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娣》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莫娣》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7 20: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娣》经典观后感10篇

  《莫娣》是一部由艾斯林·沃什执导,伊桑·霍克 / 莎莉·霍金斯 / 卡瑞·玛切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娣》观后感(一):独立爱情电影范本之作

  “浮生一切,都已被框成一幅画,就在那里。” ——莫娣

  今天,菌叔看了一部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爱情电影《Maudie》。大概是因为菌叔比较理性吧,看完整影片后并没有像好多看过的人那样被感动哭,甚至在观看过程中还被主人公莫娣那乐观幽默心态逗笑了好几次。

  这是一部以加拿大女画家莫娣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影片以平淡如水的基调讲述了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娣的生平,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传记电影更合适一点。电影里的爱情元素在影片里只是零星般的点缀,莫娣那平凡却又传奇,看似灰暗却又色彩斑斓一生才是电影的主线

  莫娣的人生看起来就是灰暗的:她患有天生性的类风湿关节炎,这让她手指僵硬身材佝偻,走起路来像是一个瘸子。按她哥哥查尔斯的话来说:根本自己都不能照顾。寄住在艾达阿姨家的莫娣也是被嫌弃的,但莫娣还是渴望正常人一样去跳舞,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就像她对生活发出的反抗宣告一样:我会找到一个工作,搬出这个家。

  莫娣与埃弗里特的相遇像是上天想要帮助她完成誓言一样。埃弗里特要找一个居家女佣,这对莫娣来说简直像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她终于可以脱离艾达阿姨,自由地生活了。电影对埃弗里特这一角色设计也是有着强烈矛盾冲突目的性的。他是一个穷困潦倒而且有性格缺陷渔民阴沉执拗,专横无理。他需要的是一个绝对命令不用思考的女佣;而莫娣又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想法时刻看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人,他们两个的相遇从一开始便透露着格格不入

  如果讨论什么是爱情,菌叔相信没有谁能给出绝对的一个定义。莫娣无意间地在房间里的涂画是改变埃弗里特的开始,而如果说一个人可以因为另一个人而改变,那一定是爱情在里面发挥了作用

  “我不喜欢世界上的大部分人。”

  “这世上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欢你......但,我喜欢你。”

  就是这样简单表白,他们结婚了,结婚当夜莫娣踩在埃弗里特脚上拥抱着的画面是整部影片最温馨的一段,也是埃弗里特最为深情的一段:我们两个像是两只被遗弃的袜子。自此埃弗里特变成嘴硬心软的一个人,莫娣也开始专心丈夫支持画画,她的画从开始的卖几分钱到最后连美国总统尼克松都买她的画作,她的人生好像瞬间明亮起来,成了最幸福的一个人。

  埃弗里特却感觉到害怕了,他感觉配不上莫娣,他认为莫娣会离他而去,但莫娣说不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她用包容告诉埃弗里特什么是爱。

  当害怕失去时,那就是真的爱了。

  整部电影虽然只是零星展示了他们的爱情片段:简单的表白、温馨的新婚时刻、吵架后失眠相互思念、在秋千上的倾心相诉。但在如此平淡基调的电影叙述下,这样平淡精致温暖桥段更显深情。

  幸福也是一个不能定义的东西,莫娣和埃弗里特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贫困无聊的,但就像是莫娣说的:是埃弗里特给了她想要的一切。最后莫娣因病去世后留下了一屋子她在墙上的画,那是她的一生,也是对埃弗里特的爱。

  没有轰轰烈烈,可能爱情到最后都会过成莫娣和埃弗里特的样子

  《莫娣》观后感(二):I am loved

  细腻的爱情。一点多余都没有。没有绚烂,只有缓缓的平淡。

  两个人少了谁都不行,Ev的傲娇,Maudie的纤细,爱情慢慢的温柔固执的Ev,也让对亲人冷淡的Maudie感受到了爱,两个人笑起来奇迹般的甜蜜

  结尾哭惨了,Maudie知道自己身体快不行了,叫Ev多养几只狗,这样才能有人替我陪着你。

  画面太美,希望未来和爱的人一起来。

  《莫娣》观后感(三):简单的生活

  一部打动人文艺片,电影节奏就像莫娣的人生如溪水般潺潺而来。平静而又带着轻快声响。看到这位艺术家创作的一生,才懂得绘画意义简单快乐就像喝水吃饭一样习以为常。不禁想到自己,所谓的绘画,材料,技法,流派显得那样可笑,却也感受不到绘画的快乐。同样又感到些许的悲伤。也许现在的绘画工作者都有太多所求,而失去了绘画的初心。就像莫娣说的那样,没人没够教授绘画,想画就画就是这样。

  这也是一个感人爱情故事,平凡的随处可见,却催人泪下简朴的小木屋里随着墙壁上莫娣的画笔,生活也这样幸福的继续,也许真正的艺术家本身也是艺术,传递着美与快乐用最平凡质朴语言传达着最深刻炙热的道理~如同他们的爱情一样甜如画色,质朴如其画语。日复一日,望窗外四季变换,彼此却永不厌倦一如绘画不知疲倦,无声的爱意却在岁月中咏颂着爱的赞歌,直到春去秋来绿草凋零。

  《莫娣》观后感(四):转载一个影评:沒有陰影的世界-電影Maudie及她的故事

  沒有陰影的世界-電影Maudie及她的故事 賴慧娜

  1977年兒子出生後我們搬到在加拿大東北角的Nova Scotia省的Cape Breton島住了兩年,女兒在那裡出生,我也在那裡開始提筆寫作,Cape Breton島四面環海,隔著Fundy Bay與加拿大最大島的紐芬蘭省相對,四、五十年前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那時很少台灣人知道這地方,是少有台灣人會去的地方。Cape Breton島除了漁產外無其他工業,與世無爭,是海角一樂園,雖無工業,但上帝賜豐富漁產,白色海灘,一下鏟子就可挖取肥美的蛤蜊,野地的藍莓整年生長,有著宜人的海景,最早移民來自歐洲蘇格蘭人,Nova Scotia 乃新蘇格蘭之意,至今保有蘇格蘭文化,龍蝦最有名,供應全世界。加拿大政府為輔助開發,四十年前在此建重水廠,提煉核能發電所核能反應器所需的重水。 也引進大量工程人員,研究人員,我們也是那時搬過去,台灣四十年前也向加拿大購買原子爐,技術人員往來頻繁。

  時間一晃四十年,我們計畫今年夏天到 Nova Scotia家庭旅遊reunion。現在旅遊風氣旺盛,世界再遠的角落也有人跡,教授會的成員也計畫秋天組團前往。

  這純樸的海島Cape Breton卻出了一位偉大的素人民俗藝術家Maud Lewis. 世界有幾位出名的素人民俗藝術家,美國的摩西婆婆 ,台灣的吳李玉哥、洪通等皆是,素人民俗畫家的共同點是未受學院訓練,鄉村氣息、率真、他們的作品以明亮色彩,線條簡單有孩童天真快樂,也記錄了他們的生活時空。

  Maud Lewis是加拿大迄今最有名的民俗素人畫家之一,她與其他出名的素人畫家不同的是,她走過坎坷人生,她帶給世人春天般快樂,卻是透過嚴冬淒慘生命傳遞出來的。

  最近新上映的電影Maudie就是講她的故事。

  當影評介紹這部影片時馬上引起我注意並且很快第一週末就去看 ,電影院是客滿的。

  Maud出生時就有天生性類風濕關節炎﹝台灣最有名的患者是杏林子﹞,隨著年齡病徵越出現,她的下巴向內縮,斜肩,手指彎曲,腳踝變形,走路跛腳,口齒不清,歧型體態惹來同學的恥笑,終於她於十四歲綴學,少女時代,她墜入情網,珠胎暗結後,男友棄她而去,嬰兒一出生即被領養,雖然如此,在家裡還是父母﹝姓Dowley﹞的掌珠,受到呵護。直到三十四歲父母先後去世,她的悲慘人生才真正開始。

  她的唯一手足,哥哥變賣父母房子未給她分文,只是付錢給不情願的姑媽照顧這殘障的妹妹

  不願成為他人累贅,為求自立,她應徵雜貨店一個徵人廣告為一魚販Everett Lewis幫傭。

  魚販性格孤僻暴躁,獨居於偏遠小鎮路邊一棟十尺九尺見方小屋,屋外養著狗與雞。看到應徵的竟然是個殘障者,馬上下逐客令。但是實在是難以覓人,只好估且一試。一方急求安身,一方無牛駛馬,兩人湊合著在同一屋簷下共存。

  當Maudie告訴姑媽找到工作要搬出去,姑媽以為她說謊,警告道:一搬出去就別再回來。

  小屋無自來水無電,僅容旋身,閣樓一張床,他強烈大男人主義,對因風濕而手腳笨拙的Maudie常不假辭色,言明,在這裡最大的是我、再來是狗、再來是雞、最後才是妳。Maudie想起嚴厲的姑媽的警告,咬緊牙根,賣力工作、打掃燒煮,受到斥責時,忍氣吞聲,唯一獲得舒解的是畫畫,她拿起畫筆在任何可看到的平面動筆,牆、地板、廚櫃、甚至爐灶,後來連門窗也畫。她知道自己已無回頭路可走,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她的方法就是創造出另一個天地,明亮、歡樂、和平友善的世界。

  當孤男寡女同擠一床,總也有慾不自禁的時候。Maudie堅持若要做這件事得有名份。這使魚販卻步。雖是個家徒四壁的羅漢腳仔,也有些挑剔不甘心隨便就娶第一個來敲門的女人,何況又是有殘障。而Maudie因為有少女時懷孕被棄的經驗,不肯隨便委身。

  兩人就這麼蹭磨一陣子,還是別無選擇地步婚姻之路。

  Maudie這部電影就在講這對夫婦如何由差異進入生命共同體。導演的手法很幽默。

  她出生的Yarmouth位Nova Scotia Cape Breton 島西南端:後移居的Digby在其北數哩:為應徵這工作,她跛腳徒步兩哩,又被拒絕。片中將Maudie克服身障的努力與吃力演得讓人油然生惻隱之心。

  電影雖是在芳迪灣對面的紐芬蘭拍攝,景色與當時的Cape Breton相似,湛藍的天,白浪推岸,鄉間小路,牛車,山林,漁船,呈現在她的畫面。

  她沒有受過繪畫訓練,唯一的經驗是小時候,她的母親教她畫聖誕卡片,拿去賣給鄰居。多年後成為她的庇護。

  首先是買魚的顧客看上,問價,她的丈夫替她開價五分,對方給十分,他意想不到她的塗鴉也可換錢,開始刮目相看。賣魚時順便賣畫。

  她不僅在屋裡到處畫,窗子也畫,畫到門上,以至,路人經過都會注意到這彩繪小屋,甚為有趣,屋子離路很近,若開車經過拋個煙蒂都能丟進屋裡,屋外她也放廣告板painting for sale,吸引了注意,他們的小屋成為這漁村的特殊景觀。

  1965年加拿大電視台來採訪,著名的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寫專訪,名聲大噪,門戶為穿。一幅畫由二元到六元不等,沒有超過十元的,皆為小尺寸。最有名的一位顧客是美國副總統尼克森,當尼克森的助理由白宮來預訂兩幅畫時,Muad Lewis要求先付款再出貨。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她的全身不時處於疼痛狀態,畫每一筆都是挑戰,她必須抽煙止痛,並服大量阿斯匹靈,直到她因肺癌倒下,往來進出醫院間尚不停作畫。死時六十八歲,1970年。

  有人請教她繪畫,她說:我不能教妳,那畫原本存在那裡了。

  她死後七年Everett被一闖賊謀殺在小屋裡,也許賊認為他屋裡藏有賣畫的錢。

  她死後,她的畫一路增值,已經達兩三百倍,今年三月,一家慈善舊貨店的義工,在舊貨堆中發現一幅Maud Lewis的作品,畫面是Nova Scotia港灣與龍蝦漁船,海鷗,藍天綠水,專家估計約在12000加幣,五月在安大略的拍賣場,以三倍半價錢賣出$45000,猜測當年她賣那幅畫的價錢大約是五塊錢或六塊錢。很多她當年賣兩塊錢的作品,現在市價都值七、八千以上。而她去世只不過四十七年。她一直是加拿大最有名的素人民俗畫家,她的作品被複製在很多暢銷的產品上。

  雖然如此,她一生窮苦痛病不離。兩人死後,小屋荒廢,當地人發起古蹟保存運動,最後被還原修復,移至Art Gallery of Nova Scotia, Halifax永久陳列,紀念這位勇敢的藝術家。

  飾演Maudie的女星Sally Hawkins是經歷豐富的實力派演員,她的父母是兒童書作家插畫家,三歲就顯示演戲興趣,畢業於英國皇家戲劇學院,職涯是由舞台劇起家,演過去多部莎翁名劇,後跨足電視電影,曾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但角色不分大小她皆全力演出,甚至不掛名。她將一個天生殘障的女孩奮力求生,呈現淋灕盡致。有趣的是Sally Hawkins小時後被診斷有語言障礙。

  導演 Aisling Walsh導這部電影重點在陳述動人的愛情故事,兩個各有缺陷的人如何磨合出相依相憐的情感,然而Maud Lewis的故事曾被多次寫成書,搬上舞台。最近一本由加拿大作家Woolaver寫的A world without shadow卻更寫實,作家是在地人,小時候隨母親走訪問Maud夫婦,他對Everett有嚴厲的批評,說他是自私、粗暴,利用妻子、Woolaver懷疑他真愛她,他沒有想辦法改善生活環境,讓她在沒電供應的小屋作畫,在拆移小屋時人們發現地板下成堆阿斯皮林盒子,他強迫她每天要完成二張畫,卻控制所有的收入,他死時有現金兩萬,(那時約是我們在Sydney時, Sydeny是首都,我們買一棟三房小屋價四萬三)Digby是漁村,相信要買棟有自來水,有電的小屋,他不會買不起,作者的批評不是沒有根據。

  電影中另一與書不吻合的是,Maudie與她被領養的女兒的關係,電影中故事說,Maudie一直相信自己生了畸型的男嬰,一出生即夭折,姑媽病危時才告訴她,所生是女嬰,健康成長,Everett帶Maudie去看那已成家的女兒,Maudie遠遠窺探,知女兒幸福,喜極而泣道:she is perfect. 後未前往認親而離開。但書中記錄的事實是:Maud Lewis成名後,女兒來認她,她拒不相認。也許她已經接受上帝給她的生命,她的天堂就在她的畫中,不再以物喜以己悲。

  對世人來說,Maud Lewis的一生都是在奮鬥,克服先天的缺陷,與人情冷暖,作畫至死,未因聲名而受惠,卻將歡樂、平安、合諧藉由她的畫作帶給世人,這樣的生命只能說是上帝給世人的啟示,用來鼓勵、安慰其他受苦的生命,如同耶穌降世。

  經授權轉載自太平洋時報

  《莫娣》观后感(五):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亡

  我已经记不清,我们到底是谁拯救了谁。原来这些恼人的条条框框,竟给了我们相爱的理由。东野圭吾在《解忧杂货店》里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断意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我要是回来了呢?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人若有情呢?人若有情,就会向莫娣一样归来,就会像埃弗雷特一样去追悔,去找寻。

  他们不过都是被岁月惊艳了时光的人,他们无依无靠,所以聚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他们注定相爱。

  看到莫娣,我想起了余秀华。那个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余秀华,那个会在柳条下读自己诗篇的女子,那个不愿用自己仅存的惨稿去换董卿口中所说的倾城倾国的皮相。“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又怎样?不过是化做荒草一堆草没了。

  大抵是上帝真的存在吧。所以,你遇到不对的人,只是让你明白,对的人在后面。莫娣和埃弗雷特一直争争吵吵,最终白了头。我心中的涟漪为你起了千层浪,可你不知。可是,人终究非草木。

  莫尔说“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亡。”送给所有像莫娣和埃弗雷特一样的人。愿尘世中所有人都获得幸福。

  《莫娣》观后感(六):幸福无关其他

  这是2018年我看到的第一个被我认为是五星的电影。也许就电影本身的创作并不是那么好,部分情节跳跃,主人公感情转折突兀,不够连贯,作为传记片缺少对莫娣成长过程的描述等等,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我喜欢这个影片,觉得她很棒。

  莫娣是一个生下来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残疾人,她走路姿势怪异,长得也不好看,生活被家人认为需要一辈子被照顾,在她父母去世后,房子被弟弟卖掉,她不得不住在姑姑家里,成为累赘。她去酒吧这样当地正常女孩都会做的事,她也得偷偷去做,被姑姑发现还要像犯人一样被审问。

  一个偶然,她应聘做了刘易斯的女佣,当刘易斯终于同意用她后毅然决然搬出了姑姑家,有点逃离的味道。虽说在刘易斯那里她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最终她改变了刘易斯,他们是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

  我看到一些评论有说到刘易斯并没有如电影里这么爱莫娣,他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等等,我也觉得一个几乎不识字的鱼贩,很难理解莫娣的艺术世界吧,但是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而且莫娣的艺术才华是在这几十年中被人们认识到,刘易斯一定是给予了支持。至于夫妻间的很多不容易,不和谐,每个家庭都有,没有人可以例外。

  这个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莫娣看待世界的方式,她的乐观。她是个天生的残疾,被家人认为需要被照顾,一辈子不会幸福,但是她姑姑死的时候说:你是这个家族里最幸福的人!这个幸福是莫娣自己争取来的,和身体家庭环境金钱地位一切外在因素无关。莫娣即便出名也一直住在那样一间小屋里,只是把像猪窝一样的小房子变成了一间充满艺术感生命力的爱巢。

  影片的开始部分是很灰暗的,父母去世了,莫娣寄宿在姑姑家,弟弟来了,莫娣以为是来接她回家的,其实弟弟已经把父母的房子卖掉了,莫娣再也没有家。她被姑姑嫌弃,被弟弟抛弃,被村里小孩扔石头,被人嘲笑,即使她应聘做了女佣也是被打骂的,刘易斯也嫌弃她,说这个家里他第一狗第二鸡第三莫娣最后。在刘易斯让她滚的第二天早晨,莫娣为刘易斯做好了早餐,跪在地上刷洗地板。在被刘易斯打了以后,她回到屋子默默拿起画笔,在墙上画出了小绿芽。慢慢的,屋子里的墙多了很多花和小鸟,木架子也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随着女邻居发现了她的画,莫娣的生活中有了色彩,电影的颜色也从冷转向暖。到了影片的后半段,莫娣生活的小屋周围种上了花,房子被重新油漆过,她的画作展示在各个角落,生活也变得色彩斑斓。

  莫娣和刘易斯的相处也很有意思,最初刘易斯嫌弃她,总是和她过不去,莫娣从来没有抱怨过,她默默地做事,用画改变着环境。一次女邻居找上门来说刘易斯拿了钱忘记送鱼了,莫娣先夸了刘易斯记性好,然后说我也可以帮你记,于是拿出一张小卡片,记下谁需要鱼谁欠了钱。一次,他们给女邻居送鱼的时候,女邻居要求莫娣给她画几张卡片,莫娣说她做不了主,他们家刘易斯是头,但是她也及时表明她愿意。即保护了刘易斯的自尊心又能达到目的,莫娣用她的乐观和智慧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片中女邻居希望莫娣教她画画,莫娣说不用教,它就在那,在脑子里,透过窗子,这个世界就在那。

  有一双洞察世界一切美好的眼睛,这就是莫娣,

  她本人的照片非常慈祥,她脸上洋溢出的平静和美好应该就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反应。

  必须说莎莉霍金斯做足了功课,非常成功的演绎了莫娣,她表情上的一些细微处理,走路的方式已经作画时的动作,尤其是晚年时的,这一切都贯穿始终成为莫娣的标志。伊桑霍克的表演也很到位,他们倆相配很合适,导演的眼光不错。

  影片的摄影很好,有很多场面都像画一样,和主题非常贴合。音乐也超美,歌曲都很醉人。

  《莫娣》观后感(七):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阿戴向我提了意见,要求把电影名字体现在标题上,采纳之。欢迎大家向毛怪提意见。没有留言评论功能的公众号,变成了单向交流,只有发出信息,没有回收信息,就像一个对着宇宙喃喃自语的而孩子,着实寂寞!

  去年莎莉霍金斯演了两部电影,一部是众所周知的《水形物语》,另一部就是《莫娣》。在毛怪看来,《莫娣》远优于《水形物语》。莎莉霍金斯出演身患残疾,其貌不扬的莫娣,展现了其惊人的演技,举手投足如角色附体,又不拿腔拿调,完全可以和《三块广告牌》中的弗兰西斯媲美。

  电影根据加拿大民间女画家莫娣的真实经历改编。莫娣天生有缺陷,患有少年类风湿关节炎,虽然残疾,还是有快乐的童年,颇得父母宠爱。后来父母相继去世,按规矩她的兄弟继承了家园。在她兄弟的婚姻失败、房子被卖之后,她被送去和她的姨妈居住,几乎身无分文。虽然姨妈家境不错,但是她遭到了歧视和冷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倍感压抑,于是她主动出现在贫穷的靠兜售鱼为生的单身汉埃弗雷特的家门口,响应他在当地商店发布的寻住家保姆的广告,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新婚之夜,埃弗雷特形容两人是遗弃的旧袜子,并称明天会和以前一样乖戾,莫娣踩在他的脚上两人拥抱转圈跳舞,灯光昏暗,画面却无比温馨。

  陈奕迅有一首歌的歌词大概是这样:你有没有爱我的准备,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用在这部电影里很合适。女主一开场亮相,我心里就哗啦开了一扇窗,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因为女主角的颜值往往和电影品质呈反比。莎莉.霍金斯实在演得太棒了,男主角伊桑霍克也实在演的太棒了,自然到不露痕迹,仿佛是纪录片。一个健康人演残疾人得有多难,莎莉演出了神韵。伊桑霍克怎么能够做到演花花公子和演文盲糙汉子都这么得心应手。

  在希腊神话中,最大的两宗罪不是贪婪和嫉妒,那绝对是老和丑。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不仅全占了还外加病和穷。这人生的牌握在手中简直铁板钉钉的死局。可是莫娣仍然在窗户上画出了一朵朵色彩明亮的花,画下了自己养的鸡,画下了屋前的草,画下了猫,画下了暴躁阴郁却爱她的丈夫,在窗上画,在墙上画,开心时画,难受时画,最后这些画都卖出去了,还卖给了美国总统。如此励志的原材料,电影却拍得平淡宁静,甚至不刻意的描述她的残疾,没有煽情的音乐,不突出困难也不回避生活的窘迫。

  早年嫌弃莫娣的姨妈在临终的时候说:我们一家子,只有你活得幸福。我想这里说的幸福,一定不是我们心中的定义。终身被类风湿关节炎所累,行动不便,唯一的女儿被兄弟卖掉,丈夫粗暴,随便搁谁身上都能变成祥林嫂,可是莫娣非常温柔的接受了一切。最先被改变的是埃弗雷特,在孤儿院长大的他,依靠卖鱼、卖木柴为生。如果不是遇到莫娣,他可能还会脾气暴躁、专横地和他的狗他的鸡生活下去。

  莫娣刚来的时候,患直男癌的他定了一个规矩:这个家里他排第一,狗排第二,鸡排第三,莫娣排第四。后来他不再养狗了,因为有你。他说很多人不喜欢我,莫娣说,他们不喜欢,可我喜欢你。这一刻,铁石心肠也柔化了,他们相扶相携一生。嘴硬心软的男主很可爱,他总是大吼大叫叫莫娣滚,霸道地宣称自己才是一家之主。莫娣一语道破:你明天还是一样要说反话吗?得有多么温暖和强大的内心才能去感化另一颗心呢?我们那么喜欢莫娣,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是莫娣。

  莫娣一定是童年被善待的孩子,否则她无法具备如此强大的自愈能力,并安抚爱人。她的画线条简单,色彩绚烂,她说,我画的都是我的记忆,所以,只把美好的事情都记在脑海里,不去理会这世界满满的恶意,不去被它们影响。记得莫娣去应聘的路上,被孩子扔石头,她淡淡的说:总有些人不喜欢别人的与众不同。从而打动了埃弗雷特,开始了这段故事。幸与不幸,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哪怕摸得一手的烂牌,依然可以好好过完此生。

  《莫娣》观后感(八):钱不是幸福的一切,但幸福不能没钱

  先说下观影感受,节奏太慢了。在看电影这方面,我一直是个急性子的人,很多电影都是1.5倍速度看完,这部片子我是1.8倍看完的。影片最后让我这个功利物质的人稍微有些感动,但很快理性又将我拉回现实。

  影片主要讨论的是“钱与幸福”?莫娣的家人无疑都是功利的,都是看重钱的。为了还债,亲弟弟可以将残疾的姐姐甩给姑姑照料,方便卖掉父母留下来的房子。而姑姑和亲弟弟又一起自作主张将莫娣健全的孩子卖掉,还骗她孩子有残疾被他们做掉了。理由是他们担心莫娣自己都照顾不好,更无法抚养孩子。莫娣跟渔夫一起生活后,注重面子无法忍受闲言碎语的姑姑跟她一刀两断,直言这辈子不要再相见。一家子都是甩锅侠,显得极端自私自利。

  然而姑姑患病后莫娣前去看望,姑姑对她忏悔,说她们家族的人都是不幸福的,除了莫娣。作为对比,莫娣卖画,后来结婚,被卖的女儿健康成家,到最后在病床上临终前,莫娣拉着丈夫的手,说自己是幸福的。

  两者对比,看重钱的姑姑不幸福,弟弟如何不得而知,但从莫娣口中我们得知弟弟总是欠债,似乎生活也过的一团糟。反而是身体残缺,被家人当做负担,被熊孩子扔石头的莫娣最后获得幸福。

  感动吗?

  抱歉,我不怎么感动,这样的幸福我不想要。

  在孤儿院长大的渔夫在遇见莫娣前是个脾气暴躁,整天气呼呼的老光棍。最初莫娣跟他的同伙交谈,挺要面子的他甩手就给莫娣一个耳光。对莫娣直言在他眼里莫娣连条狗都不如。行,你有骨气,你TM别睡着睡着想上人家啊,有种性欲来了去操你养的狗啊。

  跟这种怨天尤人,家暴倾向的男人一起很幸福?

  莫娣小有名气后上了电台,老光棍心里不爽了,莫娣要去姑姑家都不开车载人,任是让关节有问题走路都不稳的莫娣走了七八公里。回来路上对备受打击的莫娣大喊大叫,丢下她绝尘而去。

  跟这种死要面子,任性鲁莽的男人一起很幸福?

  莫娣已经走不动了,老光棍大冬天的不准备好木柴,留下她一人在家。结果莫娣去外边拿木柴摔倒在雪里,导致患病,最终去世。

  跟这种从不关心家人健康,不为家人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男人一起很幸福?

  跟莫娣在一起后,这个家除了增加些破旧家具,加了扇纱门,物质生活上没有任何起色。没通水没通电没通燃气,那扇门缝很大的门,大冬天的看着都冷!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应该是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担当吗?在这么个狭小破旧,没电没燃气,漏着冷风的屋子里跟我谈幸福?

  不要以为我会对老光棍留下莫娣没完成的画,装了个纱门,带莫娣去看她女儿就会对她有好感。犹如酒鬼总是醉酒家暴妻子,却偶尔愧疚给妻子买个礼物,我们就能说他到底是善良爱妻子的好丈夫?家暴100次,买礼物一次,就TM抵消了?

  莫娣是个可怜的人,就这部电影,没看到幸福,只看到一对贫贱夫妻的悲哀。

  《莫娣》观后感(九):《莫娣》——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这是一篇烂尾了的影评,我只是小透明,记录了一点点我的观影感受和大家分享。

  当我哼着小曲儿手拿着咖啡杯走进影厅的时候,以为是自己包场,决然想不到今天老唐这里差不多满场的状态。十分尴尬的找了第一排的老位置坐了下来,一心想电影早点开始来化解刚才的尴尬。

  来之前看简介以为是部略带文艺色彩的传记电影,没想到是部爱情电影+女性个人成长的电影。我坐在第一排张着大嘴眼泪像水龙头不要钱似的呼呼向外涌,还好坐在第一排,别人只能看到我的后脑勺看不到我布满泪痕的大脸盘子。

  我一直看到电影后面结束的字幕都放完了,才努力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起身,在返家的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不断的闪回着 莫娣蹒跚的摇摇晃晃又倔强的身影,这身影让我觉得莫名的亲切与熟悉,有种莫名似曾相识之感。

  这种感觉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晚上就寝刷牙时,突然脑袋里灵光乍现,那个一直在嘴边想说而又说不出的名字就这么蹦了出来——余秀华。

  莫娣与余秀华

  两个人生活的一开始都是身有残疾的社会边缘人。影片开头莫娣被同胞兄弟残忍的抛弃到了姨妈家,她满心欢喜的努力讨好着哥哥希望他带自己回家时,却得到了自己家被卖,自己的所有物品被清空的残酷事实。影片中莫娣望着椅子上一个只有鞋盒大小的盒子,震惊的说到:“你把我的私人物品都拿来了?我的房间被清空了??”我的心也被狠狠的刺痛着。不管是中国还是加拿大,女性、残疾人都是社会里的弱势群体。而两者的结合,处境就更加艰难了。影片只有寥寥几个关于莫娣在姨妈家的生活片段。可是我们却深切的感受到了 莫娣寄人篱下的那种凄苦。为了逃避那种监禁一样的生活,莫娣在杂货店遇到了来这里招女佣的男主——坏脾气的路易斯。

  莫娣的感情世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老粗路易斯长在孤儿院,从小缺乏和人的情感交流,总是口是心非的,而且一开始路易斯压根瞧不上身体残疾的莫娣。情路坎坷是俩人的共同点之一。

  余秀华

  则是在19岁,有母亲做主“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 在非自由恋爱情况下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尹世平。尹世平外出打工时,两人相安无事,回家就不太平。两人分房住,只要在一个房间,必定吵架。“他看我老在电脑前写诗就不顺眼,我看他在那儿也不顺眼。”两人有一个儿子。

  2015年12月,余秀华与尹世平离婚。2016年,余秀华的母亲因肺癌病逝。

  余秀华的诗是直白的,就像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所说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她的诗又是孤傲的,没有低眉、没有妥协:“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余秀华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写一篇影评, 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烂尾了, 最后我还是想说, 这电影真好看!

  还有关于余秀华的这部分资料 我直接copy了百度百科,不知道是不是违规。

  《莫娣》观后感(十):我们为什么喜欢《莫娣》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莫娣》这部影片在我眼中是极其成功的,细小的格局,丰满的人物形象,不经意的煽情手段,爱尔兰导演艾斯林·沃什用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性向我们展现了一段边缘人的人生故事。

  莫娣的人生是悲惨的,自幼患有关节炎,父母双亡以后唯一的亲哥哥将其遗留下的房屋变卖,把莫娣丢给姑妈照顾,在姑妈那里,遭到嫌弃,受尽屈辱。随后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艾弗里特·刘易斯的帮佣,从姑妈家抽身而出。在与身为鱼贩的艾弗里特的生活中,两人渐渐产生感情,步入婚姻。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莫娣空余时间不断地绘画,相识桑德拉,使她的画作开始有人赏识,也是桑德拉使得莫娣开始贩卖画作,最终其画作远近闻名。

  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线性叙事,以莫娣的人生为主线,重点描摹其与艾弗里特的感情生活。另一方面,在电影技法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四平八稳,柔和的光线,平淡的剪辑,恬静而又不多的音乐。摄影多捕捉乡村美景,户外开阔,室内柔和,整体为塑造一种和谐感。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对小细节的捕捉和轻描淡写非刻意的煽情。

  重点塑造的两个人物,是莫娣与艾弗里特。身为社会的边缘人,这两个人的性格并不复杂,导演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各自倾注了一个关键词:莫娣的纯粹,艾弗里特的自尊感。莫娣的纯粹一方面体现在她的温顺,她天生残疾却对他人极其友善,在她去艾弗里特家应聘帮佣的路上,镜头给我们展现了他对待路人的和善,在后面的对话中,莫娣向艾弗里特坦言经常受到孩子们的歧视和粗暴对待。这两方面的对比,使得莫娣的温顺善良深入人心。另外一个方面,莫娣的纯粹体现在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画作中那些简单而又美好的事物,就是她热爱生活最鲜明地体现。艾弗里特的自尊感,是他常说反话的根源。这种自尊感让他看上去很可恶,却又在下个镜头中让我们看到他的可爱之处。保管莫娣卖画所挣得的收入,与桑德拉的买卖中,警告莫娣他才是管事人,莫娣成名以后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愤怒,只在于在与莫娣的对比中,他的自尊感尽失。在人物塑造上,我们不仅仅要感谢导演对人物情感的拿捏,还要感谢两位演员伊桑霍克与莎丽霍金斯的出色表演。水乳交融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角色深入人心。

  电影中出现了诸多迷人的小细节,莫娣一个人在俱乐部孤独自我娱乐;二人结为夫妻后的舞蹈,莫娣脚尖踩在艾弗里特的脚面上;莫娣在艾弗里特要售卖其未完成的作品时,着急欲哭的慌张表情;莫娣去世之后,艾弗里特将画作收拾入房间等等等等。这些迷人的细节在塑造人物方面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外在表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情的感染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细节的感染力极强,导演的煽情手段是高超的,不像许许多多的电影中简单直接地情感宣泄。《莫娣》这部电影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物的眼泪,仅有的几滴也只是若有若无。同样的,我们也听不到聒噪浓烈的音乐,有的只是间或响起的恬淡的音乐。非刻意要比刻意的煽情给人的情感震撼更大,持续时间也更为强烈,这是导演的一个妙笔所在。

  抛去对影片的主观分析,谈一谈我的主观感受。莫娣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在被哥哥抛弃,在姑妈家受尽屈辱之后,她所要求的是自食其力,不愿依赖他人。在成为艾弗里特的帮佣,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之后,她所要求的是得到他人的尊重。她的绘画是一种感情寄托,是她对美好的一种强烈向往,而画作得以售卖使得莫娣机缘巧合地拥有了得到艾弗里特尊重的机会,在莫娣的一生中,她从来没有希冀过自己可以远近出名,她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边缘人活着,能够得到他人尊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在远近闻名以后,莫娣是开心的,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尊重她,她所渴望的已经得到,另外一点,她也是慌张的,因为这是她希冀以外的事情,是生活给予她的惊喜,所以她依然像之前那样生活,没有了更多的渴望,她对荣誉几乎是持冷淡心理的,无论是登上报纸上电视还是尼克松副总统对其画作的购买,她都平淡如水地讲出来,开心的原因,仅仅是获得尊重,简单而纯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莫娣的这种纯粹。我们总是在渴望更多,寻求更多,难以被满足,所以难以获得平静。我们总是因为得失而或喜或悲,因为他人的获得而产生丑恶的嫉妒心。对金钱的占有,永远是无止境的,为了金钱荣誉而勾心斗角,是难以停息的战争。我们喜爱莫娣,正因为我们不是莫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