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燃烧》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燃烧》影评10篇

2018-05-18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燃烧》影评10篇

  《燃烧》是一部由李沧东执导,刘亚仁 / 史蒂文·元 / 全钟淑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影评(一):戛纳捉影⑦:《燃烧》村上春树与韩式情欲完美融和

海报

  当地时间5月16日,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新作《燃烧》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这是他继《诗》之后沉寂八年打磨的作品,此次也是他在《密阳》和《诗》之后第三次角逐金棕榈大奖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在一次送货的过程中,年轻的邮差钟秀(刘亚仁饰)偶然间与惠美(全钟淑饰)相遇,这个年轻女孩之前曾住在与他相同的街区。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请求钟秀照顾她的猫咪。旅行回来后,惠美向他介绍了本(史蒂文·元饰),一个她在旅途认识神秘男人。一天,本向钟秀展示自己奇怪爱好……

  在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原著《烧仓房》,小说中只有三个人物,分别以“我”、“他”、“她”来指代,在电影之即分别对应了钟秀、惠美、本三人。在电影中通篇也都是围绕这三个人物展开,虽然人物少,但每一个人物的痛苦困境进行了足够充分刻画同时又给观众留出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这需要具有对原著小说极强的文本解构能力,才可以做到如此精湛的改编。

剧照

  不过李沧东并没有局限在村上春树的原著之内,因为在原来的故事中,这段孽缘是无解的,甚至“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产生了对“烧仓房”极大的迷恋,这也进一步突出作者想要表达主题:在冰冷机械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变得冷漠化,反倒是一些极端的自我证明方式,可以激发人们尝试欲望。但李沧东在《燃烧》中,为故事打开了一个缺口,钟秀最后的行为看似突兀,实际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一方面是为了报仇,另一方面也是进行一种“精神入教”,虽然本最后死掉了,但钟秀对他的精神进行了延续,这才是影片中最可怕地方

  类似的精神交接在影片中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李沧东一直以来的风格,并不会以非常直观场景达人心理上的变化,而是需要通过观众想象来填补那一块空白,比如片中惠美的去向,这是影片中最重要转折点,观众在隐约间大概猜到了她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局,但是导演并没有将其影像化,这给观众足够的空间来丰富那一幕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戏内戏外的交互式感官调动,使得《燃烧》仿佛成为了一出绝佳的沉浸式戏剧,观众置身其中,但面对人物的困惑却又无能为力

剧照

  在引线性叙事的基础上,李沧东还加入了一些韩国影片独有的元素,比如悬疑性,如果是日本本土改编的话,悬疑效果绝对做不到这么好,导演主要借助的是令人高度紧张的配乐,以及凌厉的剪辑;同时还有韩式情欲,比如电影刚开始不久就有女主正面上身全裸的性交镜头,之后还有裸身在夕阳下跳舞的镜头。这一幕尤其值得称赞,这是近几年个人印象中最美的镜头之一,女主一件件脱掉自己的衣服,以一种不规律的方式舞蹈着,跳着跳着她就哭了,观众对她的孤独寂寞感同身受,却只能作为旁观者空自嗟叹,李沧东仅用镜头调度,就可以呈现出令人不会想入非非反而陷入悲伤的情欲场景,功力可见一斑

  电影中三位主角的行为逻辑和情感动机也值得探究,首先是男主钟秀,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快递员,李沧东将原著中有家室事业成功的男主进行了身份上的颠覆,并为他添加了父亲坐牢这一条线索,更加重了他生活当中的疲惫感。直到惠美出现,才帮助他重新找到了生命意义,虽然这份意义是从情欲出发,但确实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些目的动力。情欲一直是困扰钟秀的最大问题,每当他走进惠美的房间,都会情不自禁地自慰,这种极强的吸引力使他甚至愿意去相信家中有一只并不存在的猫。所以后来惠美消失,几近崩溃的他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

剧照

  惠美和本则是相近却又不相近的两个人,他们一个一无所有,一个什么都有,但灵魂上却是一样的寂寞,只能用其他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的情感。惠美选择的是跳舞、旅行,随便找人做爱作为情感寄托;而本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烧仓房”,所以即使惠美最终消失了,本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满足快乐,这从他死前的眼神就能看得出,那是一种感激,感激钟秀帮助他解脱

  截止到目前,《燃烧》是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影片,也是凤凰网戛纳打分团给出分数最高的一部电影。相信它在最后的奖项上一定会有所斩获,无论是最佳导演李沧东,还是影帝刘亚仁,甚至给到金棕榈也完全实至名归,希望这部《燃烧》真的可以在戛纳“燃烧”起来!

  凤凰网评分:8.5分

  外媒评论

  《燃烧》再次在本届戛纳点燃了亚洲电影的火。这部如黑豹一样流畅的悬疑剧情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令人窒息的表演,更处处充满着比什么都更重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哦对了,它其中的猫叫声是我听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血液停流的猫叫了。

  —— Robbie Collin《每日电讯报》

  处处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李沧东在这部杰作中,用不断升级危机和谜团,探索了最难以言喻的话题。刘亚仁和史蒂夫.元双双给出了他们事业中最杰出的表演,而新人演员全钟淑尽管被夹在两个如此经验丰富的演员中间,仍然毫不失色。

  —— Pierce Conran《Screen Anarchy》

  李沧东的《燃烧》有着世界最一流的摄影和配乐——讲述一个因过分痴迷的爱而产生的悲剧—— 是个从头到脚都一流的悬疑惊悚片。

  —— Peter Bradshaw《卫报》

  李沧东的《燃烧》是我本届戛纳电影节最期待的影片之一。就算他没用电影写出诗歌,至少他离诗歌已经很近了。而这,标志着他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电影人之一。

  —— Mike Archibald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

  文/二十二岛主

  阅读原文:戛纳捉影⑦:《燃烧》村上春树与韩式情欲的完美融和

  《燃烧》影评(二):还没上映,但是我想知道谋杀怎么演?

  本文搜狐号地址:https://www.sohu.com/a/228126199_100047725

  像我这种看《烧仓房》第一遍,就深深爱上这个短篇的村上粉,不知道还有没有?不管有没有,我想说的是,原著短篇就是我认为村上春树最好看的短篇小说,没有之一。 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村上从头到尾都只是在讲放火烧仓房这件事本身,而没有任何指代。而将随机地放火、消失的仓房这些行为、意象解读为是主人公对身边年轻女子的谋杀,只是作为小说之外的读者们的一种解读。 那么,改编电影,让我有一点困惑的地方,就是,本来原文中只字未提的“谋杀”,只是作为一种隐喻而出现的“谋杀”、主角人物的反社会人格,电影要如何表现? 难道也是隐喻式地展现一下,或者轻描淡写地打一下伏笔?那大概就需要观众自己另外开很大的脑洞了,而且那样做似乎很不“电影”。我能想象的是,编剧、导演将整个所隐喻的情节大胆地表达出来。三位编剧中村上春树自己也在其中,这似乎很说明问题了——导演将会听取村上本人的意见,何种解读是合适的,将会得到原作者本人的许可。 记得,小说结尾,村上春树还留了一个悬念——最后那个要烧的仓房,并没有出现。小说中的“我”跑遍了附近所有的仓房,却发现一个都不差的还在那边。那么,到底是哪里的仓房被烧掉了呢?这是作者留下的悬念,让初读小说的读者无所适从,因为第一次读可能都没有开始意识到小说“反社会”的这一隐喻,更别说作案的最终结果了。但是我想,会不会是这样,作为社会边缘的年轻女子的仓房,其实是无穷无尽的,被某个人消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 从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个短篇要拍出来的消息开始,我就开始像2010年前后,期待《挪威的森林》被越南导演陈英雄拍成电影一样期待了。

  影片的另一个看点,大概就是跨文化艺术创作了,包括导演、编剧、主演都是大韩民族。而小说的原著,我们知道是大和民族的村上春树先生。那么这种跨民族、跨文化的表演,是否够味?对于我这个同时也是日本粉的读者来说(是不是韩国粉,我自己也还未知),是否会天然地就注定要失望? 也许这还不好说,因为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也蛮复杂的。 这个例子是上文中已经提到的,电影版《挪威的森林》,其实导演陈英雄是法国籍贯的越南民族。从他导演的电影作品来看,这个东南亚小族裔的导演,最习惯表达的就是越南的风土人情,比如他第一个剧情长篇《青木瓜之味》,满满的极具抒情性的20世纪早期越南景象。其他,比如他越南三部曲中的另外的两部《三轮车夫》和《夏天滋味》,给人的感觉还是那样,氤氲湿润、又很炎热安静。 当时,听说要有这样一个擅长越南风的陈英雄,来拍极为极为著名的《挪威的森林》,其实大家是拒绝的。普遍担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拍得好?这个质疑,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虽然说民族是平等的,但是让一个美国人来拍中国的末代皇帝,中国人民普遍就会看好,但是中国人去拍美国第一代总统,美国人民就不一定能看好了。一样的,问题就是大家还是觉得大和民族是比越南民族要高级的,是更加难以表现出其民族特质的。 但是,最后电影版《挪威的森林》一出来,怎么样呢?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好的,尽管在直子角色的选取上被普遍指责,但是绿子、玲子、木月、永泽等都相当不错,其他诸如音乐画风细节此文中不便详说。在2010-2014年,我读大学期间,看了起码不下五遍,和看原著小说一样着迷。 因此,对于大韩民族的这一跨文化创作,我们还是拭目以待

  20180413 写于 宁绍平原小镇

  《燃烧》影评(三):《寻求生存意义的舞-与李沧东导演的简短对话

  这篇文章刊载在《燃烧》发行公司提供给记者报道资料

  吴正美编剧与李沧东的对话已经对于电影做出了充分的解释。无论在观影前还是观影后,这篇文章都会对观影提供帮助。所以在工作之余进行了翻译

  《寻求生存意义的舞-与李沧东导演的简短对话》 吴正美(音译)

  2010年,我在电影学校的时候遇见了李沧东导演,并向他学习了(电影)叙事。他曾这样教过我,好的故事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遇见的。就好像活着的生命体一样,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兜兜转转,我有能辨别它的能力的话总有一天我就能遇见它。从学校毕业之后,作为(作家)编剧一起写剧本的5年期间,有无数的故事经过了我们,或者在周围停留。其中有几个虽然写成了剧本,但是却因找不到“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做成电影”的理由而保留了下来。我们就像绕了地球好几圈不断地寻找我们也未知的路。在因等待身心疲惫的时期遇见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就像他(李沧东)的话一样,故事就是在毫无预警的,奇怪的地方找到了我们。

  吴:人们好像对于导演将村上春树的这部短篇拍成电影这件事既感到相当惊讶,也感到很有趣。这小说简直可以说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nothing happens)”的故事。这不是导演在叙事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尽量要避开的其中一种故事类型吗?

  李:吴正美编剧第一次推荐这篇短篇小说时,我当然感到很讶异。因为小说虽然有着mystery的气息,但是结果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故事。然而又马上认同了这个故事的悬疑感非常符合电影的语法。在简短的故事里小小的mystery通过电影的方式层层迭加之后可以变成更大的mystery。我认为那无法确知的“真实”与因果关系之间的空缺可以暗示我们所在的世界隐藏的mystery 。这是个关于分明感觉到有什么是错误的,但是却无法知道问题出在哪的世界的故事

  吴:我们将之前写剧本时的几个故事捆绑起来,也它叫‘愤怒项目’。导演想讲述人们的愤怒,特别是最近年轻人的愤怒的故事。即使是这样他也想避开大众熟悉的叙事方式。树上春树的简短又悬疑的故事会火化成什么样的关于愤怒的故事呢?

  李:现在的人们好像在世界的任何地点国家宗教,无论是哪个阶层都以各自的理由在愤怒。在那其中年轻人的愤怒也成为问题,韩国的年轻人不也正经历着艰难吗。难以就业,对于现在感受不到任何希望。就算这样,未来不见得会有所改变。并且找不到愤怒的对象而更加感到无能为力。然而,可能在他们看来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变得越来越干练,越来越便利,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看起来十分正常的世界就像个巨大的谜语一样。就像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对于无法确知的对象感到无能为力一样。

  吴:好像是这样的。越是平凡卑微的人越能理解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对于我来说,第一次读短篇的时候觉得“烧掉没用的仓房“中”没用的仓房“是”没用的人“的隐喻。好像那时把自己的感情带入之后感受到了愤怒。另一方面,导演是因为树上春树的《烧仓房》与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的名字一样而对这个项目感到兴趣。

  李:威廉福克纳的短篇正是关于愤怒的故事。所以事实上我们虽然是以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为蓝本,但与威廉福克纳世界也连接在一起。福克纳的小说生动的描写了因为生存的痛苦与抑制不了对其愤怒的男子,还有代替父亲感到罪意识的孩子的故事。与此相反,树上春树用同样的题目,玩笑般的暧昧地描写了关于烧仓房的男子的故事。从叙事的方式来说两个作家完全相反。如果说福克纳的仓房是愤怒的对象-现实,那树上春树的仓房则好像是不具有任何实体,只是一种隐喻。

  吴:我们电影的主人公钟秀对与那隐喻很执着。我们第一次对于《燃烧》分享想法的那天,我记得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男子窥视塑料棚的形象。在韩国比起仓房,塑料棚更为常见,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塑料棚。透明而脏乱的塑料棚的影像。穿过塑料窥视什么都不存在的空间。那里好像隐藏着我们电影的秘密。与小说里的杂草仓房不同电影里的塑料棚拥有了(另一种)固有的物质性。

  李:如果说隐喻是意义又是观念的话,电影的破旧塑料棚超越了意义与观念只是那个形象(影像)本身而已。虽然说具有一个形体,却是透明的,里面什么都没有的。基于某种目的制作出来的,现在却毫无用处的某种(事物)。这种超越意义与观念,无法说明的特性非常电影(符合电影的特质)。不止是塑料棚,像这样超越意义与观念的形象散落在电影的个个角落。像是哑剧,像是猫,当然还有本(史蒂芬元)。本到底是谁呢?猫实际上存在吗?惠美关于水井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吗?等等。电影与文字不同的是通过影像来表达,而影像不就是光线在荧幕上制造出的假象吗?观众面对着什么都没有的那个地方用着各自的方式去接受。各自赋予其意义与观念…我想通过这个电影来表现电影媒介本身的mystery。

  吴:电影媒介本身的mystery就如同反映了我们人生的mystery。人类不断地追问眼前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而这个世界无论何时都只剩mystery。就算是这样,某些人任不放弃去追寻生存的意义。就像电影里惠美跳的great hunger的舞蹈一样。我在调查的时候,在书里读到的Bushman说过的话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想放进电影里,却无处安放的那句话。“这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和事物都是great hunger,那夜空的星星之所以闪烁时候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光正变得隐约而即将消失的事实,所以跳起了great hunger的舞蹈。黎明草叶上的露珠是那星星的眼泪。”在人类的祖先喀拉哈里沙漠的Bushman们曾通宵跳舞来寻求生存的意义。当然,通宵跳舞并不会改变这个世界。即使如此,对于有人跳舞的这件事还是能感受到如希望的某种情绪。难道电影不也就如同跳great hunger的舞蹈一样吗?

  -----------------------------------------------------请勿私自转载------------------------------------------------------------

  《燃烧》影评(四):从只有一句台词的预告看《燃烧》透露的小细节

  小画带你看预告之——《#燃烧# (#Burning# )》

  小画那天只看了一眼预告没看清楚细节,但回头仔细截图才发现,这是个信息量超级大的预告,来听小画一帧帧说给你们听。(具体戳图!)

  这个不到一分钟的预告就已经涵盖了:#龙山惨案# #万隅里# 等关键词,以及各种对村上春树的原著《烧仓房》细致的还原和对比。

#龙山惨案#万隅里#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 1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2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3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4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5与《烧仓房》的还原和对比6#彩蛋

  单单一个预告就那么多小细节,李沧东和吴正美(音译)又会如何改编这部短篇小说?让我们一起期待5月上映!

  原文来自微博@韩影畫外音voice_over_

  *原创禁止二改二传截取片段,更多精彩可关注

  《燃烧》影评(五):首映前一天的一点感悟————————李沧东如何“烧仓房”

  李沧东导演在前段日子的媒体见面会上对于《烧烧》一直强调的只有“神秘”两字,再无更多透露。看完发布会,我一直在思考息影八年的李沧东这一次究竟会变化些什么?会不会是铤而走险的对固有风格的颠覆呢?重读烧仓房后,我认为答案很大可能是否的。

快递小哥钟秀

  一、边缘化的人物 李沧东现有的五部长片中,每一部片子的主人公都属于相对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小人物,《绿鱼》中退伍回家与当下社会脱节的莫东,《薄荷糖》中一直游走于社会边缘找不到自我定位的金永浩,《绿洲》中的残疾人情侣、《密阳》中丧父的中年妇女和《诗》中记忆衰退的老人。这些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寻找不到自我的社会定位,寻求社会大环境的关照被拒后转回家庭寻求安慰,但依然被冷漠对待。而《燃烧》中的主人公也毫无疑问属于这一类人物,普通快递员、寄希望于彩票发财、孤独一人,可以说他是社会的弃子也不为过,虽为年轻人,但是依然不妨碍他成为李沧东的经典人物形象。 二、有关存在主义 在此提到存在主义,并不是要大论哲学,而是李沧东的电影中确实有一定存在主义的思考,本身边缘化的人物,他们被生活被社会抛弃,却依然在寻找着出路,可以说这是导演对于“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合理”的理解,即使是社会不需要的弃子,但依然有生存下来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我诞生了、我的存在之于我自己是有意义的,是不应放弃的,就像《老男孩》里那句话台词一样;“纵使我是野兽,也依然有活下去的权利。”而《燃烧》里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为隐晦,在这里“仓房”成为了存在的象征,原著中所说被烧的仓房,都是无用的破破烂烂的仿佛随时要塌掉的仓房,这些仓房之于我们的社会,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但是它依然存在着,没有因为无意义而就此消失,而仓房其实也在暗喻主人公以及女主的处境,他们就是这种对于大环境而言可以被随时抹去的存在,主人公寻找仓房,亦有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出路的意味,而在寻找仓房的过程中,心中的仓房却渐渐开始燃烧,这是人物对于自我完全剖析后,内心积蓄已久的烦恼悲伤甚至愤怒不满的完全爆发,即是“燃烧”。在电影中仓房更是换成了塑料棚,空荡荡的大棚里面究竟存在着些什么?单薄无用为何依然存在?这其实更方便了观众对导演思考的理解。 三、冷峻、现实的影像 李沧东前三部作品之所以叫“绿色三部曲”一定程度上和冷峻、现实,以冷色调为主的影像风格有关,而通过网络上放出的一些小片段,我们可以发现依旧如此(PS:《燃烧》是李沧东首部数字拍摄的电影,成像会和胶片有一定区别),上图。

《绿鱼》《薄荷糖》《燃烧》

  冷峻现实的影像,是李沧东用于展现生活残酷的一把好手,把这些社会中最冷酷无情的东西不加以评判的呈现出来,这也是李沧东最残酷的地方吧。 对李沧东大规模风格颠覆的担心可以大大放下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欣赏电影,期待《燃烧》大放异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燃烧》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