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贾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卡贾基》影评10篇

2018-04-22 21: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贾基》影评10篇

  《卡贾基》是一部由Paul Katis执导,Mark Stanley / David Elliott / 马拉基·卡比主演的一部战争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贾基》影评(一):另一处《波弗特》

  本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战争片。他探究的战争本质同以色列战争片《波弗特》如出一辙: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恐惧

  战争是一种必然和偶然的矛盾体。所有参战人员都有面对死亡的必然性,却又总因为死亡的偶然性而产生一种安全错觉。《波弗特》讲述的是每日定期来到的火箭弹袭击,慵懒的火箭弹、失准的火箭弹,可是面对火箭弹确实必然的,这就是士兵职责。本片也是如此,勿入雷区的士兵们,知道面对死亡,可是又必须去面对这种50%的偶然性。

  当然,本片比前片缺少了对这种宿命选择的探讨,而主要聚焦于这种恐惧,所以令本片失色不少。但是他对恐惧的刻画却超过前片,成了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惊悚片。化妆是令本片突出的一大元素血肉真实展现。有一个细节是一个士兵把粘在自己头上的同伴的肉皮拿掉,导演并没有特写这个动作,令其更加真实。我必须承认,本片给人造成极大不适感。连我这种喜爱血腥的人都被那个腋下的伤口刺激到了。

  最后结尾处的处理有趣,对于他们来说寸步是死亡的场地,飞行员却毫无畏惧踩来踩去,医生还呆在原地,给自己的身体勾勒一条安全线。所有人都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

  当然主旋律定调降低了本片的力度,最后下士问过同袍情况以后才闭上眼很有兔国之风。但就战争惊悚片来说,本片是一个不错尝试

  《卡贾基》影评(二):在未知绝望等待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嘭——!尘土飞扬!灰白色画面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喜欢Mark。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不是看透生死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卡贾基》影评(三):Kajaki vs Under sandet

  Kajaki vs Under sandet

  這兩齣電影有點相似,同樣是真實故事,關於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軍人,戰俘...

  每一步也面對重傷或死亡的可能...

  其實關於戰爭的電影,一般不是我的喜好,但看這兩齣感覺也不錯。

  我是先看 Kajaki,感覺良好,所以也看Under sandet。

  如果我是先看Under sandet,可能未必會看 Kajaki。

  所以如果二選一,我會揀Kajaki~~

  12 November 2014 (London) (premiere)

  2016年8月25日 - HK

  Kajaki (Kilo Two Bravo) - 卡賈基

  Director: Paul Katis

  Writers: Tom Williams (screenplay), Tom Williams

  tars: David Elliot, Mark Stanley, Scott Kyle

  10 September 2015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Under sandet-地雷區

  Director: Martin Zandvliet

  Writer: Martin Zandvliet

  tars: Roland Møller, Mikkel Boe Følsgaard, Laura Bro

  《卡贾基》影评(四):知道为什么中文译名“卡贾基”吗

  战争题材本来就没太大的期望...因为失望太多。

  《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风语者》、《全金属外壳》、《野战排》,抑或《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迷你剧,战争题材类影视的大众审美观被这些传奇作品推到了后来者无法登顶插旗的高度。的确,后来的烂片、复制品不少。早就没了看战争题材的冲动

  直到昨天。

  罕见的关于现代战争的,有木有!4颗星星7.6分的高分,有木有!像新郎洞房花烛夜前,小心翼翼的揭下娘子红盖头还略带舍不得的诚挚的心灵,我不敢看一下影评,赶忙围观了这部《卡贾基》。   对,这部电影叫《卡贾基》。英文名字:Kajaki。

  文艺范的开场,一泊清泉,一个游泳者。Boom的一声巨响,那个人赶快爬回岸边,电影的主题世界呈献给了观众:土黄色的山,土黄色的地,典型的阿富汗地貌。

  接着就是似曾相识场面,直升机来了,运来了个新兵蛋子,还有一堆补给品。接着就是Balabalabala...说的什么,我忘了,战争题材少不了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去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或者拷炼。可是,我真的忘了他们说的什么。

  然后呢,开始要进入主戏份了。大晚上,一堆阿富汗武装分子对着日不落帝国军团占领的山头开火。哦,说错了,对着半山腰开火。对!你没看错,弱智武装分子不搞突袭,在山下对着半山腰的无人区开火!接着,日不落军团,呼叫空中支援,一辆欧洲兄贵的F16呼啸而来。日不落军团用迫击炮发了一颗照明弹,正好悬在武装分子阵线的头顶。你TM打这么准,为何不直接炸了呢...允许我做个囧的表情。F16投弹,炸弹落在了敌方200米开外,飞行员说快没油啦,我回家了。飞行员同志,你确定你不是来跑龙套的?

  接着就没有接着了,然后,天亮了。

  日不落军团的狙击手,发现了有人在山下的路上收保护费,然后一帮人决定下山扫荡!!!整个电影的剧情就此触发哈哈。导演先生,你确定电影如此拍的?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回头看了下前面剧情,始终无法找到前后之间的因果联系。导演先生,你干脆电影开始就进入正题嘛,何必浪费宝贵时间,Balabala了那么多废话...

  下面的剧情,一句话倒霉蛋在山下触雷了,接着又一个倒霉蛋触雷了,接着支奴干运输机来救援,扫起的对流空气让一堆倒霉蛋触雷了,接着唯一的义务兵字在救援的时候,又有一颗雷爆炸了(原谅我,最后一次触雷没看清楚,我是为了影评忍痛看完的)。最后,黑鹰直升机来啦,机组人员在不知道是雷场的情况下,顶着日不落军团“不要过来,这里全是地雷!”的歇斯底里的警告声开始救人啦...

  全场下来,我感受到了深深欺骗恼怒。四颗星的烂片,你们够了。大日不落帝国军团打的手势,支奴干机组人员看不懂哈哈,难道这手势和皇家英语是一样被日不落帝国专属的么?救援人员自始至终不知道这是雷区。导演,你这不是文艺,你这是欺负观众智商。怀着欺骗和恼怒的心,我来到豆瓣围观“好评”:好真实呀;拍出了战争的残酷;好血腥呀;人体断肢,吓坏我了...请问,各位好评的同胞,你们的好评就值这么几个体会

  这部电影,只剩下”根绝真实故事改编“这么一个噱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西方列强还要再黑一下解体了的苏联,也是够了。导演同志,请你回家拍纪录片吧,演员同志们请你们打一场真正的仗吧。

  最后,我也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为苦涩难懂,让人一看就没胃口的”卡贾基“了,因为,连翻译者也不知道如何文艺又吸引人的翻译了。

  其实我能翻译得更好,就叫它”鬼子下山引发的连环地雷惨案“吧。

  《卡贾基》影评(五):达到了战争电影应有的效果

  伴随着拍摄技术越来越高朝,战争电影的质量空前的成长。记得曾经的拯救大兵瑞恩似乎相当优秀,如今再次观看的时候,发现战争当中的细节拍摄手法已经赶不上现在的作品,尤其是在血腥的描写真实上。如今很难找到《拆弹部队》这部电影的资源来看,拆弹部队的全程和本部电影类似,大部分比较空档的剧情,看似什么也没有描写,却慢慢地给大家灌输了同一种状态,那就是——反感

  因为太黑暗,太惨烈,所以反感。人们总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但是这就是电影当中描写的大背景——战争。

  看看这部电影的影评并不多,那就接着这部电影来简单絮叨一些关于战争电影的东西。最近看到剧情和战争场面最精彩的电影要数《狂怒》了,非常激烈,看得人热血沸腾。但是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些为“征兵”服务的鼓舞式战争电影?

  建国初期的国产战争电影是典型鼓舞式战争电影的范例,非常说教,非常洗脑。在那个年代似乎需要这个东西,让人们积极投入到战争当中去,为了自己的祖国战斗,但是当今和平年代,这样的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很多次看完类似《狂怒》或者《飞鹰坠落》之类的电影总对战争充满了幻想幻想着战争一旦打响自己在战争中会是什么样的位置,飞行员?坦克兵?步兵?狙击手?爆破手?男人应该用鲜血洗礼自己的成长,用累累战功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是看完卡贾基之后发现,原来之前的幻想,,,纠正,不能说是错的,总之是不合时宜的。我们现在更应该有的心态是远离战争,明白战争的残酷,懂得战场的疯狂与无情。庆幸自己并未经历某场战争,没有身临其境地被鲜血和死亡所围绕。这才是一部处在和平年代的战争电影应该达到的效果。而不是让更多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战争充满憧憬,觉得自己没有经历是一种可惜

  当下一部战争电影应该达到一种让人看了之后有些不畅快的感觉,从而去体会战争的恐怖。如今的国产电影三观不正到了一个匪夷所思地步,很多价值观错误的,这种无奈的现状真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题外话)。

  总而言之一句,卡贾基,达到了战争电影应有的效果。

  《卡贾基》影评(六):任何一次支援行动,首先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任何一次支援行动,首先都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否则所谓救援行动就变得过于冒失,是将自己和被救者置于死亡。

  英国6名驻阿富汗士兵6日在乘坐装甲车巡逻时遭遇爆炸袭击,从此下落不明,截至本报道发出时,驻阿英军仍在装甲车残骸中搜寻这6人的尸体。如果英国国防部当地时间8日确定六人死亡名单,驻阿英军到目前为止已有404人死亡。英国国防部表示,这一数字将不会改变英国军队在阿富汗的既定战术战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这更加坚定了驻阿英军司令们将反恐进行到底的决心。英国政府上月称英军将于明年年底结束其在阿富汗担负的反恐主力角色,英国9500支劲旅于2014年底全部撤回英国。

  《卡贾基》影评(七):真实的力量——《Kajaki: The True Story(卡贾基)》观后感

  虽说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但这部电影一看就不是什么大制作,估计最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是出动那几架直升机了,演员也都是甘草型的。所以奔着“突突突”的过瘾大场面去的军迷可能要失望了;想看明星脸的粉丝,或者喜欢看赤裸上身的壮汉的姑娘们以及最近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弄得很嗨的熊猴们估计也很难对这部电影满意了。

  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对于军迷们来说,更加值得一看。

  原因很简单:它太真实了!一群装备了最先进武器的英国大兵,被搞得血肉横飞,残肢遍地,就算是呼叫来了空中支援也没用——直升机来了不但没用,还本着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的精神连累他们又被炸了一次。对手好厉害呀!可是,注意了,对手既不是塔利班的精锐部队,也不是阿富汗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人民战争海洋,让他们束手无策,痛不欲生的,只是一个小山谷里的若干颗不知道埋在哪里的小地雷!如此而已!

  可笑么?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就会知道,一点都不可笑!全副武装的大兵,在区区几颗地雷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那么的无助,每移动一下,都可能意味着被炸上天。而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真实的人在战争中的处境——是的,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在战争中都是脆弱和无助的。影片的反战主题,就是通过对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忠实描述和完整再现,以不可辩驳的姿态血淋淋的立在每个观众的眼前。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同时也我们看到了这群大兵。我们对他们的遭遇满怀同情,但我们绝对不会对他们在地雷面前的脆弱和无助表示鄙视;恰恰相反,我们对他们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对他们在困境中的互相守护满怀敬意,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更有勇气,更加乐观,更有爱心。为什么?因为真实,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他们所处坏境的无比险恶,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如此的难能可贵。他们的痛哭,他们的哀嚎,他们的咒骂,完全无损他们的形象,不但无损,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情感宣泄只能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他们的不易。说到底,还是真实打动了我们。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现画面不是什么大兵瑞恩,而是另外几个完全不同的场景:烈火中的邱少云,堵住枪眼的黄继光,甚至还有被窝里打手电的雷锋。这些场景是我从小就被反复教育牢记不忘的,今天再提起却有些哭笑不得了,因为即使是在尽力维护这些形象的,说辞也变成了:这些英雄人物可贵的,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不应该太过于纠结在细节是否真实这一点上,硬要掰扯是否符合科学属于“历史虚无主义”。呜呼,想探究当时真实情况的是“虚无”,对究竟发生了什么打马虎眼反而是更真实的?这是什么逻辑呀?

  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撒谎是不对的”这个幼儿园里教的常识怎么会让那么多成年人彻底无视呢?不管黄继光,邱少云是怎么死的,一个人肯为自己的信仰牺牲生命,在个人品质和境界上肯定比犬儒主义蝇营狗苟的凑合着活下去的要高一块,他们身后如果有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以他们的境界,泉下有知恐怕也不会高兴吧?说穿了,强编故事的这些人与其说是为了让逝者形象更高大,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大家都学习着点,你们看这些英雄如此的奉献,你们也要为我多奉献一些”,另一方面,今天较真要把这些强加于逝者身上的种种不真实的东西剥掉的人,他们的对象也不是逝者本身,而是那些借这些故事为自己谋私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把不真实的东西剥掉,才是对逝者的爱护。

  回到这部电影,结尾时展示了每一个人物原型的照片和他们的真实归宿,背景音则是当年无线通信的录音,目的还是要还原真实。也许他们的事迹没有堵抢眼和烈火焚身的传奇色彩,但他们的故事可以讲的更长久一些,同时不必担心被人嘲笑,因为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虽然这只是常识,但很显然,和其他的很多常识一样,真实的力量这个常识距离普及还差得太多……

  《卡贾基》影评(八):有所为有所不为

  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片,从董存瑞、黄继光、上甘岭,看到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拯救大兵,漫长的一天,黑鹰降落......

  为什么爱看呢,可能会感受到精神吧,感受到超越日常的生死、情谊、承诺之类的,和男性荷尔蒙。直到今天看到这部《kilo two bravo》,买票时看到三级片提示还小楞了一下。

  故事情节简单的令人发指,一帮子按部就班,无聊打屁地日子驻守在阿富汗的一个英军小分队,因为一次探路,一个战友被地雷炸飞一只小腿,其他战友过来救护,在紧张忙碌中才发现他们进入一个雷区,紧接着炸了第二次,第三次,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山谷一片哀嚎,所有的人都陷入极其恐惧及懵逼的状态。救命的直升飞机却迟迟不来。

  就这样,在影院里,我们跟这帮无措的小伙子们一起呆着一个多小时,看到极度的挣扎、恐惧、血肉,而且一点也不模糊。当第一个人被炸时,所有的人都上去帮忙,并努力救治。第二个人被炸时,人们就有了迟疑,指挥官阿麦和另外一人在现场救治,其余都尽量远离雷区。然后就是那个弱智的直升机导致了第三个雷被引爆。看到三个身躯伏在狂沙里的“呯”一声就炸了,实在是太惊悚了。第四个依然炸在所有人都以为不可能炸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的人开始崩溃了,我能不能走出去,哪里是安全的。该死的直升机为什么还不来?之类之类的。医疗兵唠叨着我怎样才能过去,有人想要劝阻他。

  其实没有敌人,没有英雄,连这片地雷怎么来的都弄不明白。就是人的肉体与武器的抗衡。在那种极特殊的时刻,语言是如此仓白。而我相信,对于他们,即便是后来获得荣誉勋章,也可能如过眼云烟。

  生死面前,人一文不值。

  但还是令人动容的,义无反顾去照顾他们的医务兵,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害怕,不知什么时刻会再响起下一声,但是有需要时,还是认真的去做该做的事。

  这跟以前看的战争片差别太大,实在是一部反战的片子。尤其是看到片尾呈现出这些人物的原型以及现在时,不禁想到一部异曲同工的电影《everest》,一样的结尾方式,一样的真实事件改变,一样的非正常事件,一样的多种偶然引发的惨剧。一样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卡贾基》影评(九):在未知的绝望中等待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地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嘭——!尘土飞扬!灰白色的画面将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的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最喜欢Mark。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不是看透生死的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的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卡贾基》影评(十):又一部虐心的电影

  好久没看过这么一部虐心的电影了。但是又为电影的真实而打动。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发生在2006年9月的阿富汗,卡贾基水库,英军部署了一个观察据点,日子一天一天的无聊消耗着,直到某天为了前往一个更佳的狙击地点,一个由3人组成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需要进入一个峡谷实际上是干涸的河床后进入阵地。当他们穿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立即启动救援机制开始对受伤者开始抢救,一切井然有序,除去糟糕的通讯。但这并不是结束更大的考验将持续。

  以下有剧透

  片子没有什么超强的战斗场面,非常遗憾的是通篇连枪都没有放一下,迫击炮也只是发射了一颗照明弹。但是战争的压力感觉表现出巨大的效果。

  故事的人物还是比较多的,为了便于大家对影片的了解,我先把人物简要的介绍一下:

  Tug医疗兵开篇的游泳人;

  Mark指挥者,负责K5开篇遇见tug然后缓解了tug和当地孩子的紧张气氛;

  Ken真实名字不叫ken而是ANDY-BARLOW。那个接水引发了最后一颗地雷的哥们,一直大喊需要吗啡,因为一直很痛,后面也证明了这哥们确实对麻醉剂有免疫效果;

  Alex那个被炸后,要求别人给他实施穿肺手术的,后来成为了一个ATO;

  tu 有2个。一个叫HALE狙击手,第一个被炸的哥们。一个叫PEARSON应该是小队指挥官负责K2,有点微胖,开辟完安全通道后的探路者,也是第二个触雷的。

  David可怜的小哥,在生日里被最后一颗雷炸伤。

  两个stu一起发现了一个非法的检查站,由于所在的阵地狙击太远,炮击又怕误伤平民,决定到合适的阵地进行干预。狙击手stu带领2个队员组成代号K2B出发。首先顺利到达谷底,按照约定建立通讯,通讯员刚完成通讯,一瞬间刚还在说话的stu被一股烟雾包围,他倒下时还以为遭到了炮击。去拿枪时发现自己右手手指头断裂了。通讯员迅速上前,首先利用止血带给他止血。告诉他触雷了这才发现自己的右脚被炸飞。通讯员在止血时有个细节,没有一下就将止血带顺利套进去,人往往就是这样,一切你都以为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真正遇见危机时难免不手忙脚乱。更可气的是刚刚测试的通讯这会就无效了。还好离据点不远只好安排人员回去通知。K2的指挥者stu应该是听见了爆炸声,一方面安排人员注意敌情,同时立即带领人员去接应K2B,路上遇到回来报信的人员,K2指挥者听说伤者的情况后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要求具备绞车的直升机前来救援,同时也要求装甲车支援以便撤离其余人员。K5的指挥者mark听到有人触雷受伤也立即带领tug等人及担架下来救援。Alex路上遇到保护美国工程师的安保人员,带着他们一起过来支援。首先到达K5,并给他们一个应该是高功率的通讯机。K2和K5的救援人员抵达,大家小心翼翼的按照安全路线进入谷底,开始救援。在山脊上建立了警戒线,同时开始进行排雷作业。K2和K5的指挥者相互通报了救援方案。Alex也带来了高功率的通讯设备。为了准备撤离伤员,开始进行排雷,一开始还不相信这么坚硬而干燥的土地上有雷,很快就发现错了。建立起安全通道,指挥者stu亲自测试安全后将伤员转运到适合撤离的地点,然后大家安排准备撤离,飞机也将在十分钟后抵达,一切都顺利的进行着。山顶上一块滚落的石头引发了mark的注意。这边两个stu秀了把恩爱,那边mark和alex还在说应该是苏联人的地雷,但是为什么谷底有雷呢?霎那间,指挥者stu在安全通道里也触雷了,真是秀恩爱的作死啊。这时大家迅速明白他们陷入到雷区里面了。最近的mark、alex、ken迅速靠近实施救援。好在直升机赶到了。可是来的并不是要求的带有绞盘的而是没有绞盘的之奴干,需要落地救援。为了抢运伤员,地面上的人指引了最近的降落地点便于之奴干降落。非常可惜由于无法直接和之奴干建立通讯,之奴干还是降落在河道中,强大的空气压力意外的触发了地雷,造成谷底的4人受伤。由于距离较远,之奴干没有明白地面人员要求的排雷人员的要求,地面人员也不敢冒险将伤员送到三十米外的飞机上。就这样一个伤员也没抢运走还造成又有2人触雷。受伤较轻的alex被人救援回据点,而mark左腋下受伤,没有受伤的ken在谷底救援mark和二次受伤的stu。Ken在救助mark时mark不断的打断他不让他触碰自己的伤口也非常符合人受伤后的表现。伤口在初期由于神经的断裂会有个短暂的麻木期,疼痛感没那么强烈,但是一旦触碰伤口很快就会感到剧痛了。

  现场一片狼藉,Tug作为现场唯一一个医护人员,在谷底雷区的两个伤员无法救助情况下战胜自我再次进入雷区。其实我们看电影觉得简单,实际上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再进入雷区是怎么样的勇气啊。Mark想喝水,支援人员拿来2瓶水。Ken接到抛来的第一瓶水给mark喝在接第二瓶时又触雷。肯左脚被炸飞。david也受伤Tug被炸到后由于距离没有受伤,直接客服恐惧走到伤者地点。大家由于疼痛和恐惧现场更加凄惨。最后的情节是大家相互鼓励开着自己玩笑坚持到最后。所有人都获救,但是mark由于后期而感染死亡没有能结婚成。

  故事就是如此,虽然没有震天的炮火,没有凶恶的敌人,就在一个雷区,战争表现出残酷的一面。尤其是几次触雷后大家的恐惧放大到了极致。这种情况下的所有行为都是不该指责的,但是勇敢的人会站出来。

  题外:1、英军的通讯看来是不如美军,与之奴干无法直接通讯也就算了,雷区的情况之奴干居然不知道,最后的黑鹰也不知道,这信息的互传互通说的容易实施起来难啊。在电影中黑鹰坠落、孤独的生还者中美军各战斗单位的通讯的连贯性要远远优于其他军队,单兵的通讯都可以快速呼叫空中支援。

  2、地雷,这绝对是个恐怖的战争武器。有人说电影里怎么经常就炸掉一只脚呢,没有炸死一个人呢?其实防步兵雷就这特点: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不让你死,因为伤员的痛苦对其他人员心理的打击是巨大的,同时如同这部电影一样,救助一个伤员可能会引发多个伤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卡贾基》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