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苏莱曼山》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苏莱曼山》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3-19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苏莱曼山》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苏莱曼山》是一部由伊丽莎维塔·斯蒂肖娃执导,Daniel Daiyrbekov / Turgunai Erkinbekova / Perizat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莱曼山》影评(一):影展迄今最有意思的一部

  1.

  当我在脑海中使劲回想看过哪些吉尔吉斯斯坦电影的时候,什么也没能想起。如果不是记忆的疏漏,那么实际情况可能是我真的未曾看过任何一部这个国家出产的作品。于是,《苏莱曼山》成了第一部,并将永久刻印在我的观影记忆中。

  作为曾经苏联邦共和国的成员,吉尔吉斯斯坦似乎比其他的斯坦国家更没有存在感。我们不曾听闻什么曾经吉尔吉斯斯坦电影,甚至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也很难见到它的身影。查了资料发现它在苏联解体9年后(2000)才拍出真正属于自己国家的电影,可见其电影产业状况。而每年的排片量实在屈指可数(真的,你用一只手就够了)。以此看来,《苏莱曼山》显得尤为珍贵更何况它有其出色过人之处

  片名“苏莱曼山”,是指蜿蜒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个山脉,具体位置在费尔干纳盆地。一个多世纪,由于其位于中亚丝绸之路中心,苏莱曼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圣山。这种神圣性混杂着先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女主角是一位包着头巾的萨满巫师,是否说明了伊斯兰与萨满教的混杂信仰?

  2.

  整部电影真正中心在这个男人,围绕着的他的是妻子情人孩子。这个男人无比渣,抛妻弃子,还公然带着情人回来。妻子,也就是那位女巫师,虽然无所不能,能够驱魔、包治百病,但除了一件事情她是无能为力爱情,在这点上她永远失败者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两人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导致男人离家出走,但根据妻子通过领养一个孩子来让他回家的举动可以推断原因可能与那个消失的儿子有关,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失踪了。因此当母亲让孩子以自己的名义给他发短信让他回来的时候(这说明萨满师不识字),他真的回来了。

  但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他带着另一个家回来了:房车里住着另一个年轻貌美、已有身孕的情人,那辆车就是他们到处行走的家。四个人因此就住在了一起,一起踏上漫漫长途。有趣的是,妻子对丈夫绝对的死心塌地,无论他怎样对待自己(有情人、打骂、偷钱……),她都无怨无悔,只要能和他在一起。对他赌博挥霍完钱财逃命无怨无悔,甚至愿意为他行骗。这已经很显示出一种女性视角了(莽汉与痴女的搭配让人想起《大路》)。

  3.

  男主是一位典型渣男形象:不考虑别人,只想着自己。妻子因为帮助市长拿到巨款后,他便对她笑脸相迎;也可以拿市长赠送的手表假借人情来行使自己的偷窃举动;在情人流产后,他对她冷眼相视,导致她愤然离开。知道孩子并非自己所生,将妻子推下悬崖……只要是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他都会毫无责任心地去实现它。

  只有在失去了爱,他才真正懂得它(另一处与《大路》相似地方,藏巴诺在听说杰索米娜已死后在海边痛苦)。这是电影的最后,他给儿子买了那架被自己毁坏的电动直升机。虽然这种设定与立意稍显刻意,但作为处女作,仍然可以接受。而且,整部电影实在探讨了很多东西,除上面提及的宗教外,还包括一些政治的隐笔。比如那辆房车是东德生产的旧型号货车,男人在开心的时候唱起的是前苏联歌曲《阿秋莎》……况且在苏联解体的背景下,电影中任何孩子的形象都可能在隐喻成员国与老大哥之间的关系,因为它们就像被抛弃的孩子。

  并且,当我看到片尾字幕中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女性时,我对它肃然起敬。这是否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呢,显然是的。它指出了男女间存在的真实情状,并以温和方式控诉着男性的不负责任。这也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同时也让我们见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电影人在表现自己国家生活现状时做出的努力,值得鼓励

  《苏莱曼山》影评(二):平遥电影展《苏莱曼山》

  《苏莱曼山》

  平遥电影展在10月28日至11月4日举办,期间我在北京出差,赶回平遥已经11月3日,11月4日到平遥电影宫看了闭幕红毯仪式,看到贾樟柯,马克穆勒等一众大咖。去电影售票中心,询问晚上的片目,请工作人员推荐,《苏莱曼山》被我们选定。

  只能看一部片时,就会些许惶恐,要幸运的选到自己口味影片。这样,电影展格局定位细微处,一定是以艺术片的同群体来考量的,影展主办,工作人员,影迷都是同频率,有共鸣的。

  选定电影票,稍有时间,我们漫游了平遥电影展诸多的电影工业场景,布告,梅尔维尔回顾展,后进入观影厅。

  工作人员推荐时告诉我,《苏莱曼山》是俄罗斯电影,男女平等标签,电影开幕一览,便是显著的中亚斯坦国风貌,(后,寻得是吉尔吉斯斯坦)。广阔苍凉的中亚山脉,欧亚人种的交汇混居,穆斯林伊斯兰宗教特征显著。

  观影是有个人主观感受的一件事,片中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影片诚意的对这部主调压抑残酷主题,很人文关怀的给予了包容和接纳。““儿子””角色片段,在为保护母亲而袭击“父亲”的情节铺垫下,一个期待父爱又陷入恐惧纠结的心灵,被苏莱曼山山顶广阔静谧的山洞包容安抚,“儿子”在无助时,奔向了山洞,祷告祈求开示,得到安抚,归于平静

  导演把广阔的视角镜头语言,表达成犹如苏莱曼山慈悲宽广母爱特质的视角。为全片的冲突,颠簸,节奏情绪化,找到接纳和归处。

  影片的线索,1956年产的老旧弥坚的东德卡车,呼应“父亲”的落魄不堪,延伸“父亲”嗜赌输车逃债的剧情,又是偷窃惯犯的作案工具,流落人儿的蜗居家当。

  影片节奏的情绪化有两处,一处是在车灯光晕的镜头里,很西式的表达场景,一个未被“儿子”认知的正在殴打“妻子”的“父亲”被“儿子”勇敢的击倒,这个场景应该更有个性化,更有特色的表达。另一处是“父亲”偷了儿童习俗庆典活动主人的钱财后,驾车逃走时,“儿子”对于正义善良本能坚持,跳车,观众可以觉得身体收缩,呼吸紧促,情绪跌宕。在剧情的设置上,观影时情绪的频率震荡和共鸣,是寻求理解和剥离孤立感的。

  光线的映像留在脑海中是灰蒙的恢弘的苏莱曼山大背景,对于其中的地广人稀的吉尔吉斯斯坦,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烟火味稍欠的游牧民族与现代城镇生活对比现实感。环境的切换,在市长家人普通市民差异化下,对比强烈

  音乐舞蹈是影片中少有欢快氛围,可以是脱离残酷压抑的影片主题的调剂,很有特色的民俗儿童生日礼俗下,载歌载舞展现出民族、地域性的随性纯朗。

  影片中“父亲”的落魄,诸多不耻行为社会意义探索有很多碰撞思索空间。影片中于“妻子”的萨满教巫术谋生技能下寄生的男人,与现代社会主导的男性社会的冲突;于不耻的偷窃行为谋生技能下的社会异类,与善良绅士的“儿子”的正义感的冲突,“父亲”的“父亲”对偷窃物手表的不耻之间牵扯到的父子冲突;上帝视角下的男女配合的喜剧片段下,人们购买万能祛病草药的荒唐一幕。电影的视角是否就是上帝视角呢。

  影展工作人员推荐影片时的男女不平等标签,在吉尔吉斯斯坦允许一夫多妻的情况下,“妻子”与年轻女子对男权的依赖,接纳,畸形的接受并为“父亲”的单一行为(买双鞋)感动,感到喜悦。年轻的女子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附属角色,形象很单薄。影片中女子的结局都是开放式的。

  在影片的构思中,玩具直升飞机是一个符号情感的爆发点在“儿子”哭喊的一句“我不会再有直升飞机了”中,影片结尾意味模糊出现了“父亲”买了直升飞机重回“出生证明”不是亲生“儿子”的育孤院。是和解呢,还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延续。

  影片对中国电影观众,尤其在未有公映资源的情况下,在平遥国际电影展先睹影片,可以开拓视野深沉思虑,去除矫揉造作,回归淳朴现实。

  从纪录片影迷到文艺片影迷,遇到了艺术电影来到平遥国际电影展。谢谢贾樟柯导演,谢谢马克穆勒,谢谢影展工作的朋友们

  看到贾导曾判断,中国艺术片的影众大约在150万-200万之间。身在平遥,觉得甚幸。

  希望明年平遥电影展可以有更多的更优秀的艺术片,大家看到更多美,有更多的思考

  2017.11.17平遥家中

  《苏莱曼山》影评(三):形式或是观念 进步从何而来

  男主的渣男形象啊…也许就是那个国家真实的情况,但是我个人对这种男性很抵触。这会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不适感。

  这种片子拍出来虽然对该国来说是电影业的一个跨步,但是这样的三观并不为大众所接受。也就是说,形式上的进步和观念上的进步,我更愿意看到后者。

  我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否比电影中传达出来的情景更加糟糕,但是本片的立意是以爱与亲情为支点的情感表达。它通过妻子的用儿子来挽回,情妇用美貌来挽回,构建了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男性总是自由放荡不羁的,女性总是在家里苦苦祈盼的。

  一个家庭必须有男性作为支撑,在西装店里,妻子跪下哭泣,我们娘俩不能没有你(大概是这意思),儿子在和妻子一起上山的时候,模仿那情妇的嘴脸,母子哈哈大笑…这些无不是增加这种男权社会合理性的种种砝码。这无形中给观影者强加了一套制片团队的三观,哦 ,我忽然想起我为何观影如此不适,也许就是我讨厌被人强行洗脑重建三观吧。

  如果这片子只是单单记录这一社会环境,那我觉得很好,我无话可说,大家可以看到哦原来吉尔吉男人女人是这样子的生活,作为一种现象被大众熟知,这是好事。但是这部片子却偏偏逆境中求生存,夹缝里非要开花,强行在男女权本就不公的情况下揪出那些温情的小细节,并硬加入结尾大反转。

  看到其他评论说主创大多是女性,这部片子又是在表达浪子回头金不换,那我能说,这也许是吉尔吉女性影人一次集体意淫的“如何做一个好丈夫”的男性教育片吗?那你们在本国放映就可以了。

  如果要拍电影,要改变要进步,那就拍些女性自主自立自强的影片,别拍着拍着把自己拍死了。不然电影的意义,在哪呢?

  《苏莱曼山》影评(四):镜头大于剧情

  这是在平遥除了《魔方》之外唯一一个二刷的电影。不同于魔方的是,这个电影完全没有让我失望,二刷之后依然精彩

  从情节来说,一夫二妻的制度下,两个老婆绞尽脑汁争抢男人的故事。大老婆从孤儿院领了一个孩子冒充他们从小走丢的儿子,二老婆则处处给他们难堪最后揭发孩子的身份。最后男人谁都没要,只要了那个孩子。

  人设来说,大老婆是个骗子巫师;男人则是小偷和赌棍;二老婆就是个心窄的小骗子。唯一没有污点的人是那个领养的孩子。

  整个影片的剧情非常紧凑——虽然是遥远的异族生活,甚至还有更遥远的萨满教——却毫不陌生,就是那种,真“现实主义”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奇怪的是,第一遍看的时候根本没留意到一些重要剧情,只看到冷峻的镜头语言,和人与人之间极易断裂的绷带;还特别交代了没看懂的小伙伴们,不要纠结剧情,关键看镜头里的人性

  没想到,第二遍自己就get到剧情的点,现在基本忘了当初感叹不已继而大赞的那些镜头。

  《苏莱曼山》影评(五):论一个游牧民族的浪子如何回归家庭

  首先要科普一下电影背景,故事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奥什。这是一个对中国观众,也是对于·globalization的全球世界非常陌生的地方。说来有趣,现代人对于火星生命迹象新闻如数家珍,但是对于邻国的生存情况却毫无兴趣

  吉尔吉斯斯坦是曾经的游牧民族,经过清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前苏联的”统治“,于1991年宣布独立,奥什是它第二大的南部城市。 2010年6月10日晚,在奥什市乌兹别克人聚居的地方发生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冲突的严重事件,这起事件随后演变成市内各区的大规模骚乱。大量人群聚集在奥什市中心的“阿莱”宾馆附近。他们焚毁汽车、砸坏商店网吧。 很多家庭因此失散,有些人甚至无家可归。我们的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被Globaliztion遗弃的城市,而苏莱曼山是位于奥什市中心的高地,成为了伊斯兰教教徒的小麦加。

  知道了电影背景,对于故事里的一家四口——丈夫,妻子,曾经失散又从孤儿院领回来的儿子,和一个情妇,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完整的理解。儿子乌拉克在三岁的时候失散,妻子齐帕拉为了要挽回丈夫,从孤儿院领会了”亲生子“,并开始了一家人在货车上的生活。题外话,电影里的货车是东德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生产的车型,从外表来看和运输牲畜的卡车很像。游手好闲的丈夫卡拉巴斯把这辆古董一般的货车改成了卧室,因为赌博欠债走上了逃债的道路。

  卡拉巴斯放在democratic一些的社会里,应该会是一个过街老鼠般的男人吧。游手好闲,赌博偷钱,打老婆,还和儿子抢玩具……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还是有两个女人紧紧跟随。是女人太笨还是男人太有魅力,这是一个要写十篇论文才能解释的问题吧,电影导演用一个场景就说明白了:

  妻子齐帕拉有一张比自己实际年龄苍老很多的面孔。不是她天生老相,而是生活的磨难让她经历得太多。刚刚从孤儿院领会的儿子同她一起回了家,那个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废墟更贴切一些。她会被男方的亲戚误认为情妇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会在丈夫的车子终于修好之际,穿着丈夫送的靴子高兴地小跳跃起来。那是恋爱中的少女才会有的举止,无言中让观众看到了她与丈夫的羁绊。

  片中的小男孩乌拉克,是最让人心疼的角色。早熟腼腆,心地善良,终于出了孤儿院,迎接他的却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家庭。如果要给这个家庭打分的话,五颗星最多就一颗星吧,至少把他领回家的妈妈还是把他当作自己亲生的看待。但是乌拉克出奇般地热爱这个破碎家庭,还是说珍惜更为贴切吧。他也许对于自己的真实身份隐约有些预感,但是他仍然竭尽所能地想去爱惜它。直到最后,他的身世被一份来自孤儿院的档案大白天下,父亲卡拉巴斯一怒之下把情妇赶走,又遗弃了不慎跌下山的妻子,乌拉克从自己的美梦中被摇醒。乌拉克看着倒在山脚的母亲和离开的父亲,他一步也不敢迈前,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卡拉巴斯这一次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他也体会到了妻子齐帕拉最初的处境。这一次,卡拉巴斯变成了齐帕拉,故事的最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浪子回头的结局。这个故事就像电影的名字,苏莱曼山,当历史的变故夺去了这个城市的一切,却只有这座山没有变。人们失去了家庭,但是内心却永远渴望着与家人的羁绊。无论他是否真的血亲相连,那是宗教一般存在的信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