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举报者》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举报者》观后感10篇

2018-05-08 20: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举报者》观后感10篇

  《举报者》是一部由林顺礼执导,朴海日 / 柳演锡 / 柳贤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举报者》观后感(一):在一个医生不像医生,教授不像教授的社会里,起码电影里的“记者”像个记者

  身边的真相太多了,有时候却只能通过邻国的电影来感同身受。不是我们也有打假斗士么,为什么他总会致力于娱乐明星话题人物漩涡当中。

  电影里记者一路追查,不论是可以表现英雄主义还是剧情设定。在困难出现的时候,总有人会做出对得起良心选择, 因为这是一个取自真实题材的电影,那么在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就肯定有和剧中一样存在正义感追求真相的媒体人存在。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焦点访谈》,那些这么多年过去关注过的问题到底解决的怎么样了,到底有没有在解决。

  韩国人活得有激情,我们呢,有激情改变么,还是总觉得改变就是别人的事情

  《举报者》观后感(二):《举报者》,不一样的声音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知名报社记者通过特殊线人偶然知道了联邦政府在伊拉克一次军事行动中的罪恶手段,于是在报社同事领导支持下进行了刊登和揭露。结果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关注,以及政府方面关于此事真实性的调查,结果由于记者不愿意透露线人身份而遭政府拘禁。这其实是一部美国电影《真相至上》的大致剧情。这是一部较有争议影片,当然,这样的事件也只有在美国才会有其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说看这部影片还觉得那样的社会现象自己如此遥远的话,那当看到韩国影片《举报者》时,我却有了很大的触动,不仅仅只是因为韩国是邻国,更加因为这个邻国的国民也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黄皮肤

  国家利益和真相

  我知道韩国文艺作品中像这样自揭伤疤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该片却通过事件的升级民众态度转变分析更为深层次原因。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看到的影片皆是正义凛然的GCD和为国捐躯的英雄,脑子里想的更多的往往只是自己该为这个国家做什么,却忘了这个国家应该为我们做些什么。相比较《真相至上》,《举报者》的立意其实真的要低许多,也许表象上去看,只是一个纯粹为了个人利益而欺骗国家、欺骗人民的教授一个人的罪责,而当看到李博士如何娴熟地操纵着媒体,诱导着民众的爱国情绪时,观影者也许就能嗅到一丝悲凉。是自己也许会成为其中一员的悲凉,是自己会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而选择性地相信本应该需要更多证据来佐证的事实的悲凉,更是为自己也许连知晓真相的意识主动放弃的悲凉。

  社会需要不一样的声音

  影片剧情真正发生逆转时是尹明哲PD的小师妹将自己质疑学术造假的材料发到了网络论坛上。真相往往就是这样容易让人知晓,一篇再平常不过的质疑文章便引发了众多网络民众的质疑从而真正意义上促使李章焕的劣迹败露。但再转头去看那些聚集在电视台门前集会的人群、将李博士吹捧上天的利益团体、给尹明哲不断制造压力的政客们,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人会去质疑学术的真实性吗。恐怕最说的通的借口便是,大家都认为对的东西也就无需置疑了。我们听过三人成虎的故事,却缺乏发出不同声音的勇气。打败传统媒体的是网络力量,而网络却是滋生各种谣言巨大温床,这种带有极强讽刺意味的剧情设置也许正是编剧导演希望带给观众们的思考:这些口口相传的事,真的就是事实吗?

  举报者

  相较于尹明哲PD个人英雄主义的浓墨重彩,影片对于真实的举报者——金敏浩夫妇描写则少了许多。这样的处理同《真相至上》一样,相较于报道者,举报者所需要的勇气、所承受的压力、所要面对的舆论谴责都要高许多。本片还加入了金敏浩女儿生病这样一个戏曲冲突,其实从侧面也将金敏浩夫妇的形象描绘的更加立体,戏曲冲突更加具有张力。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但体制却不允许这样人生存,矛盾中更显举报者的难能可贵结局,尹明哲PD又接了一通举报电话,调查、举证和揭露报道将成为常态。忽然间有种羡慕的感觉,虽说有揭露伤疤的阵痛,但这样的痛楚却加深了认识,加速了社会意识形态提升

  近期有段很搞笑的传闻说广电总局下发有关“建国后的动物不允许成精”的批文,乍听很戏谑,但深思后却又觉得疑虑重重。同韩国这样的邻国相比,我们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想到很久前看过德国纳粹时期宣传方式,“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忽然觉得真相离我们可能会越来越远,心里不禁一丝悲凉。也许,社会真的需要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许这些声音所述说的是谣言,那要是真相呢,也不一定。

  《举报者》观后感(三):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现实的惨淡

  电影是电影,虽然故事中存在许多看似有问题或是说不过去地方,但这不正是现实的残酷可怕性么,一个全国人民都不愿意相信的事实,终于明白问什么将韩国封为亚洲的电影之王,真的从叙事片到悬疑片到虚构片韩国子电影上都展示了什么是电影的意义,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挣钱的手段,不仅仅明星蹿红的机会,它的初衷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好的电影不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现实有许多许多丑陋的地方,丑陋到人民都不愿意去关注不愿意去理会,因为一个个群体的利益,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将个人利益最大化,道德捆绑在一起,不惜造假专制

  其实但凡是学术界发表研究结论都要经过国际公认的论文发表,经各界的研究学者认同之后才有用想想如果这些论文杂志编辑都被利益蒙住了公正眼睛,发表的文章都不可信的话,后果是很可怕的,虽然电影里有些夸张,研究者的能力已经到达了只手遮天的境界,恨不得全国的资源都被其利用,但是现在学术界不可否认的是仍用许多研究结论无法复制,这些结论是不是也是值得怀疑的呢,结果就不得而知了。韩国虽然被我们看来道德品质高尚,但是他们的言论自由,舆论导向不仅仅是停留在了韩流明星娱乐业上,而且更进一步利用舆论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让整个社会得到了进步,社会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反过来再想想国内的脑残商业电影,真的有些无语凝噎····

  影片的结尾收的很好,PD追击已经成为了国家公证的象征,PD本人也成了一种标志,一种反击社会现象的标志,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我们也有一些新闻调查,关于空气污染,关于食品安全,关于药品安全,但是节目播出了最后的改善如何呢···· 令人堪忧。不过我相信随着信息的流通,每个国民都会成为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封锁只是一时,真正的事实只能现实中掩杀,不会真正的毁灭。

  《举报者》观后感(四):洗清真相,还于众生

  这部电影已经不单是停留在电影层面,甚至超越电影本身。它以一把外科手术刀的姿态精准剖析和反思自己所处现实和社会的一些顽疾。并着力引导人们向善,整个社会趋好。我们不得不赞叹韩国电影人的创作担当和创作自由!这是中国电影万万不能及的!

  《举报者》究其电影艺术性而言,乏善可陈。从剧作套路下的故事编排,也没有什么亮点。但其锋芒毕露,是因为其大胆触碰和直面了现实中的一些难以表现的禁忌话题。这些意义已大大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属性,而且电影在此也沦为次要,只是作为一种探讨工具来运用。而其产生的正面效应积极能量是无法估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博士造假干细胞,蒙蔽国民,混淆视听。在违反科学伦理实验精神前提下,功利性的强行干预使科学家良心蒙灰。群众也蒙在鼓里,难辨曲直。影片设计的一系列高潮也是通过展现真相与国益的博弈来完成的。现实与真相之间的复杂性让人触目惊心望而却步。不禁要思考,现实中仍有多少真相不为人道。也许真相从来都是鲜为人知的吧!

  尹PD作为一个职业媒体人,秉承节目的宗旨和法理正义,拼尽一切来还原真相,以正视听。期间困难重重,几度沮丧。面对舆论的压力和专制,他还是坚持下来,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业界良心,群众喉舌,这不正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吗?但在这里却成了褒奖!

  博士也想为国家尽一分力,但却被舆论所裹挟,骑虎难下不得已而走到这步田地。现实中这么多不得已和无奈也正是他的迷人之处吧!纷繁芜杂,光怪陆离,我们在这个泥沙俱下时代万花筒前,都看花了眼,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总有一些人要担起这些责任,洗清真相,还于众生。而这些人,就是本片中的举报者吧!

  愿我们生活中的真相不再那么晦涩难懂!给真相蒙上面纱的,不正是人性的复杂与无常吗?

  《举报者》观后感(五):論自由的重要性

  我在台灣呆了快4年了,很多台灣的朋友都會問我,你們那邊政府是不是打壓你們的言論自由等等,我的回覆是,我一直都認為我們的言論是自由的。同樣是電視臺,可以看到台灣的電視臺多了一個名嘴,怎麼出名就是炮轟當局者,你罵的有理,罵的有據,大家為你拍手,但是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在罵真的事情,有多少揭露政府,從而監管的政府呢,這個我不能夠感同身受。

  看完舉報者,我深切的意識到言論的自由的重要性。看完之後有沒有一種國家正在因為這個播出而倍受鼓舞,我心裏想:對,就是要這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變的更好。我不需要什麼賭神什麼的賀歲片,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啟發,能夠告訴我們一些東西的電影。

  來客觀的談論下我愛的祖國,不知道寫完下面的這個能不能在豆瓣送發送成功,但是我還是認證的講一講:因為不是新聞從業者,所以我不知道業內是一個什麼狀況,從醜聞來看,最近幾年確實報導出不少貪官污吏,不能從這個就說明我們的言論是自由,你看那大官員也被抓下來了,有人解讀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產物。但是至少,這樣的事情再越來越多的發生,至少現在身邊要看到的請客吃飯的相對少了,我們在往正確的方向走。因為個人比較喜歡看網文,深切的知道我們國家的監管力度還是很強的,有些涉及政治的文章就不能被發表,這不只是個別現象吧。之前在網上很火的你們摸著的奶,我們看看也不行的武則天。

  我不是憤青,但是我會用客觀的東西去看待世界,中國本身的匯率,利率自由化還有待發展,但是我們為了作為一個貿易大國轉型為經濟大國加入SDR,我深深的為此感到高心,國家在進步,有問題我們一步一步的去克服。如今的台灣因為太陽花運動,這是他們的自由,不願意加入 服貿,但是真的去攻佔立法院的那些人,懂服貿麼,我不知道,這個和晚清閉關鎖國有什麼區別呢,我可以在這裡打打嘴泡,因為自由。

  我也希望媒體,也像舉報者裏男主向社長說的那樣:擁有廣播電視編製和報導的自由權,自由權僅為國民的權益和利益,有著人的行駛,無論何事都要守護自由權,我們用迅速準確的報導和有品質節目對社會和文化做有貢獻的專業人員,是實質實踐,地址從內到外不正當的壓力和干涉。

  願越來越好

  《举报者》观后感(六):真相与国家利益

  “第一次觉得,那些人好可怕。我以为只要说出真相,人们就会站在我们一边........”

  绝对民主等同于绝对的独裁,一个矛盾但合理理念历史教课书上的 法国大革命是民主 法制的曙光,也是人类历史的一大里程碑。但它更多的还是一场 闹剧般的群体暴政。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或者说我们,都是短视的,都是无法立足于大局的,经常会为了手中的,眼前的一元钱,放弃以后的一百元。有时候会想,舆论的大方向就一定是正确的方向么?群众的眼睛就一定是雪亮的么?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群众的眼睛多是近视的。所谓舌头底下压死人,舆论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舆论的正确性却是值得商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群体中的我们,往往会被群体意志所裹挟,在潜意识中将群体意志替换为自我意志,另外也将自己 上升为整个群体。我们会下意识的跟随最大的声音,虽然仍有思考的能力,但往往会放弃思考。就像对影片中干细胞骗局狂热信仰与无条件的支持。主人公质询后被围攻的场面实际上就是群体意识裹挟个人意识的具象化,或者说是舆论暴力实质化。

  当群体意志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无法理性对待主流声音,一个习惯使用锤子解决问题的人,看到任何问题,想到的都是先用锤子敲几下。

  坦白讲,即使经历过一次去伪存真,在这次骗局中受骗的我们,在下次也很难保持清醒盲目,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劣根性。我们在知道舆论的力量的同时,还要明白,舆论并不是天然正确的。

  从某些方面讲,《举报者》很有一种《辩护人》的感觉,律师和记者都是一种有很强表演力和舞台感的职业。而职业的特质决定了,我们总绕不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良知与道德,真相与真理,等等一系列问题。

  个人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故事,但是一个好的题材,内容虽然是干细胞这种偏硬的概念,但蕴含的却是“真相与国家利益,舆论的正确性”等等可挖掘度很大的卖点。但很遗憾,影片略显单薄,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在整体情节架构上,总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能榨出一杯果汁的量,却只榨出了半杯。

  另一方面,我始终觉得,干细胞骗局,与其说是个人的野心膨胀,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的盲目推崇。干细胞之父的英雄形象,更像是各种利益交织,组合成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大家都希望它成真的谎言,或者说这个维持着这个谎言对我们,对大家的好处更大。就在一次又一次的个体与群体催眠之中,谎言也就等同于现实了。“难道一个都没有么?”没有人怀疑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理。

  很多时候,真相不仅仅是残酷的,还可能是千疮百孔的。其实揭露真相,并不意味着我们能获得多大利益,只是没人愿意活在谎言里。没人愿意做楚门。

  韩国人的确很善于拍这种由现实事件改变的片子。结尾处的梗笑了好久。

  国家利益和真相,哪个重要呢?

  真相就是国家利益

  《举报者》观后感(七):引人深思的 媒体励志片

  力荐这部片子的原因是,从电影中媒体人负责任的态度中受到鼓舞。最开始的李教授的光鲜形象,在采访中途的健谈的样子一致。整部影片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时刻转折。在跟着记者的脚步寻找证据,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理世界。最让我惊讶的部分应该是对每个人人性的描写。从最开始的关于举报者的心理描写开始,就能体会到一种切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感和人类的自私,犹豫,寡断联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必将失败的结局“。举报者对于揭露事实这件事情本身是犹豫不决的,一方面顾及家庭的经济生活,毕竟还需要李博士的关系来支撑他们的医药费,一方面想要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揭露根本干细胞不存在的事实。好在,最终他站在一个医者的负责任的角度上,他站在一个正直的父亲的角度上,说出了真相。当然不是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清醒的头脑愿意去探索事实的,其中有一个即将进行临床试验的小孩的爸爸,面对记者的好言相劝,依然固执的相信李教授。这跟之后为了保护李教授与记者电台发生冲突的暴民的想法是一样的。他们并不是有多么想保护李教授,也并不是为了电视台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他们只是愿意保持自己生活的所谓的幻象。他们希望祖国的技术是像李教授口中描述的高超,他们希望自己生病的家属可以得到救治。与其说他们危言耸听,容易受到舆论的摆布,不如说他们根本不愿理了解事实,更习惯于欺骗自己。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有点怀疑,媒体揭露事实的能力是否真的能对国民的利益造成正面的影响。用矫情一点儿的话说,有些东西谎言比真相更美丽。也许市民心里都清楚,但是并不愿意把它变成事实。

  不过确实去要就事而论。如果是对于严谨的科学或医术,对于欺骗敲诈的行为,一定是要公布于众的。当然,在报道过程中,尤其是在民众中,或者是在政府中有颠覆性作用的事实,媒体人承受的压力相当大。影片呈现的只是一个部分,我们知道这是部惊醒人们的电影,必将有正义的结局。当记者在黑暗中苦思冥想,当在电视台一层接着一层领导的打压下依然为了揭发者的感受继续报道,当一夜没睡苦苦追寻证据和结果。我们作为观众,心中焦急,却也是松着一口气的,我们知道,片子的结尾,会有我们所期待的结局。可事实呢?可能很多内容因为触犯某一部门的权益,媒体人的报道只能是前功尽弃,为了保护个人的职业家庭,媒体人对于触及雷区的故事都敬而远之。不是说社会的正义感没有了,只能说我们所谓的正义感,都是我们自己心中揣测出的理想的社会,并不是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这个社会。

  好在,有这样的电影供我们欣赏,让我们深刻的思考,它描述的不仅仅是媒体人,它关系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否能像电影中的媒体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管在多大的压力下,都遵纪守法,还原真相。

  《举报者》观后感(八):黄禹锡事件背后的科学政治博弈(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7 6:13:59

  □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 《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处理手法很不寻常。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 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

  事件篇

  “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首尔不相信眼泪

  □本报记者 洪蔚

  2007年9月,在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乔治·达利教授的研究团队,确认了黄氏干细胞有效,“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2009年10月26日, 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仅以挪用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两项指控,判决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这项判决中并无对黄禹锡学术造假的指控。

  从2005年,黄禹锡受到造假指控,到2009年韩国法庭对黄禹锡作出正式判决,这四年间,世界干细胞研究沿着黄禹锡当年的道路,取得了飞速进展。

  极速“落马”的民族英雄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2005年舆论对黄禹锡造假的狂轰滥炸,科学史专家江晓原,作出了这样的评述:“2005年秋后的日子,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

  2005年秋后,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黄禹锡就从“韩国民族英雄”、“最高科学家”的耀眼光环中,跌落下来,其被颠覆的速度,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这背后种种“诡异”的情节,也一一展开。

  最先对黄禹锡发难的是他的合作者杰·夏腾。2004年,在黄禹锡一篇论文被《科学》杂志退稿后,夏腾加入了黄禹锡团队,成为主要研究人员,并利用自己在欧美学术共同体中的有利角色,为黄禹锡的论文多方游说。

  对黄禹锡团队的工作,夏腾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件“比研制出疫苗和抗生素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工业革命虽然起源于英国……如今在韩国首都汉城也许已经发生了能够改变人类历史的生命科学革命”。

  2005年11月12日,夏腾忽然对黄禹锡提出指控,指控他在获取干细胞方面存在伦理问题。为此,黄禹锡在12天后,黯然宣布辞去首尔大学的一切公职。

  在黄禹锡的论文受到公开质疑后,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夏腾,却从各路媒体中隐身,在吸引全球眼光的黄禹锡事件中,不再发表任何话语。

  2005年12月18日,首尔大学介入黄禹锡事件调查,调查过程进展神速,5天后,便公开了调查报告,称黄氏11个干细胞的实验数据中,有9个系伪造。随后,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职。又过了6天,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黄禹锡根本没有培育出与患者体细胞基因相同的特制胚胎干细胞。

  2006年1月10日,在调查进行了23天后,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最终调查结果,除了成功培育出全球首条克隆狗外,黄禹锡所谓“独创的核心技术”无法得到认证。

  2006年1月12日,距首尔大学介入调查24天,美国《科学》杂志便正式宣布,撤销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两篇被认定造假的论文。

  时任《科学》主编唐纳德·肯尼迪发表声明,反复强调说,稿件撤除的最终依据,是基于首尔大学的调查报告,编辑部对论文数据概不负责。

  时至今日,在《科学》杂志的官方网站上,黄禹锡的那两篇论文“该文章已被撤销”的红字依然如故。

  整整4个月后,2006年5月12日,韩国检察机关对黄禹锡案件正式提起诉讼,指控他在干细胞研究中犯有欺诈罪、侵吞财产罪、违反《生命伦理法》等罪名。其中欺诈罪就是针对学术造假而言,检察官认为,黄禹锡是整个论文造假事件的总策划人,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行为已涉嫌构成欺诈罪。

  2006年7月18日,韩国政府决定取消此前授予黄禹锡的科学技术勋章和创造奖章。至此黄禹锡跌入了学术与声誉的最低谷。

  飞速发展的干细胞研究

  2007年,就在黄禹锡“落马”之后不久,世界干细胞研究却进入了新的拐点。2007年8月2日,《时代周刊》科学专栏就发表了有别于主流大众媒体言论的报告,根据新近科学进展,宣布确认黄禹锡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重大价值。

  当天,哈佛大学的乔治·达利教授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论文宣布:由韩国胚胎干细胞专家黄禹锡博士于2004年建立的人类疾病基因胚胎干细胞株,已被该研究团队确认,这些细胞株的建立方法是不含外源性基因污染的单性繁殖胚胎干细胞,很有可能是一项历史性的创举。

  在宣布自己研究进展的同时,达利教授也不无惋惜地对媒体表示,2005年,巅峰时期的黄禹锡还没有来得及认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价值,就已经被涉及“伦理和造假”的舆论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法顾及对科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制定下一步的科研方向。

  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学者却从其初步的分析报告中,预见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的一缕曙光。

  不久后,消失了的夏腾再次露面。2009年1月,夏腾与匹兹堡大学同仁一起提交人体干细胞克隆技术专利申请,其中许多细节,与他曾经的合作伙伴黄禹锡的技术如出一辙。

  2009年8月31日~ 9月3日,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对黄禹锡作出一审判决前一个多月,韩国在2009年首尔干细胞论坛上,向全世界高调推出“一切为了患者的科学与技术”。在韩国继续向2015年进入世界干细胞研究三强、相关产值占领全球市场15%份额的宏大目标全速迈进的时候,昔日明星黄禹锡已经出局。

  2010年5月,夏腾故技重演,在《自然》杂志上用 “一个毋庸置疑的里程碑”来评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佐佐木恵里博士的研究成果。

  2011年2月,美国《血液》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最新进展,从这些进展的脉络中,黄禹锡当年的实验,清晰可见。

  而此时,距首尔大学公布黄禹锡事件调查结果,时间整整过去了5年。

  访谈篇

  在世人谴责学术造假的激情消退以后,两位学者持续五年跟踪黄禹锡事件,梳理史实……

  周旋于东西方话语之间

  “2007年11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岁月,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达利教授确认黄氏干细胞株有效,功成名就。”

  江晓原、方益昉持续5年跟踪黄禹锡事件,今年年初,以这样一段值得玩味的表述开篇,将题为《当代科学技术中的权益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之后续发展研究》的论文,发表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

  近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全文转载了这篇学术论文。

  采访人:本报记者 洪蔚

  受访人: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方益昉: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博士

  韩国制造

  记者:韩国法院判决结果,没有对黄禹锡造假指控,为什么在2005年世人都说他造假时,他似乎无力为自己辩护?

  方益昉:黄禹锡是一个很特别的科学家,是彻头彻尾的“韩国制造”——无外国学位,无留学背景,他对主导当今科学的所谓西方范式敏感度不够。

  当他成为科研项目“老板”的时候,这种对“西方范式”不敏感的“弱点”就暴露出来,对拿到他面前的干细胞试验数据,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时的黄禹锡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抵达一个重大突破的关口。由于当时克隆出的干细胞缺乏传统识别标记,面对学界的质疑,他没能也无法据理力争。

  江晓原:世人都说他造假,但是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无法参与检验他造假的证据,甚至大多同行科学家都无法参与。所谓造假,不过是极少数“权威”科学家的指控。

  方益昉:黄禹锡对西方范式不敏感,也表现在伦理学层面,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触犯了西方文明的规范,和这种违规可能带来的后果,被人抓住把柄,以伦理发难,卷入学术争议的漩涡,最终在科学与经济竞争中落败。

  记者:判决后的黄禹锡失去了什么?

  江晓原:他失去很多。当取消造假指控后,当年他快得到的科学成果,已经落入别人囊中。这就像是在竞选中常见的“故事”:在竞选的关键时刻,有人指控竞选者有“性丑闻”,等竞选结束后,调查也结束了,尽管结论是诬告,而卷入丑闻的竞选者已经失去了当选的机会。

  焦虑的西方?

  记者:二位在文章中提出了三个关键词,黄禹锡,干细胞,科学政治学。什么是科学政治学?

  江晓原:我们所说的“科学政治学”,是指在科学的运作过程中,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从黄禹锡个人来说,他从一个科学家,到肩负韩国全民期望的民族英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政治作用。当西方学者打击他的时候,韩国为了维护国家声誉,迅速跟上,将黄禹锡拉下神坛,其中政治因素也起了明显的作用。

  科学早已不是象牙塔内的学问,而是跟利益勾连到了一起,纵观“后黄禹锡时代”的干细胞克隆技术发展,其巨大的商业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从黄禹锡事件看,科学的竞争是存在的,经济利益的竞争则隐藏在科学竞争背后。而被用来首先发难的却是东西方伦理冲突。

  记者:回顾当年对黄禹锡的指控,夏腾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方益昉:从夏腾几十年的科研经历上看,这个人在很多事件中,都表现得像棵“墙头草”。鉴于夏腾是在黄禹锡获取干细胞的途径方面首先发难,引发伦理争议的。一般理解是,夏腾本应是西方伦理道德标准的忠实实践者,而2009年夏腾的表现却并非如此。

  记者: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在学术争议中的举动,应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评价2006年初《科学》杂志的反应?

  方益昉:《科学》的态度代表了西方权威科学杂志的态度。在黄禹锡事件上,《科学》杂志的表现非同往日。在首尔大学介入调查仅24天后就宣布撤销其论文。

  一个著名反例,当属1986年的“巴尔的摩事件”,这场牵连到1975年诺贝尔奖得主巴尔的摩的科学声誉维权之争,历时10年,几起几落,官司甚至打到了美国国会。

  以24天对10年,《科学》在黄禹锡事件中的双重标准和“不寻常“,恰恰反映出学术共同体的西方中心主义,正越来越多地遭遇东方技术的挑战,东方要寻求学术共同体的多元化与平等待遇,这让一些西方人相当焦虑。

  “失语”的东方?

  记者:在论文中,多次提到话语权问题,话语权在黄禹锡事件上的争夺是如何表现的?

  江晓原:所谓话语权,表现之一就是当掌握话语权的一方说某人某事“不好”的时候,没有人敢大声说“好”,反之亦然。现代科学体系是按西方文明体系建立起来的,很多规范是西方式的,话语权也掌握在西方人手中。

  从政治层面而言,以举国之力承担国家战略,是儒家文化圈中理所当然的原则,而这似乎又犯了西方民主理念的大忌。

  方益昉:具体到韩国国情,它既是东方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又是西方科学经济共同体的一员,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两难处境。

  江晓原:从黄禹锡事件看,韩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急于与西方接轨,过度看重国际标准,因此在西方人站出来指控黄禹锡的时候,韩国迅速进行了180度转弯,将这位英雄拉下神坛。现在回过头来看,韩国当时的举措恐怕失之轻率。

  记者:对这场话语权争夺进行反思,对中国有什么借鉴?

  方益昉:我们研究韩国的案例,但更关心儒家传统文化下的中国科技界,在全球化转型进程中开拓思维,把握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的经验及教训。

  江晓原:对中国的借鉴,简单总结就是要有东方的自信,不应容忍西方长期独霸话语权。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随着东方的崛起,对话语权的争夺在所难免。这也提醒我国科学界和媒体反思,以后中国出了优秀的科学家,很可能也会受到国际竞争者的打压,我们不要一味跟进,而是应该采取冷静、慎重的处理态度。

  黄禹锡科研年表

  1995年~ 2005年

  1995年,开始牛克隆技术探索并取得成功。

  1999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猪。

  2003年,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抗疯牛病牛”。

  2004年2月,成功利用SCNT技术复制胚胎干细胞,从克隆人体胚胎中提取出世界首个人体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2005年5月,黄禹锡团队宣布,成功把人类的体细胞移植到人的卵子细胞,提取出世界首例与病患者人体基因一致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并成功把细胞培养成为胚胎。论文发表在《科学》上。

  2005年8月3日,黄氏团队成功完成了狗克隆技术。在3000多颗受精卵中,有三颗成功长成胚胎,并有一只狗出生,起名史纳比(SNUBBY)。黄成了韩国民族英雄,头像上了邮票,被韩国科技部授予“最高科学家”的称号。

  2006年~2011年

  2006年3月16日,韩国保健福祉部宣布取消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资格,同时禁止他为了研究目的而获取人类卵子。

  2006年8月18日,黄禹锡通过其律师宣布,将重新设立研究室,开展动物克隆研究。黄的律师李建行说,本月早些时候,黄禹锡在首尔南部的生物研究设施已经开始运转,有30多名他以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与他一起工作。当日,韩国科技部证实,黄禹锡已于上月14日从科技部获得设立“修岩(Kogene)生命工程研究院”的许可。该机构由私人出资25亿韩元设立。

  2008年6月18日,黄禹锡的Sooam生物技术研究基金会与美国加州的“生物艺术”公司通过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拍卖5条狗的克隆服务,每条狗的克隆服务起拍价为10万美元。

  2008年6月19日,黄禹锡博士为首的一个科研小组成功克隆出了17只中国濒危动物藏獒。

  2008年9月25日,“人类干细胞研究以及制造方法”获得澳大利亚专利号。发明人共有19人,此项发明的全部股份都归黄禹锡所有。自2003年12月起,黄禹锡等已就人类干细胞研究技术向11个国家申请了专利。

  2009年4月底,韩国卫生福利部有条件接受查氏医学中心(Cha Medical Centre)申请,从事人类成体干细胞克隆的研究工作。项目主持人李柄千博士曾为黄禹锡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

  2006年至2009年6月,黄禹锡继续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

  2011年3月,黄禹锡在两年缓刑期间试图重新开始他的研究生涯。但是因为利比亚战争的爆发,黄禹锡失去了最新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系Sooam生物技术研究会与利比亚双方共同资助。

  公众舆论:一个失衡的砝码?

  江晓原、方益昉的这篇论文,在2009年10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黄禹锡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后不久,就已经完成。

  尽管论文的主题人物——黄禹锡,曾是国际舆论界的“风暴之心”,然而,刊出几个月以来,这篇论文,却少有人提及。

  然而几天前,《新华文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先后全文转载了江晓原、方益昉这篇坐了几个月“冷板凳”的论文。

  在江晓原、方益昉跟进黄禹锡事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同行学者表示出兴趣与支持,但二人也遇到了不少质疑,质疑的理由大多并非出于学术上的探讨,而是简单地表现为对“为黄禹锡鸣冤”的不解。

  在黄禹锡事件的观察中,江晓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谴责黄禹锡造假时,舆论铺天盖地热热闹闹,而此后的科学进展证明黄禹锡的贡献时,却很少有人关注。甚至在韩国法院作出的裁决中并无造假指控时,公众与媒体似乎也都对这一重要事实失去了兴趣。

  江晓原认为,其间有很多东西值得大众舆论去反思。确实,一个当时的英雄被指控造假,远比后来他造假的罪名未能坐实,更能娱乐大众。

  在本报采访了江晓原、方益昉后,又联系了几位生物医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征询他们对黄禹锡事件的看法,几位受访人都以“不了解情况”为由推托了。

  近年来,江晓原和方益昉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开创了“科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向。曾在生物医学领域从事科研20多年,随后在生物医学企业创业10多年,方益昉对生物医学领域中科研竞争、利益纠葛、政治博弈体会颇深。因此在弃“科”从“文”后,便将兴趣点放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政治上。

  用方益昉的话说:政治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处在学术、资本、政治、文化、宗教、法律和媒体等等问题中心的生物医学,恰恰是研究这种平衡的理想范本。近年来,生物医学在技术、伦理等方面的进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江晓原看来,媒体与公众舆论也是这种平衡中一个重要的砝码。在涉及黄禹锡事件的种种表现上,人们不禁要问:这个砝码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洪蔚)

  《科学时报》 (2011-07-27 A3 科学 社会)

  《举报者》观后感(九):说出真相,有时候真的很难

  看完影片后很感动,并不是剧情所左右,而是片中所表达出的那种坚持和信念。记者接到举报时,一没直接证据,二来李教授当时已经受到了万众瞩目和崇拜,没有人相信记者的调查是在揭露真相。调查的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各种困难,有证人的翻供、有博士的利诱、有来自上层的压力、有民众的不理解和谩骂,是良心和正义最终驱使记者揭露了真相。

  电影中一句话说的很好:真相和国益哪个更重要?越是在逆境,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尹PD和举报者,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坚持、乐观,相互鼓励;我们也听到了尹PD看着抵制他的人站在电视台外面示威时,那句感人的话语:我第一次觉得这些人好可怕。我以为我把真相说出来,他们会站在我们这一边。没想到却这么难。确实如此,很多时候让别人相信一件事儿,确实很难很难,即便那件事儿是真的,即便它对大家是有利的。

  教授最后向克隆狗忏悔那段也很走心,人类一切的麻烦都是贪欲所致,正如李教授所说:走得太远了,应该适可而止的,因为都在看着我,所以没能停手,稍有一点成就,就想再要一点,向我索取得越来越多,结果错过了停下来的时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治层面的一些内幕,比如民众的知情权,国民的真正自信等等。

  新闻媒体报道的自由权也是本片涉及的一个亮点。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在尹PD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认为一部好电影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好电影就应该成为一面镜子,照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以前总是在想,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但是又无奈于自己实在是太过渺小。我想这期节目也许会奠定我以后电影解说的风格:不过多的去探讨电影本身的好坏,而是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通过精彩的细节表现,来深挖电影背后带给我们的人性启示......

  本文由【苏瑞】原创,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苏瑞带你看韩国电影】(微信号:suruioba),几分钟带你看完一部韩国电影,绝对走心!

  《举报者》观后感(十):拍十个尹民哲 不如拍一个李章焕

  仅从电影角度上来讲 马马虎虎 身为记者和医生的正面角色们凭着一腔热血为真相不懈奋斗 与学术造假的无良科学家斗智斗勇 说实话剧情平淡 也没什么亮点 给个三星及格分 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也不错 洗洗三观 感受感受热血。

  但从这部电影的背景题材来看 其实有点拍瞎了 反面角色李章焕的原型黄禹锡博士 是韩国十几年前的明星科学家 类似于袁隆平在中国的地位 但很可惜他没有袁老的气度涵养 在名利作用下 急于求成 学术造假 身败名裂 但实际上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 他的研究方向事后也被证实了是正确的 而他这个悲剧其实是由韩国乃至整个世界当时科学界的体制和风气合力造成的 是科学界传统西方范式与东方力量崛起冲突下的悲剧缩影 如果将这个事件搬上荧幕的话 真不如以从黄禹锡这个人 这个点切入 以这些为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样整个电影的格局就截然不同了。

  像现在这样 仅仅将故事聚焦在媒体记者们不畏强权 揭露真相这个角度 说实话 真的有点小家子气。像局内人里的检察官 熔炉里面的老师 辩护人里面的律师 在韩国电影里面已经有太多这样不畏强权 为真相为公理奋斗的斗士了。不是说观众看了会厌烦 而是对于黄禹锡这件事来说 赞颂真相斗士有点牵强和媚俗 反倒是一个已经功成名就了的科学家为何会不惜羽毛的学术造假更值得公众们反思和讨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