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烬》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余烬》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5 21: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烬》经典观后感10篇

  《余烬》是一部由Claire Carré执导,杰森·雷特 / Iva Gocheva / Greta Fernández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烬》观后感(一):没有科幻的科幻片

  这类电影接触的少 因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下好在电脑上的 就翻开看看了 还是很不错荒凉场景 颓废美感 资深影迷可能觉得短板太突出 比如剧情的漏洞 影片表达的与实际能展现的内容差距太大等等 但我看完的时候 感觉是很舒畅世界的颠覆 人与人之间仅存的情感脆弱却又不可湮灭 有堕落 有拯救 对于怀着看科幻片的人来说 是失望 但有时候就是这种没有高潮 温和平稳 但又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电影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 或许从一开始导演就没想拍一部科幻 或者悬疑片子 把很多的时间放在 角色旅程内心变化上 其中从头到尾都没说过一句代词的小孩实在不是很确定男孩还是女孩)让人疼爱 BEN和JEENY的爱让人感动 总之写了这么多 主要觉得这电影不是什么神作 也不应该得这么低的分数 还是有它独特魅力 86分钟感觉过得很快 很适合一个人观看

  《余烬》观后感(二):喜欢这种末世背景题材

  电影还不错,是我喜欢类型的科幻片。描述了没有长期记忆状态下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这种情况细思极恐啊。

  那对父女很幸运,躲在地堡里避免了失忆,但女儿无法忍受数年的闭关式的生活,决定走出去看看。其实女儿的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从父亲对话可以得知,是在女儿很小的时候人类发生了这场浩劫,她的童年记忆只能从电脑资料里一遍遍的阅读。多年的封闭生活,除了自己只有一个父亲,那种想见到其他活人,想再次看看外面的世界的心态,是绝大多数正常人都想的。

  但我必须吐槽下这个地堡女孩,每次一见到电影里这类傻B,我都无比气愤!你是走出地堡了,但你爹还在地堡里呢,你死不死没人管,人家还想好好的活着呢。你哪怕负那么一点责任,随手把地堡门关上,你走城门呢?开门后跟个屁似的一溜烟走了,临走的时候还坑爹,这种煞笔女儿算白养了。

  《余烬》观后感(三):文明的最后回响

  少见的一部清新之作。情节简单,但很多场景都可细细品味

  余烬,既是人类记忆的最后火花,亦是文明的最后回响。

  在末世之中,所有没有了记忆的人都变成了纯真孩童,影片中所有的演员,无论从选 角到演技,确实都精雕细琢,所有的人脸上都充满了一种天性中最直白神情男女主角在游乐场之时,从男主角隐隐困惑而又不断掩饰的细微神情中不难看出,其实那时他就已经在不断地忘记了眼前人,又不断地重新认识,所以最终走散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一点作者当然并非无意为之,在现实的世界里,这种忘记初心,中途“走散”的爱侣,无疑是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而另一面,作者也没有回避人性中天生的恶,但即使是CHAOS这样天生愤怒暴力破坏欲极强的人,失去记忆的能力之后,也会因为突然忘记了自己伤心和跳楼的理由而率真大笑,也会因为看到犹如神话中的独角兽一般的白马后流露出自然敬畏之心。

  在多数人像动物一样流浪时,曾经学者们,仍然还在拼命地努力,试图解释和理解曾经的文明与知识,而躲在地堡中的父亲,守护着人类最后的艺术与文明,也守着孤独徒然伤心落泪,但作者在种种无助与荒漠之中,依然展开了两处希望,一个是美琳达终于决定鼓起能力走出地堡去寻找曾经的世界,第二个是因为没有记忆能力而没能学会说话的小男孩最终学会了骑单车,这似乎是在隐喻着人类的记忆力已经开始复苏,文明的火种再次冒出星星之火。而影片的结局在走失的爱人再次重逢中结束,似乎也是在预示着文明的轮回

  无疑,开头那些话,正是像美琳达一样勇敢人们,在踏出地堡前作出的最后的关于他们人生的悼词,从此之后,他们便成了下一个轮回中的开荒者。不过从声音上听,开头旁白的倒似乎并非一开始出现情侣男子,否则的话,倒是极有可能就是他们俩一同走出地堡时说的话。

  《余烬》观后感(四):余烬:宴会终了之后

  不知道人们还记不记得,余烬的样子

  那种介乎火焰灰烬之间,将熄而未熄的东西,总是竭尽全力去点燃下一分毫,在身后经过地方留下黑色灰色的灰烬。

  这些可悲的小东西,如果没有新的能量注入,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失去最后的光明温度,归于永恒的寂灭。

  如果用打火机,或者灶台(什么都好),点燃面前的一张抽纸,或者报纸(什么都好),等火焰逐渐熄灭,就能在未燃尽的部分看到名为“余烬”的东西。它们是一条红色的线,在完好的报纸和黑灰色的灰烬之间,扩展着。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场微观的草原大火,那些余烬就是正在肆虐的火线。

  为了效果,你得把你的纸揉成一团,揉紧一点,这样纸很难烧光,记得找一个不会引发火灾的地方做这件事。

  回忆起来了吗?电影的标题有没有变得形象一些呢?

  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载体是什么?有的人会说是媒介,嗯,真是对这个浮躁年代绝妙的注释。

  信息的真正载体是记忆装置,是书,是画,是乐谱、雕像,是人的大脑,或者更现代一点,是手机里小小的内存卡,也是储存着几千T数据的电脑硬盘。

  你想要知道什么呢?早餐做法?哪家旅馆舒适的床?载人航天的英雄?还是临国的大选?你想知道的事情大部分唾手可得,一小部分,费一番功夫也能找到。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文明的饕餮盛宴,这些文明的美味装盛在记忆的金盘上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此丰盛,任何人都可以大快朵颐。

  而《余烬》让这场盛宴戛然而止

  佳肴被撤下了。

  撇去这些“文明”的人类还剩下什么呢?

  动物的本能超越动物的思维能力,刻印在永久记忆区绝难遗忘的生存能力,不知道储存在哪里不会被遗忘的性格脾气、积习、技艺以及爱憎感情

  哲学家依然会痴迷于思考,还有印象中那难忘的Singing in the rain

  无知孩童像一只温顺的幼兽

  流氓道德遗忘地更加彻底,依旧行凶作恶

  机智恋人准备了记号,只要相遇就能认出彼此

  科学家徒劳地尽着自己最后的责任

  纯情女孩陶醉在自己的玩偶屋

  还有沉迷于文明记忆的收藏家与厌倦了记忆牢笼的金丝雀

  标题《EMBERS》余烬,定下了一个下行的基调。这个终将毁灭的世界,就是将熄的余烬;只能记得眼前,燃烧过后立马遗忘的,就是余烬;在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终将消亡的世界里还在倔强发光的,就是余烬:只要还有一丝热量就会阴阴延续,只要有更多的燃料和助燃剂就能重新燃起烈焰的,就是余烬。

  也许导演通过这部精致的小成本电影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些,以上。

  《余烬》观后感(五):如果你的记忆没了,你还会记得什么

  85分钟的电影,结束以后的黑屏显示出来一张睁不开眼的脸。

  听了一年迷幻风的音乐,在2017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看了今年第一部迷幻风电影。真的好迷哦。

  全球性记忆流行病,感染上的人会失忆,忘掉一切复杂反应,甚至自己的身份。没有感染的人生活在地堡,也叫隔离区。

  一个其实没有失忆的小男孩,误打误撞结识一个想努力唤醒自己记忆的独居男子,两人一起生活,互不干扰

  一对夫妻,相拥着睡醒发现手腕上系着同样的手环,相处一日后确定了彼此的爱意,后来因故走失,再遇时又爱上彼此;

  一个孤独暴力的年轻男子,暴力倾向,被一群人LJ后差点跳楼,又因为爬上楼顶忘了自己要干什么作罢;

  生活在地堡,因为厌倦而离开父亲来到地上的女孩;

  觉得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小公主的中年女子

  在废墟上重现《雨中曲》经典片段思考哲学问题的男子。

  好想法,好剧本,毁在了一个不怎么功力的导演手里。但我仍愿意打一个高分,因为有这样的构想已是难能可贵

  因为出现的角色们都遗忘了一切,所以他们的身份始终也没有明确。角色们在猜我们也在猜。猜他们之间的联系

  有一部美剧,以前关注过后来没有追下去,叫《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他们都在努力的,寻找自己跟这个世界的联系,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寻找一个定义。我是谁,他是谁,我们什么关系,我要去哪里,我要做什么。

  我到底怎么了。

  这是被动的被遗弃,所以才要找到被遗弃的理由,被遗失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标榜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大概是因为我们清楚自己仍然处在世界之中,没有被抛弃也没有被孤立。可能到众叛亲离的那时候,才会疯狂怀念曾经唾弃觉得庸俗的熙攘其实也特别难能可贵

  过年了,希望大家都能跟身边人多说说话,一起创造一点共同回忆。

  新年快乐

  初编辑于2017.1.28

  《余烬》观后感(六):余烬之中,还有希望。(非影评

  本来奔着科幻的标签在B站看的,结果看完觉得里面的科幻元素并没有那么重要,花特效做点未来AR科技的经费还不如拿来再加强下人物,可能不对一些人的口味所以只给4星,推荐给喜欢品尝细节的人。

  我是来随便讲讲故事的( ̄▽ ̄)~

  背景很简单,未来某天有种病毒细菌导致了全人类范围爆发的重度传染病——失忆症。

  片子里有几类人,从出场顺序来说是,恋人,小孩,雨伞男,隔离区父女,科学家(?存疑),暴徒男,屋子女

  以下按照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看懂这个故事的顺序来分组讲一下故事。

  恋人组:在公寓房里睡觉的两人,从一开始起床看似完全不认识,依靠着手上相同的腕带这个薄弱的信息载体,使得信任度呈指数增长,两人接纳对方后,在各处小细节的地方表现了两人肌肉记忆和长期记忆里的熟悉,看到恋人男对着恋人女说“我就知道,我在你做那个动作前就知道你会做那个动作!”,真是甜的不行。而后两人的意见可能是作者想用来代表在如此情况下不同性别会做出的不同决定,男性天性冒险积极女性天性求稳消极,不过最终恋人女还是跟着恋人男一起离开了他们醒来的那个公寓:到外面后两人玩的真开心,两人的谈话也是甜的不行,不过在滑滑梯那儿,恋人男已经表现出了失忆症加深的症状,真是让人捏一把汗。到晚上临睡时两人害怕忘记对方于是决定不睡(当然那是不可能滴)来记住对方,结果后来还是睡着了,爱的力量伟大的,起来后依旧是很快恢复的你侬我侬的关系,每日都是初恋呀~之后女的受伤,男的去找水洗伤口,结果失忆症加重导致了他忘记了女友orz。留着女友一个人我看着好紧张好怕编辑安排女友遇到暴力男,我都准备好寄给编剧的刀片了!

  未完待续。

  小孩和雨伞男组:影片出来小孩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妙。这小孩在这种世界里怎么活啊,结果我错了,人类的生存本能还是很好的,背着个背包,看来还懂得存留食物衣服之类的,然后在路上遇到了貌似是老师的雨伞男,雨伞男就带上了小孩,怕小孩一个人会出事,还给了小孩一只表介绍起了时间的概念,结果失忆症发作,自己在讲着空间与时间的介绍时忘记了小孩,幸好小孩子还看得到一溜烟的跑上去牵住了雨伞男的手,雨伞男还把刚刚给小孩的表收回来了,当时的我看到是懵逼的,你失忆也别抢小孩子手表呀orz。雨伞男走到一处废墟,看到了一把雨伞,拿起雨伞跳起了舞(原谅我知识不够渊博不知道是什么舞),舞蹈完毕,小孩没有鼓掌。走到了一处建筑物的台阶,与小孩一起休息

  未完待续。

  暴力男:暴徒男一出场就是续着雨伞男和小孩坐在台阶上准备吃罐头的时间点,好不利索,一个箭步抢罐头,完了给雨伞男脑袋一击必杀。

  小孩与雨伞男剧情结束。

  抢完罐头后看了一眼小孩,貌似没什么兴趣的样子走掉了,貌似只是生存本能作怪。

  后面还有试图QJ一个路人女,失败,随即不知道哪冒出的一匹母马,于是进化成了草马的汉子(虽然没给镜头)。

  可能编剧觉得QJ情节已经足够引起观众们对暴力男的怒意了,于是就让他在停车场砸砸车后,被另一群暴徒殴打(并爆菊?),然后痛不欲生的暴力男站上了楼顶准备自杀,恰逢失忆症发作,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在楼顶了,然后看到楼下的路人男,抡起身边的酒瓶就砸过去,暴力本性难改呀。

  未完待续。

  科学家男:貌似在亚马逊买了好多好多关于记忆的书,然后努力地研究有没有治疗方案,但是看到一段很有feel的意见准备记下来时,发现笔记本里刚刚已经抄录过这一段了,看到这里我瞬间感到了深深悲哀,他翻着笔记的前几页,能看出来他已经感染了病毒一段时间了,所以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了。

  他用尽了方法来是自己能维持正常生活,看着那些防止迷路的线,和无处不在的生活小提示,就能感觉到那种无言的绝望感。

  未完待续。

  隔离区父女:隔离区里住着的当然是正常人类(未感染的)父女俩,每天起床都得做一次记忆测试来确认没感染失忆症,然后……里面的科技说明了......这的确是发生在未来的事,有记忆的能力,被隔离,两个点就能让人想明白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乏味,(什么?PS4,Xbox?嘛,估计也玩不了多久吧,总会厌倦的,楼主喜欢的怪物猎人X除外),每日只能翻着小时候病毒爆发前的照片回忆,靠着艺术品和书创造生活乐趣。

  反正对青春期的少年们来说是挺难受的。简直是困在笼子里的鸟。

  未完待续。

  小孩和屋子女:小孩看到雨伞男死了后,可能也患上失忆症,一脸淡定地走了,然后偶遇了屋子女,屋子女是一个生活在自己家庭的房子里的,靠着墙上的照片来获取生活记忆的成年女性,由于照片都是未成年前拍的(看来这病爆发了挺久了),于是屋子女一直把自己当小孩,看到小孩的屋子女就把小孩当过家家客人邀请进屋了,向小孩炫耀一下自己美美哒皇冠和一屋子小玩偶后,还请小孩吃糖还是药片啥的,小孩一脸MDZZ地看着屋子女,在屋里睡了一觉第二天就翻窗户跑了(为什么有门不走偏要翻窗!)。

  屋子女剧情完。

  小孩和科学家:小孩之后就遇到科学家了,科学家很委屈很勉强地接受了小孩,然后开开心心地教起了小孩各种事情。小孩学的还挺快,等下,说好的全球失忆症呢???这小屁孩???

  科学家剧情基本结束。

  恋人组后续:后来恋人女一个人就到处逛啊逛,逛啊逛,看着挺揪心的,别遇上暴力男了啊啊啊啊。紧绷着的心一直守着恋人女,然后看到了要下暴雨的预兆,镜头拉远,远处有几个人在屋檐下躲雨,于是恋人女跟风跑了过去。

  而后,恋人女在躲雨的屋檐下瞄到了那个带着一样腕带的人。

  总之,刀片我退货了!

  暴力男后续:暴力男貌似走到了一开场恋人组所在的公寓,幸好恋人女听了恋人男的主意离开了~~~,没人在,只好砸东西发泄一下那些被遗忘了却又残留在精神与身体的痛苦和愤怒,莫名地觉得这货还挺可怜。

  隔离组后续:女主还是决定要离开隔离地堡,于是完成了老爸想听大提琴的愿望后,趁着老爸睡觉离开了,初到外界,天是亮着的,看来在地堡貌似生物钟都乱了,本来开开心心的,眺望着已成废墟的城市,眼神从亮到慢慢淡下来,貌似一出来便感染了病毒,然后连地堡的门都忘关了(可怜的老爸)。

  小孩后续:科学家发现了小孩在他的书上乱涂乱画,没有犹豫,科学家放弃了研究治疗方法,把小孩画了画的那页撕下来贴在墙上,画里有个撑着伞的人在跳舞。

  然后画面转到小孩不需要绳子就在外面游荡,还能回来,我看到这总算是确认了这小破孩就是免疫者!www人类有救了,有一个就有两个,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啊同志们!!

  这个故事到这总算是让人放下了心头的郁结,认真想这片子除了故事还真有几层意思。

  1,隔离组的女儿的行动说明了:人类永远不会放弃作死。

  2,恋人组的结局说明了: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是最特殊的记忆。

  3,存活的小孩说明了:爱的结晶也是伟大的,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4,可怜又可恨的暴力男和屋子女说明了:记忆对于人来说,是过去也是未来,合起来才是“我”。

  5,happy ending说明了:希望永存。

  ————————————————————————————————————————————

  以上个人意见,不喜。。。就不喜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嘛 ╮( ̄▽ ̄)╭

  《余烬》观后感(七):这部片其实就是讲我们自己。

  很好的影片,但这里居然打了这么低的分,幸好看影片之前没有看这里,不然,恐怕一辈子都会错过这部片子。

  想想也是可怕的,在我们这看似漫长却短暂的一生,错过了多少值得去珍惜的人和事,即使有着比影片中描绘的人物的记忆保存时间要长得多的记忆,但我们却尽是用这些记忆做无趣之事,反观影片中的他们,虽然记忆短暂,却活得更自然了,不必装模作样,全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都在用尽全力展现真实,即使粗暴,他们仍是那么的美。而拥有众多记忆的我们,却显得这么虚伪,这么丑陋。

  恋人:

  这对恋人很有趣,躺在一起,醒来,却忘记了对方和自己,看到自己手上绑着一样的布条,他们便想象两人的关系可能是夫妻,别问答案,因为在一部到处都是失忆者的影片中,谁也不能给你答案。就连这个世界为什么会遍布失忆者,也没有答案,看到断壁残垣的房屋,难免会让人想起是战争,但也许只是年久失修,或许只是几个患了失忆症的家伙坐在武器操作平台上乱按一通,把众多的房子炸坏了,哪个也可能是真实答案,哪一个可能都不是,知道了又如何,你的记忆让你成为了你,但不应该让你拘泥于此。

  这对恋人,每次醒来都要为对方起一个名字,今天是迈克尔,明天可能就是汤姆,你会发现,他们可能是你和你的爱人,他们代替了你,在这个失忆世界里演出。恋人离开了破败的房子,到了其他的地方,然后,再度醒来,接着重新给对方一个名字。某天,女人被铁钉扎到脚,男人跑到远处去寻找为她清洗伤口的水,当他拿到水以后,他忘记了女人,忘记了自己为何要去拿水,他扭开瓶盖,把水喝了。而女人仍在那里等着他回来,接着,女人也忘记了他,忘记了脚为什么会痛,她离开了那里。两人各自走了一段路,不知道过去多久,两人又重遇了,因为绑在手上的同款布条。这条绳子,让我想起中国的神话,月老会在两个注定会成为夫妻的人身上绑上红绳,这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两个人,会因为这条红绳,而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对方。

  小孩:

  小孩不喜欢说话,可能是有点自我封闭,一个人在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别人招呼他过来,他便会过去。刚开始他遇到一个中年男人,男人送给他一块表,并试图用自己短暂的记忆讲解时间,讲着讲着却变成了有点哲学味道,毕竟他记忆中的词汇十分有限。这个男人后来被一个狂暴的男人打死,只是因为狂暴男人想要拿走他手上的罐头。

  小孩陪着已死去的男人躺在那里,他大概不知道死亡,但他明白男人已经不能起来了。他便自己独自上路。

  小孩来到了一个喜欢玩小朋友游戏的女人的家中,片中各人的失忆程度都有所不同,这个女人可能并非这间充斥着玩具的房子的主人,但被这么多的玩具唤起了童心,让她以为自己是小女孩。也许她真的是智力迟缓。没有答案,别索求答案。

  小孩被女人热情招待,他们躺在一堆棉质玩具上睡了个午觉,醒来时,女人不知所踪,小孩发现房间的门被锁了。他爬窗离开,这小孩的生存能力也挺强的,房间可是在二楼,他爬下去居然毫发无损。

  小孩最后一站,来到了一个老人的家中,老人让他住下了,两人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狂暴分子:

  狂暴分子即使失忆也改不了他的暴脾气,见人不顺眼就打。即使杀了人,也不会受到制裁。他展现的是我们的性本恶。在没有约束的社会中,让这种可怕的本能任意妄为,这算是种警示。

  狂暴分子后来被另外两个狂暴分子痛打了,他痛苦得哭了,因为孤独?因为自己的暴脾气?还是因为没有了记忆?还是说仅仅因为想不起自己为什么这么痛?他爬上房子的天台,站在护栏旁边,本以为他会跳下去,却没有真跳,反而那种痛感和眼泪,让他的暴脾气升级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狂暴分子后来一直就带着自己的暴脾气,到处打砸破坏,发出难听的吼叫,算是没救了。

  老人:

  老人是个一直在研究记忆的人,他房子在森林里,到处绑着带铃铛的线,算是一种警报系统。老人试图读懂书中的内容,但是,他却刚读到这句很妙,想要写下来的时候,发现笔记本上已经有了这句。这种短暂的记忆保存,让一个读书的人很痛苦,特别是,他还是研究记忆的人。

  老人遇到小孩,他让小孩绑着线,线的另一端在房子上,小孩走,线就会变长,老人说这样小孩就不会迷路了。然后他就回去继续自己的研究。老人后来读到,所谓的记忆,其实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到记住为止。小孩就在这个时候,走到了所有线都扯完了。便开始沿着来时的路,把线慢慢收回。

  老人教小孩学会了骑车,并且从一个细节发现,他已经不再沉迷于书中的内容,而是踏进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的记忆得以保存,这个细节,就是他从一本书中撕下一页,这一页画着一幅画,看画风应该是小孩画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老人如此展示道。

  父女:

  在一所有着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密闭房子里,有两父女,房子里只有他们两个,这两人生活十分规律,在上好的环境里吃很好的食物,而且很讲究地坐在桌子的两端,父亲每天都问女儿做了什么,女人不是说练琴了,就是背书。显然两人的失忆情况没有外面的人严重,女儿多次表示想要出去,而且从两人谈话的内容可知,那些在外面流浪的人当中有一些曾经住在这间房子里的。这里显然是一个避难所,或者还有其他类似的地方。但没有答案。

  父亲看着画中的大海,哭了,他大概也是很想出去看看真正的大海,但是不能,因为出去就意味着会更快失去记忆。

  女儿每天都需要做一些记忆测试,之前都是恪守本分地在做。后来她真的很想要出去,自由真可贵啊!她便乱弄一通,后来趁着父亲在睡觉,她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但她仍会忧心自己的父亲,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荒草中,迈向未知之中。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某一个部分,看到其他评论有人说希望故事展现一些人因为失去记忆继而也失去了情感,这个想法不是不可行,但是那就会是其他的主题。这个故事讲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烈的情感,每一个人都如此。他们正是我们自己。

  《余烬》观后感(八):我是快进看完的

  关于长久记忆或者短时记忆消失题材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了,记忆碎片就是一部比较成功的。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几乎没有对这种记忆消失现象的背景过程以及未来做出任何解释,一直在围绕着人们不停的找回记忆又再度失去记忆的循环。

  电影里有些场景降速是为了给观众一种思考及感受的空间,然而这部电影对于环境及人物的移动方面过多的镜头反而显得十分拖沓,不得不一直在摁着手指下的快进.....

  电影分几个线路,中间也没有任何的交叉,分别是一对貌似的夫妻的男女,一对在高科技(为什么地堡里的科技会比外面发达那么多)地堡里还未感染(为什么在地堡里就不会被感染,感染方式到底是什么)的父女,一个到处行恶的男子,一个到处游逛一个字也没有说过的小女孩和一个想研究记忆缺失却不太可能的老头(也许是小女孩的爷爷)。生活在外面每一个人都处在寻找记忆寻找生活却瞬间又什么都忘了的痛苦之中,他们有人想要亲情伙伴,食物,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他们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循环,罐头里的食物终究会吃完,他们终究会死去。而地堡里的人一个出来后会是同样的下场,一个可能老死或者饿死在地堡里。

  如果说主题的话,可能就是记忆对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吧。“正因为你有那些记忆,所以你才是你”,父亲面对准备放弃记忆追求自由的女儿无奈的说到。有了记忆,我们才知道谁是我们值得珍惜的人,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除了最基本的吃喝睡还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走过的路。

  《余烬》观后感(九):时间如雪,覆盖一切

  不管电影看没看懂,也不评价它是好是坏,我只说说我的想法。

  我说我觉得不合理之处。

  1.从一开始到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像是经历过一场巨大浩劫。在这里,我并不明白电影布置这样的场景要表达什么,如果说是地震之后的情况,那倒是很相似,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只是失忆吧,还有就是随时随地的失忆。那为什么这么残破啊,人类文明虽然忘了,但是房子不会自己变成残砖剩瓦,这是过了多久了,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破落了多年的无人区。

  2.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呀,水,空气,接触还是辐照什么?地堡的存在如果说是合理的,那么水和空气必定不是传播途径,辐照的话,呃,最后来看也是不可能的,那么接触,这如果是的话,想想也不会是这样的场景,都会被隔离了吧?所以说,并不是是人就失忆的,得靠某种原因,那么 有正常人,却没有在外面没有晃悠的正常人这本身就不合理吧。毕竟外面的世界才是希望。

  3.就算失去记忆,本能还是保留的,就像饿了要吃饭,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本来是忘了食物了的,(如吃黄桃罐头时,不知道是甜的),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总能精准的找到吃的,(如情侣去找东西时,拿了 好多吃的,并且认识水)

  其他的暂时不说了,毕竟我应该是没看懂,也不好妄评。

  《余烬》观后感(十):文艺的浪漫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

  这是一部稍显文艺气质的科幻电影。陈奕迅有首歌唱的是“十年之后,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影片是属于:“十分钟之后,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设定: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会怎样?

  电影没有交代起因,上来就是断壁残垣,一副浩劫后萧条的大环境。上来可能一头雾水,你甚至无法从他们毫无逻辑的话语中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听到的更多的词是“我不知道”。后来逐渐明白,似乎有一种病毒,致使人随时随地失忆是人性的本能还是保留的,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感染了,貌似只有两位幸存者免于感染,在郊区的地堡。从一定的角度很像僵尸电影,“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有这样关于记忆的电影很快能让人联想到《记忆碎片》,主人公想尽办法对抗遗忘。

  电影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是分几条线路,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姑且叫“底层群众”吧,表现为无所事事的游荡,其实所有人都是游荡,只是行为不一样。还有暴戾小青年,“打砸抢欺”,毫无理由地发泄,当然出来混早晚要还,他也有被欺辱的时候,那瞬时的被强暴痛不欲生想去楼顶一跳了之,但哭着哭着就忘记为什么要哭,立马做回自己,朝着楼下扔酒瓶子吓唬行人为乐,唉?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谓的心宽,现实中一个人失恋了、受伤害了等等刻骨铭心的想要忘却的事情往往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但在电影中这样似乎很好,虽然在我们清醒的人看来这种没心没肺的行尸走肉是那么悲哀…

  其次是“中层阶级”,这一层面的人的失忆是很文艺的,占得篇幅也不小。主要讲述醒来的两个男女(应该是情侣),在一间破公寓里的一个被窝一同起床,失忆嘛,醒来肯定互不认识。但两人胳膊上都绑着布条,两人似乎也意识到可能彼此之间有某种关联,于是试着相处,这有点儿意思,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的纯纯小情侣,我给你取个名吧,我也给你取个名(*^_^*),很自然的,这又不是封闭空间,不能老宅着,他们要出去找间更好的房子,女方还担心本来就脑子不好使,再找不到回来的路可怎么办?男方的行为与鼓励似乎就在表示,有你在我身边的地方就是“家”!于是手拉手来一起走~俩人瞎逛到了教堂,潜意识里似乎感觉以前来过,但是病毒嘛,唤不醒记忆,不过教堂这种神圣的地方即使再破败也散发着浪漫的气息,随着天色渐晚,两人也就先安定下来,这个地方有点儿感动,两人意识到他们连以前睡觉起来的事儿都不记得,手里又没有身份证户口本,万一第二天早上起来互相看着喊“逮流氓”那该多尴尬,于是俩人围着篝火,不!睡!辣!只为一直记得彼此。但毕竟不是上夜班儿的,身体是最诚实的,果然,第二天早上起来…好在没打起来哈,二人又开始了重新起名字,走走走的模式。不幸的是女方踩钉子了,哎呦男方慌张地暖起来,你呆着别动,我给你找水冲冲。作为我们明眼人心里一紧,你那智商出去了可就回不来了啊!你媳妇儿就丢了哇!(⊙0⊙)…果然吧?男方拿到水就不知道干啥了……后来啊…您自己看吧,不剧透了。这样貌似每天都是新鲜如初恋也很好对吧?注意就是一定要不离不弃啊!所以说真正相爱的人即使重新认识一百次,即使在那一刻将对方遗忘,只要遇见了还是会爱上彼此。

  第三姑且叫“高级阶层”吧,一位学者也未能幸免,守着一屋子书没了记忆也是枉然,这也是我们所怕的,跟狗熊掰玉米似的学一天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是谁也不想的。学者自己也苦恼,我会骑车,砍柴,这些都属于肌肉记忆,现实中也是,挺有意思,骑自行车,一旦会了即便隔了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好神奇…

  最后就是“幸存者”,一对父女,那种孤独感我们应该能体会到,他们倒是很清醒,那又能怎样?也许隔离比失忆更可怕,与世隔绝,坐井观天。时间长了女孩不顾父亲的劝阻执意离开地堡,女儿想要自由,哪怕没有记忆;父亲理由是有了记忆,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我这都是为你好,我倾尽所有给你我认为最好的爱,你怎么就是不理解?看看,是不是很像我们和父母一样?问题是,在那样的环境里,记忆真的有用吗?女儿单独给父亲拉着哀婉的大提琴,全天下就这么一个观众,这个画面对于我还是比较震撼的。所以即便有艺术相伴,依旧是精神贫瘠的。女儿不止一次以泪洗面,终究决定出走。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这部电影的脑洞开的很好,给人留白想象的空间很大,当然同时存在的一些小细节bug不能细究,比如这种病毒到底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等等?如果让我继续开开脑洞,现实点我估计也没什么可挖掘的了,最后的结局不过是人类消失,因为食物终究会吃完,又没有生产者,除非吃草啃树皮。

  总之,这部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你的脑洞更大,你看完后可以试想下还会有怎样的发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