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酷儿们》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酷儿们》影评精选10篇

2018-03-20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酷儿们》影评精选10篇

  《酷儿们》是一部由马克·加蒂斯执导,本·卫肖 / 菲恩·怀特海德 / 拉塞尔·托维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酷儿们》影评(一):分集感想:比我想象丰富,比我想象的立体,比我想象的深刻

  第1集(推荐度:4/5) “那一刻没有火车,没有部队,没有战争,只有他的嘴唇紧贴在我的手指上。” 因为Queers是一部同性恋去罪化50周年的献礼剧,所以我的预期是本剧会讲述大量压抑的、禁忌的、充满英伦风情的、刻骨铭心的、因为迫害而无疾而终的爱情故事。第一集简直是完美地贴合了这种预期。一场战争期间的爱情,没有表白,没有倾诉,没有爆发,没有结果,从头到尾只有英伦式的隐忍。令人完美联想到《莫里斯的情人》、《故园风雨后》等英伦经典,哀而不伤,如梦似幻。结尾处本卫肖流下一滴眼泪,并以上述这句话扔下高能煽情炸弹,于是我应声哭得稀里哗啦。 我以为这个剧就是这样了,我以为8集会是8个英伦悲剧爱情故事。然而,接着看下去,其实完全不是。 第2集(推荐度:5/5) “如果他们同意了,如果他们改到16岁,昨晚我就会直接回家了。” 故事的背景是1994年英国国会把同性性行为合法年龄从21岁下调到18岁(而异性性行为合法年龄是16岁)。一个17岁的同志少年参加了反对这一决策的示威活动,因此没能赶上回家的火车,于是他和一个在游行中认识成年男人回家发生了性关系。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微妙主题:“禁忌”。禁忌来自于外界的长期压迫和歧视,但这种禁忌早已被酷儿们内化成了内心的压抑和矛盾。禁忌既给这位少年带来了喷薄的快感,又让他在快感之后全身心地担忧父母有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传递的信息却很丰富,不仅是禁忌的正反两面,还有许多其他矛盾多面的东西:在这个少年身上,有对不公的义愤,但也有赤裸裸的软弱;有迷惘不知方向(他对示威活动的描述虎头蛇尾,并且几乎走题),但也有坚定和此志不渝(他无数次提到了自己的基友Sean,相当高级的告白啊);有羞涩胆怯不敢言说(小哥儿连三明治好不好吃都不敢直说,再三地掩饰和改口),却也有直抒心声勇气。 酷儿们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是复杂和矛盾的,他们当然不可能全部是脸谱化的、如梦似幻的本卫肖(我是指本卫肖在第一集中演的那个角色)。 第3集(推荐度:5/5) “难道我的心血,就只能放在档案馆里面腐朽吗?”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主题是stereotype。所谓stereotype,就是对一个人群的刻板的印象外人非要把这个人群中的所有人都套到这个外人想象出来的框框里。比如在这个故事中,小哥吐槽了社会对酷儿人群的各种stereotype:酷儿就等于艾滋病,酷儿角色在艺术作品中撑不到第18页就一定会得病死掉,他们在等死的途中必须对政府满怀愤怒;酷儿就是年轻无辜苍白瘦弱的娘炮,他们一定滥交,一定在悲剧的爱情故事中黯然神伤。所以这位小哥的愿望,是接一个“正常”的酷儿角色,一个没有因为艾滋病死掉,就和其他普通角色一样有血有肉、有自己故事的酷儿角色。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之前看《蓝宇》,看完觉得无比失望。好无聊好俗套的爱情故事啊,这种故事不是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对异性恋之间吗,同志的特点在哪里?何必拍一部和任何异性恋故事毫无区别的同志片呢?后来,似乎看到导演的访谈说,他就是想拍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没有同志片“应该”要有的东西,比如被边缘化的身份。他只想拍一部会发生在任何两个情侣之间的爱情故事,因为他们想要的其实就这么简单,就是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恋爱而已。 在本集的故事里,小哥对这种stereotype十足反感。他说不要你们假装关心我们,不要你们区别对待我们,我们得不得艾滋病跟你们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最后,他的男友真的得了艾滋病,他感到天崩地裂,因为他无法继续活在自己躲藏的假象里。原来酷儿群体中就是有很多人因为艾滋病死去,原来酷儿群体中就是有很多因为无法维持长期稳定关系而黯然神伤的爱情故事。那些stereotype虽然讨厌,却是部分真实的;主流社会给予酷儿群体的特殊关注虽然讨厌,但也有有理有据的真实关怀在里面。打破了这个魔咒以后,小哥从拒绝进行艾滋病测试,变成了定期检查;他从“我们过的超好,不要给我们廉价同情”,变成了“其实我们过的并不好,你们根本不懂我们经历了些什么”。于是我们明白,小哥一开始的否认和拒绝既是他的反抗,也是他自欺欺人逃避。甚至最后,他想象八十年代过去,艾滋病能被治愈,“同志等于艾滋病”的stereotype消失,他的感受竟然是:那我以前演的那些东西算什么,谁还会想看那些,我的心血就这样在档案馆里慢慢腐朽了吗? Stereoptye是把双刃剑,区别对待的做法事实上既有歧视也有关怀。而作为被stereptype的对象实际上既痛恨被区别对待,又害怕真正地被无差别对待(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关注和特权)。所以,在终于接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会偷税漏税的“正常”酷儿角色以后,小哥最终的反应却是失望:因为那个角色真的太无聊了。这集说的东西还是挺深刻的。 第4集(推荐度:5/5) “我会想你的,Alice。” 我觉得这是全剧中最妙的一集。这个故事表现的是一个被歧视的少数族群和另一个被歧视的少数族群之间的微妙关系。男方是不敢出柜的酷儿,女方先是未婚先孕被社会唾弃的失足妇女,后来又成了身心俱疲、有苦说不出的同妻。这两个同样被歧视、被损害的人之间有同情和友谊,却也有冷酷的利用和赤裸裸的伤害。作为一个失足妇女,在教堂不配家人坐在一起,只有Micheal愿意陪她坐在后排,愿意给她讲笑话。我相信此时Micheal的行为不仅是为了骗婚,这些陪伴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温柔,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那种在日光下被耻辱炙烤的感觉有多么可怕。也正是出于对这种炙烤的恐惧,男方选择了骗婚,但不管怎么说,在女方的那段生命里,那些笑话和陪伴肯定让她的生活(暂时)变得容易忍受了许多。接下来,他们结了婚,男方的欺骗给女方带来了巨大折磨,她开始觉得自己胖,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发现真相以后Alice孤立无援,其他人的态度是“你装一下就好,你忍一下就好”,因为失足妇女和酷儿一样不值得被理解尊重丈夫提供你一个屋檐、一个姓氏已经是慈善行为,你还想怎样?我相信Michael懂得Alice的感受,因为在世人眼中他们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在濒临分手的关头,Michael给了Alice性和一个孩子, 这不光是为了婚姻存续和自己的利益,我相信那个晚上他的安慰和同情是有几分真心的,但当然他的软弱和自私也是实实在在的。在此后的婚姻生活中,Alice给了Michael几乎母性的宽容保护,那不光是对痛苦无可奈何,她的豁达里有友谊和同情的光辉。然而,当同性恋终于去罪化的那一天到来,Alice的想法居然是:“你真的需要自由吗,体面、身份、家庭,你不是已经有了你所需要的一切吗?”。 也许任何理解终究是隔了一层的。在Alice和Michael之间,同情和奉献是真实的,但冷酷地为自己打算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甚至还看到,同是被侮辱被损害地群体,在看到别人最终挣脱枷锁时候,竟会隐隐地有嫉妒和恨(凭什么是你不是我,一起继续做奴隶才是合理的吧)。 “我会想你的,Alice。”这句话Michael说过两次。这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感情流露,却也是世界上最冷酷的谎言。 第5集(推荐度:3/5) .“我也想坠入某人的怀中,而不是落入某人的手中。” 第五集的主旨并不新鲜,还是倾诉同志群体的疾苦。但是本集妙在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一个光正伟的形象如泣如诉地讲述自己的悲伤,而是由一个花里胡哨、老不正经的老基友大谈“我喜欢战争,我喜欢当男妓”云云。当然,这种设定的精髓便是99%的愤世嫉俗,加上最后1%的灵魂流露。“我也想坠入某人的怀中,而不是落入某人的手中。”谁不渴望安稳幸福,谁不渴望和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看看太阳?我们会被触动,是因为人同此心。这位老基友让我想起《越快乐越堕落》里的曾志伟,是那个角色第一次让我知道,酷儿们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年轻帅气的梁朝伟和张国荣。 第6集(推荐度:2/5) “有时候,只有放弃自己的诺言才能让你活下来。” 本集是讲一个来自英属殖民地的有色人种同志少年在伦敦的冒险和挣扎。其实我觉得这个少年的挣扎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肤色和故乡造成的,而与同志身份关系没有那么大。结尾处少年选择主动入伍保卫英国。以我在前英国殖民地生活的经历,殖民地人民(包括我自己)确实相当爱英国,这究竟是文化光辉、人性共鸣、板球和赛马的魔力、还是斯特哥尔摩综合症?这是一个见仁见智问题。 第7集(推荐度:1/5) 这一集大约旨在把本剧覆盖群体进一步拓展至于lesbian和transgender。但是由于技术细节太过猎奇,我觉得更像一个十日谈故事。所以,本集无感。 第8集(推荐度:3/5) “你可以讲述你自己的故事,你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 完结篇当然要回归春晚模式。本集讲一对基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盛大的婚礼开始前其中一方准备婚礼致辞的情况。虽然剧本很老套,但是有笑有泪的丰富细节和演员的合格演绎成功hold住了全场。在新郎的这段独白中,有因为同志身份受到的欺负和凌辱,但也有善良人们对他最温暖包容和保护;有不安惶恐,但也有勇气和希望;更有托身已得所的满足和幸福。虽然很春晚,但是在难忘今宵的歌曲中(并没有),我完全感受到了导演想要告诉我的:同志群体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相对)自由不容易,这里面有他们自己的抗争,有善良群众的包容,也有正直政治人物功劳(第4集的字幕里提到,195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同性恋问题。委员会的主席沃芬敦本身是反感同性恋的,但是经过长达3年的讨论质证以后,沃芬敦最后提交的报告支持同性恋去罪化的。说实话,我很感动。) 最后,我想给本剧的所有演员手动点赞。站在墙壁前面独白20分钟还能抓住观众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任务。你们的演技给了我感动和新知,谢谢你们(显然我还沉浸在春晚的气氛不能自拔)。 最最后,我想说我很喜欢《禁色》中的一句歌词:“别怕,爱本是无罪。”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酷儿们》影评(二):百年寂寞一世狂欢

  《伟大的一天》

  这一集涉及的正是1994年英国国会通过将同性恋合法年龄降至18岁的修正案。这场煞费苦心的狂欢虽不尽如人意有所妥协但也竭尽气数终于将历史的滚滚车轮光明的前方推了一大步。性少数群体游行等活动的核心要义在于平权,长期缺少法律与政府保障,但是从现实上看实质伴侣关系却一直存在接踵而来财产纠纷世俗问题以及面临社会排斥与歧视,都更容易让他们造成精神上和实质的损害。唇间呢喃千遍的想法与目标以及横幅标语寒天蜡烛都默默宣诉“我们是存在的”这一事实,“昨晚我们很多人都很棒,环顾四周,都是好人。”人群中无形的屏障,对视的眼眸与触及的目光,显露的仍然是小心翼翼的欲望炽热地爱一个人的渴望。看到主人公担忧自己上镜而被父母发现,几个小小忽闪的眼神暴露出自己内心的懦弱紧张,但转而又乐观的猜测各种可能性“谁有意见?谁又真心在乎?”毕竟这是伟大的一天,前途不知,但终会美好向前。

  (专业姿势不够,非常不专业)

  《酷儿们》影评(三):当我们在谈论酷儿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初看完这部腐国带着回顾自己国家百年来酷儿在各个重要节点的生存状态的剧,倍感兴奋惊讶。一直以来,英国在戏剧方面厚重的历史传统使得这个国家在表现任何议题的时候都不会让人失望,近些年来每一部制作精良的反应性少数群体的剧都无不带着先锋性和血脉喷张式的颠覆性,来挑战权威话语,来讴歌多样,来讽刺老旧,来鼓励创新。

  《酷儿们》是部充分吸收传统后极具实验光芒的、富有政治性议程的剧。独白,这一在各种戏剧中都会用到但在极少情况下才会大面积使用形式,却为这部剧、为酷儿们完成了极具生命力的呈现。回顾莎翁的戏剧,独白总会在人物面临道德选择与人性矛盾挣扎的时候登场,灯光昏暗时间静止,人物直接与自己对话,与观众对话——拷问,纠结,惶恐,畏惧,癫狂,无奈——独白用着最朴素的形式与装束,担负着最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使命:在麦克白杀害生灵后对人生的无意义进行反思时,在李尔王面临众亲抛弃颠沛流离时,在理查三世因为自己的畸形而被嫌弃表现自己的愤恨与不得志时,在苔丝狄蒙娜为女性的地位深感不公时,独白便上场了,一整段的心理倾诉与告白,裹挟着汹涌的穿透力与共情力,让观众看到了独白者多面的内心世界,有时还会呈现出与这些角色之前舞台上的通过动作和其他对话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所不太相同的心理活动。

  是的,我想《酷儿们》敢于使用如此简单质朴却又富有力量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独白在表现复杂人性方面的优势:就像听一个老朋友对于一段感情的描述,就像一个在听陌生人将他身上的幸与不幸,也就像在听我们自己的现在、过去亦或是未来。在接受这样的独白时,我们或者开门见山,或者迂回萦绕,不需要剧情的推动,不需要特效的辅助,不需要配乐的升华。我们所接受的,只有文字和分享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样的面对面,虽然在这样的时代容易被理解成无聊,但总保留着一份难得的真诚与贴近。所以,这八个人的讲述中,除了带有点醒主题式的语言外,我觉得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便是他们对于生活和感情中细节的回忆与描述。这样的感染力,通过镜头语言当然可以完成,但这样面对面式的独白,完成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沟通形式。这种形式,提供了进一步理解的通道。酷儿们的生活,才会得到更温情的展现。

  是的,独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体现人的复杂性,但我们在倾听他人讲故事的时候,永远不是被动接受,也永远不可能全盘接受,而是在这样的倾诉与接收之间,告知与被告知之间,灰色地带总会存在——他说的是真话吗?我一定要相信他吗?他在讲这些事情的时候,主观的角度是否让他变得偏激与不实?他所流的泪是否是真的?他的倾盆而出又有何目的?换句话,任何讲述者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不可靠性”。

  我想,写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讲,独白的真诚与“不可靠性”,这样的矛盾岂不是在削弱着这部剧的艺术性?我的理解是,正是由于独白自身的矛盾性,这部剧才更加适合体现那一个个矛盾的“酷儿们”。就像这部剧第三集小狼的叙述一样,酷儿们在文艺作品的展现实在容易被“程式化”、“固态化”、“政治正确化”,类似的情节,类似的人物安排,类似的角色命运使得“酷儿们”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某些时候总以一个特定的面呈现出来。反而那些留守在话语中心的人,非酷儿们,“主流”人士们,却不断地在用新手法、新情景、新情节、新性格来展现。记得《卫报》在点评前几年的性少数戏剧《香蕉》、《黄瓜》和《豆腐》时,也总在强调我们需要更多gay drama的必要性——只有更多,才能有更丰富的角色塑造的可能;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独白”也是在为酷儿们争取一个站在中心当作讲述者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人性的复杂可以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酷儿们也可以有机会变得自相矛盾。而这样的自相矛盾,不正是一种有血有肉,不正是一种你我共有的存在体征吗

  那当我们谈论酷儿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我们在讨论酷儿们在文艺作品中的展现需要多样化(所以本部剧先锋性了用了独白的形式来丰富酷儿们的呈现),我们在讨论性取向与阶级、种族、国籍、性别等各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所以我们在本部剧里看到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阶级的讲述者),我们在讨论酷儿们的平权历史,我们在讨论酷儿们首先作为一个鲜活、也有弱点、也有偏颇、也会傲娇、也会无力与恐惧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讨论,没有终结。也不该有终结。所以,我们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时常感到困惑与不解,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似乎没有一个十分明亮的信息,似乎没有一个主旋律。

  因为酷儿理论的代表人物Judith Butler曾在性别麻烦一书中用非常哲学化的语言说过,当不合此时常规的性别特征和呈现被操演许多次时,不合常规与合常规的界限便已经开始模糊化,人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常规”只是一种幻想式的存在,没有实质性的存在。因而,《酷儿们》这部剧所想要实现的讨论,我觉得是带着“永不清晰”、“永不终结”的美感的。只有这样永不停息的操演与讨论,常规才会开始失去压抑的力量。平权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回到《酷儿们》这部剧,它就是在用一种先锋式的手段完成着一次属于酷儿们的“操演”,在当下强调大制作、大画面、大冲突的文艺作品制作理念下,它用朴实的独白将观众带回英国典雅的酒吧里,静静地,听那些人,微微醉着,讲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题外话。其实看完这部剧,内心得到的慰藉很大。这个剧表现了英国这个国家用了一个世纪所实现的东西,其实在侧面也在讲述,任何权利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许多人流泪流血甚至付出生命。回看中国,我们似乎仍然经历得有些少。这条路对于我们真的还很长,但我觉得没关系,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日子,也会有像《酷儿们》这样的剧,讲述着我们这代人的故事。这样一想,真的宽慰了不少。

  《酷儿们》影评(四):我的内心独白

  因题材原因,本文无法先发布在公众号。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豆瓣ID同名:Water森,一本杂志公众号。

  看完8集,不同的角色去描绘queer群体的生活,非常地立体和多面。我基于个人情感写一下我自己比较喜欢的E2,E3和E4.

  E2

  菲恩和马库斯的一夜,跟我自己的经历有些相似。

  在中环的LINQ,我当时在等一个朋友。由于酒吧里面空气很差很吵,于是我在店外坐着。过了11点后外面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我没有跟谁搭讪,就在那坐着。yeah,quiet bloke in corner.

  后来好像有个人慢慢靠近我,但是也没有主动说话。借着酒意我就问他是在等人吗?于是我们聊了一下,然后就哔哩吧啦地聊了很多,最后跟他回了公寓。He's my first guy,a new zealand.

  我还没去看敦刻尔克,但是我觉得菲恩确实把十几岁男孩的娇羞,好奇与可爱诠释得很到位,我在他的自述里似乎看到了那一晚作为一个virgin的自己——犹豫,不知所措,对方很好,给自己的印象也是深刻一生的。

  E3

  还没看之前,有张小狼的图片评论说他的表演so bad,但是我看了下截图还蛮喜欢。我虽然并不是他的忠实fans,但也确实很喜欢他。

  好不容易看到E3,觉得狼先生确实有点用力过猛了。但是看在第二节的polo衫那么好看就先原谅他了。直到最后一节,开口的第一句台词就hit到我了。

  “两个人如果真的要在一起,确实得先坦诚相待。”

  所以其实说他前面的表演太过,其实并不合适。因为他本身饰演的就是一名演员,一名很想好好当演员的演员。所以他在这里就是故意用他极度夸张的面部表情去表达他嬉皮笑脸下的more anger.

  这名演员的生活其实就是很多queer的生活缩影。有个boring的ex,很心水的simon,bf也许经常去会所,自己是size queen,男友突然说是自己positive等等。

  我在看的时候有点感觉这就是一些queer人群的一些特点,非常立体化,所以这也是我倒回去看最多的一集。

  4

  很奇特的是,这集题目和背景交代的停留时间都比别的集要快上一两秒,却反而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missing Alice,a good title.

  这是我最快进入状态的一集,当时特别精神还是怎么,但是最主要还是丽贝卡的表演。很舒服,让你感觉很快就可以跟着她进入状态。

  平铺的模式,交代了下自己,然后在教堂遇到了她的迈克尔。

  结婚,无性的疑惑,发现,意外怀孕,放开观念,原谅,但是最后他还是离去了。

  很平淡但我却全程在听她在叙事,仿佛她坐在我对面。

  整集的连贯性最好的一集。

  : 我真的好喜欢片头片尾曲

  公众号见啦,沃森!

  《酷儿们》影评(五):一场引导冥想

  #Queers 好久没有看过如此有质感的剧了,片头/尾的钢琴旋律不愿错过半秒,灯光、布景与服饰,精致而精确。每一集都像是一场引导冥想,置身,共情:或莞尔,或兴奋,或悲伤,能闻到皮革和烟草的香。 当下还有什么能让人专心看一个人絮叨。感恩自己的阅历与对大英的了解,才能有这般体味。 Missing Alice这集目前Top1,故事和表演均为上乘! 小鲜肉Fionn的演技简直,把怯懦紧张时絮叨的少年活现,如果这不是他本人的性格那愈加期待敦刻尔克了。 小本这集很心水,小本演技数一数二,故事如指肚触碰水面的沁透激凉。 期待最后一集… #LongLiveBritish #LongLiveBBC

  《酷儿们》影评(六):随笔

  01 The man on the platform Ben Whishaw,一战故事,八集里面打头阵,看到现在最隽永动人的一个。一战太惨烈,而以此为背景的爱情故事都平添几分摧人心肝的伤感。 法国,亚眠,战地医院,湖水,草坪,金盏花,罂粟,雾气蒙蒙的车站。一个迷人的上尉,有着金色长睫,蓬松金发,浅浅酒窝,当他温柔的微笑,邀请你去狩猎蝴蝶,是多么难以拒绝,更何况周围是死亡围绕战火纷飞。即使心知他是你的大司命,你也会牵住他的手。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 他美好的像一个梦,仿佛是凭空的由阳光送来,是众神的宠儿,赤足的美少年,手持金箭,即使是林中狩猎,也是那么轻灵不沾尘,与血腥无关,只是追逐花的灵魂。 看着Ben这个忧郁的士兵,视力受损,心灵受创,说不定还有PTSD,一瞬间恍惚疑惑他是否沉浸于幻想。看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疏离和沉迷转换,一时Captain一时Terrance,眼神一时滚烫一时冰凉,身不由己! 他纠结自己的出生,那个意外去世的兄长,自己贯了他的名字成为自己,身不由己;童年时偶遇雾气中狼狈的男子,对自身的了悟,仿佛是上天推了一把。母亲忧伤的注视,男子挨的一巴掌,从此铭记在心中,谨慎度日,身不由己;遇上战争,走上屠场,身不由己;而遭遇爱和分离,更加是身不由己! 边缘人,queers,若不是颠沛流离途中,站台上,漆黑夜里,指尖上传来温柔一吻,更能用什么来慰籍平生!这是神无限的恩赐垂怜。 车行了,窗外只有雾气,他仿佛没有来过,剩下是悠悠岁月寂寂人生难测的前途和一颗惶恐的心。 爱神昭显了自己的面目,a certain liquidity of the eye,你得以一睹他的真容,他来无影去无踪 ,不过是人生站台一闪而过的身影。

  《酷儿们》影评(七):这是我看过的最含情脉脉的纪录片

  我刚刚看了第一集,本喵视角,讲述一战中两个青年Perce和Captain Leslie的故事。

  看完之后我就忍不住看了第二次。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哎哟喂,如果我的英文再好一点就好了,完全不想把视线从本喵的脸上移开。为什么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讲述者的演技在一部纪录片里担当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但是话说回来,《Queers》又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纪录片。它那么温暖,那么美好,那么...不冷静不客观,想想仿佛是我看过的最含情脉脉的纪录片。暖黄色的灯光打在本喵的侧脸上,他时而压抑时而兴奋时而悲伤到难以控制的眼光透过镜头望向我们。一场独白仿佛成了亲密老友间的呢喃。

  他细细地述说着Perce1895年在火车站月台眼见着王尔德因为“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被捕的场面。眼神的对接让他们一瞬间看清了彼此,他惊惧,他害怕自己最后落得同样的下场。在那个恐同的年代,他与Captain Leslie的恋情注定无法善终。但是故事的结尾,他又来到了火车站,见到了在月台上站着的Captain。在一片黑暗之中,他握住了Perce的手,放到嘴边细细亲吻,留恋不舍。“那一刻,没有火车,没有部队,没有战争,只有他的嘴唇紧贴在我的手指上。”

  多么悲伤而美好,多么绝望而幸福的结局。

  Captain Leslie为Perce创造了新的属于火车站的记忆,即便过了许多年,他对当时的细节依旧记得清清楚楚,他一提到这段,眼眶中依旧充满狂喜与爱恋。

  “以爱为名,你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说句题外话,Perce的爱人和哥哥竟分享了同一个名字。本喵,哥哥,王尔德三个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同性恋者在一段故事中隔空相遇!想到这个故事外的美丽的巧合,我简直都要热泪盈眶了。

  《酷儿们》影评(八):A certain liquidity of the eye

  第一集《The Man on the Platform》看到震撼

  第一次接触这样叙述式的电影是《爱在黎明破晓前》,台词和男女演技撑起了一部戏,这个小短剧又刷新了我的认知,一直很喜欢英剧就是非常别出心裁

  真的给剧本大大跪了,这有多考验台词功底,就有多惊喜。叙述式的对话、独白都非常容易就看的无聊了,就不愿再看下去。所以这样的剧本出的好就是经典,出得不好就没人买账。这个剧本好不好简直好炸了,其实很多集中都有一个句子被重复两遍的,像第一集“a certain liquidity of the eye”,这句话一出来,就带给强烈的画面感,眼神的碰撞是最最能传达到人心底的感情,这份情的浓厚,一下就表达出来了,更别说后面关于两个人在一起的场景的描述,那若有似无的暧昧,到最后黑暗中的牵手,火车往前面抖了一下又一下,就像心颤动了一下又一下。你感受到了吗?两只灵魂穿过黑夜的碰撞,忍不住掉下了泪。还有敦刻尔克小哥紧张的传达着自己惴惴不安的心情、同妻奶奶一直在微笑,抿抿嘴角又释然开怀的样子,还说自己很火辣I'd miss you Alice 明明知道丈夫要离开,却还是忍不住期待依赖,解脱啊也无奈吧。这是传达的感情方面。

  另一方面,反应历史。100年同性恋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把每个时期人们碰到的事、心里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同性恋要隐藏自己到战争到同性恋合法到婚姻法,他们这一路走的多不容易啊,他们都是一样的普通人啊。也依旧很感动,在这样一个文明的国度,他们一直没有放弃这个进程,努力的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撑起了这么大的文明进步!

  有好的剧本当然少不了好的演员,第一集!只有一集把人内心击碎!本喵对着镜头缓缓叙述,把你当成朋友,诉说自己内心最深的思念,怎么hold住?我觉得他已经成精了!后面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敦刻尔克小哥年龄小,但是就是清澈稚嫩的感觉,年轻躁动的心一下就表达了。Rebecca优雅大方,抿抿嘴角的样子让人觉得真是好委屈啊,但是释然的一笑又让人心疼...

  最后终于都变好了,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对于这个群体,好看的皮囊各种各样,而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找到你爱的人,就千万努力!

  《酷儿们》影评(九):A Certain Liquidity of the Eye

  看着Ben Whishaw从青涩的年代演着演着就有了胡须。。。没变的是他灰蓝色眸子中深深的忧郁。《故园风雨》中那个痴情的公子,散散地躺在湖边的草地上,说了很长的一段表白:我希望在这里埋下一罐金子,等老了的时候挖出来慢慢回忆。。。大意如此,之间的一根烟呼吸间让之句话多了本.卫肖式的风格。

  只看了两集,却知道“On the platform”一定是最精彩的。你见过只有独白和面部表情的电影吗?镜头一直停留在他阴郁而风霜的面部,眼神、口角以及英伦的发音的词语说出了时候的动作。就像眼中一道流光闪过,对字幕上翻译的是流光。跟着他缓缓的描述我们看见在金盏花和罂粟盛开的山坡上,一池湖水as clear as glass,身边躺着的Leslie是否是个暧昧的名字我不得而知,但我看到了本描述中大理石雕塑一样完美的侧脸,让人有想吻上去的冲动。。。直到他的铁灰色眼睛里涌出泪水的那一刻,我知道并不是因为悲伤,而是认同的幸福。也许他们再未谋面,但那又怎样呢?那罐金子可以让他慢慢地回忆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湖水边。。。

  《酷儿们》影评(十):王尔德《自深深处》里小本描述的场景

  On November 13th 1895 I was brought down here from London. From two o'clock till half-past two on that day I had to stand on the centre platform of Clapham Junction in convict dress and handcuffed, for the world to look at. I had been taken out of the Hospital Ward without a moment’s notice being given to me. Of all possible objects I was the most grotesque. When people saw me they laughed. Each train as it came up swelled the audience. Nothing could exceed their amusement. That was of course before they knew who I was. As soon as they had been informed, they laughed still more. For half an hour I stood there in the grey November rain surrounded by a jeering mob[135d]. For a year after that was done to me I wept every day at the same hour and for the same space of time. That is not such a tragic thing as possibly it sounds to you. To those who are in prison, tears are a part of every day’s experience. A day in prison on which one does not weep is a day on which one’s heart is hard, not a day on which one’s heart is happy. 1 8 9 5年1 1月1 3日,我从伦敦被带到这里。那天从两点到两点半,我得站在克列珀汉转换站的中央站台上,穿着囚衣戴着手铐,让天下人观看。一点也没预先通知,就把我从医院病房带出来。天上人间,那时就数我最丑最怪。人们看到我就笑。每来一班火车就增加一层观众。没什么比这更能逗他们乐了。这当然是在他们知道我是谁之前。等知道了之后,他们笑得更厉害了。我就这么半个小时地站在那里,冒着十一月的冷雨,面对一团讥笑连连的匹夫匹妇。在那次遭遇后的一年里,每天到了那个钟点,我都要哭,哭上同样长的那么一段时间。这事你听着也许不觉得有那么悲伤。对那些监狱中人,眼泪是每日必备的经历。在牢里,要有谁哪一天不哭,那是他的心硬了,而不是他的心喜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