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圣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5 20:5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圣杯骑士》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 / 娜塔莉·波特曼 / 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杯骑士》观后感(一):《圣杯骑士》:如果梦游也是一种风格

  学哲学出生的泰伦斯·马力克总是喜欢自己的电影拍得意味深长,用影像拷问人类终极意义和各种难以一言以蔽之宏大命题。从《生命之树》开始,他对喃喃低语式的精神探寻日益上瘾,传统叙事让位于片段式的意识游移,真实确凿的生命经历让位于漂浮不定的即兴情感。在《圣杯骑士》中,视觉拼贴和意识流独白都变本加厉,马力克在抽象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彻底抛弃了线性叙事的技法,影像和剪辑变得日益大胆。不过,抛却一切可能让马力克脑残粉兴奋不已的技法标签,《圣杯骑士》的空洞造作也在这部浮夸的电影中一览无余

  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自我朝圣的故事,“圣杯骑士”是塔罗牌中的一张,极端浪漫的追随者,非逻辑的情感动物,也代表主人公——以为名叫里克的好莱坞编剧性格。随机抽取的塔罗牌作为标题,将其生命中不同的片段分割开来,隐喻其人生起伏过程心绪流转。马力克一直以来都从未放弃过画外音的使用,《圣杯骑士》中里克有气无力的旁白也断断续续地漂浮在破碎影像之上,持续地追问着生命和快乐的意义。作为一个闷闷不乐成功人士,他派遣忧愤的方法不外乎大把花钱和在不同的大肆恋爱镜头追随里克在洛杉矶都市的漫步,通过毫不节制的跳切制造一种令人晕眩的视觉效果海滩、摩天大楼、艳舞场所游泳池酒店房间天台……各种毫无关联场景反复出现,相互组合,好像梦游症患者眼中没有支点世界自然风光纯粹和都会的纸醉金迷相互缠绕,片刻宁静过后是新一轮的意乱神迷。马力克电影中的标志性镜头,比如主人公在逆光中转身离开男女谨小慎微舞步也都在《圣杯骑士》中出现。如果说,躲在广角镜头背后的马力克,已经在视觉表达上到达了诗意完美,那么对剧情完全的放任自由,则让他始终执着的哲学思辨最终沦为一场形而上的自我沉溺。

  在没有剧本情况下,里克的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奇特、泰莉莎·帕尔默在内的卡司,都在一种莫名其妙情绪进行自己的即兴表演。风格化的剪辑进一步解构了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大量造作符号的堆砌和看似诗意其实无病呻吟对白合力把这部电影推进了无聊的大坑。马力克镜头下穿着阿玛尼套装,却始终蔫了吧唧的里克,也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上流病患者。《圣杯骑士》能让人想到许多情类似的电影,比如同样叙事松散的《甜蜜生活》或者最近的《绝美之城》,一直不停行走沉默寡言的里克甚至让我有些不恰当地想到了《海上传奇》中的赵涛。大量视觉奇怪映衬着单薄无力的对白,马力克还真是用这部电影,极具戈达尔范儿地和语言说了再见。不过,太过痴迷于抽象之后的做作却从头到尾弥漫在电影中,以至于即便有了关键性的独白或对白,也难以掩饰其令人厌恶气质

  如果说梦游也是一种风格,那么《圣杯骑士》还真把它发扬光大了。只不过,有的观众愿意耽溺在半梦半醒间的灰色地带,有的观众,譬如我,更愿意早点从眩晕中醒来。

  本文首发[我们审片]公众号

  《圣杯骑士》观后感(二):摄录感受

  塔罗牌里的圣杯代表水象星座象征情感、关系、爱和灵感。圣杯骑士的关键语:情感和行动之间。

  这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污秽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梦境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国度。”

  做完预习,我们再来一起品析《圣杯骑士》和“与其之外”的一些东西

  其实没有什么“与其之外”,虽然接下来谈论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与电影故事无关,但电影,包括任何载体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哲理都是相通的。特别像Terrence Malick这类导演的作品,通常是意会,而非言传(让我想起某个道士下了山,巴不得用最俗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想向你传授真经)。

  《圣杯骑士》的旅程不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世界观,而是带着观众进入催眠式的体验去一起探寻那些支离破碎印象,从中探索自己能发现些什么,自己在导演营造的梦里被唤醒了些什么。我们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刻,无论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仿佛冥冥中经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有过相同的情感体验。我们的灵魂记忆这些特别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不被时常唤醒,可一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相似的人,这一部分记忆和情感就被立刻调动起来,我们为之感怀的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这些相通的东西,这就是共情,这就是共鸣,这就是交流的一部分。

  这不是装高冷,来拉高这个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的电影的水准,对于一部“零剧情无剧本的电影”,只有愿意去欣赏它的人再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触动的碎片,就像愿意被催眠的人才能在琐碎与不连贯的梦境中重新去认识自己。因为人除了吃和睡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其他任何生存活动都可以无限升华,尤其是交流。语言和文字发明已经帮助人们极大开发了交流能力,但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述出无限的思想,再美的词汇也无法表达“爱”这种情感。

  至此,我没有讲电影的故事有何特别,也没有评论电影的拍摄技术手法。《圣杯骑士》的真正高冷就在于它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谈评论,而是释放感受。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是绝对潜意识流。我们不是通过剧情来理解故事,而是通过感觉来体验意识之外的沟通。这一层面,故事就是躯壳,技术就是装饰,感觉才是游离在其中的灵魂。讲故事,它就是一个男人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颓废孤独婚外情、夜生活生活状态,听起来多么恶俗腐化的元素,于是懒得多讲这类故事。谈评论,影片中大把大把意味深长的寄托情感的美句佳段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手持摄影的摇晃感、频繁复杂的剪辑,与“水”元素、与慢音乐的结合始终让你处于昏晕迷醉状态。于是更懒于发表浮华世态看法,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事件不同,环境更无相似,感受却相通。那么,我们就靠感受来直接拉近彼此。

  这里的意象除了最重要的水,还有公路、套房、酒吧、派队、山岭、家庭写字楼······也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我们每天必定面对的各式场景。“骑士”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我们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还有对“骑士”影响最大的家人——父亲和两个弟弟,最亲的人往往也带来过最多的烦恼,可我们依然难舍亲情

  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似曾相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可以跟我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将细节拼凑出来,也可以只告诉我心情如何。我很庆幸我自己拥有这种倾听的能力,哪怕你什么都不讲,我也能去感受或仅仅是陪伴

  光展示这些零星的梦境,不能达到解梦的目的。解梦的目的,不是像破案一样把事情想通了,现实中都无法解决问题,光靠想又如何能够解决,心理治疗成长是要把心情理顺了。

  离开了上帝,降临人间的赤子便有了饥渴,饥渴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总渴望什么,我找不到一个词来解释这个“什么”,于是借用上文中提到的“爱”,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在这个过程中,骑士要学习领悟忠贞的誓言,所以即便那些离开了你的人,至少在共同经历的那段旅程中,他(她)们教会你:你有脆弱,你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你想爬上自己的楼梯还是别人的······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影片越到最后,镜头切换的节奏越慢,因为是手持圣杯的骑士,圣杯是神圣的情感,流放与浮华始终没有磨灭自由骑士对于生命的思考。世间的历练是为了给予上帝之子启示,“30年来,我没有在生活,而是毁灭它,毁灭自己毁灭他人。”因为你想平和,终会回归赤子的平和,想要理顺,总会理顺,最终学会平淡纯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播放到1:43:40,温暖的海滩第一次看到了家庭的欢乐,进入最后一章——自由,作为一个孩子心无旁忌,活在当下。别以为失去一部分就舍弃全部,求得心灵宽恕,用你永无止尽的爱和你的大悲之心来原谅走过的弯路生活中折磨约束你成为高于自身、高于自我的事物,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之外的事物,那是比我们希冀幸福更神圣的恩赐。你既是孩子,也已成为父亲了,这就是人类的传承,让思想与善良延续下去。

  醒醒,从梦中出来,你还在生活中。

  把这么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确实需要时间,最后也是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忽略我的逻辑,收集我能收集的片段。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部电影做出一个简单评价——一部摄魂片,无关摄影、摄像、摄事。

  摇晃的镜头,混沌的水,布莱切特的回头······哀伤的美。

  艺术的场馆,禅修的庄园,娜塔莉·波特曼的驻足·······平静的美。

  由海边转向公路,那么哀伤,却又那么平静,那东方的光明原来一直在眼前······

  《圣杯骑士》观后感(三):简而言之,成为圣人

  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里,最爱的是贝尔,凯特布莱切特和娜塔丽波特曼携手的《圣杯骑士》,后两位出镜的时间很少,台词也不多,但每说出的一句话极大推进故事的发展,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台词寥寥,充满呓语。

  泰伦斯马利克的《生命之树》已经将我看的如痴如醉,刚才好奇仔细查看导演的个人资料,原来是我们大射手,而且在哈佛大学主攻哲学。所以回过头来看泰伦斯马利克的作品,无论从光影还是镜头上,都充满着浓浓的宗教意味,这是我们射手风格。

  每个试图拍摄寻找生命本源意义电影的人,终其根本,都是在寻找自己。不过泰伦斯马利克已入化境,他无需在自证什么,他像一个开悟的圣者也像一个饱经风霜大叔,用独特的镜头语言,调动山川湖海,飞沙走石,讲述他自己的宗教。

  如果喜欢研究塔罗牌的话,那么起码在字面上,会对电影有些许了解。圣杯骑士的牌面意思为浪漫的天性,追求改变挑战机遇。但逆位时则代表不可靠、欺诈和虚伪。这里所说的正逆位是指塔罗牌的方向,一般左为正,右为逆。而电影本身则通过贝尔伴随着风声海水声的呓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原本美好的家庭,因贝尔在外找小三而支离破碎的故事。可怜不可一世的总攻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身为正房,被娜塔丽波特曼这位小三打败,作为看客的我还是原谅了她。但最后贝尔和除两位之外的第三个女人结婚了,并有了一个孩子。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但是加入了宗教的喋喋不休,让人产生了顺其因果想法,不管对错,一切皆可被原谅。

  不仅仅是电影,现实生活中,我对这个看法也越来越认同。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没有什么不是利益联结,没有什么是情比金坚,除了,我毫无保留爱你

  在人生的某几个时刻,遇见过几个自认为很完美的灵魂,这些灵魂散发出的光芒照耀我的自卑同时将我引向伟大。最后这些灵魂又在人生的某一刻,让我被光芒蒙蔽的双眼照见我始料未及的不堪,这怨不得别人,你瞎你没理。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强大自知之明,认清现实之后不哭不闹,收了在盲目的爱里应得的那部分成果,然后整理行装说再见。

  贝尔光着脚在家门口水泥街道上,在海边,海水里,荒野里行走。这世界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并不多,他和多个女人一起,但他未曾给他伤过的女人任何承诺交代,每个人女对他哭诉时,他无奈又无力的拥抱着她们,不做一丝挽回也不表露遗憾。

  事已至此,我想带有一些消极色彩的逃避才更性感。人生不需要一直这么积极的,这句话是我想自我放纵的时候,给自己解压的一句话。我始终觉得不管男人女人,总是想在人生中的某一刻卸下所有的责任,认真的放空的。你可以冲个热水澡,不必擦干身体,就那么平躺在地上,安静地听水分从皮肤蒸发掉的声音,然后是自己的心跳,闭上眼睛想象心脏是多么顽强的伙伴,想象它是如何将血液供给到每一条血管。

  去年我曾两次因身体出现极端状况而感受到无法形容的快感。

  第一次是在三伏天的午后,我躺在床上看书,窗外阳台上机制鸟儿叽叽喳喳的给我催眠。突然我什么都听不见了,但是也睁不开眼睛。整个人窒息一般,大脑却异常享受这突如其来的空白,然后我就睡着了,醒来浑身是汗,却回味无穷。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不过如是。

  可根源其实是脑供需不足,导致眩晕。

  第二次是连续加班三个月后,某一天晚上我躺下,被子掖到脖子处竟然上不来气。双手无法动弹,是梦魇吗,全世界寂静无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脏,以三秒每次的频率犹如低音炮般的在跟我对话:好听吗,低沉吗?就像在和死亡对抗一样,我挣扎着坐起来,虽然害怕,但还是流连在刚刚刹那的寂静之中,如果我不打破,可能就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所以我体谅那些吸毒嗑药的人们,抛出本身对家庭社会以及道德方面的争议,其实他们只是想释放或寻找一种感觉,或是自身感受到了来自宇宙的孤寂,或者天涯共嗨时的快感,想把暂时的孤单搁在某个地方。

  当然以上我说的是极端状况,一个正常人会有更积极的方法。不是我们一定要选择积极,只是相比消极,积极能节省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成本,以及,他人对你的期待。

  我们不是只为自己而活。

  消极的人不一定活的不好甚至活的更好,只是他们的求生方式更像找死罢了,但那不是错的。

  去泰国的几天,我去了心心念念的寺庙,但是不敢拜佛,很担心许愿之后不能及时回来还愿。可我还是对经过的每一尊佛像对说了一句:感谢你留给世界一方祥和的沃土。不管是人还是事,更别提这方不说话就能带给人的喜乐的国度。我常常想自己是不是太迷信了,不过迷信不代表不作为,反倒是尽力的无所不为。可是什么又是不迷信呢?

  相比而言,不迷信也是执迷,你陷入的是庞大的自我迷恋体系。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打开心扉,和不熟悉的人交流。可能大家都觉得走马观花,交给对方一个秘密也不算什么,说的话也更直接。

  “我们交个朋友吧,我们相爱吧,我们共度余生吧”

  在我小时候,想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我会直接告诉对方,其实这是一个仪式感的问题,在我的信仰体系里,这代表我很重视你。

  现在呢,这种很真诚又略显笨拙的交友方式显得自己很另类,不过我还是坚持这么做,而且我也会对和我直接说这些话的人青眼相看。

  当然,值得我说出这句话的人,也在越来越短促的人生里变得寥寥无几。

  今日北京寒风凛冽,不到十个小时,三千多公里,经历了四十度温差,近几年的冬天,都特喜欢听《夜空中最亮的星》。尤其在每个没有没有雾霾的北京的冬夜,抬头看星星,十分美好。

  在塔罗牌里,星辉的力量胜过月光,清亮纯洁之气赋予人类更多勇气。

  《圣杯骑士》观后感(四):使用的音乐

  The Pilgrim’s Progress” – Ralph Vaughan Williams, Performed by Sir John Gielgud, City Of London Sinfonia

  “Spiraling 5th” – Hanan Townshend

  “Exodus” –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Krakow Philharmonic Chorus and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Sogno Di Un Automobile” – Arsenije Jovanovic

  “Searching For A Serene Sphere” – Arsenije Jovanovic

  “The Death Of Ase” – Edvard Grieg, Performed by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

  “Symphony No. 4 Los Angeles”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patashnik” – Biosphere

  “In Search Of Galiola” – Arsenije Jovanovic

  “Track 1/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

  “Substrata” – Biosphere

  “The Coconut” – Thee Oh Sees

  “Miserere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Estonian Philharmonic

  “Unisons” – Hanan Townshend

  “Fantasy On A Theme Of Thomas Tallis” – Composed by Ralph Vaughan Williams, The New Zealand Symphony Orchestra

  “I Need Seed” – Thee Oh Sees

  “Last Known Surroundings” – Explosions In The Sky

  “Cosmic Beam Journey” – Francesco Lupica

  “Prophecy Of A Village Kreman” – Arsenije Jovanovic

  “Approaching” – Arsenije Jovanovic

  “Track 3/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

  “Farewell Mix From An Old Fridge Before It Sank In The Sea” – Arsenije Jovanovic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 Biosphere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 Johann Pachelbel

  “Images”-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

  “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 Concerto’ “ – Arcangelo Corelli, Performed by Capella Istropolitana

  “Ansonia” – Paul Ngozi and the Ngozi Family

  “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 Frederic Chopin, Performed by Idril Biret

  “Cool Out” – Bosco Delrey

  “Symphony No. 9 ‘Choral’ “ – Ludwig van Beethoven, Performed by Nicolaus Esterhazy

  “Dilbar Dilbara” – M. Ashraf and Naheed Akhtar

  “Nocturnes: Sirenes”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BRT Philharmonic Orchestra

  “Salons Song”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The Tallin Chamber Orchestra

  “Kol Nidrei” – Max Bruch, Performed by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Ireland

  “Distress” – Hanan Townshend

  “Hyperborea”- Biosphere

  “6 Epigraphes antiques: Pour l’egyptienne”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

  “Solveig’s Song” – Edvard Grieg,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

  “Wind Song” – Sleep Good

  “Schlitterbahn” – Sleep Good

  “Squire Fire” – Steven Orenstein

  “Secret Garden”- White Mystery

  “Symphony No. 3, Op. 36/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 – Hynryk Gorecki, Performed By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Ashtray Wasp” – Burial

  “Dawa Gompa”- David Parsons

  “The Things I Tell You” – Biosphere

  “Water Theme For Harp” – Hanan Townshend

  “Water Theme For Woodwinds” – Hanan Townshend

  “Ceremony 1” – Klaus Wiese

  “Ceremony 3” – Klaus Wiese

  “Initiation Psalm One” – Paul Horn

  “Snapshot From The Island”- Tabor Szemzo

  Read more at http://thefilmstage.com/news/listen-to-the-music-of-terrence-malicks-knight-of-cups/#Btm0VpO7v3p9CHSx.99

  《圣杯骑士》观后感(五):何处是心灵的港湾,何时能停止流浪

  第一次看到一部纯意识流的片子,几乎没有连贯的剧情。完全是许多看似杂乱无序的画面,角色的情绪,偶尔几句台词,变换的视角,但这些引起我太多的共鸣。想起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这样的感觉,每一件小事都会引发诸多的思考,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为何我与身边的人不同,我总是想的太多,而不像他们希望的那样,Let it be,反而总是因为做一件事的意义而踌躇。塞林格说过: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中二症晚期的我总是自命不凡,以此安慰自己。 国王让骑士去寻找珍珠,只是到达海边却忘了自己的原先的使命。中国古话说,勿忘本心。可是当你走了很远,明白很多事情并非你所想,那本心是否还有不忘的必要性?我想不是骑士不能被唤醒,而是他不愿意被唤醒。正所谓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在装睡的人。 骑士走了这么远的路,突然发现寻找圣杯没有意义了,那他接下来应该去做什么呢?每个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考。这么多年来所有人都让你觉得获得好成绩像是你生命唯一的目标和意义。但是当你真正开始认识到真相,接触了社会的时候,你就会开始迷惑—寻找答案—失败—空虚—彷徨。就像垮掉的一代那样,无所事事,不知何去何从。 联系剧情塑造的主角形象,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似乎陶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西装革履的外表下是空虚无聊寂寞的内心。想要寻找生活的出口,想要得知生命的意义,却无从知晓。每一段情节中,不同人的陪伴,都是他每一次想要得到答案的尝试,但那些女孩都不是他,仍然不能给他想要的答案。不断尝试,想要找到,结束这种漫无目的的寻找,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然而,又害怕自己最后的归宿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所以,从始至终,他对稳定的生活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举例来说,主角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角色有过一段婚姻生活,最终离婚了。后来主角又表示想要与娜塔丽奥特曼饰演的角色结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有夫之妇有了孩子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这感觉就像《围城》所写的,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永远在寻找,却永远也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不同于盖茨比目的明确却永远得不到的悲惨结局,主角的寻找还将继续下去。或许像电影的旁白说的:我以为生活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开始有意义,但我错了,生活永远是一堆碎片,它们只是简单拼凑在一起,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使生命有意义。 PS: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还让我想起了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这张专辑,虽然这部片子男主角并没有吃迷幻药。 这个片子真心有点长,后面看的有点困了。不太懂塔罗牌的知识,只能简单粗浅地看到这一层意思了。给五星就当是表达自己的欣赏了。

  《圣杯骑士》观后感(六):圣杯骑士——寻找丢掉的的灵魂

  你对着这面镜子,

  他是神,英俊,美貌,年轻,

  他来自月球,

  他是尘埃,

  遗落于此的尘埃。

  你生活在这个世界,

  你不属于这个世界。

  你是神,你是尘埃,

  镜子里的人拿走了你的珍珠,

  却从镜子里也找不到它,

  里面表层能看到一切栩栩如生,

  床,天空,桌子,灯,银器。。。

  内里却一片虚无,

  如深海,冰冷,黑暗。

  你再也找不到丢掉的珍珠。

  你曾是那颗珍珠,

  现在你是尘埃,

  你找不到自己,

  也不被别人找到。

  (泰伦斯马利克的镜头有着迷幻的诗性,带着一种随意与自然之美,每幅画面都如此的美,带着你穿梭于大自然与都市之间寻找自己。)

  《圣杯骑士》观后感(七):难得的意识流佳片《圣杯骑士》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圣杯骑士》观后感(八):《圣杯骑士》抛去一切物质所在,你所追求的灵魂是什么?

  不知不觉就将所有 泰伦斯 •马克力的电影看完了。鉴于第一次接触他的电影是从《生命之树》开始。看过之后 从未想到一部电影竟然还能如此哲学,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讲完了人生,讲完了整个人类的一生,那些穿插在电影里的宇宙 是多么美。宇宙的形成和爆发啊。个个星辰的形成。星雾。 人类的细小的思绪,牵扯着完美的宇宙图景。 谁曾想过一个具有思考意识的生物,居然可以影响整个宇宙的形成。 忘记了第一次看《生命之树》是什么时候了, 现在还依稀记得,那父与子亲情的联系,情感类的电影,永远少不了美如画的摄影,与具有完美哲学意识的导演。

  《圣杯骑士》观后感(九):孤独的骑士

  泰伦斯·马利克最为影迷们熟知的自然是1998年肖恩潘主演的《细细的红线》。然而最近几年,从最近的《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的导演风格越来越独特,削弱叙事,将故事与矛盾弱化到最减,通过精湛细腻的摄影镜头来表现自己的理念(是不是听着和《刺客聂隐娘》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被网友吐槽为MV电影。这部电影不仅有一线巨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和娜塔莉·波特曼加盟,更有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等著名演员的参演。然而如此强大的卡司,贯穿始终的只有贝尔一人,其余都只是如过客一般戏份不多。

  Rick(贝尔饰)是一个事业上成功的好莱坞剧作家,享有名誉与金钱,然而自己的生活却不愉快。

  亲人只有一个弟弟(韦斯·本特利饰)和一个混蛋父亲,父子之间的矛盾永远不断。

  而爱情方面,尽管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游走于各个party和夜店之中,然而自己只深爱过两个人,最后都离他而去。

  一位是感情不和的前妻(布兰切特饰),虽然深爱彼此,然而最后终究不是有缘人。

  一位却是别人的妻子(波特曼饰),最后因为怀孕却不知道是谁的而不得不分离

  本片几乎没有对白,所有的台词都以演员们的旁白来呈现。貌似整部电影快过半了,主角贝尔才亲口说出了第一句话。更夸张的是,所有旁白散乱不着调,如歌如诗,看似毫无逻辑,其中有许多却暗含哲理(哲理...)。

  比如主角父亲的这一段话:

  You think when you reach a certain age things will start making sense.

  (你一位到了某个年纪所有事情都会变得有道理)

  Then you find out you're just as lost as you were before.

  (然后却发现你只像从前一样迷茫)

  或者波特曼的这句:

  You are afraid you're making me break my vows.

  (你害怕你使我打破了誓言)

  ut the vow comes out of the love behind it.

  (但誓言本身就是因爱而发)

  (我语文很烂的机翻水平见谅见谅)

  整部电影最出色的是里面的超现实风格的摄影,不仅画面美到极致,每一分钟都可以拿来截图做桌面,而且配合摇晃/旋转的镜头,即使整部片子再闷也会被画面迷倒。

  影片开头,就是一辆汽车行驶在隧道中,不知所向

  开始不久后的行为艺术,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很有美版《龙纹身的女孩》片头的风格)

  还有贝尔与波特曼在博物馆里

  此外,整部电影的画面与镜头也可以看出来是用心设计的。

  比如前一秒是灯红酒绿的夜店

  后一秒就是无尽的荒原,以展示主角内心无尽的孤独(高考阅读理解即视感)

  电影中有一个意象,就是水。而水总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个是豪华的泳池,一个是无垠的大海。

  泳池要么在party里,要么在豪华别墅前,总是伴随着主角灯红酒绿的生活出现,极尽骄奢而心里永远是落寞。

  大海,虽然寒冷却务必温暖,总共只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都是主角和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最幸福的时刻。

  影片最后,经历了这么多的分分合合,而主角仍旧是一位孤独的骑士。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不知何去何从。

  《圣杯骑士》观后感(十):一个有追求的逼格片导演,必先是迷惘的——圣杯骑士

  文/电影符号学

  说到逼格,可能连王家卫都会自叹不如的泰伦斯·马力克,这一次带来了他的混剪作品——《圣杯骑士》。

  如果你想看懂这部电影,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影像是零碎的拼接、它的杂耍蒙太奇多过了隐喻的长镜头,就连旁白也都是有一句没一句,所以一般撸完本片的观众,也都在云里和雾里。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本片的剧情简介异常地简短:一个关于性爱沉迷与背叛的故事。并不是片方不想透露更多,而是无料可透,甚至你在看完本片的时候,都会惊讶:啊~本片还讲了背叛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泰伦斯·马力克拍给自己看的电影,所以整部电影的喃喃自语,不仅没有连贯的逻辑,甚至想要把它串成一段完成的话都着实不易。

  克里斯蒂安·贝尔之前是一个正常人,但是当他达到了权力和金钱的顶端的时候,他一下子迷失了自己,因为他发现原配已经无法吸引自己,于是他开始跟无数的女人开party。

  但是性似乎并不是贝尔唯一的追求,他也尝试过毒品。这一段是通过他交往过的一个朋克女口中说出来的:“吸完毒品,我仿佛触碰到了真实”

  或许真实正是令贝尔迷失自己的原因。无论是跟妻子的争吵和分手,还是家里弟弟跟父亲的争吵,在他耳边都变得模糊不清,因为他已经不care人世间的爱情和亲情。就像在他身边不断挑逗他的弟弟,却始终无法激起他心中的一丝波澜一样。

  似乎泰伦斯·马力克进入到了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个哲学问题未遂之后,迷茫的、浑然不知道方向的阶段。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问题,但这并不是可以以死了之的。就像水中的贝尔,似乎处在濒死的边缘,但是他的眼中,依然是迷惘的。

  片中出现了很多的泳池、很多的水。水在电影中表达着时间的流逝,而泳池里的水,更像是一滩死水、没有生机,就像贝尔的生活,仿佛进入到了一个混沌的阶段。而本片旨在通过影像呈现这一混沌。

  另外,本片有两处用到了《2046》式的配乐,可见一个有所追求的逼格片导演,必是一个迷惘的导演。王家卫不例外,泰伦斯·马力克也不例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