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10篇

2018-04-20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10篇

  《李文漫游东湖》是一部由李珞执导,李文 / 左炎 / 小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一):和《李文漫游东湖》平行的世界

  http://read.douban.com/ebook/2433693/

  《闪存或者U盘里的人》:发生在湖边的故事:捡到一个闪存里面住着人;鱼吃了皇上的脚皮成了精;警察到处在找一个精神病人。导演李珞拍摄新电影期间恰好捡到一个U盘,我就以之为题材画了这个与其电影平行的故事。

  真真假假的故事,分为三部分:中间的番外篇指代湖水仿佛一面镜子将整个故事分为两半,并互为镜像。若要了解此电影的更多八卦(当然和电影无关),请君阅读漫画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二):东湖生态——社会人心的生态

  在香港电影节看了两部电影,本来当晚该放映的是《老石》,改成了本片,还是看了,没有失望,没有震撼,更多的是内心惆怅

  东湖的湖水拍打堤岸,

  浪花依旧溅起,

  只是一年不如一年所及的范围大了。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人类改造世界,一天一个模样

  一辆过山车呼啸而过,

  满载到拐弯处就尖叫的青年

  另一辆过山车呼啸而过,

  满载到拐弯处就尖叫的青年,

  更多的人还在持票排队……

  或许,新建的游乐场地基并不那么牢靠,

  因为,那本该是东湖的地盘。

  看着影片开头,两位青年为了东湖保育颇费心思,收集着周围人对东湖的记忆,想在想想,觉得“纪录”这个词有些悲凉,因为事物总要消逝,而有时离去改变意味失去,纪录也只能是一部分而已,其实人们身上都带上了那个时代自己留下的烙印,现在回顾,或好或坏,总是一段记忆,内心总会有些想说的话吧,这些人的话,虽说都是关于东湖,但主题又都是关于别的。

  影片算是没有主题,又算有一个主题,因为一切都围绕东湖展开,那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或许,应该称它为一篇电影散文

  当李文出场,故事才真正开始。跟着民警李文,开始了漫游之旅,闲散舒适,而观众更多的像是跟着李文在东湖转悠的旁观者,觉得导演将电影营造得很有纪录片的真实感,极少的配乐让它十分严肃,剧情也没有跌宕起伏,一切都沾染着生活气息平常普通政府内部的新机场选址会议,李文答应帮领导儿子新房作画,调查案件,与年轻人讨论入党动机等等这些事情时,我们觉得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当我们抽离到电影院观影时,可以感受到这些事情处处讽刺戏谑,在大家看得无奈的同时,也惊醒大家,但是当我回到现实社会,似乎又觉得无能为力,继续在麻木中过活。

  看到官员选要把新机场的选址选在东湖上,摧毁武汉人的一方澄净湖泊时,看他抽着香烟表情自然,嘴里说着我看现在城市高楼大厦蛮好时,这样的内地官员是否为同场的香港观众又塑造了一个愚蠢可笑形象,看到这里,内心已经感到阵阵羞愧与无奈。但是,这样的官员形象是否又太过于愚蠢,只能祈祷现实中不会存在才好。

  跟着李文,漫游了东湖,更确切的说,其实跟着他,游历了一番东湖旁的社会,一个体制内人员的生活日常,这湖承载的是一个中国社会,一个普通人官场身不由己。东湖周边充斥着记忆,充斥着一个个人圈子,在湖边,就必定和圈子搭上关系

  李文的一大爱好是收藏老照片,似乎对文革时期的照片还颇感兴趣黄沙与毒烟弥漫天空的下午,李文对着照片上挂着牛鬼蛇神牌子的文革被批斗者唱起了歌曲“我爱我的祖国”,那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啊!!!爱国爱党者竟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一片赤诚对祖国,换来苦楚泪千行。

  在平静的东湖,似乎存在着反动势力,李文和徒弟在寻找一个到处传播东湖龙王谣言”的人。其实这人说的故事很有隐喻性质,看着似乎还是一名特别正常文艺青年,弹奏着轻快旋律,家里墙上都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符号,讲述故事的时候也特别平静,已经完全投入其中,但也没有过火的狂热,这个故事的隐喻真的蛮有趣

  李文是片中的主角,普通平常,和日常的我们除了职业有些不同,中国还生活着千千万万个“李文”,想要脱离世俗的樊笼,却也只能在生活中扮演好特定关系中该演好的角色,在私下里说的话彩带有真实色彩,这或许也是社会延续了千年的人情世故,身处其中却无法抽身。

  我们想要达到更好的社会生存状态,但对现实却也无能为力。最后,随着吉他的旋律,我们又搭上了生活的汽车,无法停下。

  :其实不太懂的是李文和那个女学生讨论同性恋和被阉割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用意,倒是给影片带来不少笑料。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三):散漫与真与散漫的深

  散漫的真与散漫的深

  文/苏七七

  看过李珞的《唐皇游地府》的观众,很难不对他的下一部作品产生期待。在历史文本与当代现实之间,《唐皇游地府》玩了一个很妙的本雅明式的“掏袜子游戏把手伸进袜子里掏呀掏,然后!整个袜子被翻转过来了!在所指与能指之间,李珞能保持一种整体感 ,使之不成为一种修辞,比如隐喻或象征,同时他还能保持视觉上的现实质感,以及幽默感与抒情性。——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但他的电影在形式上又是整洁的。这些统统都让他的电影“令人难忘”。这在一个影像过于泛滥的时代里,显然是因为品质极为独特,从切入点到方法,都自成一体,不属于哪个既有的流派或风格方向

  《李文漫游东湖》与《唐皇游地府》当然一看就是出于一人之手,但结构上有显著差别。《唐皇游地府》67分钟,而《李文漫游东湖》有117分钟,前者基本上是一个虚构类叙事作品,后者则在纪录和虚构之间更为暧昧不清。在李文开始漫游东湖前,这个电影有30分钟是冗长散漫的对东湖的存在状况的呈现:湖被越填越小,湖边建起叫“欢乐谷”的旅游景点,楼盘不停地拔地而起,还有一个武汉机场的计划是把整个东湖给填掉……武汉的当代艺术家发起一个叫“每个人的东湖”的活动年青人用喷漆在湖边的土地上画出这里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线……但李珞的特点在于,他的“社会批判性”不鲜明,不强烈,他的摄像头的观察清晰中带点儿空茫。比如趿着塑料拖鞋去喷漆的年青人,在身体语言上并没有手握正义叛逆,而像是:东湖是一个存在,东湖被填是一个存在,抗议东湖的被填在地上画出湖岸线是一个存在,而他就是附着于这个存在的存在。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发起者,而是一个存在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形式上近乎卑微,但是只要是一个行动,就不至于彻底的虚无。这个时代的真切的虚无感,不是在形而上层面上产生的,而是在底层失去了原来的家与原来的生活方式渔民。他带着网溜回湖里打鱼,访谈者想把他引到是不是过去的生活更有趣时,他反驳:“现在不用干活了呀,整天玩。”但这个身上还淌着水,皱着眉头坐在岸边的前渔民身上,有一种整天玩的孩子一样茫然

  李珞有一种能力,他能把事件政治正确中,把人物阶层身份释放出来,因此真实而有趣。如果站在伟光正的对立面上,难免成为伟光正的镜像,而获取并自得于同样的高高在上的势能。而李珞所要呈现的李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有限的人。他低低在下,受到他限,甘于自限。他是个小公务员,但这个小公务员的存在,又可以通向神话与历史——这就是李珞的奇妙之处。

  出片头前,是一个大学生在湖边做社会学调查,李文接受访谈,他对大学生搞这些事情颇为不以为然,问:“想这些事情对你有什么意义?”但他虽在理论世事洞明,但实践中却并不得志。片头之后,观众发现,李文是公安局吴科长手下一个干事,并且领了在湖边找一个神经病的任务,开始了他的东湖漫游之旅。

  李文先是借着寻访神经病之机,找到湖畔的小小观音庙为母亲上个香。这个段落拍得相当好看:先是李文在景区大路上走着,树木蓊蓊郁郁,犹有自然的气象,不过身后有一男一女两个行人,男的接个电话中介不停讨论户型问题,声画对位体现已然撕裂的自然与文明的关系。然后他转进一条小路,幽僻处,无人行,镜头昆虫,拍朽木,山野之气扑来。李文找到了湖边的小庙,玻璃铝架搭的小简易庙,里面放着几个瓷菩萨像。虽然小庙简陋偏僻,香炉里的香却是插得满满的,可见并不少人来上香,李文也在香炉里上了三支香,水波漾动,黄花轻摇,世界貌似已经巨变,但还有点东西藏着不变。再然后他叫了一条小船,开始跟船娘打听那个在湖边晃悠的,说“有条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七十三岁的船娘说,龙真是有的,这边呢,有一边树林是被龙吹倒了,那边呢,还有龙生龙仔的洞。

  从一个体制内的命令开始的漫游,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密林与人心,进入了传统与神话。李文在漫游时,他新来的同事小左也在湖畔漫游,他瘦高,安静,抽烟,带着年青人一无所有孤单敏感,对世界的顺从,和携带着一个秘密沉默。李珞给了小左一些很长的片断,他的反社会性的部分,与李文的社会性恰成对照。昆虫的干了的残骸,被水卷去的蝴蝶,电影中穿插的这几个镜头,像是散文中穿插的一两句诗。是神秘的,死亡的,边缘的,那些偶然的必然的闪现。

  与小左沉默的状态同时形成对照的,是他滔滔不绝女性朋友,一起吃饭时,她的社会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理论的各种枪林弹雨向着李文冲杀过来。这一段是非常搞笑的,这个女孩一本正经勇往直前和李文的左支右绌气急败坏实在生动了,李珞找演员时,都相当大地保留了演员本身的性格气质,他给真实的人一个场景,一种叙事的可能

  所以李文这个人物,就开始挣脱小公务员这个身份设定,开始呈现出他另外的诸多面向。他画画不错,他收集老照片——在老照片这个向度上,历史的层面展开。那些集体照中一个个失去名字的人,那些背插着各种标签的被打倒的人,李文用一面放大镜细细地去看,这似乎也算一个行动:保存,观察。虽然他在大的行动上严格地遵守社会规则:为局长儿子的婚房,画一幅色彩悦目的油画尽职尽责地把草的颜色画好看。

  当历史的层面展开时,李珞用一个小故事把神话给加入进来,完成了“漫游东湖”的目的。中国的历史与神话,一直是互为阐释的。龙王,鱼,毛泽东派出所,观音庙,神经病,同性恋,老照片,画,树木,水。这些东西在叙事链上呈现,并且回环。但这个漫游,不是拼帖,而有散漫的逻辑与结构。散漫,为真与深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了空间。但真是让这个作品成立起来的,还是人物,所谓介乎纪录与虚构之间,其实人物真正给人这种感觉:他们既不是角色,也不是演员,他们是他们自己,而他们是真实的。

  电影中那个说“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要被控制起来的不稳定份子,说他自己是一只鱼,因为湖被填了只能四处晃荡,他的生活状态显然是个当代艺术家,还弹了一会儿吉他。——这个人物的混乱性,是因为故事的诸多要素要集中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解释,但他依然很真实,包括他是一只鱼这件事。李珞把所有的存在,现实的,神话的,历史的,话语的,提到一个平面上平等对待。但他依然不失去尖锐,电影的最后部分有一个远景,水光树影的湖堤,一个人在走着,然后突然被抓进一辆车里去了。这是个远景镜头,看不出是谁抓谁被抓,用吉他的声音作了提示。

  也许在这个漫游里,被收纳进来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无法提取出一个主导的情绪。李文脱了衣服到湖里去游泳,他游啊游,到水的中间,忽然抱住水中的柱子,做了一个恐惧的表情。这是对他坚决反对“阉割恐惧说”的一个嘲讽?但这个动作,这个表情,都太超出于电影中的李文了,它给漫游找了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是最有反思性,最有现实意义的吧。字幕起来时,镜头跟着两本水禽在湖面上起落,这是李珞式的优美,一种把存在感压得很低的优美,它从传统与自然中而来,依然粘附在我们身上,然而在这个优美上稍微过度一丁点儿,就失去了现实,失去了真实。

  首发于《看电影午夜场》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四):水中混合了汽油

  有意义没意义,都是对于受众来说的。

  虚幻与现实的结合。故事结构充满偶然的精妙。我知道自己没法去弄懂其中每个镜头的意思。因为到达是想表达什么?导演自己也只是写了个意。他自己没并没有想理性又有逻辑的表达。需要看第二遍活着更多遍的非典型记录片。清楚表达的是对城市建设认识的惆怅感。

  最后那个游泳到一根穿破水面的铁管面前,双手扶住它把额头贴了上去。这个镜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是运用了什么象征或者暗语的手法

  在卓尔书店看完此片之后,主演李文在放映结束之后出席,跟观众进行了观影后的交流。片中大量的段落都是他本人生活原本状态的记实。比如递烟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过,他在口述的时候,导演觉得这个有意思便拍了下来加到片中;又比如跟女权主义者吵架那个片段就是他们俩一见面就会掐架;还有那些老照片老物件也都是他本人收藏的,他是个收藏家。

  李文真人看起来五官轮廓比银幕上要立体一些。他直接坦言不想再跟导游合作。他更喜欢的是生活本身的样子。被编剧被设定被一遍遍重来的表演和拍摄都是没什么意思的事情。所以在合作的三部片中他最喜欢的是这部纪录了他生活的影片。

  影像是有力量的,或许一开始没有我们所期待的那么有力。

  但是,最虚幻而不真实的感触都是真实的。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五):漫谈

  之前看过李珞导演的《唐皇游地府》印象深刻,带着期待,五一节的晚上再次来到有度空间,和喜欢独立电影的朋友一起观赏了《李文漫游东湖》。

  东湖是我喜欢的,十年前出差来到武汉,无意中散步进入到东湖景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没有预期的惊喜,淡雅、恬静,还有大大的锦鲤簇拥到跟前水面。

  之前美女YUEXIN转发了一篇“东湖艺术计划”简介,让我对电影故事的背景有了些了解。电影开头接近半小时时间,是有关东湖事件的采访,被访者有环保志士,有老年村民,还有貌似干部身份的主脚李文,对影响东湖生态的欢乐谷项目,各自有不同的态度。因为不是面对官方的采访,大家也就不需要顾忌和冠冕堂皇。作为一介草民,面对如此大的动作,除了私下发声,还能做什么?!一个普通百姓的无力感透过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借着痴人的话,你动了龙王,有你好看的!人在做,天在看!面对浩瀚的宇宙,人类只是一粒尘埃,在地球村的戏台,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暂时过一过戏瘾罢了。就算是伟人,也终究逃不脱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电影巧妙之处在于,由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件,引来对人性的反思。神来之笔莫过于,李文面对着老照片,祖国母亲的吟唱。那一声声的呼唤,是无奈?是悲悯?是愤怒?还是控诉?!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主演李文,他一出场大家都会惊呼,这不是唐皇游地府吗?没错,他就是李文老师。感恩崔先生的推荐,和李文老师成为了微信好友,有机会对话电影的创作过程。李老师是学美术出身,正如我们猜测的一样,电影当中都是即兴发挥,本色出演。他本人是收藏家,电影中的老照片都是他的个人收藏,电影都是实景记录。表演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用表演。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六):纪录片的摆拍与真实

  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在开创了一种电影的纪录片类型后的岁月里,人们一直在讨论“摆拍”在纪录片是否允许。以至于后来的一些年里有人开始提出”直接电影“的口号,即是让纪录片的拍摄者永远处于被动的紧张状态,不介入,不参与。但这无疑是走向极端的,这样的记录方式让记录者需要具备非常强的预见能力,对拍摄设备同时也是一种消耗,徒增拍摄的难度,却只能得到看似粗糙的镜头,难以讨好观众。 《东湖》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虽然看上去有很多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采访镜头,以及一些跟拍。但很多场景其实是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我不怀疑剧本是提前没有准备好的,包括导演李文在面对采访时,也表示在电影中保留了很大程度自己最初的假想。一个对纪录片拍摄没有什么了解的人看到这里也许会失望,认为自己一定看了部假的纪录片,这与现今媒体普遍告诉大家,纪录片就是真实的,是老老实实记录的,这个概念很有偏差。 《东湖》中的剧情虽然是写出来的,有一部分剧情片的惯用手法和套路。但事件却是真实的,真实的事件下,在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实挺微不足道的,有的人可以给出a的反应,也有人会有b的反应。都是很难拿捏的,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呀,可演员也是人,使用演员的话,难道演员的感受就不能算纪录片的一部分么。在《东湖》中有男主家李文与女大学生吵架的情节,主题是关于“阉割”,他们吵得很凶,也很真实,但他们却是演的。效果出来后,这段却十分的真实,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矫揉做作,因为这两个人,其实就是在扮演自己而已。李文的饰演者平日里就时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而女生本身就是一名社会学工作者,有什么比自己演自己的更加有底气么。 真实与否,是评论一部纪录片电影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全部,我所认为的真实感相对于《东湖》这种还是比较遥远的,因为这部片子的观感其实十分的流畅,在剪辑上,也不会有寻常纪录片“跳接”的迹象。而在国内来说周浩的纪录片电影会比较的有真实感,因为他完全是参与式的,如他拍摄的《高三》《厚街》,都是参与到被摄者的生活中,从而获得对人物命运的同理,这是周浩自己的感情经历,同时也是观众能够体会到的。而我认为纪录片的真实感,视点其实是关键。有的时候,剪辑其实是对纪录片最大的干扰,当一部纪录片,以寻常剧情片的拍摄手法去呈现,就我来说是与电影间离的。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或者事的时候,是不可能会有特写的,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景别上的变化,每当出现这样的情节,就像是明摆出来告诉大家,大家快来看呀,我在摆拍。 在《东湖》中,很多场景摆拍的意味十分的明显,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疯子走在路上,突然从后面疾驰而来一辆面包车,冲出了几个人,将疯子绑入车中。而这个情节确是一个大远景,你会认为导演事先就预知了这个事件,然后走到很远处,将相机摆在合适的位置,然后等待一切发生么? 当然不会。但值得称赞的是《东湖》在视点上处理得很不错,首先有的时候摄像机后面的人是会与被摄人物交谈的,其次,在有些场景很明显为摄像机留了“人”的空间,如在一个场景中,一个四方形的桌子,摄像机的视点始终处于不变的状态,当然镜头确实有变化,但是看的位置却没有变化。这无疑是承认摄像机背后的人的存在的,而这个人是参与到剧情中。有了这样的视点,观众便能很容易的能够代入到影片中。 在类型片中,有一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通常会在悬疑类电影中出现,如《墓地旧约》,《中邪》等 。这样的伪纪录片形式的片子,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承认拍摄团队的存在,而且通常拍摄队伍的人不只有一个,故每当切换画面的时候,都可以看做是一次摄像机的切换,这样一来,既能满足随着剧情发展切换景别的需要,又能体现纪录片感。这说明上帝视角,幽灵视角的去处,正体现了纪录片中用“人眼”去看。

  《李文漫游东湖》影评(七):每个人的东湖,每个人的时代

  我在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看的这部片子的影展,有幸还和李珞导演进行了互动。只可惜应李珞导演的要求,互动内容不再放于网络。

  其实首先声明,其实李珞拍这部影片,只是想拍个故事而已,至于之后我以及大家的解读,当然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的。一个好故事讲了出来,至于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万个,那就是我们个人的解读了。

  这部片子和《唐皇游地府》手法有类似点,虚虚实实,而且还有点地方戏曲的味道,制作班子也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手法其实我很喜欢,因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不知真实还是虚构之间,引出了我的共鸣。而一部影片的共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李文是个中年大叔,确实在时代的变迁中感到了很多不适应。比如和刚开始的纪录片里的大学生谈论国家机器,后面吐槽吴维,还有与一个年轻女孩谈论同性恋、阉割,更有他喜欢收集旧照片,会把雾霾读成“雾里”,等等。对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纪后都会产生焦虑,尤其是现在时代的变化如此迅速。几十年前国家还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似乎与国家的决策毫无关系,但如今我们能多方面了解信息,利用多样化手段加入到国家决策,没有人会觉得国家的一举一动与我们毫无关系了。其实人类一直在想象,每个时代的想想产物不同,所以每个时代人们的烙印也不同。看着李文,就像看着几十年后的自己,也许我们看待00后10后,已经产生了这种端倪吧。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也许一点也不亚于对“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三个世界的恐惧吧。

  李珞讲好了一个故事,害怕阉割的李文最后抱住了东湖里的一根柱子。李文也讲好了一座城市,东湖艺术计划中的艺术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了银幕上,东湖的情怀浸透在城市的发展之中。李珞也讲好了一个时代,一个旧照片需要1万8去买的时代,一个建构的时代,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