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热血教师》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热血教师》经典影评10篇

2018-03-04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热血教师》经典影评10篇

  《热血教师》是一部由兰达·海恩斯执导,马修·派瑞 / Judith Buchan / Griffin Cork主演的一部美国 / 加拿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血教师》影评(一):cliche之好老师vs坏学生

  The story of Ron Clarke因为是可爱的Chan-chan主演,所以看了这个电影,号称美国版的《麻辣教师》,anyway,鉴于本人不看日韩剧,所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抄袭的痕迹.只是看完之后忍不住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法片和美片的区别一览无遗.

  美剧的商业气息明显,主题歌是rap,而且从老师到学生,里面的每个角色都很good-looking,不仅是全班成绩从最差变成最好,原本执拗校长也越来越善解人意,坏孩子都浪子回头,而且老师也赢得美人芳心,典型的超完美的大团圆结局,而且还号称真实故事改编...真实故事八成存在吧,改编的时候夸张了多少呢? Nobody knows.

  法片则明显不同(有时候我真的纳闷为什么法国影星就没几个漂亮的?)好老师是个小个子秃头,有点傻兮兮,对一个学生的妈妈(其实长得也很一般)一见倾心,可惜对方名花有主,所以这段单恋也就不了了之.有一个永远的坏孩子,一个永远顽固的校长,而且老师最后也被迫离开学校,一直荡漾着的主旋律是清越缥缈的男童合唱~So Europe!虽然都称不上happy ending(I hate happy ending!),最后的结尾却很温馨,一个等不到爸爸的孩子终于有了新'爸爸'... I love French movie!

  《热血教师》影评(二):为人师表——由《热血教师》“The.Ron.Clark.Story”说起

  《热血教师》是TNT的一部电视电影,由马修派瑞主演,改编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Ron Clark’的真实事迹影片选取了克拉克只身来到纽约执教于黑人区一所学校的一段典型经历,讲述他的为人师表、鞠躬尽瘁,将全校最差的一个班级教导成了全校成绩最好的一个。

  原形克拉克当老师属于半路出家,他的经历非常丰富,应该是个干劲十足思维活跃家伙。当老师后,摸索出一套独特有效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强调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以及和家长良好沟通同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以求在学校以至社会容易被接受和交际个人简单评论错误之处难免,望见谅)。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兴趣,他用了种种方法,他编写有关历史的RAP歌曲,甚至有时不惜让自己出丑。他将他的教育经验写成了书——《教育的55个细节》(The Essential 55),书问世后大受欢迎,高居2003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七位,顺便说一下那年前两位的是《哈里波特和凤凰社》和《达芬奇密码》。

  以上克拉克的这些教学特点,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表现。而影片的风格相当大众和平民化,没有什么技巧,比起一些著名的也讲述教育的电影,艺术性差了不少;也没有太刻意突出一些冲突焦点,从挫折起以成功终,相当普通和典型。但这样一部没有太多花哨的电影,丝毫不会沉闷,因为这样的故事,本身就自然的包含着感动,本身的意义也已不仅仅是电影的魅力了。在看过那些著名的电影后,也许会有些平淡,但依然值得你的感动和关注。以幽默和搞笑闻名的马修派瑞,在这部相对严肃的电影里,表演相当克制了,应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和影片风格一样,非常大众和平民化,一股亲切感自然而生,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但还是难免有些马修派瑞的味。离演什么象什么,他还是差一些。

  和《热血教师》整体有些相似的,要数是米歇尔菲弗主演的《危险游戏》了(Dangerous Minds)。比起《热》片的相对纯粹,《危险游戏》涉及的就更具社会性了,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单纯,有时难免要遇到进退不得的尴尬。在这里,米歇尔菲弗要对付的是一群更危险、更难以管教的非白人的高中大孩子。虽然她是一名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但绝不能对学生动手的。她用她的坚韧耐心,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她用适当奖励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好处过程当然没有叙述的这样简单,而且在她取得一定的进展的时候,她发现有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在她的面前。现实环境,教育制度经济利益虚伪作风,等等,而一个向她求助且听取了她意见的学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让矛盾冲突达到了最大。这一度让她下定决心选择退出,但学生们的真诚和她本身的品格,让她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近年来关于教育的电影,最有名的要数《放牛班的春天》了。情节不细说了,克莱门特老师用音乐净化了那群似乎已经被人们抛弃的孩子的心灵,也许当时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但正是他给了他们生活信心、希望和勇气。他为了学生,反抗制度和权威,最后不得不走人。当写着祝福的纸飞机飞舞,克来门特已经满足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可以继续上路了。

  还有两部电影不能不提,它们都有被翻译成《春风化雨》这个名字,一部是《死亡诗社》,另一部是《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或《生命因你而动听》)。“春风化雨”这四个字的确很有魅力,包含无尽的诗意,缓缓的透着温暖和感动。

  在我看来,《死亡诗社》让中国影迷称赞,最大的原因在于《死》片反映的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和我们的社会现实最为相似。它不同与上面所说的几部电影里好老师和坏学生的故事,它反映的相对而言,可谓精英们的故事。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他们来到了一所悠久、传统、严格的名校,如果没有基丁老师的出现,他们也都会努力学习,都会考上大学,也都可能获得自己的成功,甚至还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即便这样,风波过后,在大部分学生的眼里,基丁老师更加值得尊敬,依然充满魅力。这是因为基丁老师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生活和思想真理,他为他们指引方向,让他们在犹豫迷茫中找到自己。很多人会对这样的论调毫不在意,说是离经叛道,绝非正统。但事实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怀责任,教育不应该是背诵应试,不应该是简单的人才的输送线,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点罢了。

  与以上电影里表现的人生片段不同,《霍兰德先生的乐章》描绘的是霍兰德先生整整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从开始霍兰德先生充满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当音乐老师仅是权益之计而已;到最后教书成了他最想做的事情,当他被迫退休时,充满了无奈眷恋。这整整三十年间,有波折不幸,更充满了爱和欢乐。就象电影中说的那样,霍兰德先生原本想要成为一名作曲家,可以发财成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钱,也不出名,但他谱写出的却是最伟大的乐章,那就是他教育和影响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上至高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成为比他们原来更出色的人。

  能够想到的且看过的类似题材的电影就是以上这些了。这些优秀教师的形象光彩照人,让人难以忘怀。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渴求知识和成长的学生们,但更希望他们能够影响广大的老师们。他们是绝好的榜样,他们自身都拥有优秀的素质高贵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里几乎很少看到,我想这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老师如何教育“坏”学生这一典型的一个原因吧。

  除了教育学生,好老师们还要对付种种的限制和阻碍。小的如不合作的家长、古板的上司,大到社会环境、教育制度、权利利益等。他们会尽全力抗争,争取自由和权利。但很多时候个人力量单薄,使得有时候太过理想化,有时候还要遭遇严重的挫折甚至失败。一方面,老师遭到排挤和弹压,基丁老师和克来门特老师最后都被辞退,霍兰德老师也被迫退休;另一方面,学生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危险关系》中一名学生被枪杀,《死亡诗社》中的自杀,以《及霍兰德先生的乐章》中那名战死沙场的黑人青年。这不仅有个人的失误和错误,更包含了整个时代的缩影和不幸。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老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能看到这样的榜样!

  还是用这些电影的结尾来结尾吧,再激昂一回,

  克拉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为好成绩歌唱跳舞庆祝;

  学生们运用他们学的诗,把她称作是他们的“光”,露安(米歇尔菲弗)决定留下来;

  克来门特老师要走了,学生们被校长关在教室里不让送行,于是一架架纸飞机从教室的窗户里飞了出来,上面写着对老师的祝福和感谢

  基丁经过教室去收拾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个个都站到了桌子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

  霍兰德先生退休那天,三十年来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为他送行,坐满了整个礼堂,在这里,他指挥演奏出他这一生最伟大、最壮美的一个乐章!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热血教师》影评(三):现实中的Ron Clark

  我靠,比电影里的还要帅,而且感觉比MATTHEW PERRY要年轻些,和和.

  附照片:

  http://www.ronclark.info/moviegroup.jpg

  他二十八岁,先后教过两个小学,全美优秀小学教师,唯一一位被美国总统接见三次的小学教师。第一个小学是在北卡的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想去那教书,教育资源缺乏,那的孩子更是未来的社会渣滓,可是他凭借着一腔热情把这帮孩子教成了全国的尖子生,获得了圣诞节去白宫和克林顿一起唱圣诞歌的荣誉。当听到NYC贫民窟的一个小学一学期换六个老师,学校穷得出奇,没有一个老师愿留在那,他毅然毛遂自荐并且选择了全校最差的班。这个班的学生更是渣滓中的渣滓,女生十三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男生嗑药的砍人的全都当饭吃,可他从来都没放弃过这帮学生,他总是对孩子们说RULE#1 WE'RE FAMILY,最后的州立统考他的学生同样创造了奇迹

  据说片中有这样一段,说他为了帮助全班记住美国的24位总统,在全班不屑的起哄声中摇头晃脑的跳了段自编自演的presedent rap,哈哈哈,超赞!可惜,片子至今么买到,郁闷一下~~~~~~

  《热血教师》影评(四):《热血教师》观后

  《热血教师》是魏老师推荐的教育类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Ron Clark的优秀男教师通过自己的爱心智慧使纽约一所公立小学六年级最令人头疼班的小孩改邪归正考出好成绩的故事。当然,其中还有许多小曲折,小插曲,小细节等等。

  Clark老师敢于挑战自我,虽然他原本带的班几乎年年都考该郡的第一,但他还是离开舒适圈跳槽了,因为他觉得纽约的公立小学或许需要他。他的求职也经历了系列的曲折,旅馆黑人妇女前台对他求职做教师表示怜悯,一些小学校长拒绝了他尽管他拥有优异的教学成绩。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Clark碰到一位老师正愤愤地离开他新求职的学校,主动申请接管这个一连气走六位班主任的“最差班”。

  Clark老师在正式接手这个班前一一做了家访。第一堂课,Clark首先制定班规。第一条:我们是一家人。第二条:我们要相互尊重。第三条:午饭有序排队。后来根据学生的一系列不良表现随时增添了N条班规。

  孩子们显然不买账,他们在赌Clark什么时候离开,一周,还是两周?不过出乎他们意料的是,Clark告诉他们: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不会离开你们。

  Clark老师还把教室给重新布置了一下,干净得让原本邋遢的学生大吃一惊。 忽然想到去年南京编考考到的破窗效应实际应用有木有!但是情况并非会按照你想象美好方向进行。学生们还是把它砸坏了、弄乱了。没有一个学生理会Clark老师布置的特殊作业——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理想。他们理所当然地嘲弄Clark老师的“天真”:我们没有理想!唯一喜欢读书喜欢Clark老师乖巧听话的印度女孩儿因为同侪压力不得不把自己写好的本子藏在了书桌里。Clark老师心灰意冷失控地发脾气:你们赢了,我放弃了。

  Clark想最后四处看看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曾经偶遇的餐厅女招待“埃及艳后”当他的导游。女招待说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已经试镜了两年多还在坚持。Clark此时或许感到了为理想而坚持的正能量,亦或许是爱情的温暖鼓励,反正第二天他依然坐在了教室里。

  或许我们以后也会面临让人崩溃让人失控的场面,但是能彻底放弃吗?我想理想主义者虽然口上会说“我绝望了我放弃了我输了”之类的话,但是他们心底依然有不灭的火种,他们不甘,他们勇于进行新一轮的尝试。生命是一团不熄的火焰!活着,就意味着不停地燃烧!

  Clark老师和学生约定,只要学生们安静地听课15秒,他就喝掉一瓶巧克力奶。孩子们为了看老师吐的窘相,抑或是因为感到新颖好奇,真的认真在听。Clark老师还和学生们约定,只要他从学生那里学一点东西,比如跳绳、玩牌等等,学生就要从他那里学会一点知识。这些细节体现着Clark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肯定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心底装着学生,不停去思考,花心思尝试打开心门,这才是老师的智慧与魅力。

  Clark老师平等地与学生相待,不停地强调:We are a family!我很佩服他。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远比一盘散沙富于活力!我们学基础心理学都知道集体和群体的区别。就算不了解定义也没关系,毕竟那都是考试时背的。但我们都做过十多年的学生,我们应该清楚一个班级如果有很强的包容性,让每个人有基本信赖感乃至归属感,那他的学习生活会很快乐。他会想要变得更好,会更加投入,会想着付出与奉献,会对这个班产生感情。相反,一个班的学生如果互相告状或诋毁,做了好事却被讽刺,做了坏事人人漠视,我很难想象身处其中的人会对这个班产生深刻的正面的感情。就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沈佳宜和一帮孩子站起来勇敢地对教官说:你不能让我们随便怀疑我们的同学!We are a family!家人之间不会嫉妒怀疑,家人之间不会造谣中伤,家人之间会坦诚包容,家人之间会尊重互助。而现实中困难的是,每个人都是一方小小的世界,如何让四五十个小家伙认可我们是一家人?对于秉持怀疑态度的教育观望者来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异于童话世界!

  而像Clark一样的老师们正是在这种被怀疑的压力中坚持自我和努力奋斗的。

  当Clark老师的教学有了一点点的起色,他不幸肺炎感冒被迫在家休息。转变不是一个瞬间,它需要时间。孩子们的测验结果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他们缺乏信心,因为父母、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但是Clark相信,一种类似信仰的相信,有时候它超越了相信某个具体的人。

  有一场戏让我差点想哭,孩子们考完试后,Clark请孩子们去看电影。一个叛逆学生被家长打得很惨没能来,Clark撑着伞在大雨里找他,然后抱着他的头告诉他:I am here!电影都是用大雨来渲染一种忧伤低沉的气氛有木有?Clark求职时也下了大雨,Clark绝望放弃和女招待同游纽约时也下了大雨……

  结局自然是美好的。尽管统一考试结果还没出来,但是Clark班里已经组织庆功会了,他还请来了家长一起参加。他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颁发了奖杯, 因为在他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后来统考的结果被校长当场公布,他们班比优等班考得还高!现实中老师们或许会说,电影电视剧都是编剧们编出来的。他们很理性,我也这么认为。但是,艺术作品不正是高于生活的么?或许在生活中那个班级在几个月内不会进步得这么明显, 但肯定是有进步的。也不排除一种可能,现实中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

  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好的教育应该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力。私以为教师的专业性就应该体现在这里,看到学生的潜力,并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培养,让他们能够达到自己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的那个水平。

  《热血教师》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却用心浇注教育事业的普通人名教师。

  《热血教师》影评(五):一名教师的热血和坚持

  影片中Ron Clark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离开北卡罗莱纳来到纽约哈林黑人区一所小学求职。可是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因缘巧合下,身为优秀教师的他去了整个学校最差的班级任教。之后的剧情不难猜到,他遭到学生的百般刁难,学校负责人的不理解,却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无差别的关爱,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帮助整个班级里的学生超越了自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整部影片给我最直观的感触是Ron Clark作为一名教师他的热血、坚持以及作为一个成熟男人的负责。上课第一天,班级里的学生就让他见识到了什么是“最差的班级”,之后种种恶作剧整得他心力交瘁,在和学生们斗智的过程中,他不断遭遇挫折,最终爆发。之后却成功地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个性,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将美国总统的历史改编为说唱歌词。最让我感动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学生,传递给学生的始终都是积极的能量。之前也看过同题材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信任可以帮助所谓的“坏”学生成长。

  在素质教育被说滥的中国,真正的素质教育却离我们很远。初中教学以中考为指挥棒,高中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真的不知道除了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老师们还可以教些什么。此外,从小学到高中,都感觉班上的同学按照成绩被老师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同学往往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其实,这也不能怪老师,谁不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呢?人类的好恶倾向决定了好学生更受老师喜爱。但是在觉得“坏”学生调皮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所有的孩子在成为“学生”之前,都是不分好坏的,决定他们好坏的是他们接受的教育。所以,老师们,不要只责怪坏学生流于表面的“坏”,要知道“坏”学生之所以成为“坏”学生的原因。再多一些爱心和耐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优点,像一名探险家一样去发现吧!这样一来,教与学都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的复制和粘贴。

  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还没有确定要成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当我确定成为并且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时,可以记住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触和它告诉我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热血教师》影评(六):“热血教师”的“热血三部曲”(观后感作业……囧)

  “你知道,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

  “好吧,现在你说话就像那些周六早晨插播在动画片里的白痴广告了。”

  “怎么?你不喜欢上学?”

  “学校烂的要死,我讨厌学校。”

  “是啊……好吧,如果我是你的老师,你一定会爱上学校的。”

  上面这一小段对话是我在看电影《热血教师》时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之一,那个口口声声说上学本该是令人激动的事,却被朋友耻笑为白痴还大言不惭地说如果自己是她的老师那么她一定会爱上学校的“自恋狂”,就是电影里的男主角——热血教师伦•克拉克。和之前看过的很多美国有关教育方面的电影一样,这部温馨感人的教育励志片有着一样俗套的故事情节:一群顽劣不堪,家庭背景复杂的“问题学生”;一名心怀梦想,诲人不倦的“热血教师”;经过一系列博弈和努力之后,最终所有的学生都脱离差生群体,成为了优秀的人才。故事本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而伦•克拉克本人也的确完成了影片里那样的“教育奇迹”,所以较之以前的《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死亡诗社》等一系列同类型的影片而言,我个人觉得《热血教师》为我们提供的教育实践经验要更具备借鉴价值。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克拉克的所有教育方法都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起挑战乃至破坏已有的教育规则——像死亡诗社里的Keating老师那样——克拉克的风格更容易被推广和接受,也更容易成功。下面我们就详细来分析一下克拉克的“教育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热血三部曲”之一:排斥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名教师想要教好自己班级的学生更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完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被别人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学生。对那样的孩子来说,教师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完全“敌对”的存在,他代表了专制、蔑视、冷酷甚至是暴力,所以这些学生才会不遗余力地和老师作对,以期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克拉克接手的正是这样一个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气走了6位老师的“最差班”,而他所面对的挑战与排斥自然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一阶段克拉克其实是非常被动的,他和学生间的矛盾冲突也不断升级,并最终导致他情绪失控甚至想要放弃在纽约的从教生涯,我们可以用“冲突——对策”的对应关系来看看这一阶段克拉克的遭遇以及由此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冲突1:在第一节课上克拉克就开门见山地向孩子们强调“we are a family(我们是一家人)”的观念,并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富有他个人特色的班级规则。但是这群顽劣异常的孩子不仅在课堂上无视他的宣讲,甚至在下课后还把他的车喷满了蓝色的颜料,他的道德说教完全无效。

  对策:面对被喷的乱七八糟的车,克拉克并没有像孩子们设想的那样大发雷霆,相反,他用同样颜色的涂料把教室粉刷一新,以一种略显“讨好”的姿态期待着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虽然这在学生看来是“愚蠢的”“可笑的”,但起码在这一回合,他的宽容和忍耐至少没让他失掉作为教师的尊严。

  在这一个小的冲突中,我们看到克拉克具备了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宽容。对于一名教师而言,这种宽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比爱心更重要,因为宽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能让学生身上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独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可以不夸张的说,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如果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偶尔的不恰当行为或是学业上的创新行为都能理性地宽容和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否定,那么我想所谓“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之类的说法必然会不攻自破。

  冲突2:为了使班级规则得到强制实施,克拉克采用了类似“连坐”的惩罚制度,影片中由于莎美卡不愿意排队出教室,而且插队后又说谎,导致全班同学都挨饿等待,最后迫于集体的压力,莎美卡承认了自己插队的事实,整个班级才能顺利吃到午饭。然而让克拉克没想到的是,表面顺从的学生却在放学后报复性地把整个教室破坏的一塌糊涂,还在墙上挑衅地写上“we are not a family(我们不是一家人)”,师生间的冲突瞬间升级。

  对策:倍感无奈的克拉克默默收拾好凌乱不堪的教室,甚至把它变的比以前更加漂亮,他并没有去追究到底是谁搞的破坏,而是再次向学生强调了集体对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梦想。这一回合克拉克其实已经开始输了,只不过矛盾并未激化到让他不能容忍的程度,支撑他坚持下去的依然是他最单纯的对教育的热爱和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这个已经升级的冲突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激化矛盾的导火线事实上正是克拉克为了强制推行班规而采用的“连坐”惩罚措施。这种将个人过失与集体利益捆绑起来的做法,从表面上看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则是没有好处的。因为让一个人的错误连累所有人,首先对其他没犯错误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其次对犯了错误的人来说,他的屈服可能并不是出于改过的需要,而是迫于集体的压力不得不这样做,如此一来,学生只会是口服心不服,甚至可能为此而对教师产生怨恨——因为老师让他在所有同学面前“丢人”了,这会严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惩罚一定要慎用,偶尔一两次尚可,绝不能频繁使用,否则必然会使师生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冲突3:布置的日记没有一个人写,学生依然无视课堂的纪律随意说话、打闹,克拉克的耐心终于耗尽了。他把带头破坏纪律的莎美卡的桌子猛地转向自己,然后狠狠地晃动桌子,最后背起自己的包离开了教室,决定放弃。

  对策:已经决定放弃的克拉克哪里还有什么“对策”可言,他只是在离开纽约之前约朋友一起逛了逛这座城市,准备打道回府。

  这一幕可以说是全片矛盾冲突的一个高潮了,在后来和友人的聊天中,克拉克说他恨不得把那孩子连桌子一起从窗户丢出去,因为他们明明可以做到自己要求的一切但就是不做,这比本来就做不到更令一个教师感到无力和愤怒。到这里为止,克拉克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他没能扭转自己的学生,没能把他们带向自己预设的目标,反而被这些孩子气走了。在我看来克拉克这一阶段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如果把教育一帮“问题学生”的工作比作一场战斗的话,克拉克这一阶段一直都只是在防守和退让:他顺应学生的喜好,收拾学生留下的烂摊子,忍让学生的无理取闹,唯一的主动“进攻”又是最老套的说教,如果这些真能奏效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演出来的必要了。影片里并没有详细描述克拉克重返学校之前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设想,他一定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反省的,否则之后的“喝牛奶讲语法”绝不可能是凭空来的。

  事实上这一部分情节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时候不能总是以成人的方式向孩子进行强制的灌输。克拉克固然是懂得尊重和热爱学生的,可在这一阶段他也没能摆脱说教、刻板的教师形象,成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无法真正走进这群孩子心中,他的退让和忍耐不仅没能起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作用,相反还让学生觉得他是个“傻瓜、白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行为方式都是成人世界里的:他以说教的方式宣扬自己的集体观念,用毫无实质意义的“在板子上写名字以及划对号”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这些教育手段都非常老套,既不能让他自己区别于其他被气走的老师,更不能对这些已经习惯了惩罚的孩子起到任何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教师要想顺利走进学生内心,不光需要宽容、尊重和热爱他们,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推行教育的方式、视角以及出发点。和孩子打交道就必须学会孩子的方式,我猜这也一定是克拉克本人在重返校园之前悟到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热血三部曲”之二:融合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最精彩,教育经验最丰富的一段了。重返学校的克拉克在语法课上一反常态地摆了一桌子巧克力牛奶,在所有学生好奇的目光中开始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交易”:学生能连续15秒保持安静认真地听课,他就一口气喝掉一盒牛奶,这样如果他们能坚持一整节课的话,最后他们很有可能看到“怪胎”克拉克老师在课堂上当众呕吐。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交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真的是非常佩服克拉克的智慧,因为他找到了小学生身上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老师真的会喝掉那么多牛奶吗?他真的会在课堂上呕吐吗?好奇心的驱动力远比集体惩罚的力量大的多,因此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老师一杯接一杯地喝掉牛奶,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学到了应会的知识,“交易”成功,克拉克终于在自己的纽约执教生涯中赢得了第一场胜利。

  尝到了甜头的克拉克继续着他和孩子们的“交易”:从孩子们那里学“双跳”,作为交换让他们从自己这里学知识;犯了错误的孩子不再被划对号,而是跟着克拉克老师补习两个小时作为“惩罚”……在特纳校长大吼着“你难道不觉得做这些12岁孩子才会做的事情有失体统”的时候,克拉克已经发现了融入和改变这些孩子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尊重并学着像他们那样做事,用12岁孩子特有的方式。这条经验看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充满新鲜和挑战的,他们不会永远只按照一种模式去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也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学着“不按常理出牌”,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觉得这个老师是“有趣的”,是值得尊重和被喜爱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一个老师让他觉得乏味和无聊,那么我想不管这个老师讲授的东西多么有价值,学生没有兴趣听,也是不可能学会的。因此,当一名老师能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并考虑问题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信任和依赖的关系,而这正是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行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在初步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之后,克拉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个班级的孩子是所有人眼中的“差生”“坏孩子”“失败者”,他们对于学习既没有兴趣,更没有信心,而克拉克要想获得特纳校长的尊重与认可就必须在即将到来的州立统考中让这些孩子全部达标。

  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克拉克做到了。他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步:

  1.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克拉克除了上面提到的以“交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更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是他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记忆特点恰当地改变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一个细节就是在教授美国史时,对于那些枯燥的识记内容,克拉克创造性地将它们编成说唱歌词,用一种简单、愉悦甚至略显夸张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所学的知识。当歪戴着棒球帽随着音乐节奏笨拙扭动的克拉克老师滑稽地说着“all right,all right”时,我想每一名在场的学生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和激情。真正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愉快而富于创造性,在轻松和自愿的前提下获得人类文明的精华,而不是像夸美纽斯所说的使“学校成为儿童才智的屠宰场”。

  2.帮助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对这样一个被贴上了“差生”“坏孩子”标签的班级,克拉克除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法,绞尽脑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之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片中比较正面的反映克拉克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情节有两处,一处是刚刚融入这个班级后,克拉克在班级里放置了很大的一个蛋糕,领着学生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并和他们分享了自己攀岩的经历,鼓励孩子们敢于“跳下去”,敢于面对挑战;第二次就是他生病康复后,回到学校发现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生气的克拉克在听到孩子们说自己是“loser(失败者)”之后,以从未有过的严肃和认真态度对学生们说:“你们不是失败者!”并强调了与这一学期的不断努力和众多收获相比,这次考试并不算什么。其实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需要不断鼓励的,没有哪个人不想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固然是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一定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肯定之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进步和能力表示肯定,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往往能使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热血三部曲”之三:依赖期

  经过“排斥期”的矛盾,“融合期”的调适,克拉克终于使班级逐渐走上了正轨,进入了最磨练教师意志力的“依赖期”。为什么要叫“依赖期”呢?因为在这一阶段,学生和老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彼此都确定了对方的重要性,并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相互扶持着向前不断迈进。看起来好像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了,但这一阶段事实上是对一个老师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大考验。因为之前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也好,巧妙智慧的“交易”手段也罢,这些都不是一个班级的生活常态,而仅仅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进入依赖期之后,当班级的各项制度都已基本完善起来,整个班级的风气也逐渐扭转后,如何能让学生一开始的新鲜感保持下去并最终转化成一种生活的“惯习”,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责任感。

  影片中的克拉克老师在该阶段的表现真的是无可挑剔:他深入学生的家里帮他们辅导功课,即使遭到家长的反对甚至是投诉也绝不放弃;他留给学生自己的电话号码,好让他们能随时找到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他带病上课最终昏倒在课堂上,休息期间甚至还要用录影带给学生讲课……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就是一个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优秀教师的案例讲解了。记得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这门课上,有同学曾说了这样一句话“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一样的,但不称职的班主任则各有各的不同。”现在看来无论国内国外,这一说法基本都是成立的,因为优秀的教师的确都差不多,他们都像克拉克一样的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富有责任感,并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对于这些我们都已熟知的内容我并不想再过多赘述,倒是克拉克在这一阶段对几个学生的个别辅导让我很有感触。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对那名叫胡里奥的男生的辅导,这个孩子偷窃妈妈的钱包,在学校里组织同伴赌博,是个习惯很差的孩子。但克拉克却从他组织赌博的“恶习”中看到了这个孩子的数学天赋,因此他通过向胡里奥“学习”纸牌的玩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学到更多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个细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提倡“因材施教”,但迄今为止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却寥寥无几,虽然这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有很大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我们的老师缺少发现,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纸牌中包含的数学知识更是丰富多彩,这是多么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又有多少老师把它发掘出来了呢?更难能可贵的是,克拉克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孩子蕴藏在赌博恶习背后的数学天赋,并因势利导将他的“恶习”变成学习的窍门,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智慧,被这种智慧改造和影响的孩子,必将终生受益。

  除此之外,克拉克对莎美卡顽劣背后所潜藏的领导才能及学习能力的深入挖掘;对个性孤僻暴戾,家庭生活不幸却拥有惊人艺术天赋的泰肖恩的宽容和关爱;对想要好好学习却遭到家庭阻挠,生性自卑而又胆小的班德里娅的鼓励和肯定……对每一个孩子,克拉克都倾注了他所有的爱和责任,并且这种爱和责任还建立在他所拥有的不同寻常的教育智慧之上,因此他能够炼成这样的“教育奇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尾声

  再好的故事也有收场的时候,克拉克的热血故事自然也不例外,当然,大团圆的结局是早就预料到的,但对于克拉克而言,他的执教生涯才刚刚开始,而对于那些孩子来说,生活的广阔舞台也才刚刚在他们的眼前展开。现在再回头来审视开头时我摘录下的那段对话,我不得不承认,克拉克是对的。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我相信我们都会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就像一架功能强大的望远镜,通过他,学生可以看到更远处、更精彩的外部世界;同时,好老师又像显微镜,在他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身上从前被忽略和掩盖的光芒,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扩展到最大限度。

  克拉克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教育者,他的宽容、爱心、责任感其实都不是他最主要的成功秘诀,他超出其他教师的最关键地方就在于他认真地思考了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来对待,而这样的一种“人本理念”,我想正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最原初的出发点和最终极的目的地吧。

  《热血教师》影评(七):学生本无优劣之分

  虽然本片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来独特的 即便是最坏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但背后 还是依靠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好坏是不对的

  相信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 在一些黑人较多的社区 公立学校是出了名的差 一则 没有真正的老师 二则 学生们的家庭环境也很复杂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相信此片的真实性 至少我是认同的 比起一些硬编的校园类题材来说 此片说得上非常贴近生活 对于教育工作者也是很有感触

  私立学校取得很好成绩 本来可以一路顺风的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自己却放弃了这一安逸又高报酬的工作 来到纽约 最差的社区 公立学校求职 而且选择的是最难教的五年级

  此片一路看下来一点也不闷 虽然角色也就这么几个 但足以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真正教育家的代表 即便工作情境再差 为了学生的明天 都是值得的 至于小钱的抬桌子 喝牛奶 跳绳 发现这角色还是挺适合他的

  回想起我们的小学 哪来这么贴切的老师? 都是在课堂上硬邦邦的 作业是强制的 背的都是教条式的 哪来的重力 平衡力 作用力 生为学生能遇上如此开阔胸怀的教师也是幸运的 毕竟 在人生求学的第一步 就有如此优秀的老师 是很难得的

  最后 说下海报 让人看上去觉得此片象是青春偶象剧似的 俗了不少 希望给换了

  《热血教师》影评(八):做一个热血老师

  做一个热血老师

  这周的科研博客推荐了一篇文章“敢于做梦,敢于冒险 ——《热血教师》观后感”里面介绍了以美国小学教师克拉克为原型的电影《热血老师》,克拉克的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看过,很受启发,这个电影《热血教师》我看过一点,因为是英文版,所以一直没有看完。看了这篇文章再一次上百度视频中搜索,却发现以前看到的《热血老师》克拉克,全部被一个同名的韩剧给挤掉了。一直翻到最后也没有,原来那么多克拉克怎么就没了呢?赶紧上自己搜藏的视频里去找,还好,我下载下来了。里面没空看的视频还有很多,包括《南京南京》。

  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是没有主旋律这一说的,挣不到钱的电影是不会拍的。能够把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拍成电影,说明克拉克真的可以打动很多美国人的心。虽然很多国家把老师划分为公务员,但是老师不是公务员,老师最伟大的使命并不是听命与领导,而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发现、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当你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都仅仅是参考,唯一的真理只有你才能够发现。只要用心,每个老师都可以成为热血老师,都可以征服自己的学生。有时间我会再一次把这部我推荐给很多人的电影看完,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这部电影,喜欢做一个克拉克这样的热血老师。

  《热血教师》影评(九):我爱克拉克

  学习从来不是单纯的学习,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没有从整体上扭转班风,想要学生下功夫学习,无疑于缘木求鱼。

  克拉克老师先从制定班规入手,给大家一个行为框架,要求大家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如果有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立马去纠正。

  在就餐的过程中,有人插队,克拉克老师开始利用班规,惩戒违规的学生。

  克拉克老师在面对乱糟糟的班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耐心。这也是一个老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克拉克老师试图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是他在家庭里所做所为的翻版。

  克拉克老师通过走访,得到了孩子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改变这些孩子的可能。

  想要扭转他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虽然老师可以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们能否在老师的影响下好转,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老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克拉克老师的做法,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和这群混世魔王相处的过程中,克拉克也有身心疲惫、想放弃的一刻。他向女友述说的自己的苦恼,女友鼓励他,使他重拾信心。他回到课堂,用自虐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终于打开了局面。

  如果没有女友的支持,那群被上帝遗弃的孩子,可能又会沉溺在往日的一团乱麻里,无法超脱自己。

  《热血教师》影评(十):克拉克可以复制吗?

  一年前,看过一次《热血教师》。那是在老大年龄开始做菜鸟班主任而惶恐不安的岁月,恨不得多看多听,让自己学到更多的本领,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说出去每句话都被尊重被遵守。而人是个多么奇怪的物种,压力一大,即使想仿效克拉克如此美好的五十五条班规,在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却更加迷茫无措,因此在后来的时间里只好凭本能行事。

  一年后,再看《热血教师》,就电影技术和艺术而言仍旧认为这是一部很中庸很商业的影片而已。而这一次观影也只不过是个命题作文,但不防在重温中一不小心产生了了些许新感受。比如说题目所问:克拉克可以复制吗?导致如此疑问的缘由如下:

  一 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校长差不多都要为他树碑立传了。可他却偏偏不是志得意满而是如丧家之犬急急逃离、去寻找下一站。为什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貌似不是这样的,至少这样的情形渺小如我还没亲身遇到过。在我们的国情里,成功者即使不躺在功劳簿上踌躇满志,也应该在人前人后自信满满再启鸿图;说不定实惠点还能涨荷包,说不定还能升职称升职务,不是吗?崇高者的常规表现也应该是留在原地继续发光发热才对啊。怎么舍得走?即使走也应该去择高枝不是吗?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勇敢去贫民窟冒险啊。他为什么不对他的学生恋恋不舍?我们中国人的情感适应不了如此干脆的离别。而美国的社会美国的教育系统又怎么就允许教师如此流动?

  二.克拉克在北卡的小学第一个“教师行为”实施在那个被他的老师认为应该和垃圾一块扔出去的小男孩身上。自问,我敢这么做吗,我敢冒着被冠以“踩着别人的肩膀凸显自己”头衔的风险去纠正同事的教育行为吗?克拉克,你如何融入到那个教师团体中去?影片没交代。即使交代了,中国的人情未必就等同于美国的人情。

  三.克拉克被学生气得不告而别,过后却又回到了班上。校长先生竟然也不处分他。想不通?

  。。。。。。

  三个疑问一出,不是被笑幼稚就是被担心偏激。但是,问题既然存在,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去面对去质疑。因为我坚信经过质疑的信念才能走得更坚定更长久。再说如果作为中国教师全盘接受美式电影中的美式教育,那么除了犯上本本主义、经验主义错误之外,也为领导为学校为中国教育制造了障碍。而且作为普通教师一员,我自己也能想得通,世界是多样性的,是精彩纷呈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确实存在千差万别;但是多样性的世界还具有统一性:凡是人类一员,我想莫不需要沐浴阳光沐浴爱。克拉克对学生的爱虽然跟我们中国是的爱不一样但不可否认同样动人。再说我们中国人聪明,早早就对天下教师警告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想不到克拉克悄悄地吸取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精华而不遗余力、装傻充愣的去实践它、进而去获得学生的信任。这点我很佩服,因为毕竟我虽然也在实践,但是还只是在冬天临考的周日给住校生送过牛奶、早餐,还没机会去学生家给她/他做饭。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多。因此我需要观看《热血教师》给自己的教师生涯再树标杆。至于才艺方面,我也自认不如,我不会唱RAP也不会跳街舞,最多就给学生讲个具有启迪意义的人生故事或者附赠一则笑话。说明教学手段教学艺术都不够丰富。我得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也希望学校能给予这样的学习机会。至于耐心和对学生恒久的爱,我做的远远不够。当时面对班上43个学生,全校男生最多的班级而且是全校住校男生最多的班级,不停的被扣纪律分被扣卫生分,考试考个位数,好心爱心全部有去无回。。。。。。。终于,我的身心和精力还是没有强大到扛着扛着终于盼来全班考全校第一的时候。

  总而言之,我观看了,我思考了,我质疑了,我提问了,我心平气和了。大爱无疆,无分国界,美国教师有爱,中国教师同样有爱,中国学生也有爱,路上学生的声声问候,病时他们的一个短信嘱咐,课上他们明亮而专注的眼神,都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克拉克虽不能复制,但是我就做我自己,我要前行,向着有阳光和春花的前方走去,不只自己,是和学生一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