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父俱乐部》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神父俱乐部》经典影评10篇

2018-04-20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父俱乐部》经典影评10篇

  《神父俱乐部》是一部由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罗伯托·法里亚斯 / 安东尼娅·泽格斯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父俱乐部》影评(一):本片的天主教角度背景

  天主教是平静 干净 而又神圣的 任何人都不能去玷污它 它就好像一块美玉 只可小心翼翼的欣赏崇拜

  神父是神圣在人群中的代表人类之中最干净 最善良的一群 然而人类又岂能不犯错 于是四男一女 五位曾经的神职人员被关在一间小屋子里 一旦犯了罪过 这些神职人员就基本上自动脱离和上帝关系等待他们的 大概就是永远住在这间海边不知名小屋子里 直到死去 教会提供住所和餐饮 而他们则每天继续祈祷念经做礼拜 也算是赎罪

  如果是你 你要如何打发这没有尽头的赎罪的日子(从片中可以看出几个人都不认为自己做了错事)?

  更何况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本来隐居在小镇 相安无事 突然来了个人揭你们的老底 满口的精液 包皮 爆菊 正常人都听不下去 更别说连婚前性行为和婚后人工避孕都不许有的天主教徒

  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个可怜的人更有可恶之处 因为他从小的性经历 让他对神父产生了奇怪的性心理 视神父为爱情和性快感来源 像一块牛皮糖一样粘着这几位了

  一切只能越来越糟 从一开始就注定越来越糟 也给了我一个思考 似乎恶就只能产生更多的恶吗?什么又是这些罪人救赎呢?

  《神父俱乐部》影评(二):人性和神性

  其实不太敢说自己看懂了,尤其看到豆瓣简介的最后一句:导演做到了教堂所没有做到的是,并不是简单惩罚一个替罪羊,影片实际上严格遵守了基督教中关于殉难的规则仪式。很遗憾,我对“基督教中关于殉难的规则和仪式”并不大懂并且也并没有看出来哪儿是殉难。开头那个砰吗?我甚至并不能说太清楚,这个到底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关于人性和神性。他们认为人是有原罪的,那么神呢?并不认为,人身体现出恶的一面时候,就说是人性,体现出善的一面的时候,就是神性。人本来就是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好的就归上帝,坏的就归撒旦,上帝你脸怎么这么大呢。用定义或者标签或者一种标准来进行划分的时候,先问一下谁有这个资格。上帝不是一切的挡箭牌。上帝说这个锅特么老子不背。上帝只是被利用。

  死了人了。上面来人调查真相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失序和失控的club重新抓在手里。禁酒,行为规范,属于精神控制。谈心,各个击破,揭老底,等待检举揭发立功赎罪,属于精神威胁+摧毁。赛犬是最后的焦点。碎碎念的流浪汉是随时可能撕破遮羞布的定时炸弹。那么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拆弹工作里。每个人都有了把柄。而因为狗而精神有所慰藉而更为坚持一些的那个神父随着狗死而近乎崩溃。上面来的神父将这个炸弹保留了下来。即使做出了永远保守秘密承诺。炸弹仍然是炸弹。失去狗的神父反而更能接受新加入的伙伴。本来他就因为自己曾经犯下的罪孽对这个不幸的流浪汉满怀同情。而这个人的存在,无时不刻提醒着其他的神父和修女他们做了什么。

  那几个年轻人,很有意思,他们才像是一道光。养狗的神父在接近他们一段时间后给他们钱希望帮他把那个流浪汉赶走,但被他们打了。那个女孩子说,本来好好的,你毁了这一切。男孩儿说,谁要你的钱,你以为我们是那种人吗。神父跌跌撞撞离开的时候,脸上的那种无地自容的挫败感,进门又看到soulmate躺在地下,动手的居然是身边最信任的人。抽搐着缩在椅子上的那一段,还有和修女对视的那两句,不。张力爆表啊。

  《神父俱乐部》影评(三):暗与光并行

  8.2分。

  影片使用了一个经典类型片结构:从杀人案出发,调查五人的过去,从罪中分解出他们的善;但引入之前的罪案导火索之后,悲剧发生了,善变成了恶。结局交易,貌似是一种背后的妥协。

  但其实,影片立意很高。开头提到“上帝看光是好的,所以把光与暗分开了”,但他是否就抛弃了暗呢?

  首先它肯定了五人虽然有罪但“善良”、“信仰”的部分。调查员的访谈中:训狗牧师同性恋,虽然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不去发生性关系,但在向教会忏悔时,被误认为娈童癖;白胡子牧师曾经参军,把士兵祈祷时承认的罪名都藏了起来,却被认为是窝藏犯罪;精神病牧师其实一直在说实话,只是语言表达不出来;脾气暴躁的牧师把没人要的孩子卖给没有孩子的父母,被认为贩卖人口(私以为“卖”与“送”在这里更多是法律上的区别道德概念上区别不大,至少他出发点是善的)。

  影片的光影很有指向性。海边的曙光房间窗户亮光背景,都可以看做他们心存上帝的明证。当然,晚饭时斑驳的灯光路灯、篝火之光都透露出某种诡异氛围。在这里,光与暗是并存的。

  其实导演一直在表明“他们是生活在暗中的信仰者”。他们共同诵经、颂歌,一起享受赛狗的快乐,但他们心灵也受过创伤,因此一个外来人的到来,他们是会防备的。因此,对于自杀案他们没有说实话

  牧师的自杀当然是来自于罪恶感,但对于此案的关键人物——胡子男 来说,性爱反而是上帝的恩赐,一种神圣,就像上帝把精子带给玛利亚生出耶稣一样。因此,性侵事件是暗与光的结合体,光的一面更多在于,那是他的第一个男人,他们是相爱的。

  正因为爱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恩赐,所以当五人计划杀掉狗,而把罪名嫁祸给胡子男时,他们也就亵渎了爱与上帝。然而我们看到,上帝依然在拯救他们。我宁愿把胡子男挨打看成一种拯救,他的罪名是口无遮拦的逼死一个牧师,且还在继续逼迫其他牧师。而与此同时,训狗牧师遭到拒绝并挨揍,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回到家里,修女也没有被训狗牧师原谅(受到惩罚)。这些惩罚,也就带来了最后的拯救

  最终,所有人坐到桌子前,达成了一种“和解”。这种和解并不是罪恶交易,更像一种信仰上的共通与理解。每个人都得到了惩戒与拯救,暗与光依然同在,但他们仍然是虔诚信徒,也是幸福的人。

  此片的理解在法律层面是行不通的:他们的确都是罪犯。但是这样理解也就失去了很多乐趣,显得扁平。影片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而是充满希望与谅解的。而它等同于“聚焦”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神父俱乐部》影评(四):光的黑暗

  《聚焦》和《神父俱乐部》都是2015年的片子,虽说《神父俱乐部》无论在票房还是声势上都要弱于《聚焦》,但我仍旧认为《神父俱乐部》拍得比《聚焦》要更好一点,甚至可以说,更有警示意义

  可以说,《聚焦》的故事着重在一群记者基于良心坚持不懈揭露教会的过程,对于天主教教会内部的问题,也只是掀开了牧师娈童和鸡奸的冰山一角。而《神父俱乐部》更着重于揭露这些神职人员乃至于教会内部的黑暗面,除了娈童和鸡奸,他们还酗酒、赌博(赛狗)、贩婴、虐童和包庇罪犯,虽然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让神父对于这些指控作出正面回应,但基于他们在影片中的行动作为人们对于这些指控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到确认。神职人员本应将上帝之光带到人间,但正如光也有黑暗面一样,倘若他们的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敞亮,那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神父俱乐部》里对于天主教中普遍存在的娈童想象泄露得更加彻骨,通过精神不稳定男子一言一语的指控,我们看到了这些神父是如何一步一步诱骗涉世未深的孤儿小男孩落入圈套的。

  “他们开始摸自己的老二,通过摩擦包皮来自慰,包皮前后移动直至射出精液;他们还调戏我们,他们刺穿我们的肛门,说我们结婚前应该要保持处子之身,所以刺穿肛门是唯一的途径;把屌塞进我们的嘴里,因为我还小,嘴巴还没有牧师的屌大,所以有时候会受伤”、“他还说,如果我吞下精液,那么我将直接进入天堂,因为神职者的精液是圣洁的,它来自上帝的荣光,主耶稣也是通过上帝的精液诞生的。”这些污秽直白台词在《聚焦》中被刻意回避,因为长大后的人们不愿意再谈起他们被侵犯的细节,但在《神父俱乐部》里,这个精神有些失常的男人一字一句,全部说了出口,上帝的光辉变成了牧师的精液,而贯穿光辉的途径便是吞咽他们。

  这个失常的男子一再跟两个牧师强调,自己不是同性恋,自己是正常的男人,过着正常的性生活。但是片中当裸女试图挑逗他时,他无法跟她完成性爱,他希望裸女用手插她的屁眼,裸女最后让他滚。他害怕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然而他的的确确已经无法成为一个异性恋男人。他在跟梵蒂冈来的教堂主持忏悔时说到,死去的那个牧师,是他的第一个男人,他深沉疯狂爱上的男人,他第一个发生性关系的男人,从这个牧师身上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深沉的爱意,然而这个牧师却抛弃了他。牧师最后找了其他小男孩吗?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这个可怜的男人像是不再得宠的情人、像是没有新鲜感玩具,被牧师抛弃了。

  被曾经赡养你长大、日以继夜发生性关系,并让你深深爱上的人抛弃是什么感受?我们无法想象和切身体会的这股愤恨与绝望涌上他的心头,让他行为和心智开始失常。他在报复吗?然而他最后也没有赢,他最后仍旧是受害者

  四个神父,各自携带不同罪名来到这个庇护所,这里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罪孽,也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审判,这里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天堂一般的存在,然而梵蒂冈来到的教堂主持却想要关闭这个庇护所。于是他们相互说谎、互相包庇,企图坑蒙拐骗逃过一劫。观者原本以为教堂主持与庇护所中的所有人是对立面,以为他们的存在就是戏剧冲突,没想到最后又来一个反转,当失常男子问他“你上一次射精是什么时候”、“你有和小男孩做过爱吗”的时候,他尴尬地笑了,他有没有做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为了将天主教的黑暗面,为了将这些秘密封存在这个庇护所里,他和其他的神父策划了一个新的罪恶。

  以谎言遮盖另一个谎言,连神职者也未能逃过这些人性的弱点和黑暗面。《神父俱乐部》的故事真实地有些可怕,对天主教几乎是致命性地批判。所谓的神职者,不过是躲在教堂下苟合的普通人罢了。

  这样的片子出现,当然可以擒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影片。不单单是因为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太敢拍、太会讲故事了,也因为这样的题材可以体现出西方的“民主”。

  批判天主教也成为了近年的政治正确,所以从《达芬奇密码》、《聚焦》到这部《神父俱乐部》都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和很高的票房。大概惨就惨在天主教吧,毕竟宗教和民主本身就是对立的,宗教就是为了控制(甚至可以说愚弄)人民而存在,而当人们意识到他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对抗宗教,他们可以自由去导论宗教的是与非、光与暗的时候,宗教的没落期就开始了。大概这也是为什么梵蒂冈来的教堂主持最终决定将秘密留在庇护所的原因,如果这些秘密公之于众,天主教基本就是危在旦夕

  民主基本上是间接折寿了天主教,这么多反基督的电影拍了出来,而且拍得都不错,且纷纷得奖加大观众群,让人们对上帝越来越存疑,也对天主教内部的黑暗和混乱更加不满。为什么ISIS会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穆斯林文化在西方世界现在变成了一个隐形炸弹?那就是因为这些原本信奉天主教的传统国家现在纷纷都揭竿造反了,但是没有人拍反伊斯兰教的片子,因为信奉伊斯兰的国家都在全力拥护这个宗教(大部分都没有民主,不得选择),导致现在伊斯兰的坚定信众数量就已经要吞噬天主教,颇有些自食其果意味。但一个宗教如果真的足够好,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聚焦》和《神父俱乐部》这部片子,有黑暗才有光,有现实才有反思

  正如片中的同性恋牧师说过的那样:“起初他们说同性恋是恶魔之子,后来他们又说是上帝创造了我们。”不仅仅是宗教,我们对于罪孽的认知也不断在改变。或许有一天,当人人都开始作恶而不自知的时候,我们会重新回到上帝和宗教的怀抱;但也有可能,我们真的消除了所有人性中的黑暗面,心存善念,善待自己和他人,那么到那时候,我们也不再需要上帝之光了。

  《神父俱乐部》影评(五):这个房子无锁无栏杆,但是它却像个监狱

  四个神父和一个修女住在一个房子里面,他们生活很规律,每天祷告唱诗,闲暇时间训练一只意大利灵缇犬去参加小镇上的赛跑。有一天来了一位新神父,要在这里长住,生活的宁静就此被打破了。一个年轻男人来到房子前大声控诉新来的神父猥亵他,神父在房子前自杀。梵蒂冈教廷派了一个调查员来调查这次自杀事件。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个房子的作用,教廷把有罪的神父送到这种房子里居住,房子一般都在偏僻村庄里,以避免外界舆论。这个房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地点。调查员开始一个一个的与神父们谈话,他们不为人知的过去渐渐被观众了解。调查员称他们为罪犯,并和修女宣称自己来的目的就是要让神父们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被遣送到这里来,他如果查出任何对教会不利的事情,就要关停这个房子。而神父们和修女隐瞒了关于那个年轻男人的真相。

  调查员质问神父们知不知道自己的罪行。第一个神父在战争时接受士兵忏悔,士兵们向他诉说自己做过的所有可怕的事情,但是神父把忏悔记录都烧了,他觉得别人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情。第二个神父是个同性恋,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人发生过性关系,却被教廷指控娈童。第三个神父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他一直在告诉调查员真相,却被调查员认为都是他想象出来的故事。第四个神父把没人要的孤儿卖给无法生育的父母,被指控贩卖人口,而他说自己只是想让无助的孤儿和可怜的夫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无法说他们无罪,因为他们在房子里酗酒作乐,给赛狗下注赌博,但是也无法忽视他们人性中的善良,他们曾经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多少带着些善意。他们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上帝说他们有罪,他们就要在这里赎罪,赎一辈子。可能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吧,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带着自己的私欲,只不过在这个房子里这种私欲和罪恶被放大了,人性的黑暗面展现出来。调查员给神父们禁酒,他说,这个房子没有锁,你们想走可以随时走。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一个没有锁的监狱。房子只是一个象征物,它象征着教会和这个宗教。如果你觉得这是个关于揭露天主教黑幕的电影,那你就错了,结局的惊人反转给了电影更多的可讨论角度和更高的立意。

  影片一开头打出字幕,上帝认为光很好,所以有了光明与阴暗。光明和阴暗永远是共存的,有光的地方一定有影子。所以人性才会那么复杂,无法用好和坏来定性。影片很犀利的讨论人性和宗教,这其中那么多的矛盾和无解。年轻男人可以站在房子前用各种不堪的语言控诉神父性侵,但是在神父死后又说自己一直都深爱着他。海边的那群年轻人可以肆无忌惮的讲起自己以前干过的肮脏交易,却在训狗神父提出想让他们帮忙用暴力手段赶走年轻男人之后觉得受到了侮辱而愤怒。

  影片的色彩在后期时加了冷色,偏青蓝,就算是开头时阳光下的光斑,都显得不那么温暖。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不再有阳光,高潮发生在晚上,更凸显了黑暗的故事基调。在拍双人谈话时正反打用主观镜头,并且用广角和偶尔的虚焦拍出的人脸表情扭曲又奇怪。不同场景下的谈话的切换使影片显得跳脱。大提琴配乐在故事高潮时加快,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留白。

  关于天主教的电影同一年有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那部电影是从外部调查入手揭示天主教神父娈童真相。而这一部是一个天主教内部的故事,少了些类型片的程式感,更像一首诗。结尾似乎像是一个各方的妥协,也像是一种命运。这是一种自己什么都无法改变又无法逃离的深深无力感。就像是我们无法逃离的生活规则和试图改变但是发现其实无法改变的这个世界。神父在训狗时用一根长杆绑着肉甩圈,狗就会跟着一圈一圈一圈的跑,不知道停下。真是个很神的隐喻啊。

  (欢迎关注MovieFoodLove公众号,看更多好电影)

  《神父俱乐部》影评(六):《赎罪俱乐部》:没有赎罪,只有罪恶

  (芷宁写于2016年5月31日)

  执导过影片《智利说不》的帕布罗·拉雷恩执导了这部《赎罪俱乐部(El club)》,较之前者,个人更偏向于后者,后者也不像一些人所言的那样,是一部以另一种表现手法呈现的《聚焦》,它所要涵盖的内容要比《聚焦》广一些,而《聚焦》在纵向方面则走得深一些,何况这两种影片的风格并不太具有可比性。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叫做《神父俱乐部》,由片名似乎可见影片的剧情涉及人性与宗教信仰,事实上,这部影片的立意大有揭开部分神职人员的罪恶之嫌,更有触及到宗教所谓的神圣被人性腐蚀的部分,但似乎又不仅仅于此,它想要表达的或许要更多更远一些,而剧情的走向也令人难免想起艾默生的那句话:“人人都不时地受益于自己的罪薛,就像植物都以粪便为肥料一样”。

  影片的基调压抑阴暗,至中后部分,讽刺意味渐渐增强,还有那么一丝荒诞性,当不名誉变成一种普遍现象时,要做的是无情揭露,还是刻意隐瞒,片中,那位由上面派来的调查员、这个体系内的人的选择,凸显了一个事实——现实世界的利弊总是优先于那些高贵的条条框框的限定的。

  片中的“赎罪俱乐部”这个用途特殊的具体而微的宗教团体,仿佛映射着仿若病入膏肓老者一般的宗教世界,而那些经年累月深入骨头的罪恶已无法清洗,也无法消失,且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原本有着黑历史、已属“戴罪之身”的五位神父和一位修女,在位于偏僻地方偏僻街道偏僻角落的一座二层楼里,修行赎罪,每日里诵经、吃喝、休息、养狗、训狗、赛狗赢钱,日子过得惬意自在,那情形根本不像是在蹲“监狱”,倒像是在度假,若不是新来的一位招致了灾祸的话,这样的日子或许还会延续下去。

  影片的镜头大都有些刻意的变形,这直接促成了片中人物面孔的些微扭曲和所处空间的轻微拉伸或挤压,其中修女莫妮卡那带着点神秘又带着点神经质的笑容,在这样变形的视角下,于不同的戏份中,显得别有意味。她的笑,期初给人效仿圣母般的友善,当她被上面派来的人问询实情时,那笑容开始变得莫测,变得“官方”,当她要骗人时,笑容便有着虚假敷衍的感觉,当她被揭穿时,眼神中闪过一丝阴冷,笑容则变得趋于狰狞,还带着股子凌厉,令人不寒而栗。由此,观众完全可以相信她那些曾被亲生母亲指控过的罪名或许都是真实存在的。

  饰演莫妮卡的演员安东尼娅·泽格斯,将片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饰演得颇有层次感,明明看上去类似的微笑,却偏偏显露出不同的表情信息来,令人叹服,而当谋划默契地通过,由她来具体实施的杀戮和诬陷正在进行中时,人们会相信乔叟的那句话:“有罪是符合人性的,但长期坚持不改就是魔鬼。”

  片中的用光颇有深意,“上帝看光是好的,所以把光与暗分开了”,但上帝并没有放弃暗,片中光线的明暗变化,仿佛追随着这段话,而冷色调的环境氛围、偏粗粝的摄影风格和那些用意明显的打光特点都仿佛在追寻着什么,言明着什么。

  莱蒙特说:“只要人活着,罪恶就存在”,出发点良好的避免罪恶的调查,却招致了更多的罪恶,而这个罪恶的高潮则是在平静的基调中酝酿并实施的。那个最终被收容的“胡子男”,有着古怪的宗教观,也有着先入为主的“爱情观”,看上去是受害者的他,也为非省油的灯,那长长的药单预示着,在将来的日子里,俱乐部的生活不会平静,罪恶只会招来罪恶,而那只善于奔跑的灵缇犬则已成为最无辜的那一个。

  “罪恶靠隐瞒为生”(维吉尔语),为了维系一个千疮百孔的体系,每个人都隐瞒了些什么,于是罪恶长在。

  (杂志约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