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化苦旅》小说摘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文化苦旅》小说摘抄大全

2018-04-18 23:36:07 作者:余秋雨 来源:文化苦旅 阅读:载入中…

《文化苦旅》小说摘抄大全

  1、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轨迹,一种沉闷重复。 ----余秋雨

  2、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把绳索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余秋雨

  3、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余秋雨

  4、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孤独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5、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余秋雨

  6、时间力量
只能靠著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
不能拿著一张照片轻鬆地去看。
一轻鬆,全都变味。 ----余秋雨

  7、我到过一个地方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 ----余秋雨

  8、路,就是书。 ----余秋雨

  9、即便是在一种近似先天定位中,
往往也能追寻到前人徘徊的身影
那我们又何必把这种定位
看成天生血缘呢? ----余秋雨

  10、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们有时又会感到烦心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 ----余秋雨

  11、一切伟大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余秋雨

  12、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余秋雨

  13、先不讲彼岸,只讲此岸。先不讲天堂,只讲地狱。先不讲星星,只讲乌云。 ----余秋雨

  14、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余秋雨

  15、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余地,也许,正是对这种可选择性的承认与否定的幅度,最终决定著一个人心理年龄,或者说大一点,决定著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生命潜能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

  16、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余秋雨

  17、吴山庙的钟声又响起了,和尚们诵经声也响了,悠扬婉转低沉又绵长,老师笑了笑说:“好了,佛在说,动身吧” ----余秋雨

  18、单向完满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余秋雨

  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余秋雨

  20、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 ----余秋雨

  21、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余秋雨

  22、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美丽悲观。 ----余秋雨

  23、在这一点上他像一个最单纯、最执着孩子,一定要做一件事,骂他、损他、毁他,都可以,只要让他做这件事,他立即可以破涕为笑。 ----余秋雨

  24、不知天高地厚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的人伦定位、语言定位、职业定位以及其他许多定位把重重叠叠地包围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
草堙路,这便是老。 ----余秋雨

  25、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余秋雨

  26、看了一会儿,听了一会儿,我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一种千年不灭的信仰所化。
这样的观看是一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闭馆之后的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的山脚下独自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绪稍见头绪。 ----余秋雨

  27、人类常常产生“高于自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必须放弃。 ----余秋雨

  28、人民 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透彻的生 命。 ----余秋雨

  29、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 ----余秋雨

  30、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代价。《西湖梦》 ----余秋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