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城大亨》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浮城大亨》的观后感10篇

2018-05-29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城大亨》的观后感10篇

  《浮城大亨》是一部由严浩执导,郭富城 / 杨采妮 / 鲍起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浮城大亨》观后感(一):屌丝的逆袭?

  在大陆很受欢迎励志故事,从弃婴到文盲渔民,之后机缘造化混入外企,直到巨企首办,前后处境强烈对比反差让人慨叹“人”字的概念难能可贵的是布华泉从未走捷径,从未趋炎附势违背良心,这一成功模式在大陆上演屌丝的逆袭概率恐怕要小的多的多。所有自己看不惯、看不懂的事情,布华泉从不抱怨,而是先接受在寻求改变,但从不逾矩。文盲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白富美对蛋家人来说没有羡慕的必要。家人永远是最可贵财富,这一个海外船员和服务员的弃子用最坚毅眼神告诉大家如何写一个“人”字。

  片中泪点有几处,阿奶送孩子的戏码绝对算一个。通过此片也再现了香港崛起的历程。越来越喜欢郭富城了,上了岁数眼界确实不一样

  《浮城大亨》观后感(二):香港的文化焦虑

  由严浩执导,郭富城主演的《浮城大亨》可以说是一出具有高度寓言特征的文化电影,它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整个香港的文化历程。或许这出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它只是讲了一个普通香港人的成长作为最底层草根,布华泉经历了从草根到精英奋斗与变身,其中自然充满了各种艰辛。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或者说并不是故事的核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片甚至刻意忽略了他的奋斗历程及情节,而在这种忽略的背后则是导演对香港的文化归属的焦虑与思索

  布华泉的出生似乎就是一个象征,他的亲生母亲是当地华人却被英国水手强奸,从而生下了混血的他,而且一出生就被送给生活于海上的渔民抚养。这一情节设置并不是为了显示他的经历传奇,而是从很隐蔽角度向我们暗示了香港文化的独特地位尴尬处境。

  香港文化的诞生始于殖民,在此之前它是清帝国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顶多也只能说是南粤文化的一个细小分支,放在整个中国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随着英国人的入侵,香港的文化历程却走向了一个独特的轨道。或许香港就如影片中的布华泉一样,是西方文化强迫后的产物,从基因上讲一半是中国,一半是西方,而他被渔民收养的经历则昭示了香港与疍家文化的亲缘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殖民文化、香港本土地方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香港的现代文化。

  处于这样一种独特境遇中的香港,固然有其诸多优势所在,但更多的却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文化焦虑,一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反思迷茫。作为工业文明代表,英国的外来文化从某种意义讲既是强盗也是现代文明的代表,香港人对于这种集光明魔鬼一体强势文化,可以说是爱恨交集。作为现代文明的代表,他们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活的机会,所以那代表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就成了普通港民向往的地方,而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并融入到他们之中也就成了上层精英人士的象征。然而,英国文化同样也带给香港人屈辱,英国人并没有给予香港尊严,西方文化的傲慢始终把香港当作随意支配打发的对象,一如那强暴布华泉母亲的英国水手。

  对于当地的土生文化来说,香港人同样有着一种复杂的感觉,疍家人的文化是一种水上的文化,陆地对于他们是一个陌生领域,他们生于船、长于船、逝于船,世世代代在与海的相处中生存,既有收获幸福,也有被海浪打翻的痛苦记忆,这种海上的经历给年少的布华泉以生存的意志,或者说是一种生命根基。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外,传统也渐渐成为远处的一抹夕阳,疍家人的渔船也逐渐消失在远处的斜辉里。

  《浮城大亨》观后感(三):浮城,渔家,也是天空漂浮不定之城

  我觉得本片对阿泉奋斗故事的讲述平淡的像是一个朋友给你讲讲今天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而已,我会觉得阿泉的一些特质注定这个故事是按照那个逻辑进行的。一个贫门子弟世界好奇,求知,使他通过读书努力一步步向上爬着。过程中阿泉价值观变化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写照,他们终于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我却异常喜欢阿娘。阿娘呈现出来的血肉却使我哭的稀里哗啦。她异常区别于传统的妇女形象,一个需要拉扯七八个孩子独身渔家的母亲,有可能卖儿卖女或是再嫁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她拼了全劲像个男人一样护孩子们周全,使全家人在一起,并且不丢掉自尊。“我们不是要饭的!”从孩子的嘴里重复阿娘的坚定话语。一开始行船驾照是为了让全家守护在一起,不用分离的确愿望,但后来,不服输不服软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终于在退休前考下来了。她还心地善良,亲生和不亲生都爱,并且也愿意寻找阿泉的妈妈

  《浮城大亨》观后感(四):一个人奋斗与一座城的崛起

  文/叶小凯

  好电影很多,选个最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严浩导演的《滚滚红尘》可以纳入我喜欢的华语片之一,一个动荡时代儿女情长演绎荡气回肠让人感动感慨,没有多少爱情电影能带给我这样强烈的感觉。之后还有他的《棋王》、《我爱厨房》以及《庭院里的女人》也都是不错的电影,再往后的《鸳鸯蝴蝶》却不是我的菜,直到现在的《浮城大亨》,熟悉的感觉好像又回来了。

  严浩很善于将人物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用细腻的笔调去描绘人与时代与命运抗争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游动影像中无形又厚重气息,虽然看不见也触摸不到,却会让每一个观众都明显感受到那种专属于他的电影独有的气质。《浮城大亨》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吻合严浩长期以来擅长的影像气质,或者说,《浮城大亨》也因为严浩的拿手的影像处理方式提升了观感与质感

  《浮城大亨》讲述一个渔民之子布华泉是如何面对艰辛的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代商业巨子的故事。影片不仅展现了这个渔民之子的成长过程,也描绘了疍家人、香港的洋人以及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沉浮动荡的历史。

  在影片中郭富城饰演的这个渔民的孩子有着非常尴尬的身份,他的生母是一个当年捡剩菜的人,被英国水手强奸之后生下他,又将他卖给了给了这家渔民,同样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水上人家,不认识字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甚至连鞋都没有,但是他们却有着虔诚信仰以及待人真诚不对命运妥协的心。郭富城的尴尬身份其实与香港尴尬的身份非常相似,他的混血注定了别人对他身份的不认同,所以他一直寻找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香港也正如此,因为长久为英属殖民地,所以香港也如同一个混血儿,与中国内地也好与英国政府也好,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所以,布华泉被人嘲笑多了,他也会试着把头发染黑。

  我们不能说布华泉是一个多聪明的人,但他的努力与坚持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然还有他面对人生道路一次又一次的正确选择,上岸、读书、打工、学英文、跟对老板等等,都显示了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的更多,机会不全是别人给予,也要靠自己创造和抓牢。布华泉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个人为家庭而奋斗,也是为香港为国家民族在奋斗,虽然片中他与英国人的微妙关系也值得探究。

  布华泉从完全不懂英文到一口流利的英文,一步一步勤勤恳恳,从来不投机取巧伤天害理,想来是上天也愿意厚待这样的人,从小职员到大老板,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香港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动荡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慢慢发展成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国际性的大都市,也与港人的努力密不可分。当然,我们不能抹去英国统治者当年的功绩,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却是中国最优良的文化传统,布华泉的沉浮人生正是香港的沉浮历史。

  郭富城大跨度的出演值得认可,饰演他妻子的杨采妮与饰演他事业上帮助者的刘心悠以及成年布华泉母亲的饰演者鲍起静也都让人印象深刻。而最让人赞赏的是影片有几个夕阳中的海港上泊满疍家人渔船的镜头,能看出来是经过电脑特效处理,但做的颇为细致,到结尾看字幕发现是谢霆锋的特效公司制造,忍不住对这个年轻人翘翘大拇指。而影片的摄影与配乐也更是没得说,这同样也是严浩的强项。

  《浮城大亨》观后感(五):《浮城大亨》:香港和我们都是孤儿

  《浮城大亨》:香港和我们都是孤儿

  文/马庆云

  《浮城大亨》是严浩导演的最新电影,郭富城主演。关于严浩和郭富城,后者自然不必介绍,而前者,知道便是知道,不知的说也白说。我总觉得,优秀的电影不能用一二三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影评,因为那些算盘匠的活计不适合对优秀电影进行感情共振。看《浮城大亨》像在读一部有生命小说,进去之后,一品味道,又像张爱玲的浓而不黏。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认认真真看完之后,竟然发现里边有很多跟我共振的东西,换言之,这些电影符号伤了我。

  贫穷

  郭富城饰演的布华泉,少年时代,在香港的渔船上长大,贫穷一直是伴随他长大的生活状态父母打渔,养活几个孩子。后来父亲死在海里,母亲没办法,把孩子们送进耶稣学校和别人家里。这些生活经历,在富足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没有体验的。影片的主角布华泉,作为长子,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因为贫穷导致的“失散”而无能为力,虽然已经处于壮年。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我是种地的出身,这些贫穷的经历都曾撞上过。当你处于壮年而依旧无法改变一些因为贫穷等原因导致的悲惨境地时候,便知道了《浮城大亨》里边布华泉的大无奈

  跻身上流

  贫穷出身的人,要改变贫穷的境地,一个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跻身上流。布华泉通过东印度公司逐渐走到了英国的上流世界,虽然英伦贵族从未接纳这个人,但香港以前的船老大却认为布华泉便是上流了。这也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的男人的尴尬。为了跻身上流,我们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独立人格等等,国语里边有一个比较褒义的词定义这个感觉——忍辱负重。其实,每一个外人看着业已成功的男人,都会知道自己的状态是什么,不外乎,儒雅的装孙子。布华泉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是这样。

  一个帮你跻身的女人

  出于贫穷而能实现跻身的男人,提携你的除了伯乐,其实都少不了已经在上流的女人。这个女人肯定不是你的初恋,甚至于不是你的第一任妻子。为了实现跻身上流,你不得不放弃初恋,或者妻子。我所认识的一些所谓的上流的男人们,貌似都是这样的,可拍的事实。你不得不承认,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里边,只依靠自身的才华根本不行的,必须要有已经上流的女人帮你,而且帮你的条件便是,你必须要付出自己的身体,及至感情。男人的向上爬,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女人存在是不是不道德的,但我却知道,这也是一种男人面对生活的妥协。到影片布华泉慢慢地推开这么个女人之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更多的男人不为人知苦楚

  母亲

  对于“优秀”(我没有优秀的标准,因此,这个优秀只能打上双引号)的男人来说,父亲好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母亲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因此,《浮城大亨》中对父亲的镜头,也就是打孩子与喝酒,父辈儿子的感觉,也就是从对抗到妥协的过程。母亲对于男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依附关系,当然,很多时候,妻子也承担这种关系。母亲永远只比男孩大一岁,而母亲生命的终结,则是男人对人生生命的完全看透的开始。影片最后,母亲死亡,布华泉带着一家人到海边撒母亲的骨灰,然后便是更美的日出。生死这种事情,起于母亲,也因为母亲而逐渐变化并最终归于平静

  基督

  《浮城大亨》里边让人安于人生的信仰,是基督。我倒是觉得,无论是基督还是真主,甚至是海子麦子土地,都是让人归于平稳的东西。信仰的重要,正是它能带来人生的平稳。这部电影中的人物以信仰基督而得到安稳。很多时候,我们信仰麦子与土地也可以得到安稳的死亡状态。在《白鹿原》中,老白嘉轩正是在土地上找到了安宁的东西。中国的很多农民都因为土地而安于死亡。作为香港居民,布华泉他们安于海,归于海。作为内陆居民,我们其实也安于土地。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隶属于,自然。无论是什么信仰,最终都是归于自然的,只有自然才能达到生命的平稳。

  绅士风度

  无论是《桃姐》还是《浮城大亨》,里边均展现了男主人公的绅士风度,或者说贵族气质。贵族气质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应该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博学睿智谦和。富足的生活,容易实现这三点要求,而贫穷的生存状态也不应该失去对这三点的追求。西方说,三代富足才能出一个贵族气质的人,这一点,好像不假。我想说的是,贵族气质其实是一种对坎坷命运的感知,是建立在沧桑基础上的。西方哲学讲原罪论,因为有罪,所以有沧桑感,所以要谦和。而我们中国没有原罪理论,但我们可以通过经历了种种人士的沧桑而知道谦和等等的重要性,因此获得贵族气质。香港一些绅士的贵族气质,其实是建立在人世沧桑的基础上的,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大陆基本一致。

  ……

  布华泉是一个孤儿,养大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的。而影片中,布华泉也一直有“我是谁”的追问。人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会以取得答案告终,而只能让人陷入更深的思考中去。影片通过布华泉的人生片段展示了香港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人生的沧桑与一个地域的时代沧桑进行了共振。香港也未尝不是一个孤儿,养大它的不是亲妈,而亲妈是谁?即使寻找,也终将没有答案。在命运的沉浮中,布华泉是个孤儿,香港是个孤儿,而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孤儿呢?看到这些,或许我们便看懂了这部《浮城大亨》。这部电影,我会在电影一周酣节目小组会上建议给它2012年度十大优秀影片的提名。

  随文附带电影聊天群一个:198996915

  附带电影一周酣节目网络视频一个:

  http://v.ku6.com/show/kA22sB53V_n5hqRETGQTOA...html

  《浮城大亨》观后感(六):旧时的情绪又涌来

  “买木不知心里烂,拣人容易拣哥难。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揾针容易揾妹难。阿妹呢?”

  最动心的不是从一而终坚守的伴侣,令我动容的是阿奶和阿爸对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阿泉的疼爱,阿奶去请求东家少还一些欠款时,东家讽刺说不是自己亲生的带来了好远阿,比亲生的好。这层关系终于拆破,阿奶怒对东家说,我又没说不还钱,言外之意在说你不至于这么狠毒说破吧离间我们母子关系。走开后,阿奶对阿泉说,你不是我亲生的,你是我奶大的,都一样的!前面的几个镜头,小表妹每一次童言无忌说起阿泉不像父母和兄弟姐妹,阿泉的阿奶和阿爸都会跟小表妹的阿奶问责。

  阿奶跟阿爸真是好人,实实在在的。虽然是穷人家,但也从不会让不是亲生儿子的阿泉委屈。

  《浮城大亨》观后感(七):《浮城大亨》:不是传记片,是如歌的行板

  《浮城大亨》:不是传记片,是如歌的行板

  ■文/慕容天涯

  对于导演严浩而言,拍摄《浮城大亨》是一次利人利己的体验,为何这般说?只因为对于大部分我们见到的华语电影而言,这是一部“异类”。

  这异类既有着导演的想法,又让观众动容。

  实际上,时下大部分华语电影都是在商业与文艺之间摇摆的。香港导演把电影做成项目与买卖,内地导演将电影当成回忆和承载,彼此间往往泾渭分明。但是严浩却另辟蹊径般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浮城大亨》既有郭富城这样的巨星级别演员压阵,并且叙事节奏很适度,丝毫并不缓慢沉闷。最关键的是,对于大部分影片只停留在视听级别,进不到观众内心的现状,这部影片有一些段落对于亲情的描绘,以及身份的认定能够引起大部分观众的共鸣与思考,算得上是精华片段。

  比起这种风格上的细节,整部电影的定位实际上更为值得思考。虽然从预告片可知“布华泉”这个人物无论从戏份等各方面都很占据优势,但是片段式的人物成长历程表明,这毕竟这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那如果不算是一部传记片,那么可否当做一部描绘水上人家——疍家人群体的史诗片来看呢?显然,从前半部分水上故事还算不俗,后半部分的探讨人与海的关系浅尝辄止可知,这也不是一部史诗片。那么,考虑到故事连贯性不佳,很多剧照中场景未见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这部电影也许是为了商业的目的,剪掉了很多内容。

  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对于布华泉早期成长历史的描绘,以至于布华泉一家的贫穷虽然塑造到位,但转瞬一笔带过贫穷被摆脱的情节;甚至在布华泉找到阿娣准备结婚被对方拒绝后,一组镜头之下二人却已步入中年,膝下子女一双。可见这些片段式的拼接,带来的是极为跳脱的效果,也反映了为了市场化导演所作出的牺牲与割爱。

  这样一来,也成就了一个期待,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今年想早日看到导演剪辑版的电影之一。

  不过,除去这些市场化带来的遗憾,导演还是尝试了布华泉除去疍家人身份后的第二层主题探讨:那便是对于港英统治时期香港人身份难以认定的困惑。这是在一些小处点滴展现的。不过从我接触到的普通港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片段所表现的港人对于回归祖国的渴望尚待考证,也属见仁见智的部分吧。

  试听部分,影片有很多之前提到的精华片段值得欣赏。尤其是在大银幕上,疍家人的出海捕鱼画面,几乎可称唯美。而穿插其中的旁白,以及亲情催泪片段,更是沿袭了严浩惯用的细腻手法,给每个观众带来美的同时,也有着虽显煽情,但是足够引起共鸣流泪的心灵体验。这些部分无论是画面的构图,音乐的使用,甚至旁白的内容,以及鲍起静为主的优秀演员的表现,都犹如如歌的行板缓缓的在心间流淌,实属精彩。谈到演员,郭富城依旧好得没话说,从十几岁一路演绎到鬓发雪白,时刻令人感叹其演技的精进。至于两位女主角,杨采妮的不修边幅之下,以洗尽铅华的面貌自《父子》之后再次淡定出镜。至于半路杀出的刘心悠,初看颇似张柏芝的她被镜头拍得很女人,角色设定上的优势让一种艳丽的美浮现却不媚俗,个人演技比起早期作品有所进步,也算不错。

  在大银幕上看《浮城大亨》很享受,不算完满,但是做到了流畅精致与感人,这便是对得起电影票钱的作品。不谈诚意,因为诚意在这个时代太随处可见。只说情感,严浩给了我们一个“异类”却温暖的故事。写下此文,也只为能够再多一个银幕下被它感动过的人。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浮城大亨》观后感(八):一个时代的传奇——评《浮城大亨》

  七八十年代时,香港本土作家西西曾写下了一篇小说《浮城志异》,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手法描述了一座“悬在空中”的浮城景象,这也成为了香港的特征,因为其所处的夹在英国与中国之间的特殊地位。而严浩的新作《浮城大亨》,很显然也有着为香港这个城市“写史”的野心,试图通过郭富城扮演的布华泉的经历描绘这个城市的传奇。

  影片开场时便是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背景,以一个女性在暴风雨的大海里摇着小船为序幕,而通过象征的手法带出了“浮城”的影像;随后便是布华泉的经历——被送到布家抚养,长期生活在海上,机缘巧合下进入了东印度公司并担任文职工作,努力拼搏且学习英文,最终因为一次帮助公司走出困境而被重用,甚至成为了公司的接班人……可以说,在布华泉的身上,既有着当时那一代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又带有着传奇性,且被创作者寄予了不少的象征意义,如他本身是一个混血孤儿,这象征着香港的殖民地及华洋混杂的处境,而他通过努力、拼搏便能不断的借助着机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也代表着“婴儿潮”这一代港人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他与养母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非常传统但又很美满的亲情,即使是那个外表看起来比较凶狠的养父,也通过一场父子俩喝酒聊天的戏传达出淡淡的父子情。

  其实,早在1981年时严浩已经导演过一部以水上人家的生活为主的喜剧《公子娇》,只是相比于《公子娇》的爱情喜剧,《浮城大亨》虽然也有水上生活、也有爱情,但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表现上岸后的日子,及较正剧化的奋斗传奇,同时还融入了一些历史性的事件,如具有历史性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前的走神及差点摔倒,又如九七回归时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告别画面等,这些都使得影片更有历史感,毕竟严浩并不满足于表现布华泉的传奇,还想融入史诗性的内容。更何况,严浩在《茄哩啡》、《棋王》、《滚滚红尘》等作品里还带有人受制于环境的母题,而这点也隐隐约约的出现在《浮城大亨》中。

  当然,可能也跟导演严浩的野心太大而试图通过布华泉的命运来揭示香港的传奇有关吧,影片在不足两小时的片长里包括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内容,这使得影片的一些故事流于表面化,或者留白过多,如郭富城与杨采妮之间的水上人家的青梅竹马的爱情,虽然有数十年的相濡以沫,反而还不如童年时代的两小无猜更有趣;当时华人与洋人之间的矛盾,也过于浮泛;而亲人之间的矛盾关系,也自然不如佳作《似水流年》那么的意味深长。

  作为一部以香港为背景、试图表现香港的传奇的剧情片,导演严浩较偏重于传奇性,但也无形中使得人物显得有些单薄。

  《浮城大亨》观后感(九):浮城大亨,更是一部情感大片!

  从导演及演员阵容就吸引了我看这部电影。影片开始的 暗黄色旧时风格 就基本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了。郭富城饰演 的布华泉,本身对布华泉不大了解。但感觉郭富城 把握人物的性格情感,眼神脸型的变化挺得当的。

  没看浮城大亨时估计 很多人当像我一样认为其是一部励志的传记片,但是这部片子励志成份还不足,虽然影片中讲述到布华泉和他父母亲的勤奋养家,可是都是寥寥几笔,没让人受到触动。布华泉的成功,从影片中可知他抓住几次重要的晋升机会,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且勇于尝试的人。

  影片感受最大的是关于他与他家人,他朋友,妻子的情感。鲍起静饰演的 泉妈的戏份挺多的,疼爱儿子,勤奋顾家,一代慈母的风范。鲍起静的演技很好,不愧影后影后桂冠。杨采妮饰演青梅竹马的妻子阿娣相对戏份就少了点,影片讲述的夫妻的感情不够深入。她不适应与上流社会的生活,对社交生活格格不入。自然布华泉的家庭生活会产生一些不愉快。影片最后布华泉把更多时间放假家庭,希望他们一家都过得幸福愉快的吧。

  《浮城大亨》观后感(十):心安是归处

  心安是归处——郭富城出演福音大电影《浮城大亨》

  作者 | 一依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从福音影视的角度简评《浮城大亨》

  《浮城大亨》这部大电影,如果从福音影视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几个重要的看点。

  ▼

  1 牧师接济苦难,擦干他人眼泪

  在华布泉全家人遭受苦难的日子,牧师出现了。不仅把救恩带给这个家庭,并且和这个家庭同甘共苦一辈子。他又为华布泉指出一条学习识字的道路。因此引导渔民一家脱离苦难的困境,特别是布妈妈最终也是通过识字读书取得船牌照,在教会中也因此更多地认识上帝,更多地投入服事之中。

  影片开始,阿泉通过友人刘超力(梁祖尧)的引领,考进了帝国东印度公司做杂役,阿泉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布华泉(郭富城)才四十岁,就已经擢升至英国香港帝国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风头直盖洋人,可谓一时无两。布华泉的一生虽有苦难,但是大有恩典。

  这就是本影片见证福音的底稿。

  福音,临到一个地方,从苦难的现实介入,从救赎开始,继而上升到福音在人智慧悟性上的开启,引导人进入知识领域,在救恩上有成长,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也带来翻转整个社会的作用。

  ▼

  2 苦难带给人谦卑的情怀,一生秉持怜悯

  布华泉出生于渔民家庭,二十岁才念小学一年级,他去面试的时候,学历一栏上只填上“识字”二字,但他因为从小受过苦难的熬炼,因此在职场经历中,他体恤他人,他敢为人先提出公司发展的问题,虽然在往后的日子中挣扎成为华人大班,这里面确实有他一己的努力,但是还因为他瞅准了机会,配合英国将管治香港殖民地的主权交回中国的时间因素 。

  旧约圣经中的雅各,他从小认识耶和华,因此他把自己得到的好处,都归给上帝亲自为他预备的“好机会”。而旧约诗人常常感恩“你是我的主“,因此常说:“我一切的好处都不在你以外。”(《诗篇》16:2)此时的布家把布华泉所得的荣耀和恩典全部归给耶和华。

  阿泉正在上升期间,认识了一位由外国回来的时尚职业女性 – Fion(刘心悠),在职场上,这位既漂亮又能干的女士切切实实帮了阿泉不少。

  阿泉为了事业上的拼搏忽略了家庭,新的地位带来了新的烦恼,青梅竹马的妻子阿娣(杨采妮)承受了很多内心的煎熬。而布华泉虽然身居要职,但是他没有陷入婚外情的漩涡,反倒以正直的品性仍然爱他自己青梅竹马的妻子。

  婚姻中的爱情,不是谁可怜谁,而是基于怜悯本于同情,更是基于怜悯所生成的恩典。就连Fion没有得到布华泉的接吻的时候,她对布华泉说:“你一定要回去告诉你的妻子,你是怎样地爱她。”让与你交手的人认识你,才是你品格的真相。或许在布华泉的心里也曾感动着Fion的出现,他说:“是上天派来的。”他心里由衷地受感动。但是他也仅仅止于感动,没有任何的冲动。从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圣洁婚约神圣性的制约,在婚姻以外的女性,他没有贪心,一直保持着清楚的界限。仔细探究,你会发现,凡是在婚姻中接受制约的,多多少少都容含着对婚姻中另一方极深的怜悯和同情,更深可以说是敬重。这一点在布华泉拒绝Fion 的行为上体现得非常清楚。

  当他用心来照顾结发之妻,给她买上助听器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无力到无奈的那个女人。现实处境中,凡是被强势的女人夺去丈夫失去尊严的妻子们,一般都很无奈、无力、绝望、无助......布华泉的妻子就在戴上助听器的那一刻,一切的焦躁不安就在那一瞬间全部化成了眼泪--其实,她并不求取布华泉的接纳。只因为她深知自己不配,根本配不上现在的丈夫,所以她宁愿把主权让给Fion,希望她更好地照顾和帮助自己的丈夫,怎样成全都她都毫无怨言。

  她学习习惯孤单,习惯锁住自己,甚至是屏蔽一切的声音乃至丧失听力,把自己关在界外,任凭遗忘,任凭抛弃。但是布华泉没有忘记婚姻的盟约,在他的眼中甚至是在我们所有人的眼中,布华泉既然是一个受过极重苦难的人,是从生死苦难的煎熬中走出来的人,他就拥有了一生都不能更改的对生命的怜悯,远超过知识、今世的财富和风华,即使他已经身列精英阶层,他仍然是挚爱他的结发之妻。

  这是他常常祷告,常常感恩的结果。也是基督徒正常生命的表现。

  ▼

  3 生为谁家,为谁活

  本影片中有几处导演预设的重复提示:“我是谁?”九零年代,普及二十世纪的康德哲学体系普遍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人,就是存在论的问题。本影片之所以如此重构,目的是让人看到自然存在与神性存在的对峙。正是如此真实的对峙,“我是谁?”这成了人性必然提及的问题。

  无论是从布华泉实际的长相不像是纯种中国人,到整个渔民生活状态的苦难实存,人们都很诧异为什么在避风塘会出现一个像外国人的渔民,甚至叫他“洋杂”,从老人到孩童都这样叫他?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阿泉很想知道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有六个弟妹全跟他的长相都不一样;他很想问明原委,但双亲总不肯透露端倪,每次总落得捱打的下场。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为人,我们任何人都无法确定自己生身之父母与家世,虽然我们阿泉好一点,都有自己亲生的父母,但是上帝恩准那些蒙祂所爱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出身与苦难都不能减少上帝在一个见证人身上所施行的厚恩,这正是福音所到之处所彰显出来的权能,因此势必破除疾病捆绑、穷苦困厄、家族因果报应的魔咒。

  因着外国人叫他“半生熟”,他问过自己:“我是谁?”

  包括大东家船行都在否定他在痛苦极深的渔民之间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泉妈含忍着水上人家的漂流之苦,流泪说到:“你是吃我的奶长大的,你是我养育的,你是我布家的人,你就是水上人家首生的孩子。”妈妈含泪坚定的话语才给了布华泉更深坚定的意识,也彻底打消了布华泉对自己身世的疑惑或困惑,因此承受从母命而来的使命,一生为水上人家而活。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利比书》2:13)

  这样的定位,在我们基督人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身份定位法则:一个人从小到大经过更长时间的思考“我是谁?”,在极其痛苦的心理纠结中,可以因着生命的互感将责任与身份因此而分割得一清二楚。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他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但是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是谁的时候,就是在本体论和存在论重叠的时候,人会以极性,即使是矛盾两极的纠结与磨合来面对自己人生一切的苦难,立意敬畏上帝,因此而止息矛盾,找着准确的定位。其实,这是本影片塑造主角非常成功的地方,自然存在因着人性善意的舒展,因着神性的介入,因此得享永世的平安。

  基督徒的人生因着救赎已经成功处理了纠结和矛盾,因此基督徒的人生是没有矛盾的人生。是就是是,因此承担了是的作为;不是就是不是,因此没有困惑捆住承担责任的时机和能力,以至于耽延。反倒是凡事殷勤,因此成就了上帝预设好的那一个自己。在这一部影片当中,这是更细致一点的指向,我们可以慢慢咀嚼品鉴。

  吃谁的奶长大,就报恩于谁。布华泉定位好了自己,就一心为着水上人家而活。中国古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当阿泉长大的时候,他的上司英国总督第一眼就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感恩的人。阿泉确实也是这样为人处世。生为水上人家的孩子,长在飘泊之中,常常深知平安的宝贵,和睦相顾的重要。因此,作为布涌泉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取得高阶的地位。同时使用赢来的薪金待遇,帮助弟弟妹妹们成家立业,离开飘泊的生活,生为哪家人,活也为哪家。忠贞可鉴!

  即使到了1997,香港政权交接前连日暴雨,在英国国旗降下之前,阿泉发现了自己样子像外国人的秘密。但是只因为他已经深知自己为人的使命,其实知道真实的身份与由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时候的布华泉,他是从心灵里面放弃寻找生母的那个冲动了,至少在他心灵的天平中,对于自己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的天问,所以这个做法也不占有任何的分量,束之高阁便可。他深知他的一生都在上帝的手中,他已经可以交权给上帝,因为他的人生已经毫无困惑,英籍与否又如何呢?

  ▼

  4 有妈妈的爱,这就是家

  最后,我们要来看一下本影片所映射的那一个主角泉妈。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是渊面黑暗,混沌疯狂的大海,以及泉妈在与大风浪进行抗争时,竟然流产,泉妈失声痛哭。导演使用大海上无定的风浪来预表人生苦难无常、冷酷无情,似乎是伸手不见五指。“黑夜虽然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苦难是否有划上句号的那一天,何时终止?正如旷野40年以色列人终于走到了约旦河旁,这叫终结。只是被苦难留住的这些日子,苦难的作用究竟在哪里?坐在黑暗死荫里的人岂敢期盼真光?真到会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母性慈怜,就在接触到阿泉的那一刻,是阿泉饿急了的哭声,重新唤起了刚刚流产的泉妈对幼小生命的珍惜和看重。家,是因为生命相互的感动而存在,而坚固,而传承。母性被牵引出来的慈怜,是承受生命成长最稳固的摇篮。布华泉正是在这种处境中成长起来的。有妈妈在,那就是家。泉妈用自己生命延伸出来的恩慈眷顾着布华泉,被泉妈宝爱,被泉妈珍惜,被泉妈委以责任,“原来耶和华看我为尊贵,我的神也成为我的力量。”(《以赛亚书》49:5)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母亲对待孩子,仅仅有满腔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他们。

  阿泉在他品性成长的过程中,他所受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直面并参与了现实残酷的苦难生活。而在生活中给他留下榜样以及感动的眼泪的正是泉妈。她为布华泉留下了现实版的言传身教。

  泉父因出海遇到颱风,葬身大海,从此泉妈(何超仪/鲍起静)肩负重责,除了照顾孩子们,还负上很多债项,逼到最后把子女有的送进孤儿院,有的送给亲戚,自己到别人船上做工。看到这里,所有观影者都不能不屏住呼吸:她不卖掉布华泉,来养育自己的孩子;而是卖掉了自己亲生的骨肉,却一分钱都不收取。人,在有限的能力和范围内可以作的事情,在不伤及亲情的状况下,一定会为亲情和事情排出优先次序。布华泉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雨中的奔跑更激励了他一定要走出人生似乎闭环的苦难。因为泉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骨肉团聚的希望,她努力认字,誓要考取船主牌,争取让孩子回到船上一家团聚。最后,她真的做到了。

  在泉妈的葬礼追思录像中,我们看到了泉妈的宝贵,因为布华泉热泪盈眶,似乎明明地在告诉我们:这是我真正的妈妈!因为他看到了视频中妈妈拿着他亲生母亲的耳环四处打听他生母的消息。

  只有妈妈才深知孩子的心,只有妈妈才愿意成全孩子尚未完成的那一个梦想,只有妈妈才愿意舍己舍命为着孩子的现实存在留下一个完满的句号。人生尚有叹息,便是不安之理由。狄仁杰暂时离开武则天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心安是归处。”也是给予当时那一个混战的时代唯一智慧的指向。本影片中的布华泉心安于妈妈的爱,家,便因此而有了真实的存在意义,一生不再游弋。

  大海若安歇,没有风浪,没有死亡。人性经过苦难的熬炼,除掉了渣滓,处处都是闪光的品格和山上之城的明亮见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