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慕》的观后感10篇
《恋慕》是一部由姜帝圭执导,高修 / 文彩元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慕》观后感(一):初心
一开始我以为剧中女主角就是年轻的家庭主妇,有着深爱的丈夫,远在美国的闺蜜,总是洋溢笑容的脸,记不住东西的脑袋。
渐渐地,发现电影是她的独白,是她的内心世界,本应是男一号的丈夫永远存活在照片里,只有黑白两个颜色的陈旧照片。
再后来,她变老了,可是身上的衣服没变。当被告知可以去见在平壤的丈夫,她不明白,不明白那人在说什么。原来,他仍在世。于是她坚持,白发苍苍的,满脸皱纹的她却十分倔强地坚持要丈夫到家里来。因为他只吃她做的饭菜,她希望能做最新鲜的给他。
那个我本以为是远在美国的闺蜜是她的女儿,而他只是她的第一任丈夫。这时,我感到不高兴,那么爱为何不独自等下去。贞洁二字,她如何对得起。
终于到了去边界的那一天。有些事情就是注定的。当我看到那两个负责这次家属会面的工作人员跟边防部队吵起来的时候,心里想这下完了,是个悲剧。果不其然,有生之年还是没能见到他了,她像疯了一样,以最低的姿态哀求,泪水倾泻而出,在这之前她一直是笑着的。
男主角在影片的最后终于露了脸,在她所剩无几的记忆里。回忆里的她和他有着说不清的甜腻,话语不多,可是彼此都懂。
我当时想,世上最深的爱慕不过如此。自他离开没再回来后,她的心一直保持着年轻时的模样,年岁带走了她的记忆能力,带走了她美丽的外貌,生活逼迫她另嫁他人生儿育女,可始终不渝的是最初的恋慕。假如没有三八线,他们是普天之下芸芸夫妇中的一对,有争吵,有欢乐,有儿女,却不会永不得相见。但是没有三八线,他们抑或不会爱得如此深切,直至永生难忘。
那大概就是,初心。
文彩元在韩国女演员里不算很漂亮的,可是她就是有一种很吸引人的魅力,特别是笑容,一看就是良人,不笑的时候,又有一种孩子气。很不错的短片。
《恋慕》观后感(二):《触不到的盒饭》——浅析awaiting
角度为何坎坷,因两个硬性的BUG阻碍着这份感情,同时也阻碍着我们每个人的视线。
a.无法逾越38线的伤痛
.一个活在过去并且伴有失忆的老太太
短短的28分钟让很多人感动,甚至落泪,因为在爱情这条主线上,导演用完美无瑕的镜头,感人泪下的音乐,早已为每位观众铺垫好了情感,而女主人公莲熙正好把这一切的情感都用在了那份盒饭上,那份盒饭散发着长达60年爱情的喷香,在那一刻,盒饭打了,心就碎了,长达60年的等待,在最后一刻变成了车窗外那模糊的萧条的树枝,绝望的延伸。
直到这时,导演通过几句深刻的旁白,把这埋藏已久的暗线表露出来
(之前在朝鲜冷面馆也略微的提到过暗线)
“原计划于今日在平壤举行的第十八次离散家属团聚活动,由于南北代表团突发意见分歧而被迫无限期延期,长期以来,在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中饱受煎熬的离散亲属们的内心,再一次受到深深的伤害,六十多年前停战前曾经数以千万计的南北离散亲属,而今由于高龄大部分已离开人世,目前,只剩下七万多名健在,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三年后将减少至三万名;五年后,健在者便屈指可数了”
伴随这段旁白的则是最苍白无力的镜头,苍白的雪,苍白的头发,路边高高的铁栅栏,每次掠过仿佛在撕裂着莲熙的心,巡逻的军队,网状的铁墙,这些阻力远远超过了刚刚被冲破的那道车门的阻力,而莲熙伴着这刺骨的画面,随着伤感的音乐,还带着她那对珉宇忠贞不渝的爱,离开。
当我们欣赏着悲伤的爱情时,导演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南北微妙的关系进行了反思,从另外一种全新的群体来解读韩朝分裂的悲伤。
《实尾岛》反思了韩朝双方微妙的政治关系,却对一部分特殊群体造成的伤害。
《隐秘而伟大》一部秀贤欧巴主演的喜剧片,也不乏对于朝韩的反思。
可是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待,最后受伤的永远都是两边无辜的百姓。
————————关于空镜头与旁白————————
影片开始,中间以及最后,分别通过空镜头与旁白的配合,交代了大量的信息,并且首中尾三者相呼应,完成了“亲情回归,爱情回归”以及“两顶帽子变成一顶帽子”的两个故事。
01:48(片头之前、
03:12
16:15
22:52
夫妻合影的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的
02:05(片头)
03:15
16:20
22:56
衣服跟帽子的镜头分别出现在影片的
03:09
16:36
23:20
重复镜头的使用是本片推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感情的重要标志之一,均匀的出现在前中后的位置,完成了莲熙从无尽的期盼到机会的出现再到最后的升华的全过程。
“亲情回归,爱情回归”这个故事分别是与女儿的合影,与丈夫的合影;在这三次的空镜头中,与女儿关系从冷漠到贴近理解,与丈夫之间的再次见面,也不断的充满希望。
“两顶帽子变成一顶帽子”这个故事,则是空镜头中直接明了交代的,也是最后拉动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前面两次的出现深刻的展现了对丈夫的思念,埋下伏笔,最后一次交代了丈夫戴着另外一顶帽子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让之前两次帽子的出现更引人伤感。
两个印象深刻的空镜头
1.影片03:26的封闭式构图,想起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不必多做评析
2.影片22:42的“夕阳在落下在满满的铁栅栏下”,夕阳象征着年迈的莲熙,她的生命即将陨落;还象征着她的希望,也微弱不堪,消失殆尽。而尖锐的铁栅栏如同死神一般,禁锢着莲熙的生命,禁锢着莲熙的希望,同样铁栅栏也是分割了朝韩领土的38线,分割了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也是无情隔断了两岸亲人恋人友人的鸿沟。
旁白
首先,首尾两段的旁白都是以铃声开始,有着非常好的代入感,而片尾的铃声则是切入了答录机状态,也是对于片头救护车的照应,交代了莲熙生命已经陨落。
旁白的内容配合着空镜头画面同样也是完成了对亲情,爱情的过度。在三段内容中分别摘取了几段话:
第一段旁白:
“莎拉史独身主义者,她常说自己是彼此不想爱的父母所生的怪物”
“我不要像你那样过一辈子”
第二段旁白:
“一辈子只想着珉宇先生的妈妈的内心一定是洁白明亮的,而你却把丈夫和女儿的内心变得黯淡无光”
“我真的怨恨过他,虽然如此,告诉他我也想见他”
“妈妈,这好像是我懂事以来第一次这么叫你”(莲熙也是最后一次听到了)
第三段旁白:
“我希望他是珉宇先生那样的男人”
“我不会无休止的等待,也不会伤心难过;我会幸福得让妈妈嫉妒我的,多多祝福我吧”
三段旁白,女儿从记恨母亲到原谅母亲;女儿从不相信爱情变得相信爱情并且结婚。由此可见,本片的旁白则是另外一个推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感情的重要标志。
————————关于盒饭————————
关于盒饭,这必须得从《我的父亲母亲》开始聊起
不得不说,本片中很多地方让我想起了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因为两者讲的都是等待爱情的故事,有许多像“莲熙半夜梦到珉宇出现,招娣幻想着先生回来”这样的情节。
莲熙的盒饭,招娣的饺子。
莲熙的帽子,招娣的青碗。
正如《我的父亲母亲》所说“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
帽子走了,莲熙的爱与心也随之去了平壤。
还记得影片开头的那句:“我仍然没能看到你的身影,听见你的声音。只不过,我听到了你从我家门前走过时轻轻的脚步声。”
这“轻轻的脚步声”不正是《我的父亲母亲》中那朗朗的“识字歌”?
而本片的导演则是把这“识字歌”放在了影片的最开始,不禁让人要把进度条退回去细细的品位。
影片的结尾,无比美好,随着建筑的现代到古朴,把时间流转回莲熙与珉宇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给人留下了那如同《百花深处》般的美好,也把他们的爱情延绵到看不见道路尽头的地方。
而招娣同样也是随着那首“识字歌”从悲伤奔跑到了美好,奔跑在那条等待爱情的路上。
最后,
感谢导演带来的美丽的画面,美丽的故事。
:下面的内容有请大神指教
“我仍然没能看到你的身影,听见你的声音。只不过,我听到了你从我家门前走过时轻轻的脚步声”这句话出自哪本书?在影片的1:30左右会有书名,有没有懂韩语的。
在影片十分钟的时候,车上播放的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有什么隐含的寓意没?
最后最后最后的最后,
有剧透!有剧透!有剧透!
首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微电影的立意,以下是我依据史料,对当年历史做出的简要阐述,加入了性价比极高的中二成分,希望大家能愉快不枯燥地接收到这段历史。
1945年8月,美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霓虹国投下两枚蘑菇蛋,结果疗效显著,炸得霓虹国整个人都不好了,没过几天就在朝鲜半岛南北分别找上了美帝和大苏苏递上了投降书。接着,在两大流氓国的威逼利诱下,朝鲜半岛划疆而治,在1948年8月和9月分别建立了北棒共和国和南棒民国。
1950年6月北棒小太阳从大苏苏家学成归来,他站在边界上看着对面的南棒草长莺飞,一片郁郁葱葱好气象,心里有些感触,平时一起插诨打科的好朋友,居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外国友人,何时高丽人民才能欢乐一家亲呢?于是他双拳一捏,一边高唱着“啊亲爱的盆友们,美腻的半岛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高丽人民的新一辈!”一边操起板砖开始攻打南棒,刚开始那会儿,南棒轻易的就被推倒了,一片兵荒马乱。由于事态紧急南棒不得已只能找美帝粑粑帮忙,美帝粑粑叹了一口气,找上大苏苏谈判,大苏苏抠着鼻清心寡欲地说,两孩子吵架,咱大人能别瞎掺和吗。美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表示大苏苏你这样搞,我们没法愉快的做朋友了!说时迟那时快,同年9月,便器宇轩昂地带着联合国小伙伴们开着大船哧吭哧吭地从海的那边儿赶过来了。话说这时刚建国没多久天朝兔子也开始坐立难安,担心战火危及兔国东北边境,北边的大苏苏也没要管的样子,只好自己背上小米步枪北上抗美援朝。
兔子军队跟联合国军团在半岛上你来我往的板砖战持续了2年多,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这是美帝自建国来第一次没有取得胜利。从此,南北棒以北纬38度为界,各自为政,互不干预。
————————容我凹个造型划条分割线进入正题———————
纵观姜帝圭导演的作品,无论是改变韩影界的关键作品《生死谍变》,亦或是以巨额投资金震惊当年韩影界的《太极旗飘扬》,还是三年前刷新票房纪录以二战为背景的美韩合资片《登陆之日》,处处都体现着他强烈的民族情结,尤以朝鲜6.25战争背景为甚,将镜头集中在小人物身上,以平民的视角,体现惨烈的战争下令人绝望的悲戚。
在看《恋慕》之前,花了些时间看了同样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太极旗飘扬》,这是一部带给人视觉冲击,充满着血性的电影,以赤裸裸的血腥场面,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展现出男人在战争时期饱受的煎熬与痛苦。而《恋慕》则是一部朝鲜战争下的女人小品,女主角莲熙对于战争的了解虽然局限于“南北关系很紧张”和丈夫珉宇的一句“我星期六就会回来”的承诺,但是看似离她很遥远的战争,却让她为此付出了一生的等待。电影中女人六十年隐忍等待,告诉人们战争并不是无关痛痒的,和平来之不易。
本片有着韩籍导演一贯对于事物细节的刻画,看似在小事物上的不经意笔触,却能引发出人们由影片来带的对整个时代的深思。
故事以老年莲熙的视角展开,影片巧妙地利用对比蒙太奇手法、人物面部特写、慢镜头、镜头俯拍,小心翼翼地窥探着南韩小人物心底潜藏着的悲欢离合。
下面是影片中有几个我之前以为是bug,其实是运用对比蒙太奇手法的片段,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展现出影片“你不回来,我不敢老”的主题立意。(导演大大请收下我的膝盖)
同时给不明白什么是对比蒙太奇的同学们科普一下:
1.镜头在多次在莲熙家自下而上扫过,经过老年莲熙与第二任丈夫女儿的合照,但影片里出现的是年轻莲熙的脸。
2.年轻莲熙接电话时手里拿着的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2000年后出来的产物)
3.老人与年轻莲熙打招呼,问她是不是某校出来的学生。
4.年轻莲熙与老人们一起在养老院(?)跳舞,摆积木。
5.年轻莲熙照镜子涂口红时镜子里出现的老年莲熙的脸。
6.两次在莲熙家门口骑着摩托与年轻莲熙打招呼青年男女的打扮,第一次明显是90年代,第二次看上去像新世纪以后。
7.年轻莲熙多次产生的幻觉与幻听,记忆力减退,是老年痴呆的症状。
8.最明显的就是影片结尾,负责南北韩亲人见面会的南韩官员对年轻莲熙的称呼为“老
太太”,还有多次的年轻莲熙和老年莲熙的面部切换。
看似充满着矛盾的细节,其实放置的相当用心,处理的很漂亮,没有一个多余与刻意
的镜头,集中的所有冲突在最后的一刻得到解答,在南韩官员的一声“老太太”里点睛收笔,干净利落。
全片的唯一一组慢镜头也出现在此处,在大巴上得知见面无望的老年莲熙,激动愤恨的站起,不顾众人的劝阻,用力拍打车门,下车后三步作两步跑至边界的士兵处低声哀求,希望能与丈夫见面,在拉扯中手里的饭盒从手中脱落,绝望地散在地上,放大了莲熙内心世界的无望和悲痛,也顺势将影片推至全剧高潮。
高潮戛然而止,镜头回到莲熙刚送珉宇走的那个时节,青石板路变成了黄泥土路,高楼大厦变成了木制平房,周围的桃花枝桠上有蝴蝶在飞舞,莲熙的背影变得孤单又渺小。对于莲熙来说,她一直活在他走的那个春天里,怀抱着期望,从未老去。
也许因为这是需要参加香港电影节的作品,相较《太极旗》不可避免的丑化北韩军队和刻画人民解放军侵略形象不同,本片摒弃了一贯韩片的小国心态,客观的展现了在朝鲜战争下等待征战丈夫归来的南韩女性缩影,从侧面展现出导演对于南北关系“相煎何太急”的无奈。
这些年,我坐在电视机前喝着热茶,看着南北亲人在短暂的相见后的离别场景,心就跟着沉静了下来,老人弯着脊梁与车内的亲人隔着车窗执手相看泪眼,随着车辆的移动步履蹒跚地小跑着,车辆慢慢加速,亲人们紧握着的手被迫分开,满面皱纹的老人眼含热泪的脸因为悲痛而变得有些扭曲,他们目送着车辆离去,默默的呼唤,直至车辆消失在视野。
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国际利益关系网下,小国步履维艰地夹缝中求生存,又以小国团抱大国为主,各个大国之间互相制衡互相牵绊,相对于中国的台湾问题,朝韩统一的问题涉及到三大流氓国的根本利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形势更为扑朔迷离。
《恋慕》观后感(四):姜帝圭导演作品《恋慕》,你不回来我怎敢老
姜帝圭导演作品《恋慕》,你不回来我怎敢老
英文名字是awaiting,看到的第一眼我以为是waiting,可是原来是awaiting
waiting for,为了某人而等待,awaiting,等待期待,及物动词
有时候觉得很搞笑,及物和不及物,是不是也可以说是触摸不到的某个人,嗯,那是挺形象的
“爱情既悲伤又痛苦,极其自私,毫无责任感,而且是孤独的”
“我不要像你那样过一辈子”
其实,我也不希望会有人像我,我知道也不可能有人像我,我就是我自己,有人说我想要的感情没人给得了,没人给得了就给不了吧,那我就不要好咧
很平淡的叙事,但是却很感人,一个人在办公司哭的跟傻逼似的
也许真的是平凡中见深情吧,感同身受
有人说,我们不是别人,永远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
做不到就做不到吧,只要能打动人就好
不管是感同身受,还是触及过往,还是一种美好的期待,或者是相信
我就是愿意相信,等待60年还是一辈子,临闭眼的那一刻也心心念着一个人,想要看最后一眼想要问最后一句话……我知道有,我愿意相信……
有一天,我在宾馆睡过去了,可是偶尔能听到外面的声音,我听到服务员说‘靠,长的这么漂亮’‘如果是我我也难过死了’,我想说‘你知道什么啊就胡说八道’,可是我一点都不想醒
“我不要像你那样过一辈子”
因为我不想记得,不想无休止的等待,可是我愿意一个人……
好吧,这不是爱情不是亲情,我只是上升不到那种高度,我是小人物
《恋慕》观后感(五):忘记终点的奔跑
许久没有打动我的短片。万万不想称作微电影,简直就像是给视像文化快餐化商业化寻找的借口。幸亏打出的是“大师作品”旗号,否则在网络这样一种相对浮躁的平台,有多少观众能够静下心来看完哪怕这30分钟。平淡、朴素、慢节奏的叙事。
这是一部值得再看的电影短片。短片开头是明显想有一些悬念设置的。以为上来就开始玩韩剧悲情失忆大梗吗?往后看不久就开始怀疑。一个看长相也就二十五六的年轻女人,为什么衣着老气,独居,参加老年康复课程,打扫、买菜、做饭、梦魇,循环往复,构成了平静叙事下的极不和谐的冲突感。牵引着观众的疑惑继续发展下去。
去往朝鲜探亲的大巴驶到边境,少女变成老人,我如梦初醒。这不是穿越,也不是魔幻,而是一种深沉比喻下的现实主义。大巴上老人们哭的时候我的心也碎了。那种割裂是没有经过战争的人难以体会的。片中的奶奶不是失忆,而是阿玆海默症。就是这样的她竟可以把等待做得这么完美,平平整整得铺满她剩余生命里的每一天,就算她甚至都要忘了在等谁。像一个被上了发条般没日没夜奔跑的人忘记了终点。
姜帝圭在讴歌爱情吗?在批判战争吗?我更觉得他是想用短片来形容人生的模样。为一个失忆的人赋予“初心”的主题再巧妙不过。它是人生勇敢执着的驱动力,也是人生沉重的羁绊和枷锁。它把激情与伟大消融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血液里,转化为每日与柴米油盐对抗的生命课题。日复一日。就算忘记,就算死去,没人能够逃脱这股力量。在女儿电话的絮叨中,屋内摆放物品的空镜唯美而平静。那些温暖色调下摆放好的食物、碗筷。被印花棉布包裹起来的午餐。门口的衣帽架。男士的帽子在男人最后一次出门的时候取走了,墙上空出了一小片。太祥和宁静了,就像博物馆一样陈列着。好像男人还没走,好像男人下一秒就会回来。太祥和宁静了。宁静得让我担心起老人,她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世界上。
结尾的一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楼房变回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蝴蝶翩跹,空气中仿佛有花香。俨然是一个美满家庭生活的清晨画卷。女人真正的生命是定格在了那一刻。那一刻的世界里没有人变老,也没有人分离。
《恋慕》观后感(六):我等你
她老了,每天打扫门口的街道,听女儿打来电话抱怨,生活中的大部分情节开始消逝,记忆中最深刻的,唯有不知何时会归来的爱人。
她不知道自己已等待了多久,只是习惯了每天将家中收拾干净,去菜场买他爱吃的食物,烹调出他最爱的料理。有时也去两人常去的面店,在那一碗平壤冷面中追寻他的味道。
当人老去时,脑海中记得的,或许是最平常、最琐碎的事情。但即使平凡,也必定闪耀着最真实、最缠绵的情感。记忆的潮水随时间退去,留下的唯有累积起的那片真心。
在她最有可能接近他、看见他、触摸他的那一刻,冷冷的屏障依旧毫不留情地将他们阻隔,哪怕她只是乞求代为转交他最爱的饭食,也只能默默地退回最初的原点。
但我知道,哪怕家的四周早已时过境迁,她依旧会继续重复每天必经的情节。也许她还记得,她的爱人曾说过,待他归来时,会带她再去面馆点一碗带着家乡味道的平壤冷面。所以,除了等待,她别无他法。
《恋慕》观后感(七):想念你,每一秒钟
我记得你很多很多背影
你的背影是我熟悉的
每个清晨
目送你消失在转角处
等待,我总是在等待
等待的每分每秒都如此难熬又是如此短暂
天一下就黑了
你回家了
一下子又亮了
我又要目送你远去
为了爱你,我不敢老去
为了爱你,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你不在的每一秒钟都是没意义的
我爱你
永永远远
时间没什么了不起
《恋慕》观后感(八):恋慕
无论是解释一个词语或者一件事情最佳的方式就是举例说明,如果这个例子举的形象,别人就更容易理解。电影的名字起的很妙,用一段发生在韩国老人身上的日常,让我们亲身感受了这个词语的味道。
这种娓娓道来的力量,比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情节都要直触心底,虽然只有短短的26分钟,但却比任何电影更打动人。
女主的年纪停留在了与男主相恋的年纪,就这样恋慕了一辈子,最后什么都要忘记了,却记得男主…………
导演把伏笔埋得恰到好处,让你很容易就猜到她是停留在那个年纪的老人,很容易就猜到天天与她通话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女儿……一切的理所当然,都变成了她对男主情素……在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女主就这么恋慕了一辈子……
《恋慕》观后感(九):除了等待,我什么也不能给你了
她很美,美得像是失去了声音。
她低沉缓慢的话语,总是作为旁白出现,听起来很遥远,像是隔着漫长的时光才抵达这里。
她的生活,像是笼罩着一层光晕,有种不知时日的美好。每天会有一个越洋的电话打来,和她说一些琐碎的闲话,就这样消耗掉一个上午;她会在门前扫地,路过的男女生命力旺盛;她会晒床单、浇花、去市场买鲻鱼和菠菜;她在吃药,记忆力开始消退;她会产生幻听,听见有人在唤她的名字,莲熙莲熙。
她一个人生活,在等待另一个叫珉宇的人。
她心里大概也明白他的生死未卜,所以也会做噩梦,梦见他的死亡。
不过,他终究还活着,被证明了。86岁,足够老了,但还活着。
她也老了,老得忘记了自己已经老了,以为时间仍然停留在送他离开的那一年,以为她还是处在恋慕中的最好的年华里,以为她一直在等他。
她忘记了,在他离开之后,她曾迫于现实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还有了一个女儿。那个可怜的第二任丈夫和女儿,因为她对他固执的想念,而内心黯淡。她女儿觉得自己是“不相爱的父母生下来的怪物”,憎恨结婚,憎恨爱。
但她终于还是要去见他了,木饭盒里装上他最爱吃的菜,准备着越过那条南北的界线,去见他。但是,因为南北领导人谈判时意见产生分歧,她不再被允许越过那条线了。
她那么安静又无能为力地坐在车上,即使她拍打着车门下车去,去央求那些军人,一切都无济于事,除了打翻了她的饭盒,一切都无济于事。她的悲伤甚至连声音都没有。
所以,《恋慕》是导演姜帝圭为那些失去了声音的人,发出的一丝声音。在盛嚣尘上的韩国娱乐中,在万人嘲讽的朝鲜独裁中,那些因南北分离而遭受离别的人们,都在默默等待重逢。他们是那样的渺小又无助,除了等待,什么也给不了另一个日思夜想的人。而且,他们都在老去、死亡。
电影的最后,莲熙大概也不在了吧,这下子,连等待也给不了了。看起来那么恒久强大的爱情,其实什么也抵抗不了,抵抗不了南北分离,抵抗不了现实,更不用说死亡了。
只是最后的最后,导演仍然留了一束光线。那个身处美国的莎拉,独身主义的莎拉,对婚姻厌恶透顶的莎拉,她结婚了,并且相信,她会幸福得让莲熙妒忌的。那样的一种相信,大概就是爱的伟大之处了吧,即使它什么也抵抗不了。
《恋慕》观后感(十):心如识幻,诸行如梦
心如识幻,诸行如梦
一浅析《恋慕》
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转眼数十载不过弹指间,不忘初心,恒定一生。数十载的等待,迎来的终将是一场泡沫,人生总不愿放下那生命中的誓言。
影评《恋慕》讲述的是一位老年痴呆患者为自己曾经追求的爱情,付出了数十载的等待爱人回来。而爱人却在她至死都未能回来的故事。人生短短数十载,不忘初心,恒定一生。苦苦等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眺望。宁做望夫石,不换爱之人。
记忆封存
无尽的等待,遗忘的恐惧,让人选择失忆而逃避。正如影片中的莲熙,影片开片不久便出现了一个框式构图,而这个框中的莲熙自己一步一步的步入这个框,步入自我封闭,将自己与世隔绝,等待爱人的出现,也是莲熙选择将老年的自己封存。好当影片第一次出现莲熙照镜子的场景时,画面突然闪现出了她年老时的容貌,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悬念。这是莲熙选择将自己老年忘去,将老年的自己封闭在镜子内。一个垂直俯拍的纱笼里面是她年轻时的菜,莲熙保存了的也就只有她年轻时容貌。时光的无情,生命的脆弱。
岁月弯刀
佛经中提到"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壮士弹指间,时光便逝去六十五刹那。影片中的莲熙正如佛经中提到的壮士一样。开片对于所有食物的仰拍,结尾时会所有食物的俯拍,短短几个角度对比,六十年的飞逝。在影片即将结束时,莲熙站在小道眺望时出现的三次跳切,远处的高房建筑从画面淡出,莲熙的等待,正如她脚下的小道由黄土变成了水泥,远方的高山也被建筑所掩盖。岁月的弯刀将莲熙记忆从高山流水一刀刀的削成钢筋水泥。莲熙也像《史记》中的望夫石一样,数十年的等待,像望夫石一样坚定的眺望着爱人的归来。
心本无缺
佛经中提到"应知一切心识如幻,应知世间诸行如梦"初心如圆。莲熙这一人物正是如此,对于爱情的崇拜,对那似真似幻的爱情崇拜。而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她手中的饭盒,那装满了爱情信仰的饭盒,就像她心中对爱情的初心。影片的开片与结尾形成多次对比剪辑,老旧的照片,高挂的衣服,一切都保持数十年前的模样,不曾改变,也不曾忘却初心。而开始的清晰与最后的模糊形成的对比剪辑,以及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幅上下三比一的构图,与开片的构图一致,莲熙的死亡完成了她初心的修行即将圆满。她爱人给她"吃冷面"的承诺,而完成那承诺的也是她对那初心的履行,也是她人生记忆的终点。
影片本该随着莲熙照片的不断模糊而结束,但导演并没有结束影片,而是再次将影片从现实拉回了她的回忆。于开片时的冷色调形成强烈对比,映照了莲熙初心的圆满时刻。莲熙在死之前再次回忆自己的初心,也是至死不忘初心。
心本无缺,正如佛经中所说"初心,即是圆满的心,清静,平和"对爱情的崇拜,似真似幻也如同镜子一样终将化为泡沫。影片最后那破开的饭盒,就像川端康成的《雪国》中的"物哀之美"爱情的残缺之美,望夫石般的等待修行,圆满初心。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