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精选10篇
《原味 第一季》是一部由任长箴执导,欧阳应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一):吃过那么多东西 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食物,我们向来都是用一种苛刻又懒散的态度对待。在快节奏的世界,我们为了喘息不得不折叠生活,而省略吃饭顺理成了黑色首选。说好的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早就不知所踪。
也许美食家的存在,就是提醒我们其实世界上还有种与食物有关的生活方式。欧阳应霁,一个拥有疯狂计划的美食家,他说“想在一个城市待上三两个月,吃上百家餐厅,用文字记下这个城市的味道。”的确,他因此写下了《香港味道》却在诺大的北京遇到了阻碍。吃遍了北京130家餐馆,却写不出一个字。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为什么尝遍了味道,却写不出一个字。吃过那么多东西,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么说起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走过的路越长就越容易路盲,吃过越多东西就越找不到食物原本的味道。似乎现在提起来某种食材,或是让你形容一种味道,除了酸甜苦辣咸油腻外找不到任何语言,游走在各色食品添加剂的我们俨然已走不出人工的圈套了。
记得《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曾经说“食物的味道只能尝,很难用文字形容。”我想,大概这种感受只能运用在顺应天命的乡土食材上才说得通。而这兴许就是我们半途而废的生活原味,就是欧阳老师吃遍了北京却写不出的那个味道。
有人说,想去找所谓的和食物有关的生活去看《舌尖》不就好了?的确,《舌尖》带给我们的是每个寄情于食物的人投入的匠心与热情,每一道美食都是一彳一亍的结果。它足够宏大足够厚重,但是不要忘记,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各色良心食材的支撑,而食物永远不是跟饭馆画等号的,而是和土地关系最直接。
正是因为《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始终坚持这个理念才能和欧阳应霁一拍即合,造就了以追寻京郊原生态食材为题而拍摄的《原味大厨下乡》以及对原生态生活的反思。在宏大叙事的当代社会,与个人产生联系的恰恰是诸如吃这样的小事。它们组成我们的生活,实现我们对于生活的梦想。纵然吃遍了大街小巷,那始终是一种无法落停的味道,带着城市浮躁的气焰又怎么可能感受食材之美?
老实说,去到乡间体验生活真的就能达到所谓洗涤心灵的效果嘛?未必。就以《原味大厨下乡》来说,这几次的乡间体验,教会你的也许就是在面对忙乱的生活可以不再抱怨而是做一道菜来慰借自己。当你慢下来享受其中的时候,吃才是真的最高治愈。
欧阳说过“如果有来生,我想世世代代都能成为一个与食物有关系的人。”做一个与土地最亲近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原味大厨下乡》带你回归生活的本味。
即使现在以明令禁止使用“地大物博”来形容我国,但也不能否认这个农业大国的农业地位和水平,中国农业发达吗?有高科技吗?换句话说,农村好玩吗?这些农作物除了让城里人吃还有其他魅力吗?年轻人了解吗?自然不了解,除了在新闻联播里的一系列用来炫耀的数字和CCTV7里参访几个养鸡养猪大户的节目,这些对大多数人真的有意义吗?面对这么多问题,需要一个渠道把中国农村的魅力传播出去...
记得那还是在韩国跑男没开播的时候,有几档韩国热门的综艺节目,把明星拉到农村,干农活做任务、玩游戏,无论去哪里都把当地最特产的东西融入节目,电视里放的是俊男美女认真的卷起裤腿插秧、开着收割机收小麦、满村跑追着小猪为了喂奶又或者六块腹肌的帅哥演员潜水到海里捕鱼做晚饭...参与、真实、融合才是追珍贵的。
对于中国农业传播的成功就不得不提舌尖上的中国,以纯粹旁观者去记录劳动者的劳作过程,被众多吃货所喜爱,我也是其中一名,但本着对舌尖一的口碑信任,一直关注着任长箴导演,看了他最新的作品《原味》,惊喜的发现这是完全不同于舌尖的片子,高度的参与是原味的重点,不是俊男美女的偶像明星,而是节目主持、漫画家、作家、商人、厨师等身份集为一体的欧阳应霁,少了一丝浮躁多了一丝诚意,真的很期待之后的剧集,也喜欢多有这样的形式可以把中国农业的魅力传播出去。我们又不差!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三):用“原味”食材对抗平庸的生活
6月23日,由优酷土豆、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的互联网创新美食微纪录片《原味》分享会,在北京文化地标单向街举行。《原味》的主人公——跨界美食家欧阳应霁、总策划任长箴、优酷总裁魏明到场,与大家共分享从《原味》中引发思考的“品质生活的五个真相”。 《原味》—由6集《原味纪》和20集《原味厨房》番外构成,将于7月中下旬与网友见面。
是的,是网友。现场主持人做了一个小调查,来参加此次分享会的人,大多是八零后与九零后的年轻人,他们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拥有者不可限量的关注度。《原味》用互联网平台,以互联网+模式网络一大批年轻吃货,可谓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的电视美食纪录片,《原味》少了《舌尖》中宏大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文人气,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日常的表达、依然精良的质感、精致有趣的包装。
“食物的味道没法形容”,所以《原味》镜像化表达告诉你的不是食材具体味道,而是让你去发现味道、复原味道。在宏大叙事的当代社会,与个人产生联系的恰恰是诸如如何吃的小事。它们组成我们的生活,实现我们对于生活的梦想。如此有爱又有趣味的轻松款美食纪录片,更符合人们的互联网碎片化需求。移动互联网的迅即发展,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接触到移动网络视频资源。丰富的视频资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而诸如美食让人看后倍感大快朵颐的视频资源,更能调动人们的行动力。与其说《原味》及其团队专注于美食,不如说他们专注于某种生活态度。私以为,现代生活桎梏人们的生活,我们得以逃脱之的有效途径就是对抗。用着装对抗疲惫,用旅行对抗枯燥,用美食对抗平庸。
《原味》更像是一种对平庸生活的反抗。活动现场,任长箴也分享了《原味》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我们平日吃的黄瓜、桃子,食物最多的是第一口咬下去的农药味。我们已经不记得食物本身的味道。”可以说,《原味》是一种解开生活真相的尝试,它拂去真相表面的浮沉,让人重新看到并感受到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现代化中的人,是单向度的,极易被控制与操纵,而改造个体本身的出路在于对生活的审视,诸如了解身边事,并培养与周围事物的感情。制作美食,便是融入生活而非被机械化的一种尝试,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被遗忘的事物,唤起人们冰封已久的内心。
任长箴表示,最开始做这个创意的时候,是想跟随欧阳找寻北京最好吃的小饭馆。但参与策划后觉得没意思。“我觉得要想了解食物,就是了解自然,土地。到底食物是从哪儿来的?到底食物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疑问,《原味》试着对食物进行复原。食材本来的味道是什么?应该不是三聚氰胺、不是苏丹红、不是地沟油等,它们是原始的、不掺假的状态,是食材长成后不被进一步不合理改造的。而《原味》的工作就是对食材细节进行展示,唤醒人们对于食材的最初印象。
消费时代的到来,将每个人的生活节奏按下了快进键。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优质的生活品质,更速食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对更美好生活洪水般的诉求,我们仍然会被生活与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原味》在找寻“原配”食材的同时向人们说明,生活要的是行动力。所谓行动力,就是对平庸生活的反抗,反抗的武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美食的追求。
用“原味”食材对抗平庸的生活,便是《原味》给人们的最大启示。它宣誓一种生活价值观,那就是好好吃,努力活,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找到乐趣,对抗平庸。
文/满囤儿
也许是因为上中学的时候在题海里游太久了,我对美食并没有那种迷恋和敏感。和家人朋友出去吃饭,即便是很有特色的饭店和美食,我也往往在吃了好久后才想起来拍照发朋友圈的事儿。一直以来,对我而言“吃”这个动作就是为了不饿而已。西瓜就是西瓜,桃子就是桃子,从未想过它们背后的故事以及美食的延展。《原味》这档美食微纪录片,看来就是来拯救我这种五谷不分之人的吧。
关于美食的纪录片其实有很多,比如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关于美食家和特色饭店的节目也很多。这些纪录片,个人感觉更多的是给生活增添色彩用的。这些美食,可以让我们原本的生活,更多些乐趣、多些享受。不过《原味》的两位主创任长箴与跨界美食家欧阳应霁,却想到了相反的方向。其实好美食,却五谷不分的都市人大有人在。用一年四季都在超市露脸的西瓜、用个头都一模一样的西红柿,再配上食品添加剂、地沟油、毒酸奶、苏丹红,即便我们炮制出了美味,可我们还是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不是吗?
《原味》提出的最核心观点便是“食物原本的味道在哪里?”这些片子不是让你对着美食成品流口水,而是要让你真正了解到美食成品最初始的样貌。《原味》概念中的“大厨”,并不是指手艺高超的厨师,而是指真正尊重食材的“饭人”,最重要的是探寻食物“原味”的初心。以“主演”身份出镜的欧阳应霁表示:“食材,是一切的根本。一个民族如何看待食材,其影响将反应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集《桃之夭夭》中我们看到,欧阳应霁凌晨2点便带着头灯,跟随着朴实的老奶奶来到了其自家的果园,只因为这是桃子最佳的采摘时间,可以保留平谷大桃这款食材的原味。虽然桃子是我们平时最常见也最常食用的一种水果,但是影片依循自然果实的采摘烹饪时间,在完全有机的种植环境中重新引发起人们对食物本味的思考----这才是我们原本应该享受的味道啊!在如此真挚的初心护航下,一个个多汁鲜嫩的桃子、一罐罐新鲜的黄桃罐头,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
欧阳应霁与任长箴提出了“品质生活的五个真相”这么一个概念。我不知道各位看到这个短语的时候,会更注重前四个字“品质生活”,还是后四个字“五个真相”。如果你只是看重前四个字,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跟我一样停留在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种低级阶段。那么,就赶紧让《原味》所展示出的“五个真相”来拯救我们吧!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五):城市 乡村 时差
从城市到乡村的距离是一张车票,而从乡村到城市的距离就没这么简单了,但从食品价格来看就翻了几翻,而这一切是付给劳动的也是值得。对于都市人来说,乡村是一个新的世界,对于乡间事都是略知一二,仅是知道谈不上了解。
在城市夜猫子还没入睡的时候,农民开始劳作;在城市家庭空调静静的守护家人睡眠的时候,农村的市场开始交易;在太阳初升时,新鲜的食材以及在城市市场准备就绪。距离如此的近,时差如此的大,这是这样,在乡间,很多事情是无法用城市惯性思维来判断的,欧阳应霁在剧中是这样说的。正是因为这样,每到大小假期城市周边的农家乐项目才会如此火爆吧,体验是一件值钱的事,短暂的逃离城市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六):走进乡村不是件易事
坐落在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山有水有农家院,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滑雪。每个季节都有相对应的活动项目,而城市人住在农家院吃着农家菜就算是走进了乡村生活了?当然没那么简单。
农村生活比我们想象中的简单,起居劳作;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辛勤的劳动中孕育的也是生命。熟悉一个物种的习性、改良品种、培育、收获再到市场交易,食材不会飞到城市菜市场,很多琐碎又繁多的环节是我们所处城市所见不到的。而这些又偏偏不是走进农村就可以感受到了,这就是留给有心人的画面吧...
都市人关心食品健康这样实在的问题,但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中国农业问题也是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农园由中老年人打理,这样断层的社会现象,又或者是高科技务农技术或是销售渠道可以看得见商机,这些都值得思考。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七):品尝美食,回归初心
《原味》需要认真品味,跟随美食家欧阳应霁老师的脚步从拥挤繁忙都市走到乡间,在合适季节,寻找适合食材,亲手还原食物本源味道。清新美好的食物诱出人们对美食乃至食材出品处无限向往。新意纪录片《原味》将于7月于优酷土豆独家上线。在现代社会与美食的关系,在于相互寻求而后享受。
在6月23日的观影会上,首播《原味》第一集《桃之夭夭》。为了不错过最原味的食材,最佳的采摘时间。凌晨,著名吃货欧阳应霁便带着头灯跟随朴实的老奶奶来到自家果园。从采摘到去核,从剥皮到制作黄桃罐头,欧阳的参与式体验美食的制作,凸显了《原味》的主题。进一步说,诸如桃子,一种日常最常见的水果,却因依循自然果实的采摘烹饪时间,在完全有机的种植环境中重新引发起人们对食物本味的思考。我们是对身边的美好事物视而不见,还是应该利用好头脑与四肢参与与美好事物的联系中?
参与式体验也被带到了活动现场。活动当天,需凌晨2点采摘的平谷大桃也送到每个嘉宾的手上。而在活动现场,欧阳应霁与优酷总裁魏明一起为现场观众制作桃料理,让参与制作的人与吃的人很过瘾。人们在这样的体验中,收获到舒心的微笑与快乐的心境,而整个过程也引发人对生活的思考。欧阳说,“十多年我都把生活弄得和食物有关,我想这辈子都会。但是很长时间,我只是去不同的城市探索不同的餐厅。最开始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生活,但之后接触到多的初心不纯正餐饮的时候也会懊恼。所以也才更想接触到,重寻更遵循初心,《原味》的生活方式。”
美食是获取安全感的不二法门。《原味》与生活紧密相连,它抓住人们的诉求,让人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更多的是加深人们对于肠胃与味蕾细节的关注。《原味》是一种行为艺术,在这一艺术的个体体验中,人们获得美食的享受,这不仅满足人们对于美食的享受,更能让人们在这种美食的享受中获得某种“疗伤”,这“伤”可能来自家庭、工作,也可能来自自身。总之,《原味》拒绝宏大的美食赞歌,而专注于生活肌理,在细节中窥见生活的乐趣。
试映会现场,来了很多八零后九零后一代,甚至还有七零后。他们在书店这样的场合,也许是常客,会一整天看一本小说,也许也是租房中的有趣人,找寻着艰难中透露出的一点曙光。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样的生命力不该被掩盖与摧残,相反,作为旺盛生命力承载者的他们应该获得比哪一代人都要潇洒。《原味》的主打受众就是年轻一代。他们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理应对自己的胃负责,对自己的身体与健康负责。《原味》的特色不在于给你呈现了怎样的食材,而是一种理念,恰如试映会的主题:品质生活的五大真相。
生活的无意义与枯燥无聊显现某种残酷的现实,这样的现实足够赤裸,以至让人望而生畏。人们像极了机器人,不分昼夜卖命工作,加班熬夜。身体被透支,心理被蹂躏,人们享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唯独失去自我。而美食,在都市白领当中,似乎更可以做到人人平等对待。美食的诱惑在于,它用色香味俱全的强大气场,吸引每一个个体回归安全角落,与家人、爱人或者是自己,享受片刻宁静。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八):吃过那么多东西 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食物,我们向来都是用一种苛刻又懒散的态度对待。在快节奏的世界,我们为了喘息不得不折叠生活,而省略吃饭顺理成了黑色首选。说好的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早就不知所踪。
也许美食家的存在,就是提醒我们其实世界上还有种与食物有关的生活方式。欧阳应霁,一个拥有疯狂计划的美食家,他说“想在一个城市待上三两个月,吃上百家餐厅,用文字记下这个城市的味道。”的确,他因此写下了《香港味道》却在诺大的北京遇到了阻碍。吃遍了北京130家餐馆,却写不出一个字。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为什么尝遍了味道,却写不出一个字。吃过那么多东西,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么说起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走过的路越长就越容易路盲,吃过越多东西就越找不到食物原本的味道。似乎现在提起来某种食材,或是让你形容一种味道,除了酸甜苦辣咸油腻外找不到任何语言,游走在各色食品添加剂的我们俨然已走不出人工的圈套了。
记得《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曾经说“食物的味道只能尝,很难用文字形容。”我想,大概这种感受只能运用在顺应天命的乡土食材上才说得通。而这兴许就是我们半途而废的生活原味,就是欧阳老师吃遍了北京却写不出的那个味道。
有人说,想去找所谓的和食物有关的生活去看《舌尖》不就好了?的确,《舌尖》带给我们的是每个寄情于食物的人投入的匠心与热情,每一道美食都是一彳一亍的结果。它足够宏大足够厚重,但是不要忘记,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各色良心食材的支撑,而食物永远不是跟饭馆画等号的,而是和土地关系最直接。
正是因为《舌尖1》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始终坚持这个理念才能和欧阳应霁一拍即合,造就了以追寻京郊原生态食材为题而拍摄的《原味大厨下乡》以及对原生态生活的反思。在宏大叙事的当代社会,与个人产生联系的恰恰是诸如吃这样的小事。它们组成我们的生活,实现我们对于生活的梦想。纵然吃遍了大街小巷,那始终是一种无法落停的味道,带着城市浮躁的气焰又怎么可能感受食材之美?
老实说,去到乡间体验生活真的就能达到所谓洗涤心灵的效果嘛?未必。就以《原味大厨下乡》来说,这几次的乡间体验,教会你的也许就是在面对忙乱的生活可以不再抱怨而是做一道菜来慰借自己。当你慢下来享受其中的时候,吃才是真的最高治愈。
欧阳说过“如果有来生,我想世世代代都能成为一个与食物有关系的人。”做一个与土地最亲近的人。让我想起一句话“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原味大厨下乡》带你回归生活的本味。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九):冲破城市的围追堵截
生活在城市里,对于胃来说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我还在上学,暂时扎根在宿舍里,每天除了食堂和外卖,生活别无选择,下馆子对于我来说,其实和折磨也差不多,因为日常餐厅的食物怎么也逃不出食堂和外卖的套路,吃饭变成一件让人觉得疲惫的事,外卖逐渐消磨掉我对食物关于美好的想象,这对于生活来说多么可悲?、。
《原味》对于我来讲的意义,更多的是燃起对食物的一种想象,帮我翻过对食物失望的恶劣情绪,对生活和土地产生希望。就算生活不得不被外卖的味精包围,起码还有新鲜的快乐的桃子可以去吃,看着它在凌晨两点被人充满希望的摘下来,匆匆送到市场,或者中午或者下午,悄悄来到我的生活中,不张扬的说自己的甜蜜,但散发着一种原始的快乐,来拯救疲惫不堪的我,带着我冲破城市的围追堵截,尝一点土地的味道。
感谢《原味大厨下乡》,我更期待下一纪的奶牛和牛奶,不爱喝奶的我,会不会也能勇于尝试。
《原味 第一季》观后感(十):《原味》:寻找生活本来的味道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年冬去春来,地里的蔬菜还没熟的时候,偶尔会吃到从外面买到的生长在蔬菜大棚里的菜。起初觉得能在初春吃到新鲜蔬菜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新鲜,可是慢慢你会发现,同样是黄瓜,买来的和自己家地里长出来的在口感上竟然有着极大的悬殊。地里摘根黄瓜,水管下一冲,咬一口除了黄瓜自身的鲜味,竟还有满满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
现在的生活何其方便,不管想吃什么都能在超市买到,可是看着货架上长得一样大小的西红柿、切开没有籽的西瓜时,你难免会想,膨大剂也好,催熟剂也好,人类已经在一切可以干预的地方倾注了自己的高智能结晶,可是也慢慢的丧失了生活本来的味道。
有幸参加了由优酷土豆、大伙儿纪录联合出品的互联网创新美食微纪录片《原味》分享会。现场见到了《原味》的主人公——跨界美食家欧阳应霁,以及该纪录片总策划、《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和优酷总裁魏明。三位与前来观瞻学习的众多“吃货”分享从《原味》中引发思考的“品质生活的五个真相”。《原味》由6集《原味纪》和20集《原味厨房》番外构成,垂涎欲滴的网友要等到7月中下旬方可一观真容。
离家十几年,我还是很习惯让家人给我从老家带很多东西过来。甚至就连大葱都是家里自己种的吃起来更香,所以在分享会提到的“品质生活的五个真相”真的不是食材越贵包装越好的食物就一定是最美味最健康的。揭秘无意是最打动人心底窥探欲最好的方式,当很多人尝过人间美味,往往会想,这些入口回味无穷的美味究竟从何而来,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促使《原味》诞生的重要原因。
既然都是美食相关,那么《原味》就难免会被拿来跟《舌尖上的中国》对比。其实作为一档互联网节目,《原味》不仅更为短小精炼,从互联网思维出发也更加在意观众的感受,而且这档节目不用承载央视那种弘扬人文气息,表达社会变迁的使命感。关注于挖掘美食,纯粹的动机和方式也就更易于满足“吃货”的需求。
分享会上首播了《原味》的第一集《桃之夭夭》,再一次坚定了自己要紧追这档美食微纪录片的决心。女儿的姥姥家现在正是油桃熟透的时候,我亲自尝试过清晨起床从树上摘下桃子咬下一口是何等的幸福感爆棚。况且欧阳应霁在片中是凌晨两点戴着头灯跟随平谷朴实的老奶奶去到自家果园,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深夜正是桃子们争奇斗艳的好时候,摘一颗咬一口,鲜嫩多汁侵袭全身每一个细胞,说此生无憾亦毫不夸张。
快进键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却也会漏掉诸多精彩的细节。看电影如是,生活亦如是。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应该试着慢下来,从吃这一大众乐于参与的事情上寻根问底找到生活本来的味道。
期待《原味》七月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