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杀人犯》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是杀人犯》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4 03:3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杀人犯》经典观后感10篇

  《我是杀人犯》是一部由马切伊·佩普日察执导,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 阿伽塔·库莱沙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一):似曾相识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二):回忆

  正如以《杀人回忆》作为拍摄主旨的郑秉吉导演,毫无踌躇地重现了影片中的重要场面。在黑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杀人犯、下雨天的打戏、打架而导致的简陋酒家、以及从“有饭吃吗?”台词到发现下水道的尸体等,甚至连结尾都让人自然联想到影片《杀人回忆》。 郑导演虽然与影片《杀人记忆》拍摄题材的方向相同,但在解析和演出方面,与奉俊昊导演有着很大的差别。身为武术演员出道的郑秉吉导演,将自己的特技武术编排入电影的各各角落,并成为了动作片《我是杀人犯》的最大亮点。而此片的最大看点便是,在韩国电影史上无法看到的高难度动作戏。尤其,挂着李斗锡(朴施厚饰)奔跑的赛车竞赛场面,让人记忆深刻。 是否应该对不摆任何演员架子、亲自上阵拍摄剧烈动作戏、及支撑着整个电影流程的实力派演员郑在英和朴施厚给予嘉奖呢?惊悚片《我是杀人犯》的精彩武打戏,是在演员们和剧组人员们的热情及高度配合下完成之作。尤其,当郑导演认准朴施厚说:“看到朴施厚的瞬间,便决定由他出演李斗锡角色。”时,并不像随便说说而已。 然而,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却有些不足且粗糙。虽然也有反转的关键性剧情,却未能达到给电影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主人公展开报复的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俩人大打出手的动作戏也未能让观众体会到快感。而这可能就是导致与津津有味的中后半部相比,前半部分牵引故事情节让人乏味的原因吧!结局也让人觉得是在画蛇添足。以重现为前提开始的影片再次回到原点的结局,是电影《我是杀人犯》和《杀人回忆》之间, 脱离轨道的决定性因素。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三):制度的杀人犯

  看波兰的电影,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杀人狂——Andrei Chikatilo, 同样是体制的杀人,Andrei是在受伤后疯狂报复,而此片中真正的杀人狂,出于何因而杀害12名女子,并没有介绍,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如何制造杀人犯上面。

  感觉本片立意很好,有想法也有表达,但对电影的把握不够,观影时不得不多次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才结束,除了关于被告人最终会不会被执行死刑和男主角最终会不会良心苏醒,其他的剧情都可以逐步猜到,剧情仍显脸谱化,从一开始就限定了每个人的角色,注定了某些人堕落,某些人帮凶,某些人无辜受害。

  被告人的欲语还休,看得我直到最后都没明白,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killer,他一直没有强烈否认,好像在与男主的相处还十分愉快,于是将自身生命托付给他,给警方一个假的线索说自己在酒吧喝酒,就为了掩饰和保护女友不受丈夫的虐待?在生与死的面前,这太牵强了。此时的假线索更加重了自身的嫌疑;然后似乎与男主达成一致,我招供,但要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所以免死被关进精神病院,可是连搏都还没搏,就放手认命了?还有波兰的被告都没有律师吗?被告一直被警察诱供,也无人深究,或许这正体现了1990年前,那个苏维埃联合各国的文化吧。

  与俄罗斯的杀人狂破案中的体制要求不得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此次杀人狂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波兰是承认了杀人狂,但是进一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很快找到杀人狂是谁,解决了大众的担惊受怕,同样是体制,不知道哪个更可恶一点。

  所有的线索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烧自己的鞋子,42码,连一个南瓜都很难打烂的“凶器”,彪悍的妻子说他有一天想打我,结果被我打出了门;然后再是诱供子女,这些都显得编剧的捉襟见肘,为了剧情而剧情。

  再说到男主的自身矛盾,也表现得哆哆嗦嗦,在制造伪证得时候,他似乎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妻子带了爱子离开,也豪不手软,可是所谓得家庭幸福就此离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朋友对自己的不再信任,而报警酒驾,更加无厘头,一次酒驾就与朋友分崩离析,简直是突破了我对本剧的理解底线,我多次重回想看清楚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结果发现编剧并没有让我多想;恐吓被告的女友,他也做得很到位,然后被告得女友似乎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就被唬住了,再也不想为自己得情人做什么呼声了;说“笑话”的那一次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合理的地方,体制也接受了既定事实,此时的翻供,等于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你一人作弊,而是所有人帮凶,戏必须演下去;可是接着被告试图自杀,男主那仿佛的真情告别,又不了了之,他眼看车库里,被告被送上绞索,可能他此时已明白自己所做的已被体制推上了镁光灯的台前,他已经来不及改台词了。只有被告的模像瞪着他的时候,他还是满眼热泪,可是,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1990年臭名昭著的罪案展示厅被拆毁,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将这个现象直接控诉给了前苏联,似乎有理,又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立意5分,剧情3分,人物塑造2分,总体推荐观看后再去看看《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在好莱坞的完美电影体制下拍出的步步惊心!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四):制造一个杀人犯,是为了把他杀掉

  马切伊·佩普日察,

  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

  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

  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

  《我是杀人犯》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五):我是杀人犯

  这是一部很深沉的电影,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有关连环杀人案的电影总让我欲罢不能,十分喜欢,或许我内心深处埋藏着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连环杀人犯的渴望。

  电影的节奏稍微有点慢,但从艺术角度来看,那每个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存在。

  为了侦破此案的警官最终成为了整个波兰的民族英雄,而他却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个故事大纲在影片中间部分导演就告诉你了,但影片的精髓都在其后,让人领略什么才是人间黑暗,即便人性的最后一丝良知会在关键的时候柔弱的爆发,却最终无非改变世间本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韩国2012上映的那部同名电影《我是杀人犯》,同样是连环杀人案的题材,豆瓣评分同样是7.4。但剧情、内含以及表现手法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中男主警察与真凶的斗智斗勇,节奏明快。

  为了不太多剧透,简单介绍一下剧吧。韩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过了15年的诉讼期之后,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自传书问世,作者自称就是凶手。

  今年,日本再次将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翻拍,名为《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男主是主演过《大逃杀》和《死亡笔记》的藤原龙也。目前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5分,口碑比韩国的原版还要好一点,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不过我不喜欢看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所以还没看。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六):黑处有什么?

  第一桶金充满肮脏,给你的每件物品背后都有标价。成功由无辜渲染,大都异常辉煌,拥有无可比照的年代记忆和跨越时空的张扬力量。但是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骗所有人……

  影片把焦点落到警察的态度摇摆上,无意义的摇摆。曾经面对机会,一次次的错过矫正的机会,在分叉口一次次嘴上说不要,可是身体却很诚实,豪宅,情人,家人尊重,朋友高端,只要牺牲一个无辜的人就好。一将成名万骨枯,等我老了,玩不动了,吃够了荷尔蒙不分泌了,我再忏悔一下。

  想的挺美啊,当无辜者被绞杀的一瞬间他已经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降低底线获取能力,千古不变的话题,浮士德,蝎子王,后悔的人要吞一千根针啊。改过自新?别逗了,面对诱惑,宁愿在物欲里面沉沦也不愿意清贫坚守原则,吃饱喝足玩够开始良心不安了?中国有句话叫: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好事都是你啦。

  做恶人就好好做,回头的确是岸,但是要把之前吃进去的荣誉物质吐出来。良心发现?只有那么一丢丢不安,那是因为他不学习,早晚成为佛教徒,怕轮回?你说一唯物主义者看恐怖片被吓了一下,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放弃过唯物主义?

  人类就是两头都想要:从前有个老瞎子被医生治好了,结果周围的邻居都骂医生,他瞎的时候还可以讨饭,你把她治好了以后他怎么办?

  很多影片最后正义打败邪恶手下留情,结果邪恶背后偷袭被正义致命一击。其实真实情况应该是正义一方,决定放手,放他之后又后悔了,然后回来补刀,毕竟故事是活着一方书写。

  批评个人是不对的,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走到尽头》不也是群体掩盖,以免拔出萝卜带出泥,生外接枝。如何在群氓中利益最大化才是王道。

  如果是你,有机会你不贪?被孤立边缘化还是独占鳌头?如果是你,在年轻的时候会不会诬陷无辜换取荣华富贵?

  换个问法:你信报应吗?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七):被捆绑的人性

  作为第二十届上海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远逊于同名的韩国电影。带着波兰人一贯的沉重和思考,这部影片直到最终都没有讲清楚连环杀手到底是谁,但毫无疑问作为侦破英雄的警官却是不折不扣的杀人凶手。随着案件侦查展开,我们不由得随着主角一起经历了意外,焦虑,绝望,怀疑,兴奋,惊讶,恐惧,然后彻底麻木的全过程。怀着改善生活和改变自身境遇的一点念想参与其中,最终却因为不舍既得利益而失去自我。当然,被既得利益集团捆绑是可乱存在的,但在众多依然保留了人性的同事眼中,他早已一无所有。有人说导演着墨于主角的内心演变,却忽略了叙事完整。我倒觉得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如此甚好,毕竟最终结果如此。难以理解的是替罪人为何除了宣判时的那一声抗议,其余无一辩白。真相早就随着绞索带走了,但真的就不能查清吗?毕竟聂也洗清了?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八):围绕了中心点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九):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

  一开始以为是和《杀人回忆》一样,紧张、刺激、恐怖的破案片,看了之后才发现,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本来期待会有什么凶残的杀人画面,缜密的推理过程,结果却发现,最恐怖的其实是人心!这是一部探讨人性的剧情片,想要看结构严密、无限煽情的韩国破案片的朋友们,可以退了,这是一部拷问人心的沉重的片子,给我们展现的,是如同鲁迅先生文章里的那个吃人的社会!

  某地发生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女性,虽然都被扒光了衣服,却并没有被侵犯。受害者已经达到了十二人,其中一个受害者还是某个议员的侄女。案子不光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还让各级领导都备受压力。男主被临时委派负责这起连环杀人案,开始以为是自己倒了八辈子霉,踩到了狗屎,结果却发现是狗屎运。

  一开始男主的确想破案,在前面连续两个被委派的人都没有破案之后,他一上来就大刀阔斧,采取各种措施。先是利用在当时来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着又广发消息,悬赏一百万让市民都提供有用信息,接着又让警官假扮女人当诱饵,引诱凶手上钩。他连续熬夜加班,研究各种案例,还想要请外国专家,不眠不休地破案。

  后来偶然在一次喝酒找破案灵感时灵光一闪,在计算机分析出来的名单,和让警察假扮女人诱捕凶手的公园在场人员名单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片中的嫌疑人。发现嫌疑人之后,对他进行调查,发现他的一切行为似乎都十分可疑,每次案件发生时他的行踪都不定,没有不在场证明,唯一的一次在酒吧的不在场证明被证实是假的!而且邻居还经常听到他家里有打闹的声音,似乎是一个家暴施暴者,妻子也说看见他在烧鞋,似乎是在毁灭证据,在他家还搜出了一个很像凶器的铁棍……

  一切的证据似乎都指名他是凶手,可是这些虽然说是证据,又几乎不算是什么证据。他的行踪不定,是因为他和一个有夫之妇有奸情,每次都是和她在约会;他的邻居听到家里有打闹,从后面他妻子口误说出的证词里可以得知,他才是那个被施暴者,而且他的性格沉闷,不太会反抗;妻子看到他在烧鞋,不过也是随口说说,烧的其实是橡胶鞋,她后来却说是一般的工作鞋,他的鞋码是多少也没说,到了后来应该是听了警察的交代,才说是42码;而那个凶器上,并没有他的指纹,也没有受害者的什么信息,似乎也并不能说明就是凶器。

  是的,不能说明他是凶手,但是也不能证明他不是凶手。但是外面的人,都已经认定了,他就是凶手。因为他被外面的媒体和所有市民都认定为凶手,所以男主也收到了相应的荣誉和财富。买了彩色电视机,换了新房,包养了小蜜,花钱大手大脚……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个人是不是凶手他也不确定,甚至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人并不是凶手!他已经被抓到了,真凶还给警局写了信,嫌疑人的情妇也过来跟他说,嫌疑人是个好人……但是他走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无法回头了。

  他也挣扎过,想要向别人坦白,结果被人误以为他是想要彩色电视机,在坦白真相让一切荣誉烟消云散和一台千金难买的彩色电视机之间,他选择了电视机;他向上司坦诚,打算要告诉所有人真相,上司却威胁他,让他不要拖自己下水;他向所有的领导们说,嫌疑人并不是凶手,一切的证据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可是那些领导们都以为他是在说笑话……他在挣扎,甚至可以说,他一直在挣扎,每一次的荣誉,他都不是拿得那么心安理得。没有谁就是天生的坏人,做坏事好不眨眼,做违背良心的事时,每一次都会不安!

  他几个月来一直坚持和嫌疑人联络感情,和他一起看球赛,拿蛋糕和嫌疑人一起吃,维护嫌疑人的孩子斥责看守的警察……为的就是要让他招认!让嫌疑人承认自己是凶手!可是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也明白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他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他那么的知道感恩,他一直温文尔雅,连脏话都不怎么说……但是在荣誉、金钱的诱惑下,在外界和领导的压力下,他选择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骗他说,只要他认罪,就会把他当成精神病人,可以不用死,还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最终在男主的努力下,嫌疑人真的被判处绞刑。是男主,让嫌疑人的妻子说他是家暴施暴者,虽然真正的施暴者可能是妻子;也是他,让妻子说看到他在烧鞋,鞋是42码的普通工作鞋;还是他,让妻子教自己的两个孩子说一些谎话证明父亲是犯人;依然是他,让那个在下大雨的晚上看到凶案的近视老太太指认凶手就是嫌疑人……这些证据简直就是可笑的讽刺!妻子无意间口误,说出打人的其实是她,但是施暴者是丈夫;妻子看到他烧鞋,却一直吞吞吐吐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鞋;孩子说起谎来支支吾吾的,还是妻子威逼着说完的;那个老太太不光近视,当时还下着大暴雨,而且是晚上,偏偏就能看到凶手长什么样……

  到最后真凶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男主和那些所有的警局领导们,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那些媒体和整天提心吊胆的市民们,也需要嫌疑人就是凶手!最重要的是,抓到嫌疑人后,凶案没有继续发生,那些领导们收获了群众的称颂和赞扬,那些芸芸大众们收获了心安。嫌疑人不是杀害十二名女人的凶手,但是所有人都是杀害嫌疑人的凶手!不光男主,还有警局的那些领导,以及媒体和全社会!

  真凶是那个杀完家人又自杀的变态吗?并不一定!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那个人是真正的凶手。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也只是男主的推测,而且凶手写的那封信里说住院,更大可能是身体有毛病,而不可能是精神有毛病!而那个变态可能是因为警察过去找他调查,所以一时紧张,病情又发作了,所以把一家人都杀了。如果他是真凶,他没有必要杀了自己的家人,更没有必要自杀啊,明明自己已经有了替罪羊!而且警察调查完他之后,并没有发现一丝疑点!很有可能的是,真凶直到现在还逍遥法外,知道有人替自己顶罪,所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当然那个变态也可能真的就是凶手。真的就像片中的男主推测的那样,真凶是个精神病患者,他看到警察调查自己,以为自己暴露了,所以杀了自己一家,又自杀了!毕竟嫌疑犯被抓之后,凶手还写了一封信示威,而变态死了之后,就没人写信了。但是这种可能微乎其微。影片的重点似乎并不在凶手是谁上,而是在探讨人性!

  我相信,最后男主跟嫌疑人说,他不用死时是真心的,毕竟最后宣判嫌疑人死刑的时候,他一脸诧异,而且领导还跟他说,帮他摆平了,似乎在暗示,是他在向法官施压,想要赶紧杀掉嫌疑人灭口。所以男主并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做起坏事来心不惊肉不跳的,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

  虽然在全世界人心里,嫌疑犯都已经是凶手了,可是嫌疑人自己根本不在乎,他自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凶手,但是当自己的两个孩子也亲口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时,他的心彻底崩溃了,一向在被告席上不动声色的他,在那一瞬间红了眼,之后就在牢房里自杀,万念俱灰。反问警察,自己到底是不是杀害了12名女人的吸血鬼。在全世界人,包括他的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到最后他自己也疑惑了,既然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凶手,那么自己还可以那么坚定地说自己不是凶手吗?

  嫌疑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控诉,没有大声咆哮着呼喊,我不是凶手,我是冤枉的,也许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临死之前,既然他不是凶手,为什么他不抗争呢?我推测,一开始他是不想让自己和有夫之妇在一起的事情被人知道,特别是妻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坚信自己没有杀人,被警察关押几天就会证明自己的清白,放自己出去的,结果后面掉进了男主给他挖的坑里。后面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做伪证,在孩子心里他已经是凶手了,不管他杀没杀人,他都是凶手,所以他已经绝望了,他的心已经死了,所以便不再抗争了。

  在真相和荣誉之间,男主选择了荣誉。也许从影片来看,男主也是迫不得已的,就算他想要说出真相,也不会有人相信的,毕竟没有证据能证明嫌疑人是凶手,更没有证据能证明他是无辜的。嫌疑人是一个假凶手,男主却是一个真骗子!他骗了所有人。最后男主的妻子、朋友、下属,全都离开他了。原先扳手腕轻松扳倒儿子的他,最后终于被腐蚀,被儿子扳倒。

  这是一个什么样吃人的社会啊?因为案子太过经典,还专门设立一个博物馆,陈列所有与案情相关的信息,嫌疑人的雕像、照片,就在全世界人们的一次次唾骂和痛恨中,过了十几年!一想到这里,内心就觉得波涛汹涌,这可谓是千古奇冤了!最后嫌疑人倒模的雕像瘆人吗?我觉得并不瘆人,甚至眼睛里似乎有泪水,写满了冤屈!真正瘆人的,是男主的内心,是这个社会,是男主操纵了一切!是整个社会杀了他!你们欠他一句道歉!!!

  我是杀人犯,说的不光是嫌疑人,也是男主!嫌疑人从根本不是杀人犯,到最后全世界人都认为他是杀人犯,所以连他自己也疑惑了,也接受了自己是杀人犯!男主虽然是警察,却操纵了一切,制造了各种伪证,一步步亲手将嫌疑人送上了绞刑架,他也才是真正的杀人犯!真正的吸血鬼不是凶手,而是那些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警察和市民!他们才是鲁迅先生文章中那些沾着血吃馒头的人!

  影片中的几个玩笑话很有意思,什么男人20岁的时候,爱全世界的人,30岁时只爱一个人,40岁时除了一个人其他全都爱。说的不就是男主嘛!还有那个什么什么三个警察,一个只会写,一个只会读,一个确定他们还没闹革命!说的其实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很盲目,只掌握一部分真相,但是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并不关心,只要么闹革命,只要社会安定,真相是什么都无所谓了。另外三个人,是否有三人成虎的意思?

  影片的两个海报也让人十分玩味,撕裂的照片,一半是警察,一半是嫌疑人,上面写着我是杀人犯,证明两个人都是杀人犯,嫌疑人是所有人心中的杀人犯,警察是代表所有人将嫌疑人送上绞刑架的杀人犯!另一张用红色遮挡住眼睛,也说明他们明知道真相,却选择避而不见。也许你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故事,让人毛骨悚然,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啊!但更让你毛骨悚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故事曾经真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这让人更加不寒而栗!

  能拍、敢拍这样深刻剖析国家丑恶的影片,勇气可嘉!我国深刻反省文革的片子什么时候才能不被禁?日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反省到对我国做的那些丑恶行径?哎,难啊!

  最后他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凶手,因为这是个吃人的社会!没有人在乎真相,只有人在乎利益。

  《我是杀人犯》观后感(十):12起连环奸杀案,这么赤裸裸的片子真敢拍!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犯罪悬疑片是最能撩拨人肾上腺素的一类电影。

  尤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犯罪片,制造层层迷雾,在惊悚探案中添加了更多现实意义。

  今天推荐的就是这一类型的犯罪片。

  《我是杀人犯》| 2017

  豆瓣7.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