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的观后感10篇
《艾米》是一部由阿斯弗·卡帕迪尔执导,艾米·怀恩豪斯 / 茅斯·达夫 / 马克·容森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米》观后感(一):慢下来
影片进行到10分钟时,艾米在酒吧唱歌,只有一个吉他手给她伴奏,而且吉他声音很小,她就用一把嗓子hold住了全场。
island唱片公司对18岁的艾米的评价是:当你分析她的作词能力和作曲水平时,就发现她年轻的身体内有一个苍老的灵魂。
在2007年度最佳英国女歌手的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说:“比liam gallagher还要摇滚,就是独一无二的amy winehouse。”哈哈哈哈哈哈,作为一个oasis的粉丝,我笑了。
艾米的前男友吧,穿一件粉红色的lacoste polo,实在是太骚了,我也要买一件。
最后艾米死了,其实我觉得老jazz歌唱家,也是她的偶像Tony Bennett说得最好,如果她还活着,我会告诉她,让她慢下来。。。
《艾米》观后感(二):艾米离世,对我们大家是遗憾。
艾米的声音是真的棒呆了,就像一件乐器。还是珍贵老古董那种。她的才华已经不是正常人可以匹敌的了。看到a.,m .y 这三个字母,象征的是什么?拯救者。我觉得她拯救了人们干枯的灵魂。连缺憾都变得那么理所应当。。提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她是爱的代名词。
amy不幸。并不仅仅是因为她英年早逝。我不知道,是爱她的人太多了,还是根本就没有爱她。她永远都像一个迷失的羔羊,在混沌里。父亲不停的让她工作,利用她挣更多钱,他迷失在金钱里。可艾米迷失在对父亲的爱里,信任里。她不傻,她也不疯,她有怀疑,挣扎,抗拒,最后还是选择了,奉献自己。后面她男友,带她吸海洛因,酗酒什么的。他怎么糟蹋amy,肉体,金钱,精神折磨。amy为什么还能爱的痴狂。我觉得她看穿了这些人,这些东西。获得了一种孩童般的单纯,纯净。然后又back to black。因为,她是英雄。amy的朋友,经纪人,好哥们。粉丝。以及,所有的音乐伙伴。都是她最好的聆听者。可是她完全失去控制,无法自拔。她还有一首没有发的歌,名字是你伤害真正爱你的人。她为真正爱的人,爱的音乐,付出了生命代价。我作为听歌的,我绝望的。连这么出色的人,都能这种死法,还有遗憾的事不能发生呢?
愿安息。愿在爱里永生
这几年我遇到了几个人,让我觉得,聪明的人在哪儿都聪明,且总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艾米不聪明,她只是在音乐上有天赋,她英年早逝,只因为她自己对自己的放逐。
这么说好像有那么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可是除了时不时去回味一下她的歌,她跟我真是半点关系没有。
quot;I can't help ya if you won't help yourself..." 自信透着智慧的声音背后难以想象也许这就是艾米唱给几年后的自己的。
凌晨五点因为一些事情睡不着觉,看了这部收藏许久的纪录片,看完更郁闷了但却更清醒了。
我喜欢看人物类的纪录片和自传,因为我发现我总想从中总结点什么以免自己的人生走弯路。呵呵。
1. 人始终要靠自己,靠自己生活,靠自己学习,靠自己快乐,靠自己清醒,靠自己活着并且活的好。
2. 有以上感悟是因为也许我们就是会遇到一个爱的死去活来可到头来发现如此荒谬不值得的男人/女人,也许我们就是会遇到不靠谱的父母和损友,可是,我总在想,凭什么我们的人生要被不值得不应该的人或事而影响到呢?!我们的人生本该如此庄重和精彩,而不是轻易就受伤了、绝望了、堕落了、死了......
片子开头有句话:The coolest people were the ones who were born to lose.
“黑暗过去还是黑暗,在黑暗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害怕,天亮之后,走寻常路。”
《艾米》观后感(四):回归黑暗
艾米·怀恩豪斯,1983年生于伦敦,2011年因饮酒过量死于家中,年仅27岁。艾米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唏嘘的同时也有看到,在她巨大成果背后的各种因素将其推向死亡。
电影通篇构筑在艾美怀丝过往的私人影像,以及少数的公开演出之上,故而观众看见的,绝大部分是舞台之下的艾美,在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一段家庭影相,镜头里是一个天真可爱带有婴儿肥的姑娘,那就是艾米。她那是或许还不知道,日后的她将会顶著蜂巢发型、化着夸张猫眼妆变得多么出众,多么优秀。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以及对于爵士乐的执着使她的事业道路开始走向顶端。在短短的几年当中完成了崭露头角,人生巅峰以及迅速陨落。来的太快,闪的太亮,走的也太急,这就是艾米。
在音乐上:艾米说“我觉得在我童年的时候,那些流行排行榜上的音乐,那些所谓的音乐,那个时候发行的那些歌曲,我觉得这不是音乐,全部是水货或者说都是狗屎。…我开始创作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看看我能不能写出来,而且那个时候真的没有什么”艾米想要表达自己,将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写到自己的歌曲当中,在她慵懒沙哑的嗓音里讲述着他对男友的期望,以及她对父亲的言听计从,五座格莱美足以证明她的出色。但上帝总会在你这个苹果上咬上一口,给了完美的音乐天赋,就会不给你最想要的男人。
在情感上,艾米得恋情简直就是灾难,她是一个脆弱的女人,表面光鲜亮丽但背后却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童年父爱的缺席使得她对男性有着极强的依赖感,即使在和布莱尔的恋情已经开始使她堕落,她也并没有选择放手。而那段原本缺失的父爱最后也证明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男人注定是艾米求之不得的一个东西,对一个男人过分的痴迷往往是因为没有得到本应一个男人给的爱,于是造成她对于与布莱克的爱情已经到了可以为其而死。当她开始与布莱克一起吸毒的时候,在康沃尔郡上迷离的演唱着实让人既惋惜又心疼。在经历了反复的戒毒之后,终于在08年得到了格莱美奖,由于吸毒艾米被美国当局拒签,无法亲临格莱美现场,在伦敦,艾米睁大眼睛盯着屏幕,她的偶像托尼将年度唱片颁发给她时,表面震惊激动的她却在底下对朋友说“这一刻没有毒品真的太无趣了”,毒品已经成为她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了。金光闪闪的奖杯背后却是如此不为人所知的辛酸,毒品对艾米来说显然要比格莱美更重要,我承认听到这句话时我也绝望了。
成功的到来也让艾米慌张,她不知道被推向成功之后自己该如何应对,“当很多金钱和期望被至于险境的时候,人们的想法会变得有点扭曲,他们想试图把事情解决,但又不想因此而影响到正在远远滚来的金钱”戒毒辅导员这样说,而接下来的一场场演出,艾米尽其所能往糟糕了演,她甚至将手上的酒丢到台下,她坦率的性格使她不断地将自己的坏情绪展现在公众面前,在媒体眼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与此同时也将她逼向崩溃的边缘。就在当社会上一片片的负面评价在媒体上爆发的时候,其实有谁想过她只是一个爵士女歌手,而她的年纪也并不大。在此之后酒精代替毒品成为艾米通向死亡的又一杀手。
艾米选择远离人群到圣卢西亚,而此时她的爸爸却带着媒体来到这里,这个爸爸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爸爸”。连对女儿这一点点保护都没有了,这是金钱的巨大力量也是人性丑恶的良好表现。
09年布莱克提出离婚,采访中他说了一句“我干嘛还要和她浪费时间。”这个昔日吸毒现在衣着得体的男人是艾米心中的挚爱,也成为艾米内心深处的一阵伤痛。11年3月和自己崇拜的歌手托尼合作录音时心浮气躁的表现,和泰然自若的Tony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说“我只是不想浪费你的时间”但其实托尼并不是布莱克。
艾米最后一次演出是在她死前一个月塞尔维亚的卡来梅格丹城堡,这一次的表演她在台上跌跌撞撞的徘徊,手足无措,背影单薄而无助,她不想唱。
几周后艾米死在了家中。
托尼在她死后对她说“慢下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如果你能活的足够久的话”,可惜生活没有来得及。
谭盾说过:“音乐分两种,一种抖肉,一种抖心。”艾米怀丝沧桑的声线中讲述着她的故事,触动着听者的心灵。而在一个商业社会中原本她应该是一个艺术品供人观赏,最后她却成了一个商品供人玩耍,一个巨星的陨落不只是因为毒品和酒精,还有她生命中出现的那些渣男们,还有这个社会。她的声音毫无修饰,像一块磨砂纸,如今我听着亡人的声音,眼前她飞起的眼线和大团的黑发,还是清晰如昨。
《艾米》观后感(五):Konw you now
We may never meet again
I gotta know you now and then
第一次知道Amy应该是初中的时候,看到她的街拍,半醉半醒,夸张的蜂窝头,破烂的芭蕾舞鞋,邋遢的妆容,当然还有标志性的向上勾的眼线。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这样的明星也会有狗仔偷拍。后来就去听她的歌 BTB。不喜欢她的声音,然后就关掉了。
后来再次了解她是因为她的死,真是后知后觉。那一年真正开始听她的歌,一直循环。好喜欢这把old soul的声音。Amy的声音对于我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听不喜欢,当我过了几年再听觉得当时不去了解她真的是好笨,遗憾没有早点了解这个人。
今年把never mind the buzzcocks Amy上去那集看了好几遍,她是一个很真的人,不是媒体大肆渲染的dramma queen的形象。当看到simon 对她说Do you want us sit here while you drink yourself to death?真的好心酸,好似一切早有预兆。
这部片看哭了两次。一次是拿grammy的时候,另一次是tony bennett最后说的那几句。
她说她宁愿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希望能在街上走走。心酸顿时而来,拖着她一起堕落的丈夫,把自己当成摇钱树的父亲,希望捕捉她更多丑态的媒体,都把她逼疯了。但是她还是爱得义无反顾,她可以做为了使丈夫开心的一切,爱得痴狂,她还是像小女孩一样对父亲撒娇尽管他父亲把媒体带去她度假的地方。
RIP
《艾米》观后感(六):在这个疯狂的世界,如果你纯粹的不能装疯,那只能真的疯了
说到Amy,似乎大众比起她的音乐更容易谈到她对毒品和酒精的依赖,她的这些所谓“争议”的行为没啥过多站在道德角度评价的,我想现在大家强调每个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时,似乎忽略了每个人也有破坏自己的权利,当然两者都是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
有段时间,Amy意识到问题,去了之前已经拒绝的戒毒所并好转很多,但随着无孔不入的媒体对她扭曲和夸大形象,自我空间的遗失,对她的关注娱乐性代替音乐性时,她选择以酒精代替药物。我想那些疯狂确实很难清醒的面对,当在音乐节,达到无法表演的状态被台下观众嘘下场的时候,媒体上这又只是一个新闻点,之前邀请她访谈的主持人调侃着消费者她,因为这是大众所好的,但每一步都把她推向更深的,无法自拔的境地。
导演刻意避免了采访现在的人,因为这样大家经过,相对比较难客观,而是都用之前材料,这样呈现了一个最当时的AMY。影片让人能够了解大众和媒体是如何消费名人,影响了悲剧的发生,给人不一样的视角去重新认识一个之前媒体所宣传的,疯癫怪诞毒后形象背后,一位对于音乐和爱情追求的纯粹的让人她心痛的,无比真实的人。
我想以后听rehab,back to black, tears dry on their own, love is losing game, 听的不只是罕见的音乐才华,而是多了一份触动和伤感。
:本片碰巧是在伦敦北部Camden的Odeon电影院看的,她生活和唱歌到死亡时的住所都在附近, 而且看到快结束放到Amy死亡新闻片段时,银幕出现日期,再看了一下票根,才知道那天7月23号,正好是她逝世4周年。。。更加让人惋惜过早失去的本世纪最闪亮的音乐才华和一个纯粹真实的灵魂。
《艾米》观后感(七):《艾米》:从苦痛走向消亡
(芷宁写于2016年3月6日)
纪录片《艾米(Amy)》中收录了一句该片主人公艾米·怀恩豪斯说过的话:“从痛苦中收获一些美好。”同时,通过影像,人们也看到了艾米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有无奈,有感伤,有坦诚,有思索,还有一些茫然,大抵因这些美好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才让说出这句话的人踌躇感慨,思绪万千吧。
从该片所采用的艾米身前私人录影、少量演出画面、获奖画面和相关人士的访谈中,观众看到了她的痛苦由来已久,却似乎永远无法消弭,又无处不在,她清醒时痛苦,至幻时的表情也是痛苦的,她被牵制着参加商演时痛苦,被恶意围观围攻时苦不堪言,她在痴狂的爱情中,更是苦痛得伤痕累累。她的歌声粗粝沧桑,自然醇厚,仿佛声音中也有着堆积而来的无法排遣的痛苦,让人们不得不揣度这位年轻歌者的灵魂究竟经受着怎样的折磨和拷问,而这部纪录片似乎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也想探究是什么让艾米的人生如此匆匆……
英国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之前较引人注目的作品是短片《盗羊贼》及记录片《永远的车神》,虽然篇幅长短不一,但都完成度不错,在这部《艾米》中,阿斯弗·卡帕迪尔发挥善使巧劲的优点,架构清晰,手法娴熟,着力点不刻意不尖利,却劲道十足,意味深远,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影片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绪。
2011年7月23日,郁结而脆弱的艾米·怀恩豪斯离世了,被判定的死因为饮酒过量,于是,这位当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也匆匆踏入了音乐界的“27岁俱乐部”。在花好时节就凋谢的有才华的女子,总让人难逃惋惜之情,和艾米合作过的老人家、当今美国最伟大的爵士歌者托尼·班内特(Tony Bennett)曾对艾米事件说过这么一句:“生活会教会你如何活下去,如果你能活得足够久的话。”遗憾的是,艾米活得不够久,还来不及学会圆润地和这个并不友善美好的世界达成共存,还来不及看淡一些事,看清一些人,更来不及展示她更多的才华。
在艾米离世前两年的一次采访中,有记者提问:“你觉得多年后,你会在哪里?”艾米回答:“死了,死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从这段话中,人们似乎可以感知到艾米的悲观绝望,仿佛她的死亡是早就注定的,就像她预约了“音乐圈的英灵殿”一般,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现的那些成长历程、私人录像、字里行间的记录,观众会发现这种悲观绝望是艾米骨子里渗透的,对死亡的笃定也不是因酷之名而随便说着玩儿的,更不是年少轻愁式的悲观厌世,而是一个年少成名、内心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又不够圆滑世故的人对自己的一种永远的彻底的决绝的保护。
片中的艾米是个喜欢音乐的简单纯粹的女孩,对这个崇尚名利的世界有着诸多的不适应和恐慌感,她始终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爵士歌者,而不是博眼球赚人气的明星,她不想被过度曝光,不愿被围观,更怕被攻击,她只想做自己的音乐,然后安静自由地过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些基本诉求,于她所处的泛娱乐化的时代,几乎是一种奢望,一种至高理想。
生长在破碎家庭的艾米缺乏安全感,也乏爱,歌迷和密友的爱,替代不了父母和爱情,然而家庭和爱情恰是艾米的致命伤,在成长期狠心缺席的父亲,却在艾米声名鹊起之后,出现在艾米的生活中,并试图以控制艾米的商演及出镜率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从艾米对待爱情的态度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她是一个为爱不顾一切的姑娘,当她爱一个人的时候会用力爱,全心全意去爱,哪怕对方并不值得她这么付出,然而,这样的爱,太浓烈,在产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具有毁灭性。
当年,陷入对Black的痴恋中的艾米为世人奉献了一张经典专辑《Back to Black》,现在听及,有一种奇特的苦涩的回甘。
(杂志约稿)
《艾米》观后感(八):像你这样的女孩
看完后的好几天一切都还在脑海里回转,恣意随性的她、如沐爱河的她、绝望无助的她,所有真实的迷人的心碎的,艾米。
好几年前开始听她的歌,那时候最喜欢love is a losing game和will u still love me tomorrow,她略带嘶哑的声线相当迷人。大概听说了一些她的八卦,但很少关注,只觉得听歌就好了,其他的一切无关紧要。然后她走了,新砖成了再也等不来,偶尔还是会想起她的歌,想起某个时期的我自己。
看纪录片的时候哭了好几次,听了好多年她的歌后的我终于完整地知道了她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艾米这样性格的女孩,她对爱疯狂执着沉迷,这和她童年缺爱不无关系,她用尽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爱情里,爱情的苦痛是她灵感的来源,就好比back to black,而音乐也是治疗她的最好药剂。
更感性的来说,是从她身上看到了某部分的自己以及某部分缺失的自己。
这部纪录片很客观地展现了艾米生活的各方面,看一半的时候先入为主的以为布莱克这个渣男是罪魁祸首,后来发现他只是一部分而已,哪怕是他带给艾米的毒品。
艾米难得精神不错地享受假期的时候,父亲来了,带着一帮拍摄者,而艾米只是笑了笑,照常欢迎父亲。唯利是图的父亲不懂艾米,把艾米当饭票的前夫不懂艾米,只想赚更多钱的公司不懂艾米,顾着挖掘嘲笑她私人生活的大众不懂艾米,绝望就像尘埃一样遍布她的生活,而这一次她没有再用音乐抵御。
她也没设想过结局如此,在醉生梦死里真实和虚幻早就没了疆界。她在一片黑暗中摸到一扇门,却在迈入那扇门后重重地摔了下了去。
Tony Bennett说生活会教你如何活下去,如果你活得足够久的话。
艾米说,如果把我的才华收回,让我能自由地在街上走,我愿意。
不论如何,你都真实且美好地来过。
Always love u,amy.
《艾米》观后感(九):不做分享 只是用西语写下自己感想
Al final tengo un finde libre para ver esta peli q tenía muchas ganas de ver. Bueno, pongo 4 estrellas pq no me gustaba los últimos 20minutos.
Amy obviamente tenía un talento y también un carácter mezclado. Sin embargo su obsesión de su ex Blake ya ha tocado el tono final d su vida desde el momento ella sabia q se ha enamorado con él- un chico q tenía su otra novia. Amy era una chica joven, directa, sensitiva, talentosa y honesta. Nos encantaban su voz, sus canciones y sus emociones, pero al mismo tiempo incluido yo nosotros digo el público en total hemos sacado demasiado tiempo interfiriendo su vida privada. Tantas críticas de su rehabilitación no la ayudaren excepto ray raye, Juliette o Nick sus mejores amigos. Me dio asco cuando sabía su padre era un gilipollas como su ex, la tristeza no era los hombres en su vida sino la importancia y prioridad lo q ella ponía en su vida. Tomando drogas alcohol para q no sea lejos de su ex, para olvidar, para llegar otro nivel d mundo q ella pensaba el mundo era soso y no aguantaba con una vida sin "cosas divertidas". Podría llegar otro nivel a través d por ejemplo ir a otros sitios con un otro novio q la ama mejor. Estrés vinieron d la sociedad de su padre de su ex etc., una lastima q tengo para ella, una chica perdida.
i no fuera Amy, esa sería una historia normal q pasa todos los días. La diferencia es q ella falta su espacio y con el dinero tenía usando en las drogas. Es decir, ella podría ser fuerte sin hombres. Pero sin su obsesión no vamos a tener la suerte de escuchar las canciones q tocan nuestros corazones.
in chicos, sin problemas.
er vulnerable o fuerte, da igual, Mujeres chicas, quiero deciros: ser sola ya es suficiente. Ella vivía hasta el "full" d vida con sus extremos a lo mejor pq las influencias d Blake, es una historia llena d penas.
El equilibrio entre amor y trabajo, el equilibrio entre vida real y surrealista, el equilibrio entre creer a todos y a nadie, el equilibrio entre ser sola o popular... Con talento tenía ella, los problemas de los equilibrios han matado ella poco a poco.
La vida es corta como Amy dijo, sí, era corta para ella.
《艾米》观后感(十):她,像烟花一样璀璨, 像烟花一样短暂, 像烟花一样没入黑暗。
知道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歌手的故事,不禁想起了几年前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的《寻找小糖人》。
看下来,AMY的叙述非常朴实,按时间顺序,线性地展现了爵士乐歌手Amy的一生。即使这样,影片依然营造出了悬念。这个悬念和《寻找小糖人》不一样,《小糖人》影片的前半部甚至多半部里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观众听信了他在舞台上自杀的传说,因此内心纠结着,埋怨上帝总是这样,只准许这个宠儿在人间短暂地停留,让我们这帮平凡的人只能在记忆和存世的旧物中寻找他的痕迹,在其消失后继续传唱他的歌声与美名。谁知道影片后半段,观众惊奇地看到,小糖人的真身出现了!衰老的他卑微地从事着和音乐毫无瓜葛的工作。这样营造悬念,非常提神。尤其是出现在纪录片中,给人带来剧情片的享受。爽!
好了,该说说AMY的悬念了。刚刚说了,该纪录片只是线性地铺陈了Amy的影像。观众好像坐在时光机里,跟随一位爵士名伶一点点成长。虽然没有《小糖人》那般极具戏剧性,但在观影的每一秒每一秒,好奇心被挑起。一个女孩,初露锋芒,音乐上的才华被发现,观众心中悠悠的情绪也开始酝酿。一种不好的预感油然而生。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儿吧?(抱歉,看这个片之前我并不知道Amy Winehouse,更不知道她早在2011年就过世了。)边看边琢磨,边看边猜。看到了开头却在猜测影片结局如何,这种观影体验很微妙,也很享受。如果以Amy大红大紫、世人皆知、宇宙都为之倾倒作为结局,有点太像中国的纪录片了。不会的。一定有什么深刻的、极致的、命运的、离奇的、发人深思的情节在后边。犯罪?变性?疯了?绝症?我滴天,不会是自杀了吧?回想起开篇的镜头,怀旧、伤感,哎呀,肯定死了。猜定了结局,在心里打了赌,继续观看,好奇在结局到来之前,她是怎样的人,过了怎样的生活,有过什么样的境遇,造就了怎样的性格……如果说《小糖人》的悬念是作者有意为之意图吓观众一跳,那AMY的悬念则是作者隐藏在悬念背后,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参与、去挖掘。
该片作者堪比考古小能手,全片的影像全部采用资料画面(除了几个空镜头):摇摇晃晃的家庭录影系列、标准制式的电视节目资料、当年的现场采访、照片等等。绝大部分的镜头质量不高。从铺满音轨的采访录音来看,这个作者并没有偷懒,他并没有满足于搜集到的较为全面的视频资料,而是很勤奋地几乎采访了所有与Amy有关的人。采访这些当事人的时间应该是Amy去世后,作者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些采访一定都有镜头。如果是一部典型的美国纪录片,那么这些采访不会单单铺在音轨上,而应该带着画面夹杂在现有的叙事当中,甚至替换掉资料镜头中“不好看”的画面,因为标准的纪录片采访镜头一定是稳定的画面、专业的录音、与受访者相关的环境,以及受访者倾情讲述。
那么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宁可保留摇摇晃晃的画面,而牺牲掉大量的后期采访的高质量画面?值得的牺牲才有价值。这么做,换来的是全片在风格上紧紧围绕唯一的诉求——Amy。所有的采访录音都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她而服务的,如果穿插采访画面,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每个采访段落都会像一个休止符,打断了主人公的生命进程,使观众在Amy和当事人之间跳出跳入,分散注意力。画面粗糙正体现了真实性,真实在纪录片创作中是要排在优美之前的。不过真实从不让人失望,因为当真实像这样被作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之后,他所呈现出的,是漂亮的镜头无法企及的力量和美。
这种手法让我不禁想到了阿伦•雷乃1948年的短片《梵•高》,全片20分钟,仅仅用梵高的绘画作品作为影像素材,讲述了梵高的生平。我还想到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为了还原萧红的生活,她模仿了纪录片的形式,让角色走出故事,坐在镜头前讲述,跟接受采访似的。多有意思!纪录片把采访隐去,剧情片偏偏把采访拎出来。貌似冲突的两种手法,实际上都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实现更让观众信服的真实。
27 club又添了个才女。
生活中往往充斥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说不清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也许好坏并不能作为标准,因为一切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
1、Blake。他“带坏”了Amy,却也是Amy的灵感源泉。没遇见Blake的时候,她处在创作的瓶颈期。遭遇Blake后她却创作出了经典歌曲。
2、影片的前半部分,Amy经常被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你这是去哪里?干什么?Amy很清楚。影片后半部分,Amy成名后,托记者和狗仔队的福,全世界都知道她在哪里应该干什么,就她自己不清楚不买账。
3、观众因为对她的喜爱来看她的演唱会,当她拒绝演唱,群体开始狂喊紧逼:唱啊!唱啊!
4、Amy去世后,Tony Bennet说了一句很精辟的话: Life teaches you really how to live it if you can live long enough. 很有道理,确实如此。不难想象,Amy生前应该听过类似的道理,毕竟她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鸡汤说的: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人生。所以说,这句精辟的话恐怕并不可能解决Amy的“问题”。
说实话,我个人并不觉得Amy有什么问题。一个人一个活法,一个人一个命运。她只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她沉迷在沉迷之中,音乐、大麻、爱情、毒品、酒精,这些对她来说都只是用来摆脱灵魂最深处的恐惧和孤寂的良药。只是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音乐的天赋远胜于其他。一样的是我们都会死,只不过我们不会像她那样死在璀璨和世人所唏嘘的遗憾中。默默无闻的你我只会平凡地死去。两相对比,我们是不是更该为自己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