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挖眼睛》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挖眼睛》影评10篇

2018-04-30 21: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挖眼睛》影评10篇

  《挖眼睛》是一部由徐童执导,二后生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挖眼睛》影评(一):真实的,才是最有力量

  两个字,真实。虽然充斥粗口,但听着并不讨厌,这才是鲜活生命。二后生在台上演唱他的悲惨遭遇时,很多人都忍不住动容,因为是真情实感。尤其老太太儿子聊天那段,老太太认为媳妇对她好,儿子认为只是自己给钱她用,二后生说起当年为什么被挖双眼,最让人叹息的就是行凶的是三兄弟,可主犯只判六年,其余两人花钱20多天就出来了。太他M现实了。活脱脱就是一部中国农村生活史,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不由想到近日的张扣扣杀人事件,如果二后生能看到但换作被打断了腿或者废了一手,他会否复仇?不过他是有错在先,大概会放下恩怨往前看。

  耍艺好耍做人难:折射出娱乐圈现状

  二人台就是东北的二人转啊,太黄了。其实我们乡下(粤西)也有类似的剧种,就是狗乸戏(听名字就不是好东西是不是?充满了偏见、歧视,“狗乸”在我们乡下的方言里有着淫邪的意思)。不过那时候还小,根本看不懂,连鬼头戏(木偶戏)、三脚撑(大的木偶戏,大概有点像布袋戏)这些都看不明白。据说如今乡下还有狗乸戏,草台班子弄的,有机会要回去看看。

  《挖眼睛》影评(二):“鲜血淋漓桃花

  从结构上,在末尾将挖眼睛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现场演唱来还原,比开篇直接讲述这个故事的力量更强。在讲述的过程中,导演主人公挖眼之前的健全照片、案发地点照片,案件涉及的人物居所的照片穿插进来,还有演唱中的他和台下观众的正反打,我不知道是不是还能有别的方式。放健全照片配合挖眼睛的极为详细细节,着实叫人受不了。台下观众因为天冷很多也只是露出眼睛,他们都没什么表情。如果有一个角度,能够知道这些观众对于“挖眼睛”是个什么态度,哪怕是听他们的闲聊也好。他们听二人台荤段子也没什么表情。

  同样眼盲的母亲是一位哲学家。二后生抱怨给她的钱都给嫂子们拿去了。母亲说,不给钱,谁照顾你。还一个劲夸儿媳。二手生 走了,摄像机还留在母亲家中,看着母亲从里屋摸到厅房,“望”着儿子的背影,嘴里念叨着,舍不得“肝肝”儿走。

  二人台这个吃饭的家伙,救了被剜去双眼的二后生。他用一种残忍近乎麻木的方式,用自身血肉调料,来喂食观众。其意义不下于,将自己手脚砍折乞讨那般,只不过,他是被别人夺去器官的。

  《挖眼睛》影评(三):鸟儿为什么唱

  鸟儿从此不许唱

  花儿从此不许开

  我不要这疯狂世界

  这疯狂的世界

  片中奚秀兰的这首《疯狂世界》让人听得寒毛倒竖。一个被挖掉双眼的男人似乎更像是被人切掉了根,失势那天他已然死去——世上苟活是二后生的皮囊,他嗓音尖厉,表情木然,靠羊油,赌博和哼唱自己来营生——或者营“死”。

  在接下来的80分钟里,从开头的二人台到结尾的《挖眼睛》,少言寡语的二后生似乎只剩下了唱,长的,短的,黑的,黄的,白的,红的……我们看足了“鸟儿拼命的唱”,却在影片里难以寻觅“鸟儿为什么唱”,难以寻觅为什么他“不要这疯狂的世界”。

  尽管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一只旨向精准片子,同以往徐童的片子一样,它用极致真实的镜头语言传达朦胧却冷冽的人生哲学。在他的影像里,弱势化为强势微弱化为剧烈边缘化为中心,独像化为群像,群像化为生态。我们看到穷人们愁苦悲情怯懦英勇愚钝与机锋。当命运无情的戏弄他们,他们往往做出惊人之举,而这些举动近乎传奇

  二后生的故事本身是足以打动人的。不出意外的话,《挖眼睛》也应该成为徐童的一记重拳,他打在人们的心口,让人们憋屈,也让人们觉得疼——但它并不。素材缺失和单线凌乱的叙事干扰了视听。我们尴尬发现,我们无法像《老唐头》,像《算命》,像《麦收》那样,保持着层层递进的好奇,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将身心毫无戒备的交给徐童。

  记得“猜火车”的放映会上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满怀渴望地盯着屏幕,想从里面发现好奇,发现视野,发现智慧,发现徐童甚至发现自己,但相信只有少数人在经过了牵强的自我暗示和曲解之后做到了。

  我们看不到徐童在前面作品里的从容自信,《算命》和《麦收》中凌乱却稳健的叙事全然不见。从零散的情绪和各种夭折的伏笔中,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将近一年的拍摄并不顺利。

  片子是骗子,一部片子支持观众们看下去的是一个假定的终点,一个天大秘密,和一个永不偷懒的思维挑逗方式。本片的纪录价值是很高的,甚至高于了它镜头蒙太奇的意义总和冗长又无线索支撑采访,仅仅是在形式上服从着徐童的意愿没头没脑的跳剪也只是……跳剪,他们承担了营造影片气场的功用,却对叙事和讲述于事无补

  在人物的塑造上,镜头散乱无序。徐童并没有将他对采访使用的擅长延续到本片,二后生有两句点睛之笔,却没有足够的眼白,最惊心动魄的核心事件却没有其他当事人的采访。

  徐童以往塑造人物绝不单单只把镜头对准人物本身,而是同样也对准同阶层的人们,他让他们诉说,讲述,哭泣——这些内容可以和核心人物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也不承担主要的叙事,却肩抗了整整一个生态——就像是插在肉体上的刀子永远比刀鞘里显得锋利——当他把生态尽量逼真的还原出来,主要人物立刻变得寒光逼人。但这次,对于其他几位卖艺人的零星采访没有做到这一点。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徐童似乎并没有打算在这部作品上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和更极致的探索交流中他坦言,他手中掌握着二后生当年的恋人姑娘的VCD,里面纪录着另外一个版本的《挖眼睛》,是一个长达三个小时,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把二后生妖魔化的《挖眼睛》。但遗憾的是,出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他不想放到影片中。二后生的母亲由于赡养问题对二后生有难以言表的隐情,她对待自己儿子的复杂感情,不是那个章节结尾的那个长长的镜头能够承载的。导演宁愿在每次放映结束口头讲述来补充这些内容,也不愿再重新审视逻辑,审视故事。

  唐小燕女士的几次出现是这部充满绝望黑色的影片的一丝喘息,她的鲜红色的羽绒服在寒冷黑夜的侵浸下显得格外温暖。唐女士是伴随着徐导作品的一个重要人物,观看徐导作品的观众每次在影片中见到她都会会心一笑,像是在享受一个共同的秘密。

  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影片中的几次出现仍显得多余,她并没有被叙事依赖,并没有承担任何视角,甚至她的落泪都是多余的。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现需要,这种情感的体现还是架设在徐童自身之上的,架设在小范围观众的已知之上的——这是种危险尝试,充满作者色彩的尝试。

  一位作者是否该更加作者?一部作品是否该更加作品?

  当我们丧失了多元的视角,丧失了稳健的叙事,当我们的观看模式态度真诚度可疑的侵犯打破,我们也就丧失了对人物的情感投入,导演就很难再保证这些风格粗砺的影像能够带给观众什么。

  更不幸的是,《挖眼睛》逗乐了很多观众。在二后生和母亲冗长的聊天中,观众几次哄堂大笑,让笔者误以为自己置身《乡村爱情》观影会。这种“逗乐”本身却让人乐不起来。虽然观看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在场的导演应该明白观看自己作品的最佳方式绝不应该是哄堂大笑。

  徐童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他现在有了唐女士,有了翻译,推广,有器材商的支持,10000多个微博粉丝和就像他在放映之前伴着马条的歌曲播放的宣传片那样长达7分钟的声望。大胆的跟拍,冷静的机位,原生态的拍摄手法再加上凌厉的跳剪,随手捕捉到的零碎影像,结尾伴随着轻快歌曲的全片回顾形成的割裂感……这一系列招牌动作始终在提醒着所有人,徐童自己已经被徐童了,他似乎很难再跳出来。

  现场一位年长的从业者提醒他应该找个剪辑师,理由是剪辑师可以帮他跳出来。照理类推,他也应该找个心有灵犀的摄像师,这样他就可以更跳出来。但他看上去却似乎不怎么在意。他已经习惯了游侠式的工作手法,习惯了在一部作品的核心工种都写上自己的名字,与其说他在拍纪录片,倒不如他在苦行修炼。他反对商业化,但他似乎并不反对模式化;他不想参加武林大会,却还是打算孤独地练就武林绝学,并且和他鏡头中人一样孤独——为什么要成为大师?我只想成为传奇。

  祝他好运

  《挖眼睛》影评(四):几点看法

  在台北国际华人纪录片展看了此片。徐童导演本人也到了现场,携出品人和制片人,制片人是《算命》的女主角、老唐头的女儿——唐小雁。而唐小雁也在《挖眼睛》中露了几次脸,个人觉得对于没看过《算命》和《老唐头》的观众,唐小雁的出现会令大家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片中对她完全没有介绍,而且她的东北普通话与全片的内蒙古方言也格格不入。对于看过徐童前两部片子的观众来说,就更摸不着头脑了,我会觉得导演过于自恋之前的片子或是太信这种机缘

  说到剧情片和纪录片,我觉得完全可以打破两者之间的界线,镜头前不存在绝对的真实。非要比真实,我反而觉得某些剧情片更接近最深层的真实。而《挖眼睛》这部片子更适合于拍成剧情片,二人台唱得是传奇,二后生唱自己,他被挖眼睛这件事就是传奇,传奇本来就是用来听的,如果非用纪录片的方式拍,拍到的多是些物是人非的情感和人物的口述史。导演在映后也提到在片子结尾二后生唱《挖眼睛》时加入了大量当时事发地的黑白照片,想尽量还原当时的情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焦点访谈》播的案件报道

  关于此片的剪辑,从影片开头的舞台表演和各种人物的口述中,导演加入了很多空镜头,也许是想表达某些隐喻(我没看出来),有些空镜头内容很诗意,比如路边翻到的卡车,冒烟的房子,但的确没看出有什么寓意。我以为导演是怕观众看二人台看烦了、听口述听烦了,因为我的确看得不耐烦了,但是突然跳出的空镜头又会让我很出戏。没有直观的叙事,对于这种问题,也不知有什么更好地办法解决。《麦收》和《算命》拍的是现在时,吸引人,口述史讲过去,难拍,如果人物本身不生动,很容易拍的枯燥。所以回到了之前的也许只有剧情片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较之早些的《美姐》是讲二人台的剧情片,猎奇程度戏剧性完全不如《挖眼睛》,但《美姐》中人物的情感却表现的很细腻饱满。徐童导演很生猛,很浓烈,往往一上来就抛给你一个酷的一逼的人物,但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干瘪、或者说麻木的二后生,很希望看到这个盲人眼泪,但是没有,反而看到了唐小雁的眼泪。

  《挖眼睛》影评(五):奈若何兮

  在中国北方的内蒙、陕西、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曲种,叫二人台。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各具特色。在广袤贫瘠大漠,二人台舞台的台上台下,艺人看客,像这曲种本身一样,寻着各自的活路。

  在内蒙古河套一带,有个二人台艺人,叫二后生,算是在这块台子上唱出了名堂。远近剧场、看客,不分生熟,约略都对二后生这名号有所耳闻。

  二十四年前,二后生在一个村庄演出时,结识了个婆娘,都叫她三女子。三女子有男人,家境贫寒决定跟随二后生一起卖唱养家。一来二去,日久生情,二后生欲娶三女子为妻。三女子男人知道后,以三女子为诱饵,引二后生回村,自家兄弟三人一场伏击,挖掉二后生双眼。事后,二后生住院四十天,数欲自绝,自家哥哥日夜守候,直至平复。行凶男人入狱六年,其两兄弟不日即出。

  二后生无力复仇,与三女子再未谋面。日后,二后生将此番经历编作二人台唱段,曲名就作《挖眼睛》。大凡见者,看在眼里,动容;听在耳中,揪心

  这血泪传奇,在传闻者的口中是一番模样,在徐童的镜头里是又一番模样,在二后生自己的唱演中,则另有一副模样。无论有多少镜像、几多变化,这经历结结实实地烙在二后生自己的生命里,从未抹去,终将继续,且容不得二后生对它做丝毫更改。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命运。

  这故事太强大,以致隐约有了命运的面庞。镜头在此,必然显得弱。徐童仍然采用他惯用的仰拍,行云流水,几乎没有目光落在镜头上,就像它不在。二后生探母、全本《挖眼睛》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影像模块,看得人咬着牙,流着泪,唏嘘不止,精彩绝伦。但纵观全片,并没有讲出二后生这传奇经历以外的事情。观者体验到的精彩,仍会归为故事的精彩,而非电影的精彩。而这故事的主线,观者在观看开始不久,便得以了解了。这是本片的尴尬,也是镜头在这个故事面前的尴尬。二十四年前的实况无从再现,这使得那番经历是在每位观者自己那里得以重建,并非受助于记录影像,这也不可避免地降低观者对于影片的观感。在片子末尾,徐童用出事现场的实地黑白照片,与二后生舞台上的全本《挖眼睛》构造了一副双线的平行蒙太奇。这也许是再现实况的最佳选择,至少之一。尽管如此,镜头仍旧摆脱不掉无力。故事太强大,又过去太久。

  徐童把二后生的人生境遇称作“以死延生”,这说法看似荒谬——生,如何以死来延得呢?二后生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这“后生”,说来不是他仅凭一己之力得来的,可这“死地”,他是切切实实地走过一遭。生与死,说起来太重,做起来太难。

  活着,是需要能量的。不单单是正能量,也不单单是负能量。

  《挖眼睛》影评(六):琐记:顽强翻新的个体生命力

  知道题材后,有些疲惫,但还是坚持去看了看。

  1 看了之后感觉太bloody了 ..有些东西 也许用文学作品表达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而不是影像 谁说影像就一定比文字有冲击力呢 在某些时候 影像反而更单薄。

  2 王小鲁用鲜血淋漓似桃花(若我没听错的话)来形容,正呼应了我的那个英文词bloody. 王又用了生命力赞歌,艳俗的绽放(提到了八九十年代的艳俗艺术)几个词。认为徐童的作品是在真实上进行构建,超越了纪录片的界限。

  3 放映后与友人微信简短交流。友人认为这部作品不如游民三部曲,前三部的人物都是立体的。但是这一部的角度太单一。

  4 这个片子有出彩的地方,比如好几个观众认可的他与他母亲炕边谈话那段。为什么大家都对这个更有共鸣而非挖眼睛的故事本身呢?因为那是平凡的真情流露。但这种题材和风格令我作为一个老观众产生了疲惫。他自成风格,风格非常突出,但这种风格却也成为他的局限。

  5 这种凌厉残酷,是否是有意为之刻意追求的呢?作品的气质一如既往的江湖蛮气横生。所有人还是用生猛来形容徐的片子。可我已经对他的动机和拍法产生怀疑了。我认为应该停下来,给自己一段思考和放空的时间。

  6 拍这种人物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得不想。真的如知识分子们所说的那样,绽放出这个时代某种群体身上的光芒?我更愿意从个体上去理解,就是个人生命力的一种顽强翻新。与时代无关。

  7徐童的主题和人物,几乎是连锁拍下去的。他人的苦难痛楚,成为纪录片人的一个拍摄兴奋点?

  8徐说和拍摄对象连续生活四五个月,很过瘾的经历。某些时候,这又何尝不是对自身生活的一种逃避?

  9 徐在摄影上没得挑,很好。

  10 我更愿意他将摄影机对准那些在台下看戏的群众,走入他们的生活。比如那个脸蛋冻得红红的憨笑着走开了的穿着中山装的老年男人。如果是丛峰来拍,那么他很有可能将摄影机对准这些更沉默的羞于表达的群体。如今我的状态,更愿意接受丛峰的那种拍法,内敛平凡,以小见大。

  11又想起段锦川的那个关于小人物的一个采访。

  12 有机会拍剧情片吧。这些素材是储备和参考,但不要成为纪录片成品。

  思路比较琐碎。暂且一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挖眼睛》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