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柔情史》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柔情史》的观后感10篇

2018-03-25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柔情史》的观后感10篇

  《柔情史》是一部由杨明明执导,耐安 / 张献民 / 杨明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柔情史》观后感(一):你对我的爱是这世界上最残酷东西

  逼仄的居住空间压抑母女关系,在杨明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中,“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黑洞,在这里,“爱”以一种挣扎方式呈现,城市中的景观成为居住在其中的两个女人上演相爱相杀大戏的小剧场。这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因为它将一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习惯残忍直接抛上了大银幕。在主流影像中,很少看见如此苦涩又生猛的情绪表达。当“母爱”被文学作品反复称颂为世界上最伟大感情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时候,《柔情史》仿佛则似一篇出自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影像檄文,提请观众另一种形态亲子关系的存在同时,这也是一部与观众极为友善的电影,幽默和戏谑桥段使用,让影片充满着日常生活荒诞,母女之间的互动,也让拥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尤其是那些仍旧无法摆脱家庭,与父母“蜗居”的大龄剩女)们露出会心一笑。

  《柔情史》是今年入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唯一一部中国大陆电影。故事围绕一对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母女展开,也许是从自身经历出发,导演将片中的女儿母亲职业设定为作家——自由编剧小雾因一笔意外的稿费在胡同里租了一套房子。母亲因无法与赡养的老人相处,搬来与她同住,一场代际大战由此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展开。母亲没有工作,平时在家看看书,写写小说,然而她的创作却始终无法让她从市侩的阴影中脱离而出。作为一名鸡贼的中年妇女,她处处钻营,爱占小便宜更喜欢绝对控制权去左右身边的人事,尤其是自己女儿的生活,而她此生最大的担心,是不知自己赡养的老人会否把遗产留给自己。母亲荒谬偏执行为方式折磨着小雾,奇怪的是,小雾也被母亲的思维逻辑潜移默化影响着。两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饭桌、尿盆、碗筷中互相攻击,彼此防御。在战争高潮,她们已无法面对对方。而后,她们各自经历了一场短暂失败恋爱,在追求她们的男人身上寻找只言片语安慰无果,她们没有勇气开始全新的生活,只能继续拥挤在一起屋檐之下。

  《柔情史》是一部“手术刀式”的电影,冷静中带着犀利和极强戏剧张力。影片用几乎毫无修饰的镜头语言表现两个女人的“双簧”,事无巨细地展露她们互相拒斥、仇恨伤害,却又因为需要抱团对抗全世界,而不得不与彼此妥协的情形。早在短片《女导演》中,杨明明就用生猛的镜头,取消纪录片与剧情片界限手法,挖掘当代艺术女性躯体内所蕴含的爱与欲,她用电影作为折射生活的棱镜,对准光鲜都会生活下被人忽略和遗忘平凡角落。如果说《女导演》是一次匕首式的短小尝试,那么《柔情史》则好似一柄长剑,直刺生活的咽喉。为了让影像尽可能地凝练,导演在人物设置上做了极简的处理,女儿与母亲虽然看上去都是社会之人,电影中并未呈现她们太过复杂社交网络,相反,尽可能地将她们的身体情感空间压缩在非常有限范围内。电影中的小雾虽然踩着滑板车,潇洒地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在情感上也曾经游走于两个男人中间,但她真正自由因为与母亲的关系受到了无限的阻滞。母亲就更是如此,缺乏安全感的她,甚至会对胡同口晒太阳的街坊就戒心满满,她困于居室之内,更困于自己对人情事物绝望之内。

  《柔情史》的部分情节有时会给人用力过猛之感,比如母亲喝奶时狰狞表情,或是小雾离开男伴张宪时令人难以理解的绝情。但在绵密的影像中,观众更多地看到了导演对生活细致入微观察与淬炼。应当指出的是,影片的立意并非对千疮百孔的母亲进行控诉。相反,电影展现的是两个女人相互施加影响与压力过程,通过诚实的镜头,杨明明描绘一段关系,并将判断权利交予观众——究竟是母亲掌控欲爆棚,以致招来女儿的憎恶;还是女儿复刻了母亲的刁钻,使得后者更为绝望?导演聪明地利用生活化场景的勾连,告诉观众,没有一种关系是单向的。在一个糟糕的家庭氛围中,爱的匮乏就好似在暴雨夜骤然熄灭的灯泡,外力过重后,保险无奈地自我投降。而整个屋子的人都知道,黑暗是短暂的,光明重新到来指日可待。这也许是为什么,在诸多的残酷和不可理喻之后,杨明明还是要将影片命名为《柔情史》,来呼唤两个女人之间残存的一星半点温情。而在影片的结尾,逛街后迷路的母女跳上了一辆公交,随着这辆不知终点在何处的车漂浮在北京的夜中……这应该给是整部影片最柔软时刻,也是导演想要留给观众的一丝希望。没有一种万能的情感能够帮助个体抵御外界恶意,但就算是最难以相处之人,都会在某一瞬间,期待来自家人片刻的善意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3日《北京青年报》

  《柔情史》观后感(二):女孩儿永远开心

  看得是Berliner Palast首映后的第一场。导演和制片都到了。全景单元有观众投票选最佳的传统,给了7分。

  母女关系与其说是在日常对话中呈现,不如说是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母女的人物塑造和冲突关系的处理很有意思。母亲迷信无知、会打小算盘、嘴臭起来也臭得很,就想一条绳子绑住女儿管牢她的一切,希望女儿幸福嫉妒她幸福。同时母亲但又十分脆弱,女儿一怼她她就哭,生活中上了年纪的小市民典型。二人都读过书,自尊心都强的要命。母亲想当诗人,是为了赚钱。女儿是真诗人,有一身沦为矫情个性拒绝稳定婚姻与家庭。不过她不在乎,跟母亲蜗居在租来的胡同老房里,用自己的编剧才华养自己的母亲。但嘴上一开始并不承认,总是要多说两句说到母亲不舒服为止。两个人的柔情温情总在争吵不休中藏着掖着,太有生活气息了。

  如果那些在胡同里穿梭的镜头如导演所说是为了缅怀消逝的胡同文化守护自己生长过十几年的地方。那女儿那句“胡同才是fashion”是可以理解的。但女儿和胡同的互动太少太少,穿梭的镜头给人的印象只是路过胡同,而不是在胡同生长,显得很多余。因为女儿离不开放不下的不是胡同,而只是母亲而已。

  导演为了强调母女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体制”,刻意都给大街小巷政治标语、抗战剧以特写。甚至在观众提问环节也刻意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体制”二字。这也许也是导演安插穿梭镜头的原因之一,尽可能自然的展现政治元素。可是事与愿违,不如收起这些小心思,外国观众可能喜闻乐见,中国观众看着反而十分尴尬。其实母亲在那个年代没能上的了大学,母亲想靠拆迁炒房失败,女儿把自己的才华用来迎合主旋律市场写抗战剧什么的,就已经够够的了……

  《柔情史》观后感(三):求生欲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柏林版本感觉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母亲,女儿。两个自诩文艺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贫穷生活。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体力活;死了算了。以代表着贫乏生活中的奢侈食物名称分成看似平行的章节:牛奶,羊蝎子,瓜。实则有着一条时间线来讲述故事。母女做的一次次抉择,和一次次关系破裂又重新联手共同生活。相依为命的她们,除了彼此,世间其他的事物与情感都不值一提。有点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的的“才华”除了他人的夸赞,片子当中始终没有真正展现母女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影片最终,女儿写抗战剧的大纲钱暂时“拯救“且麻醉了她们的生活,但这大概离她们的梦想还远得多,但起码是她们第一选择的底线:用自己的文字换成了钱。观看这个电影的人一定会笑,但内心一定是酸楚的。人会笑,是因为他人的痛苦。反观景框之外,大多文字工作者将来面临的就是庸碌的生活。留在自己对艺术的依恋里,自己脑内产生的多巴胺,能幸福一秒是一秒。醒来总要去寻找明天的馒头

  《柔情史》观后感(四):《SCREEN》杂志评论:中国版《伯德小姐

  本文为国际著名电影杂志《银幕》(SCREEN)在《柔情史》柏林电影节首映后为其撰写的评论。

  原文作者 | SARAH WARD 翻译 | GlueYoung

  如果将萨克拉门托的底层中产阶级换成北京的胡同老百姓,那么《柔情史》则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的《伯德小姐》,电影展现出爱恨交织却又坚不可摧的母女关系中所有的起起伏伏。编剧、导演、剪辑师和演员心中似乎都隐匿着一处黑色漩涡,这漩涡不加修饰地吞没了所有的温暖与柔情,时不时发出一阵阴郁却有点好笑的咕噜声。

“世上唯一还不清的债就是母爱。”

  《柔情史》毫无畏惧地探索亲子关系中的不融洽,并且得益于两位主演精到细腻表演,电影将日常冲突生动地表现出来。杨明明和耐安从婚姻吵到钱,从钱吵到餐桌礼仪,而也恰是这吵闹使《柔情史》愈发精彩迷人

  然而,这部电影虽然充分彰显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初执导筒的导演的不俗能力,但是丰满的人物和敏锐的洞察力却难以与叙事主旨相匹,因此影片的影响力极有可能局限于电影节。

  片中最明显的无疑是二十多岁的编剧小雾和她的单身母亲各自的绝望,她们深陷生活与事业的双重泥潭,将自己心里的不快抛掷给对方。母女间的怨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小雾无法原谅母亲以前做出的决定,怨她让一笔不菲的拆迁费打了水漂。而母亲也从来没落下任何一个批评小雾的机会。如此的针尖对麦芒使小雾发出“世上唯一还不清的债就是母爱。”的悲叹。

  影片深谙亲子相处之道,上一秒可能还不共戴天,下一秒就可能相拥入怀。有两种情形能让这对母女暂时偃旗息鼓,平时不可遏止的狂怒到饭桌上变成了涓涓细流,再不然也只有外公的在场才能压下她们的互撕炽焰。

  母女的每次交流都让观者感慨她们是那么的相像,即使两位当事人都不愿承认,而这种相像不仅限于她们共有的创作追求和遇人不淑上。《柔情史》的爱情线稍欠说服力,小雾和离异电影教授纠缠不清,母亲对刚离异的宝刚突然来电,不顺遂的感情生活更是加强了两人的联系和对彼此的依赖

  杨明明本人就是和她的母亲在片中的环境长大的,这也就解释了《柔情史》中氤氲的艺术模仿生活之感。电影模仿的不光是母女关系,还细致地描绘了家的角角落落,邻里邻居的生活气。鲜活摄影也为电影增色不少,摄影机跟随骑着滑板车的小雾在大街小巷随心所欲横冲直撞,让胡同老巷也熠熠发光。盘桓在日常场景的镜头像眼波流转,喜爱之情尽显,直接剖开电影内核:你我的爱与憎往往是为一物。

《柔情史》剧组在柏林电影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