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观后感10篇
《莫里斯》是一部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詹姆斯·维尔拜 / 休·格兰特 / 鲁珀特·格雷夫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里斯》观后感(一):Till we meet again
James Ivory的电影我看得不多,任人品其文学性,印象倒也并不深刻。随着《伯爵夫人》在上海的拍摄、收工,他的名字又在第一时间纷飞了起来。
James Wilby不是个十分英俊的演员,但不可否认,他身上有出众的东西,让人在回味《霍华德庄园》的时候对他念念不忘。
Hugh Grant有时喜欢夸夸其谈,越老越有魅力的男人并不多见,他也勉强可算其一。但让我认识他的倒不是他演的电影,而是名叫《待到重逢时》的电视剧,想来也有十余载。
以上三人皆因1987年的一部老电影而被串联在一起。由于《Maurice》原著的起点很高,在观赏电影的时候难免会做一番比较。最终电影由于相关限制,削弱了Clive与Maurice 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也减少了Maurice对于Scudder的挣扎和反省。
不过就影片所取得的成功来说,还是相当公正的,无论在画面的捕捉上还是情节的铺设上(精彩的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还是小说更为出彩)。
《莫里斯》观后感(二):我要去看原著小说
最近在电影这滩水里淌得有点太久,好的有些 坏的也不少;好的让我又一次动摇了English Major的决心,这时候竟然是Maurice这样的电影来苏醒我对文字的热爱——a bit ironic, n'est-ce pas? 只能说一般我是不看好一切改编的,尤其是名著改编,尤其是我看过原著小说的时候,meet my standards的寥寥无几:95版理智与情感,乱世佳人和戏梦巴黎,最后一部也只是看在Eva的份上。James Ivory的这些改编却让我觉得有震撼心灵的美,对原著只能更向往了吧。
一年前看«Room with a view»,不知道是英国还是上个世纪还是名著,所有的情感都无比真挚而纯洁;爱情片似乎也不仅是爱情片,当时关于她弹奏的贝多芬的remark到今天还记忆犹新。«Maurice»里在剑桥的那段岁月is better, if not alike:意气奋发 年华正好的男孩儿们弹奏交响曲;划船在湖上谈论宗教与哲学,简直有“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情怀。按那谁的话来说真是,“智识的愉悦”。感情一样是美好而纯洁的,恐怕也是为什么Clive想让它永远保持柏拉图的原因,拒绝Maurice热情的吻——"I'm afraid it would ruin everything."尽管如此,情窦初开的两个人连牵手和拥抱都要躲避世俗的目光,直到Lord Rickley的incident让他们青涩的感情还未开花就夭折。Maurice无数温柔的细节让人看了心生疼,不忍细数。
«Maurice»不是随便的爱情故事。正如所有故事情节的设置,总要有些风浪,有些障碍,“社会”与“成见”conveniently地成为了quite a number of小说里被抨击的对象,在一百年前的Forster笔下是,在两百年前的Austen和Bronte sisters笔下也是。然而在«Maurice»里,社会压力却不仅是一个硬生生塞进去的因素,为了造成所谓缺憾 不完美的美。"England has always been disinclined to accept human nature." 英国真是个无比保守的民族:片头老师委婉的“讲解”,还要找拉丁文来代替;"unspeakable of the Oscar Wilde sort"; “I've shared with him";真是委婉地不能再委婉。在船上送别的那一幕赶来的神父(?)说在这么下去有一天教堂再也无法管束英国了。这古老又神圣的社会和传统对Maurice和Clive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不是只在表面:如果两人真心相爱却因社会压力被迫分手,仍然深爱对方,那就是像暹罗之恋一样没有结局的唯美的悲伤了;可我们的故事是Clive为了事业和名誉抛弃了Maurice,who,自他走后半梦半醒,为情所困,大概再也没有走出来过。Ivory把问题还是留在了他俩的身上,没有完全推给England。他们已经是幸运的了,没有任何为常人所牵绊的问题,他们门当户对情投意合——Alec可以吗?他也许可以给Maurice身体上的愉悦,他可以和他有那样智者的交谈吗?柴可夫斯基?Sophocles?Forster也许懂——I don't。
自打那谁跟我那么一说,我也开始到处标榜“我是一个不相信性取向的人”。可是撇了sexuality,gender这滩水也一样混,当初就是抱着对“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最崇敬的仰慕让我坚定地否决了Judith Butler的“性别后天论”,也常常深切地体会“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对古希腊那样“最高尚的感情只在男人之间,女人是糜烂的,只能用来繁衍后代,陷在女人身体里太久会corrupt男人”深表不解和offended。可是看着那段在剑桥的青葱岁月,那些干净得像Maurice和Clive一样的男孩,竟然不知不觉发觉女性毫无吸引力,几乎都要相信女子是污浊的了。大概也是因为三个美到极致的男演员。我想Forster并不是一个不尊重女性的人,他也并不把女性描写成没文化没学问只想着珠宝衣服和有钱丈夫的生物,只是在这部小说的setting里一切都是如此的柏拉图式以至于精神的交流不能有任何是来自异性之间“自然”的吸引力。只是女性身上的枷锁太重,在这里的setting简直看不到背后的她们。
其实还是那句话,喜欢一个人和ta是男是女有什么关系。又何必要上床,柏拉图式也是一种恋爱。
然后突然想到了程蝶衣。何不做一个没有性别的人。
#看原著之后#
原来Clive不是因为社会压力才不喜欢男人,才和Maurice分手。只是突然不爱了。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理由,就像爱当初来的没有理由一样,突然就不爱了,厌倦了他的脸,他的温柔。要我说甚至没必要说他是因为突然henceforth love women而让他对Maurice产生disgust的。两者可以是同时的:他发现自己也有喜欢女人的那一面的同时不爱了Maurice,于是以为自己不爱男人了。电影设置Risley的情节也不一定是因为“只是不爱了”这个理由不够说服人,只是在电影这样委婉不能的form前无法表现出那样的subtlety。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神作。
同性电影看过印象最深的是故园风雨后,男主们也是在剑桥那种英国古典极了的校园相逢,相爱的时候有诗,莎士比亚,酒,各个都追求自由,每一个都是极有思想和头脑的社会显贵,相爱的时候互不设防,必得突破自己心理的屏障,大概在那种时代也唯有这样才是爱的纯粹吧,可惜的是故园风雨后跟这部片子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且不说男主一直飘摇不定的处于自己低微出身的尴尬和对爱人权钱的渴望与爱中不能断绝,他对对方的诚意自己都难以把握,画了一个老虎头,最后一老鼠尾巴。
刚开始看莫里斯的时候也是觉得类似,一样的剑桥,黄色的色调,休格兰特浪漫又有才华,更要命的是对自己的爱确认无比,诚实透顶。
而詹姆斯绝对是本片一大亮点,开始的时候看到年轻的休格兰特开始感叹,怪不得这人能红这么久,年轻的时候细皮嫩肉,下挂的眼角,深邃的眼神,长长的睫毛,每次眨眼都会觉得这人真是从头到尾的充斥着艺术气息,剑桥与他简直是清明细雨中的石桥一样自然又般配。况且最开始又是他认识并确认自己的爱,定义这是爱情并非友谊。我以为他像是故园里面的本韦肖一样因为爱的深沉又没有办法得到,对自己又太过诚实而悲剧收场。没想到的是竟然是詹姆斯维持并且诚实到最后。詹姆斯的颜面在休格兰特比起来不是第一眼讨喜的人,在跟休格兰特的关系中可以看得出他是攻。。。而他的黄色眼眉和头发在休格兰特的深色眉毛和头发面前又显得过于硬汉,因此在他跟休格兰特的互动中休格兰特的颜绝对为自己加分不少,再加上他低眉顺眼时颤动的眼睫毛,简直就是天生的为这个人物加分的。
但是看到后来休格兰特蓄起胡须而詹姆斯剃掉胡子,詹姆斯则开始完全独掌整部戏,后来加入的拉珀特眼神眉毛和头发可以跟休格兰特一拼,但是两人却是不同的风格,一个像是细茎上的一朵坚韧又脆弱的花朵,一个则阳刚很多,而且这个时候詹姆斯已经完全整掌了整部戏,他的渴求他的欲望他的选择才是剧情的决定性走向。这时候就可以看得出,詹姆斯的颜绝对衬得起他的演技,嘴唇敏感,眼神到位,一头金发和高瘦挺拔的身躯简直就是生在那个时代的人,为着自己的性取向而烦恼,但是勇敢又诚实。穿上马甲和长风衣的詹姆斯,真的是太迷人了。
休格兰特在决定放弃莫里斯之前是个非常有存在感的人。他的感情、他的掩饰、他的挣扎、他的选择,他的爱,都非常非常的到位。放弃莫里斯之后休格兰特就成了配角,存在感变得微弱太多,最后的镜头他看着窗外,好像看见曾经剑桥的莫里斯,自己深深爱着的人,跟自己说再见,而背后,一个无辜的女人害怕的搂住自己。莫里斯找到了愿意跟他同担风险的爱人,也终于放弃了自己,休格兰特心里应该是难受极了。
詹姆斯跟休格兰特截然相反。休格兰特像个玩世不恭不在意一切的花花公子一样,说爱。但是也是他先放弃。詹姆斯接受休格兰特的爱的时候犹豫不决,但是决定以后义无反顾。半夜跳窗进休格兰特的卧室,就是为了吻他,告诉他我知道你的爱,我也爱着你。在他结婚的时候颤抖的不知所措。终于放下以后坚定自己的性取向,承认并且接受,真是勇敢极了。他跟未受教育的拉珀特说话的时候,即使是为了说服他语调也这样的平缓光滑,真是不可思议的剑桥生。
休格兰特用拉丁文念祷告词,两人互相看的时候,美极了,好听极了。
休格兰特的每次垂眼都好看,不愧是美国男人里最容易被女人原谅的人。
詹姆斯身材颀长,非常适合当时的装扮,他的远镜头比面部特写更吸引人,而且越到后来面部特写越入戏。
非常非常棒的一部电影。色调使用非常棒。光线使用非常棒。黄色调的浪漫剑桥,平缓的证券交易所,虽然衣服颜色全部单调又不鲜艳,女主也没有红花,但是一部全是男人的电影能够让人觉得像是有互动,真的是同性真爱。导演的镜头切换自然娴熟,跪拜。
《莫里斯》观后感(四):编织一个自己相信的梦
前几天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没想到看过的第一部同性电影,却将我魂牵梦绕至今。立刻买了英文版的书,想试着理解作者的原意,还未看,因此本篇里面暂且讨论电影部分。
对这个电影有一些自己拙劣的推测,杂乱无章。
1. Clive生那场大病的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来源于他没有帮助剑桥同学做法庭指认所感到的强烈愧疚。当他的同学被定罪带下法庭时,他明显的躲避了对方投来的目光。这种愧疚使他异常痛苦。而他也亲眼目睹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同学由于不被社会认可的性取向而一夜之间失去一切 - 这是他不愿发生的。在Maurice第一次去Clive家时,Clive的妈妈说过,当Clive结了婚,他就可以继承家中的财产,从结局中也可以看到,Clive是坚决不愿放弃地位、财产的,并且也非常在意别人的目光(而且所处社会对同性恋是零容忍度)。所以三种力量在他心中的撕扯导致了Clive的疾病,这三种力量分别是(1)巨大的愧疚感(2)可能会失去一切的危机感(3)需要和Maurice分手的感情痛苦。如同他自己说的,与Maurice在一起,他们都会失去地位、声望、名誉。所以判决的那一刻,甚至是他的同学被抓起来的那一刻,他已经决议于Maurice分手了。
2. 片中用跑龙套的一句话交代了Clive和安是在希腊认识的,那么可以推测安和Clive的思想意识相同,因此他们其实是soulmate。而Clive也是从希腊回来后就坚决地和Maurice分了手,结婚后一口一个安怎么怎么样,安怎么怎么说,一度我真的认为他是爱安的,就算不是爱,也是一种深深的喜欢,或者说认为安是合适的结婚人选。毕竟一个gay,想要在那个时代的政坛站稳脚跟,他需要一个“完美的妻子”。这个女人简单地快乐着,不会因为他不怎么回家而焦躁埋怨,反而理解他“工作很认真”;不会因为没有x生活(看见老公换裤子立刻闭眼)就觉得自己不幸福;还乐于接受老公亲密的朋友有事没事来家里居住。
3. 看到后面我几乎相信Clive是完全爱上了安,直到他以为Maurice在给女朋友写信,极为做作地恭喜Maurice,又亲吻了Maurice的手,诉说自己并没有忘记曾经,但同意不再提起过去.Maurice此时对他说的话都给予冷淡的回应。这是Clive忍不住反问Maurice说:你同意一切就这样过去吗? 这是他不甘的试探。这就像是一个曾经爱你爱的死去活来的人,现在对你无所谓了,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当Maurice说自己同意一切都过去了时,Clive沉默了数秒,他似乎没意料到这个答案,便要求Maurice也亲吻他的手。这相当于二次试探。他想用这种方式让自己心中了结,但是否可以了结,他也不知道。后面他也是夜不能寐。
4. 斯库德和Maurice打板球时,看到两人天衣无缝的合作,Clive表情立刻变得像吃了醋的小怨妇,立刻跑上去参与其中,却发现Maurice并没能好好配合他。命运的齿轮不再为他们留步。
5. Maurice最后向Clive坦白一切,Clive说保持纯洁的柏拉图,两个男人才能用友谊当借口在一起。这证明了Clive确实想用一种他认为两全的方式留住他的地位、名誉和爱情。但这并不是Maurice想要的,也过于委屈了感情炽热的Maurice。我想,Clive认为完美的结局,是他和Maurice各自娶一个女人,保持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两人永久的以柏拉图的方式在一起。但这一切已经幻灭。当Clive回房间,他在妻子面前那微妙的假笑,故作的完美,突然的拥抱,即刻的落寞。只能感叹一句,在那样的时代,Clive不能鱼和熊掌兼得,他只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看到很多人在争论到底是谁背叛了谁。我想说,爱是有很多种存在形式的。而这些形式不光与自身性格、成长背景、信仰有关,也与所处环境关系深重。同时,在这个电影中,它与爱要付出的成本有很大关系。有人说Clive背叛了Maurice,因为他自私,不肯放弃已有的权贵地位、名望,一方面又想要留住Maurice的爱;Alec却为了Maurice放弃大好前程,爱的真切,爱的热烈,无怨无悔。
我不否认,我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歌颂爱情至上,沉溺于为爱放弃一切的魄力。但考虑到Clive和Alec的人物背景,我认为还是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
Clive和Alec如果想和Maurice在一起,就好像是分别跨越两座山 - 只不过Alec的是400米的小丘,而Clive的是4000米的高峰。假设,Alec登到400米,他胜利了;Clive登到2000米,他放弃了。请问谁付出的爱更多? 或者说,我们把Alec和Clive的身世对调一下,Alec是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的贵族子弟。相信谁都不敢保证Alec还可以不顾全家的命运,选择自己的爱情。当然,也没谁敢保证Alec不敢放弃一切追寻爱情。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假设。又或者,我们自己是Clive,我们会放弃一切,追寻这需要冲出重重重围,不光牺牲自己,也要牺牲家人的爱情吗?
突然间的一个灵感 - 关于Clive和Anne
到底Clive是真的因为同学被判刑和生了病了一场而转变性向爱上了女人,还是他终于成功催眠自己,让自己喜欢上了女人呢?
我们从Clive母亲写给Maurice的信中得知,Clive的妻子Anne是Clive在希腊认识的。从希腊回到英国后,奇迹般的发现Clive开始注意女性了。但当Maurice的妹妹Ada问起希腊怎么样时,Clive的回答是希腊糟透了。好一个“糟透了”,希腊之行成为了压垮Clive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希腊找不到继续爱着Maurice的意义,却遇到了共度一生的女人。
可我不甘心的试问,当一个人在旅行中遇到自己一生的爱侣时,他会觉得这个地方“糟透了”吗?初遇爱情时,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仿佛一切都罩在金色阳光下;下雨是一种浪漫,刮风会令人动容,连一块砖都充满情感,怎么会是“糟透了”?
除非是你千方百计迷惑了自己,让自己投身自己编制的梦里,并且付诸一切信念的相信了这个梦境。Clive成功了,可能是对入狱的结果太过惧怕,他成功的活在自己的催眠里,并且相信Maurice也可以像他一样做到这一点。可Maurice并不是Clive。
卫斯理受审前给Cilve致电恳请Clive为他出庭。Clive拒绝了,说如果他出庭也会被控告的。卫斯理说,我知道,我很清楚如果你为我出庭也会被指控,然后挂断了电话。我在想,卫斯理其实没说完,他想说的是,我很清楚如果你为我出庭也会被指控,但我以为我们是朋友,你会为我这样做。- 为友情和爱情付出一切,对Clive来说太沉重了,对他来说比较简单的路,是伪装自己。他可能天生就颇具自控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比较擅长的活法。
说到这,我想,Clive和Maurice之间终究是个悲剧。也许,长大的Clive必须要说服自己,甚至催眠自己:做一个异性恋,娶一个女人,走简单的道路,才能幸福。
《莫里斯》观后感(五):只是个说故事的电影 无关评判
Maurice,莫里斯。
国内翻译成《莫里斯的情人》,以至于我长期以来(一年不到)一直觉得这个影片在他的两个情人之间区分高下。直到被舍长鄙视,我才意识到原来这部片的原名是《莫里斯》,只是莫里斯,于是,这只是一部说他自己的故事的电影。
这部剧是我入腐的引路电影之一,也因为看得早(其实也就去年这时候),腐得不够深(主要是H看得不够多,并且还没发展到直接从sf下钙片的地步),那时候理解有限(还是因为H看得不够多),也很纠结。现在再看,能以更开朗开放的心态(高h腐漫 高h肉文 全H钙片的洗礼之后)来重新思考很多那时候留下的疑惑。
如所有关于此片的评论都会提到的一样,我也不能避免提一句:该片原著小说作者、导演、制片都是同性恋。原著小说被视为是作者的半自传体作品,在作者90高龄寿终正寝后才得以出版。导演和制片人是终身情侣,他们搭档的影视作品享有盛誉。在80年代的英国,制作一部时间设定为1910年前后的同性恋题材影片。不往死里唯美你都对不起三个人加在一起的智慧啊!
一开始我以为电影对莫里斯的前后两任恋人是有褒贬高下之分的,因为一个放弃,一个坚守,一个冷静理智,一个离经叛道,很容易直接把我带入批判的误区。后来我发现根本没有这层意味。这部剧里没有圣人,没有小人,没有英雄,没有救世主,没有绝对的勇者。每个人都有弱点,都彷徨,都胆怯,为畏缩,也都真实!
这部电影只是要用镜头和语言讲述一个故事而已。——这大概也是英国电影被其影迷热爱的原因。这种画面色彩典雅浪漫,言语对白波澜不惊,语调压抑沉稳,镜头在华丽和朴实之间大胆流转的风格,已经被命名为“英式风格”了。不评价、不批判,没有好坏,也不做过多铺垫,甚至整部片子没有明显的高潮部分,只是给你讲故事,让你自己去想,越想越有味道,于是又把片子找出来重新看了几遍,生怕错过某个转瞬即逝的细节,生怕错过导演“企图”表达的思想。
这就是典型英式电影。
爱这种风格的超爱,不爱这种风格的人超不爱。比如我就超爱,我老公就超不爱,他嫌这样的片子闷。
说回这个片子本身。
全片有几个非常令人难忘的镜头,比如在剑桥的时候,莫里斯从窗口爬进克莱夫的房间,亲吻了他,然后迅速又从窗户爬出去。。比如莫里斯和克莱夫在青草地上的温情相拥。。。比如斯库特从窗口爬进莫里斯的房间,对他说“我知道,我理解你,躺好”。。。又比如影片最后,克莱夫站在最后一扇窗户面前,望向黑暗,却看到了在剑桥莫里斯带着意气奋发的笑容对他挥手。。。
可我觉得全片最难忘的镜头是:雨夜,斯库特站在树下,看到莫里斯把头伸出窗外淋雨,大笑起来。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即便斯科特和莫里斯身份悬殊,他们也能在一起。因为斯库特理解莫里斯的痛苦和挣扎。而这种理解正是克莱夫不曾给过莫里斯的。
打个比方,莫里斯爱上克莱夫就像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喜欢上班里那个成绩最好,字写的最漂亮的那个人一样。因为“欣赏”和“仰慕”。而斯库特和莫里斯则像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个孩子,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外校小混混吸引了。
我们无非会被两种人吸引,一种是我们相似的人,一种是和我们非常不同的人。
前者,志趣相投,性格相似,教育相当,家庭背景水平相当。这样的人能轻易让我们觉得亲切熟悉,想要靠近,而且有安全感。接触一段时间便知根知底,连对方家里的狗身上有几根毛都清楚。
后者,完全相反,乍一看跟前者完全没可比性,可是却带来了一个致命的优势:兴趣。人一旦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产生了兴趣,那就没救了!!电光火石啦,激情澎湃啦,冲动不羁啦,热情洋溢啦,天雷地火啦,干柴烈火啦,这些词随便堆叠随便用!(啊喂,好像混了一个奇怪的东西进去。。。多说一句,跨国恋其实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自然而然的对陌生的东西有好奇,有兴趣,然后接下来看天意和造化。)
前者和后者完全并列,绝对没有任何优劣高下,也不能完全看选择。活到这把年纪,咱都应该知道,主观能动没那么强大,选择权不都在自己手上,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变得如梦想般伟大。
不管命运和时机带来什么样的机会,面对什么样的人,能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就是不幸中之大幸。所以我的观点,遇到斯库特,是莫里斯的大幸。
莫里斯的身边有那么那么多的人,贵族出身,往来者非富即贵,可是只有这个最下层的斯库特给了莫里斯“理解”,也只有斯库特敢说敢做。除此之外,莫里斯身边所有的人都是隐晦的,内敛的,仪态端庄的,别说他的妈妈和姐姐,哪怕是他信任的医生,都不曾给过他理解。
只有斯库特,翻墙进了他的卧室,对他说“我理解你,躺好。”
只有斯库特,放弃离开英国,在船屋等了他两天。
只有斯库特,只身一人到伦敦,找到他,质问他“你为什么没来”。
跟克莱夫比样貌 比学识 比家境 比风度 比财力 他统统都输得一塌糊涂
可是他热情,他坦荡,他勇敢,他直接,他不虚伪做作,
于是,莫里斯就,引用电影原句,“in love with Scudder”
全片关于斯库特的着墨很少,连出场在哪里都得重新看一遍影片才能找出来,大致的印象是青涩腼腆,深爱而不善于表达。他和莫里斯的相识和第一句对话与“美好”毫无关联,莫里斯觉得他不过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下人,对他傲慢的说“五便士不够吗?!”。但整个影片关于他每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的,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甚至包括他买了车票,进站的时候被要求查票这样的细微的部分,都能看出他要走到莫里斯身边是跟他原来的生活多么格格不入的。他的对白设计也是。这整部片子的对白从始至终都让人有点“端着的”感觉,礼貌却有距离的用词,陌生而遥远的贵族仪态,只有在斯库特的对白里用了“现代人的人话”!甚至用了“F”这个词!他大大咧咧的和莫里斯裹着一条床单聊天,毫不扭捏的裸身下床穿衣服,(here we see your penis hahahahaha!!!)导演就是要让这个人物跟其他所有人差别越大越好!
他们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种程度甚至大到,他在走出酒店房间的时候回头问:房费你预先付了吧,他们不会找我麻烦吧。
可我仍然觉得这样的差距是可以被弥补的。也正因为跨越了这样的差距,他们的情感也更加动人。
那场板球比赛是全剧一大承前启后的妙笔。
三个人同场,各怀心思。
其中两个前一夜刚刚滚完床单。
其中一个怀疑滚床单的对象可能会敲诈自己,更糟糕的是滚床单这事儿还让管家看出了端倪。
其中一个刚刚跟爱慕对象滚完床单,心情大好,比赛中表现突出。
其中两个在比赛中默契配合,第三个醋意暗涌。
其中两个是公认的金童金童,第三个是金童家的仆人。
其中一个耿耿于怀着自己是第八个才接到前任情人结婚信息。
其中一个交织着复杂的爱情、暧昧,不知所措欲言又止。
其中一个单纯天真善良真诚,笑容美得像英格兰的阳光。
也就是这场板球比赛基本划分了三个人的关系和立场。就这样结束了。没忘,但不要提起了。
斯库特的离经叛道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他无所畏惧——我并不认为这跟他下等人的身份,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有关,影片中说他留在英国就失去任何保障——这就是那个在雨中追在车后的那个青涩腼腆的有着深情目光少年。
而莫里斯其实也是一个敢于离经叛道的人。这从一开始他不愿意写检讨而离开剑桥就能看出来了。他需要,引用电影原句“Someone to last your whole life”,只要找到这样的人,他就能把自己平时被隐藏好的另一面释放出来。更何况,斯库特在他“最脆弱”的时候出现了。
所以这样的两个人,能互相理解,就能在一起。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没有纷争,没有抗争,没有战争(第一次看的时候,故事多次提到了战争就要发生了,故事时间也踩在那个点上。我真怕写到战争,真怕真怕!!写到战争的话那就实在太虐心了!)
就这么平淡的结束了。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结尾:两个相爱敢爱的人在一起了。
==========================================================================
相比莫里斯和斯库特直接进入肉体主题的爱情,人们喜欢把莫里斯和克莱夫的爱情称为“柏拉图式爱情”。这不仅是尊称,也是片中克莱夫对他们关系的定义。
其实吧,这俩,不就是没成的初恋吗~~~~
大家都十几二十来岁的时候,浪漫到无以复加,浪漫到人神共愤,浪漫到天地不容。只要一个小眼神就砰砰砰,只要十指相扣就砰砰砰,只要相视而笑就砰砰砰,只要轻轻一个吻就砰砰砰,只要你肯说爱我,那我就翻能大半夜窗户到你房间,只为了给你一个历时两秒的吻!
可是就是美好到这样的爱情,先说爱的那个,也先放手。
留下被说爱的那个不知所措。
柏拉图式的爱情,对我来说,完全不是褒义词。
有人说,导演把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克莱夫黯然迷茫的眼神,和他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是有同情意味的,导演想借此表达克莱夫放弃对莫里斯的爱是他的损失。。。其实没这高度我觉得。充其量是惋惜。我甚至不觉得导演想把后悔的成分放进去。就是回望,惋惜,难过。再怎么样是他自己的抉择,回不去的。
也有人说,斯库特在莫里斯心中的地位,永远无法超过克莱夫。我觉得这也没必要。谁告诉你青草地上轻轻相拥的甜蜜,就一定胜过两具温暖的肉体滚床单的美好。。。谁告诉你一夜缠绵,再一夜缠绵,再再一夜缠绵就是低下庸俗。。。好吧!!一句话!谁告诉你爱情就非得阳春白雪了~~~
再说的痛快点。谁规定谈恋爱就得先说话!
看这片里的斯库特,他从头到脚没有一个东西能拿到台面上跟克莱夫比拼的,所以直接从床上下手,也不失为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步骤!从这点来看,这个人物简直太可爱了!
而莫里斯要的是“拥有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克莱夫做不到,斯库特可以。斯库特深爱莫里斯,莫里斯为之吸引。这样的爱情之美好程度完全不输给两个风度翩翩的英俊不凡风流倜傥的英国绅士在剑桥湖畔相拥好吧!!!
对我来说,初恋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忘。真的~~
给你启蒙的通常不是能陪着走到最后的。
各个阶段,我们面对的承受的经历的,都会改写我们所追求的。
即便不忘,也不代表还爱。
而不忘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那时候的自己和那样付出的感情。
推己及人,我觉得莫里斯对克莱夫也是如此。
============================================================
片中有一个很常被忽视的人物:卫斯理。
从影片的一开始,他就被定义为一个“极端”的人。
作为这部电影里的第四位同性恋者,他也是极端的。极端到在当时顶风作案,进行了一场性交易,被捕。
从对他的下场的描述,我大致推测,作者或者导演对这种交易的态度应该是反对的。影片中把他的下场作为克莱夫放弃莫里斯的导火索,给他安排的是这么一场肮脏的为人不齿的性交易,而不是一场被察觉的同性情感,大概是出于这样的用意。
据说小说中克莱夫放弃莫里斯的导火索并不是卫斯理,而是他在希腊一段时间以后,对雅典学派的重新认知。。。这个太深奥了。要分析起来,还得先攻读一下希腊哲学。。。。我暂时就不参与了吧!!!
最后说一句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吧:
来自莫里斯的治疗师。
他说:“英格兰不愿意接受人性的自然。”
这句话第一次看片的时候就给我当头一击。
觉得这简直是我听过的最适合概括英国人整个民族气质的一句话了。
简单点说:别扭。
相比之下,法国和意大利要可爱得多。虽然我也觉得法国和意大利常常把握不好尺度,可爱过头,但英国人这种处处时时非得跟自然本性对着干的作风也让我受不了。
别说小说中设置的一百年前的时间背景。哪怕时至今日,同性婚姻的民间呼声一片高起。议会和教会还是卯足劲要让英国保持“上流社会”姿态。
我不是英国人,我也无法成为英国人。
所以我不对他们的这种坚持评论什么。
《莫里斯》观后感(六):我更倾向于电影还是原著?
关于同志文学,我不想多说。会不会有人还分不清楚什么叫BL小说,什么叫同志文学。我相信那些高端腐们远远比我要给出的定义正规的多。
Maurice在同志文学中绝对算是一个里程碑。电影也绝对是同志电影的杰出代表。可这两个呢?是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无法超越原著。原著Maurice确实不能够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可以诠释的。因为它所表达的事物不仅仅是我们从电影中所看到的。它也许更多的是表达了那个时代,它趋向于更真实的刻画人物的内心的每一面。
Maurice和Clive,Maurice和Scudder。哪一个感情才是真挚的?也许尊重原著的话,没有一个感情是纯洁的、忠贞的。Clive痛恨过去的自己,所以也一并对那个爱上M的自己感到恶心。Scudder,那个被电影刻画的忠贞、热情、一心爱着M的男仆。在伦敦见了M后,他说我没有想过要你一分钱。只为了能和你见一面。原著上,S在来伦敦的时候确实想要敲M一笔,因为他就要离开伦敦了,也许这些钱可以弥补他的伤心。只是见了M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也许我更愿意相信,S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他和M在一起,从来只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M的身份。
电影想给我们表达的是感情,书想让我们知道的是人性。
哪一个更真实?
书是现实的,电影是艺术的。影片里的Maurice一头金发,充满着才气。他有的时候很莽撞,可更多的时候是谨慎、机灵的。两段感情让M对爱情充满炙热的男孩变成了可以对爱情负责的男人。
书中极具描写了在剑桥Clive和 Maurice 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追求柏拉图的精神之恋,并以此作为一种荣耀。但这些都只是表现了两个人的懦弱。C并不是禁欲主义,否则他也不会对 Maurice 的妹妹有别的打算。他对M是恐惧的,更是恐惧自己喜欢男的。他在爱情里是一个悲剧角色,引领着M一并走向悲剧。依旧是那个印象深刻的情节,C从希腊回来到M家做客,在餐厅里和一家人吃饭。在电影里,只表现出C突然晕倒了,莫里斯为了安慰他给了他一个吻,之后他突然醒来说自己没事了。在书中这一段的Clive是丑陋的。他对过去拥有的感情感到厌恶,对莫里斯的那个吻感到厌恶。所以当他听到莫里斯一家人吵闹的声音,听到莫里斯讲了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的声音就突然觉得恶心了。可笑的C突然喜欢女人了,为了逃避自己的过去,他始终认为那一段“不正确”的感情是恶心的。
但是电影里,给了我们对Clive另一个感官。当他想起剑桥与莫里斯的一切时,看到昔日爱人在窗外冲他挥手说再见时,他的脸上明显透露出的是不舍。所以电影中的他多了一丝人情味。他一直保护着莫里斯,他想把莫里斯带到“正常”的路上来。可是,他不知道他无法改变莫里斯的本性。原著中的一句话“莫里斯是从监狱里解放出来的灵魂,倘若解救他的人要求他守身如玉,他就唯命是从。”这个灵魂已经被放了,又如何回到牢笼中去?
关于Scudder,那个猎场看守,他对莫里斯的感情是义无反顾的。E.M Forster显然对S更为偏爱,他自己也向往着拥有像库斯特一样的爱情。Forster在书里曾说,他写这本书是送给他的好友和他的partner。那个让他可遇而不可求的感情。他的好友是个作家,有着像莫里斯一样的才华。他的男友更像S。一个年轻、漂亮充满活力却身份低微的人。而E.M又说,这本书更是他自己的小说。也许这三个人都是作者自己,一个懦弱的、一个勇敢的、一个执着的,他寻找着自我,又不断迷失。
E.M的结局并不太美满,貌似在印度有个男友,可是到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也许我们一生都无法有莫里斯的运气,可以遇上一个愿意为他放弃前途、奋不顾身的Scudder。如果说,他们的爱情是不平等的,一个乡绅和一个仆人,那谁为谁牺牲的多一点?我喜欢S,他没有要求过莫里斯给过他什么,连一句诺言都没有。他在船里等了莫里斯三天,他根本就不知道莫里斯到底会不会来。正是因为有他打的坚持,莫里斯才希望他留下。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结局,就像福斯特说的,如果这是个悲剧,那写这本书就没有意义了。认识卑微的,爱情是崇高的。我们有理由不相信爱情,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为彼此都可以奋不顾身。
而且你很难想象这是1987年的片子。也许电影是不如原著,可是我更愿意相信电影,人们何必要活的那么现实?
——我曾在oacfan的一段影评。
《莫里斯》观后感(七):It`s doesn`t matter if you hold me .I can do everything for you
“你是hall?”那个正在寻找悲怆交响曲的男孩坐在地毯上抬头看他,蓝绿色的眼睛摄人心魄。
彼时他是剑桥的大二生,叛逆,有思想,甚至有些玩世不恭,他是剑桥大三年级生,聪明,富有智慧,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便在钢琴前面弹奏“叛逆”的音乐。
“那一拍一定要疯狂一点”那个男孩笑着对他说。
“也许这个曲子不是欢快的。”两个人在钢琴前面哈哈大笑,分享同一个苹果,额头贴着额头,他的黑发和他的金发,也许有些汗湿,那天的心情都是暧昧的带着潮湿的。
Maurice听着费斯坦霍缓缓朗读会饮篇陷入了沉思。
“他在经历一种爱,一种他所激发的爱的回馈。”会饮篇是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中期关于理念论和美学思想的一篇重要对话,主题是介于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爱情是完美的,那种相似感让他浑身战栗。
Maurice和Clive就像宙斯和盖尼米得,两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东西,阻碍他们相互触摸,亲吻。Clive,政界的明日之星,Maurice,迟早要接受家族的股票生意,1908年的那个夏天,当Maurice从礼拜里走出来就为了见Clive的那个时候,这段爱情就注定因为宗教和世俗染上悲剧色彩。
一直很喜欢Clive斜靠在Maurice腿上的那个片段,有一种神奇的让他口干舌燥的感觉让他无法呼吸吞咽困难,那时候隔壁也许放着圣歌,Maurice缓缓的靠向他,古老的藤椅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只有呼吸,才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噪音。
Clive在剑桥大学门廊的阴影下说”我爱你,你明白,不用我再说什么“那时候的他勇敢而闪耀,让人无法睁开眼睛。
Maurice当时正沉浸在第一次碰触的震惊中无法平静,他只能看着Clive嘴唇颤抖的说“别胡说。”
第一次看到那里时一直无法明白Maurice为何只是看着Clive消失在门廊里面,Clive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和Maurice单独在一起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也许从那一刻起Clive就已经察觉到裂痕和悲剧了,在1910年的那个秋天,他把自己埋葬在那段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里面。
反观Maurice,这个认为话语就是行动的少年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他的爱情,他像罗密欧一样爬上Clive的宿舍,告诉他他并不想躲开他,他爱他。
后来的小河边,当Maurice问Clive是否可以吻他的时候,他惊恐的瞳孔更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对于这一份脆弱的情感,他是害怕多于兴奋的,Clive说“那是不对的,那会毁了我们的。”那时候Maurice并没有发觉他的犹豫不决,没人可以拒绝爱情的来临,Maurice也一样。
当Maurice无助的搂着自己蜷缩在椅子里哭泣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剑桥的他们,草地,河流,拉丁语课;亲吻,低语,十指相交。
其实是很讽刺的,最先说爱的那一个抽身退出,留下他自己。
Clive的“病”被治好了,他向往的是一种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他做到了,做了一名标准的乡间政客,娶妻生子,继承遗产,从此的生活里不再有一个叫Maurice的剑桥少年。
cudder出现的不早不晚,他在被人遗忘的Maurice的生日看着他的眼睛说”生日快乐,先生。”
那时候的Maurice被自己的“病”折磨的几乎崩溃,Scudder只是非常平庸的猎场看守,没有地位,金钱,几乎不会被注意到的外貌,只是有一双迷人的灰色眼睛,那双眼睛,在大雨天深深的凝望Maurice的窗台,那双眼睛,轻轻碰触Maurice的目光,那双眼睛,有着偏执而撕裂的坚持。
cudder说“先生,我知道你渴望着我。”和那时候如出一辙,罗密欧再次爬到了朱丽叶的房间,只是这次,不只是他自己一个人的独角戏,Scudder狠狠的亲吻他,热情的唇瓣带着热气和泥土的芬芳,那一瞬间,Maurice的病被治好了,放任自己投入到短暂的喜悦之中。
Maurice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世俗,又有幻想,面对Clive他是幻想多于世俗的,面对Scudder他是世俗多于幻想,在那个临行前的下午,他残酷的说“我不觉得我和你一样,我可以花上几百英镑,而你呢,你还觉得和我一样么?”面对咄咄逼人的Muarice,Scudder第一次沉默了。
我想和你在一起再碰触你一次,而你是连这样的机会也不肯给的。
那样的Muarice,Scudder简直无法用目光去碰触他。
最后一次的温存过后,Scudder就要去阿根廷,像亲吻过他的手的Clive一样,消失在他的生命中,只留下带着“病”的他,孤独的苟且度日。
Muarice的心里其实已经爱上了那个单纯又热烈的Scudder,但是他需要一个推动力,需要一个借口,去挽留他留下,于是他去了港口,就像麦琪的礼物,在他以为自己给予了对方最好的结果的时候,对方也在给予自己最好的,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碎而幸福,于是他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发现对方并没有离开,留在了古老的,带着Muarice气息的英国。
这时候的他应该是被彻底的治愈了他找到了Clive,告诉他,自己爱上了Scudder,Muarice在笼罩着其乐融融的家庭圣光的阴影下告诉他,自己爱上了Scudder,那个猎场看守,那个沦陷在“他这样的绅士”的穷小子,那个有着让人心醉的灰色眼睛的情人。
Muarice说“从前的我都和你说,但是往后的,我一个字也不会再说了”
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你的归你,我的归我。
他去船屋寻找他的情人,Scudder正躺在地板上,目光炯炯的望着他,仿佛坚信,眼前的Muarice,他的情人,一定会像故事里的王子一样找到他。
cudder湿濡的唇贴着他的耳朵,对他说现在我们再也不分开了,都结束了,他含住他的耳珠,在最后那一句“finish”里。
那样的Scudder忘记了身份,忘记了地位,忘记了法律,他只记得Maurice,无论将来发生什么,也许我们只能在绞刑架下相爱,但那都不重要了,都不重要了。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富家少爷Muarice和穷小子Scudder在肮脏的地板上凝视亲吻着彼此,而Clive望着窗户外面的黑暗,仿佛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不谙世事的少年,喃喃低语了什么,当妻子问他“Clive,你在和谁说话”的时候,他摇头,没有,我没说。
而这,似乎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
《莫里斯》观后感(八):一池春水
我喜欢一点一滴累就的幸福,甚过于欲望肆虐的时候相视的诱惑。
剑桥庄严而带点老气横秋的书香气息,不知天地调皮的青春肉体,手足无措的等待一个对视。浓郁的英伦气息扑面而来。
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里,除了言语间习惯性的辩论,除了打闹玩笑的互动之外,有另一股力量悄然蔓延。Maurice和Clive之间细腻的感情一点一点累积。淡淡的,只有嘴角、眼尾的那一丝魅色和默契流露出他们的爱情。他们甚至愿意满足于没有性的柏拉图式恋情。
同性之间的恋情不见容于当时的教会势力,甚至是律法,Clive害怕了,退缩了。他希望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有一份体面的对得起学历和身份的工作。他在乎的是名声,在乎的是前途,然后才是爱情。主动搅起一池春水的Clive最先放弃,也抽离得最快。
对于片名,我更倾向直译为“莫里斯”。因为正如英文片名“Maurice”,被引诱后来又被放弃的Maurice的心情更值得深究。Clive逃避了之后,他甚至怀疑自己对同性的感觉是不是一种疾病。他求助于亲人般的家庭医生,他甚至也找了心理医师来治疗。同性恋是一种病吗?我也好奇。有人一有性意识,便只对同性有感觉。也有人有过许许多多的异性伴侣,然后有一天发现对同性注意了起来。更有人男女通杀,过着很没节操的生活。同性之间,在Maurice的案例来看,在原著作者来看,在导演来看,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也不是催眠可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如果是,那一切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笑话,飘渺似有若无。阿根廷仆人Scudder的一句“先生,晚安”,一句“生日快乐”击碎了最脆弱的心防。
高贵的绅士和低下的仆人。Maurice和Scudder的未来,又是如何。他们之间的磁场,经得住世俗的眼光,经得住教会的耳目,经得住时间的摧残吗?
为Maurice勇敢的跨出的那一小步感动。为Maurice坚强的面对潜藏的自己致意。
《莫里斯》观后感(九):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的他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在没有世俗约束的校园里相识相知,就如我们今天任何一对相爱的人们,只是,昨天,我们要时刻挣扎在欲望和道德的边界里,甚至会因此被送进监狱,失去事业,家庭,名誉。今天,在英国至少他们不在被视为罪犯,甚至可以登记为民事伴侣,社会也愈加宽容。反观中国,我们还处在这样的挣扎中,试图说服着自己去像clive一样,寻找另一种快乐,一种其他人可以轻易获得的快乐,找个姑娘,结婚,生子。这种快乐,对于别人,是那么平常,可这种快乐不是我们的,我们需要的是爱,真真切切的爱。今天,我们仍不可以像最平常的情侣们那样,牵手逛街,到父母家聊天吃饭,我们只能偷偷摸摸,我们害怕的或许不是自己的名誉,而是家人的压力,他们本不用去承受其他人的指指点点和背后闲话,可是面对自己的心和父母,我们的明天究竟在哪里?最终maurice选择了他的爱人,选择了自己的心,一条艰辛的却永远也不会后悔的路,留下clive对着窗户,伴着一个他永远也不会爱的妻子,回忆那仅有的美好时光,他的生活,是容易了,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那个幸福成功的绅士。
《莫里斯》观后感(十):我除了肉体以外的世界 全部都给你
Clive兴奋的对Maurice说那些我让你看的书你都看了吧 那么你会懂的
我爱你
Maurice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却在Clive落寞的走掉以后翻窗户进了他的房间
吻了美丽的Clive
真的是美丽的Clive
在草地上 依旧是我爱的配色
Maurice热烈的吻他热烈的回应着那天Clive所说的爱
只是Clive在闪躲
“Cant' you kiss me?"
'No,I think it'll bring us down.”
起初我不明白
明明是先说爱的人为什么要开始胆怯开始逃避
我以为Clive只是不够爱Maurice
或者说是被Maurice那么热烈的爱所吓到
Clive和新婚妻子一起打电话给Maurice并邀请他来婚礼时我觉得Clive真残忍
后来我才知道
其实Clive比Maurice对他的爱要多的多的多
在电影里那个时候的英国 同性恋是违法的
Clive的同学因为同性恋被抓
这样的经历吓到了Clive于是想要跟Maurice分手
简介说Clive是为了自己的仕途
我并不这样觉得
Clive只是对Maurice有太多的爱
爱到想要一辈子在一起不要分开
我有我的家庭 你也会有你的 我对于你可能存在着的神秘女友感到开心
你要把我的家当成你的第二个家 甚至一个旅馆也可以 想要回来就回来 不管我在不在家
两个男人间这种友谊的唯一借口就是要保持那种柏拉图的关系
他将之称为友谊 这是他的借口
他想要跟你一直有这种关系 或者联系存在
我们有着最纯洁的柏拉图的关系 我们的灵魂 内心 思想 一直在一起
我除了肉体以外的世界 都可以和你一直在一起
然而Maurice只感到的是Clive的懦弱虚伪
没有自己那么爱他 爱到足够敢跟他在一起
于是影片最后 知道那个阿根廷的男孩为了和自己在一起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上火车的时候
Maurice坐在车上笑了
Maurice告诉Clive自己和阿根廷男孩的事情
告诉他他们发生了关系
并且加以强调
好像是在对Clive加以炫耀的施以报复
看 他愿意为了我放弃前途 他愿意和我发生关系 他什么都不害怕只想跟我在一起
而你呢?
原本以为只是谁爱谁比较多的问题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肤浅
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Maurice和阿根廷男孩在船库里紧紧的亲吻拥抱
说着再也不会分开的话语
Clive从背后抱住anne 轻轻地亲吻她的脸颊然后去关窗
在窗前停住
窗外是年轻的Maurice在对他招手
那个还在剑桥和自己弹钢琴的Maurice
那个他第一次就爱上的Maurice
虽然影片名叫Maurice
我却认为Clive才是第一主角
脑子里一直是TB的疯狂的猪
我曾天真的以为有爱 可以解决所有困难
到最后才发现原来 你要我给的不只是爱
无论是Maurice还是Clive都可以这样告诉对方
原来你要我给的不止是单纯与爱你那么简单
#Maurice#
休格兰特真是美美美!!!!!美的不可方物!!!!!
只能用美来形容啊!!!!!!!!!!!!!!!!!!!
好吧 我这样一直为Clive着想
也许只是因为他太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