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通史(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通史(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8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通史(上下册)的读后感10篇

  《中国通史(上下册)》是一本由傅乐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6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一):《中国通史》:兢兢业业的通史读本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记载了从上古至清亡的数千年间中国历史舞台上曾演绎过的重要史实。作品史论兼备,语言简凝,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通史作品。作者傅乐成乃是傅斯年之侄,而聊城傅家更是出了至少四位卓有成就历史学者深厚的家学,或许是使得这本《中国通史》颇有“方正持重”之感的原因吧。

  时至今日,写“通史”的历史学家越来越少了。究其缘由,一是有关历史的材料堆积得过多,整理它们即需要耗费学者的大量精力,想要实现“整合”便显得愈加困难;其二则是人们似乎落入了这样的误区,即书写历史,是为了某个“答案”。人们坚信历史是按照某种“固定逻辑”在运转,于是史实的价值,便只是为验证“规律”而服务——于是“通史”的价值,渐渐为人们所忽略。

  “人们从起点终点路程长度并未改变,可是桥太多了,人们又企图到每座桥上都走一走。”丰盛的材料来源于人们的记忆,可它们显然也会扰乱人们的记忆。但是人们对“了解历史”的需求之迫切,又是显而易见的。表面上看,对历史的博学可以丰富我们的谈资——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之所以乐意谈论历史,只是因为那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也有关我们自己,而拥有一个通达的历史把握,同样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有益观照。

  我们需要对曾发生的事有一个清晰认知,才有助于我们理清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这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所谓历史最直接的意义。然而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套既定的历史逻辑。傅乐成的《中国通史》,其独特性即在于此。就算是治“通史”,大多数书写者也总乐意将自己的阐释混淆于史实之间。恰当、并适量的阐释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叙述历史,其根本还应是对事实描述。除非是在公共场合,否则书房里的我们还是喜欢一个“兢兢业业”的书写者,而非夸夸其谈的空想家。

  于是在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材料的整合与事实的专注。全书凡二十八章,以朝代变迁为纲,每一朝代均从其更迭之大事起笔,再分别叙述制度、外交、学术宗教等等方面,条理清晰,同时覆盖面甚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这样一部作品,既是对已有历史知识的梳理和补充,同样也是对“国史”再思考过程。在这样一个“猎奇”被当做读书、“读史”主要动因的年代,这样的作品也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治国者当读史以晓理政之方,而对于普通读者,读史也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在足够广远的时间跨度中,你可以找到更恰当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活。而历史本身既然是一面镜子,那便只能是一面镜子。夸张、扭曲和装点,都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方式——失真了历史,我们便无从看清自己。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二):读傅乐成《中国通史》

  不久前,读傅乐成《中国通史(上下册)》。这部通史的质量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也不必抬得过高。

  《通史》出版于1960年,确如许倬云所说,傅乐成已将当时的学术成果基本上吸收了,目前,即使在史实和研究结论上会有超越,但绝大多数结论仍然可信,且《通史》叙述条理、总结精悍,便于入门。

  近代以降,史学从传统的“史部”逐渐变为学科中的“历史学”,这不是名称的简单变化。从观念上看,中国古代经史结合的传统,伴随着经学被判死刑之后,史学的独立不仅是学科性的,也是观念性的。在有些学者如钱穆看来,史学是经学瓦解之后,填补中国抑或中华民族价值和伦理空白学问,是保存观念上的中国完整统一神话”的寄托。但对大部分历史学者而言,史学只是与文学哲学艺术乃至物理工程等并列的学科之一,并不比其他学科地位更高,而且在研究方法、文献搜集等方面要向“科学”靠拢,才能可能保住自家地盘,以免遭受经学那样的命运

  从方法上看,尽管近代史学对传统研究方法特别是清代史学研究继承颇多,但作为一门近现代学科,史学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体系建构。在这个大背景下,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已经是现代学者,只有程度深浅水平高低,并无本质区别。即使49年之后,无论是范文澜、翦伯赞这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还是陈寅恪这类深受欧陆近代学风影响的学者,还是古史辨派和赴台的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的诸位学者,都被这同一种背景所塑造。

  因此,傅乐成作为历史语言所创始人傅斯年的侄子,其《通史》也必然处在这一个大背景之下的。有些读者,看到傅乐成身上的“台湾”两个字,就下意识的认为这本书一定比大陆的同类著作“更多的保留了传统”“是真正的信史”,这些看法纯属想当然。翻阅《通史》的目录、章节和论述手法,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课本并无什么本质区别,都是根据朝代划分历史分期,先精要地叙述朝代兴衰,再讲述朝代的经济文化民族问题。这些教材也好,《通史》也好,都是处在这一史学大背景之下。譬如,与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相比较,刨去那些马克思主义教条的痕迹,两本书的异同并不难区分。就其区别而言:范文澜说农民造反是“起义”,傅乐成说是“匪、盗、贼”;范文澜谈论民族大融合,傅乐成则赞许汉民族对周边民族的同化;范文澜要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傅乐成要表彰统治者的开疆拓土,等等。这些只是立场不同,他们所研讨的重要学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术方法却是一致的。

  傅乐成《中国通史》之所以还值得一读,并不是因为他是傅斯年的侄子,也不是本书在台湾出版,而是,傅乐成较为忠实使用了现代史学方法,并平实的论述了古代史,读者不必去剔除大陆同期史学家的马克思主义痕迹。而就史学研究而言,这本书并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也没有借此提出某种框架性的言说,因此并没有极高的地位。当然,就其作为一本入门书而言,其叙事的条理、篇幅的长度、观点朴素,使得《通史》仍然是一本好书。此书大陆版有删节,亦需注意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三):中国通史,一部五千年中国史

  每读通史类著作感受到是,中华文明就是不断被战争鞭打的人类史。

  中国从有史料的商朝起到现在三千多年。战乱占,没有大一统的时间近一千年。那是古代人的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之中我佩服的是这个民族能够依然的流传到现在而我们的文明依然是能够存在于现行的之中从未中断。中国历史浩如烟海。单正史,定鼎中原的王朝的就有25个。其中包含了南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等。不算汉族统治的有元朝,清朝这两个是大一统的。建立政权的(只写大的国家)北魏,北齐,北周,前秦,后汉,前燕,刘宋,南齐,南梁,陈。还有五代十国。论影响力秦,两汉,唐。其中唐是中国历史国家实力最强的影响海内,他的余晖至今还在。

  汉族,居住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奠基民族,从南北朝乱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定居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汉族,继续传承中华之文明。

  这篇文章我想写的太多,但还是会这本书上,这本通史,从阅读的角度来说,适合对中国历史感兴趣且有点基础的人,比起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反而更易大家的接受范围,作者在开篇是写到,这本是集百家的所言加上作者本人的资料而成,所以并不是作者一个人的集编。这本通史的优点细致,语言上通理,可读性高。缺点是作者的那种汉族主义者的优越跃然纸上,在写到北方的外族入侵时描写外族的将领,领导者有点歧视,不能做到以一种平等的角度去写,而作者还是对于清朝的统治者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还有着重的记述唐朝,而与宋同一时期的辽,金,西夏,其中辽在没有改国号之前称契丹,它的发迹与唐的并时一起而被记录起来,后到改国号为辽后出现宋的章节,虽然辽没有统一中国,但是他们能从有史料记载起经历中原王朝的隋唐宋三个必有他们这个民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

  书里的一些细节,比如在每一场的战争会加入地图来让读者理解,如刘邦项羽的楚汉之站,官渡之战。还有细节就是书里会有一些各种文史资料的对比及前人的研究问题错误的史料更正。

  傅著的特点就是细而不有不失。作为通史的宏观。写通史,不能什么事都细细的写出。现有的通史有许多就像是百度百科拼接而成的。没有任何意义。

  品历史,从贯古今兴文大事,抑或从事件之中提取之精华补给人生感悟之所需。完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四):很好的一部中国古代史

  提起历史,第一印象就是学校里的那一本历史书。从小学高中,一直不间断的学习着,然而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朝代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严格来说,之前我对于中国古代史并不是很了解,仅有的一些内容也是通过历史书、课外书,甚至是电视剧电影中弥补过来的,不过大多都是片片断断,真假难辨。而且这样的历史故事重复度太高,特别是讲到秦朝、汉朝、明朝、清朝的居多,听来听去都是那些老梗。

  提起傅乐成这个版本的《中国通史》,发现熟知的人并不多,大陆看的最多的是钱穆、吕思勉、范文澜和白寿彝的版本,这几本大作,没有一点基础读起来还是挺费力的。傅乐成作为台湾著名的历史学家,可以说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历史。此书成于1960年,在台湾史学界颇有影响,是一本很难得的历史作品。

  从第一章史前时代,一直到清朝的灭亡,傅乐成通过每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经济和学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迭。

  都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姑娘,没人不喜欢漂亮的姑娘。但是,写历史不是在给姑娘打扮,而是应该还原她的本质,让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总的来说,傅乐成版的《中国通史》更简洁一些,没有过多的引经据典,而是对历史的发展走向娓娓道来整体读起来就像是一气呵成。但是简洁不代表内容短缺,而恰恰相反,傅乐成广博的历史知识,在书中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在这本书中,傅乐成引用了不少考古内容,包括不少最新颖的材料及出土文物图片由此可见作者对本书每一次修订的用心

  写历史,最怕的就是剪不断理还乱,从头读到尾,内容倒是非常多,可就是太零碎,合上书一回味,能记住的又太少。我读傅乐成的《中国通史》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整本书的阅读过程都比较流畅,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一点即过,不影响整体上下文的衔接。

  而且,傅乐成显然也知道读者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剔除了不少陈旧臃肿的内容,把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摆出来,从前到后串成一条线,每一个朝代的兴衰灭亡一清二楚。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至少我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再者,傅乐成的这本书也综合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提精摘要,合二为一,融入他的《中国通史》。因此,这一本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相对而言也更加完善和精炼。

  文/颜先生

  《中国通史(上下册)》读后感(五):一部境遇悲惨的通史名著

  傅乐成先生《中国通史》,先后由贵州教育出版社(至少四刷)、中信出版社出版,畅销不衰。中信版2014年10月初印(责任编辑于贺,特约编辑韩威),腰封云:“比肩钱穆《国史大纲》的通史类著作,傅斯年之侄傅乐成传世诗学巨著,畅销台湾地区数十年,许倬云力荐。”周邦道先生为题签,也算力荐者吧。上架建议是“历史·畅销书”。是否比肩《国史大纲》姑置不论,民国部分被砍掉,已算残本,如果编校过关,尚可看得。

  但是,贵州教育版先不说,中信版质量如何呢?2013年9月,金言堂得到底本影印件,持贵州教育版逐字校勘,不算对全部古地名及括注的妄加改窜,除去未编号的,共得666号,整理为数万字笔记给相关人员,依照改过,换家出版,即中信版也。那么中信版宜乎没有问题,至少问题很少了。孰料对照贵州版的校勘笔记那666条,逐条对勘,发现遗留、新生了不少问题。放宽标准,可以手按《现代汉语词典》辩解的,以及标点符号的不规范用法一律不算,仍然触目惊心。现将贵州版校勘笔记原条粘贴,保留原编号,加以简单说明,并重新编号(中信第某号),标注中信版页行位置,以便利用。

  中信第1号:【未编号】“自序”倒第1行,“则未曾著力”,照简体字的谱儿,当作“着力”。——中信版页行同。

  中信第2号: 5.(这是贵州教育版的编号,下同)同上倒第13行,“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人建立了他们的家族制度、传子制度以及分别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都始于商朝末叶,而到西周时代成了定型”,顿号当作句号。传子制度及宗法制度,都属家族制度,层次分明,用顿号则三者并列,且在语法上读不通矣。——中信版019页同行。

  ……………………

  本报告共96号,详见慕知堂的日记。

  碰到个日子,就纪念,购物,好像很向往的样子。引进一本严肃的历史书,竟然如此态度,真是不知其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