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杀人犯》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是杀人犯》影评精选10篇

2018-03-27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杀人犯》影评精选10篇

  《我是杀人犯》是一部由马切伊·佩普日察执导,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阿伽塔·库莱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杀人犯》影评(一):我是杀人犯

  这是一部很深沉的电影,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有关连环杀人案的电影总让我欲罢不能十分喜欢,或许我内心深处埋藏着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连环杀人犯的渴望

  电影的节奏稍微有点慢,但从艺术角度来看,那每个镜头都是很有必要存在

  为了侦破此案的警官最终成为了整个波兰的民族英雄,而他却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个故事大纲在影片中间部分导演就告诉你了,但影片的精髓都在其后,让人领略什么才是人间黑暗,即便人性的最后一丝良知会在关键时候柔弱的爆发,却最终无非改变世间本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韩国2012上映的那部同名电影《我是杀人犯》,同样是连环杀人案的题材,豆瓣评分同样是7.4。但剧情、内含以及表现手法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中男主警察与真凶的斗智斗勇,节奏明快。

  为了不太多剧透,简单介绍一下剧吧。韩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天罗地网,当过了15年的诉讼期之后,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自传书问世,作者自称就是凶手。

  今年,日本再次将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翻拍,名为《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男主是主演过《大逃杀》和《死亡笔记》的藤原龙也。目前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5分,口碑比韩国的原版还要好一点,感兴趣朋友也可以看看。

  不过我不喜欢看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所以还没看。

  《我是杀人犯》影评(二):12起连环奸杀案,这么赤裸裸的片子真敢拍!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犯罪悬疑片是最能撩拨人肾上腺素的一类电影。

  尤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犯罪片,制造层层迷雾,在惊悚探案中添加了更多现实意义

  今天推荐的就是这一类型的犯罪片。

  《我是杀人犯》| 2017

  豆瓣7.5

  《我是杀人犯》影评(三):《我是杀人犯》:谁是真凶

  (芷宁写于2017年9月6日)

  波兰影片《我是杀人犯(JestemMorderc)》的主海报设计颇具深意,也十分点题。嫌疑人和办案警察的面孔同时出现在海报中,以不规则线条为割裂的分界线,由各自的半张脸拼成了一张有些扭曲又透着些诡异的面孔。整张海报被暗红色覆盖着,也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分界线,形成深浅和亮度有别的色调,仿佛一种环境的笼罩。

  该片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剧情虽涉及了连环杀手,却不似美式的惯用表达,波兰影人马切伊·佩普日察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数职,从而令他的创作意图可能得到准确有效忠实的表达,佩普日察的剧本设定很明确,他没有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如何刑侦破案、如何探究犯罪心理方面,而是落在当一个错误判断发生后,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错再错局面必然性,这其中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时代背景体制特点舆论环境及人性特征,可谓林林总总,又百味杂陈。

  影片的氛围营造得压抑阴郁,场景画面冷寂肃杀,剧情架构清晰简明,叙事推进有致有序,剪辑较有特色。剧情始于一位重要大人物侄女被杀,一位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凶案调查主管,致力于查找这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而大人物侄女的被害令这起本就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件的重要性关注度上升到无以伦比的地步,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主管案件警官的年纪构成、职场关系、家庭身份、居住环境等等,都为事件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影片或许该有几个隐含却直白的副片名,如“泡制杀人犯”或“制造杀人犯”。起先的探案过程十分焦灼,毫无进展,各种招数都已派上了用场,甚至在彼时罕有的计算机也被用在圈点嫌疑人活动范围方面,因冷战对立的原因上级驳回了警官提议的向对此类案件有经验的英国寻求帮助的要求,悬赏举报自然也在这些招数范围内,且悬赏似乎带来了破案契机,然而却是携裹着各种唯利是图目的的。

  影片对男主人公的塑造较为成功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角色内心拿捏得当,他将主管警官在所面临的困境下及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心理畸变诠释入情入理,英国诗人琼斯曾说:“罪恶意念必然导致罪恶的行为。” 于是,人性的暗面被唤醒、被培植、被喂养,事件的性质已然变了,警官已从有抱负的苦苦缉凶者变为了惧于形势又步步陷入贪欲深渊的“造凶”者。影片也以一些细节表达出这种转变也并非全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力,内心的恐惧软弱、不断攀升的各种私欲和职业发展野心,甚至侥幸心理都令他走向了这一步。

  影片有很多场警官和嫌疑人的对手戏,有拷问,有诱供,佩普日察也让他们面对面地对视攀谈,有一次警官甚至带着圣诞节食物前来,而那些看似具有人情味的攀谈诱导,却带着罪恶肮脏念头,于是,被长期关押拷问的嫌疑人神情恍惚,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女人?影片还有一个对视的设置颇有意味——多年后,已是少校身份的男主面容鬓发已显苍老,且已然发福,他带着参观人员进入专为表彰侦破连环杀人案而设立的展览馆,并亲自担任解说,当人们离开时,他和展览柜里嫌疑人那栩栩如生的头模有个对视定格……

  自看到影片海报起,有心的观众就已不由自主地去思虑——究竟谁是凶手?人?还是所处的时代环境?看罢影片,究竟谁是真凶,观众自有定论。莎士比亚曾说:“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不论侦破凶案展览馆,还是因此案而获益的人,在人前都是一副官方统稿的形象,然而以谎言维系的,终崩塌,片尾的字幕表示——波兰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就该片的完成度和所触及的深度而言,2017年上海电影节授予该片最佳导演奖,并非没有道理

  (杂志约稿)

  《我是杀人犯》影评(四):制造一个杀人犯,是为了把他杀掉

  马切伊·佩普日察,

  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

  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

  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

  《我是杀人犯》

  《我是杀人犯》影评(五):波兰版「杀人回忆」,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去年的8月26日,

  长达28年的“甘肃白银连环凶杀案”终于破获。

  这桩手法极其残忍的离奇案件,多年来悬而未决

  真凶落网的这一天,诸多细节更是让我们毛骨悚然。

  也难怪,迅速有国内片方宣布筹拍以“白银案”为题材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想拍好并不容易,既要要对案件的还原,又要涉及案件背后的复杂隐情。

  不过,在白银案改编的电影问世之前。

  笔者先给大家讲一部同样是根据一桩真实发生的悬案改编的犯罪电影——

  我是杀人犯

  I'm a Killer

  上世纪的70年代,波兰的一座偏远的小城市里。

  接连发生了妇女被奸杀的恶性案件。

  电影一开场,第九名受害者尸体刚刚被警察发现

  受害者尸体上的伤口触目惊心,均被褪去内裤,但却未遭到性侵。

  更要命的是,当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证明时,所有办案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随后,警方更是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暗示了这其实是一场有蓄谋的「政治谋杀」——

  凶手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典前,杀死30位女性。

  70年代的波兰,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巨大经济制度矛盾引发了空前的社会压力。

  高昂的物价导致全国发生了大规模罢工事件,波兰民众政府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整个国家被一片愁云惨雾所笼罩。

  面对凶手的不断挑衅,警方为了安抚民心,不断投入了大量警力,但调查始终没有进展。

  在大人物的亲戚惨遭毒手之后,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警方高层急于破案。

  于是,警方高层决定抽调精明干练的年轻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领导,彻查此案,并阻止命案继续发生。

  但雅努什却知道:

  这表面上是给自己立功的机会,其实不过是警局高层的互相甩锅之后,想把皮球踢到了自己这里。

  尽管进退两难,但雅努什只能硬着头皮上,展开对案件的调查。

  急于取得突破口的雅努什尝试了当时所有最先进的破案手法,如:计算数据对比分析邀请英国专家进行罪犯心理画像;百万赏金征集线索

  可结果警局虽然收到了成堆的举报信,但都只不过是朝阳群众为了凑热闹运气,对案情毫无帮助。

  案件调查依然毫无进展,而且,又有两名女子横尸荒野

  来自于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让雅努什这个一向精明强干的警探也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失去理智的雅努什决定孤注一掷,想用最简单粗暴方法来引蛇出洞。

  他命令手下穿上女装故意在偏僻公园内行走,以此引出凶手。

  但更讽刺的是,不仅没抓到真凶。

  就在当晚,警方的眼皮底下,又有人遇害,已经是第12条人命。

  就在雅努什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之时,他灵光一现发现:

  公园在场人员名单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后提取的名单中,有相互重叠的一个人——

  沃尔克。

  从各方面来看,沃尔克都符合警方对作案凶手的线索分析。

  迷途之中的雅努什仿佛抓住了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管证据是否充分,就将沃尔克逮捕归案。

  但沃尔克入狱之后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而警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证据。

  可是巧合的是,自沃尔克的入狱之后,再没有发生过同类型的凶杀案。

  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所有人都将沃尔克视作凶手,不管沃尔克如何抗争自辩,没有人相信他的解释

  与此同时,雅努什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褒奖,也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

  但案件的真相远未被揭开,警方又一次受到了凶手的挑衅的信。

  已经被名利冲昏头的雅努什拒绝相信这信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领导已经暗示他此案告破,并许诺给他一台彩电。

  在当时波兰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巨大社会矛盾之下,那一台彩电几乎相当于今天送了一套别墅

  荣誉利益,趋使着雅努什不得不做出选择,他选择了沉默

  随后,案件宣告侦破,法院一纸判决书,沃尔克将被送上绞刑架。

  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沃尔克一言不发,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对这个国家司法机关的一切信任

  在死前,沃尔克甚至被做了「面部模型纪录

  以待之后陈列在波兰的犯罪博物馆作为波兰司法体系光辉和荣誉的证明

  影片的结尾镜头意味深长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却陷入了沉思……

  随后字幕徐徐升起——

  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部电影根据波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电影,最让人震撼的并不是影片里惊心动魄情节,而是在演绎完这些沉痛之后,得知所有情节都源于真实的罪恶。

  但是影片拍的很克制,重点并不是放在如何侦破案情,而是试图追问案件背后的复杂隐情。

  片名虽然叫做《我是杀人犯》,但却将主要戏份放置在查案的警察雅努什的身上。

  影片的片名其实一语双关:

  从追查谁是「杀人犯」,到选择“制造”一个公众所需要的「杀人犯」。

  雅努什其实代表着导演想要批判的一类人的所有特征:

  他自私怯懦急功近利,但他也有自己的责任感,也有深陷种种压力时的自我挣扎无能为力

  本该是捉拿杀人犯的正义执法者,自己却成了杀人犯;正义没有得到伸张,无辜的人却因此含冤而死。

  这背后的荒谬却是在讽刺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国家机器对于人性的碾压和摧残——

  或许,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

  但在电影之外。

  这故事又何其相似

  个人公众号:迷影映画(ID:miying1994)

  《我是杀人犯》影评(六):台前幕后

  李斗石的原型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杀人自传成为畅销小说家。 片中有一场戏是“李斗石”出席自己新书的签售会,现场云集着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而这些群众演员由朴施厚本人的百余粉丝担纲演出。尽管是熬夜拍摄,且当天的气温也很低,但是粉丝们还不离不弃地陪着偶像一遍遍拍摄,直至OK。 为了完成第一场动作戏,剧组动用了包括人工降雨、照明等在内的四台起重机。 拍摄时曾有明确的镜头表现“李斗石”即是凶手,但影片在剪辑时删去了这个场面。 影片中的追车场面是在安山湖水公园旁的公路上拍摄的。 影片拍摄期间在高阳市赶上了罕见的暴雪。 朴施厚在发布会上透露,一度因为片场使用冰水,而想放弃拍摄。 朴施厚语带委屈地“控诉”自己为拍摄片中一场裸上身游泳的戏份,“连水都没敢喝”的惨状。

  《我是杀人犯》影评(七):朋友 可否借命一用 ——《我是杀人犯》感

  且看抉择如何折磨人。

  “利令智昏”的完美演绎。

  注意,是波兰出品的,韩国还有一部同名电影。

  男主内心独白想必有“朋友就是拿来出卖的”、“高尚是吃饱饭之后的事”、“都是他老婆的错,不是我的祸”……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大可以用道德的皮鞭尽情的鞭策、用伦理的车轮尽情的碾压……

  怎么说都是有理的。

  换在当事人的角度,一言不发可能是最合适的表达。

  除了将错就错就能保全现有的一切,而将错就错的违规成本太低之外……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更深一层的原因,不进圈子你什么都得不到,进了圈子你说什么都没用,圈子会替你决定并执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男主的老婆和好基友的大义凌然转折不太到位,少了人性之刀的雕琢,算是瑕疵。

  ************成本最优的分割线************

  ★★★★

  给星标准:

  一颗星——烂(千万别看):如入鲍鱼之肆;

  两颗星——还行(建议别看):云深不知处;

  三颗星——挺好(爱看不看):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颗星——好看(推荐观看):呼儿将出换美酒;

  五颗星——不看后悔(务必要看):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是杀人犯》影评(八):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

  一开始以为是和《杀人回忆》一样,紧张、刺激、恐怖的破案片,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本来期待会有什么凶残的杀人画面,缜密的推理过程,结果却发现,最恐怖的其实是人心!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想要看结构严密、无限煽情的韩国破案片的朋友们,可以退了,这是一部拷问人心的沉重的片子,给我们展现的,是如同鲁迅先生文章里的那个吃人的社会!

  某地发生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性,虽然都被扒光了衣服,却并没有被侵犯。受害者已经达到了十二人,其中一个受害者还是某个议员的侄女。案子不光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还让各级领导都备受压力。男主被临时委派负责这起连环杀人案,开始以为是自己倒了八辈子霉,踩到了狗屎,结果却发现是狗屎运。

  一开始男主的确想破案,在前面连续两个被委派的人都没有破案之后,他一上来就大刀阔斧,采取各种措施。先是利用在当时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着又广发消息,悬赏一百万让市民都提供有用信息,接着又让警官假扮女人当诱饵,引诱凶手上钩。他连续熬夜加班,研究各种案例,还想要请外国专家,不眠不休地破案。

  后来偶然在一次喝酒找破案灵感时灵光一闪,在计算机分析出来的名单,和让警察假扮女人诱捕凶手的公园在场人员名单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片中的嫌疑人。发现嫌疑人之后,对他进行调查,发现他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十分可疑,每次案件发生时他的行踪都不定,没有不在场证明,唯一的一次在酒吧的不在场证明被证实是假的!而且邻居还经常听到他家里有打闹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家暴施暴者,妻子也说看见他在烧鞋,似乎是在毁灭证据,在他家还搜出了一个很像凶器的铁棍……

  一切的证据似乎都指名他是凶手,可是这些虽然说是证据,又几乎不算是什么证据。他的行踪不定,是因为他和一个有夫之妇有奸情,每次都是和她在约会;他的邻居听到家里有打闹,从后面他妻子口误说出的证词里可以得知,他才是那个被施暴者,而且他的性格沉闷,不太会反抗;妻子看到他在烧鞋,不过也是随口说说,烧的其实是橡胶鞋,她后来却说是一般的工作鞋,他的鞋码是多少也没说,到了后来应该是听了警察的交代,才说是42码;而那个凶器上,并没有他的指纹,也没有受害者的什么信息,似乎也并不能说明就是凶器。

  是的,不能说明他是凶手,但是也不能证明他不是凶手。但是外面的人,都已经认定了,他就是凶手。因为他被外面的媒体和所有市民都认定为凶手,所以男主也收到了相应的荣誉和财富。买了彩色电视机,换了新房,包养了小蜜,花钱大手大脚……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凶手他也不确定,甚至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并不是凶手!他已经被抓到了,真凶还给警局写了信,嫌疑人的情妇也过来跟他说,嫌疑人是个好人……但是他走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无法回头了。

  他也挣扎过,想要向别人坦白,结果被人误以为他是想要彩色电视机,在坦白真相让一切荣誉烟消云散和一台千金难买的彩色电视机之间,他选择了电视机;他向上司坦诚,打算要告诉所有人真相,上司却威胁他,让他不要拖自己下水;他向所有的领导们说,嫌疑人并不是凶手,一切的证据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可是那些领导们都以为他是在说笑话……他在挣扎,甚至可以说,他一直在挣扎,每一次的荣誉,他都不是拿得那么心安理得。没有谁就是天生的坏人,做坏事好不眨眼,做违背良心的事时,每一次都会不安!

  他几个月来一直坚持和嫌疑人联络感情,和他一起看球赛,拿蛋糕和嫌疑人一起吃,维护嫌疑人的孩子斥责看守的警察……为的就是要让他招认!让嫌疑人承认自己是凶手!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也明白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他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他那么的知道感恩,他一直温文尔雅,连脏话都不怎么说……但是在荣誉、金钱的诱惑下,在外界和领导的压力下,他选择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骗他说,只要他认罪,就会把他当成精神病人,可以不用死,还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最终在男主的努力下,嫌疑人真的被判处绞刑。是男主,让嫌疑人的妻子说他是家暴施暴者,虽然真正的施暴者可能是妻子;也是他,让妻子说看到他在烧鞋,鞋是42码的普通工作鞋;还是他,让妻子教自己的两个孩子说一些谎话证明父亲是犯人;依然是他,让那个在下大雨的晚上看到凶案的近视老太太指认凶手就是嫌疑人……这些证据简直就是可笑的讽刺!妻子无意间口误,说出打人的其实是她,但是施暴者是丈夫;妻子看到他烧鞋,却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鞋;孩子说起谎来支支吾吾的,还是妻子威逼着说完的;那个老太太不光近视,当时还下着大暴雨,而且是晚上,偏偏就能看到凶手长什么样……

  到最后真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男主和那些所有的警局领导们,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那些媒体和整天提心吊胆的市民们,也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最重要的是,抓到嫌疑人后,凶案没有继续发生,那些领导们收获了群众的称颂和赞扬,那些芸芸大众们收获了心安。嫌疑人不是杀害十二名女人的凶手,但是所有人都是杀害嫌疑人的凶手!不光男主,还有警局的那些领导,以及媒体和全社会!

  真凶是那个杀完家人又自杀的变态吗?并不一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那个人是真正的凶手。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也只是男主的推测,而且凶手写的那封信里说住院,更大可能是身体有毛病,而不可能是精神有毛病!而那个变态可能是因为警察过去找他调查,所以一时紧张,病情又发作了,所以把一家人都杀了。如果他是真凶,他没有必要杀了自己的家人,更没有必要自杀啊,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替罪羊!而且警察调查完他之后,并没有发现一丝疑点!很有可能的是,真凶直到现在还逍遥法外,知道有人替自己顶罪,所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当然那个变态也可能真的就是凶手。真的就像片中的男主推测的那样,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看到警察调查自己,以为自己暴露了,所以杀了自己一家,又自杀了!毕竟嫌疑犯被抓之后,凶手还写了一封信示威,而变态死了之后,就没人写信了。但是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影片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凶手是谁上,而是在探讨人性!

  我相信,最后男主跟嫌疑人说,他不用死时是真心的,毕竟最后宣判嫌疑人死刑的时候,他一脸诧异,而且领导还跟他说,帮他摆平了,似乎在暗示,是他在向法官施压,想要赶紧杀掉嫌疑人灭口。所以男主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做起坏事来心不惊肉不跳的,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

  虽然在全世界人心里,嫌疑犯都已经是凶手了,可是嫌疑人自己根本不在乎,他自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凶手,但是当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亲口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时,他的心彻底崩溃了,一向在被告席上不动声色的他,在那一瞬间红了眼,之后就在牢房里自杀,万念俱灰。反问警察,自己到底是不是杀害了12名女人的吸血鬼。在全世界人,包括他的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到最后他自己也疑惑了,既然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凶手,那么自己还可以那么坚定地说自己不是凶手吗?

  嫌疑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控诉,没有大声咆哮着呼喊,我不是凶手,我是冤枉的,也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临死之前,既然他不是凶手,为什么他不抗争呢?我推测,一开始他是不想让自己和有夫之妇在一起的事情被人知道,特别是妻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坚信自己没有杀人,被警察关押几天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放自己出去的,结果后面掉进了男主给他挖的坑里。后面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做伪证,在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不管他杀没杀人,他都是凶手,所以他已经绝望了,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便不再抗争了。

  在真相和荣誉之间,男主选择了荣誉。也许从影片来看,男主也是迫不得已的,就算他想要说出真相,也不会有人相信的,毕竟没有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更没有证据能证明他是无辜的。嫌疑人是一个假凶手,男主却是一个真骗子!他骗了所有人。最后男主的妻子、朋友、下属,全都离开他了。原先扳手腕轻松扳倒儿子的他,最后终于被腐蚀,被儿子扳倒。

  这是一个什么样吃人的社会啊?因为案子太过经典,还专门设立一个博物馆,陈列所有与案情相关的信息,嫌疑人的雕像、照片,就在全世界人们的一次次唾骂和痛恨中,过了十几年!一想到这里,内心就觉得波涛汹涌,这可谓是千古奇冤了!最后嫌疑人倒模的雕像瘆人吗?我觉得并不瘆人,甚至眼睛里似乎有泪水,写满了冤屈!真正瘆人的,是男主的内心,是这个社会,是男主操纵了一切!是整个社会杀了他!你们欠他一句道歉!!!

  我是杀人犯,说的不光是嫌疑人,也是男主!嫌疑人从根本不是杀人犯,到最后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杀人犯,所以连他自己也疑惑了,也接受了自己是杀人犯!男主虽然是警察,却操纵了一切,制造了各种伪证,一步步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他也才是真正的杀人犯!真正的吸血鬼不是凶手,而是那些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警察和市民!他们才是鲁迅先生文章中那些沾着血吃馒头的人!

  影片中的几个玩笑话很有意思,什么男人20岁的时候,爱全世界的人,30岁时只爱一个人,40岁时除了一个人其他全都爱。说的不就是男主嘛!还有那个什么什么三个警察,一个只会写,一个只会读,一个确定他们还没闹革命!说的其实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很盲目,只掌握一部分真相,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只要么闹革命,只要社会安定,真相是什么都无所谓了。另外三个人,是否有三人成虎的意思?

  影片的两个海报也让人十分玩味,撕裂的照片,一半是警察,一半是嫌疑人,上面写着我是杀人犯,证明两个人都是杀人犯,嫌疑人是所有人心中的杀人犯,警察是代表所有人将嫌疑人送上绞刑架的杀人犯!另一张用红色遮挡住眼睛,也说明他们明知道真相,却选择避而不见。也许你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啊!但更让你毛骨悚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故事曾经真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让人更加不寒而栗!

  能拍、敢拍这样深刻剖析国家丑恶的影片,勇气可嘉!我国深刻反省文革的片子什么时候才能不被禁?日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反省到对我国做的那些丑恶行径?哎,难啊!

  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因为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没有人在乎真相,只有人在乎利益。

  《我是杀人犯》影评(九):勇者与疯狗

  村里接二连三的发生村民被野兽咬死的事故, 村长选出了勇者帮大家铲除野兽. 勇者带着帮手一起在山中苦苦寻觅, 非但没找到, 野兽伤人的事故却依然持续着.

  过了一段时间, 疲惫不堪的勇者终于在一次事故现场的附近发现了一条野狗. 勇者寻思这野狗平时就在村口晃悠, 耷拉着尾巴, 村里人都说这是条疯狗, 平时并不靠近生怕它伤了人. 勇者十分高兴, 断定这疯狗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连忙捉回了村, 告诉大家不用再害怕了, 疯狗已被制服, 以后不会再有人受害了.

  大家纷纷感谢勇者, 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活动庆祝勇者平息了祸害, 送上各式各样的礼物, 村长还给勇者颁发了丰厚的奖励.

  一时间, 勇者和他的帮手过上了优质的生活.

  村民们不再惶惶不可终日.

  疯狗一直被困在笼子里, 动惮不得.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村里没再发生野兽伤人的事故, 大家愈加相信是疯狗害了人, 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

  可就在这时, 帮手发现了一个猎人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山上, 伤口上有野兽的牙印, 和他一同倒在血泊中的是一匹中弹的狼. 勇者对帮手说不要声张, 并告诉他如果这个时候说出是狼伤了人, 除了要为这新的人命担责, 大家还会对你心存怨恨, 甚至收回之前的奖励. 帮手听后欲言又止, 却终究什么也没能说出来.

  最后, 勇者看着村民们把疯狗处死.

  帮手离开了村子.

  勇者依然被大家爱戴着.

  疯狗到底有没有疯, 没人知道.

  《我是杀人犯》影评(十):“我是杀人犯”

  原以为片名是嫌疑人的内心独白,直至整部影片结束,才真正理解片名的含义,才知道这个“我”究竟指的是谁,太具迷惑性了,太妙了。原以为男主是正义的黑猫警长,影片的前半段一直将他的人设定为一个正直的警察,一心想找出凶手。影片的后半段,我也一直在期待他良心发现,能够帮助被抓错的卡利基脱罪,最终换他清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典型中国影迷的观影习惯,我们习惯了happy ending。不过,这终究不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影片的最后,男主竟然还升官了。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这是现实的,不过我依然相信邪不压正,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这是这部影片的全球首映,导演、制片人、男主都到了现场,制片人在影片放映前说男主在电影中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选择,看完电影明白了——权力VS良心。他发现警察手中的证据不足以将抓到的嫌疑人卡利基定罪后,有过帮他翻案的想法,但是当他的boss(有点记不清这个角色了)会错意以为男主是想要一台彩色电视,竟然还答应了的时候,男主妥协了,要了电视。当人们以为他抓住了“吸血鬼”,尊他为英雄时,他膨胀了,权力、诱惑接踵而至,他沦陷了,并且越陷越深。但是他也有过挣扎,原本想敲诈勒索法官判卡利基有罪,但在这一局中良心获胜,不过他有个好队友,他的上级帮他搞定了,于是剧情没有反转,男主成功的成为了一个杀人犯。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可能彻底冷血,自己良心的拷问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惜在这里对男主没有作用,虽有挣扎,但邪恶占了上风。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如果又有一个女性死于同样的手法会怎么样呢?这不就等于将警察抓错人的事实公之于众了吗?我猜这大概就是男主的形象与仕途开始毁灭的时候吧!至于他内化的毁灭大概在他动手打了他老婆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影片的后半段让我想到了一部美国纪录片,叫《制造杀人犯》,这个还要吓人,因为司法机关诬陷了Avery两次,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比杀人犯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在保护我们的人其实是邪恶的源头,我们的安全失去了最后屏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