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说废话的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说废话的人》经典影评10篇

2018-03-05 20: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说废话的人》经典影评10篇

  《说废话的人》是一部由张阴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废话的人》影评(一):青春

  似乎有人逛过青楼第二天就脱胎换骨立地成佛,也有人以为金榜题名自然便该担当起家国天下心怀这芸芸众生。甚至大半书评、影评、美评的基调都在此,然后引导了更多的不懂装懂们以为正确

  所以阴暗同学一时拿不到奖是件挺正常事儿。只看多巴胺——那么鲜活肢体动作、白牙们也不能得到饱经摧残的皱纹们的祝福。就像影片中的老妈不会安慰女儿前辈不会罩着后辈们一样。你们已经太鸡巴美好了,不能让你们更舒服了。

  记录片在资金上是个起步,但把素材码成片儿来,可不止是起点要求。除了随时应对意外之喜和突然噩耗,导演起初就需要有个笼统但坚定方向。这份坚定有可能代表坚持几年、有可能代表没有正经工作、有可能代表和过往朋友们越来越淡越来越没得聊。

  最简单解决方案是找份工作踏实过朝九晚五生活,依旧拍片但更多想加点小技巧浅浅进去、钱钱回来。对,就是在电视栏目里接进去些微电影手法,五年后加进去点男中音抑扬顿挫,终成评委之一。稳妥总是好的、活着总是好的、让爹妈踏实总是好的——除了那不大算是艺术

  艺术当然不是拧巴,是天赋+自知。青年人里很难再遇上贵族供养,所以谈艺术奢侈。把这份奢侈坚持的更久一点,说不定就会撞上机会的事儿,也开始有了。所以我们生在个美好的时代

  在美好中发现丑恶是投机,放大镜这所谓好美属取巧。正常看待坦然拥抱它们的,心中有爱。不以掌声凭胜负、不以吹捧论输赢。三年前的滑板,字换了还在滑着;三年前的本子,没人要还在写着;三年前的猫,挺讨厌的还接着养。没变过的这些才叫生活,不愿改的这点才叫青春。

  稍不留神的光明尾巴并没有出现,一不小心豪言壮语并未出现,一哆嗦就丢的孔雀、小猫、推手、扯淡对话都抓住了。活生生的、鲜鲜活的。忍不住想捏一把的。

  如果说我国成熟影展的评审要求是完整度+流畅度+社会性+艺术性的话,青春期的影片们确实达不到指导人类房中术、修道成仙、风起云涌的要求。因为它不过是青春期的人儿拍了一部电影。

  只是个电影。

  [img=1:C]光感世界

  用文字解毒

  以映像塑美[/img]

  《说废话的人》影评(二):一篇废话

  【推荐是因为够坦诚了】

  恕我剧透,全片就两个点戳中了我,一是杀鱼,一是骑电瓶车追着公交车尾气跑图个热乎。

  片子里的几个文艺青年若是搁在七大姑八大姨麻将桌上,那可都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啊。文艺青年,你可别委屈主流世界从来都是理直气壮的,他们有的是资本理直气壮,你不服也得服。毕竟你没啥资本不也在理直气壮指点江山么?

  可是啊,主流不等于正义,所以呢,生为非主流文艺青年也罢,故作非主流文艺青年也好,在遭遇不太公正的评判时,别哭哭啼啼的。凡事都有代价。你要么忍气吞声骑着电瓶车,追逐着公交车的尾气,图个一时一丝暖和。你要么孤注一掷壮士断腕,心一横,宁可被生活的刀,生生地捅进喉咙,刮掉鳞片,瞪着眼挣扎至死。或许,可以折衷的,建立良好的自律,有效利用为数不多才华从容淡定地游走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站着把钱挣了。别嫌这折衷办法俗气。凡尘俗世,你倒是如何免俗?

  片子里的几个文艺青年也算是坦诚了。讲真,他们说的很多话,我远远地隔着屏幕看了听了,都觉得不好意思。可是坦诚完了之后呢?说完了“我迷茫!我无奈!我困顿!我他妈就是不想上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跟小孩子躺在地上打滚耍赖撒泼有什么区别?“我偏偏就要那个!不给我就不起来!不给我就不走了!”十五岁、十八岁、二十四岁、二十七岁——片子里面的文艺青年都隐隐约约面临着年龄压力,提到过这几个年纪。他们一方面是长不大的孩子,吵着闹着“年龄算个毬!”,一方面又实实在在过不了自己那道坎儿。

  说来说去,在这尘世间,大家本质上都是俗人。片子里这帮人首先有一副“不俗”的样子,然后嘴上说自己是俗人,但又时不时地表露出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点点侥幸:“也许我并不是俗人呢?”

  唉,我无话可说。并无没完没了的废话可说。

  《说废话的人》影评(三):不成功文学青年

  有关不成功文学青年的纪录片,挺真挺有意思。the men talking nonsense,其实里头说的话都挺有sense的,让人有点想专门为此再看一遍。依稀记得几句:当你的笔触开始成熟,你的批判就不会那么尖刻了;以后咱们的孩子如果这样,我应该挺能接受的,谁叫爸妈打小就养的这么文艺范儿呢;成熟是什么东西?就是让你去做他想让你做的事情。……看的时候不禁在想,导演花了多长时间和片中人物接触才能让他们面对镜头时有如此放松心态、坦然的姿态和鲜活的表情结果导演亲自解答,在放映结束后与十来名现场观众的短暂问答会上。原来三个主角都是她的同学朋友片中很多谈话都是日常就聊到的,甚至拍摄设备都从专业摄像机到手机等等不拘形式~作为年轻导演一个人用读研的三年时间慢慢拍摄并“用感觉”作为剪辑逻辑打造出的毕业作品,也算具备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在未来继续拍摄展现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状态都有充分的可能。

  导演自陈从一开始就选定了“北京小孩,文学青年,不成功”这三个要素,想来若是换成外地小孩,整个需要展现的状态会更为复杂,整个立意也会从个体重点转向社会层面,毕竟,即使导演认为失败和成功都只不过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即使北京在精神上能给人提供的滋养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年轻人若没有足够的幸运、健全的人格强大心智,身处这座庞大城市,心怀一朝以文成名的梦想,很容易就渐渐忘了自己是谁。不过也像片中杨洋所说:突然发现自己是个傻B…就是做不成…那就是失败了呗…那就从头再来嘛!《说废话的人》,让人有叹息有鄙夷有共鸣,也叫人看到人物题材独立纪录片的希望。

  《说废话的人》影评(四):边缘人物的一百种存在方式

  毕业那年,看了一部纪录片《待业青年》。

  毕业两年后,看了这部《说废话的人》。

  感觉题材类似,只是经历过一些之后自己的心情不太一样了。

  《待业青年》里说,千万别拿理想当他妈事业,不然你可能会把你的理想都弄丢了。(原话忘了)

  《说废话的人》里说,创作是创作,生活是生活,必须得分开,但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有创作。(原话也忘了)

  当初我选择的就是暂时放弃我的理想(所谓的“搞艺术”)随便找个艺术不相干工作混口饭吃稳定下来再想别的,可是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痛苦仍然在持续,我最害怕的,是我不知不觉变成我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我不想成为一只没有灵魂生物,每天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淘宝看电视,只关心钱,孩子和粮食

  我也不愿意变成兜里只有几个硬币的待业青年,过着居无定所有上顿没下顿的神仙般的生活。

  所以我只有择中选择了一条路,随便找个工作然后尽量坚持创作。

  我恨这个工作消耗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和体力,并且麻木了我的思维,但又能怎么样呢,毕竟我需要钱,没有钱你怎么去玩艺术。

  对,艺术只能是玩儿,消耗品,它不能给你带来收入,你也要继续玩下去。

  那些能靠艺术赚钱的人其实活得也很辛苦,那些能靠艺术赚大钱的人,那毕竟是少数。

  话说回来,这部片子拍的三个主角,不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的作品是真的好却不为人知,还是确实烂得不值一提,至少,导演拍的这一部电影,是比较成功的,不谈多么深刻意义,它只是叙述一个故事,一群所谓的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我欣赏向往佩服他们的洒脱乐观和坚持。

  我真心喜欢他们,包括我身边的一些这样的朋友。

  只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一些,至少不会在冬天来临时还没备好秋裤棉被和粮草。

  《说废话的人》影评(五):三个有写作经验的青年

  他们写过东西,出过书,没有大红大紫,过着日子。有点不甘,前路茫茫。在生活里打磨着。

  三个人物我最喜欢那个姑娘。甚至臆想,她的写作经验是未来表演生涯重要构成——她太有演员气质了。两个男生更多的是可爱。我真的想看到有精神完整性的人物,是特别主观的纪录片观众。

  张阴暗的这部作品实现了“不在场的果断”,《说废话的人》在气质上走的是《旧世界群像》那类路。其实这个主题不好拍,这种单薄历史造成的,并不是青年人的问题,他们是承担和探索。但导演相信当拿起摄影机跟住,就能实现一定程度丰富。片中有她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和触摸到诗意的狂喜。结尾很美。

  感谢导演。

  《说废话的人》影评(六):我也来说些废话吧

  袁玮爸:你都28岁了,生活早该独立了,可是你一直没有真正的独立,还总是依靠父母,这样对你的人生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这事儿我们一直很纠结很为难,你该很认真负责规划一下你的人生目标如何实现。时间不等人!我们一味的顺从你,实际上我们的心里很难受。你知道吗?我们不是在资助你,是在害了你。你不能勇敢坚强的面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你的身心很脆弱,一旦遇到大事无能面对,这样的话你说我们作为父母的心里能好受吗?难受:(

  袁玮:刚停掉挣钱的所有工作,投入到写作和其他创作中,希望能得到你的理解支持。另:我说的资助是定时定额的,我需要来自家庭安全感和稳定感,不知可否批准。

  袁玮爸:还不安全和稳定吗?给你创造的条件是几代人中最好的,你不要不知足,要知足要珍惜

  袁玮是诗人摄影师,她挂着一张笑脸对着张阴暗的手机镜头把自己28岁生日这天和父亲微信上的聊天记录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张阴暗举着手机,跟着三个八五后北京土著不成功文艺青年拍了三年,最后剪出来这一部《说废话的人》。阴暗姐姐想用她的这部谈不上有什么剧情的纪录片完全真实地呈现一种无法理喻却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阴暗姐姐说:“我认同一切生活方式。”他们为什么这么活?那他们不这么活还能怎么活呢?

  但是你能接受得了有一个袁玮这样的女儿吗?阴暗姐姐说自己在西安举办观影交流活动的时候“有一个男生直接就特别生气的站起来了,大声问我‘这样天天什么都不干那不是胡闹吗?’”投入+产出的经济学人生范式和绝对自由人格实现在这里打上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疙瘩。

  袁玮们不是没有道理。如果说挣钱的目的是够花的话,那么父辈积累的优渥物质条件足够给他们一辈子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而放弃人格个性哲学的维度上理解则无异于自杀。那么按照自己想法活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反倒可以让艺术家实现了超越人生的价值

  或者说,支撑袁玮们这样活着的,不只是追求哲学上的超越还有着在世俗世界中受到承认的一点点侥幸心理。通过艺术创作打通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并不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袁玮的一个朋友乌青就凭借着自己饱受争议的诗风而一炮走红。袁玮爸看得很清楚,嘴上袁玮们可以对名利和阶层嗤之以鼻,但是说到底谁不是脆弱的,谁不需要名利和阶层中潜藏的社会认同?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拍出来的照片没人买,袁玮们假颜欢笑心惊胆战地守抱着不愿承认却难舍难分的一点点可笑自尊

  袁玮们问:“为什么人们怎么就不喜欢文艺的东西呢?”

  电影拍摄的时间正是“文艺”这个词最流行的时候。而现在 “文艺青年”在时代语义上却多了一分嘲讽的贬义色彩。文学和摄影是进入门槛最低的两门“文艺”。袁玮们思考人生,思考的越深就觉得自己越对,越对了就越想让人明白自个儿是对的。说到底其实也挺可笑的,自己都可以自嘲自己说的是废话,别人又为什么要在乎一个人陌生人故作深沉的自说自话呢?袁玮们只好躲在一个个逆行与主流价值尺度的亚文化圈子里,靠着声色犬马外界参照来维持自己残垣断壁的自我认同。

  袁玮被家里切断了经济联系,刘滴川卖起了猫粮,杨洋靠给别人的剧本数字儿挣钱。富裕家境,自由表达的强烈意愿,超脱不顺从,他们仍然因为各种各样莫名其妙噎得说不出自己想说的话。也无所谓,或许这世界就不是一个文艺的世界。

  《说废话的人》影评(七):看别人就是在看自己

  其实有很多东西想说。看完电影的时候听到大家提出的问题和想说的话,我惊呆了。为什么会有人在批判?克冰说了,你可以当看一个少数人群故事。生活存在很多可能的样子,为什么要去评判别人的人生哪?为什么说他们只在喝酒吹逼哪?真的天天吹逼怎么可能麦克尤恩、卡佛、艾未未哪?这就是三个北京文艺青年的3年人生。这里面太很多让我感慨的点了。我尤其在想的是,我好像还没成这样,已经在成熟了。胖子在最后的时候的旁白,说年纪大了就写不出那些东西了,不是因为人被社会驯服,而是过了那个年纪你就没有年轻的时候敢写了。我好像明白这句话。那一刻我觉得写下非常重要,记录非常重要。你不是要给别人看,是这份自我的成长记录很重要,你看着自己是怎么一点点走过来的。所以在我看来胖子是三个人里面最接地气、最成熟的人。他最先认清了。他说,你20岁的时候就已经输了。你怎么和别人的16、17岁(韩寒)比哪。 所以他开网店卖宠物用品为生。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买家就自己送货上门。大冬天的手套都破了。他说那副手套是他和过去生活的分别,是和诗歌的分别。一个人扛几百斤重的猫砂在很冷的天里骑车,遇上公交车就拼命追,因为公交车的尾气是暖的,尾气让那时候的他觉得很幸福。这个描述真实到心酸。胖子会变身,会收拾一番去图书馆自习。他说他都和别人说自己是高中生毕业,没脸和别人说自己是大学生(山东大学),混成这样没脸说。最后他考上了研究生。

  我在想,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胖子说,以后他有孩子他也会理解如果他是像自己这样,他说,没办法,谁让我们就是文艺呐。对于我们这样一群人来说,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是我们。没有他们过得激烈,却内心激荡。我知道自己心里起码是曾经住着个这样的青年,放荡不羁,烟不离手,可劲造,北漂。似乎只有北京才能让人可劲造,上海不行。上海让你想要安逸。有过烟酒人生,但那伴随着的除了欢声笑语,更多的是迷茫。每天在外面转,和人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迷茫。因为迷茫,你想要见很多人。好像非得和人有交流了,才能觉得自己有在往前跑。就怕自己停下来。就好像停下来会要死一样,就好像停下来就再也动不起来了一样。最后发现,人也是需要内化的,需要自己充电的,尤其作为本身就是一个内向者来说,向外求答案也是一件耗神的事情。其实就是焦虑,因为焦虑,所以才要马不停蹄地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就怕和这个世界失去联系,世界会抛弃你一样。到头来发现,只有你自己能抛弃你自己。因为自己经历过一些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内而外的,也是由外及内的,所以杨洋的变化我也很感触。一开始他特别屌,“二逼青年”都这样,说“死亡游戏”是真实的。最后他说他又去参加了一次,他说,我现在觉得那是虚幻的。他说,创作是创作,生活是生活,要分开,但是可以创作中生活,生活中创作。有点明白他这个意思,不用那么排斥,这两者其实没有那么大愁,他们可以共存的。只是在不共存时期的产物和共存时期的创作会有不同。但那都是创作,他们都见证了你人生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思想。所以我觉得他们都有价值。对个体有价值,进而也是一种人类发展的共性。从一个想写东西的人,到最后成了IF游戏公司的创业者,像是“入世”了,但若没有当年的那个长发杨洋,也是不会有今天的杨洋的。

  最后那个女生,她说的作家写的小说里的第一人称“我”,你看的时候代入感特别强,觉得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后来你发现有些事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其实作家写的不是他本人,但都有他本人的影子,就像是存在一个神秘的“我”一样。她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和妈妈拌嘴被赶出来,在商场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说哭了。她说,我觉得生活中没有一样东西是稳定的,连父母也不是。当时我就哭了。似曾相识。当年我也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甚至不知道该抓住什么。

  所以啊,你看别人其实就是在看自己。记录片只是如实地陈述别人的生活,终究你还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自己的影子。只是这一次,是看到了离自己很近的人的影子,于是格外想要说些什么。

  说到底,人都是要成长的。不用抗拒,因为这是必经之路,是自然规律。在这条路上,能记录是最好的。就像里面一个作家写了《迷茫三部曲》,他说但是现在我写不出来了,因为我不迷茫了,但那个时候就是迷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