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殉罪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殉罪者》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殉罪者》经典读后感10篇

  《殉罪者》是一本由雷米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殉罪者》读后感(一):人之初,性本?

  这本书是一个小学姐给推荐的。推荐的时候我说 春节前我也看不完。当时,还被鄙视了一顿。这不今天都已经正月十一了才看完。 评价一下这本小说: 因为之前读过《白夜行》并且看过日本电视剧版的,感觉本书无法超越前者。 本书中的 纪乾坤竟然是模仿别人而杀了岳筱慧女大学生的母亲。也是出于纪乾坤的无奈,像极了现在的社会。一个普通公民怎么可能撼动公检法呢?只有搞点大事情,不惜同归于尽才能得到本该有的公正对待。上访报复社会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马健和骆少华真的是警察中的败类,为了一己之私竟然冤杀了许姓男子。警察也并非都是善类。人心隔肚皮,待人友善,防人之心不可无。 杜成,一个铁面无私,一个克忠职守的好警察。魏炯,聪明伶俐的小伙子。 林国栋一个人的恶劣行径,造成了那么多家庭的支离破碎和不幸。可恶,该死!这种人渣应该杀之而后快! 小说的结尾,最终还是没能脱离中国的特色。公检法维护了法律的正义与威严。透露着一股e心的虚伪。中国的公检法真的做到了这么大义灭亲+依法治国吗?未必。国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可是官老爷呢? 读到最后,发现作者竟然是是中国人。点个赞! 于 2017/02/07 寒假 家中

  《殉罪者》读后感(二):《殉罪者》阅毕

  生命,道义,法律,孰轻孰重

  执着,私欲,感情 , 何去何从

  阅毕掩卷,激扬的文字过后,是茫茫的怅然,无数个如果隐隐浮现其中

  如果晓瑾没有背叛林国栋;

  如果许明良没有送上索命的猪肉;

  如果骆少华早一天将证据公之于众;

  如果老纪当初能多一点理智,少一点执拗……

  命运是无情的锁链,人性是时间的拷问。

  生命没有如果,不及假设……

  所有羁绊,连同着一个个或扭曲,或阴郁,或愤懑,或悲戚的灵魂,交揉,厮扭,对撞,

  毫不留情地将最残酷的,最肮脏的,最弊陋的,最骇人的展示出来,

  正如那一具具赤裸的尸体,一块块支离的骨肉……

  罪恶,昭然于世,心为之蒙尘,灵魂选择沉睡。

  然而,恶魔的羽翼遮天蔽日时,有光,在无尽黑暗的上方,在满目疮痍之外……

  是良知,是责任,是勇气,是宽恕……

  是爱。

  熄灭了狂怒的火,融化了冷漠的霜,温润了人性的荒漠,战胜了冰冷的法条……

  马健在临终时死死攥住岳筱慧的手,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消失,因为,他是警察。

  纪乾坤在两个年轻人的感召下,坦然面对过去的一切,直至最后也没有按下起爆按钮

  岳筱慧对纪乾坤的杀母之仇既往不咎,用宽容消弭了一切疯狂的偏执。

  金凤成功规劝骆少华交出证据,用爱击碎了二十三年铸就的壁垒。

  正如书的结尾,晚春,温暖,新生,希望……

  去相信,暗夜过后必有曙光,太阳如常升起,阴云退散,

  去相信,每朵花都会在春天享受阳风雨露,体味温暖,茁壮开放。

  去相信,灵魂的归宿是平静,心灵的常态是温暖。

  《殉罪者》读后感(三):那些执念,推动了司法制度的进程。

  雷米的新书,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对正义还抱着执念。是一个又一个的执念才让那些真相重现于世。 不知怎么的,想到了聂树斌的案子。是一个又一个拥有执念的人才有了翻案。司法制度的进步,离不开这些人。 聂树斌的辩护律师李树亭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从被害人的家里拿到了判决书(没有判决书,就没有办法进行申诉和再审),一个月要去三次,他坚持了一年多,终于得到了判决书。 每一个冤案被翻案的背后都是这些人在默默努力,正是这些人推动了中国司法的进程 内心充满敬意,希望自己以后,也能不忘初心。 他的书,一如既往地黑暗但是又带着一点点的光明。是满地黑暗里存在一点点的光亮,那就是希望。 我很喜欢他的书,推荐阅读。

  《殉罪者》读后感(四):宛如希望,宛如晚春

  第一次写书评,如果写得不好,还请见谅…

  知道雷米新书的事还是在书店。当时逛遍了书店也只勉强找了一本,却也如同鸡肋 。下楼结账时不经意的一瞥,让我看到了这本书,顿时心中就多了一丝期待和以及如同见到老友时的喜悦。

  最开始知道雷米还是因为他的心理罪系列,偶然在公交车上听到了画像的有声小说,自此就沉迷其中。雷米也就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悬疑小说作家。

  这本殉罪者雷米选择了与心理罪不同的叙事手法,如果说心理罪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么殉罪者就是由众多支线构成一条主线,这是雷米想要做出的改变。故事中,从魏炯到纪乾坤到杜成到骆少华到岳筱慧再到林国栋,都陷入到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种种是非之中。从一头雾水到真相大白,读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由浅入深。另外,因为我是长春人,书中的种种熟悉的东西也能引起我的共鸣。

  雷米的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对人性的拷问。骆少华的私心,纪乾坤的私情,一幕幕如同现实一般狠狠地剥开表面,击打在内心深处。他们同样可恨,他们同样可怜,我想,他们才算是真正的殉罪者。逃得过理性,也逃不过人性。

  在故事的最后,真凶获得了应有的惩罚,各人也有各人的归宿:杜成放下了心中的块垒,安然逝去;老纪弥补了早年的遗憾,幸福满足;岳筱慧和魏炯爱上了彼此,成为情侣…我想,雷米想说的不只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有,别错过那份迟到的晚春,别放弃那份终究到来的希望…

  《殉罪者》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都有罪恶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罪恶的种子

  关键是看你是否让他生根发芽

  雷米的书依旧延续了心理罪的风格 不到最后关头理不清结局 即使全文都是黑暗式的压抑 却又时不时地从黑暗中透出一丝光亮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描写"他试图在囚徒般的生活中,培育出一朵希望之花,让它孤独地生长,欣喜地绽放,并在鲜亮的颜色和细微的花香中,说服自己:我没有老。即使我无法行走,只能在铁门后观望世俗烟火,但我仍属于人间。"

  去惩罚罪恶的方式并不是以暴制暴 以杀止杀 而是去寻找真正的钥匙 解开所有的迷雾 尽管心有不甘 尽管无法手刃仇人 但是杀戮从那一刻终止了

  书名我直到文末才能体会作者的意图,一个犯人牵连起的不仅是几个无辜的家庭 更是城市上空的血雨腥风 一个又一个的警察折在了这里 原本他们的职责只是破案 却被逼得屈打成招 让自己的一生都活在恐惧胆惊之下 为了自己的荣誉 就可以不揭开这层遮羞布 好在良知没有泯灭

  人性的刻画 人心的丑陋 即使是每日朝夕相处的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他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跳动的是一颗怎样的心 安放这怎样不屈的灵魂

  这世上 永远最可怕的是人心呐

  《殉罪者》读后感(六):生而为人

  生而为人

  ——《殉罪者》

  文/yhw_细雨微澜

  有的恐惧深埋在骨子里,未知却无法前行。有的恐惧可见却不可估量,在逐渐的渗透中隐藏着血一般的事实。深沉如老纪如是,孤注一掷如杜成如是,改变如魏炯亦如是。在那二十多年的惨案中,隐藏的不仅仅是罪恶的皮毛,更是执着中的正义与正义中的人性抉择。

  《殉罪者》中没有主角,或者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主角,在雷米的笔下,除了置身事外的魏炯之外,除了这个需要记录下那起惨案的旁观者以外,没有一个人是脱离案件存在的。相较于他的“心理罪”系列,在《殉罪者》这部小说中,作者企图找到一个人性与推理之间的平衡点,既能够揭露现实中罪恶的丑陋,也能够体现深藏在人骨子里的倔强与不知所措。然而过于强调,则导致了脱离推理的本质。虽无具体推理步骤,却又隐隐暗含传统刑侦的路数,让故事在过多的伏笔中落入俗套。不过雷米很能够调动气氛,营造出不刻意却又异常紧张的氛围,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景物的烘托,弥补了推理判断不足的事实。

  在这种肆意营造的人性刻画中,有一种“选择”掺杂其中,既是对书中人物性格的交代,也是对人们遇事之后的思考。

  当我们面对一起惨剧的发生时,既能够侃侃而谈,又能够分析利弊,寻找因果,那是因为我们置身事外,有着旁观者清的认知。而作为当事人而言,作为一个陷入悲痛而疯魔的当事人而言,他的人性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孟子言“人性本善”,而罪恶如林国栋者,罪恶如老纪者,他们的恶与善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有着行为上的一致。从惨案的发展来看,无非是林国栋放纵欲望的结果,是老纪苦求无门之下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则是心理上的选择。为了外表人模人样的活,为了报复拒绝他的女性,林国栋终将魔爪伸向了那些柔弱的不具攻击性的旁人。

  这种转移性的报复,一方面是泄愤,另一方面是自身自卑懦弱的表现。而老纪不同,他的报复是社会性的,是给人看的,光明正大的,虽知恶果,却甘愿食之。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有着人性的私利与恶。所以,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表达人性的存在,岳筱慧的谅解便成为了救赎式的善的选择。这种善意的谅解,看似艰难又不可理解,却是作者对选择这个问题作出的一种对比性的回答。面对惨案的发生,你可以像岳筱慧般从正确途径寻找方法,却不能够以悲伤为目的作为伤害他人的理由,虽看似圣母,却阻止了罪恶的延续。

  而人性,在面对选择时的判断,或许会如骆少华、马健般隐藏罪恶,或许会如老纪般,暂时忘却生而为人的选择,也或许会如杜成般,坚信正义的存在,然而,无论如何选择,都是艰难之中复杂而又压抑的果。

  而这些人,在不再脸谱化的人物刻画中,成为了最能够调动人们思想情感的悲剧原型,成为悲剧的参与与见证。而那四个惨遭杀害分尸的无辜女人,那四个一夕之间破碎的美满家庭,在一个人的欲望中破碎,在二个人的隐瞒中延续,在四个人的坚持中重见天日。于是,这罪恶,在新升的阳光中大白于天下,而人性,在若隐若现的善与罪中,作出最难以解释的回答。

  可是,在那朝阳般灿烂的新生中,谁又为谁殉了罪呢?

  《殉罪者》读后感(七):人到底可以有多邪恶——评《殉罪者》

  作者雷米的这部《殉罪者》在为我们展现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一起二十三年前的连环杀人碎尸案,牵扯出一系列关于人性的探讨:人们可以遏制住心中的邪恶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究竟会做到哪一步?同时也提出了对公安、司法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思考:对于罪犯他们究竟有怎样的“处决权”?以及对罪犯惩罚的意义究竟为何?

  《殉罪者》中的这起发生在二十三年前的连环杀人碎尸案,在警方的努力下,迅速被破获,嫌疑人被抓,认罪、执行死刑,而在本次案件中表现出色的警方也被授予极大的荣耀。对于被害人家属来说这本该是最好的结局,但问题却出在了这个嫌疑人身上。

  试想,如果真凶并没有被绳之于法,家人如何能安心?

  在面对极为恶劣的犯罪分子,原本用于对罪犯惩戒的法律,将站在被害者家属的一边,为受害者伸冤,让家属得到安慰。私以为这就是“立即执行死刑”的意义。然而如果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呢?当警方为了保留自己的颜面而拒绝披露真相呢?

  小说随着剧情的推进,一步步将铺垫好的线索一点点交汇在一起,最后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让人震惊不已的真相。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身患绝症的老警察杜成,养老院里因故残疾的孤寡老人纪乾坤,幼年丧母的善良女大学生,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找到真凶。然而真相却早已掌握在某个人的手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亦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人到底可以有多邪恶,才会频频对女性出手,杀人碎尸?曾经犯过罪的杀人凶手,到底能不能克制住心中的邪念,他会不会再次出手?为了防止犯罪,我们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当我们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对人性的探讨。

  有人说,好的小说不仅仅是讲好一个故事,而且是对人性的探讨。这便是《殉罪者》,一部触及人性深层的犯罪悬疑小说。

  《殉罪者》读后感(八):以执念与救赎为主题的悬疑小说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与魔一线而已,然若成魔,必将付出代价,雷米的《殉罪者》即是以此为主题,创造了一部欲念中充满人性挣扎的悬疑小说。

  故事从类似于密室的杀人现场出发,在极度残忍的手法下将受害者肢解。一开篇,就将故事最惊悚的部分展现,而其后再也没有类似的作案现场出现。可见作者是相当明白,对一个系列杀人犯而言,前后案件的差别唯有手法的生疏与熟练而已。自然,这样的做法就使书中少了一些血腥气,多了一点叙事空间给其他的人物和故事。

  在一个沉淀了23年的案件面前,显然原有的有关人员已经无法使其重新浮出水面或者说是无力揭开它的面纱,因此,作者将两个大学生拉入案件是正确的。雷米深谙“无巧不成书”一说,养老院中住着这起案件受害者的丈夫老纪、而他拉入的女大学生岳筱慧却又是老纪手下冤魂的女儿。两起存在因果关系的案件,其所涉及的人员一一在这种宿命论下到齐,为作者进行后面情节的开展提供了机会。

  雷米在书中强调了犯罪者心理素质的极度强硬,不愧是“中国罪犯心理小说第一人”,犯罪者林国栋杀人时的心理素质与其抛尸完毕后的呕吐形成鲜明的对比;杀人时的心理素质与骆少华第一次见面恐被发现的恐惧与仇恨形成了对比;装疯二十多年的强硬心理素质再次展现了其执拗的性格。而原为受害者的纪乾坤为了暗示恶魔尚在人间,竟模拟林国栋手法杀人的心理诱因,自然是极度绝望之下的反弹,如果说这是他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一点体现的话,那么最后准备用炸药与林国栋同归于尽的做法是其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最大化体现。这两者的心理刻画,若不是有极强的心理学知识,想必是难以做到的。

  天下所有的罪案其起因都是因为欲念,所有的手法都大抵相似,无非在于作案者心理素质及其逻辑思维的差别。《殉罪者》中,正是强调并将其作为刻画故事情节的一大要素进行把控的。在这种把控中,他随时而有的哲理性感念对读者也是有一定启示的,这种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他的主题。

  正如开篇所言,所有犯错的人都要受到惩罚,当年案件中的三个老警察二十三年来并不好过,但所有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结局,所以结局是除了骆少华,其他所有的至少书中提及姓名的相关人员无论是警察还是罪案者或是因此付出了生命或是即将离世,其惩罚不可谓不重!而纪乾坤在最后的余生能够幸福的原因,是因为岳筱慧的宽恕。所以,殉罪者要得以宽恕的主题就得到了呈现!这是雷米《殉罪者》致力做的事,人不可有执念,人应以一颗救赎的心去对待这世界!

  《殉罪者》读后感(九):人性善恶 爱恨两难--《殉罪者》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雷米的作品是《心理罪》,也是第一次接触把犯罪心理画像这一项前沿的刑事侦察技术作为破案主线的推理小说。很喜欢这一类的小说,因此当《殉罪者》发表的时候,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他的第二部作品是否同样精彩。

  一件连环杀人案件,经历了二十三年。一个被冤枉的无罪者;一个身患绝症的老警察;一个瘫痪的老人;两个“普通”的大学生……“一缕香气。两个世界。三个执念满满的人。四个在城市上空彻夜游荡的冤魂。”冥冥中,哪怕时间流逝,依然有一条无形的线把这些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如果要从故事角度来说,书看到一半基本已经知道了谁是凶手,也基本能够判断出结果是什么。所以说,从故事角度讲,《殉罪者》并不是那种让人绞尽脑汁推理的小说,从情节曲折上来说,似乎略平淡了一些。但是从人性角度来说,《殉罪者》把故事中每一个角色的人性表达的很透彻,更多的是让读者从故事中解读人性,“人性善恶、爱恨两难”!

  身患绝症的老警察为了这个案子压抑了二十三年,因为它,他失去的妻子和孩子;因为它,他一直默默无闻的在一线岗位拼搏;是它改变了这位老警察的命运。瘫痪的老人为了这个案子被终日囚禁于养老院,他到底是受害者还是嫌疑人?两名知情的警察,一名警察背负原罪隐瞒了二十三年,一名警察为了隐瞒却想“牺牲”无辜者,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他们心里,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两名“普通”的大学生,难道他们真的就毫无相关的人吗?在我看来,冥冥中不管是谁,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完《殉罪者》,心里难免有一些压抑,对于受害者来说,无辜的人遭受不幸,在那个年代,那个被冤枉的“凶手”,无法避免的成为了牺牲者。但是,真的能说真正的凶手就此逃避了惩罚吗?其实那是另一种惩罚。

  《殉罪者》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着:爱与恨的两难抉择、善与恶的人性交替、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殉罪者》读后感(十):比鬼神更可怕,比彩虹更美丽(有剧透 慎入)

  起初拜读雷米老师的作品,是初中二年级,吉林省的《新文化报》连载的《心理罪》,也就是后来出版的《画像》。

  我喜欢推理作品,但是入门得非常杂,完全没有很多推理发烧友对特定门派、如社会派、古典派等等这样的专注的喜爱:很古老的爱伦坡,很经典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很烧脑的埃勒里奎因,英国的柯南道尔,日本的松本清张,如此种种,以及衍生的电影、漫画,都是我涉猎过的范围。

  不过第一次被震动,却是本土的雷米老师。

  老师的作品于我有极大的接近性和亲切感。我的家乡即是东北城市,老师笔下的故事,也是依托着一个东北城市的影子,不是伦敦的贝克街,不是纽约的第五大道,也不是东京的原宿和涩谷,而是冬日里寒冷的空气、浓重的雾气、陈旧的国有企业员工住宅小区,这些都是陪伴了我近20年的景色,我无法不被这样一个背景下的一个个故事所震撼。

  同之前的《心理罪》系列一样,老师成功地用一本书的容量讲完了一个有关的人心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心理罪》的气息,却又同《心理罪》格外不同。

  《心理罪》是方木的故事,《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历经五个故事,我看到的是方木从一个同几年前的我一样平时上课马马虎虎、期末考试临时磨枪、有讨厌的老师、也有交好的朋友这样一个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到的普通学生,一点点蜕变成一个经历过恋人、恩师、忘年之交、战友、亲人依次死于非命、游走于生死边缘、惯看人性复杂、逐渐沉默而粗粝坚韧的警察,可以说,作为读者,方木是由我看着从天真单纯变为老练刚强,这样一种叙事与形象塑造在我看来是循序渐进的,是围绕一个又一个残忍而复杂的故事逐步推开的。

  然而《殉罪者》从一开始,就是围绕一群人、一群身份、职业、经历等等迥然不同的人故事。

  如果让我说一个有关雷米老师作品的关键词,我一定会选择“人心”。“人心”贯穿了《心理罪》的五个故事,也将《殉罪者》中那一群人连接在了一起。

  与《心理罪》系列相比,《殉罪者》的故事并不复杂,对于一群嗜好推理小说的老饕,故事行进至第五章“人间”就已经足够让人猜出谁才是23年前犯下四桩血案的真凶,甚至在第二十三章揭示的作案动机也是可以在一早就做出类似的推断的。

  然而老师意不在此,他惯常于将大量的线索早早透露给读者,就像在《教化场》中,读者一早就知道这是一场来自实验对象对实验者的报复,但读者仍然很难拼出故事合理的全貌:23年前随后出现的第五名受害者究竟是谁杀害的?为什么只有第五名受害者没有使用“蝴蝶夫人”香水?当年的警察是怎样发现凶手另有其人?又是如何放弃逮捕、转而将其投入精神病院?一个如此危险的精神病患者,又为何能在二十多年后重获自由、返回人间?23年前的血案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其之下是无数个无解的小谜团,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小谜团引导着读者一步一步、欲罢不能地读完了整本《殉罪者》。

  而无数个小谜团,无不探讨着人心的复杂,它比鬼神更可怕,但也比彩虹更美丽。

  《心理罪》系列中,除去方木不谈,另一个让我最震撼的人物是《教化场》中的周振邦。在整个故事前半段,化名周国清的他,散尽家财,创办孤儿院,努力保护这些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家庭抛弃的孩子,把他们当作天使一样对待;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才恍然发现,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这个看上去善良到无私的老人,是他一手策划了那个骇人听闻的实验计划,也是他亲手将无辜的实验对象推向了人性残缺的深渊。发生在少女和孩子身上的惨剧让他后悔,用尽后半生赎罪,却也无济于事,最后被逼自杀而亡。这样一个人,是很难评价他的善恶的,不如说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他可以灿若珍宝,亦可毒如鬼魅。

  《殉罪者》中充满了这样的人。

  有人说这是一个“三个执念满满的人”的故事,我无置可否,但是在我看来,“三”是一个虚数。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这个执念会动摇、会变化、引带着每个人的人性一同变化莫测。如果让我选择三个人,我会选择纪乾坤、骆少华与岳筱慧。

  老纪出场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的老爷子,久居养老院,与周围的老人格格不入,读刑法,研究案例,看上去是个晚年生活高度有追求的人。他煮得一手好菜,乐于学习新事物,顺顺利利同魏炯成为忘年交,完全是一个可爱的老人。但我一开始就觉得老纪深不可测,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娴熟地用钱控制了自己的护工,这说明他很容易嗅到他人的弱点,然后抓在手中,为己所用。果不其然他迅速设局抓住了护工更加致命的把柄,彻底将他驯化成了自己听话的鹰犬。但这样一个人,却对23年前死于非命的妻子极为长情,余生的唯一心愿就在于手刃真凶,但同样是如此深爱自己的妻子的人,为了告知警方凶手另有他人,竟然不惜以同样的手法杀害了另一个无辜女子,一个同样为人妻人母的女子。老纪的执念在于手刃真凶,为妻报仇,他为缉凶不惜利用他人,甚至同样沦为凶手。

  骆少华出场的时候是退休警官,照顾病妻,维护离婚独居的女儿,照看可爱也调皮的外孙,这些看上去琐碎却也温馨的日常,对骆少华来说却是毕生希望保住的东西。23年前他是经办那起连环杀人案的警官之一,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凶手另有他人,并且确定了真凶。但是在时代背景的压力下,他一方面选择了沉默,一方面胁迫真凶将其关进了精神病院。他以为他做到了两全,但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活在对被冤者的愧疚和对恶魔重返人间的恐惧中,一朝噩梦终于成真,他执着于靠自己的力量死死盯住那个恶魔,从而维护住自己和所有当事警官的晚年安宁。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并且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他也同样动过牺牲无辜者生命的念头,他烧毁关键的证据,却也希望用自己的性命让真凶永远缄默,甚至因此崩溃。

  岳筱慧出场时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大学生,上课,逃课,喜欢毛茸茸的小动物,会照顾人,对香水富有研究。但是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她吸烟,她在冬夜漫无目的地企图找回醉酒的父亲,她渴望看到杀害母亲真凶的面目,却又搽上“蝴蝶夫人”香水,试图用自己为饵引诱恶魔上钩。岳筱慧的执念在于真凶,此真凶非彼真凶,却也同样在多年前的漆黑夜晚,将岳筱慧一家的生活撕成了碎片。

  老纪、骆少华、岳筱慧,三个人各有各的执念,在实现其执念的过程中都显示出了无比复杂的人性,爱妻的老纪会杀害他人的妻子,力求封印真凶的骆少华会眼看着真凶犯下新的血案,岳筱慧会为了杀害母亲的凶手牺牲自己。甚至是故事的真凶,也曾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融入正常的生活,摆脱23年前那甜腥而罪恶的诱惑,但是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得到来自香气的救赎。没有人是纯粹的善,也没有人是纯粹的恶,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他们都会鬼神更可怕,却也都可能会比彩虹更美丽。

  雷米老师的另一个特点是惯常将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殉罪者》中,故事的真凶也曾有过挣扎,他的心理也有可能是受母亲的私生活影响,但是23年前,除去四桩血腥的惨案,他将血案栽赃给另一个无辜者的时候,并没有一丝犹豫,这样的人,真的有改过的可能吗?正如同《教化场》的番外《斯金纳之箱》中,周振邦出于更加宏大的学术考量和视角,就真的可以肆意去赋予他人选定的人生吗?种种这些复杂的问题,雷米老师都会交给读者去评判,正如《殉罪者》的序言同样可以当做一个番外来读,其中滋味,任君品尝。

  最后,我觉得,《殉罪者》是雷米老师第一部结局尚属光明的作品。《心理罪》系列一直如同蒙着一层薄薄的、淡淡的、却让人忍不住心酸和落泪的雾;《殉罪者》将人性之暧昧娓娓道来,结尾却给了读者一丝淡淡的光明:魏炯和岳筱慧如此年轻,未来在如此年轻的他们手中,未来,也许会因此不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