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男孩》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学院男孩》是一部由泽维尔·多兰执导,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院男孩》观后感(一):美丽的眼里难容尘埃 丑陋的心灵禁不起圣洁羽翼的调戏
平静的课堂除了写板书的教师 还有人影攒动 白净的纸张得不到怜惜 被蹂躏成一团 如果一个纸团代表一个人的憎恨 那么几乎全班都恨他 笔尖划出的血珠与泪线相合 老师却迟未转身 更不探究竟 似早已有数(可怜的男主绝壁是名人。。。)篮球场上 男主投中球后向欺负自己的板凳们示好 却换来伪善的捧场 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最终无奈含冤而死
为何多数人被蒙眼?
蒙眼意味着选择被迫无视 或者麻木 或者幸灾乐祸(拍下纪录所谓最新事件) 或者看不清真相 或者胆小怕事(流泪的男孩一定是出于不忍么 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自己?)
存活的为猖者将罪责归咎于死者之身
更为残恶的是
这货会被禁
死相太惨还稍具美感 一定被禁 。
修女为何惶恐?
耶稣为犹大所叛 男主为世事所累
题外推测
我们本无法猜测看似文静友善的男主是否拥有相反的恶魔心肠 但出于对Dolan乐于反映现实的思度 结合加国与邻邦的校园暴力事件屡登头条 而且多是以多欺少 恃强凌弱的恶性欺负事件(至少受害的多是家长老师眼里的好孩子) 听课专心(至少坐得最正)擅长运动的男主并不弱 更不sissy 再结合Dolan四部电影男主无一例外都是homo MV的男主很有可能是因为性向招致恐同者围攻(Dolan这么追求纪录的人不会为了个小试牛刀的MV破例吧。。。)而且我坚信男主是善良的 耶稣的死法+白纸团+白亮灯泡(如果这不是意象的话我去。。。不。。。只能我说语文老师死得早。。。不要问我为什么灯泡白亮。。。因为它在发光。。。好吧。。。其实是它比白人脸还白。。。我去。。。不要告诉我这么多人渣里没一个白人。。。)难道不能说明男主圣洁?
到这里我已经口胡了。。。
油管除了级别外更应移除该MV的理由应该是 谁都知道拍了视频先往哪传。。。万一有绅(hentai)士效仿。。。那就闹大了。。。
《学院男孩》观后感(二):多兰的暴力美学
其实导演多兰高中的时候上的就是一个像这样的宗教的寄宿学校,他也坦言他曾经想在那所学校拍片,但是因为homosexual的原因被拒绝了,这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宗教学校对同性恋的歧视。不仅如此,在片中老师的视而不见,同学的冷漠,窃窃私语,手机拍照这种不作为的暴力也令人发指,影片也讽刺了宗教的可笑与司法的无能。一部影片从各个方片抨击了社会各个角度,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校园暴力不断的出现。看这部片的时候就好像能感受到多兰对此事的难过与愤怒。片尾那句merci谢谢就好像出自多兰之口一样。
多兰很多电影都是用窄画幅来表现,这部暴力美学的尝试也是非常成功的。区别于那种看了让你爽的暴力美学影片的是,此片通过暴力提出了暴力的问题。黑白片质感,构图,光影,慢镜与音乐交融,每个镜头都美得跟画似得。相信很多人都有多兰电影里那些特写意特美的最爱镜头。他本人并不是出自学院熏陶,在大学就辍学去拍他的第一部电影《我杀了我妈妈》,传言布拉德皮特还要买他的电影。在他拍《汤姆的农场之行》时才看了全部希区柯克的影片。包括他的很多电影里的剧本服装道具造型都是他自己去做,这些都一次次证明了他确实是个天才啊,而且还这么帅,相信他未来会有更好的作品。
《学院男孩》观后感(三):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就像每个传说都有其自圆其成的逻辑
鲁迅说,“所谓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我觉得多兰这部悲剧式的短片,更像一部可笑的喜剧,可笑的是那些围观者们。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围观者,他们不参与也不逃避只是远远地冷眼旁观隔岸观火。他们不敢(或者根本不想)相信真相,他们被世俗的偏见蒙蔽了双眼,他们是鲁迅笔下所谓的“看客”。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就像每个传说都有其自圆其成的逻辑。暴力来源于不平等的对抗,而恰恰是那些围观者们助长了暴力的气焰。面对暴力学校熟视无睹,警察听信谎言,修女们也只是悲悯恐惧的传道者,那些暴力中的弱者,那些所谓的少数的权利究竟由谁维护?即使是回到家里,男主面对的也只是沉溺在巨大盛宴里的无视。
善良的男主的反抗也只能是在阴暗的自我发泄,或许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作为弱者、少数、甚至异类面对质疑、暴力与欺凌,能解救自己的也许只有自己。高傲的无视那些所谓的世俗与大多数并在坚持中强大自己,就像导演多兰在面多《好莱坞记者报》中的质疑时所说的那句“you can kiss my narcissistic ass."
《学院男孩》观后感(四):人性本恶,被欺凌的最后笑了
学院男孩是多兰拍的一部短片,也是一个MV,不过看这片子的时候黑白中不断推进的镜头画面和渐进的剧情,让我感叹这真乃神片也。
讲的是一个校园霸凌的故事,一个男孩,他很优秀,很普通,有不错的家庭环境,但是他是疏离的,他在家庭中疏离着,饭桌上的说笑他插不上嘴,也觉得无聊;他在学校是疏离的,他认真上课被坏男孩们拿纸飞机怼,他打出好球被坏男孩们拿篮球砸青~~关键是,本来为他庆贺的同学们忌惮坏男孩们的势力,只能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就好像我们看到欺凌现象想阻止,却往往选择敬而远之,怕牵扯其中,只能远远地看着被欺凌的人群继续惨遭厄运,心里充满同情和愤恨,却屁用没有;就好像我们看着跌倒的老人、躺在街道上的小悦悦,我们心生怜悯,投射出闪烁的目光,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最终我们在经过他们时,只能收起本能的同情,佯装冷漠,匆匆而过,生怕收到良心的谴责;就好像我们在中国式课堂中,本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声讲出自己的观点,却坐在那里,脑袋里想到激烈辩论的场景,却沉默着促成了一片死气沉沉安静的课堂形成……
荀子说人性本恶,我舍友说很多优秀的人、天赋异禀的人从小容易被欺凌,我觉得这很对,我们的同情心、初心,爱心和本能的人性不断在社会中教育里和价值观形成中摧毁,最终导致了恶的显现。而那些本来坚持这些的人被歧视、欺凌、显得格格不入,奇怪丛生,而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很悲哀,不能幸免,更无法两全,于是更多的选择压抑自己,带上眼罩或面具,收起嘴角的笑容和自然流露的表情,夹起屁股做他妈的叫做人的东西。所以痛苦永远不会消逝,最后十字架上的人笑了,说,fuck,这就是你人类的命运
《学院男孩》观后感(五):暴力与冷漠
镜子中的少年眼神写满愤怒,十字架上未冷的躯干充盈着痛苦,残忍的屠杀把愚昧的无知者卷入人间地狱。到底是暴力促成了冷漠,还是冷漠纵容着暴力?
本片导演十分会用镜头讲故事。黑白画风为全片奠定了压抑与反抗的基调。反复穿插的人物表情特写完美丰富了故事情节,十字架与修女等宗教元素的掺入充分展现了暴力美学的张力。
影片最后,极明显的仰拍镜头,苍白天色下,惨白的十字架上挂着少年蜡白的尸体,凄神寒骨的肃杀之气恰如影片开头里走廊独行的孤寂。慢镜头下的暴力场面,血腥而不失美感。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当远处投掷而来的铅笔落下时,当飞来的篮球砸中男孩的脸时,当警察的枪口喷出瑰丽的火舌是,世人的良心被抛弃在现实与宗教的边缘。魔鬼持枪挺立,飞溅的鲜血与破烂的尸体是他们对着畸形世界的昭告。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信念是否会被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