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奥与我》经典影评10篇
《迪奥与我》是一部由Frédéric Tcheng执导,Raf Simons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五十三周《克里斯汀•迪奥与我》克里斯汀•迪奥 这是他51岁时为自己写的生平。他小时候很喜欢花卉,长大一点喜欢家里的内衣间和浮世绘。青年时期过得五光十色,也就是父母眼中的不务正业。因为看多了画册出任的第一份工作是画廊经理。嗜好是打牌,不爱阅读除了历史书,梦想职业是建筑师。“我所设计的高级定制裙就一幢瞬息的建筑,旨在突出女性的身体比例。”
1945年,他是Lucien Lwlong公司的绘图师,那个时候巴黎女人的穿衣风格在他眼中是“过大的帽子、过短的裙子、过长的上衣、过厚的鞋底,以及Madame de Fontange式高耸在前额上的难看发式,和当时只知享乐的巴黎妇人披散在脑后的头发。”在同事Balmain离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之后,他获得了勇气并在好友(Gaston经理)的帮助下,跳槽了。而事实上他觉得新公司无可救药,他和马赛勒,这个商业巨子说,“我要用自己的名字开个工作作坊,回归法国高级服装极度奢华的传统。”
之后他开始招兵买马。第一个助手负责行政,雷蒙德。第二个助手是高定行业最忠实的客人,Bricard夫人。第三个助手是技术总监,玛格丽特夫人。
此前的高级定制:高级定制裙的价值尤其体现在做工的精致、细节的用心以及面料的美观。但有时,它们的构造却反而可能历经多个季节而依旧保持原样。保罗.布瓦莱舍弃了挺硬的规范,不再注重合身,使得1912年后的巴黎有了穆斯林后宫的气息。玛德莱娜.维奥尔,省掉了1900年的装饰物以及布瓦莱的装饰图案。剪裁重于一切,除此一概多余。
于是迪奥的第一次展,“我们刚刚走出战争的时代、制服的时代、肩宽如拳击手们的女兵的时代。我所描绘的是花朵一般的女性,肩部柔嫩、上身丰腴,腰肢纤细如藤蔓,裙裾宽大如花冠。”
后来他开始游历。并且他对美国姑娘很有意见。“美国女性掌握着全世界的所有好东西,他们收到了极其完美的保护,可以免于拙劣品味的影响。时尚杂志向她们推荐的都是最为精致的品味范本,百货商店向她们提供的则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全系列设计,而且,美国的制衣业也达到了非凡的精细程度。尽管如此,美国人的方式仍然让我们觉得略显仓促并很难与法国女性节俭与条理的性情相吻合。我们习惯于因为某件物品形态漂亮或者质量上乘而得到它;我们关心它的用途,同时也关心它的美观。或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丰富的种类极易有损于良好的品位?”
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迪奥先生为了再续辉煌非常努力。当然他的努力之所以有价值在于他的三个助手选的好,他本人善于用人。“我无时无刻不在涂鸦……我得谦虚一点,我只是在所有没有高级定制裙的地方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样衣的款式几乎有一半取决于面料的“反应方式”,另一半取决于剪裁本身。
通过勾勒“1955年春夏”发布会某些样衣的褶皱部分,通过放开腰部间隙,我分离出了字母“A”的形状,它本来是接续上一流行季节的字母“H”的。“Y”产品线显示的是裙摆的延长、腰部的变细以及位于“Y”字两杈之间的胸部的高位化。
我已经给您讲过了高级定制裙、讲过它们的做法、见过展示它们的模特儿、也讲过订购它们的职业买家。现在,您肯定期待着我最后再提一下穿它们的人。”
他管只看不买的客人们叫做“燕子”,并叮嘱售货员不要打扰他们。实际上迪奥先生绝少见客人。在买卖当中,那些事情和我们平日听到的并无二致。买了突然失联,连尾款都没付;带了一个情夫去了试穿了另一个情夫为她定的裙子;还有一些抄袭者……
总的来说,迪奥先生是一个天生对美敏感的人,而且在这个行业有着十多年的“学徒时期”,最后还有具有相当超前的审美。这些没有被不顺磨平棱角的人才能“大器晚成”,这四个字说的就是有天分、有积累、不妥协。
《迪奥与我》影评(二):Dior和我们
这是一部拉近了一个高端时尚品牌和普通人的距离的电影,它将人丰富的情感毫无保留的印在了每件作品上。就像片中Raf执意要用的印染工艺一样,画家、设计师和裁缝的情感都刻在片子的每个角落。
起初看到这位一身黑衣,黑皮鞋带“铆钉”的人,很自然的会看到极简主义和Dior间的冲突。 不过在镜头介绍过首席裁缝之后,这种冲突似乎被淡化了。 转而突出了工坊的白色和Raf的黑色之间的对比。有意思的是,当Raf穿着白半裤出现的时候,她们都被惊住了,仿佛一个沉默寡言的大男孩忽然挠着头笑了一样。
片中对CD日记诵读的部分让人觉得就像Raf自己写的一样,只是黑白和诵读太多的混入,让我有点不适,大概是CD太胖了吧。。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片中对Raf助手的同性恋毫不避讳,但是在Raf抽烟这个点上却躲躲闪闪,几次镜头给到火具和烟盒却没有一处正面抽烟镜头。唯一一次大概是在show当天开始前的那段,Raf情绪有点波动在天台倾诉,结尾处隐约给了一个拿烟的镜头。这样的处理是为了满足Raf个人的要求还是其他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迪奥与我》影评(三):What is Dior ?
百年工作室迎来新的掌门人,除了简洁流畅的风格,又赋予材质上精细的雕琢。运用美国街头艺术家sterling ruby的浑然天成的风格,让时装风格崭新明亮
他把时尚作为自己的生活,他精心准备高级女装,赶出64件独特创意的衣服
领略Christian Dior住所那种花园的优雅,居然突发奇想把发布会布置成花的海洋
在50人工作将近48小时以后,所有的布置才得以完工。或者说发布会前一天晚上,还在为第二天11点手工赶制衣服。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杰出的工作。
当你看到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可能感到无形的压力。但是回到现实,发现周围的人,都非常娴熟,手艺无比让人赞叹。对图案的临摹是如此的飞快又饱含生命力。
这都来自迪奥
工作室有的人18岁就开始学艺。有的工作了40年,奉献了一辈子。这种追求极致的热情,在镜头前毫无保留的纪录下来。
自始至终都是埋头打磨衣服。没有会议。仅仅有的也只是和老板之间的预算提议和杂志封面的故事。
其实都没有故事,这种认真的态度用在哪里都不会错。不言语,不打包袱,不搞铺垫,最后献出的是对艺术的致敬,而不是臣服于名利。
可能为了生存不得不去服务,一季度就花30万欧元买衣服的买家。但是,骨子里的执着才是迪奥杰出的根本。
《迪奥与我》影评(四):求资源
在哪里可以看到啊,求资源,我特别想看!!!!!!!!!!!!!!!!!!!!!?!?!?!!!!!!!!!!!!!!!!!!!!!!!!!!!!!!!!!!!!!!!!!!!!!!!!!!!!!!!!!!!???!?!?!?!?!?!?!?!?!?!?!?!?!?!?!?!?!?!?!?!??????????????????????????????????????????????????????????????????????????????????????????????????????????????????????????????????????????????
《迪奥与我》影评(五):这个屋里是有灵魂的
站在你们大家面前我感到相当谦卑。
认真介绍每一个员工,包括临时工。
我问他们问题,他们也问我问题,这是很棒的工作方式。这给团队很大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机会渗入自己的想法
我不喜欢别人称她们为员工,她们管理着如此庞大的作品系列和团队,她们是商人。
她们对此充满热情的话,她们会表现的更好。
我自觉避开干涉她们的工作,每一双手都需要自由的表达自己,我想要尊重机会带来的喜悦。
但我不想放弃,知道第一个女孩上台之前我都不会放弃。但若这不可行的话你也绝对不会看到我生气的脸。
《迪奥与我》影评(六):当设计师的理念与商人的利益冲突时。。。
Raf Simons在Dior的首秀反响平平,纪录片一出来就立马有人各种舔屏各种美cry。当然,指望用一部纪录片就能为2012秋冬高定系列平反正名,既不现实,也并非导演Frédéric Tcheng的本意。况且整个片子杂乱无章,参与制作过《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的经历似乎未曾给他带来任何启发,我知用平铺直叙批评一部纪录片有些可笑,但我甚至看不出Raf Simons是如何顶着外界质疑Dior要缺席本次高定的压力在短短八周内把秀完美的给到大家面前,仿佛那些华服都是从天而降伸手即来的,唯一留下印象的只有设计师的理念与商人的利益相冲突的两处。
一是临近第一次试样衣前,女装部主管Florence Chehet和15套礼服却不见踪影。原来是纽约一位客户的衣服出现问题,高级订制部负责人Catherine Rivière立马派了主管和一个销售员飞去处理。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又是飞机晚点,又是电梯故障——两位员工运送礼服时和他们的礼服一并困在电梯内,导致试衣不能正常进行。Raf Simons当即大发雷霆,一副天哪噜我不造你们这个牌子怎么可以这样操作的表情,指责高定部不该为了某一个客户耽误了整个试衣过程和15套礼服的进度,但Catherine却一脸傲娇你碰都没碰过高定你就别bb了好吗我们又不像你成衣那样等着你设计好了顾客去将就你,在她的观念中这样做是毋庸置疑的,高级定制需要赚钱,顾客理应摆在首位,不然负担不起这样的系列也维持不了这样的工坊。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2264918021.jpg
第二是Raf计划用品牌DNA之一的鲜花布置整个秀场,工作人员率先摆出了几个样板,Dior总裁Sidney Toledano看到效果后高兴得合不拢腿,但当他听到说为了保持新鲜度,所有花必须要在48小时内摆放完毕,这就意味着需要同时动用50个工人。欧洲的人工有多贵你们都懂的,再加上近百万朵鲜花,Sidney看到报价后不停的挠着耳朵,内心是极度崩溃的。
http://img3.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2264918550.jpg
Dior全球传播总监Olivier Bialobos只敢咬着指甲怯怯的望着他,事实上,在想出这个方案之前,Raf们并不知道Sidney会不会批这笔费用,也不知道LVMH集团总裁Bernard Arnault会不会批这笔费用。但显而易见,Bernard把对Dior这个时装屋的溺爱和赋予前设计总监John Galliano的创作空间和资金空间毫无保留的转移到了Raf身上,当华美景象最终得以成形时,连Anna Wintour都被这片花海震惊到忽视一旁的Raf,并随即打趣到:“我认为你没有任何预算上的困扰”。
《迪奥与我》影评(七):就是被男主的胆怯但有才感动了,想起哥哥
今晚看了一部纪录片《迪奥与我》,讲述的是迪奥的创意总监Raf Smisons加入迪奥之后第一次准备时装秀的过程。讲真,第一次看这样的时尚纪录片,看完之后,却特别喜欢。
Raf在加入迪奥之前,一直以设计简约男装出名,这和以女装高级定制为主的迪奥(Dior)完全不同,加入Dior之后,Raf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办自己的系列时装秀,这是一个考验创意的过程,也是与Dior员工磨合的过程。
一件真正的高级定制成衣,承载着无数人一针一线的汗水和讲究到极致的精神。在Dior,有工作超过40年的老员工,有人本来准备在这里呆10个月,结果呆了10年,最后决定呆在这里不走了,将一生贡献给Dior,因为在这里,有一种精神,每个人不是生产线上的工具,而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个人,每个人的劳动成果都是得到尊重的。因为在自己的工作上有自由,可以自由创造,所以她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因为有热情,又反过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当一件衣服,经过很多人的手,被一针一线的缝好之后,裁缝说又喜又悲。喜的是它被完成,一个挑战结束了,悲的是一件在手里呆了这么久的宝贝结束了。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支撑着Dior这样真正的牌子。在衣服高昂的价格背后是无数人一针一线的心血。
衣服被做只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真正难能可贵的是衣服的设计过程,是创意。Raf说自己每天都要看展览,在展览里寻求设计衣服的灵感,每天看展览让他完全放松,还能激发他很多想法。此次时装秀的压轴衣服,颜料完全来自一位画家的画。他被画击中的一瞬间就决定将这样的创意用在衣服设计上,艺术与服装设计完美的结合创造了一件吸引眼球的潮装。这样的创意,正是衣服的灵魂。最关键的,拥有这样创意的人竟然不会画衣服草图,这才让人脑洞大开。我完全不能想像一个不会画草图的人竟然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衣服,还当上Dior这样大公司的创意总监。
果然创意和想象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时装秀成功举办,在时装秀的现场看到自己设计的衣服在舞台上得到大家的认可,Raf竟然激动的哭了。对于Raf这样向内又有才的人,情绪来的猛烈,当然也真实,看到这里我竟然也默默的跟着哭了,瞬间被这个男人的眼泪感染。
写到这里,想到哥哥张国荣,他们都是内心情感丰富的人,这样的人更多的体会情绪变化当然也更敏感。Raf说自己不要面对镜头被拍来拍去,也不要接受采访,因为会胆怯。他们的才华和丰富的心灵都给了艺术,就不要在人际关系上浪费分毫了。
或许因为自己是个放不开的人,所以越发喜欢那些真实的人,真实的表达喜怒哀乐,真实的对待周围的人。纪录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真实的反映初期员工对Raf的不满,真实的表现Raf的才华和不善交际,也毫不吝啬的表现Raf对创意的执着。
这种将细节做到极致的精神真的让人钦佩,一次次的更改衣服,只为了更漂亮,从裙子的褶皱到裙子的长度,甚至为了效果更好,将一条费时费力做好的裙子拆了重新做。不怕麻烦,向着更好的那个方向持续不断的努力,多么赞的态度,就冲着这种态度,这件衣服也物有所值。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更好的路上持续不断的要求自己。
《迪奥与我》影评(八):无关虚荣,无关金钱,这是纯粹的审美文化
在铺天盖地的高逼格公共号在吹捧美丽、巴结时尚的时候,一部100%来自时尚的纪实影片,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关于文化的故事。
影片展示了Dior新上任的Creative director,Raf Simons,和他的团队筹办Collection of Haute Couture的始末。在一个经典服装品牌的团队中,灵魂人物就是creative director(香奈儿的老佛爷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一位优秀的creative director甚至可以成为该品牌的代名词。Haute Couture翻译过来为高级定制,Collection of Haute Couture即为高级定制的季度秀。虽然不管是经典大牌还是新秀品牌,每个季度都要走商业秀,但是经典品牌更注重的还是高级定制的秀场,因为高级定制的设计受到更少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更具艺术性。通常来讲,高级定制秀才最能反映是品牌原汁原味的设计。影片中,他们准备的是一场服装秀,也是一场展现设计师理念的概念秀。
Raf新官上任,这是他的第一场高级定制秀。他个人向来以简洁风著称,因此也有很多对他能否胜任这一职位的猜测。镜头下,所有人都清楚的看到,这个人偏执、孤僻、还社恐=_=。如果生活中有这样的老板,对员工们绝对是一种折磨。然而,他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灵感都投入工作中的姿态,却让电影中的员工们和观影者都不禁肃然起敬。影片中,他永远都紧锁着双眉盯着周围的一切,仿佛在目光所到之处的每个角落里收集着灵感。这样的身心投入,不禁让我想到女魔头电影中Nigel的一句台词: “What they did, what they created was greater than art because you live your life in it.”
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穿插着Christian Dior回忆录的旁白,Mr.Dior对生活、对事业的领悟,和当下Raj团队的经历微妙地契合着,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领悟。Mr.Dior本人虽已不在世,但在只言片语和黑白的镜头之间,一个经典人物内心的敏感和强大之处,都无比清晰。
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性格各异的Dior员工们:
因为飞机晚点一小时而没能及时回去的premiere,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到达后,虽然承受着来自同事们的压力,回到公司却没有一句废话直接投入工作;
被采访时,工作室的裁缝们一脸幸福又认真地说:“ Mr.Dior is still in this house, we are still working for him”。看到这里时我和室友还交换了一个“法国人脑洞真大”的眼神,但心里也不禁羡慕着这样的工作情调。
容易焦躁的premiere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愁眉紧锁,从柜子里拿出一盒糖来安慰自己,略带俏皮地说:“Some have alcohol,I have my candy”;
走秀当天,日日夜夜都穿白大褂赶工的裁缝们回家换上自己的裙子去秀场,看到装饰的如梦如幻的秀场时,笑着说:“We don't even fit in here” 然后开心地一拥而入。
这些人只有很少的镜头,在IMDB该电影的网页上,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注明(而几位只有不到五秒镜头的看秀的明星却被标注为主演之一)。他们只能在后台看秀,可能收入也无法支付得起几件亲手缝制的迪奥服装。这些人看似很渺小,但是在镜头下,他们的幽默和专注,让我们看到了优雅而自信的人生和充实又精彩的个人世界。
奢侈品是原汁原味的欧洲白人贵族文化。毫无疑问,这种贵族文化必须有金钱来支撑,可是其根基,是在看到美丽之物的时候,那纯粹的精神享受。影片中,Raf不顾众人不解和实施的难度,坚持自己从抽象画中得来的灵感,设计风格特别的服装。当那些花纹迥异的水彩变成一件件chic的裙子和外套时,不禁让人有些流泪的冲动。如此纯粹的审美和如此纯粹的执着,让如此纯粹的美丽得以成为现实。
无论是否拥有,美丽本该就是所有的眼睛都能够去欣赏的。只是作为消费者,往往却是被虚荣和物欲蒙蔽了双眼。面对奢侈品,土豪们砸钱互相攀比,中产们故作高冷,穷人们则嫉富如仇。一条裙子、一件衣服的价值,似乎就等于价签上的数字了。
感谢这样一部纪录片,虽然简短,却展示了衣服背后的艺术追求和穿针引线,还原了高级定制的美学价值,更唤醒了人们单纯欣赏美丽的能力。
一个品牌的成功,必定离不开其背后的商业策略,但一个品牌要成为经典,势必要有其不可取代之处。在“成功学”和“商业思路”泛滥的今天,对自身文化理念的执着,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迪奥与我》影评(九):优雅的背后,是优雅的灵魂
看到那个黑白片头渐渐进入画面,我初以为这是部关于Christian Dior的传记电影。但随着现代设计师Raf羞涩的入镜,故事的线索才逐渐明朗起来。纪录片追踪了Raf Simons 加盟Christian Dior 迪奥后创造首个高级定制系列的全过程。回想这一个半小时的点点滴滴,内心满是赏心悦目后的兴奋与感动。我不是个追逐时尚的潮人,但影片依然给了我一份别致的感动,若要概括这份感动的内在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优雅”,不仅仅是Dior品牌外在的优雅气质,更是那份优雅背后一如既往,深入品牌内在的优雅精神。
或许,这就是时尚界纪录片的与众不同之处,它不执着于揭露美丽背后的丑恶,因为这有违审美的初衷,它不专注于靓丽裙装下的辛酸,因为这将弱化时尚的气场。相反,电影更专注于拍摄光鲜夺目的T台背后,依然存在另一个华丽的舞台。导演将镜头几乎触及到了一个时装秀可能涉及的所有人群:上至设计师、助理、品牌老板、行政总管、下至部门负责人,裁缝、基层员工、送货人员、秀场工作人员、媒体公关,以及前来观摩的时尚名媛。可以发现,在他们所有人的身上都散发出同一种气息,那便是“优雅”,一个与Dior品牌高度融合的特质。看着制衣作坊的每一个人,他们尽管也会疲惫,但我们无法在他们的言行之中感受到这份疲惫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份溢于言表的投入与专注,面对时间的紧迫,设计师的高要求,他们没有太多的怨言,反而将精力倾注在如何达到目标上。如果仅仅把其认作一种敬业的褒奖,那绝对是对他们的一种误解,甚至是亵渎。在我看来,这种专注是缘于对Dior由衷的钟情与热爱,他们为Dior的优雅所感染、所感动,为它付出的一切努力和智慧都是近乎本能的不由自主,希望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够无愧于Dior这个高贵的品牌,直至最后,共同铸就出专属于Dior的独特精神。而这份独特也在最终的华丽秀场上得到了最为夺目的绽放!我想,每个认真看完这部记录电影的观众都会有所感动的,或许不及Raf在最后潸然泪下那样感性,但绝对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欣赏。
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品牌创立者Christian Dior的黑白镜头与真音,同Raf的时装秀筹备过程交替展现,由此传达出一种Dior品牌的经典韵味,让观众逐渐体味到:新旧之间的两人既是不同的,也是一致的。一致在于,他们都赋予自己时代的女性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不同在于,前者定位了优雅的底色,后者则开辟了优雅的未来。我想,Dior的优雅是经典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时代都离不开“优雅”精神的存在,但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属于自己的“优雅”表达,而一代又一代的Dior设计师所承载的使命就是对“优雅”的不断传承、创新和延续,进而让关注Dior的人,甚至只是回眸一瞥的人,都能在片刻间轻易地感受到它独一无二的优雅特质。
总之,Dior的优雅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渗透在品牌内外的每个空间,犹如一种魔法浸染到周围的每个人。正如员工对于制衣间的形容一样:“这里是有灵魂的”。
《迪奥与我》影评(十):传承 发展
影片记录的是Raf Simons任Dior品牌创意总监后的第一场大秀,预兆着Dior接下来的发展路线。
Raf Simons被多数人打上的标签是“极简主义”“性冷淡风”和那个华美的Dior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Raf Simons的搭档设计师John Galliano表示Dior的传统影响很深,他在设计时会感觉被束缚。
随即Raf Simons对Dior进行了大胆革新,让Dior裹挟着时代的狂潮。他用大剪子剪短拖地长裙,扩大衣服袖宽,减掉多余的修饰,换上舒适的高跟鞋……他的剪子剪去女性的束缚。
与此同时,他还遵循着Christian Dior的理念,保留着Dior一惯的纤细腰身与臀部曲线。
Dior与我,就是Raf Simons与Dior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