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120击》经典观后感10篇
《每分钟120击》是一部由罗宾·坎皮略执导,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阿黛拉·哈内尔 / 阿诺德·瓦卢瓦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一):每分钟120击
毛怪姑娘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元气大伤,整整一个礼拜没敢看电影。难受得睡不着,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忍不住发微信问导师感受(导师每天都观影到两三点),导师回答:“这部电影啊,我一直不敢看!”好奇的是导师如何判断哪部电影可以看哪部电影不能看。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重新选择,我仍然会点开它,并且把它看完。如果尚不具备能力面对现实中的苦痛,那么至少得有勇气直面电影里的悲伤。且通常意义上,那些能让人难过得夜不能寐的,往往是精彩的,不管是电影还是人。
《每分钟120击》这个名字来源于90年代风靡欧美的浩室音乐。它的拍数是每分钟124次。这是一种欢乐气氛和忧虑不安相混杂的音乐,完美地体现了当时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于是,现在你知道了,这是一部同性恋+抗艾滋病题材的电影,没错,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标签,当性取向和疾病联系在一起,总能博人眼球,少数群体的生活和斗争总是会引起大众的好奇。但不止于此,它也是人类在瘟疫中挣扎的记载,在死亡面前,一切标签都无足轻重。
电影以一个极具暴力性又无法解释的一场戏开始,制药公司负责人好好的在演讲,突然一个名为“ACT UP”的组织冲上去,吹口哨、抢话筒、扔血袋、还把人家无辜的演讲人用手铐铐了起来。这种诉诸暴力形式的维权运动不免让人反感。正如毛怪偶尔和一个朋友谈到人人之间的理解的困难性,对于不同经历不同遭遇的人群来说,“感同身受”几乎是不存在的。电影的魔力就在于把这种不存在变成了一种可能性,镜头的极强代入感渐渐地让我们理解了这场开局的合理性。
如果一开始就不诉诸暴力,那么社会会关注这些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部分人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是艾滋病毒携带者,死亡没有降临在自己头上,药物是否研制,医疗条件是否改善,以牟利为目的的运行模式是否合理,没有人会在乎。我们看到了这个组织的活动,如此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甚至疯狂。他们伴随着音乐,穿着亮色的T恤载歌载舞,他们跳着那个年代的迪斯科,大声的笑着,他们在会议上争论激烈,不是打响指就是发出呲声,他们看上去那么像被宠坏的年青一代,无忧无虑又恃宠而骄。可是,他们绝大部分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既然无法幸存下来,既然生命在28岁之前就要完结,那就要去夜店,去亲吻、去消遣,而不是拥有一份工作或是一栋公寓,他们要最大可能的去享受生活。这一切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
后半部分以内森和肖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具化人物的情感和疾病来深入展现这个群体的处境。蔡康永好像说过:“不是在幸福的时候哦……嗯,不是在幸福的时候,反而,很遗憾的,是在不幸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探知自己能够,爱到什么程度……”面对这段鲜活炽烈的爱情,面对那么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我们那颗有些憎恶的心才开始变得柔软起来。组织的激烈、喧闹和争辩,与个人的安静、温柔以及深情结合起来,我们轻而易举的通过两位主角的对话就搞明白疾病的起因而不免心怀戚戚。同性恋中艾滋病的感染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和道德无关,和基本常识有关,缺乏广泛的宣传和有效的防护措施,哪怕开化文明如法国,民众依然回避谈及这个问题或者存在误解。正如在ACT UP宣传艾滋的危害时,一个姑娘冷漠的说“我们又不是同性恋,才不会得病。”
其实死亡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因为有多少出生就有多少死亡,谁都不知道死亡何时到来。但是对于艾滋病人来说,绝望和死亡本身比起来,更为可怕。《刺猬的优雅》中,小女孩巴洛玛说: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肖恩眼睁睁看着病情越来越严重,明白死期将至,他在死亡那一刻和死亡之前,活在无尽的恐惧和孤独之中。哪怕身边都是如他一样有相同病情的人,哪怕有温柔的爱人不离不弃陪伴,仍然无法缓解他的孤独感,通过愤怒和反抗宣泄出来。和一开始的感觉不同,其实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愤怒和反抗,无论是同性恋、性服务工作者还是绝症病人,少数群体的声音不能被淹没,他们和大家一样,都生活在这个星球。幸运的或者说暂时还幸运的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驳什么,在没有真正了解之前。
看完这部电影,毛怪姑娘也想打一个响指,为肖恩和内森的爱情,为这些深陷绝望仍然勇敢抗争的人。“掉进水里不会死,沉在水里才会死。”
:导师后来总算是亲自观摩了电影。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二):这也是一种青春
又要说,文艺片还是欧洲电影强。把一个公益组织的平权运动拍得这么精彩不沉闷,真的要为导演拍拍手。年轻演员们的演技又个个在线,看来大陆的小鲜肉电影真的是没法看了~电影前半段比后半段节奏更好,剪接的真棒! 前半段主要是Act Up的周例会,可能是文化的差异吧~抛开他们周例会的议题看,这群年轻人做的事情本来就不属于我等的认知范畴。虽然是一个公益组织的会议,有明确的议事规则,所有人都全情投入,角色分明。我看到的是从未有过的体验,草根运动在本朝怕是不可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和惯性思维里似乎也没有这样独立思考的基因。其中穿插的该组织在学校、游行时的活动,我就在反思我年轻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社会生活,当全社会的年轻人都被房子、票子作为最高理想绑架时,热血就成了笑柄。组织成员之间虽然存在分歧,可是都切割的很清楚,也没有追求大团圆的表达,但都知道分歧来源于对于理想目标的不同理解。 后半段主演切到了两个人的感情,有点从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意思,比起前半段稍微套路了一些。不过最后吊唁那一段,更是集中体现了文化的不同,所谓温情、坦然、活在当下统统被表达,你无法面对尸体就不要去面对、骨灰的二八分配等等,对于生死理解的文化表达都令我感动,这个方面倒是台湾的《父后七日》做的也很不错。 看完这部想起以前看过的迷你剧集《戴上手套擦泪》,也是类似的题材。每次看到这些好电影,我就尚庆幸我活在了这个时代,让我知道了世界的辽阔和我所拥有的美好与无奈~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三):死亡面前生命的最后绽放——评《每分钟120击》
这是一部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张力十足,情感浓烈,引人深思,题材完成度高,并且更上一层楼的同性恋题材的平权电影。无论是镜头的使用,人物的弧光,去受难化的处理,都值得称道。生命在死亡面前璀璨夺目的绽放,让人动容。
开篇的段落有一种盖里奇的风格。简明扼要地将整个小组的全貌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奠定了影片整体的基调:乐观,幽默,去受难化。
作为一部平权纪实类电影,《每分钟120击》在镜头上没有采用较大的景别,而是选取了大量的小景别镜头,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虚焦手法,尽可能避免宏大叙事,更强调历史下事件下小人物真实的感受。对于整个体制,虚焦和小景别无不呈现出了一种个体力量的无力感,宿命感和神圣感。面对这样一个已经远去的时空,虚焦和小景别又呈现出了一种记忆的模糊感,伤痛感。
在影片叙事的进程中有不少抒情段落,例如几次出现的夜店内的纵情歌舞的段落。特写和虚焦,以及灰尘的纷飞,黑暗中挥洒的夜店光线,让影片有了一种MV般的动感。这是受难者们在残酷现实之下的短暂欢愉。同志们的生活在艾滋病和歧视的压迫与肆虐之下,仍然保持着乐观与憧憬。这些场景都颇具象征意味,他们的命运就像是在黑暗中前行,只有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慰藉。
在欢愉之余,病毒特效镜头的适时出现也在提醒着观众:欢愉是短暂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特效镜头在影片的进展中不时冒出,这种宿命般的压迫感也就一直贯穿影片的始末。包括片中某次医学科普讲座中出现在幻灯片上的病毒画面。都在提醒着观众倒计时一般的死亡镰刀正盘旋在这群可爱的生命的上空,随时准备收割。
去受难化的处理——死亡面前生命的最后绽放
影片极力避免了苦大仇深的讲述,相比《隐藏任务》而言,《每分钟120击》在去受难化的处理上表现得更加激进,各种趣味互动,各种同志间的插科打诨,以及对公权力的藐视,都十分贴切地展现了艾滋病患者们在面对死亡时的真实反应。去受难化的处理让影片在整体上比其他类似题材的电影都更上一层楼。没有刻意的悲天悯人般的感觉,影片的流动显得更加真实自然。
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和同志的态度——不作煽动的控诉
虽然导演在编排上无不避免苦大仇深的叙述,但是点到为止的几处对于社会歧视的段落,仍然恰到好处地,不带煽动性地表达了控诉。导演没有安排一些直男癌对着同志们大吼大叫,而是提到警察们带着手套去抓游行闹事的人。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艾滋病是不会这样传染的,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于艾滋病知识的不普及程度以及对于艾滋病人群的误解至深。还有一处,参加完抗议行动的众人乘上地铁时,一名本来坐在座位上的老人厌恶地起身离开。这一处更像是一种新老价值观的对立,而不是异性恋和同性恋的对立。
几处闲笔——
小组带人去学习里面做性教育普及的段落是影片最喜剧的一处,但是这个段落却是由学校的一名男生的镜头开启的,并且导演还可以给了他几个特写镜头,描述他对于是否上去领宣传的犹豫。可以推测,这是一名游走在出柜与隐藏之间的同志男孩。这处没有结果的闲笔,倒是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遐想空间,这场维权运动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什么能量?
结语
总体来说,整部影片没有花太多篇幅去论证整个体制的不公之处,更没有展现同志群体的遭受歧视等段落。这部电影更像是在影射每一个人,当你的权力收不到保障的时候,唯有奋起一搏,才能赢得尊重,即使终有一死,也在所不辞,应为在死亡面前仍然燃放,才是生命的伟大之处。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背景是在90年代初,法国政府对艾滋病漠视。每年感染的人数快速上升,有一个组织ACT UP呼吁大家重视预防艾滋,并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给药厂施压,加速对艾滋药物的研究。
其实应该说是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们的生命耗不起。得了艾滋,生命就开始倒计时。他们可以确确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流逝,每一次去检查,他们就会得知CD4细胞数量(一种人体免疫细胞)。男主的CD4细胞数量由400降到200,再到低于50。本来20来岁正当年少的年纪,每天的生活就困在了医院。 当问到职业的时候,他无奈笑笑,说在生活里,他是艾滋病携带者。通过他们激进的手段,社会开始重视。
影片结尾这个组织仍在战斗。每一个小众群体都需要有发声的人。 和SKAM里eskid讲的一样 “关于那些穿紧身衣、涂睫毛膏勇于出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的人是那些这些年来即使被恫吓着、被憎恶着,也一直站出来声明自己立场的人,他们有的甚至被殴打、被杀害,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想标新立异,而是宁愿死也不不愿意去隐藏真实的自己。”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五):call me 120
如果说《call me》讲述了夏日的一场梦,那《120》就是梦醒后有些残酷的现实。
影片中权利斗争贯穿始终,近乎偏执的民权卫士,死亡边缘的艾滋病人,病床边缘的摩擦喷射,丢在玻璃上的血包,被警察抓紧车里时的大笑,贴在胸口的滞留针,还有那些听不懂的病理知识。讲真,每个同志更有必要看一次这部电影。它时刻提醒着作为同志应该有的自尊和勇敢。《call me》让人沉溺于爱恋无法自拔,而《120》一定会让人战斗值充满。
电影中那些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像是癌细胞,也像是每个人艾滋患者的无主的宿命。肖恩临死前对内森说:“我准备好了。”母亲在得知肖恩去世后的平静,以及在协商分配骨灰时的幽默。真的,从肖恩的病的那天,也许她们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他的身体已经不在受他掌握。这一天,早与晚,终于来了。
从观影经历来谈,从《蓝宇》、《盛夏光年》、《霸王别姬》、《东宫西宫》、《春光乍泄》、《天佑鲍比》等等一些列同志标签的影片,都离不开被拆散的结局。
这些电影里的伤痛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勇敢的人,要再勇敢一点,活下去。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澎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好。那我们要做爱吗?”,你回答:“当然。” 但在与别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Bab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live.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七):每分钟120击
120击 每一响都为社会现状敲打警钟。
影片以科普教科式手段为观影人直接呈现了有关艾滋从防治到患者的亲身体验 也同时对不同阶级 年龄段的人都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让人们直接进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中去 给人直接的震撼。
当然在act up组织的讨论也呈现了每个独立个体对当下社会 政府的不作为 相关部门的推脱 以及群众本身漠视的探讨。这同样也为当今社会敲响了警告。
影片中不难看到 加以bbc纪录片形式直接展现当今社会对LGBTQ群体的排斥以及艾滋防治的漠视。校园内老师谈及性的不同态度 以及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都直接反应了当下人们对此类事件的直接观点和想法。足够警醒民众。
最后 无不是爱人和家人的离别 他们每一次拥抱都带着离别的痛苦。
影片以几近激进的呐喊呈现了最突出的社会意义。令人震撼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八):虽然光芒转瞬即逝,然而发着光的我很美丽吧
油麻地的百老汇中心是HK小众影片的汇聚地,每年都会有LGBT电影的集体展映,这部片子跟朋友已经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几次,正巧元旦放假,朋友一大早从深圳跑过来,就为了这一场电影。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部电影的上座率非常之高,我们旁边有异性情侣、有只身前来的50岁大叔、有头发花白慢慢悠悠坐在第三排正中间的奶奶……
这是一部艾滋病主题的电影,却哀而不伤,极尽物哀之美。
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在虽不多见但也不乏涉及的艾滋病主题电影中,罕见的把镜头对准了艾滋病群体和社会/运动,对我而言,这是第一部让我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窥视、去了解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
影片给我的感觉,是疏离而隐忍的。即便片中大家的抗议方式看起来非常的激烈,可影片始终带着一种礼貌而克制的疏离感,用理智的态度辩论、平静的展现死亡,生活中残酷的部分轻描淡写,只是用尽全力的去生活、去为他人争取活下来的机会……一如带菌者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也是让人心痛和肃然起敬的。
片中用很大的篇幅来展现协会的内部会议(旁边的大叔打起了响亮的鼾声),可这看似冗长的内容,却成为了影片的内核:既借会议这个场景刻画人物群像、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人物心态状态的变化;又用辩论这种方式极尽可能的展现了群体内部的每一种观点、把事件相关的各方(如药厂方、艾滋病协会方)放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立场上。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设置,一部电影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细致刻画多个角色是很难的,想要尽可能的展现所有观点更难,这个场景解决了同时刻画多个形象的问题,还最大程度把所有想表达的观点淋漓尽致的吐露出来,而且调度、镜头、构图都无需挑剔,可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巧思。
另外辩论这个形势,不但突破了我们对于带菌者既定的想象角色,让我们知道他们是不仅是客观理性的,还是充满生命力和积极自救的(包括为了看懂实验报告自学医学);更让人感受到影片的客观性:它给予药厂代表跟群体成员们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给予他们“说话的权利”而不是仅通过成员的激烈反抗去单方面的、侧面的描绘药厂方的形象。
除此之外,影片的美体现在了方方面面,画面、色调、符号都不无亮点。看完电影情绪和思维都是乱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头大概有6个:
第一,成员们在迪厅蹦迪,灰尘甚嚣而上,镜头推进、再推进,模糊的背景一片深蓝,而灰尘的鳞片却闪闪发光。在迷幻的画面中,纷飞的光斑似乎汇聚成了一朵花,再次变焦叠化以后定睛一看,却是病毒的显微画面。多么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镜头啊,他们肆意挥洒着汗水的同时,病毒也在悄悄的感染着他们为数不多的T4细胞。在那里跃动着的每一个人都是散发着光芒的浮尘,他们的生命之花美丽却危险。
第二,面对高中女生说出“我不会得艾滋病,我又不是基佬”的歧视性言论时,在阳光灿烂的广场上,Sean没有任何的反驳,只是微笑着吻上了他面前的Nathan,这是这段阳光下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无声的反抗。
第三,同性恋游行上,身穿粉色短裙手拿粉色彩球的Sean,在漫天飞舞的喷花中一边喊着口号一边起舞,慢门下他的笑容极富青春和生命力,美得让人不由得跟Nathan一样炫目。
第四,Act Up成员之死(实在记不起名字了)仅用2个场景数个镜头就带过了,对于这样一场死亡,没有着力去刻画角色的痛苦,只有一句“我不能呼吸了”的台词和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镜头,而直到叠化出来Act Up举着他的遗像游行的镜头,我们才知道这个人物已经去世,镜头里只有肃穆的人们、黑白的遗像、车里的鲜花,镜头非常干净却充满了张力。
第五,Sean入院后,有一个蓝天的空景,看到的时候还在奇怪构图怎么这么歪,看到的蓝天都不是完整的,还带一部分墙壁,但镜头一转给了Sean一个近景才知道:这就是躺在病床上的Sean看到的蓝天,对他而言,外面的世界只剩这一方不完整的晴空,天空的颜色蓝得刺目。
第六,艾滋病日当晚,Nathan和Act Up的成员集体躺到,身上盖着十字架样的标语板,这是一场安静而肃穆的抗议,仿佛一场大型葬礼。躺在地上的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而他们在人间炼狱中用生命去争取活下去的救赎。那天晚上,垂危的Sean的眼中,塞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影片的最后,Act Up冲进宴会撒着Sean的骨灰,电光火石间,又回到影片前面大家蹦迪的画面,鳞片折射出光芒,光斑影影绰绰,这次再没有病毒的出现,大幕一黑,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片尾曲或音乐,演职人员表的字幕就这样滚动出现了,静默地、肃穆地滚动着,虽然语言不通几乎看不懂,可是它仿佛成为了一种哀悼和一种警示,敲打着我们的内心。这也是我第一次被片尾字幕震撼。
影片结束后,我跟朋友一边哭着一边走出影院,她说:最后那一幕是不是就是他们在死亡来临时的最后的感知。
我不知道死亡来临的感知是什么样子,但如果真如画面这么美,那一定让人能够获得瞬间的满足。而我百感交集到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哽咽跟她说,这太美了。
哪怕是甚嚣尘上瞬间灰尘在灯光下折射的光芒,都让人感受到生命之美。
突然想到我喜欢的野田洋次郎的《萤》的歌词:“虽然光芒转瞬即逝,然而发着光的我很美丽吧”。
最后,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可是在资本遥控产业的现状下,这部无冕之王的影片给了我一个归属感:这才是我学的电影,这才是属于我们的光影世界。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九):别提阳光,只有操蛋
从导演意图来说,这片子,最为出彩的就是结尾。house音乐真的跟导演想表达的,艾滋病人的生命力所完美融合。前期的几幕,我觉得并不太好。就好比,我去吸毒纹身就代表我反叛青春一样,这都是肤浅的。前期的ac组织激进的行动,是张扬是抗议是燃烧,但绝不是活力。绝望的呻吟算是声音吗?不是,这是挣扎。很多人说这片子摆脱了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悲痛绝望,另类的展现出了活力。我看不然,因为整部没有传统的高潮迭起,有的只是真实再现。拍的也很隐忍,不提后半段西恩大篇幅的患病痛苦,前期也展现出了,其实,就算是组织内部,也没有感同身受这事。这片子还是很深刻绝望的,一点也不美好,但该死的这就是艾滋病患者真实人生!所以别提什么美好了,有的只是草泥马!house音乐不就是fuck fuck fuck吗?
《每分钟120击》观后感(十):拒绝冷漠!正视是起码的尊重~
文 | 骄阳下的小木马
“生活中,我是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疾病定义了我。”
这是《每分钟120击》中肖恩的回答,深深的触动着我,他说的很坦然很潇洒,可还是能听出这句话里无尽的辛酸、悲凉。
《每分钟120击》是一部同性影片,这也是它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被一同反复提及的原因,但它更是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电影,糅杂着爱、性、社会、政治等诸多元素,自然背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影片《每分钟120击》中的肖恩是Act Up的早期成员,也是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感染那年他16岁,本应该青春无极限的年纪,却已经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镜头聚焦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法国,是欧洲艾滋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影片中提及每年艾滋病患者新增量达到6000多人,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庞大的恐怖的数字产生?
冷漠!
社会几乎无视已经患病的人群,甚至对他们表示轻蔑,因为他们大多是同性恋者、犯人、瘾君子、性工作者等特殊人群。社会看不到疾病的扩散,政府不以为意,可生命等待不起。
这时,Act Up出现了,以美国组织为蓝本的,法国的一个民间“抗艾”组织,全称“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这里聚集着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他们也许是患者,也许是家属,也许只是愿意身处援手的普通人,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一样颜色的皮肤,可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他们聚集在一起,Act Up并不给人治病,他们是行动主义。
Act Up并不是散漫的患者的聚集地,反而他非常有秩序,每周二有固定的会议,有成员调控讨论现场,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起活动,学习专业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有时他们也会各执己见、争吵不断,亦或是没缘由的看不上对方,影片中会议的部分大多以争论开始,却以共识结束,伴随着响指的清脆,一个信念使他们团结,那就是呼吁社会不再漠视,听听那些艾滋患者心里的话,是想要活下去的声音。
影片也正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讲述的,镜头聚焦在Act Up组织,他们的行动、话语,与社会的无视之间的抗衡,带着赤裸裸的愤怒,与内部成员思想的碰撞,还有,与生命的赛跑。
影片前半部分,大致的节奏很快,示威游行,带着激愤的情绪,心脏狂跳的兴奋,面对社会的漠视回避,他们质问政府质问制药厂商,当正当询问无果的时候也会采取过激行为,他们喧嚣着,只是想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帮助,他们走进学校和街道,尽可能的去宣传艾滋病的预防,可是阻力真的是不小,不但官方的人对此羞于启齿,就连普通群众也不愿意过多的去了解。
每一次的聚会结束后都是纵情的狂欢,光影交错,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他们释放激烈而肆意的情绪,仿佛正在诉说着生的喜悦,想把短暂的生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那是仍在呼吸的热情奔放的生命。
而那穿插其中的只有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运动,又和派对的节奏格格不入,它显尽冰冷,是生命一点点消逝的预警。
如同片名《每分钟120击》,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每分钟是60下,那么艾滋病患者只有在派对每分钟120击的house music律动中才能感受到仍活着吧!
《每分钟120击》中一共表现了三次死亡,节奏一次比一次缓慢,篇幅一次比一次长,第一次是告知性的,是报纸上一闪而过的同伴的死讯,第二次是身边的人倒下、就医、政治性葬礼游行,第三次是肖恩的死亡,也是讲述最多最细致的,从病情的恶化开始,治疗的无果,到死后的安排,静静的一点点就那么发生了,才发现谁也没有能力去阻止,只能任其发展,临了,只剩爱和陪伴。
在一部偏群像的电影中,突出了肖恩的变化,这并未偏离影片本身想传达的,反而让影片多了一层人情味儿,从一开始他就是组织里发言积极的人,愤怒激进、乖张可爱,随着病情的变化,各种并发症从他身体里抽走了仅存不多的乐观,更加看不到希望的肖恩,变得沉默,一切的激进行为,都已经成为了害怕、恐惧、想要活下去的保护色。
关于肖恩的一段同性爱情,导演并过多没有刻画人物内心,却也不是仅仅用性简单诠释,随着时间的推移,默默的陪伴支持表露了影片中难得的温暖画面,出生死面前的没有,连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观影时有个画面记忆犹新,房间的这一边人们喝着咖啡、互相安抚,等待着黎明的降临,一墙之隔的那头,肖恩静静的躺在,往日争论时的激昂已然不在,那个穿着粉色短裙高声呼喊的肖恩已然不在,此时的他小小的安静的躺着,屋子里灯光昏暗,已经不用再期待黎明的到来。
导演罗宾·坎皮略曾也是Act Up的成员,用这个视角去看待同性恋者、艾滋病,以及整个社会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他的镜头并没有过于煽情,而是让情绪自然的流淌出来,从影片的前半部分的快节奏,随着故事的推进,就连示威游行的暴力愤怒,也随着死亡的节奏,一点点开始平静、绝望。
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整体的后期剪辑这的是非常强大,各种穿插交叠的镜头,让观众不自觉的深陷其中。
肖恩病情加重的过程,穿插了部分历史事件的记录胶片,一下子真实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肖恩安静的喘息声外,是寂静的巴黎,以及被鲜血染红的塞纳河,那种生命的呐喊、挣扎,通过影像展现的淋漓尽致。
《每分钟120击》从示威开始,示威游行是引起社会关注的手段,是贯穿全片的力量和勇敢,观影结束才发现那种示威源自内心的恐惧,但更多源自同伴的支持,死亡并不是停止,站起来,正视社会问题,去搏斗并最终战胜它。
如同《每分钟120击》中反复的标语:沉默=灭亡。
冷漠,可能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无知,给冷漠以借口,也让人性变得异常可怕!
(原创非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