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编剧本》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改编剧本》观后感10篇

2018-03-11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编剧本》观后感10篇

  《改编剧本》是一部由斯派克·琼斯执导,尼古拉斯·凯奇 / 蒂尔达·斯文顿 / 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喜剧 / 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编剧本》观后感(一):改编剧本

  编剧考夫曼想拍一部非好莱坞式的电影,脚本是纽约客编辑苏珊的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这条线又同时进行着两个故事,一边是考夫曼打破脑袋毫无进展,一边是三年前苏珊写书的经过,考夫曼黔驴技穷,只好寄希望于苏珊能否给他帮助,由此两个故事并成一个进入高潮部分,最后考夫曼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之间隔阂的最终化解,伴随着考夫曼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adaptation即指改编剧本,亦喻指考夫曼改变人生

  不好意思上面这段话大部分是从豆瓣上一篇影评里扒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觉得这个故事平庸得几乎难以为继?偏偏导演拍得兴致盎然,他甚至以一种不怎么体面形象把编剧乃至原书作者拍进了电影里——然而这又是必须的,因为这部电影真正讲述的是——如何为这部电影编剧的故事。

  这部让人抓破脑袋的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导演拍摄其处女作《傀儡人生》时的一段录影,而在这段录影中,导演正在就《傀儡人生》的拍摄叮嘱工作人员一些问题。在我看来这个开头可以区分出三个镜头:首先是拍摄《傀儡人生》的镜头,其次是拍摄这段录影的镜头,最后是拍摄电影《改编剧本》的镜头。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暗示了《改编剧本》的多个层次具体地讲,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层次是一本关于兰花窃贼的书里的情节;第二个层次是编剧考夫曼试图对书里的情节进行编排;然而编剧的编排过程也是电影情节的一部分,因此这部电影又同时包含了自己对自己施加的影响不同于大多数电影在一个封闭完整的虚拟空间内营造现实感,《改编剧本》在不同层次间来回跳跃,不断地打破电影情节的封闭空间,由此产生了一种怪异的“现场直播”式的现实感。同一个故事情节,可以投射进不同层次,从而形成不同的意义。比如,Donald在剧本里设计的那个“蛇吞食自己尾巴”的纹身,首先它暗示剧本中变态杀人狂逼迫受害者吞食自己身体行为;其次它象征编剧把自己写入剧本的行为;我们甚至可以把剧情解读作双胞胎只是Charlie人格分裂的象征,而吞食象征了Charlie双重分裂人格的合二为一;最后,在终极层面上,纹身又喻指影片本身各个层次之间的循环照映。

  然而,导演这种极其复杂手法,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思考?——显然不会是“一个人发现身价值”这样一个好莱坞故事。我试图从传媒的角度稍稍进行理解——从信息制作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复制,仿拟。在人,现实,符号三者间,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 ,复制是对现实的机械拷贝,仿拟则是对符号的复制 ,在前两个阶段中,人还可以与现实发生关系,但在第三个阶段,人已经不能与现实发生关系了,因此,在仿拟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仿拟产生的符号(这段照搬豆瓣jondic1412贴子)。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解释为什么《改编剧本》的剧情显得“平庸甚至难以为继”。因为导演的心思并未放在这个表面层次上,与其说导演拍摄了一部好莱坞电影,不如说他对好莱坞电影作了一次仿拟,而这种仿拟不过是为了更深层次的目的罢了。

  我想起电影中Charlie在编剧课上的一段情节。Charlie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描写一个没有矛盾冲突平淡无聊普通人生活,应该怎么写?”他得到一个严厉回答:“…真实世界里没有事情发生?你他妈是不是疯了?…如果你在生活中找不到这些东西,那么你根本对于现实一无所知!”这个逻辑荒谬之处在于,在模仿和复制阶段,是电影在力图与现实同构,从而制造真实感;然而在仿拟阶段,电影却要求现实与剧本同构,这样,剧本自然而然获得了真实感,然而人如何再去区分现实与符号?在宾馆里Donald看了Charlie的剧本后说:“你在剧本里丑化了我。”——在这里我们已经完全无法区分先前影片中那个Donald究竟是Charlie的剧本人物,还是现实。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老师一番严厉指责后,Charlie似乎幡然醒悟了,于是整个电影情节(抑或现实?)果真峰回路转,变得充满奇情异趣。至此,是否可以认为,传播世界对人的改造终于完成了?

  《改编剧本》观后感(二):写剧本的终极要义--用生命

  考夫曼剧本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风格自成一体文艺味浓,而且逼格高。不是我等一般人看一遍就能理解透彻的。可以算作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恋画像。这一特色从成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开始就熠熠生辉。他的剧本故事结构算是一种另类。但就是这种特立独行在众多结构相似的好莱坞剧本中鹤立鸡群。但不得不说他的这种剧本操作风险很大。如果超高的故事驾驭和架构能力,就很容易完全自黑了。

  即便剧本大咖,考夫曼也是有写作瓶颈的时候。而本片就半自传性地讲述了编剧本人改编剧本的痛苦过程。

  整部影片故事结构就是一个多层嵌套故事。最后两个主要人物考夫曼和Susan Orelan故事虚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故事结构的确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比诺兰的还要精致复杂一些。

  影片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段考夫曼一段自白。而后非常有意思出现了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片场。老马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讲镜头操作。考夫曼在片场成了路人甲。之后,制片人委托考夫曼将纽约客记者Susan Orelan的一本书兰花贼改编成一部电影。考夫曼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了所有电影编剧一样的写作过程。

  有意思的事,考夫曼在片中虚构了一个自己的弟弟。弟弟也是编剧,崇拜编剧大师McKee,奉麦老师的讲课为圭臬。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在惊悚片THREE中,而考夫曼对麦老师的那一套剧本写作理论嗤之以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结果写不下去了。弟弟的剧本获得影视公司高层赞扬后,考夫曼按耐不住,也报了班。向老师说了自己的苦恼。结果被老师一顿狂批。虚心请教之后,老师指点了迷津。考夫曼抓住了写作的要点。那就是制造冲突。顺着这个想法,考夫曼跟踪Susan Orelan想获得第一手资料意想不到经历了从未经历的。

  其实本片可以算作电影写作的个人宣言。考夫曼多少有些不服气啊。在片中的他看来,McKee的理论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就像工业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工业品一样。这让考夫曼很是鄙视。但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细细打理,也遇到问题,不得不向大师请教。片中他在课上向McKee提的那个问题,是对McKee剧本写作理论的一种挑衅。McKee发飙也是理所当然。当考夫曼听完麦大师的一席话和老师拥抱的时候,其实考夫曼本人也认同了麦老师的理论。

  讽刺的是,据说片子放映后,麦老师表示自己不反对剧本加入大量独白。考夫曼本人也说旁边加入要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但如果只是描述画面里的东西,但干脆拿掉得了。俩人相互互捧了一下。就算是剧本大师,也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

  其实,故事结构只是形式,要灵活运用,才能不拘泥于形式,把故事讲的精彩。当然阅历体验是非有用的。但作为像我这样的菜鸟。还是从McKee的东西学起。

  《改编剧本》观后感(三):旁白 独白 对白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偏爱有旁白和独白的戏:小城之春,永不瞑目(很喜欢王志文的声音)。

  这部片子也是...从MOV6转过来一些对白:

  Charlie Kaufman: [voice-over] I'm pathetic, I'm a loser. I have failed, I am panicked. I've sold out, I am worthless, I...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here?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here? Fuck. It is my weakness, my ultimate lack of conviction that brings me here. Easy answers used to shortcut yourself to success. And here I am because my jump into the abysmal well - isn't that just a risk one takes when attempting something new? I should leave here right now. I'll start over. I need to face this project head on and...

  http://www.mov6.com/title/tt0268126/quotes

  :Cage老哼唱的歌,听着贼耳熟,可就是想不起来...

  《改编剧本》观后感(四):梦,遗落在照片

  前几天,我看了电影《改编剧本》的开头,然后说,尼古拉斯·凯奇这次饰演的双胞胎里,哥哥是个24K纯屌丝,他说话时目光游移,从来不敢看对方,不管说的话有多么普通。他的着装品位很差,永远是圆领秋衣配敞怀的格子衬衫牛仔裤运动鞋。

  这个打扮其实本身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他极其不自信,于是看起来,十分没有吸引人的气质

  他智商并不低,知识丰富,并且时时处处与人为善

  但是,他仍旧十分失败

  他十分胆怯,知道自己不善交际,所以总是把道歉的话挂在嘴边,明明想尊重对方,却总是因为自己紧张而打断对方说话,明明想化解尴尬,可是自己真实的心声,总是会让场面更加尴尬。

  如果生命有轮回,这种人,应该是传说中的“九世屌丝”,是那种即使沧海桑田,也无法逆袭的24K纯屌丝。

  对于罗胖在情人节给出的攻略,我一直计划着写一篇《屌丝逆袭之后》,并且因此重读了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但是,一直没有落笔。

  对于罗胖给广大屌丝的攻略,我想说,很好,但是,一切其实早已注定,能学会那些攻略的,都是偶然迷失了方向,暂时成为屌丝的普通青年

  我真正想表达的问题只有一个:对于24K纯屌丝,那些所有的攻略,都没有用。

  比如第一步,着装打扮。

  24K纯屌丝不是不知道人靠衣装,只是,臣妾做不到呀。

  没有为什么,就是穷尽千般努力,仍旧是做不到。

  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赛道的终点成功,是喜悦,但是,那不是适合我的赛道。

  找寻自己,才是人生的真谛

  好吧我承认,不管我表面上再怎么修饰,我始终都在心里记得,并且至今没有足够勇气面对:我就是这样一个24K纯屌丝,无可救药。

  我曾经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试着要求自己面对镜子,但是,好难。

  不认识陌生,然后惶恐,不敢面对,只好躲开。

  务外非君子,守中真丈夫

  拉倒吧,事实上,我只是别无选择

  连自己的形象,对我来说都是“外”,是我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所以,我只能守中,守到天荒地老,守到生命的尽头。

  我前几天曾经指出,电影《改编剧本》里,那个24K纯屌丝,有一天约到了女孩一起出席聚会,并且有机会单独坐在角落里聊天。

  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你能答应和我一起出来,我很感谢。”

  这种话除了让场面变得更加尴尬,没有任何作用

  但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卸下表面的伪装,我就是这么一个不知道下一句话说什么的24K纯屌丝。

  没有办法改变,真的,我已经尝试了许多年。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改变不了的部分,就只能与之共存。

  所以,我从来不主动女孩子出来。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表现的很糟糕,不管我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我只能躲在别人的需求里,卑微等待,等待一个能容下自己的地方

  我多年积累了那么多知识,那么多素养,那么多智慧,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能改变轮回里注定屌丝的命运

  不管结局如何,我已经竭尽全力

  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改编剧本》里的屌丝从来不曾逆袭,影片中的性爱场面,基本全都是男主角自己的YY。

  《改编剧本》里,查尔斯幻想着自己能发出邀请,请一个女孩一起去看花展,然后找到机会牵手,但是,这不可能

  梦回现实,只有自己杂乱的房间

  查尔斯看着自己要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小说,看着封面上作者的照片,想象着中年女作家风韵犹存的风貌:她很注重形象,精致的打扮让她的脸显得很光洁而不妖艳,没有明显皱纹,颇有风度的笑容更是为她加分不少,虽然年近50,但是身材保持的很好,皮肤细腻,手指轻柔……

  当然,这仍旧是YY,现实是,查尔斯一不留神,射到了照片上。

  梦,遗落在照片上。

  这是一个24K纯屌丝,生来就难以逃脱的宿命。

  影片开头是一个疑问:我为什么在这里?

  然后,镜头很快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但是,这依然无法解答屌丝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看着到处都是成双成对的人们,只有我注定孤独?

  无解的疑问。

  我常常提到电影《毕业生》,总是说:被引诱,躲在别人的需求里,是本杰明这样的男青年,躲不过的宿命。

  在原本的构思《屌丝逆袭之后》里,我想说,在睡了一个女人之后,本杰明暂时摆脱了24K纯屌丝的致命困境,然后很快,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这种见面就脱,脱了就干的模式,他开始发现并注重心灵的需求。

  他开始问罗宾森太太,你大学的专业是什么,你的爱好是什么?

  罗宾森太太显然并不准备跟他做什么心灵伴侣,所以,他们二人的这段情缘,很快走到了尽头。

  这其实是罗胖的攻略实现之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人生的必然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最先开始思考的,是24K纯屌丝们。

  因为这个问题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生活中十分突出,以至于不得不面对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试图改变,试图改善自己的处境。

  但是,在竭尽全力之后,我仍旧只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我不敢表达,却又同时避开了查尔斯式的尴尬,在一个自己编织的牢笼中,嘲笑着自己的宿命。

  《改编剧本》观后感(五):Adaptation

  “The world is so huge that people are always getting lost in it. There are too many ideas and things and people, too many directions to go. I was starting to believe that the reason it matters to care passionately about something is that it whittles the world down to a more manageable size. It makes the world seem not huge and empty but full of possibilities.”

  quot;Adaptation is a profound process. It means you figure out how to thrive in the world."

  《改编剧本》观后感(六):兰 花 贼

  一、楔子

  「我梦想自己将会重生。」查理为了写兰花贼的剧本,他开始「梦想」,且坚持他的理想,写出不落好莱坞商业电影公式的剧本。这部片子,把查理如何坚持理想的「梦想历程」,内心的想望、焦虑、挫败、无助、破灭、无力、没有意义、空白、混乱、努力、尝试、试探、犹豫,以及行为上的软弱、强迫与躲避,统统都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在镜头里。观众好像用放大镜,细腻地偷窥了查理(一般人)隐藏在脑袋里、自己房间里,那一块不为人知的念头与行为领域。不只是偷窥,看影片的那 114分钟里,我们的意识也随着查理的念头流动。他困惑于兰花贼,我们困惑于他,我们和约翰一起经历空白、无意义、片段与错落的意识内容,以及充满意外的人生。

  人类一直没有能力面对这一块「私密的意识领域」,有的人这个区域很大,有的人很小。有的人有所觉知,有的人毫无所悉。对于这一块「无明」的态度,决定了「自明」的那一块的价值。自明于无明的人终将仓惶一生,陷落于无明而追索一生的人,将从忧郁症进入精神疾病的生涯。114分钟跌跌撞撞的意识活动,让我们经历了「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好像就隐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好像不知不觉就会浮现一般。看完片子,惊悚的不是兰花贼或查理或车祸或苏珊,而是自己—自己的无明。

  二、花贼与心贼

  其实整部片子无关兰花,谈的也不是花贼,而是贼—心贼。约翰偷取保留区的野兰花,培育、复制、贩卖绝美的紫罗兰。这位兰花界名人的传奇生涯,就游走在贼与非贼的法律边缘。约翰当然是花贼,可是他不是心贼。坦荡面对人生的他,就像光着身子抓贼,光着身子坦然和查理握手的他,他是花贼不是心贼。

  苏珊贴身采访约翰,面对沼泽泥巴中的他,面对专情兰花的男人,面对暖房中精心培育的花心与花情,她崩溃了。她说「我曾以为你是魔鬼,对不起!」她终于离开了身旁的男人,飞到佛罗里达,进入约翰的传奇生活中。苏珊偷了约翰的人生,企图拯救自己心中的魔鬼。虽然约翰不知情,但苏珊当了贼—心贼。她的心贼并未获得救赎,泥泽、男人、兰花、毒品、性交、嘶喊,并不能解除她的心贼,所以查理让她「作贼心虚」,让她「杀之而后快」。约翰死后,苏珊紧抱着自己的心贼,呢呢喃喃的说「我要回纽约!」第一号心贼—苏珊。

  第二号心贼—查理。查理在成功之后,又想要重生,重生之路却陷落在神秘的兰花丛里。坚持不落俗套的努力,竟然在电梯理不敢面对苏珊。借着挛生兄弟的生活介入、争执、对话与行为互动,我们得以窥视查理私密的、无明的心灵世界。讽刺的是,多年的挣扎与迷乱,却在仿如商业影片的桥段—飞车、撞车、枪击、血腥、猎杀、死亡的现实生活中获得救赎。「死的死,逃的逃(台语)」之后,对母亲的泣诉之后,另一个自己死亡之后;「我爱妳」,旧女友回答「我也爱你」,他才解脱心贼,面对现实的人生。

  三 、心贼与贼

  第三号心贼—每一个观众。你、我和每一个观众,刚看片子时心中有贼,看完了片子,觉得自己是—贼。因为「偷」,看影片时,我们偷苏珊的心和查理的心。看完影片后,每个人扪心自问—心中有贼?每个人总把心中的禁忌与需求揉成一团,总试图丢进别人的篮框来取分。我们不肯面对自己的错误与不是,老是偷别人的心、别人的情、别人的原谅和自己的狡辩,来补西墙又补东墙。我们总像小偷一样,潜入自己或别人私密的世界,或者窃取别人的情爱,来证明光天化日下自己的富足。真的贼—每一个自己。

  查理的孪生兄弟唐纳,他是一个没有心贼的人。他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依凭着本能吃喝玩乐,不可以的时候就不可以—绝不多想,可以的时候就可以—绝不迟疑。他直接去拜访苏珊,他替代或引领查理做每一件不敢做的事,想每一个不敢想的念头。他似乎没有无明,不对,是他根本不让自己有空间去触碰无明。(查理则每天死盯着自己的无明,而自以为自明!)。但是,他还是贼,他闯入查理的心灵与现实世界的战场。可悲的是,他变成了炮灰。他的日子好似独立,却又像只为了补足查理、引导查理而活。危机四起的奔逃,冲出车窗之后,他就成为—死贼。不是被枪杀或撞死,他老早已死。

  四、花心

  花开花落间,都市的意像,随着晨昏的人车而朝夕流动。花与人与蜂,是相爱、相恋、相害、相笑,还是相互为用呢?兰花贵为花中之王,可终究只是「植物」。连传宗接代的宗群繁衍,都得依赖动物的蜂与人。愈是密藏于深山大泽内的奇花珍草,愈是被人挖掘培养与大量复制。为了花,人世沧桑如许,血泪交错如在眼前。有七情六欲之人,牵累于无七情六欲之花。犹如有情人,总失神于无情人一般。花人相看不一定两忘,人花相看却一定双惜。只因为人有自明,自明有情;人有无明,无明有碍。为碍情浓方见真心,约翰、查理、查理女友和----尽皆真爱之人。只有一个人看不见真心—苏珊,当她呢喃自语「我要回纽约!」

  五、心 

  心中有贼,人就会变成贼贼的。面对只有自己才看到得到「贼头贼脑、贼手贼脚」之时,倚恃一生的「自信」消沉了,日夜星辰尽皆黯淡,喉哑声歇、头昏眼花,手频频抖了又抖。心中为什么会有贼呢?执意要什么却要不到,执意不要什么却躲不掉,心中就会有贼。心贼让人想望,让人穷尽七情六欲而不能自己。心贼让人卑微、让人低贱、让人厚颜、让人无耻,心贼让人诋毁世间礼法与尘世的尊荣。

  心贼太甚,日积月累的失望与期盼,就变成憎恨与嫌恶。心贼入了魔,就只有咬就只有咬噬自己和他人的灵魂过活了。就像苏珊,纽约的苏珊、佛罗里达的苏珊,追杀理查德的苏珊,哭着要回纽约的苏珊。她把身边的人都当做粮食啃咬,啃食约翰的生活,啃食唐纳的生命,啃食自己的灵魂。如此的人魔,有男有女,或隐或显,充斥于人间世。他们不愿接受治疗,他们只用白色的丝巾,拭干唇上的血痕,然后说「我要回纽约」!

  怎么守护一颗「心」呢?如何驱贼除魔呢?无欲则刚,不忮不求,难道一定要无欲无求吗?查理重生了,借着回家,借着情人的爱。影片里,并未指出心归何处?喜欢躺在地上说话的唐纳,坦然无碍的约翰──统统都死了!惊悚的心,让我们警愓,警愓自己的「心」?「心」怎么思怎么想,都是「真的」都是「对的」。所以,心贼咬噬他人的善意,吞食他人的情爱,用来喂用来喂养自己永远饥渴的心灵。

  到底该怎么办呢?兰花王死了,偷了兰花王生命的兰花贼──回到纽约?找寻下一个猎物?啃食下一个灵魂吗?初心之始以至75年的平均寿命里,究竟能用什么法器来称量与调适呢?答案或许就在一个「善」字,就在诸恶莫作,就在众善奉行。或许人只要能「自净其意」,守住一个不为恶──不愿造成别人痛苦,不做攻击或伤害别人的行为,更进而心存善念──让别人高兴快乐的念头;那么,不管自己要什么?要不到什么?或不要什么?都不会起了心贼着了心魔。

  以善为念,以恶为戒;管它什么花开花落,每个人都可以像查理一样──我梦想自己将会重生。

  《改编剧本》观后感(七):the end

  we're all one thing, lieutenant. that's what I've come to realize. like cells in a body.'cept we can't see the body. the way fish can't see the ocean. and so we envy each other. hurt each other. hate each other. how silly is that? a heart cell hating a lung cell. --Cassie from THE THREE

  《改编剧本》观后感(八):庞杂精分的喜剧

  我还是看了一部这么复杂的电影,内容复杂,结果复杂,当然剧情发展也是比较特别,颇有拉上观众一块创作的感觉。不过我依然觉得这是一部伪实验片。他肯定是一部好莱坞类型电影啦。编剧(对,我们一定要特意强调一下编剧,这部特别的电影,他绝对是主角,就是主角的名字都是编剧自己的)导演也无意追求什么艺术上的多高度,他很坦诚地,通过男主,告诉我们了。他在苦苦思考一个特别出人意料又卖座的结尾,我们也跟着期待,事实是,结果的确够得上吸引人了。引入吸毒,追杀,场面也拍得够精彩,有味道。可就因为如此,我是丝毫正经不起来,去评判这部电影有多好的创作了,因为导演意不在此,我们又何必不合时宜呢?轻轻松松地欣赏一个喜剧而已,挺好。

  凯子大叔的风采,他的确适合这一类神经质的,焦虑多于行动的内心型角色啊。最后他那个双胞胎弟弟死了,我可是一直都当是他内心分裂的一个影子而已,死的不是真人,而是一种状态和内心性格吧。

  哎哟,看这部电影可算是四处开花,各种穿插,多重表现。总体表现还是没有凌乱,看的懂,脉络清晰。算作是一个戏中戏吧,是不是会让人想起八部半?编剧可真算是一个苦逼的行当啊,没有灵感,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又得担心电影的戏剧性和卖座,真是够纠结了。艺术家啊,不好当!

  梅姨演这个戏的时候,是不是都五十多了啊!哎呀,依然那么风情,演技的感觉还是有少女一样的娇嗔,真是老戏骨,有味道。

  其实这部电影有很多可说的,只可惜我最近太累了,懒得写了,到此为止。

  八又二分之一的氛围好,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如果能在那儿看到《四百击》《筋疲力尽》,侯麦的电影,啧啧,真不敢想象,那种奢侈的美好感觉。下次建议一下喽~~

  《改编剧本》观后感(九):看啊,那条吃掉自己尾巴的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来,《改编剧本》这部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特立独行的典范。凯奇在剧中扮演一名缺乏自信的剧作家,接受了一位中年女作家的委托,要求把她的一本关于兰花大盗的书籍改编成为电影剧本。凯奇从看到女作家的第一眼开始就爱上了她,也许是暗恋心理从中作祟,无论他怎么通读那本著作,就是没有办法把它改编成为心目中的那种“非好莱坞”式的剧本。在过了交稿期之后,毫无头绪的剧作家只好求助与他那位性格迥异的孪生弟弟,同样是剧作家的弟弟为了在剧本里加入性、暴力和毒品等“好莱坞因子”,怂恿哥哥和他一起针对女作家搞监视和跟踪,最后竟然意外地撞破了女作家和书籍中的主角--兰花大盗偷情的行为。于是在深夜的佛罗里达雨林里,兄弟俩被对方追杀灭口,结果兰花大盗被沼泽鳄鱼咬死,弟弟在车祸中丧生……

  弟弟曾告诉不解的哥哥,他之所以获得开开心心的原因在于“爱自己所爱,不在乎对方感受”,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使得同样“又肥又秃头”的他笑口常开。哥哥太在乎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反而缺乏自信,甚至无法给心怀期盼的女友一个吻别只能在孤独的深夜里对着书籍里的女作家照片自慰。这种态度显然严重束缚了创作灵感。临近交稿期限,可怜的剧作家竟然把自己写进了剧本,让剧本故事从一位剧作家接受女作家的改编委托开始!显然,他的创作生活变成了一条吞吃自己尾巴的蛇。

  《改编剧本》观后感(十):兰花血案

  从电影的表面看来,这朵号称“稀世珍品”的“幽灵兰花”直接造成了三个人的丧生,间接还不晓得有多少人为它而死,而从电影外来看,它给我带来的打击也是勿庸置疑的,我常常会被一些死脑细胞的电影搞得人格分裂,《妖夜荒踪》和《死亡幻觉》是一类,另一类则是《杀出个黎明》和本片,它们在前后水平落差之大,风格变化之巨,对于我的大脑来说也无疑是一场血案。

  初次看这个电影时候,在前90分钟还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脉络交错但非常清晰的文艺电影,它由三条主线和一条副线所构成,主线之一,是所谓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和另外三个西米诺印第安人计划偷盗,然后克隆一种稀有的兰花,牟取暴利的故事;主线之二是,著名的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采访约翰·拉罗歇,并把他的经历写成一本《兰花贼》的书的故事,主线之三,就是好莱坞编剧查理·考夫曼被要求将这本《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故事,另外的一条副线就是查理·考夫曼的孪生弟弟唐纳德搬来查理的家,并准备按照最好莱坞式的样式,创作一部烂俗恐怖片的剧本。通过以上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故事线索,编导传达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约翰·拉罗歇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热情和执着,已经感爱敢恨,拿的起放的下的大丈夫气概。兰花在他看来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过程。苏珊·奥尔琳则是约翰·拉罗歇的反面,代表着一种迷茫的人生观,她采访约翰·拉罗歇是为了弄清楚他盗取兰花的目的,是因为她不相信世界上有“幽灵兰花”的目的,兰花就是她的全部动机,而根据她自己的书,最后她并没有找到这种神奇的兰花,因此她的《兰花贼》虽然完成,但是却是一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主题的作品,在苏珊·奥尔琳身上,代表着一种现代人常见的功利心态,结果便是一切的价值。查理·考夫曼则代表着一种“现知后觉”的人生态度,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说到底这些明白是非,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却因为属于“大多数”的那种性格,而陷入某种自暴自弃的境地。而查理·考夫曼改编《兰花贼》遇到瓶颈的细节和唐纳德·考夫曼炮制俗滥恐怖片剧本并大受好评相比较,还大大觊觎了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一把。

  但是,影片在90分钟之后,也就是唐纳德·考夫曼冒充查理去拜访苏珊·奥尔琳之后,水平一下子一落千丈,后面的剧情完全变成了粗俗的动作类型片,苏珊·奥尔琳和约翰·拉罗歇变成了合伙利用稀世兰花来炼制毒品的坏蛋,被考夫曼兄弟发现后要杀他们灭口,在逃往中,唐纳德不幸身亡,约翰·拉罗歇也命丧沼泽鳄鱼之口,最后恶人遭到了惩罚,而查理·考夫曼则完成了剧本,并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白。

  其实,这部影片中一直有一条隐藏的主线,那就是真实生活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在编写《改编剧本》的剧本,孪生考夫曼兄弟其实代表了编剧的两种倾向,查理代表了不落俗套,寻求突破一般电影叙述结构和叙述手法的倾向,他借剧中自己之口说,不希望把这部作品(影片中指《兰花贼》,其实就是《改编剧本》本身)变成一部通俗的类型剧,结尾不要变成毒品贩,知情的无辜者和警察的追逐战,主人公不要在最后说一些似是而非,大彻大悟的感想,有性格的巨大转变等等以往的通俗惯用手法,在剧中查理·考夫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痛苦不已,差点搞得精神分裂,而在剧外的查理·考夫曼也通过类似多段平行剧情发展等的手法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目标;而唐纳德则代表了一种现实的创作手法,他懂得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制片商的心理定位,知道怎样能够既减少自己脑细胞的死亡量,又讨得电影公司的欢心。在电影中考夫曼兄弟的斗争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查理·考夫曼对于《改编剧本》的定位,可惜的是,随着电影里查理越来越才思枯竭,不得不去听一堂通俗的好莱坞编剧课,被陈词滥调式好莱坞的“编剧大师”痛骂,也象征着查理·考夫曼原先的创作理想的破灭,影片中的水平突降,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查理·考夫曼在剧本里加上了诸如性,暴力,毒品等好莱坞的模式而导致的。

  在故事的最后,考夫曼为自己的工作顺利完成而高兴,一点也没有痛失弟弟的悲哀,但是我看着这个结尾却有一些悲哀,原来好莱坞的习惯定式拥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甚至于诸如查理·考夫曼之类特立独行的怪才也不能不受其牵制,当然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说查理·考夫曼在反讽好莱坞的模式化编剧,不过我先要去看几部烂片先,要是银幕上都是这样的片子,我也要折寿几年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