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着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着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13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着魔》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着魔》是一部由安德烈·祖拉斯基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 / 山姆·尼尔 / 玛吉特·卡斯滕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着魔》观后感(一):被家庭占有,被情人占有,被魔鬼占有,唯独没被自己灵魂占有

  看完还是有点懵逼,捋一下思路

  正如翻译,possession既有着迷也有占有的意思影片开头,阿佳妮的角色安娜在我看来是一个被婚姻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女人,并且无论在精神还是生活上都被丈夫以爱的名义完全支配占有。原本她应该也挺爱丈夫,但这种爱反过来也束缚了她自己,为了取悦丈夫努力扮演好母亲妻子的角色,却没能避免和丈夫的感情危机,于是这令她更加紧张躁郁。台词间可以看出危机一个重要原因是丈夫工作太忙家里什么事都顾不上。于是为了改善关系,丈夫辞了职,结束了分居回到家。安娜自责地流泪,说也许是我要求的太多了。而丈夫说:“我才是那个有权力提出要求的人。”一句话就看出这是个多么封建传统的直男!更别提之后那句更经典的大男子主义台词:“我这么辛苦工作,到底为了谁?”这些说明丈夫在生活上支配着安娜,要求她配合自己做好妻子母亲的角色。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没了你,我就感觉像行尸走肉。”包括后来他知道安娜有外遇后就变得浑浑噩噩不省人事,这又说明他是在感情方面占有着安娜,也被安娜占有。他的逻辑就是,因为我很爱你,所以我有权要求你接受并配合我的爱。

  但是安娜逐渐受不了这种家庭的束缚了。(后来有一次和丈夫吵架时她说,对啊我就是个婊子,我睡了附近每一个男人!表示她受够了传统角色带来的束缚和重压。)在分居期间她有了个情人亨利,这是她走向放纵的第一步。亨利看上去对感情很开放,很非传统,然而是个奇怪的妈宝男。总之亨利是个宣泄口,让安娜开始尝到自由放纵的滋味。以往她为了维护和丈夫的关系和家庭而一直压抑自我,而现在新的意识开始觉醒。在亨利给安娜录的一段录像里,安娜说:”之所以选择和你在一起,是因为你让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并且重复强调了一遍(丈夫看到录像的这段明显是很震惊的表情,说明他从来就没意识到妻子该有这种想法)。之后她又神神叨叨地说着自己的困惑:到底是该选择忠诚还是冒险(外遇)?然而亨利的开放只是表面,只是相对自由,说到底他依旧是个占有欲强的传统男人,因为在他去八爪鱼公寓时对安娜说:”别反抗我,我比你强。我是唯一有权利支配你的人。“可是,尝到自由滋味的安娜怎么可能再被另一个男人支配呢?她对这个曾是她通向放纵的台阶的男人狠狠捅了一刀。

  这期间安娜越来越魔怔。她为了挣脱束缚而用力过猛跑向了另一个极端:沉迷于彻底堕落的快乐,没有任何道德和家庭社会关系限制,说杀人就杀人。最极致表现就是和恶心的八爪鱼魔鬼做爱,完全被这种罪恶快感所掌控;另一方面她却还有一丝挣扎,她还是时常回家,并且每次都立刻去厨房做饭或做家务,丈夫说这个我也可以做,安娜反驳说不,这就是我的事,我能做好。所以八爪鱼公寓代表着罪恶,而家庭代表道德和秩序,可以看出安娜在这两者间摇摆,想挣脱又有负罪感,在这过程中把自己逼疯。

  而与此同时丈夫爱上了孩子学校老师,和安娜长得简直一模一样,但总是一袭白衣天使一样,因为她是道德的化身,代表了传统社会女性的要求。她来家访,安娜丈夫上来就说,你帮我照顾浴缸里的孩子吧我管不了。她还就真照顾起来了,而且还主动到厨房做家务。后来讨论到女人,她觉得人们认为女性玷污了世界是很荒谬的想法,为此和安娜丈夫有了点小冲突,但两人却并未为此真的发生冲突,依旧眉来眼去……这不就是封建直男最喜欢的类型吗?美丽温柔,会做家务,有智慧有想法,但是!绝不会和男性针锋相对

  而丈夫本身也代表了一种邪恶的占有欲:他疯狂地爱,也就会疯狂地霸占。以前这种占有欲包裹着家庭秩序的外衣;而在他两次去八爪鱼公寓后,尤其亲眼目睹堕落的极致:安娜与恶魔做爱后,以往家庭的伪装彻底崩坏了,邪恶的占有欲彻底爆,他变得像安娜一样疯疯癫癫,之前还曾狠心地充满报复地杀了亨利。他企图帮安娜逃离追捕,撞警车杀警察。最后出现的那另一个西装革履的他,就是受恶魔控制后重生的”新他“。借着曾经与他上床的姘头(也是身体被他占有过的)的帮助逃离了警察追捕。

  另一边那个天使老师正在家照顾没人管的学生,也就是安娜和丈夫的孩子,却听到了敲门声。不顾孩子劝阻,她执意要去迎接安娜丈夫,最后露出一抹中邪般的笑。这也预示着进入了恋爱关系,她和安娜丈夫也即将陷入疯狂的占有中。

  除此之外还有挺多疑问。比如男主到底是做什么的?感觉也是像间谍、特殊警察那类很神秘的工作,他的同事所说的继任者之类的话也不太明白。还有他之前明明把八爪鱼公寓烧了,为什么后来再进去屋子还是完好的,这两次哪次是幻想吗?

  《着魔》观后感(二):你明白她的需要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安娜要迷恋上魔鬼?为什么马克愿意为安娜犯罪,为她死?他那么爱她,她为什么还义无反顾的去魔鬼那里?海伦,那么纯洁,那么美好,为什么马克不选择她?

  几年以后再来看这部电影,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影片的开头,夫妻两个那一段冗长平淡的对白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往后安娜发狂,不断地去找魔鬼,都是围绕开头展开来叙述。

  仔细回归一下开头,丈夫辞去工作,为了能长期陪伴家人。这段隐含的信息量很大:他常年在外,顾不上家庭。这是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尤其在中国。男人在外挣钱,女人在家带孩子。看上去很美。如果女人是个没什么想法的,愿意拿钱买买东西填补自己空虚心灵,那婚姻也许就凑合着过下去。可惜安娜并不是这一种。甚至情人亨利也无法满足她心里的空缺。她需要爱。

  在国内,许多这样的家庭,以女人耐不住寂寞、出轨、争吵来结束。男人会问:我哪里对你不好了?挣钱给你用,你却还在外找情人?女人也觉得委屈:我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怀抱,钱有什么用?拿来烧了取暖?有的女人在外找情人,约炮友,不过是满足身体的欲望,心灵的空虚如何填补?再找个蓝颜知己一个女人三个男人,还要让他们和平共处,大部分人都没这么高的情商智商

  镜头一转,夫妻两人躺在床上。肌肤相亲并未让他们身心合一,两个人的灵魂越来越远。山姆尼尔和伊莎贝尔阿佳妮的演技高超,诠释了夫妻两人同床不同心,努力维系感情又不得要领绝望无助心态。彼此相爱,也知道对方爱自己,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更无法理解对方的需求。对于相爱的两人来说,这是绝望,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绝望。

  阿佳妮饰演的安娜显然是内心丰富的女人。影片后半部分她那一段长独白,看似无味,其实也隐藏了丰富的信息:她是位舞蹈演员敏感脆弱,注重身心的感受,灵与肉的矛盾令她痛苦纠缠。在影片开始,通过侧面描,丈夫马克是个侦探理性、注重分析。而感觉这种虚幻缥缈的东西,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我觉得马克和观众一样,自始至终都不理解安娜。两个人的性格差距很大,决定两人的悲剧命运

  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两个人见面总是无休止的争吵,无休止的伤害对方,无休止的自残自虐。当安娜拿起刀子割伤自己的脖子,她说不痛。因为比起内心的痛苦和空虚,肉体的痛一文不值。马克爱安娜,盲目的爱,促使他也拿起刀子割伤自己,因为他想体验她的感受,想知道她有多痛。

  安娜找的情人亨利,只能带给她肉体的享受。亨利英俊强壮,还有毒品诱惑安娜,那都是肉体的。安娜空虚痛苦的心依然无法得到满足。

  不知道是安娜找到魔鬼,还是魔鬼趁虚而入,总之,她被魔鬼所诱惑,一发不可收拾。影片对魔鬼没有什么描写,那个丑陋的东西,如何勾引到美丽的安娜?谁都没有做出正面解释。我的理解是:它一定有让安娜满意的地方。它一定是抓住了安娜的痛苦,令她臣服于自己。

  安娜是绝望的,即使和魔鬼在一起,她也受诱惑和内心谴责双重折磨。她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影片最后,安娜领着魔鬼带到马克面前,满怀欣喜。好像在说:看,这是我的作品。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爱人,他是你的样子。马克的表情非常复杂:绝望,镇定,爱,宽容。他愿意包容她的一切,她的情人,她的罪行,她的魔鬼恋人,甚至自己的替代品,唯独无法理解她的需要。这是马克的悲剧,也是许多丈夫的悲剧。爱她,却无法理解她,更不可能满足她。

  再来看看影片中纯洁的海伦。她只能用纯洁来形容。幼教,一身白衣,浅棕色的头发永远阳光灿烂,永远单纯美好。她没有安娜那么多的心事,她是个纯洁的姑娘,她只懂爱。对于马克来说,海伦又何尝不是个替代品?她有和安娜一模一样的躯体,她可以给马克无私无畏的爱。但是海伦只是海伦,不是马克爱着的安娜。

  电影最后,那个纯洁善良的替代品为那个邪恶肮脏的替代品开门,隐喻着纯洁不再,美好的事物玻璃一样脆弱,一碰就碎。警报和轰炸声响起,并不是隐喻灾难战争,而是象征美好的东西即将被毁,一切归于灰烬。绝望压倒一切。

  电影中的孩子选择在浴缸里自溺,这是怎样的绝望?电影里,单纯的孩子有看透一切虚伪本能父亲和母亲同归于尽,赖以依靠的老师即将投靠魔鬼的怀抱,同为纯洁脆弱的他为了不与魔鬼同流合污,只有选择死亡。

  《着魔》观后感(三):写点实际的(无剧透)

  1.不要去A站或B站找在线看,是删减版,是删减版,是删减版!

  2.确实是战争隐喻的类型电影,但带着此先入为主看法去观看本片的话必定是乏味的。

  3.看完整高清版去“6V电影网”,→_→ http://www.6vhao.com/gq/2014-07-06/23495.html,要是广告链接我吃屎。

  4.小清新还是别看本片了,cult片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

  5.阿佳妮拍完本片后坦言恨死了祖拉斯基。

  《着魔》观后感(四):当你发现欲望的邪神,请远离~

  Tadyathā, Om, vajra krodha, mahābala, hana, daha, paca, matha, vikira, vidhvamsaya, jatila, lambodara, Ucchu?ma, krodha, hūm, phat, a, ā, am, ah, mām, he, svāhā!

  大力威怒除秽金刚明王心真言镇楼!原欲望远离~

  我其实是来看女神阿佳妮的,加上片子本身很重口味介绍自然是千方百计找来资源看~

  女主因为与丈夫分别太久,开始和别的男人幽会,从而引致邪神上身,最终夫妻两人精神失常,命丧黄泉,当然阿佳妮在剧中本身就是一位欲望强烈女子,包括对事业(对芭蕾学生的教导)和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有要求的人,故事情简单,可是演员很卖力,女神发疯的嘶叫,很是心疼~

  于是又想到了现实生活。

  可能是年纪越来越大了,一些世事一看便知,有时候世事过于残忍以致不忍一睹,唯有退避三舍,阿弥陀佛~甚至不如年少不经世事的时候,看不懂,反而不知其中利害,以为就像表面那样美好,生活充满阳光。而越是世故,越能看清美好背后的那尊欲望邪神,就像片子的那样,无人态,满身污秽,血盆大口,深达地狱的难以填满的欲壑~

  越是经历世事,越发现美好本真稀少难得,如同游历在人生路上,发现美好的花朵,未及走进,就看到了污秽,不由得惊得一身冷汗,于是发现,凡是遇到困顿,都是因为自身欲望而起,凡是千难一险,百死一生,于危难中自救的,都是欲望当头一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沉迷于荒唐之事,却沉沦而不自知。在生活里,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因为心存欲望,说话的样子已经嘴歪眼斜,行事方寸大乱,失去判断力,听命于感官,冷眼的看客,笑而不语。而我本人,凡夫俗子,没有任何定力,发现这样的邪神,唯有退避三舍。

  每一个扭曲的欲望,都有一段苦痛的经历,存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稍不留神便会跳出!

  面对欲望,唯有自救,神佛皆爱莫能助

  因为剧情阴暗艰涩,写的太沉重了 见谅~

  大力威怒除秽金刚明王心真言收尾!!!

  怛低也(二合)他(引),唵(引),哇至(二合)啰,科噜(二合)驮,摩哈(引)播乐,贺呢,得贺,钵者,末他,尾枳罗,尾特宛(二合)瑟野,折低乐,朗包得罗,乌刍史么(二合), 科噜(二合)驮,吽(引),帕特,遏,阿(引去),鸯(鸟刚反),恶(入),[牟*含](引),醯(引),斯哇(二合)哈(引)!  

  《着魔》观后感(五):20120708 possession 【着魔】/【迷恋】一个围绕性、空虚、互逼疯的怪圈。

  突然第一次不那么喜欢自己对事对人对无形特别容易地get it.因为这让我对自己的正常度开始报以怀疑。洗个澡回来影个评夜个宵.

  大致讲下我对本片这份无关乎对与错的理解——

  主实体:蓝色安娜、中年马克;

  次实体:亨利、玛姬、亨利她娘、儿子

  次次实体:侦探一、侦探二、and so on

  主虚体:白色安娜老师、青年马克;

  次虚体:玛姬

  虚实难辨体:像男性器官的怪物

  带字眼的著作:《自私的爱》

  首先,任何一部恐怖片似乎都远离不了性方面的问题。

  直到片子结束,我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圈,把所有人囊括了进去。

  片子从主实体的两位矛盾开始。

  还是按照顺序讲吧。

  我认为那位白色着装的老师,正是曾经也担任舞蹈老师的蓝色安娜尚未被生活浓重化的白色安娜。那时候的她以为爱是无私的(当她歇斯底里的发现爱不是婚姻和生活的全部)(当导演将时空人物交错上演,白色安娜面对中年马克当时无法行房事的情况天真的表示,即使以后不make love也可以),她可以接受这份爱,只要有信任(从舞蹈教学里发现)即可。

  开始,我一直认为是安娜将马克也逼疯的。毕竟,任何人心里都有一个潘多拉匣子,任何人经过精心诱导,都会发疯崩溃。然而,到后来,我发现逼疯安娜的却是马克。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

  当蓝色安娜逼疯中年马克,于是青年马克开始出现,青年马克自私的爱也开始展现在人们眼前。“还记得那只频临死亡的狗儿走到你家门口吗,那种仿佛看到了神”到后来有人愿意为他的才能而对罪恶进行掩盖为代价时,中年马克说“你知道吗,那是我把它逼到门口的,我想看看死亡挣扎的过程”配以森冷的笑容。这种人性里的某种黑暗倒叙交错的挖掘方法,我用文字说不好,所以我只能说意会吧。我开始意识到是马克逼疯安娜先的。联想到开场,马克说我没有你将一事无成,安娜倍感压力的说,你到现在还这么认为吗?这是 一种挣扎在马克自私的爱里的崩溃与压力。

  这么一说,很多变态都可以迎刃而意味了。

  对于亨利,我猜想,作为医生的他可能曾经是安娜求助的医生,包括身理和心理,而丧失基本人伦信仰的亨利则是利用了安娜当时的脆弱与空虚,进驻了这个为人妇的女人世界,刺激加速了安娜精神世界的崩溃,抽走了已经频临发疯的女人唯一的信念,甚至用药物来追求刺激与性开放,基本上我认为他也是个心里非健康的人。

  而亨利的老娘,显而易见的自私的爱,她对魂灵的追求,在我看来却是对自己长期无原则纵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感的恕求。

  玛姬呢,她最明显的特征应该就是那只腿了,年轻时的玛姬就在进驻他们的感情世界,或者很可能年轻的她和青年亨利有染,很多事情甚至同流合污,她的存在绝对是导致中年马克和蓝色安娜结局的不可或缺的一角(片尾青年马克将抢给了玛姬,玛姬也开枪射杀,但正如中年玛姬的结局与她在马克心里的地位都只是青年马克踩上她肩膀那刻一样,不过是个踏脚的)我甚至设想,玛姬是否和安娜曾经都是舞蹈出身,而玛姬最后因安娜直接或者间接(小朋友练习芭蕾那段隐射)而导致独腿。

  像男性器官的怪物,我更觉得他是一种象征,而非实体,因为他从头至尾只是充当了一个make love 的工具,并没有任何杀伤力,他的作用是说出了蓝色安娜这种长期身、心的空虚需要填补。

  儿子的结局,我想应该是溺死。他的午夜梦回呼叫妈咪,也正说明了是马克逼疯安娜的。

  两个侦探明显说明是gay,亨利也有点像,而马克则是在性上面存有障碍。

  一个围绕性、空虚、互逼疯的怪圈。

  有个地方我不大明白,就是那段精彩的恶心的地下道片段,似舞者般的痉挛抽搐。是安设与怪物间的性行为吗,尽是如此吗?有点迷惘,求解答。

  基本如此,晚安。

  忽而想抽空对身为编剧和导演的安德烈·祖拉斯基想搜搜看。

  还有,这个女人真是美翻了,阿佳妮,so good。忘记说了 海报总是让我想到杜美莎,确实美,而且蓝色比白色美,第二个侦探看她时就像看杜美莎着迷一样。

  忘记说了 海报总是让我想到杜美莎,确实美,而且蓝色比白色美,第二个侦探看她时就像看杜美莎着迷一样

  《着魔》观后感(六):着魔

  八九十年代,是个女神喷涌而出的年代。

  意大利的贝鲁奇,法国的苏菲·玛索,英国的泽塔琼斯、美国的茱莉亚·罗伯茨和澳大利亚的妮可尔·基德曼,更别说港片鼎盛时期的一众女神了。相比如今长得如何看医生手法的年代,那时候的女神纯天然无公害,不仅长得美,演技也有保证,随便拎出一个到今天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在她们最鼎盛的年代,有一位早她们十年的前辈依然在与她们争奇斗艳,她是伊莎贝尔·阿佳妮。

  从地位上来说,阿佳妮算得上是苏菲玛索之前法国国宝级的女演员,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但自古红颜不是祸水就是薄命,放在阿佳妮身上在合适不过了。说起来她的情感经历以及脆弱敏感的神经和她戛纳封后的作品《着魔》的角色非常接近。

  那一年是第34届戛纳,不是一个电影的大年,当年戛纳比较夺目的有迈克尔·曼的《小偷》,主演是《教父》中科里昂尼家族的大儿子;有一部讲述艺术与纳粹的电影《靡菲斯特》;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烈火战车》;当然这届最有名的便是阿佳妮的两部片子,《四重奏》和《着魔》。

  戛纳一直有一个习惯,均匀分配各个奖项,保证优质的影片都能拿到奖项。也就是说一般来说在戛纳拿了评委会大奖的影片一般都不会在表演奖项上拿奖,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是两个人在一届同时得奖的双黄蛋,但这一次是阿佳妮凭借两部片子拿到一个最佳女演员,前无古人希望后有来者。

  然后说《着魔》这部影片,导演是祖拉斯基,属于不走寻常路的派别,他的电影先锋性和后现代主义痕迹都非常明显,曾被波兰封杀。波兰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国家,二战时候先是被德国野蛮占领,二战结束后又被苏联血腥统治,最关键自己还总跟自己过不去,动不动就封杀个艺术家什么的。要知道连小熊维尼都因为只穿衣服不穿裤子而在波兰被一个小镇封杀,他们还有什么做不出的呢。

  同理祖拉斯基同志,早早地就被自己的祖国封杀。他一生中名气最大的《银色星球》甚至一度被烧毁布景道具和服装,销毁剧本。这部电影在十几年之后,波兰政治民主化之后,祖拉夫斯基一个朋友找到了剧本和胶卷,这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拍摄。

  时过境迁,当年的演员已经都不适合十年后的续拍,但这部电影莆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尽管因为这许多的状况,效果并不如导演预期,但依旧足以秒杀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平凡人。

  《着魔》是祖拉斯基被波兰封杀期间来到法国拍摄的。值得一提的是,祖拉斯基同志对女神级女演员特别迷信,在阿佳妮之后又转向了苏菲玛索,两人合作默契并连续拍摄了一系列爱情电影,终于二人成为伉俪,尽管最终分道扬镳,但曾经做过苏菲·玛索的老公这一点已经足够一个男人吹嘘一辈子了。

  《着魔》的前2/3讲的都是家庭伦理剧,一个作私家侦探的丈夫终日不回家,一个如狼似虎年纪的主妇桃花朵朵开。两人之间依然相爱却无法共存,吵架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俩人吵架的架势有些触目惊心。

  撕心裂肺地怒吼,生不如死地痛苦,甚至有时会带上自残技能。最要命的是这俩人其实有一个孩子,第一次吵架两人分道扬镳但谁也没有回家,孩子一个人就这么在家靠着冰箱里的食物度过了好多天。

  诸如此类,片中有许多奇葩的设定,比如阿佳妮的外遇情人,是一个动作娘娘腔长得像汉尼拔又有些三脚猫功夫的男人;比如丈夫明明自己就是私家侦探,还要雇佣私家侦探来监视妻子;跟踪的侦探在阿佳妮的住所被boss干掉,接任务的侦探不干了,因为两人是同性恋搭档,于是飞蛾扑火一样被干掉;孩子的幼儿园老师是一个和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

  这片子最劲爆的完全不是以上种种,而是片子演到最后,竟然变成了一部触手系电影。阿佳妮一直以来迷恋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非常恶心的触手怪物,看上去像是外星物种,行动非常迟缓,性能力登峰造极,伴有偶发性脑电波干扰和喷射性液体分泌功能。

  说实话支撑我看到这里的就是这个触手怪物了,许许多多奇怪的逻辑和行为充斥着整部电影,而在触手怪完全出现之后,这部电影就彻底看不懂了。片尾触手怪物变身男主角,男女主角逃避警察而被乱枪射死,孩子感应到触手怪物的到来自己溺水身亡,只剩下和女主一模一样的幼儿园老师似乎又被触手怪征服。

  我只能说艺术家的世界我们不懂,我能看到婚姻中挣扎的男女关系,但除此之外都是演员极尽疯狂的表演和没有头绪的剧情推进,到后来基本完全失控没有任何逻辑。

  可以说说这片子中的角色,和阿佳妮的现实生活很像,作为一代女神,感情生活从来就很坎坷。一声挚爱是如今已经演技封神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奥斯卡三度封帝,等待了许多年得到的结果却是刘易斯另娶娇妻。这样的经历阿佳妮有两次,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

  脆弱的神经让她拒掉了很多好机会,比如《本能》和《不道德的交易》制片方的第一选择都是初涉好莱坞的阿佳妮,但她都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拒绝了。如此才有后面迷倒了万千少男的莎朗·斯通和黛米·摩尔。甚至因为很长一段时间的休息外界疯传阿佳妮患病身亡,她不得不出现在法国最红的节目当中亲自澄清。

  但无论如何,阿佳妮依然是法国的,也是世界的女神。这部《着魔》是我看过女主最美的触手系片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着魔》观后感(七):这不是cult片咩

  祖拉斯基,这位鬼马导演我真不熟。

  这是一位老朋友强烈推荐的。我开始以为他大晚上躲被窝里看得会是如《东京物语》般温润的电影。

  然后抽着今天天儿好,想着沐浴阳光下喝杯牛奶看部片儿挺悠哉。然后发现…我想多了…

  祖拉斯基让我想到了画面充斥着人体内脏暴露在外的让人不适却又在承受阙值内的一位画家的作品(我得回去翻翻我的u盘,忘名儿了)。

  刷了豆瓣感觉很多长评并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隐喻我是相信的。

  不过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片里的女老师,她的眼球是绿色的,片末女主创造出的怪物也是墨绿色的眼睛,我在想会不会每个人都有心魔——就是浓厚的占有欲使得意念创造出了那个最接近自己心中所愿的另一半。也是说我在想,会不会那个如天使般单纯的女老师也是男主创造出来的,和女主创造出的怪物,是一个种类?

  其实他们是相爱的,整部片的荒诞不经都源于深爱,强烈的不安和占有欲使得他们害了彼此。现实生活中相爱的男女们也会存在这种问题吧?感情上…没啥经历,所以产生不了这方面的共鸣。等以后有体会了,再来谈谈。

  惊叹女主的演技。还有导演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云谲波诡。片中每一位人物都充斥着神经质,变态;同性恋;精神病,无一例外的不正常。观感不比《猜火车》好啊,我就是爱猎奇,又承受不了。就是活该啊。

  这部片没有认真看,错过很多细节,我估计也不会再看第二遍,敬谢不敏呐,就像绘画大师这么多,我就爱王玉平那一挂,无关技法。

  《着魔》观后感(八):指甲

  指甲

  从小我就喜欢咬指甲。

  先用右边的虎牙在指甲的边缘咬出一个小缺口。

  然后用门牙衔着外侧撕扯开来。

  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

  指甲也是分层的,我们就简单称它为上层、中层和下层吧。

  上层是最薄的,可以说是薄如蝉翼。上面的图案很有序,仿佛树木的年轮。

  中层比较硬,是指甲的主要部分,咬下来长长的一条时会获得相当的成就感。

  下层则是我的最爱,特别是当上层和中层都已经完全被咬掉时,下层就会完整的暴露出来。像是塑料薄膜。需要用牙齿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撬起来。

  把指甲咬的非常短自然会非常痛。

  大拇指的痛是钝钝的,用口水弄湿后在吹口气会有薄荷的清凉。

  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痛相对来的要锐利一些。

  而小指的痛就有些钻心,特别使劲按再放开后,那份清晰的痛会持续好久。让人欲罢不能。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咬指甲总是不能痛快进行。虽然诡秘、隐蔽、偷摸地咬会有别样的快感,但一旦被发现就会有太多的不快乐。

  不划算。

  渐渐的,我向现实妥协,只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咬指甲。

  这下爷爷、姥爷、父母都不能阻止我。顶多是在定期检查的时候无奈喟叹。

  哪怕再多人痛陈咬指甲的危害,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我仍沉溺其中。

  什么刀山火海 什么陷阱诡计 什么妖魔鬼怪 什么美女画皮 都挡不住火眼金睛的如意棒

  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问我咬指甲究竟是哪里好,这么多年我还改不了。

  其实这答案很简单,只是你们没亲口试过,当然不会知道梨子的味道。

  首先,那种生理和精神的快感难以言喻。我想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像指甲这样回味无穷又百吃不厌的食物。

  其次,绝对减压,能够有效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指甲零成本即可生长,而且随身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随心而咬,吃不完不怕过期,不用担心长胖。

  简直是性价比爆棚!

  嗯,是的,春风再美也比不上指甲的好,没咬过的人不会明了。

  在23岁戒掉咬指甲之前,我几乎没用过指甲刀。

  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咬指甲。(上面的理由都是我瞎编的)

  我想所谓着魔,是没有道理的。

  悟了,便立地成佛。不悟,便同化成魔。

  《着魔》观后感(九):【影记】祖拉斯基和阿佳妮携手打造的癫狂寓言

  ⑴ 看过不少恐怖片,以致于难以被愈来愈类型化的恐怖片吓到或打动,但本片绝对是我目前看过的最佳恐怖片之一,如醍醐灌顶,目瞪口呆,刷新三观,震撼到无以复加。

  我心目中能打满分的恐怖片,大都各异其趣,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登峰造极的特质。例如:《咒怨》中无处可逃的窒息感和即使有心理准备还是会被吓一跳的鬼怪形象,《冷血惊魂》与《怪房客》的臆想和精神分裂状态下的超现实图景(这两部由波兰另一个名声更响的“司机”导演的心理惊悚片倒是与本片有几分相近),《怪形》的幽闭空间与猜疑纠结的压抑氛围,《寂静岭》里阴寒冷郁与黑暗燃烧的表里世界,《闪灵》中逐步异化的内心世界,《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版)五花八门的运镜和凌厉的剪辑,《驱魔人》里满嘴粗俗邪恶到令人心悸的恶魔附体,《橡皮头》对性压抑和工业社会弊端的诡异阐释方式......

  然而,本片的特质近乎独一无二——无尽的歇斯底里与暴烈疯狂。

  ⑵ 大概只有阿佳妮和祖拉斯基联手合作,才能铸就如此犀利癫狂的电影罢。阿佳妮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一位是绿色眼睛、扎着金色马尾辫、纯洁善良的女教师,另一位是黑发蓝眼、偏执癫狂神经质的女主角。值得一提的是,就连女主角也具有自我分裂的心理。

  阿佳妮在1981年的戛纳将评委会彻底征服,凭借影片《着魔》和《四重奏》获得影后。虽然不清楚哪部影片在评委心目中的权重更大,但阿佳妮在《着魔》中的表演绝对是核弹级的:割脖自残、似要挣脱魔障般地竭力摆弄双手、抬头凝望耶稣像时的闭口呻吟,还有那长达3分钟的骇人长镜头——地下通道的歇斯底里,堪称影史最疯魔表演之一。这个长镜头的表演难度实在不容小觑,对体力、呼吸配合、身体协调性、情绪饱满度都是极大的挑战,还要忍受满地的垃圾和泥泞。

  此外,阿佳妮的表演愈疯狂、面目愈狰狞、动作愈不堪,反而愈凸显出她惊为天人、摄魂夺魄的美貌。她的神经质和迷人的脸庞好像天造地设的一对,和谐得难以置信。如果这世上真的有女神的话,阿佳妮绝对当之无愧,甚至是唯一的女神。

  ⑶ 关于影片的译名,英文名"Possession"有多重含义,目前多翻译为“迷恋”或“着魔”,其实还可翻成“占有”。从迷恋到着魔,最终到占有,也是三种偏执的递进阶段,与本片精神内核十分吻合。

  ⑷ 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和声效,完美营造出了焦躁不安的氛围,给人恶魔再临般的梦魇感。

  ⑸ 祖拉斯基的镜头语言和故事本身一样情绪化,压抑躁狂到像要将观众生生逼疯,特写、手持跟拍、快速摇镜、推拉、变焦、旋转运动、主观镜头、段落长镜、倾斜逼仄的构图、跳跃性的剪辑与跳接......多种手法齐上阵,让人完全沉浸在这个如梦似幻的诡异王国中。

  ⑹ 除阿佳妮的表演与恶魔的行为外,有两个场景意外地令我魂不附体。第一处是在影片开始后不久,Mark在摇椅上用力摇晃身体,前后摆动的椅子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Mark瞪大了双眼,一脸茫然。虽然Mark并没有中邪或者被附身,却还是令我想及《咒怨TV版》中铃木达也的母亲在家中因伽椰子作祟而发疯、于榻榻米上不断前后大幅摇晃的情景,诡异莫名。另一段是Mark目睹Heinrich母亲服毒自杀之时,原本紧闭的一扇小窗突然吱吱呀呀地开了,从另一个世界里吹来了一股阴惨惨的风。不知怎地,这个场景显得比许多类型化的恐怖片里的相似桥段都要恐怖得多,彷如地狱之门正向我开启。

  ⑺ Mark:Are you afraid I won't like you? Anna:Yes. 爱得越深,越怕失去。Anna和Mark无疑(至少在精神上)都是死心塌地地爱着对方,然而命运无常,两人由于工作和性格等种种原因而走上了相互背叛、相互伤害的不归路。Mark长年在外工作,Anna尽管和Heinrich偷情,依然无法消除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遂与恶魔达成交易,以出卖肉体换来一个全新的Mark二号的诞生。Mark即使对长相酷似Anna的幼儿园教师Helen一见倾心,仍对妻子念念不忘,不惜杀人灭口、扰乱警察视线,最后与Anna死在了一起,也算是死得其所,为爱而逝。

  ⑻ 但本片并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和感情危机的描画,从不少若隐若现、暧昧而碎片化的细节(男女主角的职业、柏林墙、手持望远镜的士兵)来看,把影片称之为政治寓言绝不是过度解读。本片的背景是冷战时饱受分裂之苦的西德,而男主角极有可能是隶属于国家安全或情报部门的人员,女主角是偏执的舞蹈教师(原先或是有所成就的舞蹈演员),她对学员严酷无情的训练方式让人想起苏联极权主义对公民的压迫与钳制。数度出现的柏林墙和手持望远镜的士兵也都从侧面印证了本片的政治背景。本片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的片子更是多次被波兰政府封禁(《夜的第七章》《魔鬼》《银色星球》等),而《着魔》同样被禁映,审查机关的艺术眼光绝对不比专业影评人差啊。至于如何解读本片中的种种隐晦和分散的细节,就见仁见智了。

  ⑼ 别有韵味的台词节选(个人翻译):

  信仰(Faith)和机遇(Chance)是一对姐妹,我的信仰不能排除机遇,但机遇也无法解释信仰。我的信仰阻止我等待机遇,而机遇不容许我有坚定的信仰。这时我终于明白,个人生活是一个舞台,我只是在扮演许多比我自己更渺小的角色......但我依然要扮演他们,我承受着苦痛,我相信,我存在!

  我将信仰流产,只留下机遇。

  除了神以外没什么好怕的,即使神对你毫无意义。

  上帝仍旧在那条狗死去的门廊下,在那棵桉树的枝头上,我一连几小时都躺在那儿,注视着天上的云彩将青草的颜色改变。

  ⑽ 结尾一黑到底,不留任何希望。男女主角双双殉情,恶魔化身的二号Mark敲响Helen的房门,孩子终究无力阻止迷恋Mark的女教师引狼入室,于是溺毙于浴缸中。门尚未打开,接踵而至的竟是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和战斗机的隆隆轰鸣,Helen回头,悬浮于空中的Mark赫然趴在门板外,镜头逐渐推近,闪烁不已的冷冽灯光下,Helen面无表情,直勾勾地死盯着我,阿佳妮忽明忽暗的脸部特写令人不寒而栗......

  2015/8/4更新:

  1. 关于政治隐喻的进一步分析

  柏林墙及周边建筑破落荒凉的景象首先出现于影片开始的四个镜头中——两个墙外设施侧面景+被封闭后弃置不用的教堂正面景+一段长达22秒的对柏林墙外围和只剩墙板的房屋的跟移长镜头巡视(墙上的德文是“Die Mauer muss weg...”这墙必须拆除...)。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镜头都是手持拍摄,轻微摇晃抖动的画面、快节奏的音乐和渐强的沉闷撞击声都使人不安,既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地点,还奠定了全片压抑焦虑的感情基调。

  此外,柏林墙守卫手持望远镜巡逻的镜头出现在6分20秒与35分44秒处,后者是一个时长16秒的变焦后拉镜头,至此一目了然:男主角Mark的家就在柏林墙附近。

  在Heinrich来到Mark的家里追问Anna下落的场景中,更是有直接指向东德极权主义政治体制的台词。在影片的50分56秒处,Heinrich心烦意乱地在楼梯口转圈,念念有词:“It's stiff and blocked men like you that lead us to the concentration camp. Who are the crusaders of every blind principle, so-called ideology humanity invents to strangle me?” (把我们送到集中营里去的正是像你这样僵化保守的人。究竟谁是这些盲目原则的忠实拥护者,谁是人类发明的用来钳制我的美其名曰“意识形态”的卫道者?)这里的Heinrich似乎已被情欲冲昏头脑,扭曲着肢体,在古怪而夸张的动作中对Mark发出了控诉。看来Mark的身份十有八九就是秘密警察或受雇于政府的特工人员。

  与此同时,在Mark家中协助照看孩子的女教师Helen也发表了一番见解。Mark抱怨自己无法摸透女人善变的心思,Helen表示“There is nothing in common among women except menstruation”(除了都会来月经外,女人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

  随后的对话如下:

  Helen(一边擦拭着曾被Anna和Mark拿来自残用的切肉刀):I come from a place where evil seems easier to pinpoint because you can see it in the flesh. It becomes people so you know the exact danger of being deformed by it. Which doesn't mean I admire your world. But I find pathetic these stories of women contaminating the universe.

  (我来自一个邪魔能更容易被定位的地方,在那里你能亲眼看到它的真身。由于邪魔已化身为人,你能够明白被它扭曲异化的危险之处。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你们的世界。不过我非常讨厌那些鼓吹“女人污染了宇宙”的说辞。)

  Mark:I'm one of the contaminated.(我就是其中一个被污染的人啊。)

  Helen:Because you never feel free, do you? (因为你从来都没有过自由的感觉,对吧?)

  o sad that for you freedom seems to mean evil.(可悲啊,对你来说自由似乎就等同于邪魔。)

  And what about lack of freedom? (那么,缺乏自由又是如何呢?)

  Mark:It's extraordinary. (感觉棒极了。)

  接着切到了两人躺在床上的上半身俯拍镜头,之前的Mark说的"extraordinary”有点一语双关的味道——是“缺乏自由的感觉棒极了”,还是“能和你在一起的感觉棒极了”?吊诡的是,Helen又说"You don't have to make love to me",而Mark回应道"I'm not trying." 联想一下之前Heinrich曾炫耀自己让Anna达到了灵肉合一的快感,看来Mark不是性无能,就是床上功夫不到家。

  而Helen说自己来自一个“邪魔能化身为人形的世界”,这是指天堂还是地狱呢?Helen清纯善良的形象显然更接近白衣天使的身份,所以天堂的可能性更大吧。

  2. Anna与邪魔整夜滚床单,持续一年多终于让恶魔以和Mark一模一样的身体降临人间,之前有过几次语言上的铺垫,但只有当我们看到结局并理解了故事原委后才能向前回溯,明白那几句话的含义。

  例如,影片1小时3分37秒处,Anna面对蹲下查看侦探甲尸体的侦探乙说道:"He is still unfinished, you know."(你知道,他还没完成呢。)

  在1小时47分17秒处,Anna在邪魔身下喘,重复叫道"Almost"(就快好了)

  结尾处,Anna带着Mark版恶魔来到原版的Mark身旁,一句"It is finished now."(现在终于完成了。)才点醒了如坠梦中的观众。此外,Anna曾对Mark哭诉:“我觉得自己下流、无耻、卑微,但和你所想的理由不一样。”也别有深意。

  3. 阿佳妮的表演毫无瑕疵,至臻化境。两段在家里和Mark大吵大闹的戏可谓歇斯底里到了极致,尤其是和Mark互扇耳光的场景,貌似网上的动图也很火。

  地下通道的发疯长镜头虽然总时长3分钟,但实际上剪了两次,是三个镜头,表演难度还是不小。而且这个段落是一次过的,尽管也拍了第二遍作为备用,但导演最终不加思索地选用了第一版。

  4. 注意镜头的机位选择,本片大量运用了俯拍和仰拍镜头,尤其是不少普通的、惯常在视平线高度拍摄的场景也都采用了大角度俯拍或贴近地面的大仰角机位。这种反常规的拍摄方式给人新奇怪异之感,显著增强了影片的情绪感染力,彰显出了压抑窒息的可怖气息。

  2016/3/19更新:

  5.某种意义上说,黑发蓝眼黑衣的Anna和金发碧眼白衣的Helen正是男权文化建构出的两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蛇蝎美女(魔女)和纯真少女(天使)。事实上,绝大部分主流商业电影中的女性都只是这两个原型的变奏形态,她们反映了男性个体生命经验中女性的双重意义——“即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被渴望的、完美的、携带着幸福而来的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戴锦华《电影批评》p136)

  6.回顾祖拉斯基的作品序列,你会发现其处女作《夜的第三章》(1971)即包含了《着魔》中的若干元素:晃动的手持摄影、旋转和快速变焦推拉镜头,诡奇阴郁宛如末世梦魇般的氛围营造,螺旋楼梯的追逐与枪战场面(区别只是一个放在片头一个置于片尾),以及让同一个演员分饰不同角色的手法——在《夜的第三章》《着魔》《没有私生活的女人》(1984)里,男主角都遇到了长相与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这种镜像化的设置恰似对人性中分裂纠缠的二重性的呈现。

  7.祖拉斯基于2016年2月17日去世,曾合作过两次的演员弗朗索瓦·乌斯特(Francis Huster)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祖拉斯基逼迫演员在一个现代而空前残酷的境况中表演,这一方式超前时代30年,他常说,演员都是灰烬,而导演则需要吹起这些灰烬并且点燃他们。跟他合作过的演员,没有不留下伤痕或疮疤的。” 这正是祖拉斯基何以使这部缘起于自身婚姻爱情危机而创作的影片抵达不朽境界的原因之一:集天仙般绝世美貌与恶魔般歇斯底里演技的女演员,只有阿佳妮一人(老祖当年也确实说过,地球上只有她能演本片,而阿佳妮演完此片后就发誓再也不接恐怖片了),而对演员要求如此苛刻严酷并能逼出他们不为人知的潜能爆发的导演,除了老祖,也难以再点出几位了(在这一点上,布列松恰是另一个极端——他将演员视为“模特”“木偶”,要求演员杜绝任何戏剧性演绎,连神态与动作都不能有一丝感情,甚至以单一镜头重拍几十遍的方式来压榨出演员的所有感情,最终只留疲惫、冷漠、麻木的机械性表演)。

  疯狂的大师导演,着魔的天才演员,珠联璧合,方有此异世神作。

  2016/6/12更新:

  (SIFF 法语配音胶片版 四刷补充)

  8.前述台词中,英语版是“信仰与机遇”,而法语版是“信仰与欢愉”,尽管语义改变,但两个版本都可以解释得通。但影片原始版本和蓝光修复版都是英语,故应以英语台词为准。

  9.安娜不断搓手的神经质动作,既指称着一种对自我的厌弃与蔑视,又象征着善与恶、爱与恨、德信与堕落、天使与魔鬼的二元对抗。这种象征意义在经典黑色电影《猎人之夜》(1955)中有明晰的呈现——罗伯特·米彻姆饰演的虚伪牧师,在左手四指涂上Hate(恨),右手涂上Love(爱),两手互博,最终爱战胜了恨。然而,《着魔》则与之纯然相反,拥有一个极度低落、绝望、充满挫败感的结局。

  10.经典影片的最大魅力,除了与内容极为契合的、风格独特的视听语言、文本的多义性与复杂性、直击灵魂的审美体验外,还在于对细节的重视。影片中曾呈现过海因里希的书架,上面林林总总的书籍以英语和德语为主,逐帧分析后可以清晰辨识出部分书名,例如《非理性的(邪教)崇拜》《禅宗文化》《行为主义研究》《感知的原理》等。尽管这些书名在初次观看时极难被观众捕捉,而且也并非关键,但依旧能帮助拓展和巩固影片的世界观。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

  《着魔》观后感(十):女神吃屎都好看

  海伦是马克心中的理想妻子。朴素,温柔,善良,平静,少事。 怪物是马克的占有欲,让安娜痛苦,让安娜着魔,也勾引着海伦。独占他的占有欲,是安娜最大的满足。 安娜是无止境的欲望。情夫让她爽上天,而最终还是马克的化身更胜一筹。马克恨她的不知满足,却始终被她天生的荷尔蒙羁绊。 亨利是安娜的春药与自慰棒,是男人嫉妒的偶像。 亨利他妈是混沌。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女人可以养活自己而不依靠男人,传统的男女关系在崩坏,而新的秩序毫无踪影。 侦探是爱情的围观者,当事人什么也不愿意让你知道。 马克是爱情。他的爱情为安娜着魔,他的生活囿于海伦。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要如何得到安娜。他先是忘我忘家地工作挣钱养家,再是辞职回家,再是交流,都没用。魔鬼是安娜永远不会说出的心底,这份心底不能给世上任何人看到,马克也不能知道,除非他亲眼看到安娜为之做出的一切烂事。知情的马克,为了保护安娜,保护他独一无二的占有,杀人放火一条龙。 看到那份心底的人都得死。旁观者消失了,爱情破坏者则被绿帽双方各自击碎。 鲍勃是夹在两人中间可怜生活,真实存在的感情纽带,在虐恋面前那么渺小。 警察是现实对爱情的残酷冲击。 看到那份心底的人都得死。旁观者消失了,爱情破坏者则被绿帽双方各自击碎。 爱情是因为需要而存在的。 最后占有看着欲望和爱情被现实打碎,通过逃避去寻找愿景。生活溺亡,世界崩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