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业那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毕业那年》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28 20: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业那年》经典观后感10篇

  《毕业那年》是一部由姚宇执导,顾莉雅 / 朱文超 / 叶青青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那年》观后感(一):毕不了业那年

  //////怎么大家就觉得我是在喷你们的学校呢,我在喷电影///

  /////我不知道是什么学校,我随便喷可以了吧/////

  /////我整篇文章哪儿有提到海南大学,我说的是南方学校,仔细看好么,一楼的人评论后我有修改,措词已经很严谨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说什么了,就这样了,完结////

  ////你们没看到我写了一个大大的“被”字嘛!!!!!!///

  ////你们该去骂导演在我这儿叫嚣神马啊!!!!////

  /////你们看文章还自己带入啊,真是谢谢你们的投入了,你就当一乐好么/////

  我对烂片有天生的屏蔽,原因有二。其一,我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所以能集中注意力看的电影也就那些;其二,身边有一群看大片、拍大片、写大片的朋友,所以在他们的推荐之下电影也看得比较精,或者说有档次。但是这次,却意外中招,败在了暑期大烂片《毕业那年》上面。

  朋友约去看电影,本来是准备黑衣女人结果另外一朋友有些事情耽搁不能赴约所以晚了一个小时,到达电影院时候发现只有这部电影可选。当时手贱没有去豆瓣查查评分就想着自己刚刚毕业,那么就看看关于“青春”、关于“热血”的电影好了。

  因为下午场只有我们几个人,所以员工对我们说,你们可以早点进场,我先给你们放上。当时我们的表情就是,哇,这么好啊!!!太感谢了,结果进去就发现后悔了。

  先说海报观影前没有看海报,这会儿写影评的时候才看了眼海报,才知道,这部片子,男主角放正中,露了上身肌肉横飞,完全卖肉。然后海报上赫然几个大字,“清新上映”。我想说你是有多清新啊,你有乐事黄瓜味的薯片清新嘛?然后背景是碧蓝的天空,先不说神马神马好多评论说抄袭《毕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完全没有抄袭好么,还没我毕业照拍的好,行不!!

  进入正题。先说影片地点设置。应该是在一所南方的学校拍的,但是呢,我觉得这所学校|被(麻烦睁开你的眼,看这个“被”字,我去你们足主观臆断然后说我没素质,我还说你们没文化呢!!!!)他们拍得像是|“三本”或者是“专科”,那个破啊,完全没有一种高富帅的赶脚。如果你要文艺清新我觉得导演可以去毛泽东母校湖南师范拍拍多么有赶脚,要不川外也可以,人家还有那长长的不知多少乘客拉屎抹过的巨清新铁轨,比柠檬味的雪碧还清新。但是最神奇的是,所有员工都说的是一口不地道的南方口音普通话,结果几个配角都是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啊,太神奇了,太有多样化元素了,你要清新上映,导演你至少得是一口标准得台南腔普通话啊,好㕹。

  再扯几个奇特得吐槽点,校长在楼底下扫操场。我日啊,你见过中国哪个学校的校长没事扫操场啊,你把校长想得太纯洁了吧,我家小学的校长还包二奶呢。

  总觉得这个剧组应该是巨没有钱,要不然男主角20场戏都是同一件t恤啊,难道你们剧组买了20件一样的换着拍啊。更受不了的是,女二号收藏的男主角的照片也是穿的那件t恤。亲,你们是拍着拍着觉得可以有这个看照片的情节就直接拉过去拍了一张吧。

  女主角,先不说长得如何,但是演技就只有那样了。我觉得她比较适合演佟展柜,笑的时候把牙龈再露多点,动作在做作点,哭得在闹腾一点,说话在风骚一点,绝对可以,再配上她不标准的普通话就可以出一个海南的掌柜了。我朋友看着她的表演,觉得胃痛,我觉得胆酸。

  电影制作方面,我希望后期你们能不能用点心啊!!!声音背景音都还有,现场录的和后期配的不用狗耳,用猪耳都能听出来。我靠,没钱不要拍啊,你这水准还没我毕业dv拍的好!!

  片中有一句,什么什么个“芝麻”,比如说“芝麻个大头鬼啊”,我芝麻你妈啊,我芝麻芝麻你妈开搞啊,你是哪条筋想到了这句话啊,当地方言?芝麻你妹。然后,片中还有一艘豪华油轮哦,叫芝麻号。那艘游船上还可以吃烤鱼,吃烤鱼啊亲,然后大小江湖里面的轻飘船一样。哦,怪不得叫芝麻号。

  这是看完后几个小时缓过神来能记住的吐槽点,朋友说你必须要写篇影评让他笑笑,不然他请我看电影的30块钱可真不划算

  《毕业那年》观后感(二):毕业那年 嗯 毕业那年的烂电影

  是因为同学看过,然后又觉得刚好我也在读大学,闲着无聊就看看吧。一看我就忍不住要吐槽了!!

  这什么电影啊!这什么演员啊!虽然我不要演员有多帅,有多漂亮,但你那什么所谓艾拉笑起来的时候可不可以自然点啊!!你嘴巴抿什么抿啊!简直比杨某还要难看啊!好么!你自然点笑会死啊!

  好吧,我该讲电影了。

  电影从开始就满满槽点。

  中间男主角带女主角回家时,看风光还可以。可是不是才刚回去不久么。不是才到另一海边玩了下么。怎么女主角就说在这的几天,我。。。

  还有宿舍拍全景的时候看起来超烂耶。

  就、电影里面的人还在里面表现得好像很有钱,随随便便就抢着买几千块的单,那我说你们可以在电影里穿的好点么!服装组不给钱么!

  不过看到男二对女二那么好,追求他那么久,还求婚那么多次还对她那么好,真的很羡慕啊!!

  反正电影是烂,但也有我喜欢的地方。

  《毕业那年》观后感(三):《毕业那年》,物是人非下有些感情却依旧一尘不变。

  一句话总会有那么几个字眼让你心乱。一首诗,总会有那么一行让你难忘。一场电影,总有那么几个画面,会让你追忆往事,黯然落泪。经历万千变化的我们,还会有多少人,多少事,会让你记忆犹新,甚至一想起来,还会隐隐作痛?但愿,往事进行至今,仍是一片花开的美感,而没有秋叶凋零的哀伤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陈旧桌椅,来个特写曾经刻上去的字句隐约可见。宿舍的那张空床,总是与记忆中的画面,有些对比鲜明。如今识得的,熟悉的,有过恩怨同班同学,各奔东西,过着各自的生活。那个曾经暗恋男生,也悄然在心里扎根发芽,时而落叶,时而开花。有着青春记忆的我们,始终想让心万古长青,可是那些残留的遗憾,却是不能承受的轻。

  喜欢的男生,总是不敢直面接近。虽然,拿着挡箭牌,靠着障眼法,换来看似朋友的头衔,却依旧难以平复心中的渴望……只可惜,最后那男生喜欢的是自己同寝室的好姐妹,本是两情相悦,从一开始便是输,而后只能自己消散心中的痛楚。小仙女就是这样认为,亲手把心爱的男孩儿送给了姐妹艾拉,可是她仍然欣慰,他们可以幸福

  奈何再坚贞不渝爱情,摆在现实面前,还是显得苍白无比。艾拉的家境,时常让康林喘不过气,最终康林等着艾拉说分手,艾拉泪雨滂沱的说出了口,两人这也算是完了……

  四年,会改变很多人和很多事,但是有些感情,只会被尘封起来。追小仙女的男生,依旧像个小跟班一样,跟在她的身后。而康林最终回到了那个小渔村,教孩子读书画画,也会在海边弹起自己心爱的音乐,或许也会时而想念曾经和那个美丽女孩儿,来过这里,和海浪一起奔跑,还有她画纸上的猪。而艾拉,因为和康林感情的决裂,去了国外留学。

  四年后,同学们再次相聚。尽管和小仙女求婚了不下两百多次,那个四年多来一直追随小仙女的男生依旧没有放弃。也或许是时间太久,小仙女已经习惯了这个男人的示好与关切,便最终在一场噩梦来袭后,和这个男生走在了一起。而艾拉踏上了去小渔村的船只

  当康林在教孩子们画画的时候,他看着在夕阳下,穿着一袭长裙,在石壁上行走的婀娜身姿,他感觉到美好的,莫过于希望就在前方。

  《毕业那年》观后感(四):深刻的爱情总掺杂的几许悲伤,没有完美的爱情么?

  大学里总有这么一群懵懂男女,他们总是挂在嘴边的就是不想找对象,不想谈恋爱,其实他们是在等着他们心中那个能让他动心的那个人出现

  往往那个人也是同路人,在各种巧合和擦肩而过情景下,两人压抑不住内心的感情,终于走到了一起。恋爱如同潮水一样,开始上升的很快,但下降的也很快,面对毕业后的种种压力,很多人选择放弃,不应该怪他们,他们是为对方好,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几年后,幡然悔悟,去找曾经的回忆时,她已经嫁做人家的新娘了。剧情里当然还有值得欣喜的一幕,就是俩人还是在一起了,大概现实和电影就是那么的平行,一直在寻找交叉点,但一直在平行线穿梭.......

  《毕业那年》观后感(五):我们终究在彼此说的不会遗忘里 把对方忘的一干二净

  偶尔在土豆上看到一部电影《毕业那年》

  没有再看下去的欲望 只是因为突然怀念大学时候 评论里大家都说里面的歌很好听

  是很校园民谣感觉 想起郭敬明在萌芽写过的《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

  是那种带着未出校园青涩干净的声音 我喜欢那样悠扬曲调 那首歌叫做《寂寞花火》

  郭敬明说 他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喜欢的校园民谣了 因为这个冷漠时代很多人放弃了唱校园民谣

  一个歌手去做了设计 记者采访他原因时 他说 因为我要吃饭 这时候我想起了饶雪漫的书《小妖的金色城堡》里的暴暴蓝

  暴暴蓝是写文字的 她写了一本小说 她说他不会让女主角幸福的 七七问 为什么 暴暴蓝淡淡的说 幸福卖不了钱

  最近突然发现 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你以为的东西 渐渐的变了你认为的模样

  我总是义无返顾的孩子气, 固执的摒弃掉 一切自己不喜欢的 最后发现 这些根本需要你的摒弃 人们总是会有一种默契 那就是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渐渐疏离 我们再也不是当初我们认识的模样 我们再也回不到那时候的美好

  偶尔翻到一些东西 就特别怀念当初那些酸楚 即使都是悲伤地 依然让我怀恋 久久不肯忘怀 我闭上眼睛 想方设法的 让自己进入那一年 感受那时候的笑脸眼泪

  到最后我发现 一切都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我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会跟我一样 偶尔的时候会突然想起我

  Ta说 鹏鹏,我们一定会做一辈子的朋友的,以后的某一天你会想起我么 我淡淡的微笑 会啊 当然会啦

  Ta说 明年的夏天我们去看海吧 我说 恩可以啊

  时间百转千回 岁月静静流逝 眉梢上悄悄的沾染了点点沧桑 我们终究在彼此说的不会遗忘里 把对方忘的一干二净

  《毕业那年》观后感(六):还行吧,笑着看完这个电影

  男一号选的不咋地,但看上去还像学生;女一号成熟了点,记得我大学毕业时还跟小孩儿似的。让我回忆起15年前大学毕业时的场景,现在毕业的小孩儿们都没那么单纯了吧,都拼爹吃软饭当小三儿了,哪有我们当初那种想成为国家栋梁的理想(这种理想毕业没几个月就被现实击得粉碎)。老了,只剩下回忆了。女三号看着怎么那么像80后那个电影的一个演员啊?

  再有,那个钢琴是谁搬到山上去的?(原谅我是学工科的,喜欢琢磨);还有,去法国就不能学画画了吗?法国可是全世界画家梦想的地方啊?男的学音乐,女的学画画,多诗情画意啊?这剧情编的真狗血大学生辩论赛只有一个回合吗?6个人唱k就花了3800?我在深圳都没那么贵,天上人间啊!2007年女生就用大屏幕手机了吗?男猪脚穷得天天穿同一件T恤?还是买了几十件天天换着穿?穷成那样了还去学音乐?有谁见过寒门之子去学音乐的?不都奔着师范类、金融类、或者工科类去了吗?学音乐能当饭吃吗?

  不过,瑕不掩瑜,这个片子能让我在凌晨1点钟还能看下去,说明还有可看之处的,起码让我回忆起大学时代的美好,虽然不像类似让爱情进行到底、80后以及这部电影那么浪漫......

  《毕业那年》观后感(七):《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毕业那年》:紫了葡萄,老了黄瓜

  文/马庆云

  电影《毕业那年》上映的时候,石家庄的各大电影院没有放几场,便匆匆下架了,我便也没有赶上看。昨天,在某网站上看到了高清版本的《毕业那年》。因为没有花钱看,所以也便没必要按着电影院的标准来批评这部电影了。我是网络观看的,个人认为,《毕业那年》是一部超长的网剧。

  这部电影可以拆解为几个部分:辩论赛、ktv、回老家合作演出、分手、重聚。完了。故事大段大段地拖沓,给人强弩之末的感觉。《毕业那年》成本很小,但是成本可以小,剧本不能放水啊!遗憾的是,这部电影是剧本与拍摄的双重失败

  关于大学生生活的电影,在中国大陆,目前我能看到的,除了那个李芳芳导演的《80后》之外,还真没看到别的。而网剧表现大学生活的比较多,但都流于肤浅,纯粹的为了搞笑或者亲亲我我而存在。我们至今没有一个还算可以的大学生题材的电影出现。

  大学这玩意很有意思的,尤其是你上完了它之后。女的,紫了葡萄;男的,老了黄瓜。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葡萄,自己的黄瓜,都貌似沧桑了,难免就感慨了。实际上,这种感慨是共性的。抓住这种共性的东西来表现,就容易引发共鸣了。

  《毕业那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大学生共性的东西。他们也在努力地找,但只找到了小公鸡跟小母鸡压蛋这么个东西,就太符号化了。要表现好大学生这个题材,最重要还是葡萄与黄瓜的问题,一个是紫了,一个是老了黄了。

  仔细说说葡萄跟黄瓜。

  第一, 性的问题

  其实就是压蛋儿的问题。都是压蛋儿的年纪,小公鸡跟小母鸡,不是公的喜欢母的,就是母的勾搭公的。但甭管谁勾搭谁,总有最终就得没羞没臊一辈的,也有只能啪啪啪啪之后说分手的。把青春期的性冲动写出来,就好了。我上大学那会儿,读河北作协的孟昭旺写的小说,就觉得过瘾,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罗嗦,比如,“我在美术系的画室把他们系花办了”这句,性冲动全有了。谁要是为性冲动这东西啰啰嗦嗦地找一大推理由,就没劲了。大伙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边,夏雨要办宁静,没那么多爱不爱的,干就是爱,爱就是干。《毕业那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主人公都是爱的死去活来的,就是没有青春期的性冲动的“干”。

  第二, 老的问题

  讲大学的故事,得跳出来,反观这个生活,才能制造沧桑感。说白了,就是老的问题。上大学那会儿,就是源于性冲动去干事的,干着好玩,过后看着才“那时花开”。这种沧桑感啊,就是咱们回头看过去之后才有的。而对于正在上大学的观众,大学题材的电影,就教给大伙怎么泡妞把妹干辅导员赚外快对抗现行规则这些事,但凡性冲动引领起来的,大学生就喜欢。而对于已经上过大学的,当年也冲动过,看着当年的冲动,和现在的冲动不起来,就感慨了。这样,才是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毕业那年》,最大的问题,还是找不到共性,大学生们的共性。这个问题,跟李芳芳那个《80后》一个毛病,拿着自个的小情调当共性了。在“紫了葡萄,老了黄瓜”上做文章,才能有出路。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学题材的电影,肯定会风靡起来的。要是一直搞《毕业那年》这样的玩意,就真没救了。

  电影聊天群:254999648

  《毕业那年》观后感(八):故事才是小成本电影的灵魂。

  今天本来打算去看范爷的《二次曝光》的,到了影院才发现临时换成了这部看似青春成长的电影,看完了只好轻叹一声:2.3的评分名副其实啊,小成本电影的通病显露无疑啊!作为一无名角,二无G点,三无故事的三无烂片,可以说烂的毫无新意。

  故事主要讲一个屌丝和白富美的爱情故事,千疮百孔啊有木有。为什么一眼就看出导演没钱呢,因为本片场景就俩,学校和男主角老家,钢琴就那一台啊,最雷的是为了制造美的画面居然让同一台钢琴从练琴室穿越到了海边的山上,他老家这么穷有可能有这个?全片充斥着庸俗的桥段,一个个用烂了的点子毫无新意,跟我一块看的哥们表示恶心得快吐了啊啊啊。

  唯一出彩点的可能就是配乐了,全片一个接一个的唱歌,让人怀疑这导演是拍MV出道的吧,可观众也不是来看演员好声音的啊 啊!

  我们不禁要问,小成本就意外着粗制滥造吗,小成本电影不能逆袭吗?答案是小成本不代表没有好作品,只要把故事讲好就成功了一半。大多数的观众是来看故事的,其他的一切只是为了把故事讲好的辅助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宁浩的电影从根本上只是满足了观众看故事的需求,疯狂的石头如此,疯狂的赛车更是多线叙事,还能让观众看懂。永远不用低估群众的智商,试图用傻瓜电影捞钱的可以歇歇了,你侮辱的只能是自己。

  个人很欣赏彭浩翔的第一部电影《买凶拍人》,让你被导演的才华吸引并深深折服,而不在于是不是大片。还有昆汀的电影,善于讲故事的导演一定不用担心口碑。而这部电影,摆明了用老掉牙的故事忽悠人时,就不要怪群众说你是狗屎。shit!

  《毕业那年》观后感(九):《毕业那年》:最爱还是这片海

  由姚宇担任导演,顾莉雅、朱文超、叶新晨、丁汀、王仲欣、1983组合(龙飞、龙泽)等主演的电影《毕业那年》,2012年9月21日在全国上映。有的人把《毕业那年》比作大陆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其实无论类型还是剧情,《毕业那年》和《那些年》有所不同——讲述三女四男在毕业那年,携手面对团队的作战、爱情的考验、现实的磨练,书写灿烂青春的故事。

  对于某高校(电影拍摄地是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音乐系的男生来说,美术系的女生令他们感到恐惧,因为每次辩论赛,美术系的女生,特别是“系花”艾拉,带领着她的姐妹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谁也招架不住,可谓无懈可击。男生们害怕了,恳请他们的“老大”——有“钢琴王子”之称的康林出手,为音乐系挽回一丝颜面。可是,一心投入与音乐学习中的康林,把他们都轰了出去。可是康林没想到,他还是在最后时刻代表音乐系出战,战胜了艾拉率领的美术系辩论队,而康林和艾拉的故事、他们毕业那年的故事,刚刚开始......

  说到《毕业那年》,让我想起今年上映的两部电影,一是《狂奔蚂蚁》,讲述以大学毕业生为主题的“蚁族”,面对现实打击和就业压力,一度彷徨和放弃,而最终选择坚持梦想、寻找梦想的故事,那句“世界这么大,我这么渺小”足以引起所有“蚁族”的共鸣。《毕业那年》和《狂奔蚂蚁》类似的地方,就是影片中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一是杨颖和赵又廷主演的《第一次》,号称“大学生的恋爱教科书”,既让我们看到了青春不屈的光芒、爱情温暖的力量和人性善良的美好,又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残酷。但是,《毕业那年》,既不同于《狂奔蚂蚁》,又不同于《第一次》——美好与残酷都不回避,却不把过多的笔墨集中于残酷,而是带我们尽情感受、尽情体验、尽情品味,青春带给我们的美好。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那些同学们做过的趣事、囧事——看到苏露露裸露全身画自己,引来一群男生偷窥,苏露露一开门,结果路过的康林成了“替罪羊”;辩论赛前,三强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音乐系出口气,结果要比赛了,大气都不敢出,而其他男生更是紧张得要命,上场时连续出丑;大龙和二龙,一对热爱音乐的青年,在寝室里录着歌,沉醉之余,却忘了自己没按录音键;还有大家一起去KTV唱歌,“芝麻女”吴婷婷给康林开的玩笑,虽然确实有些过分,如果我是康林,估计这辈子都不愿意见吴婷婷了。但是细细一想,大学里能有人跟你玩这种恶作剧,说明有些人还是在乎你的。学生时代的玩笑,终归微微一笑,虽一时生气,却一生难忘。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深刻的,有爱情和友情,那所学校的温情,还有蔚蓝纯净的大海、如诗如画的南国风光。爱情,自然指的是艾拉和康林之间、吴婷婷和路人丁之间;友情,指的是这七个好朋友,在打打闹闹中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深厚友谊;那所高校堪称是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大学了,校长能够放下架子,与同学们“称兄道弟”、劝服康林参加辩论赛、甚至在艾拉和康林面前淡定扫地;假期了,伙伴们经常结伴旅游,可是这一次却略有不同,因为这是毕业前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次假期。他们去了康林的家乡,一个有着辽阔大海的地方,有美丽的景色,有淳朴的居民,也有很多小小的,却不可磨灭的梦想——从东北来的王老师,在海边组织起简易的小学,教海边的孩子们学画画,一教就是几十年。王老师何尝不想回到家乡,可是他留在这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梦想、就是希望、就是幸福。

  《毕业那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毕业那年里和那年后,同学们学会了选择、珍惜和担当:面对“小仙女”(吴婷婷)表现出对康林的喜欢,路人丁并没有选择吃醋,而是大方地接受这一现实,并带着她去找康林和艾拉;当知道与康林不可能后,“小仙女”伤心地哭泣,而此时路人丁给了“小仙女”一个温暖、结实的肩膀;四年后,拒绝了路人丁200多次的吴婷婷,梦见自己被坏人抓走、危在旦夕,醒来后感受到了路人丁对她的重要,终于接受了路人丁的感情。而艾拉和康林,虽然毕业前因为性格原因而选择分手,但是双方并没有相忘于江湖。特别是康林,放弃了未来向国际音乐大师求教的梦想,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回到那所海边的小学,在渔船上延续着王老师的事业,将王老师的爱与希望,传递下去。与四年前当人体模特、酒吧卖唱、执意分手的他相比,此时的康林,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乐观,多了一份担当。

  简单说说影片中的人物和演员。艾拉,虽然出生、成长在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但是她的身上并没有小公主的飞扬跋扈、刁蛮任性,而是处处体现着知性美,落落大方、善解人意,没什么坏心眼儿,有着温暖的微笑和善良的心灵。虽然她画画功底了得,但是她对音乐、对生活有着对画画同样的感知力和热爱;她看到康林自甘堕落,去酒吧卖唱,本可以坐视不管,但是她没有这么做,不只是因为爱情,更是因为她对康林的惺惺相惜;还有在KTV唱歌时,她悄悄去付钱;在与寝室姐妹的相处中,她是可以依靠的大姐姐;在山海之间,她与康林相视,聆听着大海的呼唤,感受着梦想、青春和爱情交织时的美妙。还有,就是毕业典礼前,艾拉呈现观众面前那张美丽的脸,一滴泪珠流下......可以说,顾莉雅真挚、出色的表演,是打动人心的源泉,也是《毕业那年》最大的成功与收获。对于顾莉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歌唱演员,虽然阔别学校多年,但是岁月的流淌并没有改变她的性格和品质,她用善良、感恩和美好,与人相处、热爱生活,用辛勤的付出和严谨的态度,演绎她的作品,用最初的心,一步比一步坚定,实现她对美好的梦想与追求。艾拉,其实就是顾莉雅,而她在电影中演唱的多首歌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演唱方面的魅力,动听、动容。

  而康林,与艾拉不同。他出生于一个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从而养成了他孤僻、冷酷和自负的性格,一心扎在学习当中。当然,康林也不是个木头——虚心接受别人意见、努力挣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关键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同情弱者。随着对艾拉的相处,他觉得艾拉是个好女孩,他喜欢上了艾拉。但是,他选择与艾拉分手,不是因为艾拉不好,而是因为艾拉太好了,他把艾拉对他的好当成是一种施舍,而他在艾拉面前表现出的自负,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自卑,因为我能感受得到,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他不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依赖。没有人会否认康林是个好男孩,却实实在在地伤了艾拉的心。这并不怪谁,这只是因为家庭和心理的阴影在作怪,却在体现着青春的任性所带来的痛苦与残酷。对于扮演者朱文超,长得有点像周渝民。作为一名影视新人,希望《毕业那年》会成为他影视事业的新台阶。

  还要说一下“芝麻女”、“小仙女”吴婷婷,虽然她与艾拉的家庭条件都很优越,但在婷婷身上,体现的则是机灵和可爱,外加一点大小姐般的娇气与傲慢(在路人丁追她的经历里就可以看出)。不过,虽然婷婷有心计,并且喜欢康林,但是平心而论,她并没有阻止艾拉和康林在一起,甚至都没有向康林表白,四年后艾拉的老同学相聚时,婷婷和路人丁还撮合艾拉和康林重归于好。在此,我还真得感谢一下编剧和导演,没让艾拉和婷婷彼此成了情敌,保持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美好。要不然,成了“回村的诱惑”,就真的不好收拾了。对于扮演者叶新晨,在表演上来说,跟顾莉雅和朱文超相比可以算得上是资深了。作为胡歌和韩雪在大学的同班同学,叶新晨在电视剧《爱上日月潭》中扮演高山族姑娘爱丽,广受好评。而这次扮演“大芝麻”,她的“芝麻语录”颇具特色,对于叶新晨本人来说,也是她个人演技的一次突破。

  吴婷婷和苏露露在寝室,抱着艾拉痛哭,而艾拉心里也很难受,一直在说:“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

  是啊,我们怎么就毕业了呢?我们在大一的时候,可能会想大四会是什么样子。可是,当我们真的大四了,真的要面临毕业了,我们可能惊呼:哇,真的要毕业了,怎么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实现!我不想离开这个该死的学校,我不想与大家分开呀!诸如此类的话语,并非毕业季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说我们没有准备好迎接未来,而是意味着,大学里的美好青春,我们舍不得。

  但是,我们并不后悔。我们因为不同的梦想和目标来到了大学。这大学四年,无论大学给予了我们什么,无论我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无论我们当初定下的梦想和目标到底实现了多少,无论我们对大学是恨还是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没有白白浪费四年的青春年华,我们为最初的梦想和目标而付出过、努力过,我们确实在大学里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收获,提升了个人的能力,获得了实质上的成长,感觉大学四年没白过,就足够了。

  顾莉雅演唱的《这片海》,作为《毕业那年》的主题曲,将海南民谣和自己对大海和生活的热爱完美融合,非常好听。说到大海,我想起了大连的那片海——暑假期间,我曾多次去星海广场,去看看那里的大海,去摸摸海滩上的贝壳和鹅卵石,甚至想过像艾拉和康林那样,跳进大海,尽情、畅快、自在地遨游,亲吻海水的味道。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将近四年的时光,我把最美好的那部分青春留在了这里,我的生命已经与这里紧紧相连,切切相依。

  总有一天,要说再见。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我最爱的,还是这片海。因为在这片海,我留下了我最美好的青春,放飞了我最初的梦想。

  《毕业那年》选择在这个时候上映,就跟《那些年》在贺岁档上映一样,日子挑得不是特别好,更何况《毕业那年》还要面对《敢死队2》、《普罗米修斯》、《蝙蝠侠》等进口大片以及前有《白鹿原》后有《危险关系》、《二次曝光》等国产电影的冲击。换句话说,这跟找死没什么区别。但是,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愿意掏钱去看那种气势恢宏却怎么看不懂的片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去看一部我们看得懂还能真正打动心灵的电影呢。看了豆瓣上关于《毕业那年》的诸多评论,我想问你们真的看了整部电影了吗?纠结在一幅海报是否为抄袭的问题上,你们觉得这么做是对一部电影的尊重吗?其实《毕业那年》本身的缺点不少,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我们用心去看这部电影,我们才有资格、有证据去说,这不仅是对影片和主创人员、对中国电影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不要总说这年头烂片太多,因为我们的灵魂,早已经卖给了浮躁和冲动的魔鬼。

  《毕业那年》观后感(十):只写观后感,不算评论

  大二实习中,上了十二小时的夜班。看电影不容易,这么困难我都看完了。我觉得不错。我一直以为影评写读后感呢,发现自己没资格评论,写点读后感自己看看。

  我喜欢艾拉,因为她笑的好看,我也觉得她有气质。就像我大一喜欢那谁一样。别管怎么的,就是好看。我喜欢男主,因为他跟我一样屌丝出身,性格倔强,虽说现实中这样不会有妹子,到谁让他比劳资帅,忍了。我喜欢芝麻的痴情,也喜欢他老婆的小心思。其实,我认为全篇最好的,就是结尾的拜访。也是主题,“毕业那年”。可能我才大二,也可能我一夜没合眼导致的的脑残。到我相信我真的那么想,他们说的是真的。我安慰自己,剧组大道上找不到富豪和实现梦想的大手子,这么想给自己点安慰;看完电影,我感觉,我要珍剩下的一年。虽然我认为谁的离开和到来都是缘分,应该高兴,也可以哭泣。但是希望长久的话,看努力和造化。一个高中朋友在群里说大家互相逃,不在群里聊天。我感觉有点不对,因为谁都有自己的生活,别要求别人是最好的,特别那个人是朋友。

  那年毕业过去已经两年,一晃就两年。初中毕业五年,算个磨磨唧唧也挺高兴的五年。“我和你不再联系,不代表我不想你”,唱的好,但是我想对你好,也要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不懂人际什么的,所以朋友很少,我不懂不联系能怎么的,但是我相信我还是会现在这样。毕业,面临的不是梦想和现实的分离,这个残酷课题。也不是单纯的选择题,我一直认为。为了什么舍弃什么,是无根据的。别弄得自己的梦想很值钱,现实总想换点什么好处似的。我想,我需要目标量化,把梦想写进现实,而不是抱怨神马神马的,其实,不想不做就算一种抱怨了。二抱怨不要。

  可能毕业兄弟会断,会散。但是见面能一起喝酒,能认出我是谁给我面子,一声老同学,够了。关系好,那就是老天的赏赐。

  其实看电影有个好处,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个什么人过一辈子,现在知道了。有点智慧的,不那么难看,爱笑的。就好,貌似要求好高。哈哈。

  把什么都留到节骨眼,不是找死呢吗!现在发现点,以后值得记忆的事情吧。

  如果我们将分离,那只不过是为了再相聚,让岁月给友情重量。如果我们毕业,代表我们独立,而不是一个什么到什么的阶段。如果我爱你,就会相信一句“我以为我喜欢就够了”,其实真的够了,只不过天不做美人失陪。

  如果我毕业,我一定会找个,爱笑的人。和一帮八年后还那么傻逼的兄弟。

  总感觉自己看电影浮躁,不能认真看,无所谓了,都毕业了还不浮躁,我就对不起我这阶段的堕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