此刻是保持自己尊严或者苟活于世,也许这些问题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在最后有一个确定答案

  整部电影没有大开大合的场面,但每一个镜头又都给人震撼强烈推荐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二):怎样才能乱世中成为少数的有远见的人?!

  在看了电影《浪潮》后再看了《帝国的毁灭》,似乎可以相对理解当时人们对法西斯的盲目追崇。作为知道二战整个结局的局外人来看当时的局中人,可以很轻而易举的大肆批判法西斯追随者的盲从。电影《浪潮》却告诉我们法西斯完全可以再次发生在当代社会,我不禁问自己:如果自己在这种局势中,我是否有能够辨别整个大局发展方向以及坚定坚持自己的认知价值能力呢?!而在一切发生时,我是否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认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

  我相信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才能在不管周边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时,明确的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远见,才能看清楚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从而在异己的大环境中夹缝生存。毕竟社会中绝大部分的人们都是盲目的随从者,从近些年的各种盲目跟风购买、囤积大蒜、绿豆等商品中不难发现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短短人生,发现每一个阶段我似乎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体系,但我的价值体系在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感触最深的是阅读给我的价值体系带来带调整,每每感叹为什么没有从小一直好好认真阅读,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

  然而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却并不代表可以成为有远见的人。我猜想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不仅仅要坚持阅读,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极为敏锐的悟性。敏锐的悟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我还暂时没有具体的答案。

  这是我所能想到的,还需要其他怎样的特质喜欢大家能够补充了。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三):[疯评影行]六十年的拂尘

  帝国的毁灭 TheDownfall/DerUntergang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Hirschbiegel

  主演:布鲁诺·冈茨 BrunoGanz

  亚历桑德拉·玛丽亚·拉拉 AlexandraMariaLara

  发行:ConstantinFilm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

  电影是文化的构造物,最终指向的都是文化语境和背景。帕特里克·福尔莱在《电影理论新发展》里探讨了这一论调,那么对于《帝国的毁灭》就不能只看成单纯的德国电影了,而是一段历史的诚然自述。

  转瞬便是六十年,似乎六十年后的今天每个人都如此的清醒,用尖刻的谈吐指戳纳粹的暴政恶行了,并非如此,六十年前战争的爆发是有它的文化语境和背景的,日耳曼民族的亢奋与荣耀在希特勒富有煽动性的蛊惑下为第三帝国扩张与工业文明滞胀找到了最好的发泄口,英法美的坐视也对二战的升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人民变在列强的蹂躏下重新划定了势力范围,这便是鼓吹中的二战,人民的疮痍才是真正值得纪念的,无论输赢的任何一方。

  《帝国的毁灭》基调是坦诚的那段历史,无外乎几个男人几个女人,希特勒与他身边的最后十二天的悲哀与怜悯,当纳粹基石垮塌的时候每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完全赤裸地展现出来。

  胜利六十年

  二战从人文角度看来并不是值得彪炳的绚丽胜利,更多应该是整个人类的耻辱史。纳粹铁蹄下的犹太人,同样苏军也有血腥屠杀21800名被俘波兰军官的“卡廷森事件”,政治永远伴随着肮脏

  评论《帝国的毁灭》对于希特勒人性塑造的问题似乎成了这部电影值得争执的鸡肋问题,布鲁诺·冈茨扮演的希特勒用大脑纤维化的右手颤抖地吃意大利面条只是让观众觉得枭雄的人本一面,至于几个场景里对下属和平民我看也是写实和中性的,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我们看多了脸谱化的希特勒。

  《帝国的毁灭》的优秀正是因为德国导演的坦诚、坦率与平直的正视历史,没有过多的褒贬哪一方,只是大厦将倾阶层国人民在瓦砾里为所谓的纳粹梦想荣誉化做炮灰,继而得以反思战争。

  历史拂尘斯人已去

  想起一部与《帝国的毁灭》相关的纪录片——《希特勒的秘书》(BlindSpotHitlersSecretary,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纪录片),托德尔·琼格(TraudlJunge)的口述恐怕是《帝国的毁灭》拍摄的原动力

  托德尔·琼格,1920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其父是早期纳粹的狂热份子马克斯•哈姆普斯,其夫希特勒副官汉斯•琼格1944年炸死在法国诺曼底,她于1942年担任希特勒秘书的。

  琼格女士勇气是可赞的,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纪录片访谈。她应该是德国人民历史的缩影,饱受战争创伤,这种创伤别于受难的犹太民众,而是阴影下的纳粹伤痕,同样也是亲情的别离、信仰的垮塌、信条的动摇、人生的怀疑以及暮年的审视忏悔

  81岁的琼格女士因为癌症在德国慕尼黑长辞了,历史的尘埃埋没了无数生动的脸孔,但愿和平永在。

  周遭的男人身边的女人

  有离去的,有留下的。老迈的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匆匆举行了几分钟的婚礼,爱娃死在沙发的血泊中,尸骸也焚灰。

  戈培尔与妻子玛格达·戈培尔算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电影画面用了刻意的镜头讲述了这一家。尤其是玛格达·戈培尔更具有悲剧性,玛格达是奔驰、宝马公司最大股东柯万特家族掌门人君特尔的前期,她为了接近心目中的英雄希特勒毅然与君特尔离婚嫁给了宣传部长戈培尔。

  柯万特家族与纳粹千丝万缕联系,柯万特家族的女人——玛格达·戈培尔、埃罗·柯万特都与希特勒有暧昧关系。玛格达将六个活蹦乱跳孩子挨个毒死,其复杂无奈的心理以及对希特勒的痴迷、战后的恐惧交织在一起演缀得细致真实

  《帝国的毁灭》在一定的层面上反映了六十年前残酷的战争语境和背景,珍惜当下一份难得的平静,历史何尝不是惊人的重复,但愿电影的场景永远不会现实重演,我祈祷……(文/畅游四医院)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四):真实的希特勒,真实的12天?

  看完影片后标题的问题这是我最大的一个疑问?在我固有的印象中,希特勒是个绝对的独裁者,是一个带有点神秘色彩魔鬼式人物。无论是他疯狂的种族灭绝政策还是严酷地对待自己的部下都令我对他尤其是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据说,这部电影是以纪实手法表现希特勒生命最后十二天的,不过外界影评对于导演在电影里所表现的希特勒持反对意见的很多,认为他不够魔鬼不够真实。我自然不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希特勒是何样,也没有资质对外界专家们的意见抱以什么意见。知识当我看到影片里希特勒面带疲态的笑容给几个炸毁盟军坦克的纳粹娃娃兵颁发奖章时,猛然间我想起了黑白影象中历史上那真实的一幕。这使我相信,导演至少最大力度地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希特勒。用句很俗的话来说:希特勒既不是魔鬼也不是上帝,他只是个性怪异脾气暴躁的独裁者。

  和几乎所有二战背景下的影片一样,这也是部反映人性反思战争的电影,其中涉及到了孩子,他们无疑是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但最后原本应该在课堂里的孩子却在战场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甚至致死都没有明白他们为之而牺牲的是个什么样的政权。另外电影里那段某高官母亲用氰化毒剂毒死自己睡梦中亲生孩子的段落实在另我震惊。

  战争夺走了太多原本生命中美好东西,对盟军和轴心国千千万万的人来说都是同样,战争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受害者。套用一句名言来说:政治家发动战争,士兵们则身先士足。战争是政治家的游戏,人民的噩梦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五):果然小女生一点都不适合看战争片

  好吧虽然这不是战争片……不完全是?

  昨天把这部片子下到PSP里面,窝着被子看了快三个小时,挺难受的。不光是心里难受……片子太长了,身体也会受不了

  片子虽然细节还是讽刺了第三帝国一番,但在这个人人谈纳粹法西斯色变的今天,还是比较公正的。

  那么我想详谈一下这片子吧,中二水准,请各位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就别喷了~^J^☆~

  一:政治神马的啊,萌军神马的啊。

  我懂,我不谈多。作为一个德国控我并不会讨厌元首及他的帝国,当然我对二战也算不上了解。

  片子开头和结尾是元首女秘书的忏悔+回忆。恩差不多可以这样来讲。开头我也就不说什么了,结尾让我感到好笑一句话是:“所以我没有罪。”呵呵我笑了。其实我想她也知道什么制片人去采访她无非就是作为一个引子,再讲讲纳粹德国的罪恶什么的,但她却说出了一句为自己开脱的一句话?老奶奶的神态很有趣

  也是的,这片子既然是德国拍的,所以黑也不黑得特别惨。但是我特别不爽的是有些细节还是美化了萌军?

  1.“不杀小孩。”……你妹啊。柏林保卫战里苏军怎么对德国老百姓的,我哩个擦。斯拉夫人的S倾向暴露无疑啊。

  2.“我叫伊万,你好。”……(我保证没有穿越到APH)其实女主人公逃亡的那一段看得晕晕乎乎,我也别多做评论了。

  3.“希特勒呢?”……苏军的女孩们,看你们那嫉恶如仇眼神,盯着已经要腐烂的戈培尔一家尸体。你们觉得很残忍对么?哦哦是的,不过那不要紧,爱娃那一堆漂亮衣服到手了,以前的事情,都可以一笔勾销

  二:战争,去死吧!

  我爱帝国,但是我并不是战争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无论看多少这样的战争片,我都会感到心碎,我还是不明白战争有什么意义?二战因为什么?因为一战!一战因为什么?因为普法战争!普法战争因为什么?因为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又是因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好吧我不说多了,就是这样,战争就这样因果循环,永远没有结果。我杀死了我敌人爸爸,我的敌人杀死了我的儿子……永远就是这样。最受苦的还是人民。

  片中提到的,一些血流成河的,包括自杀的,人民们。我总是别过头不忍去看。记得开头那位扎着麻花辫,说要“为元首效忠”的姑娘,在战火纷飞的夜晚,中枪倒了下去,迎接死亡到来的那一刻,还是直臂礼……

  而比起外面的地狱,地堡里面的人还在干什么呢,他们还在通宵达旦的搞基,狂欢!

  三:只是几个细节

  1.亲父乱入了……我看到这时我YD的笑了。我不知道那些没听说过腓特烈二世的人看到元首用着复杂的神情望着一个老爷爷的画像时是什么反应。片子没做说明可能是因为主要观影对象是德国人吧,大概都知道腓特烈。

  亲父…你真的很闪

  借着这个地方猜测一下元首复杂的心情吧。尽管部下已经以人为本要投降,但元首坚决不投降。亲父的经验肯定也占了一大部分。

  那么,希特勒错了么?腓特烈错了么?

  说一下个人的观点,七年战争里到后期很明显是腓特烈输了,而且输得没有任何争议,毕竟盟军已经占领了柏林。仅仅是法奥俄提出的条件不同产生分歧,磨合一段时间,不仅可以夺回西里西亚,逼着腓特烈退位都可以。关键是俄国女王死了,死了不打紧,即位的还是个德蜜。不然腓特烈他死守西里西亚,换回的结果肯定跟希特勒一样。到时候他也不是什么”德意志神话“了,活生生”普鲁士罪人“。

  没错,腓特烈人品好,他幸运了一下。

  希特勒人品没攒够,结果就落入了正常的结局。

  就是那前人的侥幸经历,促使了希特勒拿柏林的妇女老少当人盾,不是么?

  2.真实中的虚幻。女主人公看着通宵达旦庆祝的舞会时,她哭了起来。这是我也很有同感,很难受的事情。

  强大摇摇欲坠的帝国,在毁灭的最后一刻如夏花般灿烂的绽放。男人们抽着烟,和平常一样。女人们喝着酒,似乎在竭力掩盖着什么。是啊就是这样,玫瑰花瓣掩盖着的白骨,还是弥补不了那令人作呕的气息。

  没有任何办法。

  3.片子一开始出场的那打飞了N架什么的萌娃子,【不得不发一下怪姐姐属性——真萌!】不过萌娃子就是萌娃子啊,受伤的小鸟,看他打穿了一苏军胸部后茫然无措的眼神,战争的残酷啊,一点都不适合小孩子的。所以包括我…

  希希,柏林保卫战,你确实做得太不像个样子。

  什么希特勒青年团啊,那就是个杯具。

  4.元首的愤怒……好吧那段我就不说了,大家恶搞看得多。

  四:关于人性

  虽然部长毒死一家子这事大家都知道。但我看到那地方时还是忍不住了。有人说那里剧情拖沓,但是看到戈培尔太太一个个把毒药放进孩子的嘴里,那一个个洁白的小脚丫子,真是很心痛。

  片中很喜欢先播到外面孩子们一脸污垢的死在战火中,然后转到里面孩子,永远保持着天真无垢的美好笑容。那时我确实有点开始讨厌里面孩子的任性了。但我想到了他们的结局,还是受不了。

  六个啊,六个。外面影评竟然说那是戈培尔太太的灭绝人性,他们自己生六个孩子,每天教他们唱歌,拉拉扯扯这么大,容易么?

  个人认为,部长下得了手,那是因为他们跟老百姓不一样。古今中外,为了理想与孩子们一起自杀的人层出不穷,是的,戈培尔太太早说了,她或许觉得没有国社主义的世界,还不如死了好。那么就是因为他们的爱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而已,有毁灭人性这么可怕的说法么?

  还有一些将领是这样我就不多说了。这件事,我的想法就这样。我还小,没当父母,不懂,我只是情景带入而已,各位也就别喷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自杀。

  我再次破坏气氛的说一声……我看了这片子后晚上做梦,梦到爱娃要我自杀为元首效忠。我同意了。

  结果在是自杀前的前几个小时,我胆怯了。这种胆怯真的是特别真实,彷徨,犹豫,紧张,害怕。那种感觉是每一个人不到那种地步完全感受不到的……这还仅仅是在梦里!

  醒来后我就想,每个举枪的人,他们的内心都很强大。

  自杀。这让我想起了墨家……或许很好笑吧,纳粹杀人狂和主张”仁爱非攻“的派别放在一起。

  但又想拿百科里党卫军词条的描述反驳一句……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啊。

  如今这个世界礼教崩坏,天真,仁爱,美好,都成了一纸空谈。”只有永远的利益。“是的,说得好。但我们帝国的卫士们,他们只信奉理想至上,其次才是家人,爱人,朋友……利益。

  这么说或许很残忍。比起那些不管家人一心为祖国捐躯只为求个好名声的战士,我更鄙视那些曾经为纳粹党效过力,战败后又摆出另一幅面孔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伪君子,恶魔。

  五:对这个片子的评价

  还不错。

  推荐一看,虽然有点长了。

  有些地方确实该删改一下。比如毁灭之前帝国的抵抗,说的过于多了点。个人觉得到德国宣布投降后,后来的可以少讲一点了,不然完全不能突出”帝国的毁灭“。比如女主角逃亡时遇到了什么事,不是应该讲那么多的。结果之前德国投降出来的沧桑感完全就要消失殆尽了。

  于是剧情不知所谓……前面主要讲帝国的领导人和服务者。后面却开始讲人民的苦难……(到最后我差点连希特勒长啥样都忘了)

  至于结局么,可能有点配合那女秘书的回忆录。然后想让主题升华到”在废墟中爬起,生活还在继续“的主题,就安排那萌娃子跟女主一起骑自行车了。

  不过这样的话,前面和后面突出的什么,就有点不搭调了。很难感觉到电影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希特勒及帝国在毁灭之前的彷徨,还是德国人民的苦难?还是最后,微笑着面对废墟的决心?

  如果我拍的话,就会多拍一点废墟……不过有个地方很不错的,苏军的狂欢和德军的默默无言的对比。

  就像是这样……德意志遇到的苦难有很多很多,受的欺负也有很多很多,于是我们爆发了,我们燃烧了,我们熄灭了。

  我是剑,我是火焰。最终结束了,但我们不会忘记,火焰烧到的每个角落,照得我的脸,通红通红。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六):选择与代价

  戈培尔说:我们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现在,该是他们为自己的选择献身的时候了。

  在我眼里,这是德国悲剧的核心所在。只是罪魁祸首的靶子太易辨认,以致于人们能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们脚下,让他们更加醒目、更加明显。只是,行善可以隐姓埋名,人民的权利可以被代表行使,罪孽却不能被隐藏,也不能以代表的方式清算。希特勒既然是一个人,就一定有人性的一面;人民既然是人,也必定有兽性的一面。所以希特勒可以是小戈培尔们的“伯伯”,每个德国人身上点滴的纳粹主义集合起来,就能发动一部强大的反犹机器。

  这不是一句“欺骗”就能遮挡的问题。《狗镇》里的Grace对父亲说,但他们是人,人就是有这样那样的弱点。铁面的父亲回答:所以他们也得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付出代价。冯提尔的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省钱,当一切障碍物都不存在,当人们所有的行为都赤裸裸地出现在彼此眼前,无法回避时,人性再也无所遁形。Grace第一次被强奸的时候,狗镇的居民们仍然像平常一样活动。透明的恶行使一切平静变得荒谬而伪装,如果那些看不见的墙真的不存在会怎样?如果罪行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会怎样?情况会有所不同吗?或者这样问:他们是真的看不见还是装作看不见?当后来每个男人都去Grace的房间过夜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们的眼睛看向哪里?上帝是仁慈的,他让我们学会了遮挡。有多少人性的软弱、怯懦、自私、残忍被四面墙壁所阻止,避免了考验、责问与彷徨,于是,我们可以继续衣冠楚楚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上帝面前伪装成一个清白无瑕的好人。

  但我们是吗?我们真的是一个好人吗?我们对得起自己信奉的道德与良知吗?

  Traudl Junge在片头说,没有人逼我这样做,去柏林是我自己的选择。在片尾,她又说:我终于知道了,年轻,不是借口。

  Grace对父亲说,我不怪他们,在他们生活的环境里,他们已经做了他们最好的。她还说,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不能做得比他们更好。

  如果仅仅是这样,留在潘多拉魔盒里的希望,实在不配被人类拥有。

  人类配得上的,也许只有上帝的滔天洪水。

  冯提尔的魔盒里,也藏着一个希望的精灵。皎洁的月光像上帝的探照灯,让Grace醍醐灌顶般看清了狗镇的现实。她对父亲说:他们的确做到了最好,但,还不够好,还不够好。

  于是孩子被杀死在母亲面前,房屋被烧毁,天空血红一片。

  原来希望从来就不是天使,与摩菲斯特的交易,才是惟一的出路。

  一定会有人指责导演以暴制暴。但Grace不是没有尝试过,圣母一般的纯洁的确能感染和改变人,然而,它们都是有底限的。在利益的分界线之前,它们总会戛然而止。

  冯提尔只是听从了上帝的旨意。如果上帝拥有原子弹,也许就不需要洪水了。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七):弱肉的下场

  看这类影片唯一的问题是历史知识,其中有一大堆的人物是自己不熟知的,或者是误解的。然后你必须拼了命去百度,Google。比如结尾女秘书口中的那个苏菲·肖尔,我就一点了解也没有。

  尽可能的还原真实,是所必要的。尽管影片最后,琼格小姐一再忏悔自己的年轻,但都掩饰不了影片对纳粹的人性刻画。

  至少希特勒没有屈膝,无论他多么残暴。

  至少很多德国人都以为国家##社#会#主#义是他们的信仰,元首是他们的希望。他们为此抛头颅撒热血。

  很多时候,影片在传达这样一个意思,有些地方,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这多少有点成王败寇的意思。

  然而,毕竟有五千万人因他挑起的战争而丧命,没有人可以,没有人有权力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剥夺别人的信仰。如果有人只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那他终有一天也只会是个弱肉的下场。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八):国家社会主义却排斥共产主义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从主人公情绪为主线一直笼罩整个剧情。部下一方面希望元首能够离开柏林,一边却不遵循希特勒的命令行事。显然,德国的将领不会像希特勒一样失去理智的,他们仍然保有良心和对国家有无限的希望。

  种族主义与极权主义到现在还存在,可也不再是主流,人民发现过去的历史也不是那么苍白而没有感情。希特勒在知道溃败的事实后,一边安排身边的人离开柏林,一边愤怒地指责军官们没有听他的命令进行驰援。天知道德军已经被打的稀巴烂了。

  这这部片确实是一部好片,压抑地能够让人民反省,一些细节在观众心中也十分明了。希望其他人有更多的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九):双面德国

  感觉整部电影充满了双面性。

  到了战争后期的失败者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始非常非常自负,然后头脑发热,希特勒简直把这一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首都柏林就快被攻陷的时候他还在幻想自己之前部署的军队能够过来支援,但其实那些军队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一面是幻想,一面是疯狂的决策,为了他的计划实施他置柏林的百姓和伤兵于不顾,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并且胡乱地按照自己的不切实际的设想指挥。然而同时,一面是疯狂无情,另一面又是富有人情味。他自己要留在柏林的地堡里与苏俄抗争,同时又劝他的秘书和部分将领从这儿逃出去。有时候甚至令人怜悯,当看到他的日益严峻而苦恼的脸,从饭桌边起身都要费尽气力的样子,以及已经停不下来的颤抖的左手,这样的末日帝国的君主总会让人有那么一种惋惜。

  对于德国的将领们,也是充满了两面性。一种是无限的忠诚,一种是忠诚之中带有一定的道德上的反抗。影片里的戈培尔,那个“创造希特勒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希特勒的一切意愿的绝对遵从堪称忠臣典范,然而这样的忠诚就意味着会犯了和希特勒同样的错误,他同样陷入了盲目之中。此时就有一些将领清醒过来,为了德国无辜的人民而反抗希特勒的一些决策,比如那个医生。“但这并未影响我对您的忠诚”。让人感觉并不是所有的纳粹都是那么穷凶极恶毫无人性的。

  但是无论如何,当那些德国的将领在帝国的最后时刻纷纷选择在地堡里饮弹自尽时,还是同样有无限的惋惜。

  人民总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的。在帝国将要崩塌,有的将领都在饮酒作乐以消磨时光之时,除了逃亡的人之外,还有很多市民和士兵选择留在柏林作最后的抗争。不得不说这样的抗争有如义和团对抗八国联军,简直是去送死,但是那一些悲壮的场景还是让人无不感慨。毕竟人民是无辜的。

  在这个必然的历史潮流中,还是有很多的人和事,就算并不成名,但是无法忘记。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十):一部表现绝望的佳作

  当人知道末日即将来临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挣扎、幻想、失望、愤怒、绝望、恐惧、悲痛……。而这部影片则从各个场景各个人物恰如其份的展现了这一切。

  柏林即将沦陷,元首的办公地和指挥中心从光亮的总统府转移到阴暗的地堡。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纳粹帝国统治集团中心面对“毁灭”每个人是什么表现呢?

  挣扎。希特勒坚决反对撤出柏林,在影片中他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他的作战布属。每一次会议上,那些高级军官都对他的提议表示不可行,而希特勒的回答永远是“那些人如果爱国,如果忠诚,如果是真正的日耳曼民族,就一定会挺过难关扭转局面……”他坚信柏林还有希望,不撤离无论谁的劝说不听。当别人提出先撤出平民时,他也反对,甚至还想将德国的重要基施全都炸毁死守阵地,理由还是那句话。

  幻想。在最后的几天,希特勒还以为会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解柏林之围,而相对的希姆莱等其他高官选择通过政治谈判还换取生机。在柏林的城市街道上,几个纳粹少年兵仍在用仅有的几枚大炮防守。希特勒也不忘对这些“勇士”给予表彰。当一个父亲去劝说自己的孩子放弃时,所有的人都骂他懦弱,眼睛里还是那种相信会胜利的眼神。

  失望,愤怒。“第九集团军无法突围”、“戴乃坦无法进攻”、“二十九军离这太远”……当幻想破灭,现实的失望愤怒随之而来。几次会议上希特勒不停的怒吼,捶胸顿足,会场外的人流泪、叹息。“军队急需药品、物资、面包”回答就两个字“没有!”教授开车去医院寻找药品时,空荡荡的医院除了一些老弱病残什么都没有。

  绝望。终于再也没有力气发火了,希特勒也作好了自杀的准备。先和爱娃结婚,然后请来军医询问如何用毒药自杀。对于那些表示要跟随他的人,给他们毒药。在最后的日子里,爱娃开了舞会,疯狂跳舞作乐;几个高级将领,终日喝酒买醉;最忠诚的戈倍尔把自己的妻子和几个孩子全都接到了地堡,当女主人公问没有了希望为什么部长还接他的子女过来,对方看着她没有说话,而接着女主人公就捂住嘴,眼睛湿润了……

  恐惧、悲痛。“大难临头各自飞”除了几个誓死向希特勒效忠的官员,其他人都向希特勒提出了离开柏林。帝国医生在被拒绝后,带着湿润的眼睛回到家,穿好制服在餐桌上和妻子、儿女一起用最后的晚餐。一位护士带着给希特勒讲述如何服毒的医生来见希特勒时,紧紧握着希特勒的手,哭着喊一定要带领我们走出困境。可哪还有希望呢?戈倍尔的妻子跪着求希特勒离开,被拒绝后,也选择了自杀。她向医生要了毒药将自己的几个孩子亲手毒死,最后和戈倍尔穿好正装走出地堡开枪自杀。影片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没有配乐,没有过多的台词,几乎是一气呵成,气氛悲凉压抑到了极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真实的纪实电影,通过纳粹灭亡这一个事件,将人性那最脆弱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人面对末日会怎样,影片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