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书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教书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9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书匠》经典读后感10篇

  《教书匠》是一本由邁考特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书匠》读后感(一):一本必须强制教书部长熟读的书!!

  读《教书匠》来自今天的故事。一个悲伤的故事。

  迈考特上一本中文书叫《安琪拉的灰烬》,当时觉得名字非常怪:灰烬?为什么叫灰烬?等到读完书,再细细地品味咀嚼,突然明白

  当他长大成人,当他来到美国(真的是人的天堂吗?)从“师范”毕业之后,来到这个像“放牛班”的地方,他的生命其实才第一次真正绽放出无边光芒

  读过《窗边的小豆豆》,震撼日本人能从内心关怀孩子成长,能从心灵旁边的某个地方去轻轻扶助孩子,能够温和地让一个即使是残疾的孩子也能获得“第一”。震撼日本人(“日本鬼子”)的爱心

  读英文版的《电影俱乐部》的时候,真的感慨万千中国人古早古早就知道“三迁”,可是什么时候才知道不用棍棒教训儿女

  还有许多,诸如《回乡》(一个父亲带着一个婴儿逃离核蛋之后的大陆),例如《夏山学校》。

  人是好孩子,也会成恶棍。

  一周之前,教师节,将《教书匠》送给当年的中学老师,觉得这名字吉利,觉得这是一本很像可以作为“教师节”的礼物的书。

  但昨天,书退了回来,因为当年的老师已经不再是“教书匠”。

  他三年前就辞职了。

  送不出去的礼物,只能自己读。

  温和的迈考特,良知的迈考特,让人伤心的迈考特。

  世界上有无数或好或坏的孩子,或好或坏的心灵,但好的“教书”匠只是少数。不懂得尊敬“教书匠”的民族,只能成为一个灰暗的民族。

  离开了“教书匠”行业的人,他还有“灰烬”吗?

  《教书匠》读后感(二):从F(Fear)到F(Freedom)

  《教书匠》这本书我可以相信它是一本小说,但很难相信它是一部自传,因为我不相信有人会那么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经历隐私,从而怀疑书里的迈考特先生是不是作者本人,或者只是借用了作者名子和身份的一个虚构人物

  不管怎么样,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尽管我始终怀疑迈先生在语法和写作课堂教授东西的真实性:大段不加伪装地给学生讲自己屈辱苦难童年、一些情史和失败婚姻、将菜谱当成诗歌念、让中学生讨论一首儿歌“小鲍.皮普”这样奇怪的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家吃晚饭的故事、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广场举办美食宴会、阅读米米.谢拉顿(美食杂志编辑)的美食评论好像那是文学家的名著......这真是个出格的老师,默默忍受学生的敌意(师生之间总是有敌意的,特别是我们都曾经有过青春期。),担心教育委员会的批评之下竟然出格了30年,最终成了为美国“最佳教师”。

  我也是带着不解看完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迈老师在课堂上浪费学生的时间,如果我的语文老师像他这样讲课,考试准是过不了关的。直到在倒数第二章读到这句话时,我喜欢并且相信上了这个老师:“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这所学校做什么?你们可以说你们努力让自己毕业,以便上大学或者为工作准备。但是,同学们,教育不仅仅只是这些。我问过自己:我究竟在这个教室做什么?我为自己列了个公式。在黑板的左边,我写了个大写的F。在黑板的右边,我又写了个大写的F。从左到右,我画了个箭头,从‘害怕’(Fear)到‘自由’(Freedom)。我认为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要对你们做的就是将害怕赶入角落。”

  看到这里我想到自己被所受的16年教育同化了,其实我是认同教育并不是为了应试的观念的,在我步入社会以前最不喜欢最害怕的人就是老师。唯一一位我喜欢的老师伴随着我小学年级的转学而分开了,再也没见过她,只记得我最后一次来学校取东西时她为我的离开而落泪,让我终生难忘。再以后我觉得学校就是个大监狱,老师就是看守的人,把所孩子的白天都关在教室里,以免他们出去惹祸,

  学习就是训化的手段,你不需要深刻理解思考你所学到的内容,也不急于去应用,只需要应试,去面对紧张的考试。不要对所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你不过是个孩子,教材可都是教育专家编写的,那些老学究的杰作,你所要做的就是服从,听讲,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通过一个个考试,这就是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所谓的“文化课”成了主流,其他课程没有存在价值,劳技课发过教材,可从来没人教,孩子们不需要劳动技能,需要应试;音乐美术课是罕见的保留科目,可是别指望能学到什么东西,时间短暂而且内容单调;写作呢?我们不也写作文吗?本来我是个特别爱讲故事的人,记得上大学时在外地的火车站遇到了个学妹,我报上大名她竟然说认识我,我问你怎么认识我呢?她说小学四年级时她们一帮低年级的学弟学妹曾经在春游时的在树下听我讲故事,可那时会讲故事的我作文却很难拿到高分,因为考试的作文不需要故事,不需要奇妙的想像,而是需要华丽的词句,精雕细刻的描写,你可以从别人的范文或某部专门的书里背下很多奢侈句子巧妙地抄在你自己的作文里,但你不需要发表自己的感想,特别如果你觉得是奇思妙想的情节可能被认为是这孩子异想天开,有心理疾病。因此慢慢的我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开始学习讨巧的程式化的记录结果成绩提高了,得到了语文老师的一至好评,呵呵,终于毕业了,不用再虚伪地隐藏自己的风格了,无论文字是否华丽,语法是否规范,我可以用来表达自己,我可以不再为分数而害怕,而是自由发挥了。我不想再多说学校教育的失败、老师之间的争名逐利、如何利用补课收取暴利、大学老师如何挪用学生的作品不用付一分稿费出书,那恐怕能写成一本书,和《教书匠》媲美。

  相比之下,我喜欢迈考特这样的老师,他不为应试教育所折服,他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尽管他对自己的工作无奈,对所教的叛逆少年们没有办法,但是他坚持教下去了,按照他从F(Fear)到F(Freedom)的原则教了30多年。我不赞同他教的内容,也不喜欢他的个人生活,但我敬佩他的教育精神

  《教书匠》读后感(三):熟悉

  一是瓦尔登湖,二是此书,读起来甚感熟悉。

  读的是中文版,想读原著,搜索到中国日报也推荐了这本书: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2007-02/07/content_803786.htm

  In Teacher Man Frank turns his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that he most often talks about in his lectures---teaching: why it's so important, why it's so undervalued. He describes his own coming of age, as a teacher, a storyteller and, ultimately, a writer. He is alternately humble and mischievous, down-trodden and rebellious. He instinctively identifies with the underdog; his sympathies lie more with students than administrators. It takes him almost fifty years to find his voice in the classroom, but what's clear in the thrilling pages of Teacher Man is that from the beginning he seized and held his students' attention by telling them memorable stories.

  《教书匠》是Frank McCourt出版的回忆系列中最好的一部。而迈克科特的前两部个人回忆录,一部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另外一部曾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教书匠》讲述了他在纽约各个区的职高、社区大学、小学、高中的教书经历。此书曾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的第一名。

  About Author

  Frank McCourt was born in 1930 in Brooklyn, New York, to Irish immigrant parents, grew up in Limerick, Ireland, and at the age of nineteen, returned to America. Surviving initially through a string of casual jobs, spending every spare minute reading books from the public library, Frank began a process of self-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which led, eventually, to a career as a high-school teacher.

  Then in his sixties, Frank McCourt sat down and began writing about his past. The tales of his childhood that he had told many times to his classes at school and in the bars of New York soon took shape as the highly acclaimed memoir which is Angela's Ashes(1999). Published initially in America, it went straight into the bestseller lists and then crossed the Atlantic to take the bookshops by storm in his native Ireland, in the rest of Europe, and around the world.

  弗兰克是爱尔兰旅美作家。纽约出生,爱尔兰长大,成年后返美国,通过在公立图书馆读书自学成材而成为教师,后从事写作,退休后与兄弟组成双人秀组合,表演爱尔兰童年时代的故事。一生共写了三本书,都是回忆录。第一本也是成名作--《安琪拉的灰烬》曾获普利策文学奖。讲述了他童年在爱尔兰的生活,异常贫穷艰辛。第二本是《唉》,讲述作者15岁时来到纽约,打工、参军、读书并最终成为一个老师

  《教书匠》读后感(四):从中我思考我的……

  首先本书写作风格,笔调简洁,且以对话形式为主,却不是幽默点,可能这现在一些美国文学的特点,读来不难,却发人深省,还是比较喜欢的。

  再是内容,一方面有让我发现我的身影,不懂教书,在不懈努力教书。另一方面却更多的是羡慕。

  因为我也是一名新教师,我对于教育热爱,却对真实的教学茫然,不是说我不会教书,我会教书,只是我不想成为教书匠(原来中文本书的题目,还是耐人寻味的)……

  我不想用分数压迫学生认真听课,导致了我对教学茫然。习惯了被压迫才听话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对于他们的尊重。因此羡慕作者学生对于尊重的态度……我们的学生可以说要的不是尊重。

  我想给予他们自由,他们却不会使用这个自由……他们只会是浪费自由与游戏中(我是信息技术教师),做无意义事情

  我想激发思想,但他们拒绝思想;给予提问机会,他们才懒得理你,也不会提问。

  心疼他们主科科目的辛苦,想让他们在这节课里有个放松,有不懂得放松。

  我整个人都跟我自己打架,我们的学生似乎不配得很多,我想放弃,想屈服。但另一个声音说,正是因为他们不懂、才看起来不配得到,才要给予让他们懂得,不然永远不配得……

  教育,大概也需要勇气豁达……

  《教书匠》读后感(五):不抱怨微笑前行

  教书第六年,遇到这本书,我想我是喜欢教书这个事的。魔幻现实的地方,怎能不给自己一些黑色幽默,鞭策激励自己前进呢。不做些有意思的事情,怎么好意思来一遭。

  初一,实习熊老师带我们去华师玩,合影一张留念,我们赫然站在华师校训“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下笑靥如花,谁会知道十几年后自己真会站上讲台。

  大一,湘音浓重的班主任,让每个人说说十年之后的自己。我说的是:尽可能影响更多的人。哪怕一年只能影响到一个人也好,十年就能影响到十个人了。谁会知道十年之后真的能看到学生写给我的“感谢这一路有您陪伴”。

  冥冥之中,有一根线,牵着我走走行行,一点点找到自己的欢乐、找到自己的成就感。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样子。我想,弗兰克·迈考特也是这样吧。我没有经历他经历过的苦难,没有遇到他遇到过的挑战和困难,没有遭遇他遭遇的幸运。他能在黑色幽默中自嘲前行,能在灵感敲门时用全力逮住,创造美好的课堂时间,摸爬滚打着,微笑前行。也许我也能做到。

  不是抱怨无法改变的东西,而是学会从FEAR到FREEDOM,不会有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可以做到的是将害怕赶入角落。

  《教书匠》读后感(六):不教书的人永远不了解教书匠的辛苦

  正式开始教书这个行当已经三年多了。三年来没少和家人大吐苦水,抱怨自己有多辛苦。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对此无法理解。

  当老师多好啊,寒暑假,不用坐班,体面光鲜,受人尊重,上课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真没什么好抱怨的。可是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教过书的人才深有体会。

  这学期我的课全部都安排在上午。八点钟,好多人要么在享用早饭,要么梦游一般走在上班的路上,而我,则要面对三十多个等着被唤醒的学生。讲台又像是舞台,就算你一肚子闹心的事,就算昨夜没睡好,就算你和学生一样困,你也得强迫自己兴奋起来,因为你在讲台前舞台上,铃声一响,你必须动起来,没有人会愿意看一场静止的舞台剧。你要激情洋溢,但课堂不仅需要你自己的激情,还需要带动30多号人的激情。你不仅要像演员自说自话,还需要具备煽动家的语言技巧。学生中有向日葵型的老师的最爱,无论什么时候都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这样的学生会激发你甘为春蚕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但向日葵毕竟是零星几个,大多数的孩子要么带着梦游一般的迷幻神情要么带着青春期特有的躁动和不安,等着你去唤醒,去启发,去鼓励,去安慰。想要保持这样的热情,一周两周可以,但长期下去就难上加难。有时候上班的路上会有逃课逃跑的冲动,会羡慕在企业上班的白领们,会羡慕那些从事纯技术工作的人,要么不发一言闷头做好自己的事,要么可以偷偷打个小盹,去洗手间补个妆。但做了老师之后,就算再散漫的人也不敢迟到,不是怕领导批评,而是怕那三十多份期待。

  下课铃响了,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学生们离开了课堂。而老师还在反思还在回味,自己究竟在这两个小时里带给了他们什么。

  《教书匠》读后感(七):诲人不倦的教师人格魅力与职业操守——评《教书匠》

  弗兰克·迈考特在成为普利策奖得主、作家之前的岁月里是个教书匠。

  30年的教师生涯带给他特有的温情思想,他的旧作《安琪拉德灰烬》如此,新作《教书匠》亦如此。

  弗兰克·迈考特从一个爱尔兰的穷困移民,一路蹒跚来到繁华大都会纽约,几经周折,凭着一腔爱尔兰人对知识的热爱,终于拿到大学文凭。

  工作难找,毕竟是做了老师,虽然是职业高中。因为从小的饥饿,促使他把学生扔掉的一个面包捡起来吃掉,因为面包事件,他开始了与泯顽不灵的学生的沟通,周围的学生追求的不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不是常青藤大学文凭,他们只是希望能在职业高中里得到基本的英语组词造句技巧,然后带着这些与所学的职业技能快快的走上社会抚养家庭。虽然常常遭受这样的挫折,但弗兰克还是努力的将他的知识、他对世界的理解向他的那些小小的不上心的学生们灌输,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从职业高中的教学艰难转到了社区学院的成人环境,虽然成熟的大人代替了叛逆的无心向学的孩子,负担相对轻松了,但是也是在社区学院里他认识到他不是个大学教师,他这辈子或许也没能力拿到大学教师必备的博士证。

  于是他又回到了没完没了的中学课堂。因为机缘巧合,他走进了纽约的斯泰伊夫森高中。

  在这所全国知名的考试高中里,他碰到了成熟的学生,他们对学业虔诚狂热,目标明确,一心只为走进常青藤大学校门;他也碰上了新的同事,他们学识渊博,孜孜以求,有波士顿拉丁语学校出身的学者,能用图解法(sentence diagram)分析复杂的希腊语、拉丁语,能整段整段的背诵荷马的史诗;他也碰上了对教师创造性教学与学生热情的压制最小的学校行政系统。

  在这样的学术环境里,弗兰克如鱼得水,他融入这个新的环境。与其他的老师一起,用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技巧、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来促发学生、鞭策学生。学生也以同样的热情回报教师。于是一代代的学生就这样走进校门、踏上社会,教师们春去秋来、迎来送往。荷马的史诗、笛卡尔的方程就这样传递给了下一代。

  教师往往是一个孤寂而又清贫的职业,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为对传播知识的热爱使他们甘愿忍受寂寞与清贫。他们用人格魅力感召着下一代。

  《死亡诗社》是这样的,弗兰克的《教书匠》是这样的,《历史男生》也同样如此。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无论是贵族式的寄宿学校或平民的公立高中还是英国的文法学校,教师都是那么虔诚那么热情的传承知识传承人生的道理。

  曾经在中国也是如此的,民国时期的江南名校,如金陵中学、江苏师范学堂、省立第二师范学堂、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堂,这些学校或秉承古老的书院影响或新式的课堂模式,教师们或经典或现代,对知识幸手拈来,不但教育学生,自身也努力著书立传不断发表学术著作。

  但是或许老祖宗的八股文影响实在太大,填鸭式的教学终于在现代中国还是占了上峰,金陵中学、苏中、上中这样的学校已经沦为了异数,启发式教学在高考的冲突下,渐渐溃散。我们的中学已经成为高考机器,不再关心少年的内心,教师们也不再散发人性的光辉。金钱与升学指标握了手,学生沦为牺牲品。

  推荐一篇介绍民国苏中的博文纪念那逝去的苏中岁月:钱穆的国学课

  http://jingjingzhai.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094092&PostID=12161983&idWriter=0&Key=0

  《教书匠》读后感(八):师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这部力作讲了一个老师的一生。

  一个平凡的老师,面对自己并不伟大甚至平凡的人生,上面有不能得罪的权贵,下面有调皮复杂难缠的学生,周边有家长们一双双眼睛虎视眈眈。

  但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师,诚实的努力的让学生与班级变得更好的好老师,他心中永远有着对于学生的爱,同时他会试着创新,试着改变世俗的教学方式。

  有爱,用心,努力,所以最后他收获的学生的成长,学生对他的爱。

  中国的老师的压力应该比书中的教师更大,他们带的学生更多,面对家长的压力更大,学校考核的压力也更大。

  我生命中有这样的几个老师。

  小学时有一位黄的女老师,那时的我喜爱数学,经常在老师讲前就看完课本,一度是那个年级的佼佼者,也参加了奥数培训,虽然最后落榜。但黄老师永远用微笑鼓励我,甚至在小升初时比我的母亲更紧张。黄老师对我母亲说,这孩子以后一定在数理化方面会有大成的。所以后来我选择文科时心里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黄老师。

  另一位李老师,在我上学时总以种种理由批评我,有一次居然因为我起立晚了些,用手打了我,当时我流出了鼻血。从小的乖孩子的我,这是我唯一一次的体罚经验。最后我没有告诉家长。但若干年后母亲告诉我,李老师当时向母亲提议过让我接受他的有偿课后辅导,但被拒绝了。这可能是他动手的原因。幸而他没有在我的心灵上造成任何伤害,记得我流血后反而他有些慌张,而我居然笑了。小升初后他甚至到我家做了次家访,多年后想起来这位老师的眼中有两个字,叫做内疚。所以在心底我也理解与原谅了他的动手行为。

  初中。初一时和班主任的儿子坐在一桌。不可避免的,两个男孩子有些口角。但不幸的是这个班主任是个较真的人,较真的会因为两个小孩的口角,将我拉到办公室罚站。一如少年时对待父亲偶尔的粗暴一样,我不是一个反抗的人,但我会用沉默表达我的坚持。这使这位特级人民教师非常生气,最终还将我的父母多次请到学校代为认错。最终的解决是我认错了,父母反复道歉了,而我也换了同桌。初二时这位老师肝病过世时,我一直很内疚,是不是我与他儿子的口舌对他的健康产生了影响。

  幸运的是初二初三我迎来了生命中最好的一位老师,沈老师。她永远是鼓励我的,赞赏我的聪明,鼓励我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有些偏爱。所以那两年是学生时代最快乐的两年。在别的同学埋首作业时,甚至在初三时她给了我不做简单作业的特权。从她那里,我知道爱的力量与伟大,也最终成了一名优等生。

  高一时的尤老师是一名好老师,他也很关心我,但他的方式是训责。而进入青春期的我当时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上课也基本很难听进去东西。成绩也一落千丈。

  高二碰到了极品王老师,这是一位可以做到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而且很多年以后仍会让学生恨之入骨。具体行径一是上课不好好上,犯专业错误,满嘴扯淡,不懂装懂。二是但凡能索能要的,跟学生家长从不客气,三是经常侮辱体罚学生。一个世侩也可以做到老师。他对学生的唯一意义是上了堂生动的反面教材课,告诉学生世界上有君子的同时也有小人,而且可以无耻到何等地步。

  十几年以后我仍不能从心里原谅的人现在想来就是这位王老师了,因为这位老师可以将一名班上无知同学侮辱我个人特点(痣)的一篇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而且其品德确实恶劣到一定程度,而最不幸的是他的职业是一名本应高尚的老师。

  幸运的是高三碰到了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丁老师,他可以将枯糙的历史课讲得很生动,让当年的我有报考历史系的强烈想法,也培养了我一生的历史兴趣。他用眼神用笑容可以鼓励到每个学生,真正的关心到每个人。那年高考数学前夜天气过热家里又无空调所以一夜未眠,第二天他见到我,用温暖的大手抚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其实你的意识虽然清醒,但人休息是够的。这句话让我顺利通过了人生第一个关卡。

  十年后作为同学聚会唯一邀请的老师,我在同学面前提到了这段往事,他只是淡然一笑。

  这本书让我在这个夜晚无限怀念我的几位老师。

  相信所有行业都一样,有不好的差的一面,但永远有如明珠般可以照亮夜空照亮灵魂的长久让人记忆怀念的品德。

  我们终将平凡的过完一生,但希望就像教书匠里的弗兰克一样,用理想道德与爱去对待工作与周边人,这才无愧这一生。

  黄老师、沈老师、丁老师,我想念你们。

  我在职业与生命里也会一直有爱、用心,努力的,像你们一样。

  《教书匠》读后感(九):《教书匠》,蓝色劢志小说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从苦难到辉煌,人生的体验比维持辉煌,更为深刻而幸运。

  美国籍爱尔兰教师弗兰克•迈考特的《教书匠》,属于自传体的美国式劢志小说。

  从童年的记忆,弗洛伊德精神烙印,让成功后弗兰克•迈考特忍不住在小说序言中夸夸其谈,上电视、见名人,做名人,炫耀人生。“人们听我的演讲,问我有关爱尔兰、结膜炎、饮酒、牙齿、教育、宗教、青春期焦虑症、威廉•巴特勒•叶芝、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又是美国式的骄傲,同时也可以窥见美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质。

  通往教学的漫长道路。《教书匠》一边叙说个人的教书生涯,一边回忆自己的苦难人生。捡拾学生扔掉的三明治,回想自己小时候的饥饿。联想丰富是小说的基本特点。

  美国高中学生,全球闻名的自由散漫的“狼”,弗兰克•迈考特居然将他们调教得井井有条。

  教师就是一个孩子王。弗兰克•迈考特进入学生们的世界就是与“狼”共舞,比学生们更为“淘气”,经常另类的得罪校方,在孩子们中获得威信,而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最后才是学会学习。

  弗兰克•迈考特在校方作战的同时,也与学生作战。他善于将学生分类,与人斗,其乐无穷。

  “每个班除了牢骚鬼、小丑、好好先生、第一美女、热心于任何活动的志愿者、运动员、知识分子、妈妈的乖儿子、神秘主义者、娘娘腔、情人、评论家、笨蛋、认为罪恶遍地的宗教狂、坐在教室后面盯着课桌的沉思者、乐天派和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其优点的圣徒外,都有一个班级代言人。”

  充满爱心,一位教师的基本品质。《教书匠》丰富细节,与对学生观察细微,充满内心的幽默感。讲故事,也是一位教师基本品质,弗兰克•迈考特在小说中发挥得津津有味。小说的语言在叙述中,也相当青春亮丽,尽管这本小说弗兰克•迈考特是年满花甲六十多岁的写作。因为他说过:“我不是大学,而是先后在纽约四所公立高中任教。在大学任教,人们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写作和其他娱乐逍遣。”

  不过,这还是美国式的神话,弗兰克•迈考特成功于退休后的写作。《教书匠》于2005年11月出版,一周内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成为“教师的《圣经》”,让“每个学生需要至少熟读10遍的温馨文字”。

  看来,美利坚合众国也热烈的追捧他们的蓝色劢志小说。

  《教书匠》,[美] 弗兰克•迈考特 著,张敏 译。南海出版社,2008•海口。

  25•00元。赵玥 藏书。

  《教书匠》读后感(十):别因书名而与一本好书擦肩

  或许是书名打消了很多人的阅读欲望,以为一本讲当老师的书不会怎么有趣。

  其实不然。

  这本书是“巴学园”系列里我最中意的一本。《窗边的小豆豆》是不错,可对很多人来说,读到这本书时已经太迟;《教书匠》则不会,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触动自己的地方。

  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么棒的书如此默默无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弗兰克·迈考特和他的一生。不一定要买,在书店翻阅就好,我相信迈考特不会令你失望。

  这不是什么学生读物。

  正如安徒生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写给孩子们一样。

  这本书是一部丛林法则。

  这本书讲的不是教学法,不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先进事迹的材料汇编,不宣扬“无私奉献、死而后已、蜡炬成灰”。

  没那么含情脉脉,没那么多温良恭俭让。只是一个背负着出身、童年、历史、家族等沉重负担始终无法释怀的爱尔兰人(倒是和我们中国人有些相似)在纽约的一生,恰巧他的职业是教师。如此而已。

  虽然作者对教师的低回报始终耿耿于怀,但教师一样是适者生存的行当。迫不得已,他与高高在上的官员周旋,在吹毛求疵的家长间进退,最主要的,与上帝的多彩花园——古灵精怪的一万多个纽约少年鏖战了三十年。

  三十年!

  纽约少年!

  每天面对175个喜怒无常、饥饿、谈着恋爱、焦虑、好色、精力充沛、好斗的青春期少年!

  老天!

  用迈考特自己的话说:“我成为一名老师并一直从事教学工作,这真是个奇迹。能在纽约的课堂上存活这么多年,我真得给自己打满分。”

  还好,这个老师不是那么无趣而麻木。命运虽一再捉弄他,他仍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对生活有一份黑色幽默;

  还好,学生们也并非始终是他的死敌。在经常让他恨得牙根直痒时,不时也会献出一份惊喜,有时,还会在彼此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还好,在也曾自怜自伤后,迈考特并未像鲁迅笔下所嘲弄的那些“恨恨而死”的先生们那样。

  他在教室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渐渐可以从容地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而令他惊讶的是,学生们喜欢这样。他慢慢学会了自信地面对学生,面对他们的生活,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每个人都应该去想想该如何面对每天的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正确的方法,带着笑容活下去。

  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