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街日记》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街日记》观后感10篇

2018-04-29 20:0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街日记》观后感10篇

  《海街日记》是一部由是枝裕和执导,绫濑遥 / 长泽雅美 / 夏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街日记》观后感(一):生活之外,回忆以内

  压在移动硬盘里好久,今天终于看完了。老实说,不如是枝裕和之前的一些作品整体观感是一首日式怀旧歌曲,诸如各种道具的运用,一些场景比较俗套和刻意。

  但我还是愿意给四星,因为观看这样的片子,无论谁也发不了脾气

  我臆测,这也许是很多人喜欢是枝裕和的原因?大量的戏剧冲突被淡化,人物关系相对静止微妙言语湖面涟漪,是被风吹进心里的。

  看到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平平淡淡的生活流电影,我对此存疑。其实"生活流"这个词便有待商榷,其本身便带有贬义,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记流水账、无侧重点的作品,一如法国自然主义主张自然和生活的彻底描摹。

  然而生活真的是平平淡淡的吗?这个词是否形容到位了?我觉得电影中幸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不能习惯病人的死亡。”当我们在谈论生活,我们在谈论什么?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如果习惯了甚至是麻木了,当我们用“平淡”来形容自己人生,是否是件可怕事情

  《海街日记》讲的不是生活,是枝裕和讲的不是生活,对,diary。

  其实电影里有许多足够悲伤场面,但都被是枝裕和收住了。让我很有触动的是幸和堤真一(抱歉角色名想不起来了)分别的时刻,两人只是微微笑,挥挥手,大海声音响起。

  幸的所有感情只是停留在了胸前的手上,欲言又止。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来和前男友分手的时刻,因此仿佛感同身受强烈疼痛感在胸腔滚动。

  我站在阳台上,冬天的寒意让我觉得他言词冰冷:

  “你还有什么话想说的?”

  “没有了。”

  “好的,再见。”

  然而谁的内心会同表面语气脸庞那般风轻云淡呢?

  朱光潜在《谈美》中讲到艺术,痛不是艺术,痛定思痛才是艺术。

  是枝裕和拍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回忆。当那些人和事真真切切在我们身体上碾压时,我们只是声嘶力竭地喊痛;而只有碾过之后,我们才有精力才能慢慢平静呼吸,端详那些压痕的线条

  当我们在谈论生活,我们是在谈论时间上的距离感。那些会引起我们情绪强烈震动的东西无论好坏都因模糊氤氲上一层美感

  每一个角色的每一次微笑,都暗涌着生活的张力。这便是回忆。

  《海街日记》观后感(二):岁月静静流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直很喜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出新片了,《海街日记》。这部他亲自参与,改编自同名畅销漫画的电影,讲述姐妹三人在父亲葬礼上见 到了父亲早前情人女儿,接纳并接来一起生活,曾经对父亲及情人的怨恨,在涓涓流淌的每一天中,变成了亲情的疼爱。

  亲情与爱情,亲情是主线,是明线,爱情则是辅线,是暗线。两条情感线的纠葛,交织出了怨艾,在百般伏笔与暗示下,妈妈的出场明确了:生活真的不是用非黑即白就可以评判的事情。

  导演在片中不露痕迹的向我们诠释了亲情的味道。那是父亲生前常常做的鱼生三明治,是母亲教会了仅仅那么一道简单易做的海鲜咖喱饭,是外婆十年陈酿的梅子酒。亲情,是我们成年以后,无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依然深深埋藏在心底,最亲切,最美妙,最可口的味道。

  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我本人,最喜欢《无人知晓》和《步履不停》。《海街日记》虽然没有《无人知晓》的犀利,没有《步履不停》的坚韧,不过,导演依然带给了我们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一次洗涤。让你我感受到了生命尽管如此不尽如人意,但却依然美好力量。就像影片中,两个葬礼的主角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可以为早春樱花美丽感动,为生命的美好而开心。这本身,便是对生命最高诚挚的礼赞吧。

  胡适先生曾著文说过:文字如无情感和思想,便如无灵魂脑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我想,这也是这位拍摄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可以把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起伏故事呈现得如此津津有味缘故吧。

  带着对生命与岁月丰富的情感,影片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关于岁月的铅笔画:是古旧院子里,55年的青梅树;是樱花遂道下,十四、五岁,一辆单车,这世间似乎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清新的美好;是影片开始于葬礼,结束于葬礼,却没有感到悲伤,而是生命生生不息,步履不停的脚步。像是你我小时候,就着六月下午的蝉鸣,坐在音乐教室里听着发闷的钢琴声,昏昏欲睡的捱过一周一节的音乐课一样,岁月就那样静静的流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海街日记》观后感(三):。

  这电影在周末的晚上给我带来丝丝暖意。不知道是最近泪点太低,还是人物情感真挚,好多片段都泪目了啊……羡慕小玲有这样的亲姐姐们,一起度过这么美的少女时光

  日式的电影总是这样平平淡淡把故事道来,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但真的能把生活里的那份“情”渗入我的内心。

  想念霓虹,电车叮叮叮的声音,处处是景的街道夏天的蝉鸣……下次再去就去一些不太热门地方吧~我也好想在春天樱花树下骑车、散步……

  “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对啊……等我要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挂念什么?还能保持初心吗?

嘤嘤嘤,电影总是能给我一些美的设想,可还是要回归现实啊。

  《海街日记》观后感(四):隔着屏幕也能闻到香气

  隔着银幕也能嗅到春天里樱花隧道里夹杂着泥土雨露,随风飘散的花香;每一帧画面,每一次推镜,镜头下的色调,日系标志性的唯美与纯爱,如一张张Ins风格照片;已经不需要再进行修饰的长泽雅美,绫濑遥的侧脸,就这么自然的与海,与街,合为一体,迎着湿柔的海风嘴角些许的上扬,手指轻柔的拨弄发丝,都美的心醉。

  但仍是这份美,让我在这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竟感到一丝哀伤。东京物语,家族之苦,亦或步履不停,都带着这份哀伤。我想,这也许跟日本的物之哀有莫大的关系吧。

  正因其深知极美之时,也是消亡之日,再美丽的烟花璀璨之后,也只留下寂寥的白烟随风散去。于是发乎情,止乎礼,相敬如宾。哪怕一个大大的拥抱,都显得过于热情,深怕这一抱,少了距离,多了爱恋。但,却不知何时会慢慢习惯,消散,途添愁丝。

  这样而来,虽似让所有应该热烈的,激昂的,过于隐忍。但或许是这份隐忍,才使得这个美丽又奇怪民族继续向前吧。

  《海街日记》观后感(五):镰仓的夏天一点都不燥

  镰仓的夏天一点都不燥热,蝉鸣电扇榻榻米席,奶遥麻酱夏帆丝丝。

  看的时候有檀木问,国内是不是会觉得日本这种生活片很冗长烦闷。

  坦白讲,观影者静如波平的自我状态下,才能赏此片。

  啊,镰仓美。要去,想住三个月。

  看到镰仓的海的时候,我想以后有了男友,两人的生活到了完全peace的时候。

  没有争吵嫌隙,没有汲汲的焦躁,没有热情似火的时候,就坐下来,在沙发上把海街日记重温。

  给他种个镰仓的草。

  然后晚年,去那儿养老。海猫食堂,樱花道,祭,极乐寺駅,海边。

  啊,观影后。

  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似乎看不到时间线,这个故事走了多久,两年?三个月?

  但又好像一直就在这时间里。葬礼上,梅酒酒窖旁,院里看烟花。

  看的时候好几次,我就觉得自己像站在摄像机的位置,听他们说“他/她应该有个很完美的人生吧”云云。

  每一帧,清淡的不如市场里的片子一样夸张喧闹,甚至还不如普通生活的。这也许是。没有起落转折才能自如的应付岔路和选择

  我本就是对他人的际遇不是很能感同身受的人,事情没有落到我头上,我永远都是听故事的旁人。

  自然,一开始我是无法体会,铃的怯懦自卑小心翼翼,幸的犹豫包容和果决坚持

  直到最后,小铃喊说,妈妈笨蛋

  我才恍然感觉到,她才真的被融化了,没有了作为小三后代格格不入紧张感和自我排斥。

  同时,幸从始至终的责任感和包容力,真的大女子

  整部剧我觉得麻酱是真正成熟的最多的那个,对爱情亦是。

  别人的冷暖际遇,感受后留下给自己的应该就是温和和笃定。

  而三妹,着墨不多,每每出场,暖心而又可爱敏感悲伤,但又掩饰极佳,真的智慧

  这个海边餐厅,马住,等我去。

  《海街日记》观后感(六):我对《海街日记》的感受(涉及电影对人心影响

  第二遍看了,第一遍看的时候,是在一个开放环境里,没有能够很投入

  这第二遍看的时候,感受仍然非常强烈,让我控制不住自己还是想要写点什么。

  剧情什么的不必说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

  但是电影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那种生活的感觉存在的感觉,总会把我深深地带入进去。

  几乎所有的日本片都会给我这种感觉,这部片还不算最强烈的。在画面色调和音乐的渲染下,往往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就会让我有想落泪的冲动。。。。我经常在想,是我和日本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连接么?

  这种感觉,说是踏实沉着也好,说是悲伤物哀也好,虽然表面上看是在描述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如果夸张点说,我感觉它是在用生活的这一素材或者说画笔,在画一幅极其抽象印象画作。或者说是在做一场梦。那些镜头那些对话都是表象,需要用另一种角度感知系统解释其中深层的语言。如果用电影理论来说的话,就是另一套编码系统,电影专属的视听语言的编码系统。也许,就是所谓的影像中的诗意吧。

  通片,从头到尾,它都充满了这种气息。从一开始要不了几分钟,我就会深深陷入无法自拔。如果当时心里还装着别的事,我会痛苦,因为那种感受接近一种很深的无力感,我又想沉溺下去,又还想面对现实中的事。很矛盾。所以这样的片不适合白天看,也不适合心里有很多事的时候看。如果是在一种很放松、很开放的状态下看,才能投入进去。

  如果心情不好,看了可能会舒缓下来,或者更不好,都有可能。如果心情很高兴,我感觉看了之后一定会变得复杂。。。

  我想如果我真正放松下来看《海街日记》的话,恐怕会从头哭到尾吧。其实它并没有怎么煽情,但是我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到那种(。。)的气息。

  所以我一般不太敢轻易地去看片,因为总是害怕会被带进去。

  ++++

  我觉得这就牵扯到一个话题,就是从感性层面去谈看电影。什么样的电影会带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感受,这其中是非常复杂微妙的。而且也是不可说的。感受到了就是感受到了,感受不到怎么都没办法。这也是我觉得人在观影这件事里的孤独感,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到最极端情况就是:你看了那个片了吗?看了,或者没看。挺好的。然后话题就到此为止了。在一起观影也是,只是一起经历了那些种种复杂的感悟的时刻,然后彼此都经历了什么,也说不清楚

  在一起观影其实挺难的,你得对他人有一种最基本的信任感,相信自己在那样一个环境里能够完全放松和投入到某种未知领域里,去经历电影对你的心的种种考验(或者说作用)。也得允许他人的能量流动到你这里来,允许自己的能量流出去。其实在之前的几次观影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都还不是很适应。我还在慢慢体会。

  我其实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想做观影活动也是在挑战自己,或者说折腾自己。

  ++++

  我觉得涉及到这些感受层面的东西,一般的影评都很少谈及,所以我无法从一般的影评中得到共鸣。那些手法技术层面的其实我都不怎么在意,我在意的最终还是一个电影带给我的独特的感受。别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或者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也许我现在对《海街日记》以及很多日本片的感受,就是我现在内心真实心态,我平常不太会表现出来,但它一直都在那儿。但我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如果我自己的内心改变了的话,再去看这些片的时候,肯定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海街日记》观后感(七):生活本该是这样温柔模样

  影片中从未出现的父亲,却是串起绵绵故事的那个人。父亲和女儿总是有着微妙的联系,在女儿身上总会看到父亲的影子。这也是故事中铃的出现会给姐姐们内心震撼慰藉的原因吧。

  影片和着它的名字,海街日记,记叙了一个海边普通家庭四姐妹的平凡成长。不同的年纪给了故事不同的底调,却都有着对生活无比的认真好奇。温柔笃定的姐姐幸,活泼浓烈的二姐,无忧无虑的三姐,和早慧而善良妹妹铃,四姐妹的每帧画面都美不胜收——望梅树,收梅子,品梅酒;一起着素雅的浴衣,点着星星一样的烟火,在院落里嬉笑的样子。世界在那些时刻是那么安静。日子流转,日出日落,花开又谢着。最会做炸鱼排的二宫阿姨也去世了。生命其实是如此平凡而没有特别的意义的,却因为了有了一份铭记而特别着:每个时节的仪式,美好的衣裳,奶奶酿的梅酒,一起糊上的窗户纸。哪里需要大风大浪的人生呢,有时候将这些平淡守护,就是最浪漫的日子啊。

  这四姐妹,将亲情、爱与守望,演绎得如此不着痕迹又打动人心,真是这初春季节我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生活就该是这样温柔的模样啊。

  《海街日记》观后感(八):梅子酒

  只是好久好久没看过这么淡淡的却又这么朴实的电影。没有浮华的表象,只有贴近生活的真实。一切都是那么的深入心灵,以致看到最后四姐妹在海边一起欢笑时,莫名的泪水涌了上来,连自己都说不清是为什么,或许那就是心灵的共鸣与得到的抚慰。

  大姐幸的守护与责任,但同时却也重复着自己命运的轮回。小乃的洒脱直言,与幸的吵闹与感情是那么的温暖。导演从没夸张地为了表现而去表现,一切都从生活的细节中向观众缓缓讲述着属于她们姐妹之间的情感。听到乃的叫声,幸就知道要去干嘛,乃合好道歉的表达方式,幸自是能接受,更能知道那是酒精的作用。这样自然简单的表现却向观众真实地传达着亲情,而也正是这不刻意的表现形式更好的产生了共鸣。

  一切都是淡淡的,一切却都是暖暖的。给人的是洗尽纤尘后的纯净之感,没有浮嚣,没有狗血,唯有真实的生活。一切都在樱花绽放后再次重新开始。

  同时,也羡慕渴望嫉妒着小铃的生活,被姐姐们的宠爱理解温暖包围着,四个人没有父母的家却也是那么的温馨快乐

  《海街日记》观后感(九):点到即止的氛围

  首先,画面的色彩实在是太美丽了,特别是暗部的细节处理非常柔和,不时细碎的噪点引出时光的流逝感,让人臆想纷纷,还有适当过曝的门外高光,恰能渲染出夏日的阳光气息,当然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对绿色的处理以及主角们肤色的还原,颜色准确而意蕴十足,文艺类电影做到此般的画面处理,实属精工刻画……

  其次,没有抖机灵的冷笑话,没有一句网络用语,更没有卖情怀,搞怀旧,所有落脚点都在于表现角色的心情与事物上,细腻柔和,生活始终是平淡而矛盾不易放大的,但每个人总有些诸如此类的困惑,它们从暗流处,存在于我们的静处,浮现在我们的梦魇里。电影平静而压抑,但幸好每个人都能适时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这就是吸引我们的地方吧,因为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困惑,但可惜我们少有能如此坦诚的亲人和邻里,朋友。

  最后,羡慕这样的环境,四季分明的地方,有春花,有秋叶,还有着典雅木屋的地方……

  《海街日记》观后感(十):所谓治愈 只是然并卵的鸡汤文之同等疗效而已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构图都很唯美,美到随便定个格都可以拿来当桌面,四位女主也各有各的美,可谓赏心悦目,但是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可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美女和美景的。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故事本身,就算你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也不能平淡如水吧?就算你是散文式电影,那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吧?

  本片通篇都是些日常状态的堆积,之间并没什么关联,也没有情感的递进或演变,很多地方,你刚刚有些进入状态,导演就戛然而止,好像生怕你会被感动似的,莫名其妙就收了场,也许这是导演认为的点到为止,但愚钝如我,是哪哪都没被点到。

  虽然到片尾,大姐作出的决定(与已婚前辈分手,不再继续做小三,虽然前辈跟妻子已经分居很久,但也不能抹杀她做了第三者的事实)意味着她的转变,但她为什么转变,在片中并没有明确的展示,虽然也有一些他与恋人在一起相处的片断,但这些片断都太浅表化了,让人无法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也无法触碰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结尾那突兀的转变,甚至让我有种错觉,觉得令她发生转变的事情似乎是发生在片子之外的时空。虽然电影有时会跟观众做一些完形填空的游戏,但如果是枝裕和导演也是在跟我们玩这个游戏的话,那我只能说您这空也未免留得太大了些。

  其实本片最大的 “完形填空”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浅野铃。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后又病逝,为了摆脱自私冷酷的后母,不得不搬到同父异母的三个姐姐的家中与她们一起生活,因为身世特殊,她有着让人心疼的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与乖巧。然而这些只相当于人物前史的内容,就几乎是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有关浅野铃的所有信息了,除此之外,就是中间喝醉酒骂了一声爸爸,片尾跟大姐在山顶,骂了一声妈妈,我一直期待的有关她的真相大揭秘或是情感大暴发直到出片尾字幕时也没出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山顶的一声骂就算是高潮了呀,导演这个巨大的完形填空,我是真心补不上啊。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很治愈,我不晓得就是四姐妹的穿衣、吃饭、酿酒、打闹这些日常,和几处蜻蜓点水式的谈心,怎么就治愈了?它能治愈个啥?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好比一篇貌似很正能量的鸡汤文,它用催眠的讲述方式及偷换逻辑、概念这些手段来告诉你,让你相信,虽然生活有时很沉重、很无奈,你只要你换个角度想问题,把心态调整好,生活就可以变得很轻松、很洒脱,然并卵,催眠状态一旦结束,生活还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那些觉得被治愈的大概就是被导演成功地催了眠的,而我呢,首先,不是那四个女主的粉儿;其次,没能被片中那些宜人景色所迷醉;再次,也没能被这清新脱俗如沐春风的日本风所俘获,因此,才得以保持清醒。那些所谓被治愈了的人,你的被治愈除了来自美女和美景,到底有多少是来自电影本身呢?虽然观看本片的某一瞬间,我也有那种想在日本定居的冲动,但我还是可以理智的告诉自己看旅游观光片也会有同等效果。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这片子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跟整个摄制组为了取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拍摄跨度长达一年之久,单单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这是一部用心制作的诚意之作,但即使创作者很用心,也不可能触动每一个受众的心,一部电影也好,一个明星也罢,不管评分有多高、喜欢的人有多多,也总会有人说,对不起,它/他不是我的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