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香巴拉深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10篇

2018-03-26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10篇

  《香巴拉深处》是一部由阎大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一):川西双重奏丨香巴拉深处,在天堂,亦人间

  川西双重奏丨香巴拉深处,在天堂,亦人间

  原创 2018-02-03 南云禾Dagny 云禾的彼得潘

  藏区,不等同于“西藏”。 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方言区的不同,被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呈现更加细化的地貌和文化差别

  通常被人们潜意识等同于“藏区”的卫藏,即今日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而我更喜欢的是蜀地藏区,即横断山区的四川甘孜、阿坝,被叫作“康巴”的地方

  2013去九寨黄龙,途经汶川,房屋街道已一切簇新,但城外山坡上的石流痕迹,依旧提醒着曾经灾难。到达九寨的当日遇上雅安地震,而在15年时再从色达前往康定时路过它,看到水中刻着经文的玛尼石遍布河道,才恍然与人共生的自然肃杀冷酷,但也从不赶尽杀绝

  西藏的美在于壮阔且原始的自然景观,在感官心理的双重领域,震慑观者。它被镜头偏爱,被纪录片一再赞叹,伫立于此闭上眼睛,仿佛可以听见来自上古时代风声。而川西的美要融合了更多人和生灵气息,于是有人将视线投向它,有了《贡嘎》和《香巴拉深处》这两部文案极好的纪录片。

  另一部主题相似的纪录片《贡嘎》

  藏语“贡”指冰雪,“嘎”为白色,所以贡嘎的意思是“白色冰山”。在周围4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它以7556米的海拔耸立于群峰之巅,是名副其实的“蜀山之王”。

  纪录片《贡嘎》分为三集,通过辽阔壮美的景象、外来者、原住民等自然和生命奇观,讲述贡嘎的“今生前世”,它独树一帜美丽和它不为人知温情。片头的蒙古呼麦居然毫不违和。草原、高原,广袤的天地即便面貌各异但总是具有相通的气质

  登山者的放弃不是失败,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征服”这个充满对抗意味词汇越来越少被使用,人类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将其视为磨砺心性动态课程,人有敬畏事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曾在色达的后山上俯瞰整个佛学院,4月的大雪依旧可以让目之所及一片白色,肃杀的风急速吹过裹挟着细碎雪花,远处低地的枯草在雪层下透出一股子苍凉一时间四下唯有经幡掀起的飒飒声,仿佛时间在这里相对停滞。

  风气雪落,是这片土地无处不在神灵活动筋骨,它以空间力量独立于时间之外,保留着上古时期的风貌,岿然不动

  不为人知的景和人散发着猎奇的味道,它特殊的地形和气候重点描写。绿绒蒿、垂精异黄茎、白腹锦鸡…保留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横断山脉,仿佛是一座远古时期的生态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来此,甚至扎根下来。

  由于进入西藏的条件苛刻,以及它本身就有着太多值得讲述的人事,《第三极》和《极地》都花费了重彩在当地的人文上,《贡嘎》以山为中心向外扩展,叙述与其相关的宗教平民和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尤其是给了外来者,那些选择和此地建立联系的人们发声机会。它展现了新鲜信息,却在编排上略显杂乱,故而三集看完不太具有独特记忆点。

  而另一部《香巴拉深处》,可能是由于5集时长更加充分,在编排、定题等叙述结构上,更胜一筹

  追溯至更早期偏风光大览的同类纪录片,一路看下来不禁在思考:一个陌生地域故事应该如何被讲述?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目的何在?当一个新奇事物不断被作为创作主体,它是否存在最佳的叙述结构?

  相比于《贡嘎》,主题相似的《香巴拉深处》有着我更加喜欢的结构。它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主题词。人是绝对主角,不止是当地人,外来者也被推到台前,而香巴拉则是自古至今影响着他们生活方式的隐形却重要的力量。

  和《极地》的手法相似,区别是前者主角的独白放在每集末尾出现作为总结,而《香巴拉深处》则是将其穿插在所叙述的故事之中,更充满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即使不打“景色”这张王牌,这方天地的故事已足够值得讲述,风景以更简单姿态出现,成为故事与故事间的衔接。

  交通通讯等现代力量以不同的速度在所有人类居所渗透,在香巴拉,虽然地形和天气减缓了这一过程,但变化必然的。当古老和现代必不可少面临着一场碰撞,看似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被融入了时代的新事物,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折中点变得尤为重要。外来者提供第三方视角,起到更新、软化、指导的多重作用

  刘璇是一个在理塘格聂景区工作的汉族规划师,她的专业能力是她不断尝试保护开放之间的寻找平衡点。为了提高收入,很多居民试图烧掉老屋盖汉房作旅游接待,刘璇说,最可怕的是,当地人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已经做了。于是她反复叮嘱,“你要答应我,房子绝对不能烧,我给你想办法。”

  对于植物学家帕奈来说,横断山区拥有的极为丰富的植物形态,是这片土地给他的礼物,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专业知识在高原研究蔓越莓种植,希望为当地带经济收益,这是他的回赠。

  王正阳,25岁,哈佛大学生物进化学博士。他学习藏语,充分享受野外工作带来的乐趣,寻找各种珍稀甲虫、飞蛾蝴蝶。高学历、高薪资,当物质条件得到保证时所作出的选择,可以说明内心

  片中也展现了在古老习惯中长大的当地人是如何和现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接轨的。

  次仁拉姆是一位裁缝,她和来自巴黎的五之相识,制作具有独特民族风格服装,并亲自担任模特。一位试图从古老中寻找灵感,一位试图通过古老,获得见识现代的机会。这种文化之间的双向流动性,能够使两者都焕发勃勃生机

  热西才让旦是个音乐家,也是一位声音记录者。无论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朝圣者的诵经声,当地人的民歌还是穿过雪山垭口的风声,它们为记录者提供素材和灵感,也像利用飞鸟传播花粉一般,利用它们的魅力让有心者折服,从而将其待至更远的地方。

  “香巴拉”,其意为“极乐世界”。很多人并不会有机会在此地长久生活,大到语言、文化,小到生活习惯,都不是可以短时间内习惯的,更别说融合。即便到此旅游,人们亦无法不对这片土地进行自己的猜测,习以为常意识体系就像去博物馆参观时,和展品间隔着的那层玻璃

  “他们不在意时间的长短,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并不明显。”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着历经变化却仍保持不计较的轻松科技更新、信息过时,这些让“时间”演变成为在现代社会时刻让人们神经绷紧的元凶,在这里都偃旗息鼓。香巴拉养育着原住民,也满足外来者的需求,它的神圣中并不具有母性,它所提供的丰饶需得让人放下舒适便利,以最谦卑的姿态祈求它的赐予。

  当你遥望贡嘎或者任何一座藏地神山,云层顶端如水般流动,它流动了千万年,并将继续流动下去。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二):净土天堂——深处的香巴拉

  最近迷上了纪录片,喜欢这种用真实的视角所展示出的生活艺术。刚看完的名为《香巴拉深处》。总喜欢行走在路上,去感受不同的风景,而人文的美,却不是我们走马观花的旅行能看到的。感受人文,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这部片子正合我意。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题材有点类似,可是看完了会发现二者还是有些不同。《冈仁波齐》我看了五次,在最后一次闷着口气才沉下心看完了。香巴拉就不一样了,虽然这个片也是慢节奏,但画面华丽唯美。刚看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不知道这片我得看几次才看得完哟,没想却是一下就看了进去,对这些古朴村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觉上瘾。

  描述西藏之美的文字影片以前看过很多,这部影片的视角很特别,是地处四川西部的藏区,特别真实的记录了在这片神秘净土生活的人们以及自然界里其他生命正在发生精彩故事。川藏与西藏是不同的,人文风貌,地理环境等大相径庭。拉萨很早就有一群拉漂去寻梦了,他们的故事带去了大量的游客。但这里是没有被商业熏染的,纯洁美好

  说到四川我的印象大体都是美食,熊猫,峨眉金顶以及乐山大佛之类,《香巴拉深处》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番美景,原始森林高山深谷、草原湖泊、人与自然、虔诚信仰等景象交融在一起,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藏区梦。

  《香巴拉深处》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当地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共存共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影片中有大量的航拍视角,被美景闪到眼晕,每帧镜头都是一张大片高贵,古朴。

  个人感觉这个片子的制作水平算是质的飞跃,在片头、配乐、画面等方面轻松超越其他纪录片。本片没有过多的故事情设计,就是这群山村藏民的生活写实,不需要那么多刻意摆拍,只用心去感受那些真实,就觉得内心澎湃。画面风格艺术感很强。在开篇就让人挪不开眼睛,完全没有像往常那种跳过片头的冲动,两分钟的片头制作的相当华丽,有浓厚的藏传佛教气息,美与宁静,神圣而不可侵犯,配乐也特别棒,由国际知名作曲家Simone Giuliani亲自操刀,简单的音符叮叮咚咚扣人心弦,有种净化心灵的感觉。

  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

  这里是乐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这是让人向往的一片净土,天高地厚,没有城市里的喧嚣雾霾,人们在农田里煨桑,诵经,感恩自然的馈赠,是慢节奏的冰与火之歌。

  这里有传承。文艺,医术,文学,用古老的方法由这些淳朴的藏民们世代传承。看了才知道格萨尔王是怎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看了才知道原来藏香是在山里采了药材再用牛角挤出来的。看了才知道在这样忙碌而又焦虑的现代快节奏生活里,依然有老人认真的做着木板上修复经书的枯燥工作,年轻的藏族姑娘们会梳着名叫戴角角的发型穿着华丽的本族服饰,去参加成人礼。看了才知道在藏传佛教里,女性家人,叫做觉母,她们会定时举办觉母辩经。僧人精心制作坛城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这是僧众们用沙画描摹他们心中的佛国世界,彩砂做的相当精细壮观。用七天的时间制作,用七天的时间诵经护持,然后就要将其毁掉,僧人们认为坛城的生与灭象征世事变幻莫测,一切来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感触良多,在这世间,钻牛角尖的执念毁了多少人呢。铜匠,木匠,金匠等匠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智慧,传承着本民族的灵魂

  更让我惊喜的是主题曲,由老狼和小柯两位大咖联手唱作。老狼大叔一直是音乐界里的一股清流,这首《无忧的蓝天》里唱着,“一直在寻找无忧无虑的蓝天”寻找着这个忙碌世界遗失的美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一站目的地,香巴拉。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三):一部挺不错的土产纪录片

  土产的电影电视剧不堪入目,但土产的纪录片有些还是可以看看的,尤其介绍民风民俗、吃吃喝喝那种和政治无关的类型,这里面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些片子都是由CCAV立项、拍摄、制作和发行的,产销一体,不用担心没钱,不怕卖不出去,而且是朝廷直属机构资源打通起来毫不费力,别人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拍到或者直接拍不到(地方上不让拍)的东西,他们都能轻而易举拍到,所以片子的素材很多、很好,成片的质量相对较高。当然,这也只是内部比比,你跟道兰、BBC、Discovery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脑子不一样。

  推荐这部《香巴拉深处》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藏文化很向往,二是那里的风景确实美,是壮阔的美,没人的美,人多了就是景区,就不美了。对藏文化向往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他们的文化遗世而独立,有自成体系的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是造成人与人不同的根本原因。他们很讲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讲就是我们这边的人和动物很难亲近,藏人可以和动物亲密的呆上半天,当然,你要说那很脏我也不反对。二是我去过拉萨,虽然只是呆了短短五天,但产生了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情。拉萨的十月份喜欢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玩了一天回到旅馆坐在窗边看外面的雨点深不可测天空飘落,与世无争,分外恬静,感觉很好。

  和绝大多数讲西藏的纪录片一样,这个电视的画面非常美,尤其它还讲的是寻常人很难涉足的秘境香巴拉,那更是美到天上去了。

  这个电视很注重人和环境的互动,花了很多篇幅讲香巴拉里面的人,有世代久居从未外出的藏民,有带着妻子骑着机车穿山过湖的川蜀之人,还有在此地研究昆虫的哈佛博士、美籍户外运动老板和世界上最有名兰花教授,他们携家带口落脚于香巴拉,把这里当成了他们最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甚至是他们飘荡的一生中的最后一站。

  这就是这个电视做的好的地方。它拍摄的这些人完成了很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但这个电视的情绪感染力还是不如同样讲西藏的《第三极》,那已经达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境界,直接把我看哭了,在此一并推荐。

  如果你找不到资源,可以在打赏之后后台留下邮箱,我两部打包发给你,一起了解西藏,一起洗眼洗心,一起被打动。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四):魅力四川藏区,只有你亲身体会了,你才明白……

  你看过西藏的极地风光,可曾看过四川藏区也同样让人着迷。

  湖泊雪山、原始森林、山居生活、藏式风俗等魅力景象交叠在一起,让许多人对川藏线上的美景魂牵梦萦。

  关于四川藏区美景,终于有了这部《香巴拉深处》带我们一览四川藏区风光。

  俄么塘花海

  神圣的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若尔盖黄河十八弯,在雀儿山遥望群山,在四姑娘山看幺妹峰的妖娆,去牛背山看风起云落的云海,到峨眉金顶看日落日出的似水年华。

  “香巴拉”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也是四川藏区文化的象征。

  毕棚沟风景

  风驰的骏马、土拨鼠在你身旁与你抢镜、泼猴争抢你身上的零食,还有四川梅花鹿在你屋旁偷你家的庄稼。

  这,只能在四川藏区看见!

  高山、湖泊、丛林、草原……这里有淳朴的人民,魅力的风景,值得您亲自来体验。

  感受四川藏区的魅,体验四川藏区的惑,朝夕之间,“一日四景”,都能看见不一样的风光!

  海螺沟风景

  有幸去过瓦屋山、海螺沟、毕棚沟、峨眉山、若尔盖、俄么塘花海、孟屯河……感受雪崩在耳边的轰隆作响,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草原上,让内心得以平静~

  关于四川,还有太多值得您去的冷门景区,这些地方,才最有资格代表四川藏区最为独特的自然风光!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五):叙事主体在这里回归

  朱晶进:《叙事主体在这里回归——纪录片〈香巴拉深处〉的对外传播意义》,《中国民族报》2018年2月2日第9版。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我国优质纪录片数量迅速增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似乎不再成为对外传播工作的难题。然而,一旦这项工作涉及到民族事务,却好像总有一层窗户纸隔在中外之间。打个比方说,你想要将自己真实的声音传递到大洋彼岸,可一支“旧麦克风”却让那边的听众感到“你说的肯定不是真的”。这就是民族事务对外传播工作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无论怎么说别人都不信。

  怀着对亚洲内陆地区“田园式想象”的西方受众,他们担心在中国经济急速向前冲的过程中,那些想象的“世外桃源”会遗落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地球上的“净土”逐渐被现代性和全球化所“蚕食”;而那些住在中国内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不仅“纵容”这种趋势,甚至“阻止”西方人进入那些地区。因此,当他们通过“旧麦克风”收听中国政府关于民族事务的任何说明时,立刻掩住双耳说“我不相信”;当西方政客为了制定外交政策而需要搜集有关我国民族事务的依据时,他们首先排除的就是来自中国的官方信息。

  不可否认,民族事务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具有强烈特殊性但又意义重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中,很多部门、很多团队和个人都在做着各种有益尝试和探索,从改造或者更换“麦克风”的途径入手,努力让西方人“相信”。

  以藏族题材纪录片为例,如果说《藏北人家》和《八廓南街16号》是起点,《平衡》《卡瓦格博》《德拉姆》《最后的防雹师》《西藏一年》是里程碑,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喜马拉雅天梯》《天河》《第三极》就已经怀有强烈的传播自信了。直至最近,《极地》《贡嘎》与《香巴拉深处》在央视、优酷和哔哩哔哩网站的密集热播,则标志着一种相对成熟的民族事务对外传播思路的形成。

  过去,我们的纪录片拍摄,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观众对于以西藏为典型代表的我国民族地区的正面而理想化的想象。此类纪录片在拍摄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西方人的“西藏想象”进行了传播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同时也对2008年我国错失涉藏传播主动权的教训进行了总结。但这种外宣思路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规划思路较为接近,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将这些景观进行陌生化展示。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示,它还是停留在传播浅层信息的阶段,很难让人产生共鸣,也不易使人感动,更是很少引人思考。

  《香巴拉深处》是从情感和思想层面改进民族事务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作为在央视黄金时间首播的纪录片,它的对外传播指向很明确。从作品本身的展现方式看,其不少做法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

  首先,以高清和航拍技术展示四川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虽然我们不赞同幻灯片式的“旅游风光片”,但精致的景观是对外传播的起点和基础。《香巴拉深处》与同期其他纪录片一样,在第一个层次上完全满足了一批对西南民族地区很陌生或者没去过的观众的猎奇心理。除了直接拍摄景观,《香巴拉深处》还通过“秘境”“探索者”之口,以一种新的形式把曾经在其他纪录片中出现过的山地景观讲出了新意。因此,民族题材纪录片首先应该是一部水平上乘的“风光片”,这是区别于其他题材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其次,叙事主体回归当事人,最大程度增加叙事的可信度。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解说词占一部作品的比例大小,很多时候成为判定该作品相对“真实度”的重要标准。对一种有目的的传播而言,解说词能够起到主导作品中心思想、清晰展示主要观点的作用,但它也很容易使作品与拍摄现场情况产生严重疏离。《香巴拉深处》采用的解决途径是请当事人成为叙事主体,尽量减少解说词比例,并邀请非职业播音员朗诵。从实际效果看,如果当事人文化程度较高,那么他本人完全可以完成叙述、解释与评论工作,甚至让人忘记解说词的存在;另一种情况下,解说词以辅助形式来弥补当事人叙事的不足,但直接宣传民族政策的解说词寥寥无几,这增加了对外传播的柔度。另外,作为每一集开篇和结尾的解说词,虽是宏大视角但又富于哲理,观众难以迅速参透,“不完美叙事”给观众带来思考空间。

  《香巴拉深处》回应西方观众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族地区的“传统”(语言、文化等)已经失落了吗?作品直面“现代”对四川民族地区“传统”的冲击,毫不避讳从知识精英到普通农牧民对“传统”普遍存在的危机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合法行为,但如果按照以往的对外传播思路,政府是保护主体。《香巴拉深处》却一反常态,片中提及的保护主体均是当地人,意在告诉西方观众,中国少数民族成员自发保护“传统”受到法律保护;在当地人努力下,只要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传统”都得到了传承。当作品进入最后一集“心愿”时,观众会发现,“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也能够与“现代”通过某种广义协商机制,达到融洽共存的和合状态,而且所有的协商都有当地人参与,这显然对了西方观众的胃口。

  《香巴拉深处》表明,在川西高原上的人民,幸福感极高、有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不会受到“政府干预”。作品向西方人发出了一封最为诚恳的邀请函:你们如果来到四川西部山区,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这里都有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既可以收获良缘,也可以养育子女,还可以善终于此。与其他民族地区一样,四川的民族地区是开放而包容的,而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政策希望给世界留下的印象。

  用于民族事务对外传播的纪录片,需要有《香巴拉深处》这样的气度,敢于让当事人完成叙事,敢于直面西方指摘的问题,敢于让人带着放大镜来“检查”。近年来,四川省有关部门已多次举办诸如“海外记者藏区行”之类的活动,在大量此类对外传播工作经验的铺垫下,《香巴拉深处》的拍摄完成显得水到渠成。在上述突破的映衬之下,即便《香巴拉深处》缺乏历史纵深感、多有摆拍、出现个别文字讹误等瑕疵,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六):最美的情诗

  我读过最美的情诗,就是你的名字

  我越过最纯净的景区,就是你的身躯

  我见过最动人的面容,就是你儿女的笑脸

  ——观看《香巴拉深处》有感

  仓央嘉措曾经写道: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人说,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的,有人说,是写给香巴拉的,也有人说,是写给佛法修行的。在看完《香巴拉深处》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就是写给香巴拉的。

  香巴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它是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人类最后的家园。带着对西藏的情怀,对信仰的向往,我认真把这部《香巴拉深处》看完。

  《香巴拉深处》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毛垭大草原的一广无垠,领略了格聂神山的庄严神圣,欣赏了雪峰印金边的自然美景,看到了藏族人民朴实勤劳的耕作,看到了邻里和睦家族团结的臧家生活。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此隐蔽的人间天堂有幸经过众多单位联合拍摄让我们大众所见识。

  这部纪录片导演,巧妙的构思,分别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片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睦相处的四川藏区,向我们展示了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

  整部片子,拍摄手法多样。有唯美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到昆虫和羚羊的静态世界,也有从高空拍摄让我们将川藏美景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还有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让我们在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出他们生活的。可是说,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唯美和写实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穿插,算得上中国顶尖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部纪录片处处打动着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体现的藏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因为热爱,因为深爱,因为挚爱,所以坚守,所以传承,所以不离弃。在第二集里,有播出藏民制作藏香的过程。这种市面上很寻常的药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已经有上千年,需要五六十种药材。为了保证它的药性和药材的香味,藏民们坚持手工熬制,采用水淹磨法,每一步都离不开藏民的双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医药的深情。在第三集《秘境》里,当我看到王正阳,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以后选择长期在这里研究生物,不畏高山阴冷,不畏山川险峻,我想,这么让他坚持的,除了这里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值得探究,还有就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原来,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当地人对它忠一不二的挚爱,也让每一个拜访过,看过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狼和小柯。两位中年音乐才子,在阅历千帆,尝过人间冷暖,更是把主题曲《无忧的蓝天》唱出了纯净,唱出了一颗对生活对人间怀着赤子之心的态度。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直在无忧无虑的蓝天,一直在寻找没有忧伤的世界。”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在这部《香巴拉深处》中,看到那最后的人间仙境,找回你我曾经纯洁的信仰。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七):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处的“香巴拉”

  看完真的控几不住我寄几了!

  先说几个最重磅的,4K高清的纪录片!在家里用大屏电视看,觉得没有辜负感人的画质。镜头的切换非常细腻,特别是动物在山间的走动,还有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对于神秘文化的娓娓道来,一口气就想追到底!感觉中国纪录片已经走在了商业片的品质前面了。

  作为一个登山控,对于四川藏区的美景憧憬已久,关于香巴拉的传说是早有耳闻的,它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不过这片子,几乎已经呈现了我们心中的“香巴拉”,想立刻背上包也去里面去走一圈。

  完美的作品,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最感人的就是连片头的动画都做得这么走心。

  是一系列的3D动画,栩栩如生的做了许多有宗教以为的意向。颜色和音乐搭配的,具有神秘的美感。

  每一集纪录片当中所选取的故事也都具有藏族特色,让我们能看到秘境深处的人们,他们如何理解生活,以及如何理解世界的。

  每一集里都有几个小故事,虽然节奏缓慢,但是有一种蜜汁魅力,让人看一会就沉到里面去,心态也变得和画面的气质一样,沉静,柔和,纯美。

  有毒停不下来!

  这是个关于鹿的故事~~~当然,在天堂般的地方,动物的生活里,也有人类的故事。

  比如这个是关于妇女们翻越阻挡鹿的篱笆外出场景,虽然危险,但是她们仍心存温暖。

  最有趣的是这个,老爸用来鼓励儿子的片段。真是羡慕死了!

  父亲奖励他的,不是最新款的游戏机,而是一匹最好的赛马。

  我内心OS,人家玩的高级多了,长大了一定能当真正的男子汉。

  美丽的藏族小姐姐!想给她打电话!

  泽仁拉姆15岁跟着父亲做裁缝,用手工缝制美丽的衣裳。后来与设计师相遇,成为了藏族模特。她的轮廓,自带着藏族的古朴美貌,一颦一簇之间,比那些什么整容脸,美丽多了吧?

  这位是医生小哥哥!

  十二三岁开始学藏医的巴尔机,到现在已经学习了十八年,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品尝药草的味道,用最传统的方式研磨草药,听上去就很厉害的样子。

  还有个好玩的智慧游戏——辩经。

  以前在别的片子当中看到过片段,远远看着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又拍手又跺脚的。

  据说辩经时候双方会把对面辩手当做文殊菩萨,然后在辩论的时候每一个论点都要有经文依据,标明出处,这样可以让学习的经论迅速消化。即使辩不过了也不会胡搅蛮缠,脸红脖子粗,失败的一方会更加努力地钻研经典。

  《香巴拉深处》只有五集,真的是怎么看都看不过瘾,期待能出到第二季!

  在片子当中,配乐、画面,加上冷静的配音,把生活里油腻的烦心事都给洗干净!

  洗眼睛的好节目!

  《香巴拉》呈现的是我们憧憬的天堂。那里的人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喧嚣,时光静静走过,唯宁静永存。

  那里的人心怀信念,他们坚定信仰,他们无所畏惧。

  生活不过就是如此,在感恩世界中,享受世界赐予的一切。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八):香巴拉深处:一个极乐世界正在等你探寻

  转载,来自甘孜日报

  藏语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这里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香巴拉深处》的第一集主题是《乐园》,讲述了六个在四川藏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故事里,草原男孩达娃亮吾因为家里的马姜玛尔要被卖掉而流下男子汉的眼泪;金川梨花沟里的奶奶操持一生,无怨无悔,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藏族姑娘次仁拉姆为了减轻当地女性的辛劳,立志苦学裁缝手艺并教会其他的姑娘,偶然间遇见了设计师五之,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里有草原人家与赛马、与牦牛之间的和谐亲密,有着只在高原上才有的信仰,有着人性的光芒。乐园,不再是村落小镇,而是人心中的信仰与爱。就如纪录片中说的“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香巴拉深处》帧帧画面精美绝伦,随手截图都是一副壁纸,听着意大利音乐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片头音乐,更是让你鸡皮疙瘩掉落一地。《香巴拉深处》以全新视角聚焦了川藏地区,运用史诗般恢弘场面和禅意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把遥远的“桃源想象”给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视觉化定义,由此展现了在川藏地区这种极端环境下,藏民的生存智慧和温情。 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快”时代里,舒适便意味着淘汰。我们无法爽快地抛下手上的工作,不负责任地“说走就走”。但竞争随之带来了疲惫和劳累,身体被压垮,是我们最不愿意瞧见的事。《香巴拉深处》除了视觉上会让你享受到天然去雕饰的山川秀丽,在人文情怀里,还会唤起你童年记忆、撒丫子欢跑的赤子之心。正如知名音乐人老狼和小柯为影片联手创作的主题曲《无忧的蓝天》中唱到的:“最初的自己无忧无虑的蓝天,最初的自己没有忧伤的世界。”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导演对影片节奏的得体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让人目不转睛。 不仅如此,《香巴拉深处》在制作层面上,也采用了国际化一流技术——从片头的创意设计,到顶尖的4K摄影;从设计元素、字幕形态,到绝美高清的的画面输出,赋予了影片以现代感,表现了创新意识;又赋予了影片以社会历史感,表现了传承精神。 一方面,影像的高质量呈现依托于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全方位探索了未知的藏区圣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大的视觉盛宴——蜿蜒的崇山峻岭,潺潺的溪水山涧,苍苍的巍峨雪山,让雄奇诡谲的神秘大地,在4K的镜头下展露无遗,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故事叙述也具有创新突破。导演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使人在观看时更能专注体会藏区的人文情怀——你会对即将失传的藏纸工艺揪心和惋惜;你会对藏汉和中外人民相爱欢雀和鼓舞;你会对藏区有全新的解读,对藏民有更崇高的敬意,更会唤起你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和初心。 除了追求视觉盛宴及人文风情,观众在观看《香格拉深处》时,还能深入了解川藏旅游的绝妙路线。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静距离接触。每一个地点都能成为你下一站旅途的中点。而对于去过川藏的游客们来说,也一定能在记录片中寻觅到熟悉又陌生的回忆。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九):香巴拉深处,我竟然突然流下了泪水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导演颜占领说:他并不是为了纪念或强化这个符号,而是为了试图拔开那层神秘面妙,去记录、发现一个散发泥土气息、充满人间香火味的香巴拉。

  片头一出就不禁让人叫绝了: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神秘图腾打开的是一个通往秘境的世界。如果你看完整个纪录片,你就会发现,这些在片头出现过的不同元素,其实是对应着影片记录下的不同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有心了。

  《香巴拉深处》纪录的是川藏地区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西藏,殊不知四川也有藏区,作为川妹纸一枚,我当然是亲眼见识过这个被称为摄影者天堂的地区,这个东方文化里最为浪漫的香巴拉,它有着如镜面一般的湖水,白雪覆盖的山峦,绵延如蛇的公路,还拥有丰富的植被与野生动物的密林……这些美丽的景象在纪录片里展现无遗。然而导演并不仅仅只想给我们看这些,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超过11万公里,这浩浩荡荡地奔走更是为了将我们带进香巴拉的自然与人的传奇里。

  我一直觉得,不干涉不参与,只是真实的呈现纪录,才是纪录片该有的态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纪录片。《香巴拉深处》做到了,影片里的故事都很平凡,没有戏剧化的渲染,也没有多余的煽情,人物饱经风霜留下的皱纹都没有刻意去回避它,镜头的直接让人震撼。它不是想通过画面来刺激你的眼睛,它想刺激的是观众的心。观看的过程里心慢慢沉淀,从中看见那些身处香巴拉腹地的人们,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与最虔诚的信仰。

  金川梨花沟里熬了一辈子梨花膏的老奶奶,觉得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幸福。做跳金刚面具的工匠认为,做手艺就像吃饭一样,不能着急,着急就吃不出来味道了。一家放牛牧羊的居民收养了被鹿群遗弃的小鹿,细心陪伴它长大之后又打算将它放回山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在香巴拉生活的族人们,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大自然怀着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劳作生活。他们关心一朵花的盛开,一棵树的生长,关心着在城市里被我们忽略的一切,看见他们脚踩大地用力地活着,我有种说不上来的感动,应该是被他们这份朴实的平凡所打动吧。

  看完纪录片,我又听了一遍小柯、老狼联袂创作的主题曲,两个没有被岁月带走赤子之心的老少年,在歌里唱着:我竟然突然流下了泪水……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会突然流下了泪水,那是因为出走半生,归来寻到了无忧无虑的蓝天,蓝得像孩提时候的单纯,蓝得好像从来不曾被世界污染……

  《香巴拉深处》观后感(十):去过片中的莫斯卡,再次看到,十分感谢剧组!拍的非常棒!

  大概在12年曾经和小伙伴骑自行车去过莫斯卡,那时候金龙雪山的路还是烂石头泥巴路,我们骑自行车从丹东乡出发,骑、推、扛,在垭口看到了几个海子,然后摸黑下山,到达莫斯卡已经是晚上十点,在路上遇到的一位当地藏族同胞,叫做仁真洛则,我们约好住他家,他在村口站着等我们几个小时,让我们非常的感动。第二天和旱獭零距离接触,当地人会主动喂旱獭,不会也不准其他人伤害它们。村子里的金龙寺,据说里面有活佛,他要求当地人必须让小孩上学,否则在他们死后不会念经超度。当时国家有给他们免费安装太阳能,但也只能坚持几个小时,整晚播放的诵经,在高反迷迷糊糊中,慢慢睡着。手机信号没有,处于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当时下山出来的桥也没有修好,我们骑车通过一座吊桥才回到大路,返回丹巴。希望他们的淳朴不要被外界的商业打扰。希望经济的发展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和小孩的教育越来越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