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10篇
《小不列颠 第一季》是一部由史蒂夫·班德莱克执导,Matt Lucas / David Walliams / Tom Baker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一):透过剧看文化
今天才知道这部剧,是老师上课时的范例,是一部很好反应了不列颠文化的喜剧。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how the British laugh about their culture - Little Britain thrives on stereotypical depiction of life in the kingdom. A focus on audience reception will demonstrate the link betwee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Krajewski,2013)。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二):小不列颠里的浪漫
将英国人的幽默展现到极致,小不列颠堪称为这个时代的经典。我将它评为上乘之作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整个基调都非常明亮,在轻松的大笑之后,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两位主角的演绎更是让人拍案叫绝,Matt Lucas和David Walliams无疑是这个时代的才子。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部无厘头搞笑的片子,而相反,是一部浪漫到极致的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片子,可以作为人生前进的伴侣之一的片子。现在选出我的浪漫主角前五名品一下,哈哈。
浪漫主角No.1 Emily
这个易装癖简直可爱到要死,看看她的神态,永远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每天快快乐乐地穿着美丽的华服,画着可爱的艳装,仪态万方地走在湖边或出现在酒吧里,眼神中透露出无限的妩媚,快乐地做着自我介绍We're ladies.我最爱她的笑,简直是毫无机心,是明朗到骨子里的笑,温暖得可以融化整个大英帝国。
浪漫主角No.2 Sebastian
同样是仪态万方,Sebastian的纯情与多情简直叫人忍俊不禁。他的小聪明,小脾气,小性子,爱吃醋的小毛病,还有一次次的小调情,简直是浪漫到家了。首相府要真是这个样子,那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欢乐的地方哈哈。
浪漫主角No.3 Daffyd
Daffyd的浪漫,在于他是一个彻底的非现实主义者,哪怕周围人们全部都是同性恋了,我依旧是"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你们是你们的,我完全拒绝承认,我永远沉浸在我美丽的童话故事里,这就是他,我们可爱的Daffyd.
浪漫主角No.4 Lou
我这辈子都想变成Lou一样的人物,想有一个Andy那样对我心理上过度依赖的朋友,表面上看Lou是辛苦的,总是要为Andy做各种事情,而实际上,Lou是幸福的,因为两颗心之间,是温暖,Lou对Andy百依百顺,每当事情发生后Andy说I don't like that的时候又完全不埋怨他,真是浪漫到死啊。
浪漫主角No.5 Vicky
Vicky的浪漫,在于她的乐天,生活不管多糟糕,哪怕考试门门不及格,要推着私生子到处溜达,完全不在乎,生活嘛,就是要开心开心开心,头脑清楚怎样,聪明怎样,生活有条理又怎样,生活的根本都没有抓住,还没有我们的Vicky快乐呢,哈哈。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三):Little Britain里的Great Britain
这篇严格来说也不是影评,只是一种观点。
向我推荐这部剧的那位同学曾经跟我说过:英国人可以这样恶搞自己的国家,回头想想,我们中国人可以吗?
Little Britain里,有一个Great Britain。
Little Britain,它的恶搞之所以是恶搞,因为它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了这种恶搞是恶搞(这句话有点乱,请慢慢理解),所以,我们不会把这种恶搞当成真的,不会把片子里那个荒唐的社会映射到现实的英国社会中去,它只是为Great Britain增加了一层魅力,一层神秘,我们禁不住会想:真正的英国是什么样子的?
文化不是说让谁征服谁,让谁挑战谁,而是在最终成为一种互相谅解,互相尊重,互相映射的存在。
中国的文化的确悠久,美国的文化的确辉煌,但是当有一天这些文化需要几个80多岁的老头子拄着拐棍颤颤微微的出来捍卫的时候,我们只能说这种文化已经垂死了。
一切都有生老病死,但是文化因为其对外来事物的吸收而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当一种文化只能用经典来标榜的时候,不妨把它放进博物馆吧,哦,最好还是免费博物馆。
国人一直在标榜所谓汉文化,那么汉文化是什么呢?是儒家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我认为,汉文化就是一种包容的文化。
汉族这个民族,是一个混杂的民族,因此它从来都是缺乏民族凝聚力的,但是这样一个民族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没有被消灭呢?因为,当你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时,那么,你就是汉族人。在汉族人的群体里,没有人关心你是哪个民族的人,只要你不关心。包容的汉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而获得统治,时而备受欺凌,但是,他们从未消逝过,因为,汉族就是中华,汉族就是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所有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都是汉族人。
可是,今天的汉族人在做什么呢?
今天的汉族人在每一个论坛里张贴鲜红的国旗,今天的汉族人在每一个QQ群传播抵制这个或那个的消息,今天的汉族人不允许一点点不同的声音,今天的汉族人已经变成了一种可怕的族人。
为什么要以一个民族来划分世界?为什么爱国主义在向民族主义倾斜?为什么你们以为走上大街高喊口号或者干脆把所有反对你们的外国人赶出去就能解决一切?
是的,你们让世界都害怕了,你们让世界发抖了,但是,这是因为你们的强大,还是因为你们的疯狂?
文革,也许是中国一度混乱的时刻,但是绝不会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引以为戒。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四):本屆奧運主辦國 : Little Britain 小不列顛
Great Britain (大不列顛國)今年作東, 早把東倫敦破工業區剷平, 起了館場, 舖了路直通市區哈洛德百貨公司, 要迎接富裕的亞洲人來一起拼名牌手工高檔經濟.
英國民族性素來保守謙虛冷靜愛面子, 以冷幽默見長, 擅長雙贏談判, 會做生意,重視人文教育, ’紳士淑女’表現在儀態,談吐,社交,學問,家世,學歷上.
學校教育完成, 傳統上, 要子弟們來一趟兩年的自助旅行 ( Grand Tour), 帶著管家書僮奶媽鈔票, 遍遊歐洲或亞洲, 法國義大利是最後文化雕琢 (finishing) 必去的國家. 有戰事, 男人留在後方是被人瞧不起的.
16-20世紀是英國人的天下, 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出了洋打開中國貿易大門, 長驅入印度非洲亞洲, 統治地球上1/3土地, 掌握世界主要海洋河流交通要道, 攔路~~收過路費~~, ‘To live and let live’ 是殖民政策的精神, 也因為這樣, 一戰後眾殖民地吵著獨立, 大家能好聚好散. 大英國協還有16國死忠會員, 剛去完倫敦參加女王登基60年輸誠獻藝.
英文至今幾乎是世界語, 上世紀因為英國強, 這世紀因為小老弟美國強. 何時難如天書的中文可以成為世界語, 要看我們開得起自己的玩笑否.
真正的精神強者樂於揭自己的瘡疤, 能當眾開自己的玩笑, 也不會對別人的批評(criticize and offend) 暴跳如雷, 恨得牙癢. 反而真心認同你罵得對, 說得好, 謝謝你以後, 順便幽自己一默.
當然他必須有 very solid 自信做基礎, 並且長期以來, 清楚認識自己的斤兩和德性. 認清自己就容易認清外在世界本質, 在他心裏, 別人也一樣現形, 你我不過都是人, 你也沒什麼了不起. 看看世界各民族, 動不動就齜牙咧嘴拼老命現幼稚, 英國人這一點比其他國強一些.
2003-2006兩個 Bristol 大學戲劇系畢業生編演了 Little Britain, 把英國社會弱勢邊緣人形形色色百姓, 高倍數的放大給自己看, 乍看刻薄惡趣, 再看其中有深意, 佩服這兩人的觀察力和用意, 及 ‘如得其情, 哀矜而勿喜’ 的人道關懷. 全英國有這樣的胸襟看你我彼此, 也不怕DVD流到外國給人瞧不起, 連年得獎無數.
紅到美國, 繼續拍 Little Britain USA笑話美國人, 拍了兩季, 只在 HBO播, 還是激怒了山姆叔叔朝野, 輿論撻伐不斷.
看Little Britain考驗你的胸襟和忍受度, 兩個男生演各式腳色, 忽男忽女:
歧視所有種族的課務組長 (各種族學生充斥大學),
言不及義, 經常坐牢打架, 頭腦混亂, 行為乖張, 生一串不同爸爸小孩的休學未婚媽媽 (家庭社會問題),
教人減肥自己背後吃奶油蛋糕嘴賤的減肥指導員 (如你我),
油輪上度假中心騙吃騙喝, 開老公芭樂票實際老公早離婚娶了非洲二任的肥婆 (英國自嘲)
永遠認為自己是村裡唯一的同志, 各式gay行頭, 從沒 gay sex過也去做愛滋檢驗的 gay (做我自己, 傲慢有理)
熱戀總理, 佔有慾極強,的唐寧街男機要秘書 (讓人頭痛的政治化粧師)
胡掰羅曼史小說, 躺著抱小狗都名利雙收的暢銷書作家 (文化賺錢靠俗爛)
所有人都看出他是男的, 路邊叫他幫忙修拋錨車, 到處告訴人家我是淑女的小洋傘變裝癖 (只要我高興, 管你怎麼想)
都要結婚了, 還喝媽媽奶的紳士 (罵到一群人)
………..
林林總總近百種角色, 嘆為觀止. 劇本,化妝,演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
回頭看台灣類似的王偉忠全民最大黨, 演員功力足, 可惜劇本化妝粗疏, 如果經費夠, 未來有希望看到 Little Taiwan or Little China.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五):这是一部新概念英语一样的喜剧
英国似乎盛产以好基友形式搭配的编剧兼导演兼演员,才华横溢满腹梗,男扮女装浑身槽。前一阵看《疯城记》逛豆瓣时才知道:编剧Steve Pemberton 和 Reece Shearsmith 一人分饰多角,在整部剧中上蹿下跳。《疯城记》仿佛就是他们的talent show。
两人玩得十分尽兴,我这样的观众却在得知真相后忍不住对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擦亮双眼,最终还是能发现David妈妈和Mr Jolly生起气来的情态其实是一样的嘛~所以说,若想如同Steve和Reece这么搞,演技再牛的演员也还是分身乏术:因为最能丰满角色的细节其实是演员自身特性的流露,一人分饰多角的话就会尴尬地发现各个角色的底色相同,塑造起来难免单薄。
其实他俩已经非常不错了,必须是精神分裂到一定程度才能演到这种境地。《小不列颠》里的一对好基友Matt Lucas和David Williams 相比起来就要逊色一些。整部剧都是由两人撑起来,不良少女、异装癖、假残疾人、同性恋...所有角色都带着一股疯癫劲,比起《疯城记》里的人物来说要抽象很多,放在英剧堆里就像是杂志中间的“轻松一刻”。好在两人深谙幽默原理,必定是那些有关痛痒的东西被举重若轻地撩拨了一下,才能引得有默契的观众从心底呻吟一声:我艹!
于是这一对好基友就对大不列颠开始了冷嘲热讽,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小不列颠》贱贱地演了四季,还从大不列颠跑到了美利坚合众国。疯疯癫癫的小人物依旧如故,每人一句经典台词常挂嘴边,笑料十足。
【yeah-bu-no-bu-yeah-bu-no】
不良少女vicky每次一出现都让我想到日和里的圣德太子,亮粉色的运动服被lucas的大肚子撑得像气球。在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总是语速超快地扯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废话,还一副很吊的样子。编剧大概是在讽刺英国青少年,脑袋里面空空如也,除了周围鸡零狗碎的八卦什么都没有,只能通过破坏道德来突出个性。
【whatever!】
塞巴斯酱的小头发真是飘逸,娘炮十足。暗恋首相总想借机扑倒他。每次有人稍微和首相亲密一点(包括首相夫人)塞巴斯酱就翻着白眼气鼓鼓地来一句【whatever!】相比起《Yes!Minister》里的Humphry真是可爱的不得了。
【I want that one】
Andy这个假残疾人在挑选东西的时候从来目不斜视,选择错误后心安理得地来一句“I hate it”.于是活雷锋lou又不得不大费周章地给他擦屁股.像极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个任性又没有自理能力的小孩与一个心甘情愿地不断付出的家长。
【I'm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
当Daffyd略带落寞地说出这句话时,别被他给骗了。作为小镇上的无业游民,Daffyed把gay当成了职业。同性恋莫名其妙地成为了一种身份保障,境遇不佳时随时来一句“我是gay”瞬间就能把问题提升到同性恋歧视上。Daffyd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心理依托的人,生怕小镇上出现其他gay抢他的饭碗。他可以穿各种奇异的衣服,看同性恋杂志,但是自己究竟是不是gay,恐怕他自己心里清楚。
【I'm a lady~~~】
打着蕾丝边的小阳伞,头戴大红花走在路上的异装癖男子,其实是超级可爱又善良的一只啊~
《小不列颠》里疯疯癫癫的小人物其实是浓缩版的英国人民,虚伪、无知、傲慢、懒惰、善良、可爱...无论编剧们想要表达些什么,还是纯粹为了搞笑,小不列颠都做到了。略带学院派的喜剧,感觉很像《新概念英语》——闷声讲笑话,茶余饭后看看确实足以健胃消食~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六):什么人应该看“Little Britain”
1,同性恋,有色人种,肥胖人士。你们能在这部剧里获得被羞辱的乐趣。
2,Cosplay和易装爱好者。Matt lucas绝对是我见过扮女人最浑然天成的。虽然真的很油腻……
3,同人女。啊,首相和秘书真的很萌啊
4,人妖。虽然前两季也一直有你们的G点,但第三季你们高潮了……哦,Ting Tong….不不,Tong Ting……
5,英式英语爱好者。Vicky是你们的新李阳
6,想了解Fish&Chips,女皇和Hugh Grant之外的英伦文化探索者
7,猥琐者。你们会自卑的,你们。
8,生活无聊人士。看了以后会因为发现无聊是没有国界的而感到更加空虚。
9,爱党爱国人士。这简直就是一部宣扬资本主义万恶的圣经。
10,自认有幽默感的
11,自认没有幽默感却想要变得有幽默感的
12,自认没有幽默感也不想变得有幽默感但纯粹找抽的
13,闷烧女/男
14,任何一类精神病患者
15,男人
16,女人
以上都不是的,就不用去看了,回去吧,你妈妈叫你吃饭呢。
友情提醒:请不要在用餐时收看,除非你对自己的肠胃充满信心;请不要在心仪人面前观看,如果你不想自己邪恶的思想和狰狞的笑容暴露的话;十八岁以下请怪叔叔陪同观看。
以上。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七):这是一次大张旗鼓的推销
英国的演员真是让人喜欢的紧,即便表现的那么放荡淫荡变态。这就是魅力。Matt Lucas和David Walliams这俩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天才。他们的多重角色扮演,在表现“正常”之际,同时也在淫荡着——说不定他们创作Little Britain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格分裂,舒坦舒坦大条神经。
Little Britain毫无疑问很贱,但哪有东西贱得那么漂亮的?
如果你已经对所有的剧集都审美疲劳的话,Little Britain绝对不会是其中之一。至少在你偷偷摸摸一个人看完一遍后,再和任何人一齐再看一遍(特别是跟任何谁只要不影单影只这个前提,最好是正襟危坐的友人),你仍然会(也许是加倍地)感觉到雷,囧,难堪,尴尬...等等的乐子——总之,即便是浪费时间也得选择自己喜欢的浪费方式。
any way,到最后干什么不是消磨时间?干什么不代表你就真的喜欢,只不过是不排斥而已,那不过是你没找到喜欢的东西之前的替代品——而且这些替代品也不烂,至少会有喜欢它们的人把它们奉为上品。
比如说没有NCIS,Burn Notice,Dexter的时候,我会看看CSI LV NY Miami,Criminal Minds,图新鲜看看看Eleventh Hour,The Mentalist,或一两集Without a Trace,Bones,Numb3rs调剂;Lie to Me的调调同样让人舒适,而Damages就完全是消磨时间了——这东西好歹获了几个奖,并不是一无是处。
这大概是被每个人性格契合或想补完的一面所引导,比如除了以上,另一方面我也相当钟意Life on Mars(UK版),Spooks(MI5),Breaking Bad,Cold Case。
我不太分得清这两方面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许后者比前者稍微严肃点。(不严肃到极致到失去形态的我可能就放荡的像Black Book或是Little Britain——英伦人真的是个相当奇特的民族,既有Spooks,Skins又有Little Britain,The Black Adder这样两头的极端,极度现实又极度放荡,比游戏人生还要游戏——这样的生活态度大概就是终极的艺术,人生的艺术。)
CIS,Burn Notice,Lie to Me,Dexter;Life on Mars,Spooks,Breaking Bad,Cold Case。——这些犯罪剧大概是以前自己对推理小说爱好的延续,或者仅仅是因为动物谋杀本能的潜意识动力;另一部分的科幻剧神秘剧爱好则是为求知欲所驱使。当然这么说其实都不能表明重点。
严肃不严肃的这half half,其实都是被nature驱使的情调收集欲。
——这跟因为Firefly,BTVS而期待Dollhouse;因为Cowboy Bebop, Samurai Champloo而期待道子与哈金的音乐;因为Six Feet Under而成为True Blood的观众是同一个道理。
——这跟喜欢Battlestar Galactica,Doctor Who,Firefly,Stargate SG1,LOST,而对Heroes,4400,X-file并不是兴趣很大(所以这甚至不关故事收集欲求知欲什么事,不然我会喜欢X-file喜欢的不得了——我痛恨阴谋论,痛恨假又不假到极致的政治——因此我又特钟意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The Big Bang Theory看到有点审美疲劳我就不太清楚是为什么了,也许是因为宅的太不自然了——虽然这种喜剧要的就是这效果)也是同一个道理。
——觉得the 13th Floor,Avalon更酷一点,而Matrix做作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以及其它等等等等。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比起气氛来说,内容完全不重要。就算气氛是臭的——这只能怪内容去蹲坑了啊。
对Little Britain独自一人在这大声鼓掌并带着推销的心情可能并不能使之流行起来——加之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构造实在是大不相同——不过我倒完全不在意,少点观众,作品永远是一层纱,永远带着神秘色彩,我最怕那些带着“研究”眼光的神秘主义破坏者了。
因为大家都接触而去了解一些自然不会觉得有害处,但因为想变得宅或追浪头而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并非认同的东西、情绪则简直无异于上吊自杀,有害身心的紧。
流行的嘛,杀时间,看一个丢一个;也许你要创造什么,从别人的东西里找自己的影子这又无疑是最容易的——不过这当然不是说收集资料——从流行中找自己骨子里正流行的——(wat's ur character?)——是寻找Character。
大获流行自然不过说明这是个消费型的社会生态,生产者都隐性基因达尔文休眠去了。流行吧,说穿了就是盲流。不管是偶然还是努力从了流行又不能说你高人一等。想了半天,这种培养煽动个别生产者以及消费者的虚荣心的社会到最后无疑只剩下这四个字:玩物丧志,娱乐致死。然后所有人都操练葵花宝典娱乐去了。
总之,看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呢,一直都做读者做观众做陪练是不可能的吧,总会有蠢蠢欲动的时候——不管是不是激动的最后去做了扫大街的,这都是影响,这都是决定,鲁迅先生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奶——所以做奶牛还是做喝奶的人,是个问题。
对于回避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一向是BS的,对玩乐心太重的人我也是BS的。有时我就非常BS自己。
人生认真起来真无聊啊,不认真又像没存在过一样。操他娘。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八):贱可贱,非常贱
英国人到底给人什么印象?据说女人们第一想起的是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男人们第一想起的是足球流氓。英范儿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混搭,保守与前卫,优雅与粗俗,英格兰与苏格兰,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没落奇秒的在这里融为一体。可贵的是,英国人从不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而变得开不起玩笑,相反非常乐于勇于开展自我批评,这部Little Britain就是他们自嘲得有点过头的非常贱的产物。
还是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吧,那当然是可爱的Sabastian啦,最喜欢看他吃醋时一甩头,说“whatever”的时候了,简直媚到极点。(为什么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妖呢?)我时常怨恨那个无情的prime minister,为何就看不到身边的真爱?当然还有异装癖emily,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满口废话的vicky ,都很精彩。虽然matt演女人更传神,不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david williams的角色,因为他更贱一些。
这出戏的内涵有时是很严肃的,“贱”是表象,讽刺才是它的核心。比如种族歧视,美英关系,年轻一代的无知无耻(vicky),老一代的保守顽固(那个吐人身上的老太太),因此它的境界比美国的屎尿屁喜剧要高,不过有时,它只是屎尿屁喜剧,博人一笑,甚至博人一怒。就我而言就有好多受不了的桥段,比如那个喜欢“奶丽塔”的变态,那个没有断奶(不是心理上的)的新郎。总之不适合心理上有洁癖的人看。
我还在网上看过一点剧场版,居然在正面全裸的同时不露关键部位,david太牛啦!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九):Whatever背后的悲凉……
坦白说,我是为了首相秘书和Daffyd才看这部剧的。
ebastian和Daffyd都是那么傻
看着首相和老婆的亲热后的whatever
对着自己情敌的whatever
被驱赶责骂的whatever
whatever……whatever……whatever……
爱真的能whatever吗?
很多观众对那个whatever一笑带过,主要是因为那语气和动作
可是有多少人明白背后的悲凉?
观众笑他的自作多情
笑他的娘
笑他的死缠烂打
可是又有多少人
敬佩他对首相的保护
对首相的忠心不二
对首相深深的爱?
我深深的记得那个晚会
舞蹈完全是Sebastian主导的
伴着careless whisper
可是首相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及感觉
跳完后首相迫不及待的跳开了
ebastian在一边黯然神伤,颇有“你若无情我便休”的意味
当首相问Sebastian说:“Perhaps you have a little crush on me?"
他答:”NoNoNo,why do think about that?I just want to say WELL DONE!"
他到底是带着什么的心情说这句话的?
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吻了,他。
完后装作不在意轻佻的向旁边的人打招呼
那个NoNoNo,他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这样回答的
那个吻,他到底忍了多久
那个不在意,他是用了多大自控力?
他错过了一次极佳的告白机会,只因他知道,他永远没机会。
所以他选择了不在意,潇洒的离开。
WHATEVER!!
Daffyd坚持he is 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
一开始我没搞懂这是为什么,越看到后面,我才知道
他想维持他自己的优越感。
我一直都觉得,gay是自豪的。
他不愿与任何男人发生性关系,他只想维持“the only gay in the village"这个名誉的头衔。
穿着那些紧身衣,到处说自己是gay,说自己生存状况很难……
看着这些,让我生在一个周围都是恐同的国家情何以堪?
我们从没有这种勇气,去昭告天下……
在这部片子里,到处都看到对比,讽刺,自嘲,赤裸裸的揭露
一个名族的成功在于它懂得发掘自己的劣根性
败于花太多功夫来做面子工程。
WHATEVER!!!!!
《小不列颠 第一季》影评(十):第二季中的大惊喜
第五集里有Sally Hawkins和secret diary of a call girl里的Ben ~哈哈
贱死了 贱死了
我最喜欢 1、坐轮椅的朋友俩
2、首相和秘书
3、the computer says“NO”
4、Oh!He's gorgeous!
5、男扮女装二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