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9 21: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与爱玛·包法利一起的那些日子

  爱玛死了,我很想她。

  那天目送贝尔特登上前往姨妈家的马车后,离开永镇,踏上归程,已是黄昏时分了。落日西沉,嫣红的霞光漫进云间,很快消逝。想起小贝尔特日后难免命途多舛,心生哀郁,着实由衷期盼命运待她,可别像待她母亲那般无情呐。马车颠进远方迷雾灯光柔化、隐散,颈后一声鸟鸣,待回过头来,只剩雾蒙蒙一片。愿好!贝尔特。

  夜幕四合,我款款走在乡间小镇上,空气清香,远处茉莉花的气味挟雾而至,深呼吸浑身温柔地静了下来。到得一处山坡,啊,是这,前些日子爱玛入殓不久,鲁奥老爹想必正是在此回望永镇,见得树丛白石横杂一片的景象。他兴许早已到家了,时下正悲伤哩。我亦回望,却并无那番画面,浑黑的夜将永镇封藏起来了。可我不禁仍呆站于此,指盼着望见什么似的。一阵风起,清亮柔和,缓缓将我挟入记忆中。

  甜伤的记忆。

  约莫一周前,我抵达永镇。此番旅途,仅是为暂且逃离生活烦闷,出来散会心。安顿于金狮客栈后,在客店伙计带领下,我游走在店楼四周,当是参观一下这镇子:景色何其壮美,乡间含蓄性的壮美!河谷、山冈、草场、田垄、棚舍、酒坊、树林……统统笼于日光下,每逢烟雾漫起,便晕成一片瑰丽的灰紫。有那么一瞬,遽然明白了为何柯罗、莫奈、毕沙罗们要生活在法兰西,因只有这般美,才足以熨贴他们俊丽诗意的才情,只有他们的画笔,方能指征这绝世般的美。等回到客栈,心绪一直在回荡方才的景色。晚餐时,众人谈笑间隐约听得过几日要有一对叫包法利的夫妇来永镇,说是来定居。这番出行想必要结识不少朋友,心怀几分好奇,包法利夫妇是怎样的人呢?

  包法利夫妇的到来无意间开启了我先前从未预料到的“风景”,事后(便是此刻当下)忆起,不胜唏嘘,一番凄惨的“风景”,这般“风景”,还是少来的好。并非针对他们的品行,夏尔——丈夫——一名医生,在托斯特(夫妇二人此前的住处所在)颇有点名气。爱玛——妻子——农庄主的女儿,修道院里学习过,喜好阅读。何以对这般“风景”抱以唏嘘?是爱玛的欲念使然,或也可称之为执念,只是这执念,最终成了命运的刽子手。夫妇抵达当天,永镇正巧赶上集市,早晨便听得窗外小贩吆喝,客栈忙里忙外,掌柜勒弗朗索瓦太太杀鸡、伺候客人、使唤伙计,忙得团团转。人声嘈杂,一番热闹景象。包法利夫妇二人一到,纷纷恭迎,一位叫莱昂的青年与爱玛交谈甚欢,话题内容无非艺术诗歌,可在如此客栈,竟也显得雅极了,逗得爱玛笑声不断。夏尔自顾自与药店老板奥梅交谈,丝毫不见妒意。他们彼此想必十二分信任对方,只是旁人都或多或少觉察出了,那叫莱昂的小伙分明对爱玛有意思,而爱玛呢?出于那番执念,心里也泛起了一丝波澜。人这一生面临无数的选择,每次选择便决定今后的路,爱玛的选择,带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终点即是那结局,谁又能料想到呢?命运无辜,它仅仅是选择的副作用,命运是很无辜地在摧毁爱玛。

  我与莱昂交集甚少,仅有的几次谈话却也都能感觉他对艺术的恳切,他对艺术的喜好十分淳朴,一股子理想浪漫劲儿。据闻他还能识乐谱、作画,这点我倒是尤为钦佩。几次接触后,便觉他身上有种莫名的气质,与客栈圈内的几位格格不入,模模糊糊,似肖邦的感觉——我曾与他提起这位钢琴诗人,他说从未亲聆听其琴声——文弱、忧郁。莱昂对巴黎怀着浪漫的憧憬,他向我坦言,未来他将会前往那里,在那学习法律课程,届时他将出入大大小小的剧院、音乐厅,满足那颗对艺术饱含期盼的心,时间便是在来年了。他喜爱德国音乐,据奥梅先生所说,他还有一副美妙歌喉,平日里不时会唱上几曲,动听极了。兴许正是种种这般的艺术气质令他对永镇枯闷无常的生活日感厌倦,而爱玛的出现,宛似一道光亮射入阴暗房间,爱玛之于莱昂,正如莱昂之于爱玛,他们依我看,只是恰好在枯燥的生活里遭遇上了。

  爱玛很漂亮,气质非凡,为人庄持,步态似风,总是华服在身,或许只是她风姿绰约,体态婠妠,庸服也显得华美了。少有男子不喜欢她,只消一眼便轻易被摄去魂魄大有人在。她热衷于阅读小说,那类常被教会人士斥为“不三不四”的小说,内容多描写少男少女爱情曼妙,两情相悦的美好。受其影响,便在脑中形成了模糊的形象——理想男子的形象,真要命王子骑士、诗人、贵族、侠士……纷纷从书页中跃出,互相熔合,众多形象缭戾其间,再化作一团熊熊烈火,融注进了爱玛的心,便是这炽热火焰,最终将她烧死在欲望十字架上,她是寻爱途中的殉道士,只是她从未懂得何为爱情。我有幸与爱玛相识,她待我并无傲慢之感,我们时常交谈于客栈后院的木椅以及不远处的花圃,当然,是她有此意愿时,我并无搅扰人的习惯。除了面见聊天,我们更多会通过书信交流,信中的爱玛全无平日里坦然庄稳的态度,令人难以不觉惊讶,她的所思所想,只要她愿意,便都会同我诉说,时而焦虑,时而雀跃,真情流露于笔端,白纸上跳出来似的。只是她从不向我索问意见,仿佛一切她都已决定好了,再没什么能够改变了。

  自包法利夫妇到来后,莱昂看起来有了不少生气,我问他对爱玛是否有意,他连忙摆手,故作嘲笑状,意为笑我荒谬,可不一会儿他便面颊两团粉红,目光迷离,头又埋进书页中,作出认真阅读的模样,只是久久不曾翻页。一日,时值正午,我便凭窗而见爱玛匆匆出门去,据女仆说,是去看女儿贝尔特了。贝尔特寄住在一位木匠家中,由木匠妻子罗莱大妈喂养。那天爱玛回来后,身上似乎平添了一分娇羞。日后从她给我的信中得知,当天路上她遇见莱昂,一路交谈,她像是焕发了容光般。不出所料,他们相爱了。从那时起,每逢晚饭后,趁夏尔和奥梅玩牌的当儿,他们便坐在一起,读诗、聊天,神情陶醉,偶尔笑将几声,几滴笑音洒落屋内。夏尔为人愚笨,或说是对爱玛抱着天真的信任,对这番情形也并无过多疑言,任他们谈天说地。二者感情便在日夜交谈、饭后欢笑以及林间漫步中生长,终至发芽。只是据我所知,并且也确信,他们的这段关系并无肉体之爱,起码爱玛是如此。感情是微妙的、流动的,不同时刻环境心理境遇均会波及感情,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难以界定。爱玛到底爱上了莱昂么?我想未必,甚至可斗胆一句,在爱玛的一生当中,她从未真正爱上过谁,她不懂何为爱。对待夏尔,何以言爱?导致她最终悲剧致命因素之一,便是当初嫁给在她眼里平庸、无趣、乏味一无是处的夏尔,她与夏尔不太像同一世界的人,观念、气质、甚或是形象都颇有差距,爱玛从未顾及夏尔的任何感受,夏尔对她而言什么也不是。那么,莱昂呢?爱玛曾同我说过,在她与夏尔结婚开始生活不久,她曾读诗给夏尔听,可夏尔毕竟夏尔,也就对牛弹琴般过去了,他身上缺乏与爱玛同频率的艺术性格。而莱昂恰好相反,他浪漫柔弱,爱玛怕只是将她对“诗人气质”的浪漫化遐想错投到了莱昂头上,加之初到永镇,从先前枯闷的环境得以解脱,莱昂是仅有的一位与她出身、品味条件相符的适龄青年,又辅以爱玛所醉心的艺术品性,也就难免产生了情愫。除了条件相配,促使他们情感萌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爱玛对自己嫁给了夏尔这一事实的无力改变而产生的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因夏尔的平庸、生活的平淡无味被无限放大,在爱玛参加完侯爵晚会随之而来虚荣心泛滥的催化下,转化为羞耻进之愤怒,对既定境况不愿妥协的愤怒,这种愤怒最终以出轨为途径得以发泄,我斗胆胡说一句,莱昂在此阶段某种意义上是爱玛排遣孤寂报复夏尔的一个工具。这么断言必定有失偏颇可爱玛对莱昂的情感是建立在对夏尔的厌恶之上这一事实是不可置否的。当然,本就脆弱的情感结束在一个很平常的晚上,莱昂极尽悲痛,不出几日,便启程去了巴黎,那几天,爱玛神态昏沉,日渐消瘦,变换着新奇的发式,举止怪异,时常困读至夜半三更,有那么几日还病倒在床。这种消沉的态势,直到罗多尔夫的出现才终止。

  罗多尔夫·布朗热,庄园主,品性风流,风月场的老手,凭他的举止言谈我便能知晓,爱玛提到他在永镇附近的拉于歇特有一处庄园,并多次称赞他格调清华,魅力难拒。我与罗多尔夫并未直接接触过,他出现在永镇那天,是带其手下向夏尔看病,想必正是那天,爱玛的美貌捕获了他,他的出现亦扫除了莱昂离去给爱玛带来的阴郁。二者照面不久,永镇举办农展会,人头攒动,喧声嘈杂,官员振振有词演讲于台上,我瞥见爱玛与罗多尔夫二人坐在包厢内,对演讲充耳不闻,管自嬉笑调情。当天过后,足足有六星期我未曾见过罗多尔夫,他终于重又出现时,带爱玛赴郊外骑马去了。夏尔见爱玛如此欢喜,竟以为她对骑马情有独钟,给她购置了一匹马!实在不免心里苦笑,可怜的夏尔。他们的风流韵事进展很快,每晚深夜,我都能听见沙子洒向百叶窗的哗啦声——那是罗多尔夫到达爱玛屋下的暗号。黯月银辉下,他们往往在花园棚下长椅缱绻缠绵,若遇上雨天地点便换至车棚与马厩间的诊房。这番韵事持续了许久,夏尔依旧不觉,爱玛的种种行径也不曾令他觉得不妥

  不知出于何故,爱玛似乎变得欢乐不少,信中每每谈及罗多尔夫,字句花枝乱颤起来,犹记得她觉知到“爱情”到来时那阵兴奋,像是平庸的生活离她远去了,终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情人时那种新鲜。她以为自己获得了爱情,致命的念头便就此埋下。果不其然,爱玛疯狂地迷上了罗多尔夫,可这究竟是爱吗?我以为不然。自在托斯特时期那次参加了侯爵举办的奢华晚宴以来,向往绮丽奢靡的生活这一念头便根植于爱玛的脑中,并与早年从书中读到的“贵族”、“宫廷”互相结合发酵,使她变得浮华轻逸,对奢华生活的执念令她厌恶当下并不富裕的生活,便便罗多尔夫一副公子相,装扮、言谈、举止都尽显华风雅气,辅以多年混迹情场得来的娴熟经验,拿下爱玛着实不是什么难事。夜以继日的风花雪月后,爱玛竟起了私奔的念头!惊诧之余是叹息,早该料到的啊,那次夏尔医治伊波利特的跛足失败,直接导致后者惨遭截肢,爱玛对他的平庸早已无可忍耐了,与罗多尔夫相比,夏尔简直像个小丑。加上罗多尔夫蜜语甜言天花乱坠般袭来,爱玛天真地相信他是爱她的了。可她分明只是他的又一情场猎物罢了。私奔的念头被罗多尔夫无情(也毫无悬念)地拒绝后,爱玛一病不起,生活彻底黑下来。

  病了一段时日,夏尔束手无策,于是众人推荐下,夏尔决定带爱玛前往鲁昂,换一换环境兴许对爱玛的康复会有帮助。是命运作孽么?鲁昂的歌剧院里,夏尔遇见了莱昂,并将之告诉了爱玛,促成二人重逢。多么玩笑,命运真竟真是选择的副作用,夏尔不知觉作下的选择,不知觉地在将爱玛推向命运的履带,而夏尔对此就像是一匹被蒙上眼睛拉磨的马,径自往前移动,却并不知究竟在磨些什么。

  待在鲁昂期间,爱玛仍与我保持通信,对她与莱昂重逢一事,我也倍感惊讶,莱昂不是在巴黎么?后从信中得知,莱昂在鲁昂已两年有余,任职于一家事务所,此番遇见爱玛,他同样的惊喜。三人从剧院出来后,寻得一处咖啡馆,便坐下谈起天来。莱昂到底在巴黎待了有些时日,举止言谈较之在永镇时已优雅气定不少,依我猜测,这位“艺术青年”在巴黎怕是见识了情韵世面,以他的清秀容貌少不了打情骂俏,见惯了贵妇的沙龙场面,回来面对区区爱玛,想必颇有底气了。三人叙旧,有夏尔在,叙得了什么?可不知是天赐良机亦或是人和使然,因方才夏尔爱玛二人巧遇莱昂,歌剧还未演完三人便决定另觅他处便于忆叙旧情,谈话的当口,聊起演出,不知怎的,鬼使神差般,夏尔竟执意要妻子独自留下,择日将歌剧再看一遍,好补全方才未看完的内容,夏尔到底是夏尔,这便又是在蒙眼拉磨了。

  翌日,夏尔便回到了永镇,随即噩耗传来,夏尔的父亲去世了。爱玛与莱昂共度了一天后,也回到了永镇,得知恶讯,无太大波澜,反倒继承了笔遗产,因办理手续琐事,又得一借口可与莱昂相会。不出所料,提议依旧来自夏尔。以办理业务之名在鲁昂的三日,是美妙的,二人成功死灰复燃,旧情又起。只是我又要冒险拙言几句,此阶段的莱昂仍并非真爱着爱玛,爱玛亦然。莱昂对爱玛,充斥着此前未得手的遗憾,一番重逢后,迫切地渴望征服爱玛,对象已无涉心灵情感,占据这份渴念更多部分的是肉欲,是的,借以肉体上的征服弥补先前永镇未得手的遗憾。而爱玛经历了罗多尔夫的背弃后,便因惧怕永远落于此惨迫境地而形成恐惧感,进之无望、绝望,而莱昂的出现使她又重获了逃离牢笼的希望,对囚禁于平庸的极度排斥、厌恶心理迫使她必须抓住这次机会,来完成自己对“逃离”近乎疯狂的执念。为此目的,爱玛向夏尔提议让她去鲁昂学习钢琴,而实际则是与莱昂的私会,当然了,夏尔对此岂会有异议。每周一次的“课程”对二人情感的促进是单方面的,爱玛对莱昂的态度逐渐从依恋变为控制,而莱昂则日趋厌倦疲惫了。爱玛将莱昂写给她的诗行抄录于寄我的信中,那分明是直接从书上抄的。可爱玛仍顽固地确信,莱昂能带她“逃离”,而这每周一次的幽会便是所谓爱情。城中钢琴课的缺席并没有为夏尔所知,可屡次三番难免会露蛛丝马迹,也不知是出于懦弱或是愚笨,夏尔并未对此大做文章,事情便得以瞒天过海。

  命运乖舛,伴随这段如火如荼的私情的,是爱玛贪慕虚荣大动干戈消费华服奢饰而引来的大笔账单,天文数字纷沓而至,偏偏服装商人勒候狡黠奸诈,口口“金句良言”唆使爱玛签下一纸纸的借据贷款,甚至不惜将夏尔父亲的遗产变卖。在对金钱和爱情的错误幻想下,爱玛走上的是一条不见尽头的路,并在奢华与情欲的双重裹挟下步履蹒跚地挪步前行。面对纷至沓来的巨额账单,爱玛指望莱昂能施以援手,于是乎他们的“爱情”终结于此。转而向公证人吉约曼先生寻求帮助,一番交涉,爱玛从他的住所踉跄而出时,逃脱的是吉约曼的淫爪。陷入孤立无援的困窘境地,爱玛竟起念向罗多尔夫求助,罗多尔夫淫念续起,虚伪示爱,等爱玛说出真实来意后,翻脸便又是另一副嘴相。历经背弃,爱玛恍惚中踏枯叶而行,回转途中,夜色正浓,群鸦乱飞。

  当晚,爱玛服毒,翌日便走了。

  葬礼当天,天空澄净,点缀着几朵红云,途径的村庄人生喧闹。棺材黑黢,里面静躺着安详的爱玛,她终于逃离了平庸的生活,却是以如此的方式。后来我又单独去看望过她几次,一次还瞥见了药房伙计絮斯丹。

  爱玛的死,凄然悲怆,她到底没能躲过命运,而这命运又是由多人推动。抛去社会因素,悲剧的最根源是她内心深处对不平凡的渴望,而对“不平凡”的理解导致她做出的种种行径,一步步将她领向深渊。她向往爱情,却又不懂何为爱情,缺乏爱的能力。她憧憬浮华,可浮华无情,金钱无情,这都成了她死亡的导火索。爱玛的死,是多方助力的结果,而源动力始于自身。我常常庆幸爱玛死了,她因此得以逃离这个充满偏见、虚伪、伪善、罪恶、冷漠的世界,可平时不经意间又会扪问自己,当初为何不多劝劝她,转念又想,她怎会把我的劝言放在心上,她注定是要毁灭的,只是这毁灭过于悲惨罢了。世上怕是有无数个“爱玛”,爱玛的悲剧既是众多命运的缩影,又是这漠然苍生的注脚。我不期然便会动这念头,盼她生,也愿她死,可她终究是不在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居斯塔夫-福楼拜是否在感情上受过伤害?

  包法利夫人

  【法国】居斯塔夫-福楼拜/著 许渊冲/译

  -1-

  在法国文学史上,生于1821年12月21日的居斯塔夫-福楼拜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前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为19世纪后期的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启迪了其它现代流派的创作,被认为是自然主义之父、现代小说的开拓者。

  对福楼拜的好感源于他拒绝和任何一个文学流派有瓜葛,也反对人们在他的作品上贴上任何一个流派的标签。福楼拜既不承认自己属于浪漫主义,也不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个从十几岁就开始致力于写作的专职作家,福楼拜让自己的创作不受限于任何一种思想或主义,“为艺术而艺术”是他唯一的创作宗旨。

  福楼拜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创作于1851年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1856年在《巴黎杂志》上发布后,立刻轰动文坛,为福楼拜赢得盛誉,标志着自巴尔扎克之后,法国文坛重新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此处参考了郑克鲁所著《法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柳鸣九文集-卷5》一说该作品创作于1852年,另有说发表于1857年,此处不做深究。】

  迄今为止,《包法利夫人》在国内的译本有20多种,这从侧面也反应出了该作品在国内的流行程度。本文所参考的是翻译家许渊冲老人家在71岁高龄时的译作,1992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2-

  福楼拜在其作品《包法利夫人》中反应出来的对女性的态度,让我怀疑他在感情生活中受到过严重的伤害!

  小说描写了一个农民出生的女孩艾玛悲剧的一生。艾玛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深受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和宗教的熏陶,总幻想波涛汹涌、此恨绵绵、热情奔放的爱情。成年后,父亲把她嫁给了市镇上的医生包法利。包法利平庸笨拙、缺乏浪漫、性格软弱,使艾玛感到梦想破灭,并感慨“我的上帝!我为什么要结婚啊?”她羡慕上流社会的豪华奢侈,看不惯小城镇的平庸生活。包法利为了解除她的烦闷,举家搬迁到荣镇,在这里,艾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市侩人物,这其中包括年轻英俊、有着浪漫主义思想的实习生莱昂;也有善解人衣、熟悉巴黎糜烂生活的情场老手罗多夫。在梦想上流社会的奢侈、追求浪漫与欢愉的过程中,艾玛债台高筑,最终走投无路,选择服毒自杀!

  艾玛本质上并不坏,她只是想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感触那些在浪漫小说中关于爱情的美丽字眼:幸福、热情、陶醉。她也幻想着情意绵绵的小哥哥,勇敢的像狮子的情郎,头盔上戴着白羽毛的骑士……,就像紫霞仙子: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踩七色云彩来娶我……

  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无法通过眼睛接触到艾玛思想的人:

  夏尔(包法利先生)谈起话来,像一条人行道一样平淡无奇,他的想法,也和穿着普通衣服的路人一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他不会游泳,也不会击剑,更不会开手枪。他什么也不知道,甚至自己根本不想知道。

  他很晚才回家,吃完洋葱牛肉,啃下一个苹果,喝光瓶里的酒,然后上床一趟,就打起鼾来。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在乡下,这就算不错了。

  在参加完安德威烈侯爵的晚宴后,艾玛亲眼目睹了上流社会年轻贵族的风流倜傥:

  他们的燕尾服做工特别考究,似乎是一种更软的料子制成的。他们脸色白润,是富贵人家的颜色,要维持这种脸色,非得讲究饮食、注意营养不可。他们用手绢揩嘴唇,手绢上绣了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散发出一股香味;他们的眼睛流露出满不在乎的表情,因为每天的欲望都得到满足,所以心平气和;他们要控制不难控制的东西,既可以显示力量,又可以满足虚荣心,所以他们喜欢驾驭骏马,玩弄荡妇。

  而此时,我们的夏尔却拖着脚步,扶着楼梯栏杆上楼。

  他的腿都站不直了。一连五个小时,他都站在牌桌旁边看人家打牌……

  关键是,自己一点也不懂!

  在艾玛感慨为什么没有嫁给一个好点的丈夫,并开始咒骂夏尔是个窝囊废时,她的命运就已经被居斯塔夫-福楼拜设定好了- -被玩弄的荡妇!

  -3-

  从第二部开始,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描述开始变得刻薄。

  在与实习生莱昂若即若离的暧昧中:

  她(艾玛)贪心不足,容易生气,怨天尤人。她的纹丝不乱的直褶裙包藏着一颗动荡不安的祸心。肉体的七情六欲,对金钱的垂涎三尺,全都混在一起。

  在和情夫罗多夫幽会时:

  她精雕细镂地修饰自己的指甲,不遗余力地在皮肤上涂冷霜,在手绢上喷香精。她收拾房间,打扮自己,好像妓女在等贵客光临一样……

  包法利夫人淫荡成了习惯,她的目光越来越胆大放肆,说话越来越无所顾忌,她甚至满不在乎的同情夫一起散步……

  与此同时,为了突出包法利夫人的贪图奢侈与放纵淫欲,福楼拜果断地泯灭了艾玛的母性,她的亲生女儿也成了声讨包法利夫人的工具,她不但嫌弃小女儿难看,还会因为烦扰了她而伤害自己的女儿,更为讽刺的是,在他乞求罗多夫带她私奔时,还要这个情夫提醒她自己还有个女儿!

  连玩弄她的情场老手都在心里鄙视她:居然还有这种女人?!

  而在第三部里,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描述已经近乎残忍!他居然用了10页的篇幅来详细的描述包法利夫人从服毒到痛苦死亡的全过程!更残酷的是,下葬前,福楼拜还安排痴情的包法利先生再次掀开包法利夫人的面罩,让她因痛苦而变得狰狞的面孔成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画面……

  -4-

  居斯塔夫-福楼拜终生未娶,关于他的感情生活找到的资料并不多。

  福楼拜是个特别腼腆的人,特别是在女士面前。易于害羞的特质仍然困扰着他。

  1835年,在福楼拜14岁那年,在特鲁维尔海滨度假时与音乐出版商、《音乐报》创刊人施莱辛格的妻子艾丽莎(Élisa Schlésinger)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他对施莱辛格夫人的初恋,代表了他“整个生命中的一项伟大的爱”和“唯一的激情”。 【引自百度百科】

  另外一个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路易丝·高莱。1846年7月,25岁的福楼拜认识了已为人妻的35岁的高莱夫人,不到一星期两人即热恋,他一生的信札写得最多的就是给高莱的情书。但当高莱的丈夫去世,她正式向福楼拜提出结婚要求时,这位文学家却坚持不答应,理由是:“真的,假使我每天看到你,恐怕我爱你的热情就会降低了。”【引自百度百科】

  在其早期作品中,或许能看出一些福楼拜的情感经历:福楼拜从十几岁起开始创作,写过一些小说和剧本。这些作品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他们或者表达了作者的忧思愁绪。

  小说《十一月》(November,1842年)描写一个年轻人的遭遇,他追求爱情,遇到的却是妓女,等待着他的是死亡。小说的忧郁悲观情绪反映了福楼拜当时的思想状况。【引自《柳鸣九文集-卷5》】

  福楼拜发表于1869年的《情感教育》,带有很强的个人自传色彩,是继《包法利夫人》之后的重要作品。

  《情感教育》的副题又名“一个青年的故事”,大致是讲一个青年人弗雷德利克·莫罗,1840年去巴黎上大学,旅途中对阿尔努夫人一见钟情,感情受挫后与交际花萝莎妮相好,从此在恋爱与各种政治活动的奔波中不可自拔,小说以他在炉边回忆无聊虚度的一生而结束。福楼拜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之一艾丽莎·施莱辛格,便是阿尔努夫人的原型。而《情感教育》里的阿尔努夫人是他所创造的人物中惟一纯洁的女性。

  除了对感情一生都抱有一种奇特的矛盾心态,渴望爱又恐惧爱,福楼拜又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浪子。他在巴黎求学时,不时出入妓院,以至于最后感染上了梅毒……【引自《福楼拜:法国大文豪的浪荡人生》-文史参考】

  -5-

  《包法利夫人》的出版,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小说叙事结构出现了。福楼拜主张作家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自己不能在作品中出现。

  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面,应该和上帝在创造里面一样,看不见,然而万能;处处感到他的存在,然而看不见他。

  在此之前的巴尔扎克式的写作通篇是第三人称,充满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一部小说的作者经常自己出现在作品之中来评判人物的言行,审视人物的内心,表明自己的爱憎,或者以“我”的口吻直接与读者对话。

  事实上,我没有读过巴尔扎克或司汤达的作品,但是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见到过类似的情节设计,在小说中突然出现类似于:

  我可以欣慰的告诉读者,就在上述场面的整个过程中,格兰古瓦和他的戏仍然坚持不懈……

  我的读者朋友们啊,你有过童年,或者很幸运还处于童年状态,你大概不止一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沿着小河边行走……至于我本人,那是我一生利用最充分的日子……

  而福楼拜开始在小说中使用“我们”这样的称谓,人称的小小改换带来的却是叙事的革命,背后更是小说创作观念非同一般的前进:现代小说中作者的声音越来越多地从作品中消退。这也是他被称法国“新小说”的鼻祖的原因之一。

  除了创造了“包法利主义”这个文学的专有名词【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福楼拜的窗户”也是文学史上有关于勤奋的典故。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为喜欢在夜里写作,书房的灯常常亮着,就算是深夜,灯光也不会消失,就如同灯塔一样。塞纳河上的渔夫与船长们都知道,就算到了晚上,他们航行也不会迷路,因为有“福楼拜的窗户”为他们指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包法利夫人为什么死?

  在我的记忆中1856年是特别的一年,代表着爱情憧憬和幻灭的忠告。

  当18岁的芭兰诺芙丝卡于巴黎奏出《少女的祈祷》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在《巴黎杂志》上的发表惊动了文坛。

  福楼拜悉心五年,每日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当包法利夫人死时,他痛哭流涕的叫着“包法利夫人死了!包法利夫人死了!”人们笑,“既然是你写的人,不让她死不就是了。”福楼拜回答,“可她必须死。”

  她必须死。无论如何,现实没有留下一点机会让她活下来。

  包法利夫人爱玛作为一个农民的女儿却接受了上流阶层的教会教育,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她热衷幻想,追求自由。而缥缈不定的自由却与激情化作等号,开在肉欲之花上。她的两次出轨,都深深认为自己信仰的是爱情。甚至最后的服毒也是在与情人罗尔多夫剧烈争执之后,她死于爱情幻影的破碎,并非对致使包法利破产的愧疚。她从未爱过包法利,也从未爱过谁,她想要的是挣脱,如同一开始挣脱教会的乏味。

  而包法利,听从母亲娶了第一个妻子,在妻子去世之后,他哭着说自己爱过她,白色花朵尚未凋零便娶回了爱玛。他自认对爱玛是无限的疼爱,事实却是他平庸懦弱的无力反驳。

  人们所寻求的一切,人们所恐惧的一切,都将于爱情和肉欲中绽放。两个对爱情并无原则的人,双双自认信仰爱情,这是福楼拜的戏谑。全书也都充斥着福楼拜式的荒谬戏码。

  爱玛不爱包法利,书名却是包法利夫人。她两次出轨,都是包法利热心提供的契机。她渴望骑着白马的子爵,为她请医生的马儿终是瘸了。她极度厌恶脏丑的瞎子,瞎子的歌声却出现在她死前最后一秒。

  她死了,就算这一次她不死,再接到情人莱昂的婚帖时又会如何呢?俄狄浦斯般的自然悲剧追随着她,只待她面前泡沫破碎之时,将她裹入囊中。

  希腊人认为所谓命运,即是由上辈人和所遇之人共同决定。福楼拜准确复制生活,并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然而当人们看清现实的全貌时却处处有着命运的玩味。福楼拜写着灵魂自由在契约社会中的幻灭,13年后更写出甚于巴尔扎克的,于人存在本身的冷峻幻灭。

  爱玛的争议之大,一方面是她的愚蠢不忠,一方面又是她象征着对幻想的信仰,纯净的激情和牺牲,那是来源于人类原始嗅觉的,对自由的完全奉献。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丑人多作怪-俗人最多情

  据说有位姑娘读了《牡丹亭》,深为感动,还没见汤显祖其人,就惊为天人非汤显祖不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汤显祖,一看却是个糟老头子,于是乎极度绝望,跳水自杀了。这位姑娘倘若没死,他日说不定也是位包法利夫人。不过倒也不差她一个,觉得这样的故事很浪漫的人,这世上不知道有多少。不然,福楼拜也不会单挑出来这么一个形象来塑造一部完美的作品,虽然福楼拜声称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艺术、艺术、艺术;儒勒·德·戈吉耶也不会单挑福楼拜这一部作品来,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

  当然,这一切也可能仅仅是巧合。只不过要这么说的话,那就无巧不成书了,爱玛的一生,就是系列多声部旋律奇妙的巧合。

  爱玛是个乡下姑娘,父亲略有点薄产,因此也不必像普通乡下人那么忙,就有了闲暇多读点书。爱玛喜欢读浪漫小说,总是把自己代入为女主,随着女主一起体验感情的波折,内心常常汹涌澎湃,有时简直要跳起来骂小三,有时想到缠绵处还不自觉地红了脸,又变着法儿的想象会有怎样的男主以多么浪漫的传奇方式来追求自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她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会驾着七彩祥云来娶她......要么说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小说的清算呢,这里爱玛当然是越想得浪漫越好,如同堂吉诃德越想得英勇越好一样。

  有一天,爱玛父亲的腿摔了,十里八乡的也没个医生,派了个小厮去隔壁的隔壁村请包法利先生来治。包法利何许人也?一夯货耳。话说包法利他爹不重视教育,这孩子十三了还没上学。他娘请了个不靠谱的神父随便教点语法,十三岁那年找校长通融勉强直接上了五年级。上学倒是很努力,可惜实在学不好,还没什么朋友。长话短说,这孩子上了几年学没什么成绩,他爹就让他学医。开始还死记硬背,后来浪荡起来也就收不住了,补考之下终于拿到了医师资格证,开始挂牌行医。开药擅长止痛、镇静和安慰剂,尤擅拔牙,可以水蛭放血。这次来给爱玛她爸治腿,只清理了一下伤口,绑上了夹板固定,便定了每隔几天过来看看。本来每隔一周过来,但因见爱玛好看就隔一天来一次。爱玛没见过什么男人,随便见一个就想象成了白马王子。一来二往,二人相熟,恰好包法利的老婆(对,他还有个老婆,管得很严)识趣死了。不久,二人顺利成婚。新婚之初,爱玛颇有激情,努力经营,对包法利很好,但不久就厌倦了。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懂得爱情;但现在却没有得到爱情应该带来的幸福,于是她想,是不是自已搞错了?艾玛竭力想要知道:幸福、热情、陶醉,这些在书本中显得如此美丽的字眼,在生活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过了一段时间,包法利意外给一个公爵治了点小病,受邀去参加一个饭局。爱玛见识了饭局的奢华和舞会的绚丽之后,回去又浮想联翩,越想越绝望,开始摆架子不干活生闷气。包法利是个夯货不解风情,只以为夫人得了神经上的毛病,越发疼爱夫人。之后有个机会,二人搬去了镇上,并因此认识了法律实习生莱昂。爱玛心情好起来,就加倍对包法利好。这似乎是个她内心幻想的晴雨表,这个女人,对丈夫好不好完全不在于丈夫如何,而在于在自己的幻想中,生活是否还可以浪漫,还有希望浪漫。莱昂是个小年轻,也喜欢看小说,与爱玛一样喜欢跟着小说中的主人公去体验他们的感情变化,二人相谈甚恰,就动了感情。一日莱昂去表白,爱玛虽然喜欢他,但毕竟是第一次,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次日,莱昂去了城里,二人许久之后才再见。

  莱昂走了以后爱玛又后悔,似乎生活又陷入了绝望。恰好家里来了一个乡村土豪罗多夫来治病放血。罗多夫虽说是乡下人,却久经情场,看爱玛有几分姿色,其夫却是个夯货,就想下手。福楼拜真是够毒的,罗多夫想下手同时便在想:她一定温柔!可爱!……是的,不过事成以后,怎样摆脱她呢?

  虽说美女配渣男让人心里不舒服,但不可否认,与渣男的开始往往是美女最开心的时光。与罗多夫在一起的时光是爱玛幸福的顶点,虽说福楼拜时不时留下破绽,但那些貌似浪漫的情节依然会打动很多人,让人以为是真浪漫,毕竟俗人最多情。激情、狂热、燃烧,罗多夫从来没有玩过这样的女人,玩到后来是又激动又害怕,万一把自己烧了可不是玩儿的。他们不断写情书,全是甜言蜜语激情似火,爱玛想把一切都奉献出去。自己家里也不算有钱,可是大把大把的钱给罗多夫买礼物。而福楼拜除了让那薄情的情夫从还没到手就想着抛弃之外,还安排了奸商上场,彻底锁定和揭露这看似浪漫的虚幻。

  这个商人倒是会做生意,来了先问人需要什么,提供各种各样的玩意儿,一句不提价格,硬把东西都送过来,下次再送明细。爱玛一看那么多钱也是吓了一跳,但既然已经买了,那就凑着给了吧。一旦这次给了,下次的好东西就源源不断的送过来,先过目,先用着,然后再结算。家里没现金了,爱玛瞒着丈夫去找看病赊账的人家要账;实在是暂时没钱了,商人说可以借钱,利息嘛,反正爱玛只顾着浪漫想不了那么多。直到被罗多夫用一封言语含糊情真意切的信抛弃,爱玛已经花出了他们的大部分财产。而不久之后与莱昂重逢,则彻底把这一切都压垮了。

  爱玛与莱昂再次相见,已经是个情场老手了,但还表现得像个小姑娘那样,容易陷进去再也出不来。或许罗多夫就是渣男的最高境界:勾引时让你觉得自己是公主,得手了让你觉得自己是女王,抛弃了还让你觉得佳人薄命,或许他并非不爱我,只不过是造化弄人。如果罗多夫深深地伤害了爱玛,倒还好说,爱玛说不定能长点记性;偏偏罗多夫抛弃都抛弃得那么不着痕迹温柔万方,让爱玛这个小蠢货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丝毫没有挣扎的动力。

  于是,爱玛就得花更多的钱。虽然分别几年莱昂已经有所成长,但依然不像罗多夫那么成熟,总有点大男孩的稚嫩;虽然没想过怎么抛弃,但也从没想过该有什么责任。两人偷情主要在城里,爱玛撒了个瞒天大谎,称自己要去城里学钢琴,回头也好教女儿(与罗多夫偷情之前已有一女),正好每周去城里,还骗出来一笔钢琴学费当房费。钱花得越来越多,爱玛却一点儿概念都没有,直到商人拿着巨额账单过来,并提出她有一出可继承的房产可以做抵押。那就把房子卖了吧,换得几千现金,继续花天酒地。现金先不给爱玛,只给支票,继续借钱买东西就是。不要看这里讲的绝情,这些在书里都是很小篇幅的细节,抛开这些,俨然是浪漫动人的爱情。

  最后,莱昂的激情消退:还有更使他反感的,是他的人格一天比一天消失得更多,他怪爱玛不该这样长久占领他的身心。他甚至想不再对她亲热,但只要听到她的小靴子咯噔一响,他就像酒鬼见到好酒一样,浑身软弱无力了。

  莱昂的激情已经燃烧殆尽,开始迷失自我。那爱玛如何呢?

  ——她并不幸福,从来也没有幸福过。这种对生活的不满足感是从哪里来的?啊!哪里找得到一个刚强的美男子,天生的勇敢,既热情洋溢,又温存体贴,既有诗人的内心,又有天使的外表,能使无情的琴弦奏出多情的琴音,能向青天唱出哀怨动人的乐歌?为什么她就碰不到一个这样的男子?

  真是天问。

  终于,商人拿着巨额账单和法院传单出现在面前。不给钱,就拍卖包法利的房子和所有的财产。而爱玛,已经借无可借,再也没有办法了。莱昂、罗多夫,各位朋友和亲人,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她、能帮她。唯有到现在还瞒在鼓里的包法利愿意帮她,但帮不了她了。她选择了去药剂师那里偷砒霜服毒。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福楼拜对浪漫小说的批判才刚刚开始。服毒了就完了吗?一死了之死者为大吗?不不不。福楼拜拿着解剖刀一点点指给我看,看爱玛怎么死的,吃了砒霜一开始会怎么样,后来会怎么样,哪里会怎么难受,皮肤会变得怎么难看,脸会怎么变形,肚子里怎么翻腾,周围的人怎么给洗胃,怎么抢救不过来,爱玛死之前的痛苦就这样一丝一丝展现在太阳光下,仿佛日光终于晒破了美丽的肥皂泡,显露出了下面的污垢。

  爱玛终于彻底死了,就完了吗?不不不,她死了,她欠的债并不会凭空消失,包法利得应付各种各样的债主,并一点点拍卖自己的房产家具;爱玛并没有学琴,城里却有个钢琴师也过来要账了;这个时候,他还深深爱着爱玛,要爱玛下葬时穿着结婚时的礼服,还不允许卖爱玛生前房间里的所有东西。

  真是个夯货,真是个痛心的结局。这样就完了吗?不不不,包法利终于有一天不小心翻开了某个盒子,里面全是爱玛的书信。刚开始看到,包法利还在想,说不定他们是精神恋爱。他在证据面前反而畏畏缩缩,他的嫉妒似有似无,已经消失在无边无际的痛苦中了。终于他一封封读完那些书信,对情夫恨不起来,对整个人生都麻木了起来,浑浑噩噩,于是某天就死了。

  至此,福楼拜终于砸吧砸吧嘴,终于把结尾写得没有任何变化的余地,可以收尾了。

  那么,是不是凡是幻想就不好呢?幻想不是想象吗?以想象为基础的大规模合作不是智人胜出的法宝吗?再说了,这本小说若无福楼拜的伟大想象又怎么会出现? 幻想和想象当然没有错,看看包法利这个毫无想象力的人就知道了,关键是要有个度。俗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现实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也。若对自身的本质毫无所知,却偏要想象出一种境况来,让自己感动沉浸其中,这种“刻奇”,我们在朋友圈也见得不少了。这么说来,福楼拜倒是和昆德拉是一路的。或者说,一流的作家见识总是相似的,比如说陀翁,无论是《罪与罚》中的主角,还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主角他妈,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从福楼拜那学到的“知识”

  1.写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

  看过全书,我未曾发现作者直接或间接地评价书中的人物。

  所以我只好自己去思索,设身处地地感受那些场景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受和做法。

  渐渐地,我发现,虽然人物感受不同,但我都能理解他们为何这样那样地想,又为何这样那样地做。

  这样也就训练了我的“移情力”。

  2.情话内容真的不重要,情感交互更重要。

  爱玛跟婆婆大吵一架后,到罗多尔夫那去倾诉。可她慌里慌张、颠三倒四地说了一大通话,搞得他什么也听不明白。

  罗多尔夫却很精明地说道:“好了,我可怜的天使,打起精神来,想开些,忍着点儿!”

  “可我一直在忍耐……我受不了啦!救救我吧!”

  如果是我,当时我很可能什么都说不出来。然后,我和她就分手了。

  可罗多尔夫直接说出心声:“该怎么办?你要我怎么做?”

  “把我拐走!”

  没想到啊,没想到!

  虽然罗多尔夫没有说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人爱玛的心却被他抓得紧紧的。

  越是不知所措,失去理智时,越用理智的话语说教就越是没用!

  反而,在这时说些“没用的”或者都有些“敷衍了事”的话更有用嘞!

  3.过早地看浪漫小说会害死人

  爱玛是一位小说迷,可她看的小说多数是“言情小说”。

  这可就是越读小说越帮倒忙了。

  怎样解决“读小说帮倒忙”的问题呢?

  先看看爱玛读小说怎么“帮的倒忙”吧!

  她读小说,对小说中的美好生活无比向往:精神的高贵与物质丰富。

  以至于包法利一家虽然并不富裕,但她却不断地享受物质生活,还有与莱昂和罗多尔夫的愉悦。

  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读书,思考,行动才是使小说帮对忙的过程

  那她好像只有头尾,缺少了中间的思考。

  爱玛缺失思考判断能力,这和当时那个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十九世纪上半页的法国,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政变。短短五十年,“皇帝”轮流换了六个。

  那个时代是杂乱无章的,那个时代的多数人民也不知如何是好。

  从中能体会出一种时代的裹挟感。

  回归那个问题吧!怎么让小说帮对你?

  这就要先看看人家专业学者的读书方法了。

  我在“何帆的北大读书俱乐部”中学到了何帆老师的五步小说方法:

  1.从兴趣入门。 2.凭品味挑选。 3.靠毅力坚持。 4.循眼界开拓。 5.听别人意见。 在入门阶段,我要提醒你两点: 第一,你的入门门槛不要太低。 选择自己的入门小说时,我建议你不要选言情小说、官场小说,或是网络上的玄幻小说。我要声明一下,不是说这些小说不能看,我只是建议你放在更靠后的阶段去读,不要一上来就读。 第二,不要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要知道,入门之后,后面的殿堂里还有各种奇珍异宝,不要到了宝山的面前,和宝藏失之交臂。 第二阶段可以从获得布克奖的小说中选择有意思的小说。 第三阶段就要品读经典中的经典。 比如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到了这个阶段,你自己就能找到值得读的经典。 第四阶段 依着兴趣找些少有人知道的小说读读,一些移民作家,小语种作家。 还可以读一些通俗小说:言情类,玄幻类,官场类。 这时你就可以从俗书中读出雅。比如,你可以从流行小说中读出社会思潮的变化,读出套路背后的读者心理学。 听别人意见这个境界在前面的四个阶段,都可以与之并行。 你可以多读一些别人读小说的经验。 何帆老师尤其推荐我们去读那些写小说的人讲其他写小说同行的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包法利先生。

  先生,您的夫人啊,她喜欢成片的柠檬树,白色的大理石教堂,她乐意打扮,繁琐而美艳的细节需要枝形烛灯的注视。你们共有的美丽记忆,已经全然是别的男子的印记,她缅怀着爱情,对待小女儿,哈,我不知道她如何对待那个孩子。巴黎的剧院与浮光掠影,巴黎的调笑与裙裾,全要装进那绒布披风里。我不敢说什么,她的千百种人格轮流出现,温柔高贵又自私可怕,但是,但是,她甚至厌恶您啊。所以,您的确很傻呀。我不是同情您,只是可惜也没有谁,轻蔑地告诉您什么是恨。

  《包法利夫人》里,四个人物特别具有戏剧性的相继死亡,来得特别快,也特别神奇,脱离了悲伤和抑郁。最着力看的自然还是包法利先生和他的夫人,一个颇费了一番笔墨,或许这竟然会是他俩最接近的时候,然后倏忽远去。一个死得似乎更随意,线索埋得隐晦。

  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十分明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一个坏女人的爱情误区

  有句话一直被女人挂在嘴边、写在朋友圈,那就是:好女人活的踏实,坏女人活的精彩。为了不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白白活过,女人们解放自己的天性,鲜明自己的个性,认为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为了避免这种悲哀,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合传统的惊人之举。爱玛就是这些女人中的代表。

  爱玛是19世纪中叶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不满于婚姻的平淡,先后三次与两个男人偷情后又被无情的抛弃。在偷情过程中她耗尽了全部家财,沦落到债台高筑的悲惨境地,最终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她服毒自杀。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八):包法利夫人

  被窝里,阳光下,一口气读完,包法利夫人,一个大写的傻叉。一度怀疑起作者福楼拜的性别,惊叹于一个男人何以能如此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这种小布尔乔亚式的骄奢淫逸,飞蛾扑火,终至毁灭。故事是悲惨的,字里行间荡漾着欲求不满四个字,爱玛这样的女人,说她荡妇吧,她别无所求,她要的只是爱情,最后的绝境之时也没有牺牲尊严;说她可悲吧,也实在让人同情不起来,因为相比之下,他的丈夫女儿却更无辜;说她活该吧,心底又仿佛不时被狠狠电击,她对平淡乏味生活的厌倦和无力改变的无奈,似乎每一个人又都逃脱不掉.....只能说不能凭空奢谈爱情,纯粹的情感只是感觉,且往往都和贫穷与卑微相伴相生,你要么抹平它,要么由着自己的贪欲,索取欺骗,直至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落下,粉身碎骨。

  三个字:傻死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九):珍爱家庭,远离出轨

  作者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用笔都很细腻,如令其境,如同其人。能将我们带入故事中,随着主人公爱玛的情绪而起伏。

  当爱玛第一次出轨时,我痛恨罗多尔夫欺骗爱玛的感情,当爱玛与情人罗多尔夫私奔的梦想破灭时,可怜她被骗,希望她能够看穿爱情背后的谎言。然而当她再次陷入莱昂的爱欲中不能自拔时,我恨得骂出了“堕落”。当她欺骗他深爱他的丈夫时,我更加对她产生了厌恶之情,感觉她和妓女并无二致。当她因奢靡的生活,签下一屁股债无法偿还,请求她的情人帮助时,他们却都没有施以援手。她的心彻底碎了,她背叛了丈夫,没有了爱情,并且债台累累。她只好选择一死来寻求解脱。当她一无所有走到绝路时,我又对爱玛产生了怜悯。当爱玛死后,他的丈夫夏尔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还清负债时,才发现妻子爱玛出轨的行径,他伤心欲绝,郁郁而终,只留下小女儿孤苦伶仃。

  爱玛的悲剧一方面由于她的虚荣,总想过上贵族夫人的生活,而不考虑自己只是一个农家女。她向往爱情,却不知爱情只是肉欲的美化罢了,激情过后留给她的只剩下烦腻。另一方面,她的情人们不知廉耻,没有道德的引诱使她落入他们爱情的圈套,使她背叛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她的丈夫的老实懦弱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娇惯和放纵。其他的邻居朋友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服饰商利用她的虚荣诱骗她购买奢靡的生活用品,并放高利贷给她,使她负债累累,并以查封她的家产逼迫她还债。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却想乘人之危。罗莱奶妈也帮着爱玛去幽会为了能从她那里得到好处。药房先生奥梅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讨好爱玛。爱玛死后,就连实际没有教琴的钢琴老师也来到夏尔家里讨债,药房先生奥梅也由于他和夏尔的地位悬殊很少再去拜访夏尔。可见这些旁观者也大都自私自利趋炎附势,缺乏同情心。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告诉我们,收起我们的虚荣,知足常乐,只有家庭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背叛家庭带给我们的只有不幸和毁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十):读《包法利夫人》

  因为是翻译作品,我没能很明显地感受到福楼拜那精致的文笔,最直观的体验只能是整部作品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不得不说作家在心理描写上下了很大功夫,阅读包法利夫人的心理活动时我甚至也能捕捉到她与我之间曾经相似的想法。大概,但凡是同性都有过类似感受吧。

  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投身于那样的家庭,包法利夫人的幻想和渴望便成为了一种奢侈。她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造成的,也是她自身造成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不过我仍然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毕竟世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压制人的天性。如果她足够幸运,生活在上层社会,做一个能够肆意徜徉在艺术海洋的名门闺秀,或许可以找到两不相负的人。然而时代所限,爱情算什么?理想又算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