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拾荒少年》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拾荒少年》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5-27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拾荒少年》观后感精选10篇

  《拾荒少年》是一部由张思庆执导,鲍振江 / 叶昭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拾荒少年》观后感(一):没有资格自己不幸福~

  我从看到片子中间,孩子开口说话就一直哭着看完。因为心里一直在想,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生活父母身边,却很有可能现在在寒冷冬日流浪,有可能被人贩子弄残在要饭,有可能像片中的孩子那样拾荒,好一些的有可能被卖到了陌生人家里。无论是孩子,还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分离都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吧。如果孩子丢了,父母会一直在担心,他现在是死是活,过的好不好,有没人欺负他,冷了会担心他有没有衣服穿,饿了有没有东西吃,会不会一直在吃苦。。。余生都一直会这样担心下去。。。这将使怎么样的痛苦啊!!而孩子从小没了父母的疼爱,那又是怎样悲惨人生

  这个社会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泯灭人性的人,有可能也是被生活和现实逼的。如果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事情就会没有了吧。如果这个社会充满爱和正义,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也会感到些温暖吧。

  现在的我自己的生活都没有过好,没有能力不够强大。但至少我觉得我今后更加有理由让自己过得更好,变得有能力,更强大,去传播爱与正义。

  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真的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拾荒少年》观后感(二):拾荒老头

  编导作业,不会写影评啊,也没有老师教,好烦好烦好烦!

  最终也没有考上编导专业,可能并不合适可能也不是真正的喜欢,只是觉得看电影为兴趣的话是件高逼格的事儿吧。最终专业学了广告

  小人物温情

  ——评析《拾荒少年》中老人形象

  短片讲述了装聋的拾荒少年与靠“捡钱包”为职业的老人因一只钱包偶遇,老头一开始唯利是图利用少年来牟利,不料却遭到仇家小偷的毒打与威胁经过系列波折后,兜兜转转一老一少踏上了共同寻亲的道路,结下了浓浓的父子情谊。短片最后,一老一少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亲人,最初的美好愿景无情破碎,但暖人心肺的是,他们孤独的心已经紧紧拴在了一起,不离不弃往着远方寻亲的路执着前行。本片中,老人对少年的成长倾注了心血,他不仅承担了照顾少年衣食住行责任,而且最终转变之后以一个父亲的形象来保护少年的心灵引导他的成长。

  短片伊始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老人形象,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市侩的气息,令人可气又可怜。老人第一次出现镜头是他贼头贼脑地拿着一张报纸半遮着脸,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偷的一举一动,后尾随小偷拾其丢弃的空皮夹。捡起皮夹后,老人麻利地打开拣出其中重要物品,这里应用了跳切的手法显示了他的手法的熟练暗示他是个惯犯也交代了他的职业,他并不是个正派人。尔后,老头吓唬少年那段把他小人物市井一展无遗,他先是威吓少年打110,带着方音的粗话令人更是忍俊不禁,十分可气可笑。后是几个跳切镜头,老人上跳下窜千方百计地想把少年从屋顶上弄下来,为了赚些“外快”完全不顾形象。与假扮陈经理助手的小偷见面后,老头讲起自己“捡钱包”的经历更是得意洋洋,还声称“我们这一行业的机密”,非常滑稽。此外,短片对其他人形象的刻画别有用心,与老人做了对比。比如那个穷凶极恶的小偷拿一把顺来的锁当凶器,对老头下手,心狠手辣令人震惊。又比如小偷头头嘲讽地扇老头耳光说:“白痴啊,知不知道可以要两万。”又比如都市人的面无表情冷漠以及陈经理一口咬定老头是骗子粗鲁地令保安搜身。这一幕幕无形中与老人形象做了对比,反衬出老人也内心本质善良的,只是受生活所迫有些市井罢了。这也不禁让我想起,老人最爱看少林寺,哼着主题曲的画面,显现了他内心深处英雄主义情节。他面对假冒陈经理助手,也曾提到一句对小偷的看法,“我也劝啊。”与此种种,都让人看到老头身上隐藏的人性闪光点,为他形象的转变也打下了伏笔

  而之所以短片中老人后来改变了他你唯利是图的做法蜕变高大的父亲形象照顾少牛,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和少年同样对亲情与爱的希冀。老头是孤独的,光棍一人远在他乡拾破烂讨生活。短片没有直白地交代他和家庭联系原因,但通过喝酒,寄信划去好闺女的“好”字,也许可以推测老头是因为酗酒而与家庭脱离了关系,他的老婆闺女都不认他了。若真是如此,那他是何等的落魄孤独啊,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一开始以为少年耳聋,还仍旧絮絮叨叨些自己的琐事,让少年陪自己看《少林寺》和女性杂志了。他无非就是想和少年说说话,交交心,解解孤寂之情罢了。少年的一声大喊“你才不要脸呢”,宣泄了心头的委屈和找妈妈急切渴望,也打破了与老人的隔阂,他们同时天涯沦落人,开始坦诚相待,从互相利用防备转变到相依为命。老人一改自己骂骂咧咧的形象,也不再做“捡钱包”的活,其实他是为了帮少年做一个榜样,不想少年走自己的老路。吃过一顿老人精心准备的团圆饭后,他们踏向了魂牵梦萦的寻亲之路,老人在路上和少年笑呵呵地讲着自己的痴人大梦意犹未尽,还天真的说:“你别笑呀,你说是不是。”忧伤音乐回荡在耳旁,老人回到家后,是一片残垣断壁,这时镜头来了个老人脸的侧面特写,老人强作冷静,但不难看脸部震颤,可想他心中的落寞失望之情。老人不愿流露自己的情感,怕影响少年的情绪,一边少年不语,大大眼睛流露出忧伤。老人一转身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了30本故事会给少年,这是迎来了短片的高潮,老人彻彻底底把对女儿的爱与思念倾注到少年的身上。紧接着,老人无意发现了少年母亲真相,尽管他是小人物一个粗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能力,他却想尽自己的力为少年圆谎,这一幕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定格在观众的心中,久久不去。陈经理一口咬定老头是骗钱,和老头最初的想法相同,有些讽刺,却是揭示了老头形象真正的改变。最终老头推开了少年递过的酒,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苦口婆心的嘱咐少年要走正道,这一细节令人感动。一老一少最终踏向了远方寻亲的道路。

  本片的色调始终以冷色调为主,低饱和度,渲染了城市人们的冷漠也暗示了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厦门是热带城市,原是应该色彩丰富饱满,短片却特意运用了冷色调。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里似乎就永远是以灰冷色调为主基调,不见希望和光明。短片中的道具别具匠心,那辆三轮车上还吊着一个玻璃瓶做的简易灯,十分有趣,一点光亮象征着浓浓的希望。三轮车在短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少年坐在车篓里和老头背对背,有距离感。第二次,少年和老头相对而坐。第三次,少年亲昵双手搭在老头双肩上,把老头当了成父亲,关系十分亲密。这一辆三轮车贯穿了短片始末,穿针引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本片尽管结局不是温暖人心的大团圆,全篇至始至终传达着一个温情的主题,即便是最落魄不堪的底层人物,无法掌握自身命运任生活宰割,他们都对亲情与爱充满了向往,永不停息去追求内心的美好的愿景,去拥抱生活。

  《拾荒少年》观后感(三):生活的拾荒者

  短短三十分钟的片子,把该说的确都说清楚了,情感控制也很到位,其中不乏有几个亮点

  厦门已拾荒为生的流浪者每天在火车站前盯着就是扒手,看到扒手扒东西后,不报警不问扒手要一杯羹,却捡起最后被扒手丢弃的钱包,寻着名片打电话给失主要小额钱包回报。(亮点一,拾荒者的生存之道。)

  一次偶然,捡钱包的举动被一个小男孩所发现,男孩一路跟踪他,直到他上厕所时找到机会抢走了他的钱包。在一路你追我赶后,经过他的忽悠吓唬,男孩交出了钱包。他要离开时,男孩却抱住他的小腿不让他离开,最后从衣服里掏出一张和钱包里两寸照一样的女人。(亮点二,拾荒男孩的身世。)

  在他们交流过程中,男孩不言一语,最后拾荒者质问男孩照片里的人是他的谁时,男孩却陡然拿出随身练习本与铅笔,写着:妈妈。(亮点三,男孩是一个哑巴。这也让男孩的身世更加神秘。)

  拾荒者让男孩跟自己回家,煮面给男孩吃,给男孩看性感封面女郎电视机中的电影。第二天早上却偷偷拿走男孩手中的照片,找男孩的家长要钱,要多少?500。(亮点四,更加凸显了拾荒者小市民性格特点。更接近人贪图的本质,也使影片更加客观真实。)

  不料,这个钱包也是被偷走的。是一个小偷偷走了另一个小偷钱包的故事。(亮点五。看来男孩找母亲的道路充满了艰难。)

  小偷要拾荒者带路回家找男孩出来,这一切却被男孩都看在眼里。(亮点六,可能拾荒者早上悄悄拿走照片时小孩就醒了,并且一路尾随拾荒者而来。而在拾荒者和小偷交涉的过程中,男孩也未立即上前,只是在远处偷偷观望。)

  在家门口街道上,拾荒男孩忽然过去出现在拾荒者的视线中,看着拾荒者嘴中喊着“快跑”两个字。当三个小偷进了拾荒者家中掀开被子发现没有男孩时,拾荒者趁机从屋外锁上了门,骑着三轮车带着男孩就跑了。(亮点七,虎口逃生。)

  当晚上回家,看到被三个小偷砸得七零八碎的家。拾荒者嘴上念念有词,却被男孩呛了回去。这才发现男孩不是一个哑巴。(亮点八,小主人公的性格也愈发明显。除了剧情一直出现的坚持倔强,也显示出了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一个流浪者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如何生存。谁也不是傻子。这也让之前因为男孩的身体原因而被人抛去的可能性在心中排除掉了。)

  拾荒者说记着名片上的地址,要带男孩回安徽找妈妈,自己也顺便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女儿。两个人又开始生活在一起,两个人一起努力工地上做一些小的工作。晚上在家里做饭的时候还可以带几片肉,房间里又有了一台二手电视机。直到有一天,拾荒老人手上拿出两张回安徽的火车票,元旦第二天,两个人存够钱可以回家了。男孩也拿出自己送给拾荒老人的礼物,一个芭比娃娃。老人纳闷,男孩拿出老人第一天晚上让他翻阅的杂志,芭比娃娃与杂志的封面女郎一个型。(亮点九,生活的温暖与转变,美好就在明天。男孩找到家人,老人可以见到自己日夜盼望的女儿。)

  火车上面两人对于回家在美好畅想中,下了火车先去拾荒老人家家门口的景象却让人吃惊房子也烂得没有人住,门口的信箱中塞着几十封老人给女儿写的信件。打开信件,除了信纸,还有一叠崭新的人民币,百元到零钱不等。(亮点十,到了做梦之地,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枉了这几年的惦记,托人写的信。)

  在家门口老人要男孩等着自己,不许走远。自己暂且丢掉自己的失落,用那钱给男孩买了三十本《故事会》,又寻着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了出版社结果发现两寸照片上的女人不过是一个台湾作家,照片是公司活动时发的,没有什么男孩母亲之说。老人只有一个心愿,恳求出版领导圆了那个男孩梦。出版社的领导面对这样一个破烂的老人,一脸的质疑,只一句“你们这样的人我见多了”便找了保安。(亮点十一,两个人的梦同时破碎。现实只是冷冰冰的铁块。男孩的身世这才展露出来,一切不过是曾经乞丐善意谎言。记得影片开通拾荒老人那句疑问“当初活着的时候怎么不去给你找妈妈。”一切不尽言说。在干净整洁办公室中,只剩下西装笔挺的青年与即便是回家见女儿梳洗干净还是抹不去邋遢的老人互相的争执。管你故事多感人,我不信你,我很忙也没空听。)

  老人回到自己破旧的家,男孩还在等他,拿出白酒给老人。老人摆摆手说不喝了,带男孩找妈妈去了。(亮点十二,即使现实再冰冷,让人流泪的也总是冰冷中的那一抹心头热。让拾荒者承接死去老人的接力棒,带男孩找到希望。)

  电影相对于毕业学生作品来说十分已经是十分优秀了,短小精炼,情节环环相扣。情节转变之时,却又让人感觉顺其自然。无非电影中的人物个性塑造得很好,一些贪婪,一些善良,一些梦想见缝插针的生活,也给自己一些小娱乐小温暖。使整部片给人感觉上的真实性

  《拾荒少年》观后感(四):梦想幻滅和幻滅以後

  看完全篇,我的思緒不可控地停留在對於希望,或者稱之為美好幻想以及這個美好幻想破滅的旋律里.沒辦法體會其它評價當中所言的溫情幸福或其它與自身狀況對比而產生的感動或共鳴.總體來說,我依然認為這本電影所願反映最高情感並不是人情,而是很抽象的,希望.

  我們當然無從得知在電影結尾以後,拾荒大叔和少年將要走向何方,是要走到書店門口接受這個現實,還是靠著積攢好久好久好久的錢足以飛越海峽得到接觸到那位女作家的機會,這是明知幻想的錯誤而執意堅持的荒誕,可又誰能說這種執著是不對呢.

  我的字典里,人生中存在不對的事這樣的概念.

  少年並不知道真相,而對懷中揣著真相的大叔而言,要"帶少年去找母親,哪怕母親並不認少年"是影片中提及的.他到底会怎么做,这个悬念留得太大了.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不是也有人手里握着我们连接梦想能不能实现的钥匙,那个人是不是我们自己.这样说好牵强,大概是我困了.

  我不喜欢任何小孩的.小孩没长大不懂事.

  我喜欢大叔的,大叔是百变的.可以沉着冷静,可以天真烂漫,但是不会哭闹.

  我还没办法回味当大叔走到家门的心情.打开信箱的心情.拆开信封的心情.买三十本故事会的心情.发现真相的心情,重新面对少年的心情.带着少年走向新的生活的心情.

  其实还有一种也许.

  或者也許,少年早就知道那只是個不真實的母親.

  或者也許,大叔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閨女.

  quot;閨女"“母親”也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虛構的,可以支撑我们的可以,想到就让我们感到生命并不空虚的,一点小小的,又或者是多余的,总之是说不清的,梦想.

  每个人关注的重点都不一样,至少一丝关于梦想的话题永远会让戳中我的G点.

  《拾荒少年》观后感(五):第一次写影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获过金马奖的微电影,让我颇有感

  触,这是个大陆难得的好作品,看完我立即去搜了演员,里面的少年

  在现实身份就是一个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几乎是本色演出,这让我

  感叹到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实是最真实的,它的表演不像那些精

  心设计过,有专业训练的一些浮华和不真实。总之我是一个非常对这

  一类市井生活电影颇有感触的人,也是一个对贫困人民有深深同情的

  人,所以每每看这些电影后都会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思考社会。

  这是一个很有戏剧化的故事,故事结尾却异常感人。这微电影其

  实让我觉得很有艺术感,从里面的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和一些镜头

  的感觉,配合得相得益彰。它揭露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的时

  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温暖就在身边,请善待那些善良的人们。在越

  来越复杂和险恶的社会请不忘保持一颗性本善的心。我要为广大为社

  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拾荒少年》观后感(六):拾 光

  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在囧途》中,王宝强的花式搞笑与徐峥的正经对比强烈,两人从陌生到熟识,最终完成了由冷酷到温情的转化。

  而在《拾荒少年》中,这样两个陌生人的联系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片中多次出现的女人照片是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因为这张照片,老人与小孩之间才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影片的另一条暗线,则是小孩与老人之间情感的变化,从开始的相互仇视到相互依赖,中间发生的故事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在情节方面,导演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让影片出现了几次大反转。第一次,孩子在与老人的争执中,开口说了话。伴随着,镜头由仰到俯,将主动权交给老人,继而就有了后面那段孩子对自己心酸身世的述说,也证明了孩子对老人的信任。而一个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世故,不能不让人心寒。影片的第二次反转,也是最后最大的反转,男孩历尽艰难险阻要找的妈妈,竟然只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然而在这趟可能没有结果的寻亲之旅上,在寻找一个陌生人之时,却找到了那个最终相依为命的人,这可能是影片最温情的地方了。

  同时影片也有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片头的老人交接拾荒所得时,处在一个巨大肮脏、遍地狼藉的垃圾场,而在主体之后,陪体却是不远处耸立着的高楼大厦。这样的场景出现不止一次,而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也暗示了影片的基调,小孩在寻母道路上屡次碰壁,麻木不仁的老板对于老人的温情没有丝毫怜惜同情。当痛苦与磨难成了家常便饭,此中的温情便显得尤为动人。

  而要说这个片子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不是老人与小孩互相关心,也不是老人为小孩买三十多本故事会,而是出现三次的“回家”。夜里江水倒映着高楼大厦闪耀的灯光,湖水波动,而桥上,伴随着虫鸣,老人佝偻着脊背,缓缓地瞪着三轮车,昏黄的吊灯下,蜷缩着目光炯炯的孩子。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在老人与小孩互相认识的第一晚,两人都有各自的意图,各自的目的,各自的守望,却又相聚。而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画面,是在老人与小孩发生冲突后,老人拉着孩子回了家,老人被这个可怜的孩子牵住了心,孩子也同样将一切都坦白给眼前的老人,把信任完全交予他。而第三次出现时,老人与小孩已经依赖彼此,老人帮孩子找母亲,孩子也带给一个孤独的老人以温暖。从陌生到信任,同一个情景,却带给人不同的感情。

  在影片的结尾,得知真相的老人在孩子坚定的眼神下,与他一起,再起踏上了这趟没有结果的路程。他们的身影由远到近再到远,就像一对对本来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从陌生到熟识再至并肩,他们的故事,给这个冷酷无情的城市,注入了一丝温暖,也为我们可能被太多丑恶蒙蔽的双眼,打开了一线光明。这样的拾荒者,拾起的不是破铜烂铁,而是冰冷城市里的一份温情、一束暖光。

  值得思考的是,影片在叙述顺序上,采取顺序,从头到尾,缓缓道来,在片头出现的引子,是老人的日常生活,镜头的晃动凸显了真实感,也增添了生活气息。但作为一个开场白,未免让人有些扫兴。若影片并没有从头开始,而是运用插叙,先从老人进书店买三十本《故事会》,出门被照片吸引,镜头转化为老人视角,由远及近,直到照片占据整个镜头,而再一拉远,则是小孩视角,接开头他在老人破烂中刨出钱包看着照片,镜头拉远,继而就是老人发现小孩,小孩抽出照片,撒腿就跑的情节。这样的叙述可能更加吸引观众。而影片在程序和手法上很娴熟,但却缺少新意,没有突破性,比如在老人与小孩巷子里的追逐戏中,整个影片的镜头,剪辑,角度似乎都很眼熟;再比如老人与小孩和解,互相关心的那一段积累式蒙太奇,是太常见的手法;而整个故事,似乎又与《故事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会被影片中的温情打动,却也在看过后忘记它的名字。

  《拾荒少年》观后感(七):不要看贫穷!

  每个人生存的空间都大同小异,因为个中缘由,心中的痛只能自己知道,也只能话自己听!以为自己就是从这样的生活走过来的,自己一直都是孤独的,可是谁能理解呢,没有母亲,以至于还不怎么温暖的家庭,幼小的我心如何才能接受呢,家务家,还有那得不到爱!所以一直就这样孤独着,终于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去到新的世界,可是感觉到迷茫,找不清楚方向,出来打工几年还是一无是处,一无所成,人生该如何呢,该是怎么样的呢。我不怕贫穷,贫穷不可怕,就怕一直贫穷下去。

  当我看着大叔回家看见自己的家已经不在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家,有是何等的感受呢!

  我能感受到这种生活。只要走出这里,出去看看外面或许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途径也只要努力,努力的途径就是人们所说的打工仔,也只有打工才可以有活路,改变自己的家庭,或许这又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靠着我的这一双手,只要我还站立着,不管十年,二十年,以至于更长的时间,我都要改变,做一个成功的人,找一个温暖的家庭。

  树遇静而风不止,子遇养而亲不待。我可能要做一个不孝子,照顾不了自己养我的爷爷奶奶,还有那可伶的父亲,我现在也只能被人骂了,被人看不起,尽管现在已经看不起,我感激那些看不起我的人,你们激起我的自尊和心灵!总有一天我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让你们看得起。总有一天会的,虽然现在贫穷,但是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加油,海军,你是最棒的!

  《拾荒少年》观后感(八):为啥我也喜欢《拾荒少年》

  导演拿下了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成绩可喜可贺!

  因为有咱阜阳元素,所以关注了这部微电影。也是因为阜阳,而倍感亲切。看着返程回阜阳的火车票、在火车上看到的窗外沿途风景、以及最后出站时,斗大的站名“阜阳”,都是自己所熟悉的。那是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自己的第二故乡。

  影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老人起初收留小孩,是想帮他找到父母后,捞一笔钱。这本无可厚非的事。随着剧情的发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可是,老人并没有残忍的告诉小孩那照片上的女人不是他妈妈,而是,作为一个大人,在极力的保护着幼小的心灵。

  有个念想在心中,人总是幸福的吧。

  老人问小孩,是不是真的想要见他妈妈,小孩说是,于是就带他离开了那里。朝着远方奔去,故事就这么结束了,给人留下了很大余地的想象空间,我在想着,老人是不是决定了要带着小孩一起拾破烂,攒钱,最后,带他去台湾看“明星妈妈“呢?

  想到这里,不禁感动不已。

  《拾荒少年》观后感(九):过度温情不足以打动人心

  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北电学生毕业作品《拾荒少年》,以流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一个“故事会”类的温情小故事:拾荒老人偶然踏上了帮拾荒少年寻母的路程,尽管最后发现他们寻找的人并非是少年的母亲,老少两人间却因此产生了亲情。 导演将镜头置于我们平时关注不到的拾荒人群前,以拾荒老少历经磨难寻母和回家找闺女的温情故事传递给观众温暖。 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和几次令人意料之外的反转,使得此故事具有较高的可看性。本来满口脏话爱捡人小便宜的拾荒老人后来却充满善心帮少年寻母;本以为是少年父母的助手的人却是小偷同伙,使老少失了住处开始了流浪生活;本以为是哑巴的少年突然开口说话;本以为是母亲的照片却在结尾发现其实是台湾作家…种种反转和出其不意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使边缘人群为主角的短片显得轻松活泼。 影片剪辑的干脆利落。故事一开头便使用快速切换镜头的交叉蒙太奇将小偷偷钱包,拾荒人在一旁偷看的情景活泼有趣的展现出来,配上滑稽的音乐,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并被吊起胃口。在凑钱寻母途中同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将一天天的拾荒工作和一叠叠逐渐堆起来的钱交叉剪辑,明确直接且快速的展现出两人的日常生活。故事由少年“母亲”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故母亲照片多次重复出现在镜头中。 影片较少使用长镜头,许多极快的转场巧妙的表现偷窃、打架等场面,少了真实性却也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可看性。几次争执中的摇镜头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本片作为应当“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却显得“低于生活”许多。为了博人眼球而生硬凑起“老人被打”等俗套却无意义的情节,淡化了拾荒人应有的无奈、坚韧,而夸大其乐观性格,将本应是苦中作乐的人生展现为盲目积极,显得其所受的苦难轻飘飘。大大降低故事的真实性。缺乏实际社会考察经验的学生作品就如同想象出的空中楼阁,散发出如故事会般廉价的鸡汤味。彭浩翔说:当个导演起码也要看几百本书几千部电影。我认为本片反映了许多学生导演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沉淀,此片能获金马奖,不禁引人反思当下国内电影的尴尬处境。

  《拾荒少年》观后感(十):一场孤独的旅行,一场遥不可及的梦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的一部作品,讲的是一个老人帮助一个小孩去找妈妈的故事,导演以一个特殊的视角关注了一群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贫苦人民,他们都在人群里孤独地前行,没有家和方向,但他们心中有一个梦想的家园,直到影评最后家园破灭,他们依旧笑着走向前方,走向自己骗自己的前方。

  这个短片里的人物都很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比如老爷爷就十分鸡贼和高傲,因为在第一段里,他明明是一个很没有能力的人物,他连偷钱包都不会,就只会捡别人偷剩下的,却依旧能如此地挺起头来问失主要钱,还把钱包撂在地上。我想他能这般首先是因为钱包在他身上,其次是他认为自己还有个家,他在为家而努力奋斗。他在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刻意地把好闺女的好字给去掉了,我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这个老人其实是被这个家庭抛弃才来到这里的,他有钱回家,但他选择不会,因为他知道他回了也不会受人待见,不如在这里终老,但小男孩的出现让他觉得家其实可以这么美好,他想回家是因为他自我欺骗说可能家还是要他的,所以他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当看到家里破败的场景时,他把寄回家的所有钱都拿出来买了故事会,他这是才认识到只有小男孩在的地方才是他的家,他孤独的内心被小男孩给治愈了,他看起了故事会是因为他觉得他本来就无聊的人生不能再只有色与空虚还要有小男孩和故事。

  小男孩是一个特别聪明也是个特别想证明自己的小男孩,我觉得这一点从他看故事会就能看出来,一般的孩子还在看童话,他已经看起来成年人消遣的工具——故事会,他后来去看色情杂志也是觉得我是大人了,我可以去看色情杂志了。他说我不说话是因为他们不卖残疾的孩子,其实他已经能参透大人的心思了,我一直觉得他知道这个照片里的女人不是他的妈妈,他一直在说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妈妈,他觉得有个妈妈是件很厉害的事情,能被别人瞧得起的事情,这个照片里的妈妈只是个虚指,他天真地相信他的爷爷,又或是自己在梦里给自己编造的谎言,反正我是认为这场旅途就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因为他本没有家,他强给自己按上了一个家,他本孤独,他告诉自己我有妈妈。

  这部影片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深思,生活在底层是我们所都不愿意的,但我们笑着说我们有家有妈妈,我想这才是最凄惨的自我欺骗,他们各有心思地走向前方,然后各自孤独,各自欺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