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维》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一维》影评10篇

2018-05-09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维》影评10篇

  《一维》是一部由吕乐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维》影评(一):、、、、、、、、、纯、、、、、、、、、、

  整部影片简朴清和,含蓄委婉,情节推进从容淡定,用旁白的方式将一个关于王子故事娓娓道来。古典泼墨背景山水画加人物剪影表演被省去,创造出的形式感极具东方美学韵味

  而关于影片内在,最大的探讨即是对于善恶观的哲学思索。而因为导演野心太大,愣是在片中跳出,插入一段从从儒、道、基督三个角度阐释善恶观。而代表佛家的老法师扮演者则静听不语,因为佛家讲不二,破除一切二元对立,无绝对的善恶,故善恶一也,皆由心生,亦由心灭。

  太子因存善念,无法判断老法师善恶的情况下为免造成千古恨事错杀于人放弃出手,所以他辜负了国王和老法师对他的期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王。也就是说太子的善引出了恶。所以说善即是恶。反过来说老法师。在知道太子无法胜任继承国王的情况下下手杀了太子,但是也让全体平民免去了在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领导生活。因此恶引出了善,也就是说恶即是善。我们可以分辨一瞬的善恶,却无法分辨下一秒的善恶,所以碰到“恶”的时候,尽量去“止恶”,而不是“杀恶”,要给“恶”向善的机会

  而关于最后太子立地成佛,我个人领悟的是因为他放下了屠刀(有特写)。太子并没有在法师的怂恿下盲目开杀戒做,而是做到了佛教倡导的无善无恶、放生和放下。故他飞天成为了佛。

  ----------------------------------转自V电影--------------------------------------------

  《一维》影评(二):纯粹

  整部影片简朴清和,含蓄委婉,情节推进从容淡定,用旁白的方式将一个关于王子的故事娓娓道来。古典泼墨背景山水画加人物剪影,表演被省去,创造出的形式感极具东方美学韵味。

  而关于影片内在,最大的探讨即是对于善恶观的哲学思索。而因为导演的野心太大,愣是在片中跳出,插入一段从从儒、道、基督三个角度阐释善恶观。而代表佛家的老法师扮演者则静听不语,因为佛家讲不二,破除一切二元对立,无绝对的善恶,故善恶一也,皆由心生,亦由心灭。

  太子因存善念,无法判断老法师善恶的情况下为免造成千古恨事错杀于人放弃出手,所以他辜负了国王和老法师对他的期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国王。也就是说太子的善引出了恶。所以说善即是恶。反过来说老法师。在知道太子无法胜任继承国王的情况下下手杀了太子,但是也让全体平民免去了在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领导下生活。因此恶引出了善,也就是说恶即是善。我们可以分辨一瞬的善恶,却无法分辨下一秒的善恶,所以碰到“恶”的时候,尽量去“止恶”,而不是“杀恶”,要给“恶”向善的机会。

  而关于最后太子立地成佛,我个人领悟的是因为他放下了屠刀(有特写)。太子并没有在法师的怂恿下盲目开杀戒做,而是做到了佛教倡导的无善无恶、放生和放下。故他飞天成为了佛。

  ------------------------------------------V电影---------------------------------------

  《一维》影评(三):酿酒的鹿桥拌饭的吕乐

  这是个讲善恶的故事,我是先看吕乐的《一维》,片头讲,读了鹿桥先生的《人子》并胡兰成评《人子》而有感拍此片。看完以后,咂摸着不对,回过头来又读给吕乐启发的文章,不读还好,读了就倒吸一口冷气。这哪叫有感而拍此片,就是翻拍一下嘛。

  一个故事,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形式,也就是故事的载体;一个是故事本身,第三个是他要表达东西。但可能大家上中学的时候天天提炼中心思想提炼恶心了,后来就讳莫如深,不再直接谈论。不管是这个动画还是小说,故事都太简单,而且像表达的内容太直露,所以我想具体谈一谈。

  先从故事本身谈起。这个故事其实挺简单,一个背景介绍,四个场景介绍就能说明白。,

  背景:一个王子在成为国王之前,要跟着大法师去云游六年才能变国王。

  场景1,大法师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王子演了一套刀法,告诉王子,这是第一课,分辨善恶。

  场景2,王子在游历路上看到一个富人欺负穷人,王子很火大想砍富人,师父把它拉在一旁,说,插了两根棍棍儿示意穷人富人,说,今天开始你可以砍人了,但是要想好砍谁(基于善恶)。王子咔嚓一声,把富人棍儿一刀两段。

  场景3,王子和师父渡河,艄公在河中央和王子说,对岸是阴间,善恶与现实相反,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现在怎么看?

  场景4,六年过去,回到王城,师父说最后一课也是分辨善恶,说完就一分为二,一般大小一般颜色,可一个是善一个是恶,让王子挑一个砍。王子迷茫了,于是师父拿出刀一刀把王子砍死,和国王说,王子不适合当国王。然后,一道光照世间,被砍死的王子。。。。成佛了。

  完。

  你能忍住不吐槽吗,鹿桥别的小说我没读过,如果这是他一贯的逻辑水平的话,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位数不少的人爱读这类小说。当然吕乐或者鹿桥的粉丝会反驳我说,小说是可以超越逻辑的,不错,最好的小说和诗都是超越逻辑的,但是这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故事发展到某一关键时刻,在逻辑和非逻辑之间,选择后者能够使故事升华。所谓小说的闪光时刻尽在于此,但这不是说,整个故事处处都不按逻辑发展了。不按逻辑发展,那么就只能去想它到底要做什么,要么是这个人脑子不够用,要么是这个人装神弄鬼。我从这两个角度具体讨论一下。

  首先老法师给王子演一套刀法,作为第一堂课,其中心思想是分辨善恶。这提炼中心思想的难度堪比中学语文。但如果这么设置是有意的话,我猜他的意思是,其实本来没有分辨善恶这件事,挥刀砍杀就是分辨善恶。后来文章里一直谈杀善饶恶会悔恨一辈子,这其实只是个烟雾弹,帝王之术就是无悔的,杀了就杀了,赏了就赏了,杀的只能是恶,赏的只能是善,做错了悔恨一辈子是演给老百姓看的。仅此而已。

  第二个桥段,砍树。当然我仍然觉得鹿桥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砍人就砍,为什么要要支个棍棍比划。所谓故事固有其生命力,即便在鹿桥这么努力掰弯的前提下,我仍然觉得这个故事的真实走向是,老法师支的棍棍是老法师给做的幻觉,王子真正砍杀了仆从。所以才会有开杀戒的段落,还有这段里神神叨叨的“ 小王子自己也赶忙跟着默祷,求上天再多赐他智慧,给他经验,免他铸成错误。法师把剑再还给他时,他觉得那剑好似平添了一倍的重量。 ”

  和吕乐电影不同的是,鹿桥在二三段加了一段故事,讲“ 小英雄王子不轻易用他的宝剑。可是每一听到老法师发问:“是善?是恶?”剑光去处从来不冤杀一个人,也从不会放走一个有罪恶的。不久,他们所访问的地方就都没有罪恶了,因为作恶的人听见有这样的师徒二人要到他们的地方来,就都赶紧改邪归正。 ”这刚刚好和第一段遥相呼应,善恶不是善恶,而是武力,全世界没人作恶了,是因为什么,因为人都怕了。

  第三个桥段,河这边人都“赶紧改邪归正”了,王子就要渡河“过了河就是阴间”。这一段老船夫问王子, “河这边已经没有英雄事业好做了,又要过河去分辨善恶,仗剑杀人吗?”这里鹿桥还在试图卖弄聪明,但问题在于,他仍然把生死颠倒了,二者互为彼岸。一旦重新强调善恶标准模糊的,这就和最初的立论“无善恶,只有力量冲突了。而且我觉得在讲这一段的时候,鹿桥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了,只是想破立,再破再立,再再破再再立,反正形式上比之前牛逼一层就好。

  最后一个桥段,王子对着一分为二的发生发呆,无法分辨善恶,不拔刀而被法师砍死,这同样陷入了破立形式的问题,而且过程实在是太囧。最囧的是,被砍死以后,王子成佛了,这简直是对佛教哲学的侮辱,单单一个明白善恶分野就能成佛,啊,我想起个邪教来:不用很累很麻烦就可以成佛。

  在这个故事以外,我想谈谈中心思想。就是善恶问题。如果如我前两段所猜测的,王霸之道,善恶只是权力的托辞,这就是很好的一个点,和这个故事本身也很搭。但鹿桥不想说这个,他想谈谈善恶本身,这就把他底儿漏了。

  善恶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具体所指,没有定义,甚至没有描述。上来就扔出两个石头,一善一恶,左边一刀,右边一刀,中间一刀(好自鸣得意设定!)。这就仅仅是儿童讲的东西,儿童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就这么个层次。善恶是基于每一个具体故事的,也基于当下的人物关系。西哲里有提炼形而上学概念特点,一切都需要抽象出一个和现实无对应的概念才能够谈论。但在使用的时候又处处游移在概念和概念对应实体之间。“此话为假”这个悖论就一阵见血指出了语言中概念和实体的游移,已经这么清楚了,古哲都精得很,从不被这个东西绕进去,但懂点儿哲学皮毛的人,却总以为捡到了大新闻。鹿桥把谈的是善恶概念,却把惩罚实实在在降落到人的身上,实在是太让人不愉快了。

  既然善恶只是个概念,那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个蠢人讲的笑话,故事里所有人都自作聪明的让王子更加糊涂。在王子最糊涂的时候,被老法师一刀砍死,就成佛了。

  成佛有很多种方法,但在最糊涂的时候被砍死,小子无知,从来没听说过这一种。

  人啊,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被愚弄,所以在看完这个故事以后,假装看懂了的比比皆是,胡兰成甚至说,“但我想那老法師若不是婆羅門而是黃老,最後的那一課他會教太子一劍劈下去,如果劈得無誤是天幸,而如果錯劈了善,那也是天意。而只要有這天意的自覺,這就是活人劍,高過亞歷山大大帝他們征戰的劍了。”说得这么装模作样,也实在难为他老人家了。

  最后说一下形式,虽然这是一个已经很接近好故事但因为鹿桥想表达自己都没想明白的中心思想而强行拗成了坏故事,文字本身也一股故弄玄虚劲儿。但总体上还是有细节的,有一些细节甚至挣脱了鹿桥本人的脑子,给故事指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吕乐的形式,我天,简直准准的抓住了这个故事的一切缺陷,最后还特意让胡兰成跳出来讲一遍道理,实在太让人不爽了。

  我特别羡慕智力过剩的人。智力过剩这个词可能有点狭隘人世艰难,光醒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能再进一步,不为微末得失悲喜,不为刹那贪欲而屈膝,在孤独里不至于窒息,有勇气面对自己灵魂的暗影,并仔细想一想,这样的人生实属罕见。这些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一定到达过世界边界,并在那里俯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喟叹一声,扭扭屁股回去继续柴米油盐。但经此一役,他们无论行住坐卧,都散发着一股活泼自由气息,仿佛是一个投影,他们的本体在凌霄宝殿或者弥勒主题公园那里,已经没人能伤的着丫了。

  这样的人在世界上是存在的,不止存在,还能辨认得出来,看了让尘俗人心生艳慕,啧啧啧这逼格实在太高了。但自个儿有没这个心气儿,跨不到彼岸,只能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唐末灵云志勤禅师,在沩山禅师座下参学,兴许是师父藏了必杀技,他苦修三十年都出不了徒,一日在灵云志勤禅师在桃花下经行,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偈曰: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事儿浪漫了,瞬间传遍天下,有个读过书的财主听了,心有戚戚然,在自己后花院子里栽满桃树,一到春天就闭门不出,让丫鬟旁边伺候着,寸步不离,紧盯着桃树看,怎么我就不开悟呢。过了许久一直没开悟,财主觉得一定是见的桃花不够,他差人把桃花采下来,酿酒,吃饭的时候也拌入饭里。经年累月,悟是没开,倒是他家的桃子越结越多,再也吃不完啦。

  《一维》影评(四):一维的善恶观

  太子见到打人,天生的恻隐之心让他认为打人者恶。老法师让太子砍下去,太子同样因为恻隐之心下不了手。老法师于是请船夫来混淆太子的善恶观,可是没有成功,最后太子还是不能下手砍人,于是老法师立马杀掉太子。老法师要教给太子的善恶观是:没有善恶,只管砍下去,即使砍错了就祝他上天国吧。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一维》,不仅仅因为画面,而是电影要表达的善恶观是一维的。哪有什么善恶,我手里的剑指向谁谁就是恶,我就是最高的主宰。电影最后还要假惺惺的把被杀的太子写成上天国,真恶心。这群精英人们弄这么个电影想表达什么?想向世人表明,你们手里的资本,你们手里的话语权,或者你们所服务的资本,所服务的势力理应主宰一切屁民吗?

  《一维》影评(五):善恶的一维度

  这部电影在这四部微电影中是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值得人,尤其是年轻人深思的,它的名字本身就够吸引人。

  首先是其拍摄形式,采用皮影戏的手法向观众展示,而且是小男孩平静的声音叙述。虽然整个故事在黑白之间展现,但每个人物的内心都足以表现,大师的睿智,王子的成长,百姓的快乐与悲伤,表现得恰到好处。

  其次就是中间穿插一段花絮般的对话,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一把整个电影的主题挖深,第二向观众说明这是一个自由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表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中,大师是善恶的界定者,但在电影外大师却一言未发,静静地走开了。

  再次就是这个电影的主题,探讨的是人间善恶的问题。这就像真假美丑一样,形而上。我个人认为人间是有善有恶的,但是善恶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一个世界、一个范畴内有一个标准,在这个空间里,标准是线性的,是一维的,但整个世界却是多维空间,所以很难用一个范畴内的善恶标准来衡量另一个。就像最后王子死了,因为他不能在世间准确判断善恶,不能为王,但是却成了佛,在佛界却可以升天。因此这个电影的标题,一语双关,不仅指拍摄形式而且暗指主题。

  借助佛来展现善恶难辨的主题,用17分钟,采用多种元素,完美整合,又给观众留下空间。我为之欣喜。

  《一维》影评(六):善与恶——《一维》观后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善与恶

  ——《一维》观后感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维》里并没有直接的提到。老法师给太子讲世间善恶的大道理,而电影却省略了善恶道理的叙述。《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其实是孟子的看法,认为人出生一开始的本性就是善。《说文解字》中说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从“善”字的本义而言,即是“美”。凡是美好的东西就是善的东西,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中,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那什么又是美呢?西方对美的讨论也有着无数的争议。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著名的“三张床”理念,认为世间只有三种床,第一张是“理式”的床,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存在的;第二张是木匠模仿理式的床创造的床;第三张则是画家根据木匠所造的床模仿而画出的床。柏拉图认为后两张床都是对理式的模仿,只有第一张理式的床才是美的,即美是理式。也就是说,理智,才是美的。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里提到“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种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也就是说,美是能令人在无利害关系的影响下而感受或者产生愉快的事物。

  当太子虔信看见富家的恶人欺负贫困的父女,内心的愤恨之火逐渐燃烧起来,以至于他的手不自觉的紧紧握住了剑柄。老法师注意到了太子的变化,于是迅速带他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说了以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刚才那个富家的恶人确实可恨,但尚不该一剑致死,我为你开了杀戒之后,你一定要在善恶不能两存时方可动杀机。若是作这样决定的时刻一旦到来,你就要马上判断,马上出剑。记住,这相杀的事与习练不同,你只有一击的机会,一击不中 你自己就要被击,就要丧生。丧生固然悲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若是判断错误,杀了善 纵了恨,这悔恨将是千古的事,几生几事都不能平歇。”

  这段话有几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一,法师说富人不该一剑致死,但他为太子开杀戒。杀死一个不至于被杀死的恶人,这,是善是恶?若是善,可这人还为恶到该被一剑杀死的地步;若是恶,这又的的确确是一个恶人。二,在善恶不能两存时方可动杀机。善与恶不能两存时即可杀,这或许能解释第一个问题。然而,为什么呢?善于恶能够同时存在并不是一个少见的现象,但“不能两存时”指的是什么样的时机呢?水火不容时吗?三,动了杀机便只有一次机会,一击不中,自己就有可能丧生。这点其实很容易明白,最典型的地方是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战士们拼尽全力就为了将敌人至于死地。有句话说的好,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如果你不杀死对方,就会被对方杀死,这就是战场,这就是社会。四,比丧生更悲哀的是判断错误善与恶。把善当做恶,把恶当做善,判断错了,颠倒了是非黑白,社会就乱了套,人心就会被迷惑,杀了善,纵了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足以让人悔恨上几千年,几生几世不能够平歇。

  现实生活中的善恶常常也令人感到迷糊,感到难以捉摸。那是因为我们身在社会中,身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人情社会,有太多的世俗之事牵绊了我们自身。看看身边数不清的腐败案例,一个官员收受贿赂帮助个人谋求私利,这,可取不可取?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腐败之风不可长,没有丝毫商榷的机会。但再看看离我们更近一些的事例,入学。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家长们暗地里塞了多少钱给校领导,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个“重点”学校的名额,这难道不是一种贿赂,一种腐败吗?明显是的,且这种情况同政府腐败一样愈演愈烈。而人们提到政府腐败能够大声否决,但当遇到自家孩子上学的问题时,却不得不向贪婪的校方低了头。收受贿赂的领导,解决了小孩上学的大难题,这对孩子的家庭而言,的确是一种“善”,一种变了味的“假善”。那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件事本身不过是一种交易而已。更何况,校方本应该让学生平等公平的入学,却采用了这样肮脏的方式,实在是令人大失所望大跌眼镜。也许,对出了钱的家庭而言,解决了他们的一大难题,是对他们的一种善,但放眼看去,对那些出不起钱的家庭,对所有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假善”,是货真价实的“恶”。一种破坏了公平秩序的恶,一种偏离了教育本义的恶,一种损人利己的恶。分辨善恶,不能单单以一个人的角度去分析,应该要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来考虑。一个人不能为了自私自利就牺牲他人的利益,这样就是恶。只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才是真正的善。虔信是托托王国的王子,他未来是要成为国王,统治一整个国家,要为他所有的子民谋求最大的利益,这,才是一个君王应该要做的。杀一个人,固然是不人道的,没有人赋予我们任何人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但作为君王,杀一个人,能够换取全国百姓的安宁,能够让国家繁荣昌盛,那么这个人就是该杀的,并且这也是善的一种选择。当善恶不能分辨时,不妨跳出原有的眼界,放到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思考,就能够轻易比较出善与恶二者的分量之差,就能够更快速的得到结果,果断的做出选择。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判断错了善恶,杀了善,纵了恶,让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这种时候,理智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理智,才能看到真理并且贯彻真理,也只有真理,不会出现失误。所以在做出判断前,一定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身份,站在怎样的处境,为什么样的人谋利,看清小善和大善,保持理性,便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太子长大成人的标志是他第一次动杀机。而他砍下刀之后,心里却没有任何畅快的感觉,只是庆幸被砍的只是树枝不是活人。虔信默默的祈祷上天多赐予他智慧,让他不要铸成错误。不难看出,虔信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慈悲为怀,救善除恶。这样的个性,做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大问题的,然而,他的身份是太子。一个善良的太子,并不是什么好事。微电影这样的安排,为结尾的太子被杀埋下了伏笔。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虔信与法师渡船过河,河宽广而又平静,法师在船上睡着了,虔信向船夫问起河对岸的风光。哪只船夫说:“过了河,就是阴间。阴间的事与人间完全相反,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太子你还能分辨善恶,以剑伸张正义吗?”虔信去求教法师,却发现法师不在船上。小船在河中央打旋,船夫大笑道:“你以为人间已经没有罪恶,所以要到河对岸去,看这两岸都是一样的荒野,有什么不同?你要到哪去,我渡你过去。”船夫说完便忽然跳入河中,不知所踪。虔信无法判断船夫是善是恶,只能自己掌握方向。不知过了多久,船靠了岸,虔信下了船,却发现法师在岸边的树下悠闲的等着他,“太子回来啦”,第一个高潮落下。

  这一部分导演采用了魔幻的手法,令观众们来不及思索,满心疑惑。消失的法师,诡异的船夫,善恶颠倒的阴间,观众和虔信一样,在旋转的河中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船夫说的话很令人在意。一,阴间的事与人间完全相反,善恶颠倒,是非难分。善即是恶,恶即是善,这似乎与佛家的真亦假假亦真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人间的善恶本已经难以分辨了,阴间的善恶又该如何分辨呢?单纯的与人间的分辨之道相反吗?二,河的两岸一样都是荒野,没有什么不同,人间真的没有罪恶了吗,究竟两岸的区别是什么呢?有人曾说过,天堂和地狱其实是一个样的,有一口巨大的锅,锅里有着十分美味的汤,围着锅坐着满满的人,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支汤勺。特别的是,这只汤勺的柄非常的长,长到能将汤递到大锅的另一头但无法递回给自己。地狱的人拼命的想尝试将汤勺递回来却总是不成功,只能看着美味的汤流口水干瞪眼;天堂的人却将汤递给坐在锅另一头的人,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尝得到美味的汤,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除此之外,天堂地狱没有什么别的区别。三,船夫既然说虔信要到哪里去便渡他到哪里去,又为何说完便自己投河了呢?还是在暗中,船夫的确渡虔信去了他想去的地方呢?我们不得而知。当船渐渐靠了岸,一切都是家乡的模样,然而这里真的是家乡吗?船夫的那句“两岸都是一样的荒野有什么不同?”带来的疑惑还在我心中缠绕,而消失的法师竟然静静地在树下悠然地等着虔信,只一句“太子回来了”再无他言。而虔信也竟一句疑问都没有。这让作为观众的我一头雾水。

  在疑惑还没被解开之前,电影的第二个高潮就展开了,老法师带着太子回到托托国都城,法师对国王禀告:“他(太子虔信)分辨善恶的剑法已经没有敌手,他将为国家的兴盛鞠躬尽瘁。”接着,法师让太子把剑,教授他最后一门课——分辨善恶。老法师厉声喝道“太子,你看我是善,还是恶;你看我是善,还是恶;你看我是善,还是恶。”太子伸出了剑,却无法做出抉择,法师在太子眼前幻化成两个人影,太子时而左时而右,犹豫不决。太子丢下了剑,剑却被老法师拾起,一击击中了太子,太子倒地死去。

  “太子,你不宜做国王啊。”老法师如是说道。的确,一个过分仁慈的君王对国家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太子本对分辨善恶已拥有了无敌的剑法,却在对法师的判断下失了策。这就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在给自己的亲人动手术时犯了最低级的错误。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世俗。人活在世,纵然有七情六欲,纵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的牵绊。老法师陪伴着太子在外云游六年,六年里,法师教导虔信为人处世,分辨善恶,亦师亦友,亦父亦兄。太子自然将法师当亲人对待。而恰恰是因为这样,当法师问太子“你看我是善还是恶”时,太子无法做出判断。人心都是肉做的,虔信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慈悲的人,他如何能对自己的师父下的了杀手呢?这样的结果虽说令人惊讶却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说,这样的结局早就已经注定了。虔信没有自己对于善恶的标准,当他第一次挥剑,他只感受到了庆幸;他太过于感性,缺少了理性的判断,缺少了理性的坚持,以至于他无法真正正确的分辨出善恶。回到柏拉图的观点,理式即美,真理即美。只有坚持真理,只有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一个感性的君主,一个慈悲的君主,国家真的不需要。但佛,需要。佛需要仁慈,用仁慈普渡众生,用慈悲关怀世间。佛的本身就是善的化身,所以虔信死后,在人民的哀叹中又重新升天为佛,用佛光普照着他的子民,百姓们对他反复跪拜。在倒地那一刻,太子顿悟了,他终于明白如何去分辨善恶,所以他才成为了佛。电影在虔信升天成佛的过程中落下了帷幕。

  值得一提的,在太子分辨法师是善是恶的过程中,导演使用了一个后现代的表现手法,让几个现代人跳入了电影中讨论。甲从儒家的观点出发,认为天子身为天子,拥有最高的人格,剑指向谁,谁就是恶。乙说道家黄老认为天地不仁,天道不作分别,剑如何劈都是天意。丙从一神论的宗教来看,只有主是善的,所有人都带有原罪。丁沉默不语,略有思索地走开了。甲乙丙三个人都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在于三人有着不同的信仰。宗教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人们活在世上,常常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宗教从某些方面而言或许能够给人指明未来的方向,能够给人生活的期望。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很难去比较宗教与宗教之间孰优孰劣,但从科学的角度去看,世界是无神的,并且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去改变去发展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内蕴非常深厚,以善恶之辨贯穿整部电影,又加以政治、宗教、人世纷繁缠绕。善与恶的分辨有多难,不如将儒、道、基督三者的观点统一来看,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善有恶,善与恶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存在一件事的不同面中,从善的一面来看,人们就看到善;从恶的一面来看,便看到恶。善与恶从来都不是也不能够绝对存在的,超脱善恶的人只有圣人和帝王。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圣人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明白了善恶二者的关系,才能超脱于其外。帝王之所以能超脱是因为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没有人敢对他说不,也没有人敢否决帝王。普通人,像我这么平凡的普通人,只能够依着心中对善恶的浅薄理解,遵循古人的教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前进在寻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

  2013/9/11

  《一维》影评(七):善恶

  开头

  第一次看完这片子,只觉得“这片子真好,没想到中国能拍出这样子的片子”,但是具体好在哪?又说不出来,只觉得构架太大,很难下手分析。然后随着别人问我,我再不断的思考,“好”才渐渐明晰。

  ----------------------善恶分割线-----------------------

  夹杂

  先说这个故事,看了前面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感觉到和王小波在提到的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上校》中有着相通之处,大概是老父亲问年轻的儿子会什么?儿子在科学、法律、文艺方面都不会,但说是会明辨是非。然后老父亲就把儿子骂了一通,说这个难道无数人的问题,怎么就你会了?

  ----------------------善恶分割线-----------------------

  Q&A

  Q:寓意是什么?

  A:导演只提出了问题,但是没给答案。

  Q:想传达给观众什么?

  A:什么事善恶,观众怎么看待善恶。

  Q:我可以学到什么?

  A:你怎么看待善恶 ,这个是要你思考的,导演没给答案,但是给出了三种解释,就是突然现代的那部分戏,几个人在对话,提到了的儒家、道家和基督教,这是三种解释。

  Q:基督教的善恶是死?儒家和老子区别是?

  A:电影里对这三种解释说的很清楚了。

  儒家:这天子啊之所以被称为天子,就代表了他有最高的人格,剑指向谁,谁就是恶。

  道家:天道不仁,天道不做分别,那一剑劈下去,劈对了是天意,劈错了,也是天意。

  基督教:应该说只有主是善的,咱哪有资格评判啊,我们都是有罪的。

  这三个解释都上升到了脱离“人”的意识阶段,指向了“天”

  。儒家:天子就是天,天说谁善就是谁善。

  道家:天不分善恶,无善无恶(或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基督教:只有主(即天)是善的。

  Q:那被杀了怎么解释,人死了还有谁去怎么分辨善恶?

  A:这点不确定,但是与善恶与生死无关,电影里说的很清楚了:“丧生固然悲哀,仍然只是一生一死的事”。

  成佛是个问题,佛教是外来的印度宗教,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讲轮回,六道轮回,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太子死了,进入轮回,因善而成佛,进入天道。但是儒家里是没有轮回观念的,天子既是天,天赐王权,权利既是善恶指向。所以老法师说太子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他不会用权利来定断善恶。太子选择了不杀,是选择了善。佛教大概是导演给出了第四个答案。

  ----------------------善恶分割线-----------------------

  关于电影风格与内容

  电影里没有风景,全部采用水墨布景;人物看不见脸,演技不突出;没有对话,全部旁白,这摆明了就是个讲故事的片子,对于目前中国电影,编剧极差的大环境下,更是难得有一个讲故事的片子,还讲了个这么宏大主题,要人思考的片子。或许有人会说现代那场戏很突兀,但那才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跳出托托国的故事,来谈谈其他人或宗教对善恶的看法,把现代的讨论也纳入整个电影的故事中,立刻就丰富了电影内容。讲故事,重点要把故事讲好,我认为导演采用了最好的一种方式,否则在托托国的故事里,是讲不出“其他人或宗教对善恶的看法”的。

  ----------------------善恶分割线-----------------------

  关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思维

  对于善恶问题,不同的宗教给出了不同的看法。电影中,太子乘船来到河中,船夫说对面是阴间,与阳间的善恶相反,然后问太子还能用剑区分善恶么?太子认为他所学的不能应付船夫的讥笑,不能分辨船夫是指点迷津的神仙,还是引诱人修行的魔鬼。而且这其中,船夫还说了很关键的一句话:看这两岸,都是一样的荒野,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思维的差别。,两边的一样的荒野,就是客观事物,发生就发生了,不因人的善恶主观思维而改变,人的主观思维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来判断善恶,太子选择的主观思维方式不能应付船夫的问题,这就是不同宗教中对善恶区别不能统一的地方,因而没出现对于善恶问题的统一答案,不同宗教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只有选择一种方法,才能区分善恶。

  《一维》影评(八):结局被误导掉链子了

  中国电影就是这么没长性,总是搞得画面 音乐主题好,就是剧情骨架软骨头烂骨头。虚伪的大活死人儿。 此片剧情还算不错了,但是个别台词连接不畅,小学生生造句子似地叫我有点点儿恶心。总体还行,

  片子最后要投票成王还是成佛,我根据台词独白以及画面思考了下投了成王,说实话我不觉得我出错了,而是被严重误导,我以为王子是犹豫,判断力下降,再说法师自己整出两个模型,善恶,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王子自己不愿去判断自己的老师还是再次糊涂了还是其他情况?

  没看清楚就挂了,太不带劲儿了吧!!!!!!!!!

  现实中教了自己六年的老法师,你会判断他的善恶吗?这里的放弃善恶判决信念,跟佛教的不搭边啊!!!!

  纵然我同意片子谋求表达的意旨:一维的纯粹单一真实世界,并非直接地划分成一维的善或者恶,只有在我们放弃了对善恶判断成见乃至于对此的执着之心,才能达到真一维。这境界高于儒道,乃至于基督,

  但是片子的表达方式以及核心的独白台词设计有些LESE……让我失望!

  就是画面美,85%的情节还凑合,但失去了那15%整个片子质量就崩溃了,这不是一个可以量化评价的一维鉴赏世界…………

  《一维》影评(九):一维的善恶观

  太子见到打人,天生的恻隐之心让他认为打人者恶。老法师让太子砍下去,太子同样因为恻隐之心下不了手。老法师于是请船夫来混淆太子的善恶观,可是没有成功,最后太子还是不能下手砍人,于是老法师立马杀掉太子。老法师要教给太子的善恶观是:没有善恶,只管砍下去,即使砍错了就祝他上天国吧。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一维》,不仅仅因为画面,而是电影要表达的善恶观是一维的。哪有什么善恶,我手里的剑指向谁谁就是恶,我就是最高的主宰。电影最后还要假惺惺的把被杀的太子写成上天国,真恶心。这群精英文人们弄这么个电影想表达什么?想向世人表明,你们手里的资本,你们手里的话语权,或者你们所服务的资本,所服务的势力理应主宰一切屁民吗?

  《一维》影评(十):天一,你是攻,还是受???

  李老爷家财万贯,生了个儿子叫天一,为了儿子能继承家业,找了个四个高富帅,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男人!四少们给天一上的第一课叫坚持不懈。

  四少们带着天一上路了。天一隐姓埋名随四少们游历,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他家的势力。

  一天他们来到一个酒吧,忽然背后有人嘻哈、打闹,他们看到有一个富二代在勾搭两个mm,天一平静的脸上有了优柔,表情中带着色,四少们看到天一的手紧握枪。

  他们来到僻静处,四少们说到,天一,现在我们要为你开色戒了,刚才那富二代确实后台硬,但你比他后台硬多了。我为你开色戒后,你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都可动手。

  若是做这样决定的时刻一旦到来,你就要马上出枪。记住,这实战的事与习练不同,你只有一次机会。坚持不懈就是男人,早早懈了你就不是个男人,不是男人纵然悲哀,只是面子的事,若是判断错误,攻受不分,这是悔恨千古的事。生生世世不能平歇,现在我就要试试你的枪法:

  回想今天之事,你是旁观者,你若不拔枪干涉,那个富二代就得手了,你咋办?天一听后比划了一下枪。

  “好,我知道你想攻,想攻你就要马上亮枪!”

  镜头回放……

  高富帅在勾搭两mm,天一走上去……

  ……

  ……

  ……

  ……

  ……

  ……

  ……

  天一虽然亮了枪,但还是早早懈了……

  天一终于迈开了从小屁孩成长为男人的第一步,但离男人的距离还很远!

  他默默苦练,以在下一次能做一个坚持不懈的男人。

  这天,四少们带着天一来到一个酒吧,店里人多,只有一个包厢,包厢里有一个美女,仿佛在等候他们。最后他们和美女一起去了宾馆,5v1大战拉开序幕……

  时至三更,四少们个个战罢睡去,轮到天一,美女说道:“坚持不懈,你就是个男人,早早懈了就不是男人,天一,你是哪一类?”

  天一听了觉得心里刺痛,虽摸不清美女的来历,可他觉得这些年随四少们学的一切都不能应付这美女的讥笑,他求教四少,却发现四少们已经不在,这时他发现身体再也不受控制,

  美女大笑到:“你以为那四丫有能耐教你坚持不懈吗?最后还不是懈的比谁都快?我看你丫几个jj都一样,没什么不同?你丫是男人就拿出来溜溜?”

  天一无法判断这美女是善是恶,是指点迷津的神仙,还是引诱他的魔鬼,晕眩中,天一慢慢找到了位置……

  不知过了多久,天一起身,出了宾馆,四少们在门口齐声问道:天一出来啦?

  不多久,天一和四少们远远望见警车和人群,不觉潸然泪下,天一和四少们一起来到局里,虽然天一坚持不懈的枪法已经没有敌手,但形势却不容乐观。庭上,四少向众人陈词后,突然气氛被打破,

  “天一,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四少突然轮流向天一发问.

  原来,开庭前一晚,四少们已经教了天一最后一课——分辨攻受。

  “天一,你只有一次机会,你只要能分别攻受,向人展示你是小受,而非直男,就等于向世人宣告你无罪,不是直男纵然悲哀,那只是性别的事,若是你承认你是个直男,这是悔恨千古的事。生生世世不能平歇。

  “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你是攻,还是受?”

  旁白一:孔子说:怎么说都行,反正你是天一!

  旁白二:老子说:你说攻是天一,你说受也是天一!

  旁白三:上帝说:命题错误,是攻是受我说了算,由不得你!

  天一在犹豫不决中,四少突然拔刀向天一砍去,天一捂着伤口慢慢倒下……

  最后,四少们的喉咙里发出一阵严厉又慈悲的吼叫:天一,你不宜做男人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一维》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